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古从军行》原文和译文

合集下载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赏析古从军行唐代: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三、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诗一开头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的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连绵不断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闭壳肌,壮志不攻灭,不击败攻打之敌,誓不回到家乡。

【作品赏析】和古从军行七首系则唐代边塞小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可说是就是名篇中的名句,说明边塞将士拼死身先士卒的气概。

【作者简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表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存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概述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绘变为轻易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归纳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彪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归纳锋芒。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简介《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翻译/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古从军行唐朝: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唐诗赏析-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鉴赏

唐诗赏析-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鉴赏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译文|鉴赏'《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翻译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译文二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从军行》原文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二、《从军行》原文翻译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三、《从军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翻译: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赏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

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

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赏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

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边塞诗之古从军行原文及解释

边塞诗之古从军行原文及解释

边塞诗之古从军行原文及解释边塞诗之古从军行原文及解释古从军行作者:李颀朝代:唐代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创作背景此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

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中国古代传世名篇之一。

诗中以深沉的感情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男子因为赴边防从军而离别爱妻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忧思与无奈,歌颂了边疆军民的英勇无畏和牺牲奉献。

现在就来看看《从军行》的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河西白银的地方,群山环抱,长云轻缭,雪刚好落满山头,美景尽收眼底。

孤城高耸,玉门关屹立于此。

城中的人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无法到达。

眼前的景色美好之极,可毅然决然赴边防,只因从军保家卫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后两句)北方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扬扬地飘落,漫天遮蔽。

漫天飞雪,吹得树叶、房屋摇曳,像是玉皇大帝在上传旨,雪夜骑士在追杀。

他想执起轻骑,穿越大雪,寻找那个与他相依相偎的女子,但冻结的大地,缚住了他的脚步,大雪医盖大家长。

将军百战身名裂,五花马、千金裘。

换了人间,白首却相思。

(全诗核是。

)这位从军将军,曾经百战而身名断裂,从战场上换回了五花马、千金裘。

不忘伴侣,白首仍坚持相思之情。

他又暗流涌动、热泪盈眶,那段青春岁月,就像那匹马和
那件氅,深深地格在他的印象中,让他时常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无比的痛苦。

这真是一首深情款款的诗篇,文艺才子王昌龄将他多年边防从军时的切身感受,汇成了这篇名篇《从军行》。

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从而更好地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从军行译文简短

从军行译文简短

从军行译文简短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从军行》译文:
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在青海湖的上空啊,那长长的云彩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

孤零零的一座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呢。

在这漫天的黄沙里打了好多好多仗,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破啦。

不打败楼兰的敌人,俺们就坚决不回家!
这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

您瞧瞧,这王昌龄写得可真是有气势!俺们来仔细瞅瞅,青海那地方,云彩又长又厚,把雪山都弄得暗淡无光啦。

那孤城在那儿,眼巴巴地望着玉门关,感觉可孤单了。

士兵们在那漫天黄沙里拼命打仗,铠甲都破破烂烂的,这得多艰苦啊!可人家说了,不把楼兰那帮敌人给收拾了,就绝对不回去。

这得多有决心,多有斗志啊!
就好像咱们平时说的,遇到难事了,那得咬着牙往前冲,不把这麻烦解决了,就决不罢休。

这士兵们也是一样,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豁出去啦!管他什么黄沙漫天,管他什么敌人凶猛,就是要战到底!想想都觉得热血沸腾,是不是?咱要是在那战场上,也得有这股子劲儿,不能怂!
您再想想,这士兵们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风一吹,沙子打得脸生疼,可他们还是坚守着。

咱们有时候遇到点小挫折就叫苦连天,跟人家比起来,是不是太不应该啦?所以啊,这首诗不光是写打仗,也是在鼓励咱们,遇到困难别退缩,勇往直前才有出路!
怎么样,俺这译文翻得是不是通俗易懂,就跟咱平时唠嗑一样?希望能让您满意!。

《古从军行》译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译文及赏析

《古从军行》译文及赏析《古从军行》译文及赏析《古从军行》原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古从军行》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赏析李颀是盛唐的重要诗人之一。

他的诗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著名。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多写军旅愁苦之情,此诗亦写边塞哀怨。

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讽刺唐玄宗长期对西北进行穷兵黩武的,是李颀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开头两句,写战士一天的行军:白天攀登高山瞭望烽火,了解敌情,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傍晚才靠近交河,给战马饮水喂草,军旅的`十分艰苦。

“交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县,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

接下两句写行军路上所闻.?在风沙刮得乌天黑地中,传出阵阵的刁斗声,那声音夹杂风沙的声音,就像汉朝细君公主出塞的琵琶声,充满哀怨。

“公主琵琶”,汉武帝与乌孙国和亲,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恐其途中寂寞,使人沿途弹奏琵琶。

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凉令人愁惨。

接下两句写行军途中所见:行军千里不见一座城郭,只好在旷野扎营休息;别无所见,只见雨雪纷飞,笼罩着连天的大沙漠。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1.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赏析一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1.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赏析一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

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原文及译文鉴赏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原文及译文鉴赏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原文及译文鉴赏《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原文及译文鉴赏《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颀。

古诗全文如下: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前言】《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⑶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翻译】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

古从军行的诗意与鉴赏

古从军行的诗意与鉴赏

古从军行的诗意与鉴赏《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从军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原文:《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释: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饮(yìn)马:给马喂水。

傍:顺着。

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

行人:出征战士。

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蒲桃:今作“葡萄”。

诗意: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到交河边饮水。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中巡夜的打更声,还有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也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去与敌军拼命。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鉴赏:“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一、二句是说,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原文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⑴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2]
【注解】
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⑶“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4)饮马:yìnmǎ,给马喂水
【译诗】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细君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野营万里广漠荒凉得看不见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胡地的大雁哀鸣着夜夜惊飞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着个个泪流滂沱。

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

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
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