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8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中历史⼈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隋唐的⽂化教学设计第8课三国⾄隋唐的⽂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的发展”的第四课。
本课所讲三国⾄隋唐五代的⽂化成就是建⽴在这⼀时期中国民族交融、国家统⼀、国⼒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化发展的⼀个⾼峰时期。
本课内容包括了三国⾄隋唐五代时期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艺术”、“科技”和“中外⽂化交流”等四个⼦⽬内容,具有时间跨度⼤、领域众多、知识细碎等特点。
(⼆)学⽣学情分析:学⽣对中国这⼀时期的⽂化成就在初中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但是对这⼀时期⽂化成就的特征和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待进⼀步深⼊分析与探究。
本次授课班级是北京四中的历史选考班,学⽣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具备⼀定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等⽅⾯有较⼤的培养与提升空间。
基于以上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理念与策略:本课依据普通⾼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德树⼈为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学⽣的历史学科核⼼素养为⽬标。
主要的设计理念与策略如下:(⼀)落实历史学科核⼼素养,契合学业质量⽔平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历史学科核⼼素养这⼀任务。
在本课教学中,密切参照学业质量⽔平2的标准,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在梳理这⼀时期中国⽂化各领域的成就,分析⽂化繁荣、领先的原因的过程中,实现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落实。
(⼆)明确⽴意、构建逻辑、整合教材通过研究课标、理解教材和结合学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意:⽂化交融促成⽂化繁荣,⽂化繁荣造就世界领先。
根据教学⽴意,对知识进⾏逻辑构建,通过“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艺术”“科技”三个⽅⾯体现中国这⼀时期⽂化的繁荣,通过“中外⽂化交流”体现中国这⼀时期⽂化领先世界。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历史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诸葛亮《出师表》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三国时期儒学思想的传承与发扬;或通过介绍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引发学生对佛教文化的关注。此外,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建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产生对这段历史的探究欲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进行梳理。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难点。同时,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感悟文化。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某一文化现象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梳理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脉络,介绍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详细讲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如唐诗、书法、绘画、建筑等,并分析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3.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三国至隋唐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探讨这种交融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1.佛教与道教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文学艺术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佛教、道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课堂互动:设计提问、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掌握重要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如佛教盛行、道教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文化成就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择一首唐诗或宋词,分析其艺术特点,并阐述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要求:分析深入,观点独到,不少于500字。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PPT,内容包括: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背景。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组不少于10页。
(2)针对难点知识,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步突破;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以儒、道、佛三教的发展为主线,详细介绍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a.儒教: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发展,如玄学的兴起、经学的传承等。
b.道教:介绍道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如道教与佛教的融合、道教典籍的编纂等。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强化记忆。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完成《三国至隋唐文化成就》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典型史料的解读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实物图片,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直观感受。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习题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3.结合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等途径,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树立平等、尊重、理解的价值观。
(3)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历史知识体系。
4.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历史环境。
(2)深入剖析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以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2.分析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及其影响。
3.探讨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特点和重要成就。
4.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影响。
三、巩固拓展
1.案例分析:介绍颜真卿、王羲之等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概述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2.讲解儒家思想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介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分析道教、佛教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兴起与传播,阐述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4.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5.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详细介绍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诗歌、书法、绘画等,讲解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魏蜀吴争霸、南北朝对峙、隋唐统一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话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讨。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讨论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讲解:对作业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强调作业完成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对待作业。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创设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3.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忠诚、勇敢、正义、宽容等。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3.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教学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
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这种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2.互评互鉴: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持续进步,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首描绘三国时期的古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引发他们对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直观感受。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脉络,掌握各时期文化特点及代表性文化成果,如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等。
2.分析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的关系。
3.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比较法、文献分析法等,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三、பைடு நூலகம்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发展脉络、各时期文化特点及代表性文化成果。
难点:分析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
2.重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自信。
6.教学内容安排:
(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出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各时期的文化发展特点、代表性文化成果,以及历史背景。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分析其在当时背景下的影响及对后世的意义,不少于500字。
3.列举并简要介绍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如唐诗、科举制等,要求不少于5个。
4.设计一份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知识问答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要求涵盖重要知识点,并附上答案。
5.深入研究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共13张PPT)
儒学、道教:
大一统的汉帝国崩溃,魏晋南北朝社会分裂; 思想也从一统走向多元; 统一后的唐朝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
交融:
两汉儒家思想走向僵化、需调和佛、道; 三者都需要吸收彼此的思想完善自己的体系。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
过渡:农业发展在满足人们粮食需求 的同时 ,促进 了劳动 力的富 余。经 济作物 尤其是 棉、麻 的大量 种植, 为手工 业生产 的发展 提供了 原材料 ,这些 顺理成 章地推 动了手 工业的 发展。
✤
环 节 3: 出 示 范成大 《缫丝 行》《 明神宗 实录》 等文献 资料, 并设问 “明清 时期的 手工业 较之宋 朝而言 ,在生 产方式 与规模 上有了 哪些新 的变化 ?”
✤
设计意图:利用不同时期史料的对比 ,在教 师示范 的基础 上师生 共释。 体悟比 较历史 现象并 进行合 理历史 解释的 史学方 法。
✤
过渡:雇佣劳动、开设工场这种新的 经营方 式不仅 提高了 手工业 发展的 水平, 随之引 发的纺 织品的 大量出 口也带 来了商 业与贸 易的新 繁荣。
✤
环 节 4: 出 示 吴承明 《市场 ·现代 化·经济 史论》 图表与 《乾隆 震泽县 志》。
儒、玄、佛、道并行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 之一”变为“百家唯一”,从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 西汉中期,以儒家独尊为内核、以经学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定 型,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从两汉到隋唐,中国文化又从一 统走向多元。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玄学崛起,又有道教创 制,佛教发展,从而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 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荡。
✤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注重以下方面: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2)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业提交时间:
1.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特点的作业:下周一下午课前。
2.小论文:下周三下午课前。
3.小组报告:下周四下午课前。
4.课后练习题:下周五下午课前。
5.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下下周一下午课前。
2.内容包括:
a.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b.儒、道、佛三教在这一时期的融合与发展。
c.学生在讨论、练习中取得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并尝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阐述。
6.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的魅力,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2.小组报告需注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贡献。
3.课后练习题要认真完成,遇的心得体会要真实、有深度,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思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和成就,掌握儒、道、佛三教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理解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如唐诗、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及四大发明等。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要求:1.读课本,填学案;2.做好课本标注)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发展过程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①本土宗教道教:②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③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3、隋朝:“三教合归儒”4、唐朝: “三教并行”① 道教: ② 佛教:易错提醒 :“三教并行”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二)社会反映1、反佛斗争(1)原因 (2)表现:①无神论思想家 ②灭佛运动 (3)结果2、儒学复兴(1)背景 (2)实质二、文学艺术(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三、科技1.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成就2.列举隋唐时期在古代建筑学、科技发明、天文学、医学方面的成就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1)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4)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东传中国2、佛教外传3、其他中外文化交流知识拓展: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预习自测】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热身活动复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归纳选官制度、中枢制度、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二、新课导入引入材料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再度隋唐中央集权统一时期,这个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攀登文明高峰走向盛唐的过程,是中华文化不断内生传承创新及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动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不断被各名族认同及中国统一国家的统一深度不断加强的过程。
——贺云翔《分裂到统一传承和借鉴共生与融合》教师:在前几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鼎盛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领域,教一起感受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新知探究(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概况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分别找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填写表格。
学生预期回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
教师:由于佛道盛行与政治统治之间出现激烈矛盾,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不断;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方面等问题,加上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
于是,历史出现了著名的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韩愈率先提出儒学复兴运动(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教师: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竭力排佛。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
韩愈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 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人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 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在农业上,中国茶 种传人日本。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儒学式微 重点探究 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唐诗
【课堂探究】阅读下列唐诗,谈谈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嘉峪 关魏 晋墓 壁画
(砖画)
“朴实生动”描画的民间生产生活
“春蚕吐丝”描画的文人贵族生活
顾恺之《提洛出神“赋以图形》写(局神部”),,全东画晋用,笔顾恺恰之如,“宋春人蚕摹吐本丝, ”。 山川树纵石2画7.法1厘幼米稚,古横5朴72,.8所厘谓米,“北人京大故于宫山博,物水院藏不容泛”, 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 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
小结: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多元共生 灿烂求备 风格多样 领先世界 远播海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认识到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抵制不良文化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理性看待历史文化现象,不盲目迷信权威。
4.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敬业、诚信、友善等,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2.重点: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文化影响,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文化内涵。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化人物、作品、事件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内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练习、绘画创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综合素质。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内涵、价值及其影响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绘画:介绍顾恺之、阎立本等画家的绘画艺术,展示其代表作品,探讨绘画艺术的历史意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通过课本和相关材料,认识佛、道兴起的原因、概况、影响及此阶段的思想特征。
2、结合课本叙说,了解此阶段的科技与文学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结合地图,了解此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史识。
4、深度思考: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爱国爱家情怀。
学习过程及评价任务一、任务1: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理解佛道兴起原因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
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学生试答:一、任务2:兴起:阅读课本P45-46,梳理儒、道和佛的发展历程◆学生试答:一、任务3:阅读材料分析佛道发展的影响材料: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学生试答:一、任务4:思想特征:阅读图片和材料总结其特点。
【学习目标达成1】材料:……因而儒学在儒、玄、释、道中仍然居于首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时人认为儒学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皇权,重振封建纲常,也有利于建立中原正朔形象,感召四夷,建立大一统。
这些均是玄、释、道所不能取代的功能。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学生试答:【学习目标巩固1】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二、任务:阅读课本梳理此时文化成就并分析成就的原因1、成就(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本正文梳理此时文化成就):领域成就领域成就文学数学书法农学绘画医药雕塑地理舞蹈天文建筑印刷二、任务2: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深远影响2、影响:唐朝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4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章节:第2单元第08课课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姓名:班级:授课日期:一、学习目标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二、学法指导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的发展历程,多角度认识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脉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成就取得的原因。
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文明交融以及多元发展的意义。
三、知识归纳知识点1:儒教、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概况(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①南朝范镇《神灭论》: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面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这丰富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的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拓展: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1)魏晋时期①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②统治者的提倡支持。
他们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
(2)隋唐时期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②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宗教政策,儒、释、道均得到大发展。
③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加快。
④印刷术、造纸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佛、道的传播。
知识点2:文学艺术(一)诗歌(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2)唐朝1概况: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2代表诗人:(二)书法(三)绘画(四)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闻名世界。
知识点3:科技(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二)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知识点4:中外文化交流(一)多元文化交流(1)中印之间的交流: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西行前往天竺,研学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在自由中整合——儒学和佛道的发展。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代以来儒学的发展过程(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2)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唐: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4)唐朝中期: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提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的发展过程(释)(1)兴起:东汉末年。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发展历程(1)传入:汉代。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佛教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斗争①原因:A广修寺庙,耗费钱财;B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②概况:南朝范缜抨击佛教,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思想特点:①思想多元,融合共生;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二、在自觉中创新——文艺与科技的发展。
1. 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曹操父子: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诗史”)2.书法艺术(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2)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书圣”。
(3)隋唐: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3.绘画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知识拓展]儒学独尊(1)董仲舒新儒学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微点拨]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特别提醒]“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知识点二文学艺术1.文学辉煌灿烂,异彩纷呈(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大发展。
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②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1)书法艺术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艺术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②隋唐的画坛,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3)石窟艺术①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色,唐朝达到高峰。
[微点拨]唐代诗歌的繁荣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且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
[知识拓展]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书法艺术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微点拨]石窟艺术(1)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源于印度,后传至中国,而佛教将之发扬光大。
(2)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
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抒怀赏。
知识点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2)主要成就①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②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③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学思之窗](教材P45)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提示:反映贾思勰重农抑商思想,他认为农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知识点四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中国同印度之间的交流①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中国同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①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②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4)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学习聚焦]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知识拓展唐朝中外交流交通的主要路线(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2)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国家。
(3)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
探究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儒、佛、道的发展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材料二'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提示: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提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家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材料一阐述了儒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春秋战国、秦朝、西汉、验结论: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材料“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相符合,故A项正确。
[随堂检测]1.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尝试解答]__A__据材料“东晋高僧”谈论佛教“如来”“道家”“儒”,判断正确选项。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法均已完备,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的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吴道子[尝试解答]__A__关键信息:一是“魏晋南北朝”;二是“书圣”。
3.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出现的石窟艺术包括()①山西大同云冈石窟②河南洛阳龙门石窟③甘肃敦煌莫高窟④西藏拉萨大昭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尝试解答]__A__注意分析判断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4.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A.东汉B.西汉C.魏晋D.唐朝[尝试解答]__D__注意分析判断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的时期。
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的是()A.法显B.玄奘C.鉴真D.僧一行[尝试解答]__B__在天竺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公认的佛学大师”是判断的依据。
6.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D.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尝试解答]__C__中华文化具有多民族色彩,是在各族人民交往密切基础上的文化交融。
课时作业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
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