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复合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2.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历史时期?
答:(1)原始复合农林业萌芽时期原始复合农林业发生在旧石器时代中后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到刀耕火种,可称为游耕和轮垦方式。
(2)传统复合农林业形成时期发生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经历公元前25~21世纪)。由于人口的增加及其所导致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使得人们逐渐改变原始耕作方式,开始保护山林,进行人工植树,并实施农作物和经济林间作。土地私有制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使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复合经营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于是出现了传统农林复合经营实践。从夏朝到春秋战国、东汉至唐宋元明清复合农林业都在逐步发展,为现代复合农林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3)现代复合农林业蓬勃发展时期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主要特点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农、林、牧、副、渔等综合经营体系,使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谋求巨大而持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我国现代复合农林业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从50年代至今,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复合农林业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①局部试点、重点突破时期 50年代初至50年代末期
特点:以防风治沙为目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由国家统一规划,在风沙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为我国防护林的发展奠定基础;受前苏联影响,防护林概念局限于与农田、牧场结合形成的带和网,结构配置以宽林带大网格为主。50年代后期,提出生物与工程措施向结合的防治水土流失方针,为流域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②规模扩大、普及推广时期 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
特点:以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防御自然灾害为目的;70年代,结构模式以窄林带、小网格为主,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农区;该时期防护林建设为我国大面积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创造机遇;同时,立体农业、立体林业的经营经验,为丰富农林复合业提供条件。
③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时期
特点:80年代:由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单一实践上升到多次实践,主要模式包括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林种或配置形式。此时期,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原理应用于我国防护林建设。90年代:林业这一以公益性为主的社会产业,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挑战,提出在不降低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达到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9.简述农林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
答:(1)多样性
主要包括复合系统组分、时空结构、经营管理方式、功能与效应、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规划设计时所依据的理论原理的多样性。
(2)系统性
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物质流动、能量转化和价值转移等过程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追求目标不是单一产品或单一效益,而是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整体效益的取得。
(3)复杂性
由于复合系统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成分组成,对比单一农田生态系统,一方面导致根系的时空分布格局、系统冠层结构和下垫面的物理属性等因子较复杂;另一方面,则表现出经营管理过程及技术措施的复杂性。
(4)集约性
作为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经营管理上要求比单一生态系统有更高技术,为取得高产量、高产值,则要求投入更多人力资源。
(5)稳定性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生物组分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系统的抗逆功能则越
强,显然系统的稳定性则越高。
(6)高效性
构建农林复合系统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高效的生态效应和社会经济效益。
(7)可持续性
由于以上各原因,复合农林业系统可体现生态、经济学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性。
10.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功能包括哪些方面?试论述其保护功能。
答:农林复合的功能指农林复合的目的和价值,代表系统的输出和各组分作用。它表现为生产功能和保护功能两个方面。
农林复合系统的保护功能主要表现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降低风速、提高产量
林木植被具有减轻风速和增加大气湿度等稳定近地面大气环境的功能,能减轻农作物的风、干旱、寒流与炎热等自然灾害的危害。
(2)增加地面覆盖、遏制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水灾、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森林通过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持水,土壤吸水和增加下渗,减弱了降雨对林地土壤的打击和地表径流的形成,改变了天然降雨的分配比率,起到了消减洪水的作用。
(3)土壤营养循环量提高
天然森林系统土壤的可溶性营养损失不足土壤---植物营养循环量的10%,而农田中土壤营养的损失占营养再循环的40%或更大,从而更好地维持土地生产力。
(4)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母质风化会带来大量的磷和钾,只会带来微量的氮;土壤中的氮基本上是通过生物固氮、有机质中的氮素以及大气中沉降的氮素获得的;因此,在该系统中,树种选择适当时还可以培肥土壤。
11.简述农林复合系统的生产功能。
答:农林复合系统能直接提供的产品通常有:
(1)间作的农产品。农林混生有利于耐阴光生态特性作物或食用菌的高产、优质,如可可、蘑菇。
(2)林、果的可食用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然食品和饮料的兴趣日益浓厚,林果的食用产品可满足该需求。
(3)饲料。作为饲料生产者,树木较牧草有两个优点,它能提供高蛋白的饲料,并能在草本因受旱而枯黄干死期向牲畜提供丰富的绿色鲜饲料
(4)薪炭燃料。部分地区半数以上的人口以木材炭为主要燃料。
(5)作为建筑、造纸、化工、编织品等原料的林产品。
12.在复合农林业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等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有何不同,为什么?答: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危及人类健康,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抗逆功能减弱,从而迫使人们去寻求农业丰产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对粮食的需求大,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无力走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道路,因而,以拓展生存空间、改变土地利用结构等粗放经营方式来维持国民生计,主要途径:减少林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解决粮食危机。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大农业生产中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的作用。毁林还田只能加重“贫困—砍伐森林—环境恶化—再贫困”的恶性循环,那么发展中国家则寻求一条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道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协调好农业用地与林业用的比例关系。
总体来说,西方发达国家注重生态效益,而第三世界国家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
第二章农林复合的基本原理
6.简述系统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