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合集下载

新生代民工调查报告范文

新生代民工调查报告范文

新生代民工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及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了新生代民工。

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新生代民工调查。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对面采访的形式,共计调查了100名新生代民工,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年龄在18-30岁之间。

三、调查结果:1.性别比例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民工中男性占比90%,女性占比10%。

这种性别比例不均衡对于女性民工来说存在不平等待遇的问题。

2.劳动条件艰苦:新生代民工普遍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长时间劳动易引发身体疲劳和受伤。

3.工资待遇低:尽管劳动强度大,新生代民工的工资待遇却普遍较低。

近70%的受访者表示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生活水平较为拮据。

4.安全问题突出:调查显示,新生代民工普遍存在安全问题,工地事故频发,受伤和死亡的事故经常发生。

5.就业机会缺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新生代民工面临着就业机会的不足。

调查中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找工作较为困难。

6.教育水平不高:新生代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只有20%的受访者拥有高中以上学历。

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和晋升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调查意义及建议:1.平等待遇:要加强对女性新生代民工的保护,确保她们享受与男性同等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

2.加强劳动保护: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加强工地安全教育培训,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健全的赔偿机制。

3.提高工资水平:政府和企业应该提高新生代民工的工资待遇,确保他们的收入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4.推动教育发展:加大对新生代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提高就业率。

5.减少城乡差距:在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村劳动力不再涌入城市,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趋势研究及对策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趋势研究及对策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趋势研究及对策摘要:相较于男性稳定的就业水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由于受到宏观环境、家庭分工、性别歧视等传统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容易产生波动且一般低于男性劳动参与水平。

女性劳动参与率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到群体关系和社会融洽。

此外,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迈入新台阶,亟需建设一支高质量有水平的劳动力队伍,因此激发女性更多更优地参与社会劳动生产符合新时期增强、优化劳动力供给的路径要求。

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陈述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借助既有研究成果考察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下降速率的原因,分析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剖析其中潜在的社会问题,最后就如何适当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给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市场家庭分工一、引言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达到18.7%,同时我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已低至1.8,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3[[1]]。

面对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持续低迷的生育率,2021年国家再次松绑计划生育政策,“三孩政策”一经出台,便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显然,家庭的生育意愿或生育决策绕不开对女性就业问题的探讨。

女性就业一直是大众关心的重要话题。

在男性占有更多话语权的当今社会,女性的劳动参与对于促进性别平等、维护社会长久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发展上看,女性参与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个体角度来看,参与社会劳动可以提高女性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减轻男性的工作压力,从而缓和男女矛盾,有益于家庭和睦。

在探讨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趋势之前,了解我国女性就业历史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布局。

资本要素的稀缺使得当时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无限增长,在男性劳动力几乎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的响亮口号极大地动员了广大女性积极投身到生产建设中去,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高水平开局就是以此为背景的。

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

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
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 引言 • 农民工就业现状 • 农民工就业问题分析 • 农民工就业政策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
01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成部分,对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逐渐凸 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02
农民工就业现状
农民工就业分布情况
01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建 筑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领域。
02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 调整,农民工就业的分布也在逐 渐发生变化,逐渐向服务业等第 三产业转移。
03
农民工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家 庭福祉,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研究目的
01 通过对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 他们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02 探讨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 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03 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公 平和稳定。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探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探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探究作者:李翰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1期摘要: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现象的探讨与对其本质的叙述,是马克思劳动力商理论从对劳动的研究到对资本的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转折点,是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石。

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条件必然要求劳动力以商品形式流通并进入生产领域。

因此,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不仅是深入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劳动力商品;市场;所有权;使用权;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062-06一、马克思对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阐述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马克思以劳动的二重性为起点,彻底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精确叙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力商品的根本性地位,深刻揭示了价值增殖的源泉与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另一方面,马克思以劳动力表现为商品为起点,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本质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科学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的生产关系。

纵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创立到发展的历程,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叙述向来是马克思研究的重点。

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出现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的探讨,提出了工人对象化劳动异化的结果是成为对象的奴隶,不得不以生产为目的结合生产资料;由此可见,在青年马克思步入经济学研究的节点,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本质。

而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1849年出版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分析了人类社会形式的发展,明确地提出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即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下,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支配劳动,以至于自由工人不得不依靠零星的出卖自身劳动为其工资的唯一来源,工人出卖的自由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之一。

广西钦州市地区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的活动记录过程

广西钦州市地区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的活动记录过程

广西钦州市地区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的活动记录过程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西部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广西钦州市地区劳动力就业现状,探究其就业市场规律,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调研过程及成果。

二、广西钦州市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1.总体就业情况根据调研数据,钦州市总人口约为200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约为120万人。

近年来,全市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

2.就业行业分布钦州市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

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比最大,约为45%;服务业占比约为30%,主要包括批发零售、餐饮、物流等行业;建筑业占比约为20%,主要为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

3.就业人群特点调研发现,钦州市劳动力市场中,男性占比约为60%,女性占比约为40%。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占总数的70%。

此外,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约为45%,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约为55%。

三、调研活动过程回顾1.调研团队组建为了保证调研活动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我们组建了一个由经济学家、人力资源专家、社会学专家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调研团队。

2.调研方法与途径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

调研团队设计了详细的问卷,并通过网络和纸质方式发放,共收集有效问卷500份。

同时,调研团队还对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劳动力市场的一手资料。

3.实地考察与访谈调研团队对钦州市的主要产业园区、企业、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各行业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

此外,还与部分劳动者、企业和人力资源公司进行了访谈,掌握了更多实际情况。

四、调研成果与分析1.钦州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调研数据显示,钦州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次是服务业和建筑业。

而劳动力市场供给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供给相对充足,建筑业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

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数量影响因素探究——基于中国市场刘易斯拐点理论

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数量影响因素探究——基于中国市场刘易斯拐点理论
摘 要 : 年 来 不 少经 济 学 家指 出, 国的 “ 1红利 ” 近 我 人: 7 正在 逐 步 消 失 。 于 中 国市 场 刘 易斯 观 点 理 论 的基 础 . 基 分
析 指 出我 国现 阶段 处在 刘 易斯 第一 拐点 与 第 二 拐 点之 间。 文 章 通过 生产 函数 反 演 定 量 的 方 法 ,在 前 人 分析 的基 础 上 , 入 人 力 资本 投 入 产 出因素 , 新 分析 测 定 在 2 1 ̄ 00年 期 问我 国 劳动 市 场 的供 求 变化 。最后 得 出 . 我 国人 加 重 06 2 2 在
力 资 本投 入 的初 级阶段 , 增加 人 力 资 本 投入 可 以延 缓 “ 口红利 ” 消退 。 人 的
关键 词 : 易斯 拐 点 : 力 资 本 投 资 : 刘 人 劳动 力 市场
17 9 8年改 革 开 放 ,9 2年 市 场 化 改革 , 中 国逐 步从 小 农 19
数 据 的整 理 建 模 得 出结 论 , 国在 2 0 ~ 0 4年 间 便 已 形 成 我 0220 刘易斯拐点, 劳动 力 市 场 开 始 感 受 到普 通 劳 动 者 的短 缺 , 弓 并 I
经 济 转 变 为 工业 国家 , “ 界 工 厂 ” 称 , 国经 济 和世 界 的 有 世 之 中 经 济 紧密 相 连 、 密不 可 分 。2 1 年 中 国 G P位 居 世 界 第 二 01 D
位, 显示 出改 革 开放 为 我 国经 济发 展 做 出的 贡 献 。
起 工 资 的 快速 增 长 。 王 德 文 (0 9 认 为 按 照 二 元 经 济 模 型 , 易 斯 转 折 点 有 20 ) 刘 两个 重 要 标 志 : 是农 业 剩 余 劳 动 力数 量大 幅度 下 降 . 一 二是 农 业 工 资 率 大 幅度 上 升 。 由于 测 定 劳 动 力 剩余 难 以有共 识 , 因此 可 以结 合 工 资 变 化 判 断 近年 “ 民工 荒 ” 味 着 “ 动 力 市场 正 意 劳

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对比

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对比

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对比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超级演进,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国内企业内部的劳动力供需关系,而外部劳动力市场则涉及跨国企业间的劳动力流动。

这两个市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相互联系,探究他们之间的对比,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从而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首先,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对于外部市场更为稳定和可控。

在内部市场中,企业可以根据内部需求来决定新人员的招聘与培训,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

同时,内部劳动力市场也更能保证员工的福利和稳定性。

相比之下,外部劳动力市场受到了更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动、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等都可能导致外部市场的波动,从而对企业的招聘和人才流动造成影响。

其次,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在人才流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员工,通过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来激励员工的学习和发展。

这种机制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而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存在较大的人才流动性,企业更倾向于通过高薪和福利等手段来吸引优秀的人才。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员工的忠诚度不高,从而增加员工流失的风险。

此外,内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薪酬结构和福利待遇也存在差异。

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企业更关注员工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潜力,往往会提供相对稳定且可持续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而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灵活多变的薪酬结构,以适应不同的人才需求和市场状况。

这种灵活性使得外部劳动力市场更具竞争力,但也可能增加员工的不确定性和心理压力。

最后,在内外部劳动力市场中,技能和教育是共同的关注点。

无论是内部市场还是外部市场,企业都会更倾向于招聘和培养具备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的人才。

在信息时代,技能和教育成为决定个人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劳动力市场,提高技能水平和终身学习机制对于员工和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对就业和收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劳动力市场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一、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直接决定了就业的情况。

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指标,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是就业的重要驱动力。

经济增长意味着企业的扩张和生产活动的增加,从而对劳动力提出更多的需求。

当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反之,经济衰退时就业机会减少。

其次,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带来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这导致一些劳动力被替代。

然而,同时也为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提供了空间,因为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经济体中,由于农业就业机会有限,农民纷纷转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这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二、劳动力市场对收入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直接与个体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相关。

因此,在考察劳动力市场对收入的影响时,需注意以下因素。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对工资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当市场需求超过供给时,劳动者会处于有利地位,雇主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往往会提高工资水平。

相反,当劳动力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时,竞争会加剧,工资水平可能下降。

其次,教育水平和技能对个体收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具备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获得较高的薪酬。

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是提升个人收入水平的一种途径。

第三,规模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收入产生影响。

当产业集中度较高时,企业可能获得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可能有更多的利润来提高员工的工资。

此外,一些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如金融、科技等领域,而另一些行业的薪酬水平可能较低,如农业和服务业。

农村劳动力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农村劳动力想要通过创业增加收入。

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100份有效问卷。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结果
1. 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85%)表示有意在家乡创业,只有少部分人希望到城市创业。

2. 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养殖和手工艺等方面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3. 创业初期,农村劳动力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市场销售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帮助。

4. 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缺乏创业技能、缺乏市场信息和对风险的过度忽视的问题。

5. 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扶持,提高
其创业技能和市场意识。

结论
农村劳动力创业潜力巨大,但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农村发展中,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其创业技能和市场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探究

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探究
维普资讯
【 摘要 】 由于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 企业人 力资源的
需 求 改 变 。 教 育 改 革 却 跟 不上 步 伐 , 上 各 种 制度 限 制 劳 动 而 加 力 的 流 动 . 东劳 动 力 市 场 出现 了 结 构性 失衡 。 为缓 解 这 种 矛 广
改革开放以来 , 广东 的发展 基本是靠 制造业带动 的 , 被称
为 “ 世界加 工厂 ” 。广东 的制造业是吸纳 劳动力最 多的产 业部
门, 目前的从业人员就 有 18 70多万。广东 的制造业虽然规模很
我 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 多重分隔 , 如城 乡分隔 、 区分隔 地 和部门分隔 , 严重制约 了劳动 力在 城 乡、 地区 和部门之 间的流
前景堪忧 。这些产业 的衰退导致行业整体性 失业 , 但这些失业 者又很难快速转移 到其他行业 , 他们如果不经过另外 的技术培 训, 由于本 身的技 术专一性和新行业 的进入壁 垒 , 能就 此一 可
做法提高了外来劳动力就 业的成本 , 直到 2 0 0 4年民工荒严重
二 、 理广 东 劳 动 力 市场 结 构 性 失衡 的路 径 选 择 治
经 济 结 构 比例 不 协 调 , 才 培 养 结 构 失 调 , 养 质 量 得 不 到 保 人 培
盾 , 积极寻求增加就业和升级 产业的最佳 结合点 , 要 大力 发 展
第 三 产 业 , 励 创 业 和 扶 持 中 小 企 业 , 消 对 劳 动 力 流 动 的 限 鼓 取 制等。
人数和 G DP的相关 系数为 0 58 6 . 63 ,广东 GD 9 P每增 加 1 亿
元, 总从业人数增加 16 0 9人。 因此 ,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能够 不断 创造出新 的工作岗位。 解决就业问题 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及原因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女性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了劳动力市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试图探究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一)总体变化趋势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过去的30年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1982年第一个全国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从47.1%上升到64.5%。

其中,特别是20-39岁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幅明显,这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和经济需求增加有关。

(二)区域差异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不同地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城市地区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这与城市化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三)职业差异女性在劳动市场上的职业分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过去,女性主要从事家庭服务和生产劳动,如纺织品制造、劳动密集型加工等。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女性的职业分布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女性在工业、服务业、贸易等行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一)政策因素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就业的政策,例如独生子女女性享有的照顾假、女性返岗政策等。

这些政策为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因素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增加,特别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适合女性的岗位。

此外,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也促进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加。

(三)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化,这种传统观念正在被改变。

家庭对女性工作的支持和认可也变得更加普遍,从而促进了女性的劳动参与。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长趋势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政府、企业和家庭对于支持女性就业的意识也将不断提高。

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调查报告

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调查报告

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解决用人单位在招聘、薪酬、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对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详细报告。

一、招聘需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

其中,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是用人单位普遍需要的人才类型。

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IT技术人才的需求更是持续高涨。

二、招聘渠道
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他们在招聘人才时会选择多元化的渠道,包括线上招聘平台、招聘会、校园招聘以及员工推荐等。

而其中,招聘平台的使用率最高,其次是员工推荐。

这也提示了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高就业机会。

三、薪酬待遇
关于薪酬待遇,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不同岗位及不同经验的员工给予了不同的薪酬水平。

一般来说,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更高,而实习生和初级员工的薪水相对较低。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竞争加剧,薪酬待遇也在逐渐上涨。

四、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用人单位表示他们会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和进修机会,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

此外,不少企业还会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变化频繁的市场环境。

用人单位需要不断调整招聘策略,提高人才的待遇和培养机会,以留住优秀员工,推动企业的发展。

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为企业招聘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劳动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劳动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劳动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正文: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劳动现象的学科,旨在探究劳动在社会中的角色、作用和价值,以及劳动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社会学的研究也面临着许多热点问题,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是劳动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涉及到招聘、工资、劳动条件、工作时限、休假等方面。

当前,全球各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存在差异,包括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方面。

因此,研究劳动力市场制度对于理解劳动社会现象和劳动力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2. 职业与职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职业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劳动社会学研究职业与职业发展,探讨不同职业的特点、职业发展路径、职业压力等问题,对于提高人们的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机器取代人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逐渐取代人力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形式。

劳动社会学研究机器取代人力的趋势和影响,对于探讨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工资和工资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劳动权利和保障:劳动权利和保障是劳动社会学的重要议题之一。

研究劳动权利和保障,探讨劳动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包括工作时间、工资、劳动安全等方面,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满意度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5. 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供给也面临着挑战。

劳动社会学研究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对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除了上述问题,劳动社会学研究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

例如,劳动社会学研究如何解释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机器取代人力的影响和后果是什么?等等。

此外,劳动社会学研究还可以与其他社会学领域进行交叉,例如,研究家庭、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劳动行为;探讨教育、培训、技能和知识对劳动行为的影响;研究组织、企业和社会责任如何影响劳动行为等等。

2023年劳动力市场报告6篇

2023年劳动力市场报告6篇

2023年劳动力市场报告6篇书目第1篇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镇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市今年劳动力市场评估报告材料第4篇劳动力人才市场与职业人才培育关系调研报告第5篇镇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第6篇劳动力人才市场与职业人才培育关系调研报告范文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90年头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带来大量职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定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始终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冲击波”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长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闻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反的问题。

因为该模型认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淌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根据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应”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

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

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

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接着向城市流入。

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

镇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一、现状a镇现有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城镇人口1.6万人;在农业人口中,18周岁以上人口3.8万人;全镇总户数1.6万户,其中城镇人口0.4万户,农村人口1.2万户;各类乡土人才373人,占农业人口的7.3‰,占农户总数的3%;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816人,占农业人口的3.6%,占农户总数的15%;复员退伍军人377人,占农业人口的7.4‰,占农户总数的3%;外出务工经商人员6396人,占农业人口的12.5%,占农户总数的53%。

工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工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工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工资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根据自己所能提供的劳动价值从而获取对应的报酬,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简单。

这篇文章将讨论工资差异背后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探究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的是劳动力在市场上被分割为几个互相独立、部分刚性的子市场。

这种分割可能源自于不同的职能、技能要求,或者是公司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

按照分割的模式,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垂直和水平两种。

垂直分割是指劳动力市场中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通常表现为工资的不平等,尤其是在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白领职位通常要求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因此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而蓝领工作往往依赖体力劳动,报酬较低。

垂直分割还可以体现在不同行业之间。

例如,金融和科技行业往往拥有更高的工资水平,而服务业的工资则相对较低。

这种垂直分割有时反映了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不同,也与供需关系和市场力量有关。

水平分割是指同一职业或岗位中工资差异的存在。

这种分割往往根据劳动者的经验、资历和技能等因素来划分。

新手和经验丰富者之间的工资差异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手常常面临着工作经验的欠缺,因此得到的工资相对较低;相反,经验丰富者可以基于他们的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的工资。

水平分割也可能出现在相同岗位的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如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异。

那么,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出现分割现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技能和知识储备的差异。

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不同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因此导致了工资差异。

此外,供需关系和市场力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某些稀缺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求可能导致供应相对较少的劳动力,进而推高工资水平。

另一方面,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工资可能受到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例如人口密度和劳动力供给的差异。

此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可能影响工资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分割。

工资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探究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探究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探究在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指的是劳动力的流动性和适应性,即劳动力在就业和工作需求的变化下的灵活调整能力。

一、灵活性带来的好处1. 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使得就业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当劳动力市场能够自由流动时,企业能够更便利地雇佣和解雇员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2. 减少失业率: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结构性变化,降低失业率。

当市场需求低迷时,企业可以灵活调整员工岗位或缩减规模,避免大量员工失去工作。

而在市场复苏时,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也能迅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3. 增加创新活力: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优胜劣汰,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时,会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并获得更多利润。

二、灵活性带来的挑战1. 不稳定的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虽然给企业带来了灵活调整的机会,但也使得员工的就业形势变得不稳定。

不稳定的就业形势会增加劳动者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生活稳定和家庭关系。

2. 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在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高薪资的岗位往往更具竞争力,而低技能、低薪资的岗位则更容易受到削减。

这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3. 社会保障的挑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也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当员工在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中频繁调换工作和雇佣关系时,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很难享受到全面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三、如何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1. 完善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同时鼓励企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制度,平衡雇主与员工的权益。

2. 加强教育与培训:投资于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劳动力市场与人口结构关系探究

劳动力市场与人口结构关系探究

劳动力市场与人口结构关系探究首先,人口结构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中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供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常来说,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年龄较为青壮的人口之中。

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那么劳动力的供给就会比较充足,劳动力市场会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

相反,如果人口年龄结构较老,劳动力供给会相应减少,劳动力市场会呈现出供需矛盾加剧的状态。

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人口结构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各个行业和行业内不同岗位的劳动力需求。

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医疗、养老等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会增加。

对于一些需要具备一定技术和知识的行业,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加入,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

因此,人口结构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口结构也会对劳动力结构产生影响。

劳动力的结构指的是劳动力中各个群体的构成比例,如男女比例、城市和农村劳动力比例等。

不同群体的劳动力结构不同,其劳动力市场参与程度和就业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人数增加,城市劳动力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这会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对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综上所述,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都会受到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影响。

因此,了解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合理预测和规划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对于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和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还需要在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全面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与持续。

劳动教育结课论文---劳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劳动教育结课论文---劳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劳动教育结课论文—劳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研究背景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拥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明显下降,他们缺乏劳动经验,甚至对基础的手工技能也不熟悉,这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劳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研究目的1.分析现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探究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3.借鉴国内外劳动教育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为我国大学校园劳动教育提供参考;4.说明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研究步骤第一步: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了解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其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第二步: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劳动教育案例的分析,探究其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育效果,总结其经验和启示。

第三步: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劳动经验和技能水平,探究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内容现代大学生劳动素养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经验水平,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劳动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研究分析劳动教育的理论性基础和实践性模式,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探究其教学效果和成果。

我国大学校园劳动教育策略与实践探究我国大学校园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适合我国大学校园劳动教育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分析通过综述和分析研究结果,探究劳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为推进我国大学校园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预期成果本文旨在系统探究劳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我国劳动教育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预期成果包括:1.现代大学生劳动素养问题及存在原因的调查研究报告;2.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研究报告;3.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报告;4.我国大学校园劳动教育策略与实践报告;5.劳动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报告。

青年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青年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青年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
概述
本报告旨在分析青年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趋势,以便为政府和
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参考。

青年劳动力市场概况
青年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年龄在18至30岁的劳动力群体。

根据
最新的数据统计,青年劳动力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30%,在整体
劳动力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

就业率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率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就业机会的减少所导致的。

政府和企业
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高青年劳动力的就
业率。

教育背景对就业的影响
教育背景对青年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有着重要影响。

拥有高等教
育学历的青年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而只有中等教育学历的青年则
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以提高青年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技能培训对于青年劳动力的就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课程,政府可以帮助青年劳动力提升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技能培训计划,并提供实和职业发展机会。

总结
青年劳动力市场面临着就业率下降和教育背景不均等等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技能培训,促进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微观经济分析的开题报告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微观经济分析的开题报告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微观经济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之一。

然而,在这个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现象,其中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劳动力市场歧视,指的是在招聘、录用、培训、晋升等方面,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个人基本特征而受到不公正待遇或不平等对待,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得不到保障。

然而,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它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微观经济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本质,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从而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公平化、均衡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本论文将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括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现状,明确本论文的研究意图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理论分析,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的定义、特点、本质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实证研究,主要以文献综述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国内外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实证研究,明确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实证证据和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解决途径,主要从市场竞争、法律法规、道德倡导等方面探讨如何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化、均衡化发展。

第五章:结论,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相关政策提出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将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来分析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和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一、劳动力市场综述(一)劳动力市场含义、功能及特点1、劳动力市场含义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

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

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

”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由市场作基础性的配置,这包括土地、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而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其他都是物的要素,只有劳动力是人自身具有的要素,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所以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体系中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独立完整的市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这里劳动的支配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

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作为劳动力配置的基本目的。

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

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

在任何一个劳动市场中,都存在着劳动者把自身拥有的劳动力交付给经营者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报酬状况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

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

过去我国劳动力一直由国家统一安置,因此不存在劳务市场。

现在劳动力的需求方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个体、私营、民营以及其它非国有企业都成为劳动力的需求方,为劳务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同时劳动力的主体——劳动者也拥有选择工作的自由,出现了供需双方的选择趋势,这也为劳务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前置条件。

可以说劳务市场已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3、劳动力市场的特点第一、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关系比其它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双方的关系复杂。

因为其它生产要素市场上供求双方只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发生关系。

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关系在市场交换完成之后仍然存在。

劳动力需求方要通过支配劳动力供给来达到购买的目的。

第二、劳动力不能像其它生产要素那样被储存或报废,劳动者在脱离生产时仍然要维持其生计,这一特征是其它生产要素市场所不具备的。

第三、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可以组织起来提高劳动力的价格,所有这些特征的基本点都缘于劳动力的自身特征,即劳动力不同于其它生产要素或商品,鉴于上述特点,应对劳务市场给予极大关注,并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亿6800万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

在全国13.54亿人中,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60岁)占七成,总量约为9.37亿;在这9.37亿劳动年龄人口中,除了大中专学生,就业人口共有7.67亿人。

这7.67亿就业人口,通过劳动和服务等创造财富,来抚养 2.23亿未成年人和 1.94亿老年人口。

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了345万人,较上年降低0.60%。

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绝对减少。

2014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共计 1.9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2014年,中国新出生人口1635万人,死亡人口966万人,净增669万人,出生率远高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 4.95‰。

但是,2014年出生的1635万人中,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17.70:100,依然严重失调。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

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12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14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全年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

同时,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考虑到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二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

所以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 6.2%。

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

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2007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及以上为 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现象:即严重的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

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10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证明,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人数均远远大于供给人数,缺口总人数分别为45769人、23854人、8943人。

所以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

3、劳动力市场分割尚未消除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劳动力流动上制定了严格的城乡隔绝措施,通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这些制度安排促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与此同时,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给员工提供较低的工资和较低的工作稳定性,形成二级劳动力市场。

而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却能够给员工提供较高的工资和较高的工作稳定性,加上原有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垄断性企业,共同形成一级劳动力市场。

一级市场往往通过内部招聘以及对招聘信息的垄断排斥二级市场的劳动者,从而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割。

劳动力市场具有的分割特性使得劳动者难以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完全的自由流动,这成为影响劳动者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4、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各种劳动法规不是很健全,包括:劳动平等法律制度缺失、劳动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合理。

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的执法不严,包括:劳动行政执法不力、劳动行政执法不公、劳动司法不力。

5、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工会成为劳动力市场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应该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

但是,我国的工会却没有发挥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应有的功能。

一方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会尚未改变附属于企业行政的状况,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还未建立工会,已成立工会的还几乎全部被老板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难以真正代表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从事的是日常性福利工作,很少涉及其应该注重的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的问题。

二、阜新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随着阜新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企业需要在开拓市场和巩固市场方面加大力气,市场营销人才愈发紧俏,如机械、液压、皮革等制造业、汽车销售业等许多阜新市新兴且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但还是存在着用工短缺问题。

下面,本文将对阜新市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如下:(一)阜新市劳动力供求分析1、分行业劳动力需求“第二三一”产业需求结构明显。

按产业需求观察,第一、二、三产业需求分别占 4.86%、62.01%、33.12%,第二产业的需求人数占据整个产业需求人数的一半多,“二三一”产业需求人数呈现阶梯式趋势,且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需求人数差距较大。

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三产业需求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见表1)表 1.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2、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目前,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继续增加,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经营和其他用工单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占主导地位。

2014年第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总需求量达6459人,占用人单位总需求量的63.75%,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所占比重上升了48.11个百分点;与上季度相比,所占比重上升了25.95个百分点。

内资企业下降幅度明显。

与去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所占比重下降了40.58和38.95个百分点。

生产用工。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也是求职人数相对集中的职业,所占比重为15.2%。

从第三季度的统计数字看,企业用工需求缺口最大的职业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求人倍率 1.7,即每17个普工岗位有10名求职者竞争。

(二)阜新市劳动力供求特征阜新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劳动力供求总量9.4958万人,其中各用人单位通过劳动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发布及招聘各类人员约 5.0859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 4.4099万人,总的看今年阜新市劳动力供求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总需求大幅增加。

今年三个季度企业用工需求为 5.0859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了3861人。

劳动力总需求数大幅增加的原因,除了新设立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原有的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外,另一个因素就是市人力资源市场启用后,服务功能及设施较为完善,企业参与招聘的积极性增强,参与企业数量增加,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多。

(见表3)表 3.2008年供求总体情况2、已经出现求大于供的情况。

在企业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求职人数增长相对减少,第三季度的求人倍率约为 1.39,相比一季度的 1.03、二季度的 1.21,劳动力供求紧张状况不继加剧。

(见图4)(三)对阜新市用工短缺原因的分析1、工资待遇偏低和用工环境不佳导致企业吸引力不强一是工资水平较低。

目前阜新市企业工人月工资多在700元-1500元,月工资700元以下的占5%,700元-1000元的占32%,1000元-1500元的占58%,1500元以上的只占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