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影响及现代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影响及现代应用
作者:杨秋月李梦卿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01期
[摘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刻影响,他提出的“做学合一”理念、“社会化”办学方针、聘任“专习各该科之技能”教师和培养“敬业乐群”品格等思想,以及其所主张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学生自治等措施,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影响应用
[中图分类号]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02-0005-06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17年,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服务。早在职业教育思想处于萌芽状态时,黄炎培就以生计为重、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指导职业教育活动,使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充盈着鲜活的气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1917年,黄炎培又赴日本、菲律宾两国对职业教育进行考察,认为“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1921年,黄炎培谈及职业教育时说:“职业教育的原理,是造成社会上优良的分子,能为自己谋生,能为社会服务。”①1934年,他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②在当前职业教育处于“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内涵发展关键时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黄炎培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平民化”指出了职业教育是面向平民的教育,具有人本性;“社会化”则阐述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需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1.实践性。1915年,黄炎培跟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进行三个月的考察,他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两大陆国力之强弱,生事之厚薄,民力之开塞之所以不可同日而语,就在于这教育上的差异。中国人读书与外国人异,中国人所读者,皆近于虚无宽泛,不切实用,外国人所读者,皆切于日用生活。”③因此,他极力主张教育应切合实际、发展能力,“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④他提出职业教育的原则之
一是注重“手脑并用”,“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手脑联合训练,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⑤黄炎培特别重视实习,提出“实习无自重,能力无自养成”⑥。他强调学校教育必须“活用各种知识技能于实地,学工的要到工厂去实践,学农的要到田园去实践,学商的要到商场去实践”⑦,提倡在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系统性和完备性,逐渐形成“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⑧。他早期的实用主义思想为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当前,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实则是黄炎培实践性职业教育思想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2.人本性。爱国情操和人本思想是黄炎培伟大人格的两大闪光点。⑨黄炎培多次强调,办职业教育必须“从平民社会入手”“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将“平民化”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方针。他认为,教育既要在发展人的天赋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基础上传递与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知能;又要基于对群的义务,培养为群服务的精神,增进个人的人生修养。⑩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为“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其根本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1。为让贫苦百姓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他提议面向广大平民创设职业学校,举办补习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在教学原则上,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求课程内容不以同一种思维模式或规格标准来限制学生的发展;在办学方式上,遵循“平民化”,有利于缓解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处境,推进职业教育转化为“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在教育制度上,他倡导专科一贯、工读交替,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培养,解决贫苦学生的学费问题。此外,黄炎培还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不仅充分体现出“人本性”的职业教育思想,也与现代职业教育中倡导的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以人为本,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本质有相通之处。
3.社会性。1914年,黄炎培在《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中提出“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必察所处为何种之社会”“凡夫一切现象,苟足以表示其一社会之特性、惯习、能力者,皆在所宜考”。12因此,职业教育应不断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职业院校应坚持社会化办学方针。他主张“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譬如人生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在教育目的上,黄炎培深信:“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13他密切关注区域社会生产、生活的切实需求,强调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又要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自由,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设什么职业科,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样的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14真正做到专业结构与产
业结构的顺利衔接。在师资建设上,他提倡聘请有工作经验和社会能力的企业工人担任兼职教师,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格品质,能为社会民众谋福利。因此,办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同时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社会协作,提高办学质量,形成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
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黄炎培提出了“教师管理理论”,以务实为民的理念提出了“农村改进理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出了“学生自治理论”。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改革脱离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传统教育,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教师管理理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院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他强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是职业院校选聘教师时不可或缺的条件,提出“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15。他认为,“主张教育者,同时必注重道德”“欲养成何等人物,视养之者为何等人物”。教师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及职业道德修养,能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培养一支集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高尚的职业素养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客观诉求,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根据院校发展实际,通过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和企业一起为学生提供校内理论学习和在企业进行实训操作的机会。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主体,积极参与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建设的长远规划。黄炎培还着重强调,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品质和奉献精神,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热情敬业,严于律己,刻苦钻研;还应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相关行业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促使学生养成对职业敬畏的精神,能够在实际岗位中端正职业态度,吃苦耐劳,认真负责。
2.“农村改进理论”对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黄炎培在《农村教育弁言》中指出,“吾尝思之,吾国方盛倡普及教育,苟诚欲普及也,思想十之八九当属于乡村。即其所设施十之八九,当属于乡村生活之教育”。16因此,黄炎培提出发展农村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强调“乡村是整个的问题,教育是一种方法,把乡村作对象,不应该单从教育着手”,而要整合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关键要素,提出“划区施教”和“富教合一”,以实现“改造农村,再造民族”的目标。“划区施教”,即“乡村职业教育之设施,不宜以职业教育为限,就交通较便地方,划定一村,或联合数村”,根据区域农村发展特色,充分考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以及学生就业的特殊性,合理布局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用技能,使其毕业后能够快速投入农村生产之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