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任务范式概述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stroop范式作用
stroop范式作用
Stroop范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常用于研究注意力和冲突处理。
该范式可以通过挑战学生的注意力和抑制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Stroop范式的实际应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情绪冲突,提高他们的抑
制能力和注意力控制。
例如,鼓励个体识别和标记自己在情绪激动或冲突出现时的身体感受、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然后运用Stroop训练中学到的注
意力调控和抑制技巧来更好地管理情绪并做出积极的反应。
因此,Stroop范式不仅有助于理解心理过程,而且有助于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更多关于stroop范式的信息,建议查阅专业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的“xxxxx”时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为斯楚普效应。
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就叫Stroop任务。
由于Stroop效应发现之初正处于行为主义鼎盛时期,而且Stroop本人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该现象,所以其工作并未引起关注。
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广泛重视。
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涌现了大量有关Stroop效应的研究,并一直长盛不衰。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采用Stroop 任务及其变式的研究已达上千个,具体涉及知觉、注意、执行控制、语言认知、意识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心理、人格测评、社会心理、神经心理以及老化等领域的多方面研究(Brown等,2002)。
围绕Stroop效应的研究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有关这种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二是将Stroop任务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实验手段去揭示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的机制。
也就是说,Stroop效应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又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任务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还在于其方法上的意义。
因此本书侧重于后者,旨在对该任务的程序、变式以及在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一)经典Stroop任务的程序及机制在经典的Stroop色词干扰任务中,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一个一个用不同颜色写成的单词,要求被试尽快而且尽量正确地说出每个词的颜色,而不理会这个词的名称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一般包括两个实验条件:一是色词干扰条件,一是控制条件。
在色词干扰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颜色词,而且每个颜色词的名称所代表的意义与这个词的颜色都不相同,如“绿”字用红颜色写成,如图11-7;在控制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非颜色词或非词的字符串,如红色的“good”,绿色的“xxxxx”等。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1、简述Stroop效应的定义与背景Stroop效应,又被称为斯特鲁普效应或色词干扰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
该效应主要描述的是当文字的含义与其颜色不一致时,人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识别文字的颜色,相较于文字含义与颜色一致的情况。
这种延迟现象主要是由于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文字的含义往往首先被自动读取,从而干扰了对颜色的判断。
背景方面,Stroop效应的研究起源于对认知过程中信息处理的探索。
在心理学领域,它常被用作研究选择性注意、自动化加工和认知控制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工具。
由于Stroop效应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在交通信号灯、广告设计和阅读理解等领域,因此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Stroop效应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神经机制层面,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然而,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但关于Stroop效应的某些方面,如影响因素和个体差异等,仍需进一步探讨。
因此,对Stroop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也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概述Stroop效应研究的重要性Stroop效应,又被称为斯特鲁普效应或颜色-词干扰效应,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现象,表现为当词的印刷颜色与其意义所指的颜色不人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命名字的颜色,而不是直接读出字的意义。
自1935年John Ridley Stroop首次发现这一现象以来,它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Stroop效应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信息处理的复杂机制,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广泛的用途,如评估认知障碍、研究语言与认知的交互等。
在理论层面,Stroop效应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它提供了关于注意、记忆、语言处理等多个认知功能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stroop效应原理
stroop效应原理Stroop效应原理概述Stroop效应是指人们在进行任务时,出现了一种干扰现象,即当任务的要求与词汇的颜色不一致时,会出现反应时间延长的现象。
这种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R. Stroop于1935年首次发现并命名的。
实验过程在Stroop实验中,被试需要快速地识别一系列印有颜色名称的单词,而这些单词所表示的颜色与它们所印刷的颜色并不相同。
例如,在屏幕上显示“红”字但字体是绿色,被试需要快速地说出它们所看到的颜色。
实验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被试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正确地识别出字体颜色。
原理解释Stroop效应背后的原理是人类大脑处理信息时存在一个自动化过程和一个控制过程。
自动化过程是指对于特定任务,人类大脑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并且不需要太多注意力去执行。
而控制过程则需要更多注意力和认知资源来完成。
在Stroop实验中,被试首先会通过自动化过程读取单词上所写的颜色名称,但当需要执行控制过程时,被试需要抑制自动化过程并专注于字体颜色。
这种切换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此外,Stroop效应还可能与注意力分配有关。
当被试在执行任务时,大脑需要同时处理两个信息源:颜色和词汇。
如果被试更加关注词汇的含义而非字体颜色,则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影响因素Stroop效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词汇和字体颜色之间的差异、任务难度、个体差异以及情绪状态等。
首先,当词汇和字体颜色之间的差异越小时,Stroop效应就越明显。
例如,在实验中使用红色单词印刷黑色字体比使用蓝色单词印刷黑色字体更容易导致干扰。
其次,任务难度也会影响Stroop效应的大小。
如果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则可能减轻或增强干扰效应。
此外,在情绪状态下进行Stroop实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例如,在焦虑状态下进行实验可能导致更大的干扰效应。
应用Stroop效应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实验范式。
它被用于研究多种认知过程,如注意力、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等。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斯特鲁普效应,即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斯特鲁普实验的经典范式,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文字中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颜色。
文字可以是颜色的名称(如“红色”)、颜色的字母缩写(如“R”代表红色)或颜色的不相关词语。
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有30名参与者(15名男性,1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25岁。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被试组设计,实验条件包括颜色词汇条件和颜色方块条件。
每位参与者需要完成两组实验条件,顺序随机排列。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前面放置着一台电脑。
2. 研究者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确保他们对实验内容有清楚的理解。
3. 参与者进行熟悉练习,以熟悉实验任务和执行方式。
4. 实验正式开始。
参与者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实验材料,并通过按键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选项。
5. 研究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颜色词汇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较长,而颜色方块条件下,反应时间较短。
2. 参与者在颜色词汇条件下的错误率较高,在颜色方块条件下的错误率较低。
讨论:斯特鲁普效应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即当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颜色信息和文字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斯特鲁普效应揭示了这种差异。
同时,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因素如干扰抑制能力、注意力分配等对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斯特鲁普实验范式,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和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基础。
心理学实验范式
1遮蔽技术实验范式最近在研究情绪时,经常使用一种叫遮蔽技术的实验范式。
这种实验方法是指在呈现一个情绪性刺激以后,用一个中性刺激遮住原有的刺激并测量被试的反应。
2情绪Stroop实验范式情绪Stroop 范式是最初的stroop 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 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
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 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
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 。
3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是在呈现目标图画之前、同时或之后不同的时间内呈现一个与图片名称相关的词语。
被试命名图片的时间可能受到干扰词语的影响,根据不同时间下不同的影响结果可以推断词汇产生的时间进程,并检验交互激活模型和独立两阶段模型对词汇产生中语义和语音激活时间进程的预测。
这是研究汉字认识加工的一种实验范式。
4RSVP实验范式RSVP 范式研究注意瞬脱现象实验范式。
注意瞬脱现象是Broadbent 等人发现的。
该现象表明: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认出在该词后约500ms 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
1987 年,Weichselgartner 和Sperling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
注意瞬脱的研究把对注意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注意的时间维度上,通常采用RSVP 范式。
其具体方法如图所示,其中由字母、数字、单词、图形等组成的刺激流在同一位置以6~20 个刺激/ 秒的速度连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别或觉察刺激流中的目标刺激(Target ,以下简称T)和一个探测刺激(Probe ,以下简称P ,一般在T 后的1~8 个刺激中呈现) ;刺激流呈现完后要求被试报告T、P ;刺激流中,T 或P后的第i 个刺激通常简称为T+ i 项或P + i 项。
斯楚普测验(strooptest)
斯楚普测验(strooptest)
研究言语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斯楚普测验(stroop test)是一种实验范式。
在斯楚普测验中使用一系列颜色词(红、绿、黄等,但词义与书写该词的颜色不匹配。
例如,“红”字用绿色写,“黄”字用红色写等。
实验中当要求被试尽快说出字的颜色时,被试常常自动地首先把字读出来了,这就是颜色命名的过程与读字过程的竞争。
由于阅读是一种自动化过程,因此人们倾向于先读字,这样,字义的自动加工过程就干扰了有意的颜色命名的过程。
自从1935年斯楚普测验范式首次出现以来,在这几十年里与它有关的研究已经超过700多篇文献,研究者通过将它稍作改动已将它广泛应用于个别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大脑左右半球差异等领域。
近年来,人们又将斯楚普范式应用于记忆、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耿海燕、朱滢,1998)。
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
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说颜色的干扰。
stroop变式 公正启动变式
Stroop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由John Ridley Stroop在1935年首次提出。
这个效应描述了人们在识别颜色时,如果颜色的名称与实际颜色不一致,会需要额外的认知努力来抑制这种冲突,从而影响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例如,当看到“红”这个词写在绿色墨水中时,人们需要抑制自己读出“绿”的冲动,而选择读出“红”。
Stroop变式是对原始Stroop效应的一种扩展或修改,通常通过改变任务的某些方面来研究不同的心理过程。
例如,有些变式可能只关注颜色和名称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有些变式可能使用不同的刺激材料,如形状、数字等;还有些变式可能改变任务的难度,如增加颜色和名称之间的冲突程度等。
公正启动变式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实验范式,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对公正和公平的认知和行为。
在这个范式中,研究者通常会让参与者完成一些与公正相关的任务,然后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是否受到这些任务的影响。
例如,如果参与者在完成任务后被告知他们的得分是基于他们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随机分配的,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后续的任务。
将Stroop变式和公正启动变式结合起来,可以设计出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用于探索人们对公正的认知和行为是如何受到颜色和名称之间冲突的影响的。
例如,研究者可以让参与者在看到颜色和名称不一致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是否受到影响;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被告知他们的得分是基于他们的能力和努力,然后观察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发生变化。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Stroop效应和公正启动效应的内在机制,也可以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和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概述Stroop实验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用于测试人类对于不同刺激的反应速度。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本次报告将介绍Stroop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背景Stroop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R. Stroop在1935年提出。
实验中,被试需要快速地识别出显示在屏幕上的文字的颜色,而这些文字与其描述的颜色并不相同。
例如,单词“红色”可能会显示成蓝色的字体。
这项任务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需要被试抑制掉他们对单词的意义的干扰,只注意文字的颜色,从而更快地做出正确反应。
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类型的干扰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我们猜测,当出现颜色与文字的意义冲突时,被试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完成任务,因此反应时间会变长。
方法被试: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被试,年龄在20-30岁之间,男女比例1: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材料为包括颜色和文字在内的干扰因素。
实验共分为三组:组一为颜色与意义相同组,如“红色”显示成红色字体;组二为颜色与意义不同组,如“红色”显示成蓝色字体;组三为意义与颜色相同,但有干扰项的组,如“红色”显示成红色字体,但字体周围有绿色点缀。
实验设计:每个被试将随机出现三组材料,每组材料重复10次。
每个材料随机呈现2.5秒,并要求被试尽快按下相应的键盘上的颜色键。
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组一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889ms,标准差为207ms;组二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982ms,标准差为243ms;组三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67ms,标准差为281ms。
结论本次Stroop实验的结果表明,当文字意义与颜色不符时,被试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来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反应时间的增长。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注意力和认知机制的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路和指导。
情绪stroop范式
情绪stroop范式情绪stroop范式(EmotionalStroopTest)一种测量个体心理状态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揭示出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情绪状态的心理特征。
这种范式可以用来评估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心理障碍,也可以用来评估一般人群的情绪状态。
情绪stroop范式是一种基于任务推理(task reasoning)的心理检测范式,在一定的情景下,受试者需要识别或分类提示文字的内容。
有时,提示文字可能正面情绪,但也可能负面情绪,如爱和恐惧,此时受试者需要根据提示文字的意义,判断提示文字的情绪性质。
如果受试者能够正确完成判断,系统会记录受试者的反应时间。
受试者完成一轮测试后,根据反应时间及其正确率,就可以判断出受试者当前的情绪状态。
情绪stroop范式有多种测量手段,如终端设备、计算机和手提式设备等。
根据不同的测量手段,测量过程也不尽相同,有时受测者需要手动操作,有时则无需受测者操作,只需系统自动按照测量表收集数据。
此外,情绪stroop范式也可以采用问卷收集数据的方式,受测者只需根据情绪stroop范式提供的问题,回答问题即可。
情绪stroop范式有其独特性,它可以有效检测受测者的情绪状态,这有利于对心理状态进行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显示出抑郁、焦虑以及其他心理状况的情绪特征,而且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受测者的情绪状态,从而为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障碍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实践中,实施情绪stroop范式需要经过步骤:首先,确定需要测量的受测者,以及测量的方式,准备好提示文字和问卷。
然后,进行提示文字的训练,帮助受测者更好地了解情绪stroop范式的测量方法。
接着,进行实际测量,收集受测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记录受试者的反应结果。
最后,检测受测者的反应结果,根据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就可以判断出受测者当前的情绪状态。
情绪stroop范式有着许多优点。
首先,这种方法灵敏度高,能够准确检测出受测者的情绪状态。
情绪stroop范式
情绪Stroop 范式是最初的stroop 范式的变式,这种方法是用情绪词作刺激,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 以被试的反应时为指标来研究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假设相关情绪词会导致较高程度的激活,因此有较高程度的干扰,情绪刺激的衰退期(decay interval)长于中性刺激。
在孤独症、社交恐惧症等人群的研究中,发现失调患者都有特殊类型的情绪障碍,与前面假设一致,特定的临床病人在stroop 任务中把注意分散到特定类型刺激词的语义内容,因而这类词颜色命名的时间要长于其他呈现词。
这说明,被试对特定类型的词更为敏感(比如焦虑失调者对压力词更为敏感) 。
启动实验范式的例子
启动实验范式的例子
Stroop要求被试报告书写每个单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而单词
中包括有关颜色的词汇和其他中性词汇,当单词词义与墨水颜色一致时,报告的速度最快,当单词意思与墨水颜色不一致时,报告速度最慢。
这一效应就是Stroop效应。
马塞尔将上述实验范式改为启动形式,就是Stroop启动实验。
启动词为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提示将要出现的目标色块的颜色,被试要快速地报告出这个色块的颜色。
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启动词对之后出现的刺激是否有明显的启动效应。
在实验中,马塞尔采用了掩蔽技术来操纵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程度。
掩蔽是指在呈现启动词后紧接着呈现无序的字母图案,来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
由于不同被试意识到启动词出现的时间阈限不同,在检验启动效应之前,通常要使用极限法来确定启动词和掩蔽刺激的时间间隔。
马塞尔研究发现:在觉察和无觉察条件下,被试都显示出Stroop效应。
也就是说,即使被试对启动词没有觉察,启动效应仍
然出现,由此马塞尔认为对意义的知觉可以不通过觉察。
这里需要注
意的是马塞尔使用的觉察阈限,是被试判断知觉到启动词60%的概率点。
oddball实验范式
oddball实验范式奇异实验范式是一种用于研究认知和感知过程的实验设计。
该实验范式将参与者置于一个不寻常或违背常规规则的情境中,以评估他们对于新奇刺激的注意力和反应。
奇异实验范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创造一种不寻常或令人困惑的情境来引发参与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情境通常是在传统的实验设计中不会出现的,从而使参与者感到意外和不确定。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这种情境下的表现和反应,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认知和感知过程。
在奇异实验范式中,研究人员通常会设计一些违背直觉或常识的任务或情境,以观察参与者的注意力、记忆和推理能力。
这些任务可以是视觉、听觉或触觉上的刺激,也可以是对于空间布局或物体属性的违背。
例如,一个常见的奇异实验范式是Stroop任务,它要求参与者在显示有颜色字体的词汇时,忽略词汇的意义,而只关注字体的颜色。
奇异实验范式的另一个常见应用是研究注意力和认知资源分配。
通过在任务中引入干扰或脱离常规的刺激,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参与者如何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和决策策略来适应新情境。
例如,一个奇异实验范式是“破译任务”,参与者需要在一个充满干扰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信息来完成任务。
这个任务可以揭示参与者如何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来灵活地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分配。
奇异实验范式还可以用于研究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一些不同寻常的或难以理解的刺激,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参与者如何运用创造性和灵活的思维策略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一个奇异实验范式中,参与者可能需要找出一个规律或模式,但这个规律并不符合他们在平常生活中的经验。
奇异实验范式不仅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的认知和感知过程,还可以用于研究非人类动物的认知能力。
通过设计一个奇异的任务或情境,研究人员可以评估不同物种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进一步了解它们的认知特点和智力水平。
总而言之,奇异实验范式是一种有趣和刺激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认知和感知过程。
通过引入不寻常或违背常规的任务或情境,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参与者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推动对于人类和非人类认知的研究。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的“xxxxx”时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为斯楚普效应。
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就叫Stroop任务。
由于Stroop效应发现之初正处于行为主义鼎盛时期,而且Stroop本人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该现象,所以其工作并未引起关注。
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广泛重视。
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涌现了大量有关Stroop效应的研究,并一直长盛不衰。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采用Stroop 任务及其变式的研究已达上千个,具体涉及知觉、注意、执行控制、语言认知、意识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心理、人格测评、社会心理、神经心理以及老化等领域的多方面研究(Brown等,2002)。
围绕Stroop效应的研究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有关这种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二是将Stroop任务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实验手段去揭示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的机制。
也就是说,Stroop效应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又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任务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还在于其方法上的意义。
因此本书侧重于后者,旨在对该任务的程序、变式以及在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一)经典Stroop任务的程序及机制在经典的Stroop色词干扰任务中,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一个一个用不同颜色写成的单词,要求被试尽快而且尽量正确地说出每个词的颜色,而不理会这个词的名称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一般包括两个实验条件:一是色词干扰条件,一是控制条件。
在色词干扰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颜色词,而且每个颜色词的名称所代表的意义与这个词的颜色都不相同,如“绿”字用红颜色写成,如图11-7;在控制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非颜色词或非词的字符串,如红色的“good”,绿色的“xxxxx”等。
认知能力训练中的Stroop效应范式
认知能力训练中的Stroop效应范式
大脑360认知能力系统是对,记忆力,注意力,情绪力,反应力,思维力,空间力这六大认知能力进行测评和训练,其中情绪力是目前很多孩子着重训练的能力系统。
在情绪力的训练中,有一个项目叫“色词挑战”,一些家长和老师对这个项目如何对情绪能够进行训练改善感到不解,这要从情绪Stroop效应说起。
情绪Stroop 效应研究是当前Stroop 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情绪Stroop 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
这个范式也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变式。
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
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如禁忌语的Stroop 效应[3 ] ,当被试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候,要比命名中性词语反应时显著长;Willebrand 和Mimmie 等利用情绪Stroop 范式研究曾被烧伤的患者的认知失调。
18 个烧伤患者构成实验组,18 个健康被试作为匹配组,任务是要求被试命名有关烧伤的、外伤的、中性的词语。
结果发现烧伤患者命名烧伤词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命名外伤词语、中性词语的反应时。
而匹配组对这三种词语的命名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
这说明训练者在面对颜色,、词义、形状等信息冲突的时候,每一个人情绪抗干扰力是不一样的,而Stroop效应范式,则是较好的情绪冲突抑制的训练项目。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
stroop任务实验报告Stroop任务是一种涉及到冲突加工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的关注和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注意力控制和灵活性。
本文将对Stroop任务的设计、实验材料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以探讨实验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和启示。
一、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择了20名被试,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集中在20-25岁之间。
实验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实验因素为“颜色条件”,有三个不同的水平:文字与颜色矛盾、文字颜色一致、文字颜色无关。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呈现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在不同颜色条件下快速准确地给出反应任务。
实验设置五个条件,分别为:(1)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一致 (red)、(2)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不一致 (red)、(3)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无关 (white)、(4)颜色词义(红色,蓝色)而非颜色字母与颜色颜色不一致(red);(5)颜色词义(红色,蓝色)而非颜色字母与颜色颜色一致(red)。
被试被要求尽快按下计算机键盘上与显示的文字颜色相对应的颜色键,以尽量减少反应时间。
实验共进行了五次测试,每次测试包含30个不同的刺激,每个刺激呈现500毫秒,呈现顺序随机分配。
二、实验材料实验采用字体为Arial的计算机程序,五个条件的实验材料如下所示:1. 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一致 (red)红蓝黄绿紫橙白粉青金三、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总反应时间和错误率均随着颜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矛盾的条件下最慢,错误率最高;而颜色字母与颜色词义一致的条件下最快,错误率最低。
表1 不同颜色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条件 | 平均反应时间(ms) | 错误率(%) || ------ | ------ | ------ || 1 | 800 | 5 || 2 | 1000 | 11 || 3 | 900 | 7 || 4 | 1100 | 13 || 5 | 750 | 4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颜色条件对人类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产生显著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oop任务范式概述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的“xxxxx”时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为斯楚普效应。
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就叫Stroop任务。
由于Stroop效应发现之初正处于行为主义鼎盛时期,而且Stroop本人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该现象,所以其工作并未引起关注。
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广泛重视。
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涌现了大量有关Stroop效应的研究,并一直长盛不衰。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采用Stroop 任务及其变式的研究已达上千个,具体涉及知觉、注意、执行控制、语言认知、意识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心理、人格测评、社会心理、神经心理以及老化等领域的多方面研究(Brown等,2002)。
围绕Stroop效应的研究主要分成两大类:一是有关这种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二是将Stroop任务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实验手段去揭示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的机制。
也就是说,Stroop效应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又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任务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还在于其方法上的意义。
因此本书侧重于后者,旨在对该任务的程序、变式以及在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一)经典Stroop任务的程序及机制在经典的Stroop色词干扰任务中,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一个一个用不同颜色写成的单词,要求被试尽快而且尽量正确地说出每个词的颜色,而不理会这个词的名称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一般包括两个实验条件:一是色词干扰条件,一是控制条件。
在色词干扰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颜色词,而且每个颜色词的名称所代表的意义与这个词的颜色都不相同,如“绿”字用红颜色写成,如图11-7;在控制条件下,给被试呈现用不同颜色写成的非颜色词或非词的字符串,如红色的“good”,绿色的“xxxxx”等。
这种任务的典型结果是色词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比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长。
这两种条件的反应时差异就是Stroop 效应。
图11-7 Stroop任务实验示意图(Gazzaniga, 2002)虽然导致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比较简单,但是其产生的原因却非常复杂,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解释。
不同的理论解释直接决定着Stroop任务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的价值。
目前针对Stroop效应的产生机制已经提出很多理论模型。
其中比较经典和流行的是自动化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存在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种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速度快,不需注意参与,能随意发生;而控制加工则需要消耗注意资源,在有意控制或调节下才能发生,因此加工速度相对较慢。
在Stroop任务中,字词的语义激活属于自动加工,而颜色命名则属于控制加工。
在色词干扰条件下,由于色词的语义信息先自动激活,所以在颜色命名时,自动激活的颜色信息会与要求命名的颜色信息发生冲突,被试必须对二者进行区分并作出选择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而在控制条件下,如果实验刺激是非颜色词,则自动激活的意义与所命名的目标颜色无关;如果实验刺激为字符串,则不涉及字词的语义激活,在这两种情形下都不会引发反应冲突。
因此,在色词干扰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要长于控制条件,从而出现Stroop效应。
由于后来有人发现色词的语义激活未必完全是自动化过程,为此该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把自动加工看成随学习和经验而发展的一种阶梯性连续体。
在Stroop任务中,由于读词非常自动,而颜色命名较不自动,较自动的加工可能对较不自动的加工产生干扰,从而产生Stroop效应。
除了自动化理论,其他用来解释Stroop效应的理论还有相对加工速度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的平行加工模型和PDP模型等。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提出最早,但因无法解释一些实验结果而逐渐被忽视;知觉编码理论试图从编码阶段的语义冲突解释该效应,而完全排除编码后加工的作用,但由于其实验证据被推翻,并未取得成功。
Logan(1980)的平行加工模型和Cohen等人(1990,1992)提出的PDP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和模拟绝大多数有关Stroop效应的实验结果,在理论化上相对其他模型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PDP模型被认为是用来解释Stroop效应的最佳理论。
但是这两个理论过于概念化,数理参数过多,对实验结果预期起来不够方便。
所以目前自动化理论仍受多数研究者的推崇。
如Brown(2002)指出,Stroop任务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就在于该任务可有效地用于考察那些不随意的(involuntary)或自动的(automatic)加工过程,为揭示无意识加工的内在机制提供有效途径。
(二)Stroop任务的变式及应用研究者将Stroop任务用于各领域问题的研究时,往往需要对其在实验程序上做一定的变化,而不可能固定地套用传统的实验程序。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对经典Stroop任务程序做一定调整而得到的实验任务就叫Stroop变式。
Stroop任务在方法上的意义主要通过各种变式的应用体现出来。
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Stroop变式,本书将其主要归为色词变式与不采用色词命名的其他变式。
非色词变式包括字符变式、空间变式、听觉变式、情感变式和成隐行为变式等。
色词变式是认知心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Stroop变式,非色词变式则可用于认知研究之外的大量其他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实际已超出认知实验范式范畴。
但为系统起见,本部分将对这些变式做全面的介绍。
1.色词Stroop变式及应用色词Stroop变式指仍然以色词为刺激材料,以颜色命名为实验任务,但具体实验条件不同于经典Stroop任务的实验任务。
这种变式具体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在认知心理学中应用比较普遍的变式及相应的研究。
(1)选择性注意研究中的Stroop变式与应用启动技术与经典Stroop色词任务的结合可以使Stroop任务广泛用于启动效应、负启动效应和习惯化等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
近十几年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包括目标激活和分心信息加工两种机制。
前者主要通过降低目标信息的阈值使任务相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接受进一步加工,后者则用于排除无关信息对目标信息的干扰。
这种排除机制又有两种成分,一是对重复出现的干扰物习惯化,使个体对这种干扰不再敏感;二是对无关信息进行积极的抑制,使这些信息提高这些信息的阈值,使其无法进入意识。
三种选择性注意成分都可通过典型的行为指标测量出来。
目标激活机制一般以启动效应量表示;分心信息抑制一般以负启动量为指标;习惯化则以习惯化量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指标均可以通过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在同一个实验中测量出来。
上述三种指标可通过以下四个实验条件的颜色命名测得。
条件1:目标重复条件,要求启动显示中的目标颜色与探测显示中的目标颜色相同,如前一个色词“红”用绿色显示,后一个色词“蓝”也用绿色显示,探测显示的反应时记为RT1;条件2:忽视重复条件,要求启动显示中的干扰刺激在探测显示中成为目标刺激,如前一个刺激为绿色的“红”字,后一个刺激为红色的“蓝”字,在前一显示中红对命名“绿”起干扰作用,在后一显示中红色成为命名目标,探测显示的反应时记为RT2;条件3:重复忽视条件,要求在一个色词刺激系列中,起干扰作用的色词重复出现,而命名的目标颜色前后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如连续四个色词都为“蓝“字,但颜色分别为红、黄、绿、棕,反应时记为RT3;条件4:控制条件,要求在刺激系列中前后两个色词及其颜色之间没有特殊关系,随机安排,反应时记为RT4。
此外,上述四种条件下都不允许出现色词的意义与色词颜色一致的情况。
假设启动量以△RT pp表示,负启动量以△RT np表示,习惯化量用△RT hb表示,则上述实验条件与各选择性注意的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RT pp =RT4-RT1;△RT np= RT2- RT4;△RT hb= RT4-RT3一些研究者利用这种Stroop色词变式分别考察了分心信息抑制机制与习惯化机制之间的关系。
Lorch和Cowan认为,只要是新颖的刺激,即使是无关刺激也能进入注意中心,从而干扰目标信息的加工;但是如果进入注意中心的无关信息保持不变,个体就会通过习惯化使目标信息的加工免受干扰,从而促进对目标信息的反应;而且习惯化是一种独立的排除分心信息干扰,促进注意选择的机制。
但Tipper等人却认为习惯化机制与分心信息抑制机制实际上是相同的,出现习惯化效应只是由于重复出现的分心物的内部表征连续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分心物的干扰性减弱,进而表现出所谓的习惯化效应。
金志成等人(2002)则运用这种变式对学习困难学生和学习优秀学生的分心信息加工机制进行了比较,并同时对习惯化和分心物抑制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
结果发现,在Stroop色词干扰效应上,学困生显著大于学优生,说明前者更易受色词的干扰;在负启动效应上,学困生显著小于学优生,说明前者在抑制无关信息方面远不如学优生;而在习惯化量上,学困生显著大于学优生,前者在重复忽视条件下比控制条件下反应时缩短71毫秒,而后者只缩短36毫秒,可见学困生的习惯化能力反而比学优生强。
从负启动效应和习惯化量的差异模式可以看出,出现了结果的双重分离现象,即学困生的分心信息抑制小于学优生,而习惯化量却大于学优生。
这种分离说明,习惯化机制不是象Tipper所说,由分心物连续抑制造成,而是一种独立于抑制机制的分心信息加工机制。
(2)执行控制研究中的Stroop变式与应用有关认知控制或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研究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突出热点问题。
以往的心理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觉、注意和记忆等相对较低级的认知过程,而对执行控制这种最高级的认知功能研究得很少。
随着认知实验技术和脑成像技术的日趋成熟,目前对这种高级认知机制的研究已完全可能,而且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Stroop任务及其变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一般认为,执行控制功能用于负责观念和行为的控制,在计划设置、问题解决、克服冲突和完成不熟悉任务中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执行功能对避免习惯性反应,抑制过度习得(overlearned)的反应倾向,以及任务转移等过程的操作成绩也具有重要影响。
有关执行控制的模型很多,其中Shallice等(1986,1994)的模型影响比较大。
他们认为认知控制有两种水平:低水平的控制叫任务计划(contention scheduling),根据习惯或优势性知识解决认知冲突,目的是把加工的优先权给予与当前目标相关的行为图式,或最近经常被激活的行为图式;高水平的控制用于解决复杂的新情境中的认知冲突,用于激活一些观念和行为同时抑制另一些观念和行为,具体通过注意管理系统(supervisory attentional system, SAS)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