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粤教版选修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5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设计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高二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叙议结合的艺术手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设想:反复诵读,根据注释,依靠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小组合作合作、讨论、探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背诵《师说》片段,由学生说出作者,引出韩愈及文题。
二、学生介绍韩愈的生平情况,师生补充。
三、师解题并介绍背景四、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疏通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师巡视答疑。
五、学生分组归纳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然后师展示自己归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借鉴。
(一)重点实词:恨:遗憾。
竟:最终。
辞服:请降,投降。
尤:责怪。
遁:逃跑。
擅:拥有。
沮遏:遏制,阻挡。
创残饿羸:严重受创、饥饿衰弱。
延:请。
讲:考虑(二)通假字:“阙”通“缺”,缺少。
“志”通“志”,标志,标识。
“常”通“尝”,曾经(三)一词多义: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记载,动词)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传记,名词)/而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以此诟远(介词,用)以示贺兰(介词,拿、把)贼以刃胁降巡(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连词,因为)/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引出对象,向)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介词,在)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介词,比)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介词,到)/何苦守尺寸之地(助词,的)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乐成人之美(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代许远)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四)古今异义词:颜色不乱/不能通知二父志/其老人往往说巡、远事/因诵嵩所读书/贪过分之荣禄。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日月后于巡/远宽厚长者(五)词类活用:屡道于两府间(道,名作动,走路)贼以刃胁降巡(降,使动用法)(六)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张中丞传》后叙含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导学案整体探究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
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
3.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事例略。
(1)张巡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
②记性好。
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
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⑤有领导能力,服众。
⑥善于军事。
(2)许远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
②忠贞不畏死。
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④不善军事。
(3)南霁云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
②有勇气。
③强壮有力。
④恩怨分明。
⑤从容就义不畏死。
⑥有谋略。
⑦服从领导。
(4)贺兰进明形象:①善嫉,自私。
②爱才。
4.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张中丞传?后叙“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留在我们印象中的不是青青子衿的诗人形象,而是他刚正不阿的散文家气度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硬汉气概。
敢为人师的?师说?、疾言厉色的?进学解?、让人唏嘘不已的?祭十二郎文?,那种狂涛迅浪、澎湃汹涌、锐不可当的气势,那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我们不能不产生仰视之感。
特别是被贬潮州之后,他不因个人得失而消沉,杀鳄除害,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赎取奴婢。
当英雄浴血为国捐躯,无耻小人却散布流言的时候,耿直的韩愈又拍案而起,用如椽巨笔,澄清事实,明辨忠奸。
对上直言陈事,兼济天下;在下求是务实,福泽一方。
伟哉,韩愈!壮哉,退之!六一居士传那一年年号为庆历,在一个深秋的季节,古道边,你高举一杯浊酒,洒入天际,把京师的烦恼抛在脑后,仰天一笑,挥别送行的亲朋,单独一个人,到下面当太守去了。
弹丸之地的滁州迎来了一位年届不惑的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滁州的山水有幸,因不幸的你而名扬文坛,声垂千古。
而你,一生为官四十年,自铸伟词千万言。
老境铅华已洗尽,自号六一隐世间。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何等豁达的人生!何等潇洒的醉翁!陆文学自传“少小空门勉做家,习文研理弃袈裟。
楚狂接舆神农再,乐伴青猿细品茶。
〞少因相貌丑陋被遗弃,幸得寺僧拾得收养。
在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事务。
后逃出僧寺,学识渐长,愈加勤奋。
一生鄙夷权贵,遍游山川,考察茶事,后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
面对上苍的不公,你自励自强,终成茶圣,沾溉后人;身处乱世的纷扰,你飘然归隐,写就传奇,流芳百代。
一代茶圣,令后人敬仰的陆羽。
方山子传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中如果缺少了苏轼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受到后人赞赏和追捧的,苏轼绝对是排名第一。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中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
理解作者对张中丞形象的塑造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驳论手法和对比手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文言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文言知识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本分析分析张中丞的人物形象,包括其英勇、忠诚等品质。
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驳论、对比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张中丞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文言知识、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张中丞的人物评价。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
2、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版粤教版选修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含答案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 (4)少⎩⎪⎨⎪⎧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 (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 (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学习张巡和许远的可贵精神。
3、认识本文叙事与议论并重的主要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掌握课后练习中的几组古今异义词。
2、能翻译一些比较重要的和特殊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和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学生查找资料、自学为主;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把握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师说》讲起。
二、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 含解析

◆5 《张中丞传》后叙本色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色。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底色,是品德、行为、知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基本因素的积累。
生命有了底色,就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就会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
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
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
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既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
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
改革者的本色是一个“敢”字,耕耘者的本色是一个“勤”字,奉献者的本色是一个“苦”字。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
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珍视本色。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作者视窗一代文宗韩愈他出生丧母,三岁丧父,兄嫂养育,十三岁时不意兄长去世;他聪颖好学,少年发愤,日作千言,从困难磨砺中一路走来;他四考进士,三次殿试,几经周折,终为朝廷所识;他心胸坦荡,耿介直言,多次被贬,险些丢了性命;他爱护百姓,勤政为民,经国济世,可为后人楷模;他高举大旗,端正文风,提携后贤,成为一代文宗……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个书生,却单身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和柳宗元一生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绝险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喜欢韩愈身上这种矛盾的特质,因为这样才算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才是在污浊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人!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约5分钟
交流、展示、思考、讨论
一、明确课程特性,理清教学思路。
在对选修课程教学探究前,必须了解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清教学处理思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必修课程是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形成巩固,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基础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与提高。另外,它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区别,但都是共同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所服务的,在日常教学处理中需注意层次化,也更需要注意关联性,不能把两者割裂。
4)学习方法小结:把握文章文体特色,调动已学知识库中相关联的内容,运用迁移能力进行鉴赏。
约3分钟
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约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批注后的整理,能让学生清晰阅读思路,并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并收获传记体裁的批注要点和鉴赏方法,有利于为以后学习同样体裁的文章打好基础。
资源准备:对学习本文的重难点、鉴赏传记文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归纳。
约10分钟
动笔堂上批注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巡视能掌握学生专题批注的闪光点和缺漏点,前者有利于挑选范例,后者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专题批注中有关文章理解的缺漏点,以在分析环节进行解惑。
语文:2.5《<张中丞传>后叙》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理文中实词、虚词、古今义、难句翻译。
2、认识文中叙议并重的特色3、概括三个人物的性格(二)过程与方法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一起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习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写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般都喜欢读传记。
爱英雄人物,不是美女的专利,我们有时都会向往非凡的人生。
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万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实施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二、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三、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3、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9第二单元《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学生版)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认识本文尊重客观事实,灵活运用多样手法表现人物的传记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了解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韩愈,文学家、思想家。
字,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2、标题注解(1)张中丞,即,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2)“序”是,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故事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X中丞传后叙》教案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课文阅读分析: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分别概括X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我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某某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X“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X中丞,即X巡,邓州某某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X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某某某某)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X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X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某某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X 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X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某某,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X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张中丞传(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张中丞传(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张中丞传(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虚实词。
3、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花大量笔墨许远、南霁云、于嵩等人的原因。
2、理解张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授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自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分,构造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表达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
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
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赞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说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阅读分析:
•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物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导航:
❖作者简介
❖题解/文体
❖背景简介
❖字词句疏通
❖主旨
❖语言知识要点
❖层次结构
❖写作特色
❖重难点问题
❖课后习题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三、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四、朗读全文。
五、文意疏通(1---3段)。
六、朗读1----3段。
第二课时
一、文意疏通(3---5段)
二、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主旨归纳: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二、语言知识要点归纳: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
译“被武人杀害”。
三、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部分(2,3,):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
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3):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第三部分(4),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部分(5):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四、艺术特色概括: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
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
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
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
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
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形象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结合课后练习三)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五、重难点问题的探讨: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
(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
(第四自然节)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六、小结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P21 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