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九 专题整合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附练习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6.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
这说明分封制度( )A.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便于实行按亩纳税7.《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8.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
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九单元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九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C.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在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A项正确;1949年,中国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故B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大是1954年召开的,故C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没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故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粮价暴涨局面,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陈云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
为此政府实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平抑了物价,其作用是()A.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C.使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有利于社会稳定D.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物价暴涨局面,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故C项正确。
3.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群众用民主的方法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原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监督和依法随时撤换。
这主要表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A.过渡性的特点B.民族平等原则C.人民民主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并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真正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这主要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
4.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该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A项正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书本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一目录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自我测评】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从文明初期到周代政治形成的历史演进过程。
答案提示: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准备了条件。
人口的增多,使得社会构成复杂化,管理成为共同的需要。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发生部族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也使得权力者受到拥戴。
早期国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
夏的历史尚待探索,殷商时代的政治形式已经逐渐完备。
西周政权的统治地域空前广阔,以“礼乐”为标志的秩序,反映当时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材料阅读与思考】《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就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提示: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所欣赏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要全面退回西周。
不过,孔子思想的怀旧色彩,也使得当时许多儒学人士对新的社会现象和新的文化因素本能地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自我测评】秦王朝的郡级行政机构有哪些特征?答案提示:(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材料阅读与思考】为什么汉代学者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答案提示:秦自商鞅以后,一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
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
但秦法的极端残酷和酷烈,“焚书”“坑儒” “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反而出现“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
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测试.doc
5.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1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1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2013必修一专题九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4.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6.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7.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子题库 专题九专题检测评估 Word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杜鲁门总统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这表明()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美苏争霸正式开始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解析:选A。
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
“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下图所示的局面,造成图中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国内冲突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C.美苏对抗D.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解析:选C。
德国形成东西柏林、朝鲜半岛的分裂,都是由于美苏对抗,并非由于国内冲突,排除A。
多极化趋势当时并未出现,排除B。
D与题意无关。
3.上个世纪40年代这张法国共产党人张贴的“欧洲复兴计划”宣传画(左下图)所表明的美国有偏袒的援助会使欧洲分裂。
右下图的宣传海报却在强调欧洲复兴计划使全欧洲人联合起来。
美国1947年以来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最根本的目的在于()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B.借此扩大美国的国际市场C.稳定世界资本主义秩序D.控制受援国,建立世界霸权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个选项都是其目的,但马歇尔计划服从于美国当时的全球霸权政策,其实质是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建立世界霸权。
4.威廉·兰格在《世界史编年手册》中记载了发生于1957年的三则信息: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1月14日到16日,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12月19日,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这表明,当时的世界整体局势是()A.美苏两国完全控制了世界B.仍处在冷战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解析:选B。
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错误;在1957年前已经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故排除D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思之窗】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本课测评: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学习延伸】(略)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
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西周分封⑴目的:巩固和扩大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①王族子弟②功臣③先代贵族。
(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权利:对土地、人口再分封)。
⑶积极作用:稳定当时政治秩序;扩大文化传播;扩大疆域。
消极作用:地方诸侯相对独立,又是一种潜在的分裂势力。
三、宗法制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防止贵族因权力继承引发纷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稳定和团结。
四、秦朝大一统⑴秦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前(公元前3世纪晚期)⑵措施: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西(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⑶作用: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五、郡县制⑴郡——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道县下设乡、里,还有负责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⑵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⑶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⑷与分封制差别:①地方官员权力大小;②官员产生方式;③影响:分封:导致分裂;郡县:中央集权,不易分裂。
六、三公九卿制⑴丞相——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⑵特色:①三权分立;②君主专制;③不得世袭。
⑶作用: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相互牵制,确保皇权至高无上。
⑷皇帝制度: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七、君权与与相权⑴汉:频繁换相,设立中朝(内朝)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流程: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门下省设政事堂,分散相权。
【金版学案】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练习:专题9 阶段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阶段检测卷(三)(专题七~专题九)(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当代历史学家哈勒维评论某国的政治制度时说“(它)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聚了以往岁月(中世纪)的陈物遗迹。
”哈勒维评论的是(B)A.美国政制B.英国政制C.法国政制D.苏联政制解析:英国自中世纪就有议会民主的传统,开创了通过立法限制王权的先河。
2.下图所示是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她的政治作用不包括(C)A.国家元首B.国家的象征C.政府首脑D.英联邦首脑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国王和首相的权力。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国家的象征、英联邦首脑;而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则是英国首相。
3.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D)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解析: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是行政机构。
4.《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核心主张是(C)A.维护各州的权利B.争取民族独立C.强化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民主制度解析:材料强调“权利首先是地域性的”恶果,即批判松散的邦联制的弊端,强调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因此选C项。
5.辉格(苏格兰语“马贼”)即英国自由党、托利(爱尔兰语“歹徒”)即保守党;“驴”是美国民主党标志、“象”是美国共和党的标志。
本来是政敌咒骂或人们讽刺的言论,结果却变成了各自愉快接受的政党名称或标志。
这表明现代代议制体现了(A)A.宽容的政治理念B.平等自由的宗旨C.政治娱乐性D.民族特色解析:“本来是政敌咒骂或人们讽刺的言论,结果却变成了各自愉快接受的政党名称或标志。
”说明宽容和妥协。
因此选A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九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进货量(%)销货量(%)公营私营合作社公营私营合作社粮食7818472.725.2 2.1棉花70.525 4.579.218.7 2.1油类5443362353铁货1000010000煤炭100009325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3.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
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4.1955年,一本面向农村的宣传读物上说:“(有些人)看到食糖、食油供应得不够充分,就埋怨政府重工业发展得太多了,要求多发展轻工业,这是不对的。
不着重发展重工业,哪里来的新糖厂呢?到外国买机器吗?”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共识B.“大跃进”造成物资供应紧张C.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D.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合理性5.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学案-专题九-一美苏争锋-含解析
一美苏争锋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
2.理解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和表现。
3.明确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
(2)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力图“领导世界”,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3.表现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的对策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经济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1.整体形势: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局面。
2.具体表现(1)全面冷战①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基地,引发美苏两国关系高度紧张,最终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2)局部“热战”①朝鲜战争:1950—1953年,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②越南战争: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先后发动“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九 专题整合
专题九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三大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末三大特征:1.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年代,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20世纪末,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重大历史线索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1)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①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借以扶植和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逐步制定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像过去那样受美国控制。
③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欧由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欧政策。
(2)美国与日本关系: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扶植日本,但同时也控制了日本,日本政府也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练习:(9)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九)辛亥革命(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此一省亦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兴中会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2.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
这是因为()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3.孙中山在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表讲话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这表明孙中山()A.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B.放弃了革命信仰C.丧失了革命斗志D.开始认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4.“国”是汉字中写法比较多的一个字。
下面是关于“国”的四种写法,其中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应是()A B C D5.“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6.2016年为中华民国成立104周年,若将公元2016年换算成中华民国纪年,则是() A.99年B.100年C.101年D.105年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8.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
历史必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检测卷3(专题7、8、9)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检测卷三(专题七、八、九)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A.商人的权力B.国王的权力C.平民的权力D.教会的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颁布的一项法律文件,保障自己的权力,限制王权是最主要的表现。
答案:B2.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英国的……《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
”这主要基于() A.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B.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D.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题干材料信息“在……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是指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众无权,而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人民获得一定的民主权利,虽然是资产阶级掌权,但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仍是社会的进步,故选D项。
答案:D3.“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
这个“政治大厦”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B.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C.法国——共和政体D.德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解析: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首创,民主共和制是美国的首创,但英国《权利法案》不是英国宪法,可以排除A项。
而法国和德国代议制的建立,并非仅仅“是通过嘴和笔”,由此排除C、D两项。
答案:B4.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下列表述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中央和地方的妥协创立了联邦制B.国会和法院的妥协创立了总统制C.大小州妥协规定了参众两院名额D.南北方妥协给予黑人部分的权利解析:美国宪法规定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法院、总统分别享有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故不存在谈判与妥协机制,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子题库 专题九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Word版含答案
1.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下列体现这一声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①1945年雅尔塔体制的建立②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④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①③是战后冷战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事件。
2.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解析:选A。
从参与到不支持再到明确反对,表明了西欧国家在对外政策上不再完全听命于美国,逐渐走向独立自主,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西欧走向联合,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故选A。
3.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A.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格局形成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日本和西欧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冲击,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材料不能够明确反映B、C、D三项的说法。
4.(2012·北京东城区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
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这里所说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A.雅尔塔体系B.美苏对峙C.欧洲国家的联合D.多极化趋势解析:选D。
由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等信息可判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的是多极化趋势。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1978年为101.25亿美元,1988年为521亿美元。
历史必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4 专题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四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条主线: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大方面: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三大成果:一是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新时期。
二是港澳顺利回归。
三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二、重大历史线索1.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实现了民主与法制——一个纲领、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一个理念。
(1)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2)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一个理念:依法治国。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法,这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3.“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异同(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不同点:概述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出题形式看: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学生从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的论据或结论。
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2.从考查功能看:考查理解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顺推、逆推的合理性,逻辑性。
【典型例题】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
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
”这表明()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技巧攻略】析题干―→过去金门充满硝烟,而今金门老百姓在厦门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
挖寓意―→过去充满硝烟说明两岸关系紧张,“而今保守的估计,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说明民间交流加强。
析选项―→A项“放弃限制”的说法不符合材料,B项准确提取了材料的核心信息,C项与材料无关,D项只单独体现了台商,与题意不符。
{精}人民版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九单元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相对稳定;中国日益振兴并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甩。
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目前,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成为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2.杜鲁门声称:“无论在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这表明()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美苏争霸正式开始D.世界大战即将爆发3.(2010年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下示材料表明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是()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许多地区,尤以北部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
——杜鲁门,1947年A.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B.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C.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D.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4.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她更加骄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三大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末
三大特征:1.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年代,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20世纪末,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
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①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借以扶植和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逐步制定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像过去那样受美国控制。
③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欧由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欧政策。
(2)美国与日本关系:
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扶植日本,但同时也控制了日本,日本政府也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③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日本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之间既有联盟又有摩擦;但相对于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更密切些。
三、题型应用体验
探究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和观点为出题的素材。
2.从出题方式看,此类选择题多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问题,探究性、开放性较强。
【典型例题】
《独立报》经济编辑奥格雷迪认为,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
报道引述专家分析,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亦愈来愈愿意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由全球暖化到达尔富尔危机,以至朝鲜核问题,中国将愈来愈起关键作用。
这一判断() A.肯定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超过美国
B.承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C.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技法攻略】
析题干―→材料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越美国”。
“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其政治及文化的影响力”。
这些是核心信息,题干要求对“这一判断”在选项中选出最佳观点。
挖寓意―→材料中的判断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提及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因此认识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
构联系―→材料中“中国在国际问题上愈来愈愿意发挥影响力”,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
明答案―→本题中A、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没有直
接联系,故选D。
【针对训练】
1.下表是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活动的部分史实,以下评价不符合材料的是()
A.在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B.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中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D.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作用
解析: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D项结论,且D项也不符合事实,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2.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
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解析:1964年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而1973年是“反对霸权”,故C项正确。
当时推行霸权主义的不只是美国,故A项不正确。
B项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故排除。
材料未体现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故排除D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