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教案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e0aa8bcaaedd3382c4d355.png)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叙述】第一单元---①《桥边的老人》②《墙上的斑点》叙述角度:A、“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B、全知视角,叙事人对所叙之事了如指掌且进行一定的评述。
(传统小说的做法)有限视角,遮藏意图环节,留给读者推理、评判的空间。
(现代小说的做法)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参与者(局内)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以参观者的身份(局外)讲述故事,视角为有限、无限。
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较自由。
第二人称:以小说中的人物讲述局内的“我”,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心理世界,是对一个人意识活动的记叙,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场景】第二单元---③《炮兽》④《安东诺夫卡苹果》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小说就是由一..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事件..和环境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 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解释人物性格。
(物质空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和遗存);5、作为象征。
# 小说的场景观:古典小说——细致、确切。
现代小说:模糊、虚幻。
(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炮兽》中,作者用极浪漫的手法、大胆夸张,写了炮队队长和大炮的搏斗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人的力量。
在这个场景中,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层层铺垫,展示了老乘客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
《安东诺夫卡苹果》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收尾,最终以一首悠扬悲壮的歌谣作结。
这一悲一喜,暗示着今不如昔的感叹,表达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作者将感情寓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外国小说复习学案
![外国小说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9168280740be1e650e9abf.png)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系统地整理该册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包括疑难字音字形、作家作品)2、梳理重点(故事情节、单元提示)3、综合运用已学小说知识解答相关题目4、明确复习方向及重点,学会自主安排复习重难点:熟练记忆每一篇小说的情节;吃透单元提示,能结合已学的小说内容来阐释小说创作的理论。
学习方法: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评价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1)字音字形踯躅古冢箭镞撞城槌颠簸禀赋甘霖黑魆魆分蘖狩猎纡尊降贵宿愿弥天大谎花翎帽子犄角摩挲磨蹭牝鹿蒙眬蹩脚狞笑鸡蛋薄饼褴褛贫瘠龟裂乌烟瘴气(2)判断题1、《牲畜林》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
这篇小说按照主人公朱阿的心理时序展开的故事,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了结构的力量。
2、《骑桶者》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卡夫卡的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有《城堡》《审判》《美国》三部长篇小说和《变形记》《判决》《地洞》等短篇小说。
3、叙事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并不时走上前台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如《桥边的老人》;有限视角则讲究遮蔽作者意图,隐藏一些环节,如《项链》。
4、《外国小说欣赏》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有,苏联的蒲宁(1933),印度的泰戈尔(1913),德国的伯尔(1972),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辛格(1978),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82).5、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如法国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莎士比亚、收藏古物、树木生长等一连串的自由联想。
6、德国小说家伯尔,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是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
《在桥边》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
7、辛格是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小说《山羊兹拉特》中,人与羊的感情从来就好,可是被生活所迫,人必须出卖羊,而在困境中,羊却救了人,他们的感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91b21676a20029bd642dd1.png)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欣赏外国小说叙事角度的方法2,掌握相关答题模式【知识梳理】(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典型例题】(2012湖南卷)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仅仅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能够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
《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
![《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46653f83c4bb4cf7ecd1f0.png)
《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导学案编写:刘雪峰使用时间:2014年4月学习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学习重点: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学习难点:在对叙述繁简的讨论中获得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资料印发)3、了解伍尔芙及其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 - 1941)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
刚开始是为《时代文学增刊》写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8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8](https://img.taocdn.com/s3/m/440b9b11852458fb760b563b.png)
《话题:叙述角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篇小说的对比,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2.通过改写训练,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两篇小说的对比,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重点)
通过改写训练,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合作交流:在两篇小说中,你们喜欢以哪种人称作为叙述角度的小说?为什么?
1.学生合作交流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
(四)通过改写《乌鸦喝水》区别小说的叙述角度
(五)小结“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
(六)布置作业
1.将《林黛玉进贾府》的“宝黛相见”改写成以“有限视角”为叙述角度的片段。
2.预习《炮兽》。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资料导学案 学生版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复习资料导学案 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e641f627d3240c8547ef22.png)
《外国小说欣赏》文本内容速读(一)、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一向以()著称。
(“”)的代表作家。
他因(《》)一书获诺贝文学奖。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本文是有限视角)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
优点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优点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缺点教师总结: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
(三)、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
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
(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总结:这也是一处减法。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总结:一方面是因为,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
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另一方面,老人还有“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
(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1单元《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7ec32dcc22bcd127ff0c33.png)
*墙上的斑点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体会“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注意鉴赏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批评家和散文作者,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她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她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熟悉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
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
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在其后续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1.加点字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旗帜.中.风 肖.像熬.药 别墅.湛.蓝 铁箍. 鳍.翅 警惕. 怂恿.. 花籽. 哄 一哄.而上 呆滞.哄.骗纤.维 哄.传 编纂.宿 宿.营 古冢.三天两宿. —星宿. 2.词语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箭zú都duó cù拥翻yìyàn 品chāi 解荣yīng干chè 雄yīng 金tuò3.解词义斑点: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变色之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教案_2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8df5a113f7ec4afe04a1df95.png)
叙述腔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叙述腔调》出自人教2003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专题“叙述”中的一个话题。
叙述腔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文学概念,需要大量文本辅助学生进行审美性理解。
由于课本中并未给出大量文本进行阐释,而目前可用的课例资源几乎没有,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叙述腔调并学会初步运用叙述腔调进行写作,我选用乃至自己创作了大量文本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审美中进行体验。
同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加上它处于学生接触外国小说的初始阶段,所以在选用外国小说文本的同时,我还使用了大量学生熟悉的名家作品,以便于学生感受与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叙述腔调”这一概念,提升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思维理解力;2、通过对不同作家叙述腔调的研读,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感受力;3、通过延续叙述腔调写作,提升学生的小说语言构造能力;4、体味不同作家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叙述腔调,体味作家的人格特质;教学方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PPT及希沃授课助手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叙述腔调”。
这是一个我们从未涉及过的新名词,我们就用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弄明白这个新概念。
所以我们的学习流程是“叙述腔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叙述腔调(叙述腔调的作用)”,最后是“怎样运用叙述腔调写作”。
一、什么是叙述腔调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腔调有关的题。
题目很简单,“猜一猜,谁在看搓澡?”有三位作家——林海音、琼瑶和金庸在澡堂看到了搓澡的场景,回家后他们都以此写了个故事,但是现在不清楚哪篇是谁写的了。
同学们能不能给这三个故事做一个连线题,找出它的主人?第一段:浴客静静地趴在搓澡床上,眼睛柔柔地望着前方,眼里的光在前方流淌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一双温润的手轻轻地搭在了他的肩上,他那坚实而宽阔的臂膀开始微微颤抖…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浴客的心仿佛都要碎了,他轻轻地对搓澡工说:“你用力搓吧,我甘愿承受这一切苦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复习课导学案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复习课导学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74f5300bf01dc281e53af082.png)
高考专题复习《外国小说欣赏》(选做题)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探讨选做题《外国小说欣赏》模块的命题特点。
2. 学会运用教材中的话题知识,针对题目要求有效答题,获取高分。
3、提高学生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一、明确考点要求《考纲》中相关条文:“文学类文章阅读”要求:探究,能力F级。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你知道这部分的高考常见题型有哪些吗?三、真题展示(2012年湖南卷)六、选做题(12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材料】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
(6分)(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6分)请从题型和知识点的角度分析试题说说该题带给你的备考启示四、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1、世界末日贝内尔·柯夫(美)一个飞行员被派遣到地球的另一端去执行任务,当他返回基地时,四周一片死寂。
所有的事物井然有序得可怕,干净得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
他惊疑恐惧地找遍了街头巷尾,根本连半个人影或任何动物也没有。
他惶恐地奔回机场,加油、起飞。
飞过纽约、伦敦、莫斯科、上海,以前曾经飞过的地方,现在竟然也变成一座座死城了。
他领悟到自己是世界上惟一的幸存者了!仔细思索着当下的情况,他认为独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无法忍受。
因此,他决定自杀。
他吞下一整瓶毒药,静待着死亡来合上自己的眼帘。
药力缓缓渗入他的脑髓,缓缓浸透他的胸膛……,正当地狱之门缓缓开启的那一瞬间,他忽然听到一种熟悉的声音——电话铃响了。
1、你怎样看待小说主人公的自杀行为?为什么?(6分)2、你认为这篇小说表达了什么主旨,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6分)2、做起来[意]卡尔维诺有这样一个镇子,做什么事情都被禁止了。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同步课件:单元复习方案1
![2019-2020学年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同步课件:单元复习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d3f4d44602020740bf1e9b1b.png)
• 您让我试试吧,哪怕工资低点儿也行。我媳妇病得不轻,我 急需钱,急需一份工作。男人带着央求的口气。
• 对不起,这里不是慈善机构。赵经理冷冷地说。
• 男人强挤出一丝苦笑,从桌子上拿起三个红本本,认真地用 红绸布包裹好,轻轻地装进包里。那谨慎细心的样子,仿佛 他放进去的是价值连城的稀有珍宝。
第一单元Biblioteka 叙述单元复习方案考法一 就叙述方式设问
•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 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 序叙述故事。倒叙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 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 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 加充实。
• 听到有人来应聘,人事部的赵经理高喊一声,应聘的,过来!
• 男人扯了扯身上的军装,走了过去。
• 看到男人,赵经理也吓了一跳。你脸上的疤怪吓人的。赵经 理面带愠色,男人像做错了事情一样,有点儿歉意地脸红起 来。
• 你是哪里人?赵经理朝男人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问。
• 我是湖南桑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男人的语气中透着一丝 骄傲。
• (2)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 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 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 (3)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 人物或事件作补充说明的任务就可以了。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单元能力整合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单元能力整合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1ec886a26925c52dc5bf99.png)
单元能力整合单元话题阐释叙述一、叙述角度1 •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
2•有限视角: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叙述人称三、叙述腔调1 •概念: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2.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对小说中的人和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
3 •显示: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
----------------------------- 阅读能力提升----------------------------一、考查类型高考对“叙述”的考查一般放在小说、散文、戏剧、传记等文本的阅读中进行,常见的考查类型如下:1 •本文的叙述角度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好处。
2.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那么文中的“我”和作者有何关系?4.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5.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二、答题指津首先,确认文中人称的运用和变化情况。
基本的叙述角度有三种,个别文章可能采用几种叙述角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其次,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再次,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分析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考虑。
三、典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森林艺人帕齐[芬兰]彭蒂哈恩帕荒山野岭,杳无人迹,只有原始森林发出悲哀的叹息。
在这个远离尘世之地,人们很容易产生厌倦、忧郁,乃至虚度年华的念头。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桥边的老人》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c822dc4693daef5ef73d97.png)
把握叙事艺术,领略海下冰山——《桥边的老人》导学案衡阳市一中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品读并揣摩语言。
2、分析老人形象,并把握小说的主旨。
3、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在考试中的运用。
【整体感知】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在桥上老人和其他人的反应有何不同?请结合全文思考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合作探究】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把这样一个老人置于战争的背景下,想要表达哪些思想感情?2、结合“叙述视角”相关知识,思考“我”在叙事上有什么作用?【能力迁移】请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下面一篇文章。
一枝白玫瑰威廉姆斯·科贝尔①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点完成为孙儿们购买圣诞礼物的苦差事。
到商店一看,不禁暗暗叫起苦来,店里的人比货架上的东西还多。
②好不容易挤到了玩具部的货架前。
一看价钱,我有点失望,这些玩具太廉价了,俗话说,便宜没好货,我相信我的孙儿们肯定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娃娃通道,扫了一眼,我打算离开了。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大约5岁的小男孩,正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不住地抚摩她的头发。
我看着他转向售货小姐,仰着小脑袋问:“你能肯定我的钱不够吗?”那小姐有些不耐烦:“孩子,去找你妈妈吧,她知道你的钱够不够。
”说完她又忙着应酬别的顾客去了。
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儿,抱着洋娃娃不放。
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给我妹妹,这洋娃娃是她一直特别想得到的圣诞礼物。
她只知道圣诞老人能带给她。
”小男孩儿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蓬松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待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了。
”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
”③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
那男孩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跟妈妈说先别走,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26e0a201f69e31433294f1.png)
第三人称: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心,还可以展示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不那么亲切,让人有距离感。
六、高考题型
1、小说采用XX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或效果)?
2011年浙江高考卷第13题(《第九车厢》)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阅读文段二:《港口与大海》
课题
叙述人称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时间
班级
二年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材理论学习及研究,熟悉小说叙述人称,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特点。
2、熟悉高考叙述人称运用类试题出题方式,掌握答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作品改写和教材分析熟悉三种叙述人称的特点
2、讲练结合,熟悉高考叙述人称类试题出题方式及答题方法。
问题:里斯托遇见埃伦后,假如他就“八年时间”发一番感慨,他该有着怎样的内心独白?请为里斯托写一段内心独白。
七、课堂小结:
叙述人称运用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1、明确题目要求。
2、结合文本,根据三种叙述人称特点,规范答题
八、布置作业:
2000年全国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长城》
明确学习
目标
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
第三人称: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进行叙述。除“我”“我们”“你”“你们”之外其他主语。
三、小说中的“我”
1、作者自己:《故都的秋》(散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2、作品的主人公:鲁迅《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
3、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孔乙己》中的“我”——酒店的小学徒
4、全文的线索人物:《祝福》中的“我”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复习学案(教师)1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单元复习学案(教师)1](https://img.taocdn.com/s3/m/8de853c94028915f804dc2db.png)
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四.考点梳理1.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kàn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2.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1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无答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c6950efd0a79563c1e72bf.png)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学习时数4学时第一学时一、自主学习(8分钟)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奖,是美国(“”)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
2、小说的三要素:()()()2、正音和正字:骡()车脚踝()撇()下踯()躅()彳()亍()踌()躇()神mì()莫测乌云mì()布3、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1)第一段:(2)主体部分:(对话构成主要情节)(3)最后一段:二、合作探究(10-12分钟)(一)具体解读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二)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1)(2)(3)三、小结与点评(5分钟)四、目标检测(8-10分钟)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脚踝.青稞.裸.露颗.粒无收B山湫.泥鳅.揪.住瞅他一眼C蹒.跚隐瞒.颟.顸满.目疮痍D桑葚.湛.蓝斟.酌疲惫不堪.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轮辐幅射一幅画一副眼镜B凝视怀疑凝结凝望星空C浇幸浇水绕口令岁月不饶人D拥挤踊跃波涛汹涌拥上街头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你没家?”我问,边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②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③我的任务是过桥去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A注视暴发侦查B凝视爆发侦查C凝视暴发侦察D注视爆发侦察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高三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
![高三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413f926fff705cc170a4b.png)
高三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 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5)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单元话题:主题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第四单元话题:人物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e1d18123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0.png)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第一章:小说概述1.1 小说定义1.2 小说的发展历程1.3 小说与诗歌、戏剧、散文的区别1.4 小说的重要性和价值第二章:小说的构成要素2.1 人物2.1.1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2.1.2 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心理描写2.1.3 人物的成长与变化2.2 情节2.2.1 情节的发展与转折2.2.2 情节的冲突与高潮2.2.3 情节的结局与意义2.3 环境2.3.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3.2 环境的描述与渲染2.3.3 环境与人物、情节的关系2.4 主题2.4.1 主题的内涵与外延2.4.2 主题的显现与暗示2.4.3 主题与人物、情节、环境的关系第三章:小说的阅读方法3.1 阅读前的准备3.1.1 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3.1.2 确定阅读目标与问题3.2 阅读中的注意点3.2.1 关注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述3.2.2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与风格3.2.3 思考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的关系3.3 阅读后的反思与讨论3.3.1 总结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3.3.2 分析小说的优点与不足3.3.3 交流阅读心得与感悟第四章:外国小说的特色与风格4.1 外国小说的分类与特点4.1.1 欧美小说4.1.2 日本小说4.1.3 其它地区的小说4.2 著名外国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4.2.1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4.2.2 雨果《悲惨世界》4.2.3 川端康成《雪国》4.2.4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4.3 外国小说的独特风格与技巧4.3.1 魔幻现实主义4.3.2 象征主义4.3.3 荒诞主义第五章:经典外国小说鉴赏5.1 《鲁滨逊漂流记》5.1.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1.2 人物分析5.1.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2 《安娜·卡列尼娜》5.2.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2.2 人物分析5.2.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3 《白夜行》5.3.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3.2 人物分析5.3.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4 《追风筝的人》5.4.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4.2 人物分析5.4.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5 《小王子》5.5.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5.2 人物分析5.5.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第六章:现代主义小说鉴赏6.1 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6.1.1 形式上的创新6.1.2 主题上的困惑与迷茫6.1.3 语言上的象征与暗示6.2 现代主义小说家及代表作品6.2.1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6.2.2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6.2.3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6.3 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策略6.3.1 关注小说的结构与形式6.3.2 理解象征主义与暗示手法6.3.3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思想第七章:后现代主义小说鉴赏7.1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7.1.1 打破传统叙事结构7.1.2 强调文本的虚构性7.1.3 充满讽刺与游戏性质7.2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及代表作品7.2.1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7.2.2 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7.2.3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7.3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策略7.3.1 接受小说的碎片化与非线性7.3.2 关注小说的语言游戏与文本互文7.3.3 理解小说的深层意义与多重解读第八章:女性主义小说鉴赏8.1 女性主义小说的特点8.1.1 关注女性经验与性别问题8.1.2 挑战传统性别角色与父权制8.1.3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作品8.2 女性主义小说家及代表作品8.2.1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8.2.2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8.2.3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8.3 女性主义小说的阅读策略8.3.1 关注女性的生活状况与内心世界8.3.2 分析作品中的性别歧视与女性解放8.3.3 探讨女性主义小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九章:少数民族文学小说鉴赏9.1 少数民族文学小说的特点9.1.1 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9.1.2 强调民族身份与自我认同9.1.3 运用民族元素与叙事手法9.2 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家及代表作品9.2.1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9.2.2 拉美文学《百年孤独》9.2.3 Salman Rushdie《午夜的孩子》9.3 少数民族文学小说的阅读策略9.3.1 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9.3.2 关注作品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交流9.3.3 欣赏民族元素与叙事手法的独特之处第十章:外国小说鉴赏实践与反思10.1 选择一部外国小说进行深入阅读10.1.1 确定阅读目标与问题10.1.2 分析小说的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10.1.3 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10.2 参与小组讨论与分享10.2.1 交流阅读心得与感悟10.2.2 分析小说的优点与不足10.2.3 提出对小说的批评与建议10.3.1 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0.3.2 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与创作特色10.3.3 反映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思考重点解析本文档为《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涵盖小说概述、构成要素、阅读方法、外国小说特色与风格、经典外国小说鉴赏、现代主义小说鉴赏、后现代主义小说鉴赏、女性主义小说鉴赏、少数民族文学小说鉴赏以及外国小说鉴赏实践与反思等十个章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知识储备】:1、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概念:一种以____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2、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作用或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叙述腔调即叙述口吻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
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举例:________________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海明威,________________欧·亨利,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_________________余华……★考点解析【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却是全知视角,因为文中的“我”即上帝★课内知识要点《桥边的老人》一、字音蹒跚脚踝疲惫不堪踯躅踟蹰踌躇二、字形轮辐与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三、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一向以___________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成为表现美国“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_______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
另有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格特点: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________________著称,俗称______________”,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的创作理论:“_____________”——“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____________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山理论分析:看似简洁的对话,却蕴涵大量的信息。
如: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墙上的斑点》一、字音一哄而上哄堂大笑哄骗赝品别墅铁裙箍芜菁节衣缩食充塞花穗箭镞都铎凛冽古冢鸟窠二、字形赝品与义愤填膺箭镞与花团锦簇油漆与膝盖三、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______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_________________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名。
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觉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代表作家作品:(爱尔兰) 乔伊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 福克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 伍尔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 普鲁斯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知识储备】:1、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描写手法: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作用或效果: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3、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