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真功紧与松
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功方法
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功方法要掌握好太极拳的松,就要掌握练习太极拳松的正确方法,这样对于练习太极拳是非常有利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
欢迎阅读!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的方法第一,顶头悬也叫头部“松”。
就像是头顶有绳悬着一样,感觉自己头部有悬空的感觉,要找到让头坐到脖子架上,舍掉脖子肌肉的感觉。
在脖子僵硬时,“松”颈部肌肉,摆正头颅,把头放在颈椎架子上。
有这个位置,可让头颅不偏不倚,仿佛悬空,轻盈灵活。
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脸部真正做到“松”了,精神就能真正的“松”。
关键做法是头颅要放正,眼睛平视,下巴处分开两股力量沿着两脸颊骨下侧紧贴两耳后根上行至两耳正上方,再由双耳正上方上行至百会穴,练习时找到这两股力量并在百会穴汇集。
如此,就能很容易做到顶头悬,此时,不但能反观内听,且能耳听后方。
第二,松肩也叫沉肩。
要松肩,先体会胳膊的“松”感觉,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自然下垂,感受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在练拳中始终保持这种感觉。
检查肩关节,想象着这两条胳膊不属于自己,而像两件身外物挂在肩上,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如此长时间练习,就可以将胳膊“松”透。
在练习中,注意肩膀不能上提,注重上肢梢节的“松”,手指千万不要用力,寻找或者保持“松”透的感觉,即涨、热、麻的感觉,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来牵动两臂上移,长期如此练习,胳膊松透指日可待。
经过上述方法练习,肩关节好“松”开,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关节由着肘尖的动作方向外展,不久肩胛骨也会“松”开。
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内劲贯通,含胸后形成拔背,含胸拔背、劲由脊发就是这个道理。
但如果肩胛骨没“松”开、内劲没贯通,而是仅仅用意念执著妄想,往往会引起后背、脖子僵硬,身体不能中正,练到肩胛骨“松”开后,自然一点即通、一说就明,这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一点。
太极拳的“圆”、“松”、“正”
太极拳的“圆”、“松”、“正”太极拳中“圆”、“松”、“正”三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要领之一,练拳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切不可分割理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圆”、“松”、“正”。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圆太极拳拳理有“八法”,这“八”即是上、下、左、右、进、退、方、圆。
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八个方面须面面相顾,招招相接,环环相合,势势相承。
招式转换连贯,衔接严密。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它的运动轨迹是多变的,是无形的球形转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太极拳行功的过程理解为整个势、招都为一个圆。
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与推手技击,均是圆形功法的练习,都是万变不离其圆。
要想做到动作节节贯穿而不间断,最关键的就是动作要走圆圈。
因为只有做到圆周运行,避免僵直,才能不间断,在推手和技击中,为什么能取胜,因能乘虚而入,以虚带实,破其圆周运动。
如何做好太极拳圆周运动,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彻底纠正动作的僵直。
无论什么步形步法,迈步投足必须是弧线圆形。
为了掌握动步的要领,以达上述要求,迈步出脚不落地收回来再重迈出,这样迈出收回再迈出完成一个动作,身体中正安舒不偏,就容易达到稳固又极轻灵的要求。
第二,手臂的动作同样要彻底纠正僵直。
抬手动臂既要有内圆的圈,同时又要有外圆的圈,特别要注意不丢内圆之圈。
手臂同时内外螺旋,是把握太极拳内劲的关键,还应注意臂的屈伸。
第三,手臂腿脚起伏往来运动幅度的限度。
打拳从一式转到另一拳式时,是圆周运动的关键环节。
其要领如同毛笔写字,欲左先右,欲有先左,转笔顿收。
太极拳的松松,要求太极拳习练时由内到外放松。
有高人说过:“松功修炼,先心意松,然后肢体松。
”内,是指心、神、意、气放松;外,是指肢体的放松。
只有意识的放松,才能使头脑清静,气沉丹田。
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轻里求轻,松里求松。
松是有层次之分的,亦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道理。
初者学所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断纠正拳架姿势中讲求松沉,逐渐去掉一些僵劲和撼力。
太极拳十字诀:松紧柔活意,气形力法神
太极拳十字诀:松紧柔活意,气形力法神01“松”字诀。
松是练太极拳之首要。
松是松开,把骨架松开;松是松长,把筋腱松长;松是松展,把肌肉松展放开。
在练太极拳走架时.三分意念用在外面身形体态拳架上.七分意念专注于体内骨筋肉,“意气君来骨肉臣”.循序渐进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全方位把人体各部位都松开,使身体各部位都松到正常健康的功能形态。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无力。
大部分人都不认真关心自己的身体.日久天长,骨缝变狭窄,筋腱缩短.肌肉形成板块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运动系统疾病就会产生。
“松”的技术.就是用意念指挥骨、筋、肉,使其回到健康功能状态的最佳有效技术.一用就灵。
要想松得好,必须从“轻”人手.轻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样才能把职业力、习惯力全部弃掉。
轻中含一个…慢”字,慢才能调动、唤醒人体沉睡细胞、愚钝细胞。
02“紧”字诀。
很多太极拳名师肚腹都大、乳房下垂,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形态,原因在于这些地方“松”得太过。
“紧”的技术就是解决人体“松”得太过的技术。
十人九痔,肛肌下脱,用“紧”之术加“提”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腹松下垂用“紧”之术加“实”法可以解决。
乳房、眼睑下垂.用“紧”之术加“缩”法可以解决。
只要人勤,随时随地进行锻练.很快就会见到效果。
0303“柔”字诀。
练太极拳时,该松的部位松,该紧的部位紧,同时练习,效益殊胜。
“松”、“紧”两字诀修炼时要用柔力。
“柔”字诀讲的是柔力.钢丝绳、鞭子产生的力就是柔力。
人体是一个柔性体,产生的力也是柔力,用好柔力才能掌握人体本性,进入人体本质,才合乎人体之道。
练习柔力时,形体走螺旋、波浪式轨迹.这点要认真体会。
不要将柔力理解为不用力,柔力也有大小之别。
练柔力先从小柔力练,用“轻”、“慢”技术把柔力的本质寻找出来,然后从小到大把柔力逐步开发出来。
04“活”字诀。
“活”是活力的意思。
玩龙舞狮.头动身随尾追,尾动催身追头,虽然是布做的龙、狮也成活的了。
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
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松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基本的要求什么是松,松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放松,松是相对紧和紧张而言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大喜大悲的时候,精神会瞬间高度紧张起来。
表现在外部,就是表情的惊愕、紧张,肢体的僵硬,有时连毛孔都会在瞬间闭合。
反映在内心,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这些都是精神紧张引起的反应。
还有,环境也会引起我们的紧张,比如阴暗的角落、骤冷的天气,恐怖的场景等,也都会使你的肢体变得僵硬、精神紧张起来。
我们练习太极拳要掌握的是内功心法,为什么要讨论松呢,强调松,松的状态,松对我们练习太极拳有什么益处,怎样才能达到全身放松呢?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阐明的是太极拳所言之“松”是个相对的度量用词,与生活中的松的指向有所不同,含义也有所不同。
我们大家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取决于经络的畅通,取决于气血的调和以及体内阴阳的平衡。
而放松的肢体和平和的精神,恰恰有利于经络的畅通、气血的调和,有利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使我们的精神和肢体都保持放松,什么事情都能放得下。
习练太极拳时更要求精神、肢体的放松。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当的方法和能力的有限就会引起我们的紧张,这种紧张包括精神的和躯干肢体的紧张。
练习太极拳放松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来几招太极拳能让你幡然醒悟,让你神清气爽。
举两个会引起紧张的例子,当我们屈腿下蹲时,人的下肢会随着承担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发硬紧张,并且是越往下越紧张、能力越弱的人越早紧张(这就是能力的不足引起的紧张,而这种紧张正是我们不希望的)。
还有,处于正立姿态的肢体容易放松,有倾斜度的站立姿势不容易放松。
这是因为在肢体倾斜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体为了保持站立状态,不至于发生倾倒或踉跄,有关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就会自然引起肢体的紧张。
这在人体运动学里叫着“肌紧张”,意思是说当人的不平衡度增加时,为了保持人体的平衡,有关部位的肌肉就会自然参与运动而引起紧张。
太极拳的“松”和“劲”
太极拳的“松”和“劲”“松则气行,不松则气滞,气滞则力不从,更难柔和”。
这是我多年习武对太极举“松“和”劲“两者关系的总结。
习武大极拳谁都知道要求“松”,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传授者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习武者本人的领悟,所以说,一个太极拳老师要让学生“松肩、检路”是相当难的课题。
大极拳的“松”并不是目的,而是基础、是手段,太极拳有“松”才有“紧”,松和紧是辩证的,“松”也是为了更好的“紧”,所谓“紧”就是“刚劲”太极用意不用力,可谓有气无力打太板,气发丹田才有力,“气力、气力”有气则有力,太极发劲击打离不开内气内功,“松”是基本条件,随着内功的提高,“松”则能更好地利用丹田之气,让身体产生超能的支撑力和爆发力。
有“松”才有“柔”,“柔”的基础是“松”,首先是松手,太极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说,除了听劲,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行拳走架的手,如果加一羽或落一只蝇虫,就会让手掉下来,意思也是我们行拳走架的手不用多余的力。
“松”能让身体柔软灵活沉稳,松开履跨能让上身灵活起来,松开肩手能让手灵活起来,初学者可以慢慢地体会,手脚与身体脱开是什么样的感觉,在练套路时,你如果腰跨肩松开了,通过腰身的转动,手就会有“用”的感觉,而不是“摆”如果是摆就会带动肩,说明肩手没有松下来,打出去也没有力度,我们生活中工程用的“大铁铺”,铁锤有“软把”和“硬把”,软把铁锤的冲击力比硬把的要大,我们练太极举也可以把手当作软把的铁锤,所以只有你做到了“松软”手甩出去就更有冲击力:我们如果把一缸水善症孝在保持平衡的基础上,在它的底部按上几个弹集,里面放上水,让水荡起来,留就会摇起来,缸边会产生冲击力,水越多,缸据起来的冲击方就越大、我们把松开的属跨比作缸底的弹簧软底,把水比作丹田的内气,我们太极的八种击打法,都是需要身体来作后盾依靠,腰胯松开了,让身体像缸一样据甩,结合内气内功,这样会让肢体外击的力量更强大:反之,如果僵硬的身体是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太极拳运动的松与紧
太极拳运动的松与紧太极拳运动的松与紧太极拳是阴阳转换的运动,也是能量积聚和激发的运动。
太极拳虽要求放松,以慢练柔练入道,但太极拳运动却是松中有紧,柔中寓刚,柔外而内刚,松紧相变,刚柔相济的运动。
太极拳真正的功夫不是绵软松柔,而是“绵里藏针,棉里裹铁”。
绵软只是太极拳的外象,松柔只是太极拳积柔成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所以拳论有云: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摧逼不捷。
尽管太极拳练柔练松,然其应用不是不要刚紧,练松柔虽能舒筋活血润肢脉壮脏腑,极富健身作用,但松柔不是为松柔而松柔,松柔乃是为了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刚紧的作用,这正是太极拳武学的核心,也是被常人所忽略的和被所谓的太极拳家所淡忘了的拳学内涵。
因此,太极拳训练和应用必须要松紧交变,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紧,紧则坚骨壮形,劲力坚刚而无坚不摧,松中要寓紧,紧中也要有松,松紧不仅要渐变,而且还要瞬变,更要渐瞬突变。
所以说,太极拳松不能无紧,紧也不能无松,松则柔,紧则刚,松紧合一刚柔济,虚实松紧变,刚柔松紧系,有松无紧稀打愣——懈晃;有紧无松直巴愣——僵硬。
拳中只有不松不紧,不紧不松,才能阴阳相济,而达到拳论所述“似松非松”之功。
太极拳只有做到了“似松非松”,才能松紧瞬变,松紧无常,虚实不露,刚柔不定,化打不分,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松紧瞬变”,才能在交手中赢得战机,化打如意、有效制敌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一味地松柔粘化走圈连随而失去战机。
交战中只有松紧交变才能知顺逆而为用,有所谓“慢松慢紧力推山,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
瞬变松紧阴阳易,阴阳易变蕴玄机,松紧渐瞬人不晓,玄机奥妙非能语,蓄能释能只一瞬,松松紧紧自无敌。
松紧训练实际上就是自身能量的转换,不论内家外家少林武当,能量的转换无非是加大自身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以便在瞬间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作用于敌而制敌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者劲由内换,松紧由外而内,以内引外,内动外发,劲不露形,劲瞬间而已。
太极练松有诀窍秘密就在掌指里(掌指舒展劲不失)
太极练松有诀窍秘密就在掌指里(掌指舒展劲不失)(掌指舒展劲不失)https:///is/LgXWSkU/?=练松有诀窍练习太极拳要放松,而不能像练外家拳那样用力,练习时间久后会“无中生有”生出“不用力而有力”的感觉。
“不用力,是松,是原因,“有力”是紧,是结果。
有多少“松”就有多少“紧”,能松到什么程度就能紧到什么程度,两者相伴而生,'松即是紧,紧即是松”。
练松有诀窍,那就是把掌指紧起来。
根据梢节紧会带动根节紧的原理,以掌指的紧带动根节的紧,可以使全身不紧自紧、不松自松。
在这方面,陈式、武式太极拳的掌型做得最为明显也最为有效。
陈、杨、吴、孙、武诸式太极拳.虽掌形均不同,但“掌指舒展,劲不失’’却是相同。
在冯志强、李秉慈两位老师合著的一本书里介绍了各式太极拳掌形的不同。
陈式:大拇指指根向小指指根相合.大拇指指尖后仰,并与食指分开,其余四指微微分开自然伸直,指尖向后弯曲,五指相错成螺旋型。
杨式:五指自然伸直微分,手指向掌心侧微曲不伸直,指肚微向手背撑张,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吴式:大拇指与食指分开,其余四指微分开指尖向前,四指与拇指似两个部分,四指微分开的距离比杨式的小。
武式:五指自然平均地分开,手指向掌心曲不完全伸直,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掌心内凹,有的练法要求拇指内扣。
孙式: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凹程度比武式小,突出掌心,五指舒展”。
要做出杨式的“指肚微向手背撑张”、陈式的“指尖向后弯曲”、吴式的“大拇指与食指分开”、武式的“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孙式的“突出掌心”,掌指都必须要适度用力。
掌指的适度用力是打太极拳时的必需。
配合太极拳套路练习的站桩功,其对掌指也有严格的''手指撑腕挺”的要求。
为什么要“指撑腕挺”?打太极拳的时候,是否能做到“劲形于手指”,体内气机是否活跃,与能否“指撑腕挺”直接有关。
在公园晨练时,笔者常见太极拳习练者手掌撑开随意轻柔比画,且边走边比画颇为陶醉,少见有握拳的。
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
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知道,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修身养性,而且老年人如果经常练太极拳,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如果你想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要注意“松沉”。
那么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松沉”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
欢迎阅读!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太极拳中的“虚实”,是太极拳运行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达到“虚实”的目的呐?只能,从太极拳运行中,通过“松沉”,达到周身一体、节节贯穿的“松”,来完成。
这就是常人所讲:打太极拳一辈子,就是练“松”一辈子!太极拳的“松”,关键是有“松沉”而来,而“松沉”就是在人体中,有意念支配自身的气息,在自身一定正能量的作用下,使得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通过轻轻的、徐徐的、有序不乱的下沉,连绵不断地舒展、膨胀,渐渐懈去这个部位僵硬、迟缓的状态,进而柔化成轻柔、绵韧;柔而不软,坚而不僵;轻灵、稳健、纹风不动的柔绵之“松”。
先举几个日常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实例,从中去体验,实实在在、而又简单易学、“松沉”的方法。
1、会骑自行车、或者会开汽车的人,全身若无其事,轻松自如,甚至可以双脱手骑自行车,可以逍遥自在地抽着烟、打着手机,全然不顾地开着汽车。
此时此刻,心目中根本没有骑自行车、开汽车的意想,唯一的意念就是,安全、尽快地到达目的地。
这就是真正做到了忘我!全身心地“松沉”下来,才能,随心所欲地、习惯成自然地、轻轻松松骑自行车、或者开汽车。
2、放过风筝的都知道,随着风向,轻轻地将风筝抛起,风筝就会随风缓缓升起,然后只要,将牵引风筝的绳索徐徐放开,风筝就会随风越飞越高。
进而,只要轻轻牵动绳索,便可驾驭风筝于广阔的天际之中。
这就是舍己从绳索、超脱的“松沉”。
有“松”而其乐无穷!3.用鱼杆垂钓鱼,闲情、安逸地守候,一旦鱼儿上钩,只要,轻轻地握住鱼杆,缓缓地收拢鱼杆的绳索,等到鱼儿筋疲力尽、不再蹦弹之时,顷刻,将上钩的鱼儿,从水中、一跃而起,高兴不已地将鱼儿,收入囊中。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_太极拳“劲”的悟练心得
太极拳的松沉劲怎样才能练出来_太极拳“劲”的悟练心得太极劲是修炼太极拳必不可少的一项修炼内容,只有形、意、气、劲全面修炼,才能全面继承太极武学的整套内容,使祖国优秀武学文化发扬光大。
根据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练功的实践,笔者不揣浅陋,今把太极劲悟练的点滴心得体会整理成文,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对劲的认识劲是习拳者按照拳理拳法进行刻苦修炼而形成的一种力,内家拳修炼者称此种力为“劲”。
劲不同于力,力是不经修炼人身固有的本能,力的特点是僵硬、笨拙。
劲按形成因素划分,可分为三类。
外劲:经过太极拳“形”的修炼后,通过肢体外形运动而产生的力,是通过皮肉筋骨的伸缩而产生的。
内劲:通过形体放松、意念导引、内气流动、潜能开发而产生的能量,可超乎寻常。
混元劲(太极劲):内劲与外劲相合而形成的劲叫混元劲,太极人称其为太极劲。
内劲只有以通过外形招势才能通出而发挥威力,外形招势也只有以内劲相助,才不是空招空架,才能显示外劲的刚猛。
太极劲是巧劲,是灵劲。
其特点有五:一是刚柔相济。
太极劲轻运柔似行云流水,爆发刚似雷霆万钧。
二是快慢齐备。
太极劲能“急来急应,慢来缓随”,快时如闪电,慢时如抽丝。
三是轻沉双全。
太极劲既轻灵神妙,又沉坠稳重,有轻似鸿毛漂浮之态,灵像天平秤物之敏,沉如泰山压顶之势。
四是虚实相伴。
太极劲虚实分明,并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莫测。
五是合整浑圆。
通过外三合、内三合的修炼,形成周身一家、内外六合的整体劲,既能专注一方,又能支撑八面,周身合整,上下相随,圆活机动,绵绵不断,正如拳经所言“无断续、无凹凸、无缺陷”,既可轻灵地走化四方来力,又可自如地进行八方出击。
修炼愈深,其劲愈精,渐至“阶及神明”,终达“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
二、为什么要进行劲的修炼劲是太极拳形、意、气、劲四项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把太极拳的“劲”修炼好,才能全面提高太极拳的修炼效果。
太极拳的“松与紧”该如何修炼?
太极拳的“松与紧”该如何修炼?松与紧是指身体的阴阳变化,也是功夫修炼的重要环节。
能松,才能紧。
没有松,就无从紧;没有紧。
松也是没有意义的。
有多大程度的松,才能有多大程度的紧,在松与紧这一对矛盾体中,双方即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
在评价一个人功夫高低的诸多方面,这里占了相当的比重,松与紧相比,松是第一位的,是占主导地位的。
修炼者应先从松练起。
第一步先意松体松,全身放松;第二步再练意紧体松;第三步再练紧中松,进而综合训练松紧转换调节。
做到局部松转换为整体松;局部紧转换为整体紧;局部紧转换为整体松;局部松转换为整体紧,全身松到全身紧,大松大紧,小松小紧,始终保持体内力量的均衡匀整。
以上述说绝非绕口令似的故弄玄虚,只因必须如此,这样在技击中才能当松则松,当紧则紧,松紧转换调节随心所欲。
下面笔者就谈谈松与紧的修炼方法。
意松体松初练者应从意松体松,全身放松开始练起。
此时主要通过站桩求放松。
站好姿势,清净守神,呼吸自然,全身上下尽皆放松。
首先应从思想意念上放松,练功时思想上要排除一切杂念,喜怒哀乐忧思烦恼等情绪都要排除,甚至于连我在站桩求功夫这些想法都不要,因为你一这样想,身体上不由自主就会紧张,就会思虑自己的姿势正确与否,呼吸对不对等等。
头脑中有所思虑,精神就有了负担,有了负担就会阻碍自己放松下来。
思想放松要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
如此,全身各部位的筋肉关节才能节节放松下来。
练功时会有些人一时放松不下来,不免思虑万千,杂念丛生,排除不去,心里未免发急,一急又加剧了思想紧张。
此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坚持锻炼,过一段时间就会放松下来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把身上僵拙之力全部松去,松得越干净越好,直至松得手无缚鸡之力,仿佛浑身没有丝毫劲力,连一把爆米花都捧不住,如此才称初步完成松的要求。
再下一步可训练意紧体松。
意紧体松意紧体松是无敌若有敌的训练方法。
在技击对抗中,敌手当前,意念上未免紧张;意念上一紧张,肢体自然就随着紧张起来。
太极拳的静、松、正
太极拳的静、松、正声明:本文纯属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研究,不代表本会观点。
太极拳的静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她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它是一种道德高尚,修心为上的内家拳。
太极拳的静,包括“敬,静,净”。
敬:习拳者对太极拳要知其历史和传承,更要了解其拳理拳法,对太极拳有恭敬之心;了解老师的道德、武功,对老师有尊敬之心;对朋友要有一颗平常心,互敬互学,取长补短。
习拳先修德,德高则功高。
这个敬包涵了道德品质的修为,为习练太极拳下定决心,树立信心,保持恒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静:习练太极从内心要学会放下,放下你的身份和地位,放下你的烦恼,保持心身的愉悦。
从思想意识上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安静。
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做到静,先从无极桩开始练习;两腿平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屈膝松胯、十趾贴地。
帮助入静方法之一:两眼微闭站立,然后意想把眉心打开,眼帘松下,意守丹田。
帮助入静方法之二:体会呼吸对身体的影响,以一念代万念,感觉松静。
净:我们做到了以上提到的敬和静,还要做到内心和心灵上的净。
安静的结果以达内心、心灵的纯净,达到忘我的程度。
思想上的安静、体内的安舒为整体的放松创造了条件。
太极拳的松松静无限,松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夫,贯串了形神意气、上下内外、自始至终。
“松”对习练太极拳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分松一分功。
现在我们就来介绍放松的具体操作方法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1、肩、肘、手的放松知道了敬,思想上做到了静,从而心灵空松,达到了净的要求。
这就为太极拳的“松”的修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为肩、肘、手是全身最为灵活的器官之一,也是太极拳最重要的运动器官。
所以,肩、肘、手的放松也最为重要。
肩、肘、手放松训练: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仔细体会肩的放松。
保持肩的松,手指舒张领劲,让手向前起于胸前,双手有沉重感。
训练方法之一:左手屈肘托住右手小臂,放松右肩右肘右手腕,体会右肩、肘、手的重量。
然后保持右肩、肘的松,右手指舒张领劲立腕,然后再放松右手稍节。
著名武术家教你松紧有度地练太极拳
著名武术家教你松紧有度地练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它不仅强身健体,还有很好的舒缓情绪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想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掌握松紧有度的技巧。
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武术家,他教给我们的关于松紧有度地练太极拳的技巧,以便您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松”与“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的。
松是为了让气血通畅,紧则是为了有力量。
我们要在松与紧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更好地练习太极拳。
其次,我们要注重呼吸。
正常的呼吸可以引导身体的节律,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
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可以尝试缓慢呼吸,并将呼吸自然地与动作配合,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我们要注重身体姿势的正确性。
正确的身体姿势可以帮助我们练习太极拳时更轻松地掌握松紧有度。
正确的身体姿势包括站直腰板,下颌微缩,肩部放松下沉,骨盆后收,两腿稍弯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第四,我们要注意身体线条的流畅性。
太极拳的动作需要具备流畅性和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练好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要尽量做到动作自然、不做作,而且要使每个动作之间的过度变得流畅,这样才能更完美地展现出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最后,我们要注重心态的平衡。
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有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在练习太极拳时,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让身心得到放松。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每天练习太极拳,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平衡、健康的身体。
以上这些关于松紧有度地练太极拳的技巧,都来自于著名的武术家之一。
如果您正在练习太极拳,或者想要尝试一下这种健身运动,不妨参考一下这些技巧。
记住,太极拳并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掌握太极拳的真正精髓。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带你领悟太极拳的“真松”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带你领悟太极拳的“真松”太极拳的真松与假松,其实是一个明明白白的简单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功夫真正练到了手上、身上,并且通过真实的较量才能辨别真伪。
站着推不动,坐着也推不动,甚至躺着也推不动。
推不动还只是浅层次的坐着、躺着能把人发出几丈远,那才叫真功夫。
《虚灵歌诀》中载有太极拳十六字真言——筋骨要松,皮毛要攻。
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筋骨要松是指要易筋换骨洗髓。
所谓易筋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锻炼方式使得筋粗力长,使得全身的大筋粗壮长起来,然后气力就大了,这还不够以后进一步锻炼还要让长粗的筋再隐下去,使得其紧贴骨骼,此时的人已经没有五大三粗的肌肉男的形象,而变成骨骼出锋,清逸潇洒,武人现文相,气质随之变化,超凡脱俗。
这时的筋通过长粗拉伸下贴,变得极有弹性和收缩性,不仅灵活,而且力量极大。
所谓换骨就是指通过锻炼要使得骨密度增加,骨骼的硬度和弹性都能增加,更加能抵抗外界的打击。
洗髓是气走骨髓了,骨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能力都大幅度增加,整个人的身体素质会有很大的改变提高,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故名洗髓。
而皮毛要攻是指锻炼到一定程度要气走外膜,气走毛孔,进一步增加人天混化的程度气走外膜不仅能够强壮人的神经组织,使得其非常富有弹性,提高抗击打能力,即所谓的能练成棉花肚,对于太极拳来说,这样能够使得外界无着力点,有如虎入泥潭,无论何等嚣张都无法发力发威。
另一个好处是能够提高人的灵敏性,对外界的感知功能,外界有微小的风吹草动都能被感知,极度灵敏,即所谓的“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对于太极拳来说,极有利于“听劲”,功夫深了甚至能够隔空“听劲”即未与对手有实体接触便能够感知,能够在对方发下一个动作的之前事先感知到对方由于要运动而变化的人体场,提前得到信息。
气走毛孔,能够真正的使得气走每个毛孔,每个毛孔都能走气,功夫就很深了,可以胎息了。
常说的节节贯穿是指全身的骨架关节都能够松开,能够逐节运动,仿佛似蛇行似的,这在峨眉十二桩中叫蛇行蛹动,能够把力量随意得发到关节末梢,但是前提是关节都要能松开,特别是三松“松腰”,腰的椎骨能随呼吸自由前后凸凹,有如“九曲珠”脊椎骨要拉开,仿佛轻轻地上下叠在一起,脊椎骨的运动范围增大后,就是相当于五弓中最大最关键的大弓拉开了,能够弹抖发力了。
杨氏太极中的上下松紧及守中外发
杨式太极运劲中的上下、松紧及守中外发一、上下杨式太极要能高质量的化劲、发劲,首先要求上下之能,没有上下之能之前,是不能求横向之力的,否则发劲质量不高不说,而且容易把太极给练变形,因此上下之能是杨式太极发劲的根本,不知上下则难以发劲,特别是惊炸之劲。
说到上下之能,又会扯到用意不用力,实际上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不用力,而用意不用力的核心是力从地借,能够做好地从地借,则不难做到力从人借。
力从地借的核心是以重力流动及向上升发的能量来代替力(实际上两者都是流体能量),即是学会利用身体重量压到地面而产生的反弹力作为活动的能源,也就是用流动的重量来代替我们常规的力。
正常人的用力习惯不是从地借力,而是与重力抗衡,练杨式太极首先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将身体每一个部分放松,将重量全交给地心吸力,身体愈多部份放松,身体重量便愈放得多到地面,反弹力亦随之增加,这是杨式太极强调练松的根本原因。
如何从地借力,地心吸力让我们的身体有重量,打拳时两腿不停地左右交替承受身体的重量。
当身体放松时,当身体的一部分沉下去,另一部分就要飘起来。
注意,是一边沉下去,不是全身都沉下去,一起沉下去是彻头尾的双重。
要节节贯串地沉下去,一侧沉,一侧飘满,这就是偏沉则随,得到这个才能继续练下去,否则白练。
张三丰说太极功夫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水向低流,偏沉则随就是不停地流动,向下流、向上飘,沉中有飘,飘中有沉。
关键在于我们的身体松开了没有。
松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飘浮量也是一分。
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飘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轻灵,所以松沉和轻灵实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一体的,没有松沉就没有轻灵。
正常人用力都是用骨关支撑、肌肉收紧来调节身体的动作。
但是杨式太极拳则要求放松,放松肌肉,放松皮肉,骨肉都变为水性流体,尽量做到让所有的皮肉都自然流动下沉,流到脚底,放松到脚底,注意是像水一样,不是固态物的自由落地,这就是杨式太极的向下之能。
此时,我们就要十分小心,要仔细感觉那四周腾起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与重力皮肉的水性向下流动相反,是像气体一样向上升腾的。
太极拳的松静意
太极拳的松静意松静在太极拳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太极拳基本功。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柔和缓慢,男女老少皆适宜练太极拳,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能缓解压力,就是通过太极拳的放松方式达到效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松静意。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松静意练习太极拳前一定要排空思想杂念,静心修炼,做到心静体松,这样才能领会到太极拳的意。
人体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前为阴后为阳。
练习松静的目的,在于调整上下阴阳,平衡左右阴阳和媾通前后阴阳。
媾通前后阴阳,即是打通任督二脉;平衡左右阴阳,则是要使人体气血运行平衡;调整上下阴阳,目的在于(投火入水)。
通过练习松静,把易于升浮至头部的虚阳虚火降伏下来。
降伏虚阳虚火的惟一关窍是足底的涌泉穴。
练习松静,是从头顶百会穴开始依次放松到涌泉穴。
百会穴居人身最高处,乃阳气所会。
内气从百会穴直贯涌泉穴后,身体内的虚阳虚火就会通过涌泉穴被地气化解而消逝。
古人说:“真人息之以踵”,就是要求把气降至足底涌泉穴。
在太极拳实战中,要学会放松,太极拳的松不仅是外在动作上的松,要求思想上也要放松。
练习松静还要讲究手掌心的劳宫穴。
练习到一定时候,当手臂和手腕、手掌放松后,劳宫穴就会有暖热感,而当下肢放松到足底,涌泉穴会有麻热感。
劳宫穴能治心火上炎,清心安神;涌泉穴可退骨蒸热,引火下潜,如此,身体的阴阳水火就能互相交济而收到平衡的效果。
练太极拳如何体会放松、入静和意守一、放松放松是一种积极的锻练,决不是消极疲塌。
“松”是指不紧张的状态,是一种练功中某些紧张状态能得到解除,身体趋于平衡的体会。
就人体而言,身体长期受七情六欲的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时,都足以呈紧张状态,使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致病。
就功夫而言,只有松才能避免使气则竭,并气则伤的弊病。
再就放松与内气运行的关系而言,只有放松才能避免武火烹炼过甚,造成走火偏差。
松是太极拳的拳魂,修炼太极拳要达到完全放松境界,调整身心,可提高心理素质。
太极拳真功紧与松、松紧紧、松不离!太极拳“极刚”是炼出来的而不是“松柔虚空”出来的
太极拳真功紧与松、松紧紧、松不离!太极拳“极刚”是炼出来的而不是“松柔虚空”出来的大凡谈太极者无不谈松柔,其不知太极之松柔亦是分阶段有层次的,而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人认为太极只能松柔不用力,而且要大松大柔,还要空松空柔;有些人张口闭口这也不是太极的东西,那不是太极的东西,简直非要纯洁太极不可;更有甚者大讲特讲太极拳不用力就可打人!?似乎除了松软绵柔和不用力之外,其它什么都不是太极。
殊不知,太极乃阴阳相济之谓,太极拳乃是刚柔相济之拳。
太极拳的“不用力”并非真的不用力,也不是不要力,只不过是拳者学会了用力之后的意力合一的一种感觉而已,是因为拳者力出自然而不觉的、熟能生巧的、不力而力的自然现象。
太极拳虽讲究“四两拨千斤”,不讲以力胜但仍是力赢,亦没有否认力的作用,乃是周身之力的协调运用的结果,是用活力不用拙力的技巧,并无玄奥和神奇,亦不过实实在在的用力的技艺。
柔化虽是太极拳的特长,但不是全部,虽然讲“运劲如抽丝,”但还须要“发劲似放箭”,柔只是其表,而刚必在其中,不松柔不太极,一味松柔亦非太极,只有刚柔相济的,外柔内刚的,虚实瞬变的,化打合一的,才是真正的“太极”。
无论任何拳术,虽形异而质同,硬则易失,软则被欺,柔中无刚则软,刚中无柔则硬。
交手时,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其攻不坚,软硬兼施才是真技。
所以说,任何拳都不能离刚柔,只柔只刚都是错,惟有刚柔相济是真艺。
太极拳,若历史地看待,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吸纳、融合、分化而完善成熟的。
太极拳不是真空地带,更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不受他拳的影响而不吸纳和借鉴。
太极拳不过融内养生于手搏之术,取它拳之精华,集各家之长充实提高而完善。
太极拳亦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无所谓纯与不纯,更无所谓正宗不正宗;太极拳只有真假、对错之分和层次高低之别。
太极拳诸家各派,虽式有别,其法有异,风格不同,而其理则一贯,惟理阴阳、用刚柔、变虚实而已,若离拳意而为之,终不为拳。
练拳如何把握“松”和“紧”
练拳如何把握“松”和“紧”中国武术在拳术的训练中,各门派皆以“松紧”为首要问题。
具体来讲,拳术的“松紧”是有特定要求的,即“松”不等于懈,“紧”不等于僵,真正的“松”即是真正的“紧”,真正的“紧”亦即是真正的“松”,“松”和“紧”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而论,离开了“紧”而只谈“松”,“松”就是懈,同样,离开了“松”而只谈“紧”,“紧”就是僵。
初步练习武术的人在训练中常会出现形“懈”意“懈”、形“懈”意“滞”的现象,许多人以为这就是“松”,还有人在训练中会出现形“僵”意“懈”、形“僵”意“滞”的现象,许多人还以为这就是“紧”。
有的人盲目认为“松”就是不使劲儿,致使身体形成了“懈”的状态;还有人认为“紧”就是使劲儿,致使身体形成了僵滞的状态,其实“松”与“紧”是“不使力而力自在”(传统武术中的俗语)的一种专业的拳术劲力,在传统武术中它常被说成是一种“得力”状态。
在拳术的训练过程中,拳术力量的产生若要使劲儿,非但不会产生力量,反而还会造成筋肉的僵死与气血的凝滞,故使劲儿并不是“紧”,这种“不使力而力自在”的“自在”之力,全赖于“假借”,“假借”可谓是意念的一种“紧”的体现,如王芗斋先生(大成拳创始人)曾言:“假借无穷意,得来无穷力”,这种“假借”意念的“紧”是否真实,是拳术“得力”的关键。
故“松”与“紧”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甚至包括了拳术训练的全部过程。
笔者认为,关于“松”和“紧”的训练,大体可分为五种层次:一、“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该层次说明拳术在修炼的意识上要“松”、“紧”不可为过,更要去除掉“懈”和“僵”的内容,故笔者认为这是拳术训练中的一种较低的层次。
二、“似松非松、似紧非紧”。
这是一种“摸劲儿”状态,是探索劲力松紧变化的一种训练方式。
该层次说明身体中已基本上去掉了“懈”和“僵”的毛病,已进入到“松紧”转换的层次。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论写意画时曾言:“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的观点,如同拳术中的“太松则懈怠”、“不松则僵滞”或“太紧则僵滞”、“不紧则懈怠”,故“似松非松、似紧非紧”在拳术中高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真功紧与松
-
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
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
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
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
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换,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
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
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
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
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
在看了2005年《武魂》第一期上刊发的张方先生“怎一个‘松’字了得”的文章后,感慨颇多。
同一个题目,在笔者的脑海里亦转了多年,总想写点什么,但每每提笔,却又每每顿笔,无论你想得怎么好,任凭你怎么写,总觉得写出来的不是那个意思,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今借张先生所论之题,就自己对太极拳中松的体悟,谈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与同好共研。
笔者自十七岁开始,学练姚馥春先生在乡所传的姚氏传统太极拳,至今已三十余载。
此拳由太白山道人授予河北清苑人汤士林先生,汤先生十一岁被太白山道人携往山中,授太极拳及太上道决,在山八年艺成,下山后又拜定州许占鳌先生为师
习形意、八卦,技艺乃精。
1909年,汤先生作为遵化新任知州叶嗣高的侍卫,随行上任,在遵化把太白山道人所授的太极拳(十三势)及太极长拳和古拳谱(已载于姚姜二先生合著的《太极拳讲义》及沈寿先生点校的《太极拳谱》中)悉授姚馥春、姜容樵二先生,后三人结为金兰。
笔者师爷汪广生先生为姚先生在乡亲传大弟子,业师陈保援先生为汪先生的入室弟子。
自入道学拳之日起,老师就要求松,时至今日和老师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还是松。
太极拳所别它拳者即:不松不太极,一味地松亦非太极。
所以,拳论中亦有“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极柔软然极坚刚”的论述,那么,练太极拳要如何认识松、如何练好松、如何用好松呢, 拳中之松有特定的拳势要求,即拳论中所说的“似松非松”,即不紧不松,不松不紧,而不是一味地松,更不是越松越好。
在拳中衡量松,主要不是看你能松到什么程度,而是要看你对松的运用程度如何。
松虽然能调气血,通经络,灵思维、敏神经、畅身心,降消耗,蓄能量,但松不是不是万能的,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更好地紧,所以说,松与紧相系,松紧不离,若离开了紧,松也就失去了松的真实意义。
一味地松不仅违背了太极理论阴阳相济的宗旨,也脱离了拳术攻防之道的刚柔虚实变化原则。
太极拳要练好松用好松。
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松是为健身和攻防同时服务的,二者不能偏废。
拳中的松不能用单纯健身的松来要求,在拳中来看,常人理解的和所做的松就是懈,懈则软散而不能应人,更不能引进落空,反而会引进落实,引狼入室,在真打实搏中还会给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胁。
所以说,拳的松是有条件的,无论怎么松都不能丢失拳中的要领,即松要沉,沉不失之拔;松要撑,撑不失之圆。
松沉圆撑自为弓,即“处处不离弓”,亦所谓“五弓”备而掤劲成,掤劲成则遇力应,应之而自如,化打而随意。
掤劲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撑合力,是周身膨胀,
上下左右贯穿的一种圆润的弹性劲,这种劲,是贯穿太极拳始终的基本劲,所谓“形圆、意圆、气圆”。
拳中若没有掤劲的松,无论怎么花哨,玩玩可以,游戏
无妨,但终不能应敌,应敌则馁,焉有不败之理,从武学的角度看,太极拳中的松,是撑合中的松弹的松,而不是松软松,所以才称之为“似松非松”。
松其实就是随和自然,就是不紧张不较劲,就是圆润自如而随意。
拳中的松,就是在撑合自然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松,而不是无条件的随便的松。
其次,要掌握好松紧的具体转换。
太极拳的松紧转换,从变化形式看,有渐、瞬之分,渐瞬亦有突变;从主客观上讲,有随变而变和自变两种,无论随变还是自变,都要依攻防之变而变,变转随意自如。
离开攻防之变的松紧变化则无拳学上的实际意义,是没用的和无价值的。
所以说拳中的松,不是盲目的松,是有目的的松和有用意的松。
松与紧在拳中相分相系,不离不即,松是为了更好地紧,紧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松,松紧转换要不留痕迹,渐变人莫知,瞬变人难测。
松则蓄能,紧则释能。
慢松慢紧内力坚,瞬松瞬紧力无边。
松长紧短只一瞬,一瞬松紧力炸崩,松紧无常玄机妙,瞬变松紧鬼神惊。
拳论中所讲的“运劲如抽丝”和“蓄劲如张弓”即是慢松慢紧;“发劲似放箭”就是瞬松瞬紧。
所以说,太极拳中若没有松紧的转换,就不会有屈伸开合、虚实刚柔、进退化打的变化。
没有紧的松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被动挨打,只有不失撑合的松才是真正的拳中的松。
只有通过松紧的变化,才能使对方落空,才能在瞬间顺势借机反攻而取胜。
太极拳中真正的松是一种功,是一种“看着有摸着无,摸着有动着无”的技艺,即无论对方怎么动,既进不来也走不了,总觉得呼隆呼隆的处处落空,即是所谓的太极拳中的“空劲”。
太极拳的松紧的转换,是内在的、形神合一的,无非是“加大内在的松紧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此语虽显平常,亦不神秘,却内藏玄机,乃是拳学核心的实质内容,所谓“大道自然,至简至易”,越是简单的直接的越是真实的,越是神秘的玄虚的越是假的,君不可不明、不可不思、不可不辩、不可不悟。
拳学道理万万千千,万千道理归一理,一理太极阴阳易,易变阴阳惟松紧转换而已。
因为,松紧是
人体一切运动的枢机和动力源泉,所以说,只要拳者悉心体悟拳中松紧的奥妙,就能求得太极真功真技。
最后,谨以松紧感悟歌诀一首,与太极拳同好共勉:
太极真功松紧系,阴阳松紧蕴玄机,松紧自有真意在,一松一紧一太极,瞬紧瞬松力难欺,瞬松瞬紧人莫敌。
松紧本是一根绳,紧在两头松在中,不松不紧不紧松,松紧紧松自然功,功成似松又非松,不紧不松日日精,刚柔虚实松紧变,轻重缓急紧与松,不动声色不动形,渐瞬松紧鬼神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