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功成 社会保障概论共419页文档
第1章 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
![第1章 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5aefa139dd88d0d233d46ab7.png)
社会保障学王盐生学科教材学习要求学习目标考核方式教材辅助教材书名:《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作者: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学习目标1.什么是社会保障?为什么需要社会保障?2.社会保障保障对象是谁,有哪几类?3.社会保障保障的形式有几种?4.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哪里?5.社会保障的资金如何管理?6.社会保障资金如何分配给保障人?7.如何确定社会保障受保障群体?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提交作业、团队协作、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占30%。
期中考查20%。
期末考查50%。
学习要求1.勤于思考。
2.踊跃发言。
3.遵守纪律。
保证书我是,一旦在《社会保障学》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乱吼乱叫、抽烟(包含电子烟)、男女过度亲密行为,接受本学科挂科处罚。
保证人:2017级金融学专业学生2017级金融学全体学生2020年3月自我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劳动价值论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失去劳动能力?失业死亡未就业人员残疾衰老家庭保障社会保障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功能社会保障是什么?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社会保障行为的是()。
A.退休人员可以领取养老金B.国家救济四川汶川地震灾民C.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享受免费医疗D.父母给就读大学的孩子供给生活费E.下岗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1.1.1 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内涵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政府。
有能力、有效率、有动因。
2.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社会保障立法。
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
4.社会保障的目标: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1.2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1.2 社会保险•《礼记.王制》(西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读郑功成教授《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
![读郑功成教授《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e94fbb9f33d4b14e84246811.png)
读郑功成教授《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这书比较大本,16开本490页51.8万字,半部《笑傲江湖》的篇幅。
要动手写读书报告了,仍有两章没读完,为了完成作业,只能先是快速浏览了剩余部分。
即便是初读,深感收益良多,不愧是高手大作。
一、作者其人及观点摘录关于作者郑功成其人,学生对他最初的留意首先是在第一节课上老师戏说“社保江湖”时提及、介绍,之所以特别留意了他,是因为他名字和“郑成功”有某种联系。
搜索了他的官方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兼任国务院首届医改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等副会长等。
长期从事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及与民生相关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项目研究的首席专家。
出版过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文章约400多篇。
看样子,此公该是“社保江湖”中的一流上乘顶尖高手,就是不知道其是否已开门立派,能否成为创立一家之言的一代宗师。
摘录其几个观点:1、社会保障是国家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各项生活保障措施的统称,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
2、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变迁的路径,即是由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发展。
2009年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公共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保障惠及全民的广度显著扩张的事实,则表明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从长期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一个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快速形成,这应当是近几年国家发展进程中最为重大的成就。
3、人类迄今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平等与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由与发展是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国民福利则是个人自由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石。
郑功成第七章
![郑功成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715d2111a300a6c30c229f47.png)
第七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法制化社会保障法制化的价值包括两种①内在价值:社会保障法所固有的价值②外在价值:社会保障法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目标来说所具有的工具价值。
(一)内在价值①法律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公平与正义,通过法律的规定可以使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更为公平、合理。
②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以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获得一种确定性。
(二)外在价值①法律对权利义务可以起到资源配置作用,只有通过法制化,才能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明晰化。
②只有通过法制化,才能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规范、有序地运行。
第二节社会保障立法一、社会保障法的缘起与历史演进(一)社会保障法的缘起及其历史社会条件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缘起于19世纪末德国颁布的一系列社会保险法律。
现代社会保障法在19世纪末产生的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完成②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③德国出现了法典化倾向④生存权思想和社会改良思潮的兴起。
(二)世界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1.济贫法阶段:以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为起始标志,直到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法律产生为止。
2.现代社会保障立法产生阶段: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世界上第一批社会保险法律为起始标志,直到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止。
3.现代社会保障立法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
成熟的基本标志①立法的观念不再单纯是社会稳定观念,而是引进了社会公平观念与普遍性原则②立法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越来越多③立法的内容超越了社会保险而向其他社会保障领域扩展④一些国际组织开始出面推动全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⑤工业化国家进一步充实、修订以往颁布的法律,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制订较为成熟的社会保障法律。
4.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与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二、社会保障法的本质与特征(一)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既是社会成员生存权利保护法和社会安全法,同时也是社会稳定法和社会和谐法。
社会保障概论(课堂PPT)
![社会保障概论(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e6b7982cc58bd63186bde8.png)
✓ 服务保障 ✓ 精神保障
7
社会保障概论
二、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LHR
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
✓ 首先,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 ✓ 其次,是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 ✓ 最后,是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
8
社会保障概论
三、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LHR
目标:
1. 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LHR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 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的项目结 构及运行机制等。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 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 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 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 织成的“社会安全网”。
✓ 国外学者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 港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 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6
社会保障概论
一、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LHR
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 利三大部分,还有面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 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从层次上划分,则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 如下三个层次:
LHR
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社会保障
经济因素
道德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
LHR
1.慈善事业时代: ✓ 宗教慈善事业 ✓ 官办慈善事业 ✓ 民办慈善事业
2.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 《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 ✓ 济贫制度的发展
17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
![社会保障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d80dd08bd63186bcebbc37.png)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1.【名词解释】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大社会保障概念:经济概念,服务概念,精神保障3.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范围待遇、过程)、社会性(制度开放、筹资、管理监督)、福利性、法治规范性(强制与规范)、多样性、刚性发展4.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最终责任主体:国家或社会,社会性目标:为全体社会成员(全体居民)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公平性;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资金来源:国家财政+企业+个人,经济福利社会性项目:以特定社会问题存在并需要国家经济援助的方式解决为设立条件,多样性、发展性、刚性方式: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自身独特的规律,特殊性5.【比较特点】【反复出现】英国福利性保障制度——体系完整覆盖面广,与福利制度相联系分类合理,体现不同功能财政负担繁重,福利刚性明显新加坡储蓄型保障制度——征收具有强制性、支取不存在随意性(最低存款保证);筹资模式是完全积累式的,雇主和雇员按规定比例支付社会保险费;公积金记入个人帐户个人的公积金存款与本人的劳动贡献和工资收入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央公积金功能多样,是综合性的自我保障体系;美德保险型保障制度——与收入相关的保险金以自我保护和自我支持为主6.因国情不同、国民的需求不同、历史变化和政府指导思想不同而不同7.我国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最低层次社会保险——基本层次社会福利——高层次社会保障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8.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与经济社会相适应、普遍性与选择性、互济性法制性、公平原则、责任分担原则第二章社会保障发展和变迁1.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社会,道德伦理,政治2.【社会保障历史发展(立法)】【反复出现】【必考】萌芽时期——1601年英国济贫法原因:社会动荡,教权衰落,王权兴起代表人物: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萨伊认识局限性:忽略了救助的社会和生产积极意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期——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疾保险法德国一系列法律标志着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原因: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贫困,马克思主义传播,俾斯麦内安抚、外扩张代表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基本特征:权利义务相结合,根本目的在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规范化,强制性社会保险形成制度时期——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原因:20s30y经济大萧条代表理论:凯恩斯经济理论充分发挥时期——20世纪中叶英国贝弗里奇报告背景:二战后反作用力;冷战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改革时期——20s70y末至今改革的背景“滞胀”【简答】(1)经济增长率低(2)全球化下的放松规制和探底竞争(3)人口结构变化存在问题:(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本高昂)(2)国家财政负担加重(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4)缺乏创新机制(缺乏创新动机)(5)养懒汉改革目的(1)更适应社会需求(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改革方法开源:扩面、增税(提高缴费上限、费率,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节流:调整社会保障条件以缩小保障范围;减少社会保障给付时间等;推迟退休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等3.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障型4.改革经验:【简答】尊重本国国情,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健全法律制度,社会保险一体化教训: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社保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社保体系的残缺不全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定社会时期,结构,问题,目标)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必须有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刚性发展规律——需求不断增长,制度化保障,保障水平和范围刚性发展5.我国社会保障模式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国家主导,政府干预,国家和政府共担责任,社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系不完善,安全网存在漏洞立法滞后;忽略乡村,不平等;效率低;责任划分不清第三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1.社会保障涉及基本理论范畴:公平与效率:公平是主要核心目标(保障范围,待遇,过程),效率为次要市场与政府: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政府失灵与社会保障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弊端:无法反应偏好,权利义务不对等,低效率权利与义务:国际:保障生活,安定秩序企业:为员工提供一部分社会保险资金义务个人:劳动义务,缴费义务个人权利:在遭遇风险和生活困难时,有权获得生活资料保障基本生活的权利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扩中提低”与基本生存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初次,再次,第三次(慈善)3.【重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社保制度不统一,板块分割,各自为政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分割,不利于流动4.【重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社会保障越好,劳动力供给越少社会保障给付相当于收入纯增加,一般只有收入效应,不愿意参加劳动(养懒汉)社会保障税征收具有收入与替代效应收入减少,收入效应是努力工作,替代效应是减少工作5.【重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社会保障下转移支付(社会救助等)——扩大了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成本增加——替代效应下,资本替代劳动,劳动力减少规模效应下,提高了价格,需求减少,缩减规模,劳动力减少6.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恢复劳动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失业保险用于培训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7.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共性:分担风险,风险转移,损失赔偿,充足的基金区别:性质不同(公共与私人),目标不同,管理体制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1.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课件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7cae19f18583d049645956.png)
1.1社会保障概念: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
总目标: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功能:1稳定功能2调节功能3促进发展的功能4互助功能5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等。
特征:1公平性2社会化3福利性4法制规范性5多样性6刚性发展。
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责任分担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5其他:互济性、法制性。
意义: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3社会保障不断增进国民福利。
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2.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的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
国际教训:1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2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3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
中国社保问题:1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
2立法滞后。
3责任模糊。
4新制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发展:基本目标:在制度定型的基础上,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维护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
二是维系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3.1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含义:是指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它强调的是社会保障的项目结构及运行机制等。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_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_郑功成](https://img.taocdn.com/s3/m/11a8d9db58f5f61fb736665b.png)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年第1 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 1 2003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在机制调整和面向城镇职工、困难群体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新制度还未定型, 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
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社会保障主体各方的责任划分模糊, 需要社会保障重点援助的困难群体规模偏大, 以及制度自身的残漏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目前, 中国需要一个没有漏洞和使人在遭遇生活困境时免于绝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应该通过立法来明晰主体各方的社会保障责任, 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 迅速、全面地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分类分层地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 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关键词] 社会保障改革; 制度变迁; 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 F913.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5420( 2003) 01- 0017- 09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 社会保障改革因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一种以解除国民生存危机和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为本源职责的制度安排, 现代社会保障更是显著地具有了增进国民福祉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因此, 关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 便不能不关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轨迹与近年来的工作重心( 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轨迹[ 1]近十多年来,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发展变化,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从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到成为市场经济五大支柱之一的历程, 1998 年后开始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
以国家有关立法和国务院有关社会保障法规或重要改革文件的发布、实施为主要依据, 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是以维护经济改革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最低或基本生活权益和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为主要目标的。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0d1170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9.png)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IH060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64学分:4开课学期:1选用教材: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参考书: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开展战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年版。
中英文课程简介:本课分为上、下两篇计十二章。
上篇为基本理论篇,讲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开展进程、理论基石、相关关系、体系与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立法与管理等,旨在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知识;下篇为制度实践篇,介绍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等在内的制度安排及实务知识,旨在从宏观和总体角度提供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知识。
本门课程着重突出以下三个特色:一是作为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基础课程的定位非常明确,既系统阐述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制度实践知识,又不琐细,在引导学生进入社会保障专业领域的同时,又给其他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二是坚持社会保障专业视角,力求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保障理念和把握正确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防止片面的效率观、市场观等的误导,表达了知识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阐述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那么;三是课程讲授形式有所创新,不是提供死板的知识,而是在阐述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及其内容的同时重视利用鲜活的材料,每节课都会结合现实问题.既能给人以相应的启迪,又能增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了解与理解。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upper and lower two twelve chapters. Previous chapter the basic theory to explain the basic concepts of social security ,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correlation and model systems , social security funds , legislation and management , designed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social protection of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 next chapter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system introduced , including 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 military security, additional safeguards , including a knowledge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ractices designed to provide a macro perspective and overall knowledg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 First, a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professional social security foundation courses positioning is very clear, both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practical knowledge , not trivial, in guiding students lo enter same professional field of social security , and gave other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courses leaving sufficient space ; Second, insist on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 and strive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and grasp the correct soci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expertise , to avoid one-sided efficiency concept, market outlook and other misleading , reflecting the knowledge and Speculation combining ,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expositor}-- and inspiration of combining the principles ; three forms of the curriculum taught to be innovative , not to provide a rigid knowledge, but knowledge of the elaborat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content at the same emphasis on theuse of fresh material, each lesson will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 both co give (he corresponding inspiration , but also to enhance students' social security 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培养学生对社会保障的研究兴趣,系统介绍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全面阐述社会保障学科性质,促进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养老保险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养老保险](https://img.taocdn.com/s3/m/4b60d203caaedd3382c4d34d.png)
•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 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政策法规: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 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1996《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问题 通知》
1997年7月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南非 1928
•美国 1935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 章养老保险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 •泰国、菲律宾、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沙特、科威特、埃 •及、中国等也在二战后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
•截止20世纪末,已有166个国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 章养老保险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 保障概论第一章养老保
险
2020/11/14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 章养老保险
第一章 养老保险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 章养老保险
•教学目的
• 1.了解养老保险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2.掌握几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及其优
点与弊端 • 3.分析养老保险的制度结构 • 4.了解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 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 产生的标志:1889年德国颁布《老年、残 疾和遗嘱保险法》
•思考:为什么社会养老保险会产 生于德国呢?
复旦大学郑功成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一 章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于德国,有其深刻的社 •会、经济和政治背景
• 社会背景——工业社会 • 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
•案例三
郑功成第五章
![郑功成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1656fdc1da38376baf1fae46.png)
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
发展阶段①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②面向贫困人口与一般劳动者的阶段③面向全体国民的阶段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一)完整性:保障项目应当齐全化、保障内容应当完整化,若干个性质相近的社会保障项目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子系统,若干个社会保障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协调性:①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与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水平应相互协调,不能畸高畸低,造成社会保障对象之间的对立。
②社会保障各个子系统与各个项目在分工负责的同时,应当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
③要避免留下遗漏,亦必须实行各社会保障项目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层次性:体现出制度安排的多层次性,以便满足对社会保障有不同需求的社会成员的需求。
第二节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与补充社会保障措施两大类。
前者由国家立法统一规范并由政府主导,一般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以及部分国家针对军人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后者通常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民间及市场来解决,一般包括企业年金、慈善事业、互助保障等。
一、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①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②提供救助方和接受救助方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单向性。
③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④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贫困人群等维持起码生活水平,其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的要求。
⑤社会救助需要救助者依法自愿提出申请,经救助机构调查并批准后方可获得救助社会救助的重要性①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均是在原来社会救助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社会保障第一章
![社会保障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e11259b52ea551810a687a1.png)
2016.3
参考书目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 保障概论》(第五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6年版。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5年版。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版。 3.赵曼:《社会保障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4年版。 4.刘晓梅、邵文娟:《社会保障学》,2014年版。
3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4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本体系结构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和特征
一、各国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二、香港官方对社会保障的理解 三、台湾对社会保障的理 四、本课程采用的定义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一、各国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2.特点:它是一种缴费制的社会保障。 (1)强制性。 (2)互济性。 (3)储备性。 (4)补偿性。
21
3.社会保险项目: (1)老年社会保险(2)医疗社会保险 (3)失业社会保险(4)工伤社会保险
(5)生育社会保险 (6)残障社会保险 (7)死亡社会保险,亦称遗属保险。
22
二、社会救助
1.内涵 2.特点 3.对象 4.内容
“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原 意是指“社会安全”
7
最初使用于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1941年的《大西洋公约》中两次使用了这一概念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
中,正式采用社会保障一词 其后,国际组织在其一系列的公约、建议书等文
件中沿用了这一概念。
15
郑功成第四章
![郑功成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b712272f192e45361066f546.png)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一)公平与效率1.对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不但要实现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机会和权利的公平,而且要达到主体各方的负担公平;不仅要确保起点公平,而且要努力维护过程公平,力求接近结果公平或者努力缩小结果的不公平。
横向公平是指同一群体的人能够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履行同样的义务;纵向公平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以及个人一生过程中不同阶段负担的公平。
社会保障需要首先实现横向公平,同时逐步实现纵向公平。
2.社会保障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制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制度自身运行成本的节约以及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3.公平与效率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公平目标的实现,可以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还可以防止社会成员贫富两级分化,减少社会阶层对立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利于维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效率②如果效率提高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必定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进而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③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公平和效率是发展进步的一体两面,公平可以促进效率,效率可以促进公平,二者都是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们发展需要的手段。
(二)政府与市场政府是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①政府应该推动立法机构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使社会保障能够在法制化的框架下规范运行②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收入、税收和收入分配等政策,对市场无力承担、不愿意承担或不适合承担的国民生活风险进行保障,或在政府的支持下由非营利机构或社会组织提供保障,真正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性③政府还应当对社会保障承办和实施主体及环节进行严格有力的调控、管理与监督,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有效性。
避免政府包揽过多的现象,在多层次管理、基金筹资、实施等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商业保险等的补充作用,走社会化发展之路。
(三)权利与义务在社会保障中,强调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但不同的项目又具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
社会保障第一章
![社会保障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6b45683cc22bcd126ff0c6f.png)
二、教学内容
《社会保障》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 社会保障的发展 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及模式 社会保障的管理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作和管理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及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 发展历史,系统掌握社会保障的理论演变,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特点、模式及管理, 探讨当前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达到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社会保障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一)社会保障所要解决的基本 问题 1、人生各阶段的风险、需要及 其保障方式 (1)人生各阶段的风险及需要
诞生—— • 疾病 • 意外事故 入学—— • 疾病 • 意外事故 • 教育资源
就职——
• • • • 失业 工伤 疾病 意外事故
民政系统 教育卫生系统 司法系统 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领域 工会 共青团 妇联 老龄委系统 民间组织系统 民族系统
四、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目标有某些共同之处,二者 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共同目标,并互为补充。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共同目标: 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 帮助弱势群体 解决社会问题 实现共同目标的途径: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采取和建立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 和制度提供经济、物质帮助及服务;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发掘与整合资源,把社会工作的 价值、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具体服务中,通过参与社会福 利政策的制定及社会服务方案的制定与执行输送社会福 利; 二者可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互为促进、互相补充。
(三)社会保障的定义
本课程采用吴中宇在《社会保障学》一书中 提出的定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和建立的一系列 有组织的措施和制度的总称。通过提供经济 和物质帮助及服务,帮助因年老、疾病、伤 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丧失劳 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并增进全 体劳动者和公民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以期使 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
![社会保障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26f08b6bec0975f465e286.png)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从控制社会、延续 统治的工具到现代社会日益融入人道主 义与社会公平。 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 增进国民福利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从控制社会、延续 统治的工具到现代社会日益融入人道主 义与社会公平。 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 增进国民福利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社会保障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 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 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 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 找到工作。
——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 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 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 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 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 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 利。
澳门: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 险与社会救助。 台湾: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 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 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 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 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 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
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 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 深层原因所在。 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 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 会科学。
社会保障概论郑功成
![社会保障概论郑功成](https://img.taocdn.com/s3/m/b434a76eaf45b307e87197a9.png)
《社会保障概论》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必备要素:1、依法建立。
2、突出以人为本。
3、具有经济福利性。
4、属于社会化行为。
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三大部分,还有向军人的独立保障系统,以及其他补充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从层次上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三个层次:1、经济保障2、服务保障3、精神保障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目标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一)稳定功能(二)调节功能(三)促进发展功能(四)互助功能(五)其他功能,如防控风险功能资本积累功能第四节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一、社会保障的特征(一)公平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二)社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1、制度的开放性2、筹资社会化3、服务社会化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三)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四)法制规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法律的规范与强制方面。
(五)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
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开始呈现不同的模式。
3、项目结构多样化。
4、水平结构多样化。
(六)刚性发展特征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一)公平原则(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三)责任分担原则(四)普遍性与选择性原则(五)其他原则,如互济性原则法制性等原则。
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社会保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927a294e53a580216fcfe55.png)
Social Security
• 2、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 • 社会保障是社会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公共措 施为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对由于疾病、 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 原因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 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 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
Soci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保障目标:保基本?还是高福利?
•社会保障水平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适 度性,定位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 生活需要,而不能追求盲目的高福 利。
Social Security
保障对象:弱势群体?还是全体社 会成员?
• 社会保障本质属性是保障弱势群体、贫困 人口、穷人。着重解决弱势群体,再致力 于扩面到广大国民。 • 我国的保障人群是从筹资成本低的城镇职 工开始的,无单位人员,农民长期排除在 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Social Security
• 德国 • 遵循特殊性原则,为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 意外而不能参与市场竞争者及其家人提供 基本生活保障。
Social Security
• 日本
• 社会保障是为竞争中不幸失败或失去竞争 能力的人 • 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安 全制度, • 起到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的作用。
Social Security
社会保障源起?
风险与社会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们有可能面临贫富 分化、生老病死、意外伤害、低收入等。
Social Security
风险的化解机制:保障机制
• • • • 家庭机制:不能承受之重 互助机制:人间正义不常有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和逆向选择 政府机制:国家政府立法强制实行
Social Security
郑功成 社会保障概论
![郑功成 社会保障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1cc71fa8114431b90dd813.png)
台湾的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 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遇危险 事故,以至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 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 障及收入保障,并从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 业及民生均足。
国内的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全力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 度。”(陈良瑾) “社会保障可理解为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之享有 最低生活,对暂时和永久失却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行生 活保障并使之校享有基本生活,以及对全体公民普遍实 施福利措施,以保证福利增进,而实行全社会安定,并 让每个劳动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的一种社会机 制。”(侯文若)
1.2.3 中国的理论渊源
大同社会论 社会互助论 仓储后备论 社会救济论
大同社会论
孔子说,“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东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大家共同劳动、 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康有为于1902年完成了《大同书》,描绘了有关养老 院、教育与医疗福利,亦即社会公益事业的经费来源 等。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社会互助论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有实现人民老有所养、孤幼 有所依、无饥无寒和安居乐业的思想。 孟子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 百姓亲睦”。 孙中山“进化之动力在互助而不在竞争”
仓储后备论
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储以备灾荒并济贫民 的社会思想。 早在夏朝,国家就非常重视粮食的积蓄,以防水旱之灾。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 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贾宜上书汉文帝,“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 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 历朝历代统治者还将仓储后备论变成具体的救灾措施, 并使之成为常备之策。如常平仓、义仓、惠民仓等。
社会保障概论1
![社会保障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d059f312a8114431b90dd85b.png)
遍 性
害 性
14
1、应对风险的需要
下面所列出的是人的一生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发生的概率。
• 风险事故
• • • • • • 受伤 难产 车祸 心脏病突发(35岁以上) 死于心脏病 死于中风
发生概率
1/3 1/6 1/12 1/77 1/340 1/1700
15
1、应对风险的需要
• 死于车祸 • 染上爱滋病 • 自杀 女性 男性 • 行走时被汽车撞死 • 死于火灾 • 溺水而死 • 中毒死亡 • 吃东西时噎死 • 死于飞机失事 • 被空中坠落物体砸死 • 触电而死 • 死于浴缸中 • 被动物咬死 1/5000 1/5700 1/20000 1/5000 1/40000 1/5000 1/5000 1/86000 1/160000 1/250000 1/290000 1/350000 1/1000000 1/2000000
• 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理论、实践与思辨»
• 李 珍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
第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
( Social Security ) :
德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的机制。 英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保护个人及家庭的公共福利计划。 美国: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 联合国:认为社会保障是基本人权。
(1)实施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2)社会保障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3)社会保障满足的是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4)社会保障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5)社会保障以法律为基础,带有强制性。
8
2、社会保障的精髓:
互济
公平
9
3、社会保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