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科举制由隋朝开创,因分科举人而得名,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考试,按成绩授予相当的官职。
一、隋1.时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2.人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定制,为科举制度之始;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逐渐形成;3.内容: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二、唐(一)完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1.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中第者可获得出身,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正式做官。
(二)创新1.殿试:武则天时期,发展了科举制度,实行“殿试”,亲自考试取官。
2.武举:充实科举内容,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开创了制科。
3.自荐:仪凤元年(676年)令两广、贵州等地选拔人才,时称“南选”。
此外,又有“自举”“试官”“员外官”等名目。
三、宋创新:创立“糊名”“誊录”之制。
糊名就是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誊录就是抄写试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四、元内容:元朝划分民族为四等的统治政策(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4南人),对各个等级也作出不同规定。
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
五、明1.创新: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两级。
子午卯酉之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辰戌丑末年各地举子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再经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后,即分三甲张榜公布,统称进士。
2.考试: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于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
八股文定型于明朝中叶,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文字要讲究对偶工整,不仅形式僵化,而且要“代圣贤立言”。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以下是 9 条关于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1. 你知道吗,科举制那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哇!就像咱们现在的各种考试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比如范进,为了科举那是拼命学习呀!
2. 科举制的分级可不少呢,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往上考,难着呢!这就好比游戏里打怪升级,每一级都不好过啊,像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还是个秀才,多不容易!
3. 嘿,在科举中进士可了不起啦!那简直就是人中龙凤啊!看看那些中了进士的,哪个不是风光无限。
就说唐朝的那些进士们,那可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呀!
4. 科举制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哟!就好像一扇通往富贵荣耀的大门,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进去。
像宋濂,不就是通过科举走向辉煌的嘛!
5. 你想想,科举考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呀!什么经史子集,都得精通。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能懂的,得下苦功夫呀!像那些日夜苦读的书生们,不就是为了在科举中出人头地嘛!
6. 古代的考场也很有讲究呢,那严肃的氛围真让人紧张啊!简直就像上战场一样,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如同海瑞当初在考场上,那也是精神高度集中呀!
7. 科举制的影响可太大啦,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那么多年!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和生活,这不是一般制度能比的呀!难道不是吗?
8. 很多人说科举制有弊端,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呀!它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呢。
好比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不能完全否定它呀!
9.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了解它!它的历史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现!。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一、科举制度的概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科举考试的级别与流程院试(也称童生试):主持者: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主持者: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主持者: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合格者:称为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唐朝: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考八股文,基本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形式:各级考试都采取笔试的形式。
试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八股文就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篇章。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选拔文武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族世袭和举荐制度,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
而随着唐朝的兴起,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更公正、更科学的选拔机制。
唐代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和“明经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改革,包括诗词、文章等多个科目,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步入了顶峰之时。
明代设置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覆盖了全国各地的考生,并将考试内容扩展到了典籍、经义、诗词等多个方面。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官员。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到各个领域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供了普及教育的机会。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一技之长和学识,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举制度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们在阅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与较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的形成。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具备才华的官员,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存在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影响深远,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有关科举的一些常识。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由唐朝正式推行,并延续至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实施初衷是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科举考试的种类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府试、省试和殿试。
府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察主要是文词和官吏能力;省试由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联合主持,考察主要是政治观点和辩论能力;殿试为皇帝亲自主持,考察主要是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经义和政治问题为主。
其中经义主要指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等,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政治问题主要是对时政的观点和辩论,考察考生的政治觉悟和智慧。
四、科举考试的标准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多种多样,既有知识的考查,也有德行、品行的考量。
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主要注重对经典的理解、应用能力以及执政能力的检验。
五、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系统。
科举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官员选拔不再由出身决定,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为贤才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六、科举制度的限制科举制度对于考生来说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只有男子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女性则没有这个机会。
同时,考试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儒家经典和政治问题上,对其他学派和学问内容的关注较少。
七、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对世族子弟的优待使得社会阶级固化。
其次,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影响有限。
此外,科举制度还存在贪污舞弊等问题。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弊端。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1)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如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贤良文学主要测试考生的文学才能,茂才则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才艺。
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使得文学成为士人必修的科目。
其次,科举制度对文学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影响,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功名利禄,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科举制度选拔出了许多文学人才,如唐代的王之涣、杜甫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它为封建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对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考试舞弊、选拔不公等问题。
目录(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三、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科目与内容四、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五、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评价正文(篇2)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一、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考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方式。
早在汉初,即有官吏选拔制度。
但真正被称为“科举制”的,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颁布了《永徽礼》、《律历志》、《大宝律》等法令,明文规定要按科举方式选拔官员。
唐代科举制的大体框架被南宋继承,逐渐发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分为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有学问的人才,由地方政府主持考试,所以又叫省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大约是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是男性,且不是刑满之人或负债累累者,都可以参加。
会试,是选拔具体贴近政治和文化的人才。
由朝廷在太学(初称国子监,唐初改为太学)中主持考试,所以又称阁试。
唐代规定,会试考取得一等者称雍元公,在武经殿接受皇帝格致,第二名赐秘书省正字,第三名赐秘书丞正字,第四名赐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要职位。
殿试,是用以确定最终中央官员的选拔方法。
选拔的对象是通过乡试和会试的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完之后按分数高低确定等第徵召为文臣官员。
殿试分一甲、二甲、三甲,而一甲是最高等级。
以科举殿试名列第一的人被称为“状元”,排名第二被称为“榜眼”,排名第三被称为“探花”。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更迭,科举制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官职制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当中。
唐代时期官职制度相对完整,十分严格,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官职分为“品”和“阶”,品表示官职的等级高低,阶表示进入这个品级所需的特定工夫。
品的分法是九品官员,而阶的分法则由一到九共九阶。
按照规定,学士选任为员外郎后,必须为郎中工作至少两年,期满后才能被提升为太子右丞。
唐代官职制度的最高峰是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官县部。
科举制文化常识(最全)
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一.科举知识简介【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 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1.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
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2.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 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 取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 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上的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二.身份:1.【童生/儒童】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 不论年龄大小, 皆称儒童, 习惯上称为童生。
2.【生员/序生/秀才/茂才/相公】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秀才分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 不供给粮食, “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 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 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 而称秀才为茂才, 《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 表示讽刺。
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 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
科举制度文化常识整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最后废除于清朝。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让有能力的人进入官府从事政府工作。
下面将对科举制度进行常识整理。
第一段: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乡试、府试、会试三级考试制度,并将考试分为文、武两科。
这个制度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皇帝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成为了国家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逐渐完善了考试内容和程序。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范围扩大到农业、工艺、商业等领域。
第二段:科举考试的流程科举考试的流程包括乡试、府试和会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最初的选拔环节,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义、音韵和诗词。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进入府试,府试的内容更加复杂,包括经史、子部等知识。
通过府试的考生才有机会参加会试,会试是最高级的考试环节,内容包括经义、史学、文学等。
会试合格者可以成为进士,成为朝廷官员。
第三段: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追求学问和知识的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此外,科举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重视对经典的记忆和背诵,对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总结: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通过乡试、府试和会试三个环节选拔人才。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局限性,对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于唐朝,最盛行于宋朝,明朝废止。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官僚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文化程度来选拔官员,以考试来评定人的才能与品德。
在科举制度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地优秀的士子进入省级的会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殿试,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
进士经过礼部审查后,可以直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文官职位。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文化的卓越和能力的优秀,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隋朝以前,中国的官员一般是由世袭的贵族和权贵所控制,没有公正的选拔机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科举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贵族和权贵的一种限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民主化尝试。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有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到身份出身的限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士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迁,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其次,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教育的推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得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实践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一些官员在管理和处理实际问题上不够灵活和有效。
第二,科举制度只选拔了文科人才,而忽视了理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这限制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 状元:约600人
明 清 科 举 制 度 示 意 图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二)正科(常科)与恩科
• 乡、会试分为正科(常科)与恩科。 • 乡试正科:每隔三年考试,逢子、卯、午、酉年考试。 • 乡试恩科:皇帝因事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 (如皇帝登基、万寿等重大喜庆年份)。 • 会试常科:逢丑、辰、未、戌年在京师考试。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ຫໍສະໝຸດ 京考场)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丹 陛 维 呈 作 迥 非 光 栋 材 柳 绿 桢 小 居 漫 到 协 用 百 栖 天 雅 耻 卉 蝉 是 篇 为 先 露 桐 椽 大 浥 当 表 成 三 集 瑞 堪 霄 凤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知识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相同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知识欢迎阅读【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观察、推选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观察、选用人材推荐给上司或中央经过试用查核再委任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招聘社会有名人士到朝廷充当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介绍《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点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敬父亲母亲、做事廉洁的意思实质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相互吹嘘故弄玄虚当时有儿歌嘲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经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为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因此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推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斟酌》“岛 ( 指贾岛 ) 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齐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 ( 即童生试 )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词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说一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朝由提学官主持、清朝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含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获得生员 ( 秀才 )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因此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纪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闻》“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此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 ( 秀才 ) 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 包含京城 )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 闱考场 )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公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jie) 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委任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等其他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身策问以定甲第实质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其实不亲身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呼第一名称状元 ( 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身世”的称呼;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身世” 的称呼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选、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取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体说长安考中函使报信早晚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取进士【进士】拜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念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取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古代很多有名作家都是进士身世如唐朝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朝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取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他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拜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呼的有一千多人但真实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概七百五十名左右唐朝有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朝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呼的【会元】拜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他考取的称贡士【解元】拜见“乡试”条生员 ( 秀才 ) 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他考取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取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起码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取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此别称鼎元【贡士】拜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拜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刻送贺仪银和房子范的丈人胡屠户也即刻变了嘴脸吹嘘女婿“是天上的星宿” 而范得了信息快乐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即可升官发达【生员】即秀才拜见“童生试”条经过院试 ( 童试 ) 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 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嘲讽【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类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下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制“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归纳全文是谈论的开始;“下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 为重心在正式谈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准高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不论是内容仍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约束思想、残害人材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公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取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以违也’”【校】夏朝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教授书数的场所【庠 xiang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朝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先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含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课内容都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放学宫】战国期间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国都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聚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谈论时政和教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期间“百花怒放”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 监) 或二者同时建扬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王孙公子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 jian 】拜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此后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朝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个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解、研究学识的场所宋朝有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朝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育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势力、正直刚硬清廉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放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此刻的大学校长唐朝的韩愈、明朝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 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本文典、精通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晓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 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此刻的副校长辅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身世的京官担当《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闻》:“乡前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域的学政【教授】原指教授知识、授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此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详细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辅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此后成为浮名捐款就能获得监生资格《祝愿》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小气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期间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种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点解析
• 古代文化常识
文化(culture )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难以下一个
精确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切非纯自然的东西都可以称 为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文学艺术以及各种制度等。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 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 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 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 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 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 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 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3、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 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 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 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 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 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如:《聊斋志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 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 童生试。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 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贡生 在乡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 直接送往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贡士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 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 “状元”。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 高两级。 监生 是国子监学生的统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 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 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 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 称捐监。
如:《明史·章懋传》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 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 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三、学习方法探究
(一)通过课文理解、识记。
如:《范进中举》:“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魏好古又 约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同案:中国明清两代称同一年进学的秀才为同案。
(二)通过课外文言小说阅读理解、识记。
如: 1、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注: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
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 “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 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1、独占鳖头 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 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 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 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 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 的状元(殿试第一名)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 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 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 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 特点:新题3分 细碎 考查识记能力 • 方法:积累(课本、专题练习、课外阅读、网上查阅) • 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继承发扬文化传统,是每一
个公民的光荣使命。
2、提升文化内涵,有助于文言文理解,有助于诗歌鉴赏理解。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一、天文历法 二、人物称谓 三、古代职官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古代军制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4、沆瀣(hàng xiè)一气 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xī宗乾符二年的科考, 主考官崔沆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他是本家人, 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另眼相看,把他取为进士。于 是一些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 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 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 倒是非常贴切。后来就用这一成语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 起。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2、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shēn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 他:“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 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 以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 亮是广寒宫的神话,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 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 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 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应试得中。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同年: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 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 科者皆称“同年”。
2、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
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 还称“小友”。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 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到头发白了,还 要唤做“新娘”。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 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 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 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 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 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 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 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启示: 1.金榜:殿试揭晓的榜。 2.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3.了解科举制度有助于理解诗人生平思想和诗歌感情。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 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 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 (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桂榜: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 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杏榜: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 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会 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金榜:殿试揭晓的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 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 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座主、门生:唐进士对主考官尊称座主。明、清举人、进士亦 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进士们则自称门生。
(五)通过名人故事学习、理解。
如:曾国藩,一位在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却有一个终生的 遗憾,那就是自己获得的功名层次太低。
曾国藩23岁入县学,列第17名;24岁中举人,列第36名;28 岁中进士,殿试三甲第42名,得赐同进士出身。 徐珂的《清稗类钞》有记载:
桂榜
杏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