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发布时间:2014-10-11 0:07:52
灸中风后遗症偏瘫立竿见影
艾灸用到妙处,胜于针刺,肢体偏瘫艾灸立能伸曲抬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况且针入机体,患者多有拒绝心态,也这是这个原因。
艾灸之法老少皆宜,观现在的形势,大家都争用针刺治病,已不稀奇了。
反而妙用艾灸老少皆宜,绝对是针刺医生的明智选择”
这个方法,经过实践效果已是肯定了。
文字虽少,但要明白,在台上一分钟,别人经过十年功啊。
1.中风后遗症偏瘫。
上肢不能举者。
灸曲池与郄门连线的交叉点。
2.中风后遗症。
下肢不能抬动者。
灸丘墟直线上1.5寸处。
3.胸以上包挂上肢头部疼痛者。
灸相关经络的指尖。
4.腰以下疼痛者。
灸相关经络的足趾尖。
5.筋缩穴。
除了对筋脉抽搐诸证有效外。
对于腰背不能弯与曲用之亦有疗效。
脏腑机能调整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侵权到版权,请与王英华一脏腑机
能调整网站联系,将及时删除。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常⽤⽳位按摩⽅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常⽤⽳位按摩⽅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 常⽤⽳位按摩⽅法(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_⼤杂烩 ⼀、⽳位:脾经(脾⼟)⼀、⽳位:脾经(脾⼟)位置:拇指桡侧⾯。
位置: 操作:操作:补脾经:使患⼉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沿 ①补脾经: 患⼉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清脾经:在⼩⼉拇指⾯上直推,见右图。
②清脾经: 约推100~300次。
主治: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等。
图解: 图解:⼆、⽳位:肺经(肺⾦) ⼆、⽳位:肺经(肺⾦) 位置:位置:⽆名指掌⾯。
操作: 操作:补肺经:在⽆名指⾯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①补肺经:清肺经:⾯向指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②清肺经:主治:发热,咳嗽,⽓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主治图解: 图解:三、⽳位:肾经(肾⽔) 三、⽳位:肾经(肾⽔) 位置:位置:⼩指掌⾯。
操作: 操作:补肾经:在⼩指⾯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①补肾经:清肾经:⾃⼩指尖向指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②清肾经:主治:⼩便⾚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主治:图解: 图解: 四、⽳位:肝经(肝⽊)四、⽳位:肝经(肝⽊)位置:⾷指掌⾯。
位置: 操作:操作:补肝经:在⼩⼉⾷指⾯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①补肝经: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②清肝经:主治:惊风抽搐、⽬⾚,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主治:图解: 图解:五、⽳位:⼼经(⼼⽕) 五、⽳位:⼼经(⼼⽕)位置:中指掌⾯。
位置: 操作:操作:补⼼经:在⼩⼉中指⾯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①补⼼经:清⼼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②清⼼经: 主治:主治:⾼热神昏,烦躁,夜啼,⼝⾆⽣疮,⼩便短⾚等。
图解: 图解: 这是从⽹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的,⼤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没做的好。
人体胸部、腹部穴位分布图(超清晰彩图版)
人体胸部、腹部穴位分布图(超清晰彩图版)人体胸腹部穴位图人体穴位常识】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展开全文民间开门推拿绝技开,有起始、发动、显露、扩大、发展,融化、使通之意。
起手按摩,惟恐郁滞无循行之路,易招痛苦,故对于闭塞一类疾患,必在一些可影响人体整体机能的部位,首先开而导之,以期气血通畅,开启闭塞之门户而愈诸疾。
治病要先“开门”。
若不开门,犹如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不到贼,不开门,疾病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
本法运用得当可起到疏通气血、通经活络,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营卫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动员机体的潜在能量,调动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转。
对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具有可靠的功能。
此开门法共包括开天门、开地门、开气门、开血门、开中门、开火门、开肺门、开筋门、开骨门、开神昏、开汗门、开风门等十二开门法,具体分述如下。
1、开天门:(1)天门起于两眉之间,止于百会。
医者用右手中指,有节奏地点击两眉之间的印堂穴9次,天心穴9次,天庭穴9次,囱门穴9次,百会穴9次,然后用左手掌扶着病者的后颈部位,右手以大拇指的罗纹面,紧贴于天门穴,向上直推,经天星、天庭、上星、囱门(泥丸宫)直达百会穴为止,共24次。
力度不宜过重。
亦可以两手大拇指直接从眉心向额上推24次(成人可推240次)。
若自眉心推至天庭,称“开天门”;推至囱门或百会则称“大开天门”。
(2)患者坐在床上,医者站在患者侧面,一手中指点百会穴,食指点聪门穴(头顶中线上百会穴前1寸左右),拇指点按前顶穴,无名指点按强间穴,小指点枕骨。
另一只手中指点按天突穴,时间5~6 分钟。
(3)双手由头前发际天庭穴部向后顺至两风池穴,两手中指点风池穴,时间5--6分钟。
(4)两手分别点按两颈天柱穴,时间5-6分钟。
(5)两手顺颈部上下掐两次,随后双手再上下反复推20次。
两手在头顶部提20次,揉20次,顺前额向后推20次。
两手顺两耳门用中指点按耳门穴或和髎穴,食指点按两太阳穴,无名指点按听会穴,拇指点按承泣穴,时间5--6分钟。
最全超高清的人体穴位图
最全超⾼清的⼈体⽳位图⼿太阴肺经⼿太阴肺经是⼗⼆经脉⽓⾎流注的始发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胃、喉咙和⽓管,属肺,络⼤肠,在⾷指与⼿阳明⼤肠经相接。
中府【部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 ⼨。
【主治】咳嗽、⽓喘、咳吐脓⾎、胸膈胀满。
云门【部位】在胸部,锁⾻下⽅凹陷中,肩胛⾻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
【主治】咳嗽、⽓喘、胸痛、肩痛。
天府【部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 ⼨,肱⼆头肌桡侧缘处。
【主治】咳嗽、⽓喘。
侠⽩【部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 ⼨,肱⼆头肌桡侧缘处。
【主治】咳嗽、⽓喘、烦满、上臂内侧神经痛。
尺泽【部位】在肘区, 肘横纹上,肱⼆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咳嗽、⽓喘、胸部胀满、热病、咽喉肿痛、呕吐、泄泻。
孔最【部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咯⾎、⿐出⾎、咽痛、肘臂痛。
列缺【部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喘、少⽓不⾜以息、偏正头痛、颈项僵硬、咽喉痛。
经渠【部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 ⼨,桡⾻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主治】咳嗽、⽓喘、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背痛、掌中热、⽆脉症。
太渊【部位】在腕前区,桡⾻茎突与⾈状⾻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主治】⽆脉症、脉管炎、咳嗽、肺炎、⼼动过速、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鱼际【部位】在⼿外侧,第1掌⾻桡侧中点⾚⽩⾁际处。
【主治】咽喉肿痛。
【部位】在⼿指, 拇指末节桡侧, 指甲根⾓侧上⽅0.1 ⼨(指⼨)。
【主治】咽喉肿痛、中风昏迷、⼩⼉惊风、热病、中暑呕吐。
⼿阳明⼤肠经经⽳⼿阳明⼤肠经在⾷指与⼿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下齿、⿐,属⼤肠,络肺,在⿐旁与⾜阳明胃经相接。
商阳【部位】在⼿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侧上⽅0.1 ⼨(指⼨)。
【主治】咽喉肿痛、昏厥、中风昏迷、热病汗不出。
⼆间【部位】在⼿指,第2 掌指关节桡侧远端⾚⽩⾁际处。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道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来自道演心能量00:0010:14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脏腑图点穴法》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
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5、引气归元法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
6、治痰厥气闭法
患者盘膝坐。医生蹲、站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一分钟,患者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
9、按xx:
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1、升津法
患者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往上搬托。患者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
患者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顶抖华,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⑵、分拨法:
①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②用两手的大指,按住患者手腕的正面;将两食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患者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治疗小儿疾患。
8、扣法:
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3、调法:
以中指或食指并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亦为调法。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完整版)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完整版)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内容提要(王雅儒著)本书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其内容着重于临床实践的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包括师训、论脏腑等,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病因和治疗原则等;第二、三、四章是按摩穴位、手指手腕练习法、点穴法和临床概要,包括所用的穴位的适应症及其手法等,说明穴位运用的关键和有关理论,以指导施术者对本法的实际应用。
下篇的七章,则是三十六种病的临床经验和医案等。
此种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其技术操作简而易行,适合于农村公社医院、保健站的医生和卫生员用,也适合城市医院之用。
审阅者的话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
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
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濮卿和先生协商后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
凡是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
22式脏腑(点穴)推拿手法(图文)
在儿科临证中,脏腑点穴法与推拿手法相结合,正所谓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因此,略述其治疗手法,以供参考。
需要说明一点,手法中所述部分穴位与针灸穴位虽同名,但其位置不同,有些穴位不同于针灸腧穴,故此说明。
脏腑常规手法共22式,既可单独施治、又可与其他手法相互配合应用,适用于临床各症。
既适用于儿科临床,对成人的效果也不错。
具体手法有调、补、泻三种送往迎来谓之调: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注意:点按穴位的手用力都要重于施手法的手,即左手重右手轻。
这样不至于使浊气上泛。
)一、穴位介绍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石关: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彧中: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阑门:前正中线上,脐上1.5寸;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神阙:脐正中;天突:胸骨上窝正中,前正中线上; 水分:脐上1寸;璇玑:在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 天枢:神阙旁开2寸;华盖: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章门:第11肋端;巨阙:脐上6寸,前正中线上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建里: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带脉:第11肋端直下平脐处。
百劳: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风门:在第2胸椎下,旁开15寸;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之间凹陷处;膏盲: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哑门: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脾俞: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后正中线上;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操作手法第1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巨阙部位,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气通为度。
第2式医者用左手拇指仍按住巨阙不动,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第3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右石关部位,食指或中指按住左梁门部位,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约1分钟,或感觉直下气通即止。
此穴易通,不宜久治,以防气脱。
第4式两手放带脉处,医者用左手食指或中指和右手拇指同时按住阑门与水分之间的部位,左手拇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向里斜托,轻轻抖动,但扣住的带脉部位不能移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约1分钟,然后慢慢放开。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本书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2.重视腹部推按及三焦的调整《脏》书非常重视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脉施治为主线,还分别选取胃肾肝经的几个腧穴(如梁门、章门、天枢、石关等)。
《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
《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脏腑图点穴法》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
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造福社会第一章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
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
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
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
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
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
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
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
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
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
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
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
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
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
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
脾绝则死。
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道医脏腑图点穴法
道医脏腑图点穴法(一)北京卢某某之妻,年三十余岁,三舞前因子殇,伤心过度,妻妾争吵,气恼郁闷,蕴结日久,以致精神错乱,状若痴癫。
经针医医治两年余未愈,一九四三年,来余所诊治。
余查其病源,系由气闷而得。
先将阑门泄调兼用,建里重调,微泄气海,放带脉,章门重泄之,粱门,石关、天枢,调泄兼用,再调泄气海一次,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心俞、脾俞、肾俞等穴。
每日施治一次,月余病见好转,说话亦见明白,余知其浊气己平,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时,惟气海调补兼用,其他各穴,重在调。
半年余,精神转复正常,痊愈。
此时,不怀孕已十余年矣,痊愈后年余,忽月信不来,是病、是孕必生寇虑,经他医诊察,断为停经,书方予以破血之药。
复来所向余请决,即为检查,捺其少腹,左下有小块如指大。
告已受孕,破血药不可服,汝自觉微有不适者,系气分稍有错乱耳,此系受孕后,生闷气所致,名为气满胎症,时将岁暮,治至年底,即可痊愈。
伊即这日来所,治二十余日,余告以胎气已和,决系男胎,可放心安养,次年果生一子,至今身体尚健。
(二)北京颜某(女),其末婚夫傅某,与其定婚已三年。
忽闯旁人谰言,傅君另有他遇,将要解除婚约。
疑愤交萦,遂致精神错乱,发狂,几不识人。
医治多时无效,送疯人医院,住院两月,仍然无效。
又接回家中,邀余往治。
余断为系气郁而得,先泄调阑门,再调气海,放通带脉,章门、梁门、石关等穴,均用泄,再调建里、阑门,再泄气海,并压之,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心俞、脾俞、肾俞等穴,次第治开,使其浊气下降,不致上逆。
三日后,神智见清,七日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除阑门、建里用泄,气海重调做补,其它各穴均用调,背部及督脉各穴照旧,半月精神如常。
此时傅君之母,在余所治病,谓近有友人说其癫狂症,系遗传性,傅君不愿结婚,向余询问究竟如何。
余告以此症,会由气郁而得,气舒则愈,决无遗传性,若果解除婚约,女必失望,病必复发,谰言不可信。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完整版)之欧阳术创编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完整版)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内容提要(王雅儒著)本书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其内容着重于临床实践的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包括师训、论脏腑等,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病因和治疗原则等;第二、三、四章是按摩穴位、手指手腕练习法、点穴法和临床概要,包括所用的穴位的适应症及其手法等,说明穴位运用的关键和有关理论,以指导施术者对本法的实际应用。
下篇的七章,则是三十六种病的临床经验和医案等。
此种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其技术操作简而易行,适合于农村公社医院、保健站的医生和卫生员用,也适合城市医院之用。
审阅者的话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
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
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濮卿和先生协商后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
凡是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
【按导学堂】王雅儒脏腑图点穴胸腹部十二式
【按导学堂】王雅儒脏腑图点穴胸腹部十二式脏腑点穴——胸腹调和12式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
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
用右手拇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气通为止。
(以下简称“气通为止”)第二式: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水分穴气通为止。
本式治疗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采用阑门穴时并用之。
其它各症治阑门穴后,即治建里,不点此穴。
第三式: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与第一式相同。
第四式:病人仰卧,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部位;右手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过多久,指下觉穴气通即止。
加治关元穴时,治气海后,用右手中指按住关元穴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左手大指仍迎住右石关穴,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
第五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拔,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拢拔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
第六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过三次。
第七式:右手中指按住左章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第八式: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大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迎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二式: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水分穴气通为止。
第九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门穴,旋转推按;同时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之不能上冲咽喉;左手指下感到幽门的气稍平,随即左手大指按住巨阙,食指和中指的近端,扣扳倒数第三、四肋间,气通即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
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
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
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
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
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
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
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
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
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
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
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
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
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
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
脾绝则死。
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
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
为血液之源泉。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
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人不见气,鱼不见水。
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
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
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
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
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
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若病,必须调气以治之。
但气有清浊二气,必须调匀,人既得养。
否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
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
[浅注]气、血、筋三者循环相生,不可或缺。
(参看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
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
治病时,必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若用之不当,导致气血错乱,反使病情加剧。
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
[浅注]再申述手法补泻的重要性。
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痰积生血,血积生肉。
[浅注]此言饮食入胃,运化成“痰”后,生血长肉的顺序。
(参阅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四节:论痰)无痰不生,无痰不死。
[浅注]“痰”为血之本,无“痰”不能生血,故无痰不生。
若内部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生血,积滞胸中,导致脏腑机能衰竭,“痰”涌上逆,气闭而死,故无痰不死。
肾为先天之根本,脾胃为后天之基础。
[浅注]人在胎腹中,先有肾脏,天一生水。
故肾为先天的根本。
出生后,食物由口入胃,依脾胃的机能,消化为津液,各脏腑赖以保养,故脾胃为后天的基础。
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
[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
阑门位居中焦,是任脉的关键。
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
脾的机能正常,积滞自消。
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
[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
腹胀水分多得力。
[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
面黄唇白湿脾经。
[浅注]脾恶湿。
脾湿则胃寒,消化机能渐失,食谷不化。
脾属土,故面黄。
脾败血亏,故唇白。
脾经苶,四肢无力。
[浅注]脾主四肢,脾脏动作力慢,气血循环即慢,故四肢无力。
苶音聂,委顿无力的意思。
幽门进,金门泻。
[浅注]通幽门穴,内部积滞已动;再通金门穴,痞积自下。
为治夹肋痞的要决。
口吐清水,久久重心痛。
[浅注]此系胃寒症。
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久食道不能下咽。
胃上口被胃酸侵蚀,干涸作痛。
平常所说的心痛,系胃脘作痛,非心脏疼痛。
寒出口中腥。
[浅注]胃气不固,胃中所含五味,上逆于口,病人觉口中有苦味,或有辣、酸、咸、甜及淡水气等味。
惟师系口授,原书已无,此句腥字,有无舛讹,不能肯定。
逆气上逆,吐腻。
[浅注]脾胃弱,所有食物的精液,不能蒸发,上升肺部,遂成白腻,浮滞于胃中水谷之上,渣滓入于小肠而下,浮滞于胃的白腻,上下不得,堵闷胃中,气即被阻上逆,白腻亦由食道上逆吐出。
恶味不入口。
[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
寒极生火,热极生风。
[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
热极生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从而风生。
作痛气不通,气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浅注]此言气滞,气串,气冲等病的病因,是气分不调顺所致,故作痛。
气机流畅,疼痛自然消失。
血聚成痞,痞老开花。
[浅注]血积聚于肌肉之间,硬化成痞。
久之,气血亏损,浊气旺盛,血聚而腐。
浊气攻于上,口烂;攻于下,肛门烂;凝于腹,脐烂。
是为痞老开花。
久病不愈即是劳。
[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
受惊即泻,胆经病。
[浅注]受惊腹泻,是气分伤及胆经。
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肠而下,故腹泻。
第二节论脏腑人身脏腑的运化机能,虽然各有不同,都以气分为原动力,内部的气分顺调,就能增强脏腑的运化机能,加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例如我国养生学中的外功和内功,都讲究气贯丹田。
尤其是内养功,如导引术、吐纳法等,不论坐式、卧式、立式都讲究运气调息,所以现在称为气功。
长期练习,可以防病、治病、祛病、延年。
反之,内部气分不顺调,或气被七情所伤,脏腑运化机能失常,七情损于内,四时不正之气侵于外,必然生病。
由此可见,气分对人体健康的重大作用。
人体疾病,系受七情所伤,四时不正之气所侵,表现出寒、热、风、湿、燥、火不同的特征。
用按摩术引导调理气分,以恢复脏腑机能,气分调顺,寒则暖,火则息,风则散,热则平,燥则润、湿则化而百病除。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脏配五行,五行分五色。
心属南方丙丁火,赤色。
肝属东方甲乙木,青色。
肾属北方壬癸水,黑色。
肺属西方庚辛金,白色。
脾属中央戊己土,黄色。
肺居各脏之上,色白,属金,而通秋气。
心色赤,属火,而通夏气。
肝色青,属木,而通春气。
肾脏居下焦,属水,而通冬气。
脾居中央纳谷物,各脏腑赖其滋养,如土之载成万物,故脾属土,而通四时季月之气。
五脏生克制化。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人的性情各有不同。
或刚或柔,或沉默多虑,或暴躁多言,皆由五脏之气所发。
脏腑互有强弱,性情表现亦异。
心在志为“喜”,过喜伤心气,故有大笑而气闷,或气绝而死。
肝在志为“怒”,暴怒伤肝,故有猝逆大怒,不能抑制而致疾,甚至呕血而亡。
肺在志为“忧”,悲忧过甚伤肺,故忧伤过久,抑郁气阻,伤肺脏而致疾。
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故思虑过多,脾胃机能受伤,消化力减弱,易致胸闷腹胀消化不良之疾。
肾在志为恐,大恐伤肾,故遇有猝逆大恐怖之事,小便随之而下,此为肾气不能摄,膀胱失去控制能力所致。
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喝、拉、撒、睡有密切关系。
脾胃强,肺健全,肝、胆气调,食物入胃,即易消化。
“水谷之精华”上蒸于肺,运行而生血。
肾气足,水化运行正常,大小肠和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
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
故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即健康;否则疾生。
吃喝先入胃,胃的初步作用,依赖脾脏,脾脏功能正常,摩擦力强,胃即健全。
水谷经食道入于胃中,以脾脏之动力,使胃蠕动加快。
水谷化乳糜输入小肠,再和胆汁而后消化吸收。
也就是“脾与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的意思。
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于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毛细络管,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痰即成血,成血后,其血液的循环,即以心脏为中枢。
“痰积生血,血积生肉。
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
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
水谷的渣滓渐渐排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
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
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
阑门以下为“水分”。
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
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
荷包肠即大肠上口。
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
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肾脏把水蒸发过滤后,将其精华经由上通双目的经络上升,以保养眼睛。
瞳孔与肾经相通,视力的强弱与肾水有关,故肾水足,视力强。
水的精华被肾脏蒸发上升后,所剩之水,既由肾脏渗入膀胱。
膀胱水(尿)满,由尿道排出体外。
人体的各部机能,有如人的劳动相象,需要有劳有逸。
劳动过久,需要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和脑力。
血液循环过久,也昏沉欲睡。
血液大部分顺血管回膈俞(即心根,为血之源)伏于膈俞,循环较缓,即入睡眠。
待休息过来,即由膈俞潮散,达于四肢,血液循环,复加速正常,人即醒转,精神舒畅。
心与小肠相表里。
如心与小肠的气分不调,即有失眠现象。
因小肠气分错乱,浊气上逆冲动膈俞;血归膈俞,聚而复散,血不得养,心脏即不得安。
这时虽然疲劳,亦不能入睡,即患失眠症。
必须将小肠气分调顺,清升浊降,小肠浊气,不再上逆,血归膈俞,即能伏住,心脏安宁,即能入眠,血得保养。
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
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
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
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
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
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