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就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认识。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得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就是完整统一得。
形神一体观:人得形体与精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得。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得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得一个完整得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得、有内在联系得、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得症状与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与体征得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得个别、孤立得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得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得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得疾病得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得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得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得病机,大致相同得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得治法与方药来治疗。
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就是指属性相反得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得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排斥得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得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得关系。
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得关系。
阴阳交感:就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与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就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与变化得根源。
阴阳互藏:就是指相互对立得阴阳双方中得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就是指对立互根得阴阳双方不就是一成不变得,而就是处于不断得增长与消减得变化过程中。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1.辨证与论治的关系2.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3.辨证与辨病的关系4.中医整体观念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6.简述阴阳的相对性7.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8.谈谈你对“五行”的理解9.谈谈你对“藏象”的理解10.脾主升清的含义11.脾主运化的含义12.简述“肝主疏泄”13.简述“肺主治节”14.简述肾的功能及生理特点15.谈谈你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16.何为心肾相交17.简述小肠的生理功能18.谈谈你对三焦的认识19.心与脾的关系20.脾与胃的关系21.脾与肾的关系22.心与肾的关系23.论述脏与腑的关系与区别24.为何脾胃为“后天之本”25.为何“肾为胃之关”26.人体之气的来源27.气机与气化的关系28.气的作用29.气与血的关系30.津液的区别与联系31.津液的生成与代谢32.气、血、精与津液的关系33.经络的组成与功能34.简述“引经报使”35.奇经八脉的作用36.谈谈你对体质的认识37.风邪的致病特点38.寒邪的致病特点39.湿邪的致病特点40.燥邪的致病特点41.暑邪的致病特点42.火邪的致病特点43.六淫的致病特点44.疠气的致病特点45.痰饮的成因及致病特点46.瘀血的成因致病特点47.结石成因及致病特点48.简述“风为百病之长”49.简述“百病皆由痰作祟”50.疾病复发的诱因及类型51.正气与邪气在机体发病过程中的作用52.何谓“内生五邪”53.论述合病与并病的区别54.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55.如何理解“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56.亡阳与亡阴的原因及临床表现57.气机失常的分型58.正治与反治的区别与联系59.何谓“三因制宜”60.如何理解“急则治标,缓则治本”61.治则与治法的区别与联系62.谈谈中医治未病。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0210110035726)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总结1---5《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考题库8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病机理论,源于:(C.)A.《难经》B.《诸病源候论》C.《内经》D.《血证论》E.《杂病源流犀烛》2.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B)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3.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什么?()①风②寒③暑④湿【答案】③4.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②其性炎上③易扰心神④生风动血【答案】④5.火邪致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是什么原因?()①伤津②耗气③生风④动血【答案】②6.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①耗气②生风③动血④扰及心脾【答案】②7.瘰疬痰核是怎样形成的?()①痰浊上犯于头②痰迷心窍③痰浊犯胃④痰浊流窜肌肉筋骨【答案】④8.饮溢肌肤四肢,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属于哪类饮证?()①痰饮②悬饮③支饮④溢饮【答案】④9.风邪有何特性和致病特点?i.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ii. 风邪善行数变:iii. 风为百病之长。
’10.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i.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ii. 燥易伤肺:11.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2.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答案】①13.什么叫痰饮?痛饮是怎样形成的?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性产物.并可成为继发病因。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宜及七情内伤等病因,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痈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研,以致水湿停滞而成。
因肺.牌.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颧布律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行之道路。
故上述病因导致肺.脾.肾及二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lL试述痰血形成的病因病机。
答:跟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气虚.汽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姬血。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标准;经络学说是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功能及调理方法;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在物质的基本理论,认为气化血,血养气,津液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对病人面色、精神、舌象、脉象等的观察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对病人声音、呼吸、排泄物等的观察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及病史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对病人脉搏的判断来判断病情。
掌握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对疾病的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
三、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包括辨证论治、辩证施治、方药与针灸等内容。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性质、程度、脏腑经络的病变部位和病理机制,然后拟定具体的治疗方案;辩证施治是根据辩证结果来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药与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方药治疗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药颗粒等;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的刺激及调理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四、预防保健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情志调摄、穴位保健等内容。
饮食调养是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运动保健是指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机体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情志调摄是指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防止情志失调导致的疾病;穴位保健是指通过按摩穴位、调理经络来维护健康,养生强身。
综上所述,中医学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辨证施治、预防保健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了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三官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证候学说、辨证施治学说等。
1. 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密切。
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到阴阳、气血、五行等因素的制约和调控。
2. 中医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人体经脉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功能主要是输送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3.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中医学认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析脏腑的病变及其对整个人体的影响。
4. 精气神三官学说精、气、神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被誉为“三官”。
精指生殖、生长和发育能力;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因素、内伤因素和七情六欲等;病机主要包括邪气侵入、脏腑功能失常等。
6. 证候学说中医学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进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证候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7. 辨证施治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气功调理、食疗等。
二、中医病症诊疗学中医病症诊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病症辨析、辨证论治、方剂学、针灸学等内容。
病症辨析是通过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辨析病症需要运用到中医的各种病症分类、辨病理、辨邪正等方法。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点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辨证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常见的辨证有:寒热虚实、内外寒热等。
3.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中药方剂的学科。
中药方剂的组方应遵循中医病机学说和辨证施治学说,选择药物的性味、功效等,来配伍应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一、中医阴阳学说
1、中医阴阳学说,即所谓的“五行阴阳”:金、木、水、火、土五
行之中,木金水火土的阴,金木水火土的阳,以此呈现出“阴阳并用,互
生互克,相生相克”的概念。
2、“阴阳之气相生相克”,即阴阳气互相抵消,相生相克以调和身
体的自然生理功能,以及达到调节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3、“一阳生三阴”,即以阴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升起、旺盛、凋零,它们都被赋予了三种不同的元气来完成阴阳之气的克补,以达
到身体的机能平衡。
4、中医五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中医认为人体受四季更替及五行
的影响,对身体有不同的变化,在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四季更替和五行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养生之道
1、“二十四节气”:中医认为二十四节气是阴阳学说最有力的佐证,每个节气均与特定的生理功能及养生药膳有关,如果能够根据二十四节气
的变化,合理安排膳食搭配,就可以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2、中医认为宜忌用药:宜用温补的药物滋润肺阴,忌用寒凉的药物
刺激肝阳;宜用温甘的药物调节肾阴,忌用苦辛的药物刺激脾胃。
3、平衡营养:中医认为,稀疏的膳食可以增进体力,但不宜过于极端。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复习
六腑
提纲: 第六单元 六腑 要点: 6.三焦
知识点: 三焦有名无形生理功能和各自生理特点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 面部, 上焦如雾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 胆等脏腑。 “中焦如沤”
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 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下焦如渎”
六腑
理功能 与特性
知识点:肺
1.生理功能
①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②主行水 ③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②在窍为鼻
③在志为忧(悲
④在液为涕
⑤与秋气相通应
脏象
知识点:
脾
提纲: 3.脾的生理
功能与特
1.生理功能: ①主运化食物和水液后天之本 ②主统血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排斥天与地、动与 静、寒与热、水与火……。 2、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 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在内,阳之 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为阳守持于内, 阳为阴役使于外,相互为用。
阴阳
提纲:
知识点: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 3.交感互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②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生理特性:①肝为刚脏 ②肝主升发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①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在窍为目 ③在志为怒
④在液为泪
⑤与春气相通应
脏象
提纲: 5.肾的
生理 功能 与特 性
知识点:肾
1.生理功能:
①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阴肾阳
②主水 ③主纳气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A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D )A.《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针灸甲乙经》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B)A.刘完素B.张从正C.张元素D.朱震亨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D )A.《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A)A. 此消彼长B.此长彼长C.此消彼消D. 此长彼消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D )A. 母B.子C.所胜D. 所不胜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 C )A. 肝为心之母B.脾为心之子C.肾为肺之所胜D.肺为肝之所不胜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D )A.心B.肝C.脾D.肾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 B )A.肺与心B.肺与肾C.肺与肝D.肺与脾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C )A.肺B.脾C.肝D.心10、被称为“髓海”的是(C )A. 脉B. 心C.脑D.三焦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C )A.肺与心B.肺与肾C.肺与肝D.心与肝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B )A.三焦B.胆C.胃D.心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B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A )A.津B.液C.精D.血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D )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C)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 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B)A.手太阳经B.足太阳经C.手阳明经D.足阳明经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B )A.肺经与大肠经B.心经与小肠经C.肾经与膀胱经D.心包经与三焦经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B )A. 偏阳质B. 偏阴质C. 阴阳平和质D. 肥胖质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 )A、一气一病B、发病急病情重C、直接伤及内脏D、传染性强烈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D )A.痛无定处B.冷痛剧烈C.红肿热痛D.重着疼痛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B )A.气上B.气下C.气消D.气乱23、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A )A.正气不足B.邪气C.七情内伤D.饮食不节24、寒热真假形成的病机是(D )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格拒2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B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26、“真寒假热证”宜采用下列何种治法(A )A.热因热用B.热者寒之C.阴病治阳D.用热远热27、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瞳神呆滞等神气衰败之象的是( C )A.神乱B.少神C.失神D.假神28、随生活环境及劳作等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是( B )A.主色B.客色C.善色D.恶色29、以下哪项不是青色主病( D )A.寒证B.瘀血C.疼痛D.水饮30、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B )A.痈B.疽C.疔D.疖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AC )A. 辛味B. 酸味C. 甘味D. 苦味E. 咸味2、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BCE )A. 木与火B. 土与水C. 木与金D. 水与金E. 水与火3、脾的生理特性为(CD )A. 喜条达恶抑郁B. 喜润恶燥C. 喜燥恶湿D. 以降为和E. 以升为健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ABCDE )A.推动B.温煦C. 固摄D. 防御E.营养5、以下有关望目的各部分与五脏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DE )A.瞳仁属肾,称水轮B.黑睛属肝,称气轮C.白睛属肺,称风轮D.目眦血络属心,称血轮E.眼睑属脾,称肉轮三、填空题1、临床常用的补气生血法是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全)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学教育 | 网搜集整理“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中,五脏是指以下哪五个器官?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胃、肺、肾C. 心、肝、脾、胃、胆D. 心、肝、脾、肺、胆2. 五行学说中,木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3. 根据中医理论,以下哪项不是“气血”的组成部分?A. 血B. 气C. 津液D. 精4. “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以下哪项不是其表现?A. 身体温暖B. 情绪稳定C. 体重增加D. 睡眠良好5. 中医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A. 外邪B. 内伤C. 七情内伤D. 遗传因素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医理论中的“四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津液,其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________。
8.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________,火生________,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9. 中医中的“八纲辨证”是指表里、寒热、虚实、________。
10. 中医治疗原则中的“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________、________、情志调摄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中医理论中的“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12. 阐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中医对“阴阳失衡”的理解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14. 论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15. 患者,男,45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出现头晕、失眠、心悸等症状。
请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可能的病症,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5、温病学派6、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淤血致病理论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⑴整体观念: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 性;诊治上的整体性;②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③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⑵辨证论治8、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0、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1、阴阳偏胜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阴虚则热’‘阳虚 则寒’,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精的生成:人体之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相融合而生成。
精的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属性 空间(方位)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性状 亮度 事物运动状态阳上外 左 南 天昼春夏 温热 干燥 轻清明亮 弥散上升 动 兴奋 亢进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冬寒凉湿润重 浊 晦暗凝聚 下降 静 抑制 衰退精的施泄: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个脏腑的机能。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南宋·陈言(字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第一本病因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 字守真, 主张“六气皆从火化”, 后世称其“寒凉派”,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2)、张从正: 字子和, 主张“病由邪生”, 后世称其“攻邪派” , 代表作《儒门事亲》。
(3)、李杲:字明之, 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后世称其“补土派” , 代表作《脾胃论》。
(4)、朱震亨:字彦修, 主张“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后世称其“滋阴派” , 代表作《格致余论》。
三、证的基本概念证: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和邪正关系, 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 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域不同, 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 或病人的体质有异, 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 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 表现为大致相同证, 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事物的阴阳属性1.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2.阴阳属性互相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例如: 上午: 阳中之阳下午: 阳中之阴3.前半夜: 阴中之阴后半夜: 阴中之阳4.比较对象不同二、脏腑形体分阴阳心属阳中之阳肺属阳中之阴肝属阴中之阳肾属阴中之阴脾属阴中之至阴三、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运动变化。
四、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爰稼穑五、推演络绎法已知肝属木(大前提), 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 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心属火, 则小肠、脉、面、舌与心有关, 故亦属于火;脾属土, 则胃、肌肉、唇、口与脾有关, 故亦属于土;肺属金, 则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有关, 故亦属于金;肾属水, 则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有关, 故亦属于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2)医药知识的积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痰饮:是人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得益中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症。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
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知识点:1、《难经》又称《八十一难经》相传系扁鹊所作,基本理论‘脉学’。
2、《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外感病(六经辨证)和《金匮要略》—内伤病‘杂病’(脏腑辨证)。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书中载药365种,提出了‘四气五味’‘七情和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理论。
4、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⑴整体观念: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②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③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与疾病防治的关系⑵辨证论治8、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0、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1、阴阳偏胜形成的是实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精的生成:人体之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相融合而生成。
精的贮藏: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精的施泄: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个脏腑的机能。
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
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
相关脏腑的功能: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
元气的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宗气的生成与分布:(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形成宗气。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吸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生理功能: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
营气的生成: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卫气的生成: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血的生成: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
血液运行相关脏腑功能(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血的功能:濡养和化神输布: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脾气散精;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通畅,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
(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调控、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和三焦的通利)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
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
肺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3、在志为忧(悲);4、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脾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1、在体合肉,主四肢;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肝主要生理功能①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径)②主藏血(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生理特性:肝为阳脏、肝气升发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生筋、肝为罢极之本、爪为筋之余);2、在窍为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与春气相通应肾为封藏之本,肾生骨髓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2、在窍为i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5、与冬气相通应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