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营养物质

合集下载

细菌生长的基本特点

细菌生长的基本特点

细菌生长的基本特点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它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生长和繁殖。

细菌生长的基本特点包括:营养物质、水分、温度、氧气、pH值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和生长形态。

细菌生长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指数期、平台期和死亡期。

在潜伏期,细菌需要适应新环境,准备开始生长,此时细菌数量并不会明显增加。

在指数期,细菌数量开始以指数级别增长,此时细菌处于最快的生长状态。

在平台期,细菌数量趋于稳定,这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足或者毒性物质的积累等原因导致的。

在死亡期,细菌数量开始下降,这是由于环境的恶化或者细菌自身老化等原因导致的。

细菌的生长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营养物质是细菌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缺乏营养物质会限制细菌的生长速率。

水分也是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分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

温度也是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之一,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

氧气是许多细菌生长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有些细菌可以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pH值是影响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种类的细菌对pH值的要求也不同。

细菌的繁殖方式也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是二分裂,即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的细胞。

其他的繁殖方式包括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形成、芽孢形成等。

在不同的繁殖方式中,细菌的生长速率和繁殖数量也不同。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医学领域,了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规律可以帮助防止和治疗细菌感染。

在食品工业中,了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规律可以帮助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了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规律可以帮助预测和防止环境污染。

因此,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规律的研究和应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细菌生长的基本特点包括营养物质、水分、温度、氧气、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四个阶段的生长过程和多样的繁殖方式。

研究和了解这些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保证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菌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细菌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细菌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包括三大类:营养物质、凝固物质、抑制剂和指示剂。

(一)营养物质尽管不同的细菌对营养的要求不同,但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应含有水、氮源、碳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等,常用的营养物质如下:1.蛋白胨:蛋白胨是制备培养基时最常用的成分之一,提供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氮源。

是动物或植物蛋白质经酶或酸碱分解而成。

植物胨和动物胨各有优点,配制培养基常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提高培养基的营养价值。

蛋白胨易溶于水,遇酸不沉淀,不因受高温而凝固,并为两性电解质有缓冲作用。

但吸水性强,应注意干燥密封保存。

2.肉浸液:是用新鲜牛肉浸泡、煮沸而制成的肉汁。

其中含有可溶性含氮浸出物(肌酸、黄嘌呤、腺嘌呤、次黄嘌呤核苷酸、谷氨酸、甘氨酸等)和非含氮浸出物(肝糖、乳酸、琥珀酸、磷酸己糖、脂肪、无机盐类等)。

还有一些生长因子。

肉浸液可为细菌提供氮源和碳源,但肉浸液中所含氮物质过少而不能满足细菌的需要,因此在制备培养基时应再加入1%~2%的蛋白胨和0.5%氯化钠。

3.牛肉膏:由肉浸液经长时间加热浓缩而制成。

糖类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所以其营养价值低于肉浸液,但因无糖可用作肠道杆菌鉴别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由于使用方便,常用于制备培养基。

4.糖类、醇类:为细菌生长提供碳源和能源。

制备培养基所用的糖类、醇类有多种,常用的糖类有单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等)、双糖(乳糖、蔗糖等)和多糖(淀粉、菊糖等);常用的醇类有甘露醇、卫茅醇等。

除葡萄糖、蔗糖主要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基本成分外,其他糖类和醇类主要用于鉴定细菌所做的发酵反应。

5.血液:血液中既含有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类等营养物质,又能提供辅酶(如V因子)、血红素(X因子)等特殊生长因子,所以培养基中加入血液用于培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

另外,还可根据细菌在血液培养基中的溶血现象而进行鉴定。

6.无机盐类:提供细菌生长的各种元素,如:钾、钠、铁、镁、钙、磷、硫等。

4.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4.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入胞
pH
NH4+ (先入胞) + NO3- (后入胞)
速效氮源 铵盐和氨基酸被微生物吸收后能直接被利用
迟效氮源 NO3-和蛋白质吸收后还需还原降解才可利用
③ 分子氮 分子氮即为大气中的N2。
固氮微生物
能利用N2作氮源来合成细胞结构的 微生物称固氮微生物。
(1)研究固氮作用是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通过基因工程把微生物的固氮基因转移到高等
从这三个水平考察碳源, 其数目是逐级扩大的 甚至可多到无法计算。
微生物的碳源谱
类 元素水平

化合物水平
C·H·O·N·X 复杂蛋白质、核酸等
C·H·O·N 有
机 碳 C·H·O
多数氨基酸、 简单蛋白质等 糖、有机酸、醇、
脂类等
C·H
烃类
培养基原料水平
牛肉膏、蛋白胨、 花生饼粉等
一般氨基酸、明胶等
葡萄糖、蔗糖、糖蜜、 各种淀粉等
微生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一般是1~5 g/mL
(2)氨基酸
大多数情况下氨基酸可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少数情况下虽需要氨基酸作为生长因子,但 因其不能透过细胞膜,故吸收利用小肽。
微生物对氨基酸的需要量一般是20 g/mL
在培养基中一种氨基酸的含量过高, 会抑制细胞对其他氨基酸的摄取,此现象 称氨基酸不平衡。
有机氮
微生物能利
用的氮源
无机氮
分子氮
① 有机氮
主要是蛋白质及蛋白质的各种降解产物 ———蛋白胨、氨基酸、小肽和尿素等。
实验室常用的有机氮源有: 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鱼粉、 蚕蛹粉、黄豆粉和花生粉等。
② 无机氮
主要包括硝酸盐、铵盐、铵等。 铵盐—有效氮源—吸收—直接被利用 硝酸盐—大部分微生物可利用—吸收

细菌生长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

(4)无机盐类: 其主要作用是构成菌体的成分;作为酶活性中心 的组成部分或维持酶的活性;调节渗透压、PH值、 氧化还原电位;作为自养菌的能源。 (5)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 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如 氨基酸、维生素、碱基等。能够提供生长因子的 天然物质有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或细胞 浸液等。 (6)水:是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化学成分,还是营养 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良好溶剂,并且还参与细胞中 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
(1)碳源:凡能提供微生物所需的碳元素的营养源。 构成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物质,也是微生物获取能量 的主要来源。比如有机酸、糖类、脂肪、醇类等。 其中糖类是微生物最广泛利用的碳源。 (2)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氮元素的营养源。 主要用于构成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物质,一般不用于 作为能源。 (3)能源: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 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
整个菌落显得湿润,易被接种环挑起; 球菌形成隆起的菌落; 有鞭毛的细菌形成边缘不规则的菌落; 具有荚膜的菌落表面透明、边缘光滑整齐; 有芽孢的菌落表面干燥皱褶; 有些能产生色素的细菌菌落还显出鲜艳的颜色。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结果 大多数细菌生长后使液体培养基浑浊。
3、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结果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有鞭毛的细菌除 了在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在穿刺线的两侧均 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
纵剖面:1.扁平;2.隆起;3.低凸起;4.高凸起;5. 脐状;6.草帽状;7.乳头状 表面结构。形状及边缘:8.圆形,边缘整齐;9.不规则,边缘波浪;10.不规则;11. 规则,放射状,边缘花瓣形;12.规则,边缘整齐,表面光滑;13.规则,边缘齿状; 14.规则,有同心环,边缘完整;15.不规则似毛毯状;16.规则似菌丝状;17.不规则, 卷发状,边缘波状;18.不规则,丝状;19.不规则,根状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引言概述:微生物是一类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是指微生物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依赖的能量来源和碳源,它们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化石能、光合能和化学能等。

本文将详细讨论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以期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

正文内容:一、化石能类型1.概述:化石能(或称有机碳源)类型的微生物依赖有机物作为能量来源,分解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为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供自身生长繁殖。

2.部分分解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多糖,产生能量,如厌氧分解的硫酸盐还原菌和产酸菌。

其中,硫酸盐还原菌利用硫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产生硫化氢。

3.好氧有机物分解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依赖于氧气进行有机物分解,如氧化亚勒多酮酸细菌和氨氧化细菌。

4.细胞外酶产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分泌酶,分解外源性有机物质,如玉米皮霉和木霉菌等。

5.真细菌和原核细胞:这些微生物利用化石能类型的微生物作为能量来源,如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等。

二、光合能类型1.概述:光合能类型的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利用二氧化碳作为碳源进行碳固定。

2.光合细菌:这些微生物在光合过程中利用无机物质作为电子捐体,如紫硫细菌和非硫细菌。

3.光合藻类:这些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质,如蓝藻和硅藻。

4.绿色硫细菌:这些微生物利用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作为电子捐体,产生硫颗粒,并且可以在缺氧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

5.古菌:这些微生物在深海黑液泉等极端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如嗜热古菌和嗜酸古菌。

三、化学能类型1.概述:化学能类型的微生物以无机物质作为能量来源,进行化学反应以产生能量。

2.氨氧化细菌:这些微生物将氨氧化为亚硝酸,产生能量,并在氮循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3.亚硝酸还原菌:这些微生物将亚硝酸还原为氮气,产生能量,并参与全球氮循环。

4.硫化氢氧化细菌:这些微生物将硫化氢氧化为硫酸盐,产生能量,并参与硫循环过程。

2、 细菌的营养

2、 细菌的营养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病原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侵袭力的大小 、毒素的性质和数量,决定着病原菌毒力的强弱。
(一)侵袭力:是指病原性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卫屏障, 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的能力。
荚膜 黏附素
菌体表面结构
包括
侵袭性物质
1.荚膜和微荚膜----抗吞噬和定居 有抗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病原菌能 留在宿主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 所以有荚膜的细菌的毒力比该种细菌失去荚膜时的 毒力明显增强。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结构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二)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 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 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 两类毒素。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革兰阳 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 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endotoxin)是 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一. 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 大营养类型——自养菌和异养菌。
•自养菌(autotroph):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
成分。
•异养菌(heterotroph):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
成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 (parasite)。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细菌与外界环境
一、细菌的分布 1、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在人体的分布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 道中存在的对人体无害的不同种类与数量的 细菌
正常菌群作用: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癌:双歧杆菌激活吞噬细胞 抗衰老:双歧杆菌产生双歧因子,乳酸菌减 少氧化物在人体含量

细菌介绍

细菌介绍
(研究细菌生理)
稳定期
细菌繁殖速度减弱,死亡数逐步上 升,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
原因:营养物质消耗,有毒的代谢 产物堆积, PH值EH值等理化条件 不适,细菌繁殖受到抑制,生长速 率开始下降。
特点: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
总菌数达最高水平;细菌代谢 物积累达到最高峰;是生产收
获时期。
稳定期细菌形态和生理性状常 有改变。例如:G+ 染色反应可 为阴性,一些细菌的芽孢和外 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产于 此期。
特点: 生长速率常数等于零 菌体粗大 RNA含量增加 代谢活力强 对不良条件抵抗能力降低 此期长短与接种龄、接种量、 培养基成分有关。
对数生长期(8-18h)
特点:酶系活跃, 代谢最强,分裂旺 盛,菌数呈几何级 增多。活菌数和总 菌数接近。
此期细胞的化学组 成及形态,生理特 性比较一致。
素、细胞色素氧化酶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SOD、触酶、过氧化物

2O2- + 2H+ SOD H2O2+O2 2H2O2 触酶 2H2O +O2 H2O2+AH2 过氧化物酶 2H2O+A
繁殖方式:二分裂 细菌以几何级数比例 持续增加(1-2-4-8--)
繁殖速度
个体繁殖速度
多数细菌分裂繁殖速度很快,20-30 分钟一代,培养18-24小时。肉眼可见菌落 (细菌集团)。
/ml
Ⅰ.迟缓期 Ⅱ.指数期 Ⅲ.稳定期 Ⅳ.衰亡期
细 菌 数 目 ( 个
) 对 数
ⅠⅡ

总菌数 活菌数

培养时间
迟缓期(约1-4小时)
细菌接种到新的培养基后 并不立即生长繁殖,原因是细胞的 生理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 培养环境,在这段时间内,细胞中 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逐渐堆积,直 到足够量后才进行分裂繁殖。

细菌脂肪酸种类

细菌脂肪酸种类

细菌脂肪酸种类细菌脂肪酸是一类在许多细菌细胞膜中起主要作用的化合物。

它们不仅是细菌结构的组成部分,还参与了生物膜的形成和细胞外环境的调节。

细菌脂肪酸也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能够为细菌提供能量和碳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细菌脂肪酸种类,并探讨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

1. 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是一种碳链上没有双键的脂肪酸,通常具有直链结构。

在细菌中,饱和脂肪酸是细胞膜中最常见的脂肪酸类型。

它们能够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细胞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饱和脂肪酸还可以在细菌中储存能量,是许多细菌在低氧环境中生存的关键。

2. 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指在碳链上存在双键的脂肪酸,常见的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在细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使得细胞更容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同时,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能够帮助细菌对抗外界压力和免疫系统的攻击。

3. 羟脂肪酸羟脂肪酸是一种带有羟基的脂肪酸,它们在细菌中起到调节细胞膜流动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羟脂肪酸还能够帮助细菌在水中保持稳定,对细菌的生存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4. β-羟基脂肪酸β-羟基脂肪酸是一种在一些厌氧菌中发现的脂肪酸,它们具有特殊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功能。

β-羟基脂肪酸在细胞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帮助细菌在缺氧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5. 磷脂磷脂是一类带有磷酸基团的脂肪酸,它们在细胞膜的组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磷脂能够形成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从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

磷脂还具有信号传导和细胞识别的功能,在细菌的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细菌脂肪酸的多样性和功能性使得它们在生物学、医学和工业上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和探索不同种类的细菌脂肪酸,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菌的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为新药开发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在医学领域,细菌脂肪酸也被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细菌感染的情况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营养类型是根据微生物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它分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种。

定义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分类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物质的性质,可将微生物分成自养型与异养型两大类。

又可以微生物生长所需能量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成化能营养型与光能营养型。

还可根据其生长时能量代谢过程中供氢体性质的不同来分,将微生物分成有机营养型无机营养型综合起来,可将微生物营养类型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等。

光能自养属于这一类的微生物都含有光合色素,能以光作为能源,CO2作为碳源。

如蓝细菌(含叶绿素)、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等少数微生物(含细菌叶绿素)能利用光能从二氧化碳合成细胞所需的有机物质。

但这种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除了需要光能外还需有硫化氢的存在,它们从硫化氢中获得氢,而高等植物则是在水的光解中获得氢以还原二氧化碳。

绿色细菌:光能CO2+H2S → [CH2O]+2S+H2O光合色素光能异养型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光为能源,利用有机物为供氢体,不能以CO2作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一般同时以CO2和简单的有机物为碳源。

光能异养细菌生长时,常需外源的生长因子。

如红螺菌科的细菌(即紫色无硫细菌)以光为能源,CO7为碳源,并需异丙醇为供氢体,同时积累丙酮。

光能2(H3C)2CHOH+CO2 → 2CH3COCH3+[CH2O]+H2O光合色素光能异养型细菌在生长时大多数采要外源的生长因子化能自养型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体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无机物+2O2→氧化产物+能量↓CO2+[4H]→[CH2O]+H2O这类微生物主要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生长、繁殖和代谢需要各种营养物质。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可分为两类:必需营养物质和非必需营养物质。

必需营养物质包括氮源、碳源、磷源、硫源、镁源和钾源等。

其中,氮源是细菌最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可以通过尿素、氨、硝酸盐等方式提供。

碳源则是细菌代谢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葡萄糖、果糖、木糖等方式提供。

磷源是细胞核酸、磷脂等构成的基础,可通过磷酸盐等方式提供。

硫源是编码氨基酸、酶等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可通过硫酸盐等方式提供。

镁和钾也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对于细菌的稳定生长和代谢有着重要作用。

非必需营养物质则包括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

这些营养物质并非必需,但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和代谢。

维生素可以作为辅助营养物质,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代谢。

氨基酸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通过蛋白质降解获得。

核苷酸则是细胞核酸的基础,对于细胞分裂和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细菌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是细菌正常生长和代谢的基础。

了解细菌的营养需要可以为细菌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 1 -。

细菌生理学

细菌生理学

沙门菌、变形杆菌+
Pb2S/FeS黑色沉淀
H2S 试验
(7)尿素分解试验
• 变形杆菌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氨, 使培养基变碱,以酚红为指示剂则变红, 为+。
• 沙门菌尿素分解试验-。
尿

对照
阳性
阴性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
• 合成代谢的特殊产物 • 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或毒性酶类 • 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 • 治疗药用作用:抗生素、维生素等
+1.5~2.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观察细菌动力 大量繁殖细菌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短期保存菌种
2、按形式不同分类:
固体平板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斜面培养基 半固体高层培养基
3、按用途分类:
(1)基础培养基 (2)营养培养基 (3)选择培养基 (4)鉴别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
• (1)糖发酵试验
• 不同微生物利用糖的能力不同,即使同一种 糖,代谢途径不同、分解终末产物不同。


pH值下降,指示剂改变颜色,
试验+
酸+气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2)甲基红试验(methyl red)
葡萄糖
丙酮酸
各种酸类(甲酸、乙酸、)
pH≤4.5
指示剂甲基红变红,试验+
阳性
阴性
甲 基 红 试 验
4.气体 多数细菌生长繁殖需要O2与CO2 。 O2用以氧化营养物质产生能量,供细菌生长 繁殖之用。 CO2与体内某些有机酸结合参与 三羧酸循环和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大部分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即可满足自身需 要,但少数细菌,如布氏菌、脑膜炎球菌等 在初次分离时需提供5%10%的CO2 。

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的营养
的能量; 3、调节新陈代谢。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 细胞化学元素组成:整个生物界大体相同,主要 是C、H、O、N(占干重90-97%),C占约50%, C/N一般是5:1。
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 铁等;
微量元素: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 镍、硼等。
微生物细胞中几种主要元素的含量 (干重的%)
➢ 有些微生物需要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为 氮源才能生长,这类微生物叫做氨基酸异养型 生物,也叫营养缺陷型。
3、能源
➢ 定义: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 或辐射能。
➢ 种类: (1)化学物质: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同碳源); 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不同于碳源),如
类 元素水平 型
化合物水平
培养基原料水平
C·H·O·N·X 复杂蛋白质、核酸等 牛肉膏、蛋白胨、花生饼

粉等
机 C·H·O·N 多数氨基酸、简单蛋白 一般氨基酸、明胶等

质等
C·H·O
糖、有机酸、醇、脂类 葡萄糖、蔗糖、各种淀粉、

糖蜜等
C·H
烃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不同馏 份、石蜡油等
无 C(?)


➢ 实验室常用的氮源
碳酸铵、硝酸盐、硫酸铵、胰酪蛋白、尿素、蛋白胨、 牛肉膏、酵母膏等。
➢ 生产上常用的氮源
硝酸盐、铵盐、尿素、氨以及蛋白含量较高的鱼粉、 蚕蛹粉、黄豆饼粉、花生饼份、玉米浆、麸皮等。
➢ 不需要利用氨基酸作为氮源,能利用尿素、铵 盐、硝酸盐甚至氮气等简单氮源自行合成所需 要的一切氨基酸,这种微生物称为氨基酸自养 型生物。
NH4+,NO2-,S,H2S,H2和Fe2+等,这类微生物主要有 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在自然界物质转 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C、治疗疾病
抗生素(antibiotic) ——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抑制或杀灭其
它微生物的物质。
D、补充营养物质
维生素:B6、B12、K等
复习题目
1.代谢;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发酵; IMViC试验 2.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
的曲线。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延迟期、对数期、
稳定期和衰亡期。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迟缓期 (lag phase): 适应、活化期 对数期 (log phase):迅速生长期,典型性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新生、死亡平衡特征产物积累期
(3)发酵
1×G —— 乳酸+2×ATP
2、细菌的代谢产物: 分解产物与合成产物
(1)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细菌的生化反应实验:
酶系不同 对底物分解能力不同 最终代谢产物不同

对糖的分解:
需氧
TCAC:CO2、H2O 酸、醛、醇等
多糖 —胞外酶 单糖 丙酮酸
厌氧

对蛋白质的分解:
脱氨基酶 NH3 +酸
细 菌
吸取 营养
新陈 代谢
细菌 繁殖
细菌 生长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 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 2. 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 3. 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4. 细菌的营养类型 5. 细菌的生长繁殖(掌握) 6. 细菌的人工培养(熟悉)

营养物质(nutrient):细菌生长繁殖、 进行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是细菌生存 的重要物质基础。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理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高温灭菌 辐射作用 高渗作用 干燥 超声波
高温灭菌
多数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营养细胞和病毒在 50-65 ºC10 min可以致死。F
一般噬菌体65-80 ºC致死,
细菌芽孢,在100 ºC下5-20min才能致死,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可在80 ºC条件下生活, 在120 ºC,12min才能杀死, 同种微生物老龄菌比幼菌耐热。
嗜热微生物
嗜热机制:
细胞内的E具强抗热性 产生的多胺,热亚胺和高温精胺物质对蛋 白质等组织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核酸也具有热稳定性的保护结构。 细胞膜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直链脂肪 酸,使膜具有稳定性。
必要气体
主要是O2与CO2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可分为4类:
➢ 专性需氧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 ➢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细胞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营养物质
5.水: 是细胞中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营养物质和代
谢产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吸收或排出 体(细胞)外。 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吸收代谢过程中放出的 热量,不致使细胞的温度骤然上升。 维持细胞的膨压(控制细胞形态)。
合适的酸碱度
大多数致病菌是寄生在人类或动物体 内的血液或组织中,其适合生长的PH值即 是血液或组织的PH值7.2~7.6,此时酶活性 最强。所以培养这些细菌应准备中性或微 碱性的培养基。(牛奶PH值为6.8,且营养 丰富,亦是适合细菌滋生的好环境)
特点:
➢生长速率常数等于零 ➢菌体粗大 ➢RNA含量增加 ➢代谢活力强
➢对 不 良 条 件 抵 抗 能 力 降低
此 期 长 短 与 接 种 龄 、 接种量、培养基成分有 关。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
细菌需要碳源、氮源、磷酸盐、水和微量元素,其中水、碳源和氮源
是最重要的。

1.碳源:细菌从外界获取碳源,并将其运用于合成有机物质,以满足
生长和繁殖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碳源包括有机物如糖、淀粉、乳糖和醇;也可以是无机物如碳酸钙和二氧化碳。

2.氮源:氮源是构成细菌细胞结构和乙酰胆碱的重要原料,它也是酶
的主要组成成分。

氮源大多是氨或氮气,以及尿素、硝酸根和有机氮化合物。

3.磷酸盐:磷酸盐是构成细胞膜、质粒和核酸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
酶和转录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水:水不仅构成了细菌的外部环境,也是细菌的细胞组成成分之一。

5.微量元素:细菌需要一些重要的微量元素,如锌、铜、钴、硒、钾等,它们是合成蛋白质和有机酸结构所必需的。

细菌生长的四个条件

细菌生长的四个条件

细菌生长的四个条件以细菌生长的四个条件为题,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细菌。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生命体之一。

细菌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细菌可以分解残留的有机物,有的则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其中,细菌生长的四个条件分别是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水分。

一、温度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

通常来说,细菌的生长温度范围是在15℃至45℃之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细菌可以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从而生长繁殖。

但是,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

有些细菌可以在低温下生长,例如海洋中的一些细菌;而有些细菌则需要高温,例如喜欢生长在温泉中的一些细菌。

二、pH值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不同的细菌对pH值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细菌的生长适宜pH值在6.5至7.5之间。

但是,有些细菌可以在酸性环境下生长,例如厨房中的乳酸菌,它们可以将牛奶发酵成酸奶。

另外,一些细菌也可以在碱性环境下生长,例如碱性池塘中的一些细菌。

三、营养物质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

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而无机物则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不同的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一些细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将其转化为氨,用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而一些细菌则需要有机物作为能源,例如革兰氏阳性菌可以利用葡萄糖来进行代谢活动。

四、水分细菌的生长也需要适宜的水分含量。

水分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水分含量太低,细菌会失去水分,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而如果水分含量太高,细菌则容易滋生霉菌和其他微生物。

因此,细菌的生长适宜在适度的水分环境下进行。

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水分。

只有当这四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细菌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从而生长繁殖。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条件,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细菌的生长,保障我们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细菌湿重的80~90%为水。

细菌代谢过程中所有的化学反应、营养的吸收和渗透、分泌、排泄均需有水才能进行。

2.碳源:各种无机或有机的含碳化合物(CO2、碳酸盐、糖、脂肪等)都能被细菌吸收利用,作为合成菌体所必需的原料,同时也作为细菌代谢的主要能量来源。

致病性细菌主要从糖类中获得碳,己糖是组成细菌内多糖的基本成分,戊糖参与细菌核酸组成。

3.氮源:从分子态氮到夏杂的含氮化合物都可被不同的细菌利用。

但多数病原菌是利用有机氮化物如氨基酸、蛋白胨作为氮源。

少数细菌(如固氮菌)能以空气中的游离氮或无机氮如硝酸盐、铵盐等为氮源,主要用于合成菌体细胞质及其他结构成分。

4.无机盐:钾、钠、钙、镁、硫、磷、铁、锰、锌、钴、铜、钼等是细菌生长代谢中所需的无机盐成份。

除磷、钾、钠、镁、硫、铁需要量较多外,其他只需微量。

各类无机盐的作用为:①构成菌体成份;②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③促进酶的活性或作为某些辅酶组分;④某些元素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及致病作用密切相关。

如白喉杆菌产毒株其毒素产量明显受培养基中铁含量的影响。

培养基中铁浓度降至7mg/L时,可显著增加毒素的产量,故在培养产毒株白喉杆菌PW2制备类毒素的生产中,多采用含铁很少的培养基,其毒素产量可达细菌产生蛋白量的5%以上,约占细菌外分泌总蛋白的75%以上,使培养基含毒素量达500ug/L研究认为低铁可影响细胞壁的通透性,利于毒素释放。

亦有人认为宿主含铁蛋白可抑制白喉毒素基因,故低铁时可导致白喉毒素产量增高。

5.生长因子:很多细菌在其生长过程中还必需一些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质,称为生长因子(Growthfactor)。

生长因子必须从外界得以补充,其中包括维生素、某些氨基酸、脂类、嘌呤、嘧啶等。

各种细菌对生长因子的要求不同,如大肠杆菌很少需要生长因子,而有些细菌如肺炎球菌则需要胱氨酸、谷氨酸、色氨酸、天冬酰胺、核黄素、腺嘌呤、尿嘧啶、泛酸、胆碱等多种生长因子。

致病菌合成能力差,生长繁殖过程必需供复杂的营养物质以使其获得相应的生长因子。

有些生长因子仅为少数细菌所需,如流行性感冒杆菌需V、X两种因子,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过程可合成较多的V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