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 课件(共5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 课件(共52张PPT)

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重新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 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种科学,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一起 4.阅十余岁 (古:经过,经历
5.是非木杮 (古:代词,这
今:并列) 今:阅读) 今:判断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
niè kǎn xué
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zhì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 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 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 之于上流。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 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 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杮(fèi),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 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 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 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 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 广泛。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课件 (共3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课件 (共35张PPT)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92021/8/92021/8/9Aug-219-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8/92021/8/92021/8/9M onday, August 09, 2021
古今异义
干 并 阅 物理 是 已 盖 但
古义 河岸 一起 经过,过了 事物的道理 这 停止 因为 只
今义 不潮湿 并列 阅读 一门学科 表判断的动词 已经 遮盖 但是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为 众服为确论 认为
啮沙为坎穴 成为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依照
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这件事 之 沿河求之、求之于上流、求之 代词,代石兽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92021/8/92021/8/92021/8/98/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9日星 期一2021/8/92021/8/92021/8/9
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 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仅根据自 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 主观判断,而要根据 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河中石兽》复习课件

《河中石兽》复习课件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他的,指老河兵的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用文中句子)
圮( pǐ ) 募(mù) 曳( yè ) 钯(pá ) niè ) 湮(yān ) 啮( 溯( sù ) 臆( yì)
zhào) 棹( 柿(fèi ) 穴(xuè) 欤 ( yú )
gān 靠近 岸边 年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坍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纪昀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 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 《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 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 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 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寻找的位 置 理由 结果
寻十余里,无 迹
众服为确论 (实则找不到)
寺僧
讲学家
以为顺流下矣 求之下 流 求之地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中
老河兵
当求之 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果得于数里外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 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复习课件《河中石兽》

复习课件《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作为纪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手 法和深刻的道理在清代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该 作品也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解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 经典之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精巧的构思
文章以寻找石兽为线索,展开故 事情节,通过不同人物的寻找方 法和结果,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
复习课件《河中石兽》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 思考题解析与讨论 • 拓展延伸与相关知识链接 • 复习方法指导与备考建议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清代乾隆年间,纪昀在河北沧州任知府时,听闻当地一寺庙前的石兽因洪水被冲 入河中,多年后寺僧在原地挖掘寻找却一无所获。纪昀由此联想到类似事件,并 以此为蓝本创作了《河中石兽》一文。
05 拓展延伸与相关知识链接
纪昀其他作品推荐阅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文达公遗集》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对于 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收录了纪昀的诗文、书信、序跋等作 品,对于研究纪昀的文学成就和思想 具有重要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科 学等方面,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
老河兵
老河兵是文中一个富有实践经验和智慧的形象。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指出了寻找石兽 的正确方法,并成功找到了石兽。这一形象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他人的 智慧,同时也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03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重要字词解释
石兽
指河中的石头,被水冲刷成兽形。

河中石兽 复习课ppt课件

河中石兽 复习课ppt课件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 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 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 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 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 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 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 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到,在
终于,到底
划船
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拖着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
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译
讲学,教书 听说 这件事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0张PPT)

点拨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课堂问答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点拨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 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①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②乎?”众服为确论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 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1、湮(yān):埋没。 2、颠:颠倒,错误。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 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6、但知其一 (古义:只,仅仅;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课堂问答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点拨
第一、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第二、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 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原文学习
3、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
等。有名旳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 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 ,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 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干深受乾
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旳《四库全书》旳总
• 他旳作品统计诸多亲身经 历,详述一切他以为值得注意 旳事件,又对所叙内容经常加 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旳 文言笔记志怪小说《阅微草堂 笔记》。
• (写寺僧按一般人旳想法顺流找石兽。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
讥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旳
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 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
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 官一楞,只好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
纪晓岚趣事3 • 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
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 岚最终一种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 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 那个那个,究竟是狼是狗?是狼是狗?” 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 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 是狗?你堂堂一种尚书还分不出来吗? 我教你一种方法,看尾巴。下拖是狼, 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 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
• (一)导入:这篇讲了一种故事:有 一种庙接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旳两 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 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 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成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种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 因为石头重,沙泥轻,成果在庙前旳沙泥 里也没找到。一种老水手最终说,这两个 石狮在上游,成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 懂得了。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共29张PPT)课件

统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共29张PPT)课件
• 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1
探讨文章的结构
❖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 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 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只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11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 • 到了石兽。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 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24
写法探究
❖ 1、层层铺垫
❖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 如讲学家的“笑”
❖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
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 “笑”
❖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
否定,也表现出部老编(河统编兵)版的语文自下册信和沾沾自喜)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 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 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部编(统编)版语文下册
3
•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 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 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 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 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 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 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 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24张PPT)
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 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本来就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 )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 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纪昀(yún)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 ,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谥号文达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 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记述狐 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 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 河干(gān) 圮( pǐ ) 棹( zhào ) 曳( yè ) 铁钯( pá ) 木杮(fèi ) 湮 ( yān ) 啮( niè ) 溯( sù ) 臆(yì )断 欤( yú ) 坎穴( xué )
7、渐沉渐深耳: 语气词,表示罢了
8、不亦颠乎: 颠倒 错乱
9、啮沙为坎穴: 侵蚀,冲刷
10、反溯流逆上: 逆流
11、遂 :
于是
一词多义
1、岂能为暴涨......(介词,被)
为 2、...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3、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 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 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 脱离实际。
❖ 老河: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 求是。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 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 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24复习课《河中石兽》PPT课件

24复习课《河中石兽》PPT课件
3、老河兵的故事证明了什么道理?
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 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
19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 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而主观臆断,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践经验作 出判断。
.
20
5、总结全文
本文围绕 寻找河中石兽 这一线
.
28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原因是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水 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冲刷 形成 坑穴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摔倒,翻到
.
29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笑着说: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5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 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 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 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
见其踪影。
.
26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讲学,开馆执教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第24课《河中石兽》复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24课《河中石兽》复习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不能片面地了解,而要全方面进一步地调查探 究事物旳特征;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遵照 客观事物旳规律。同步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 注意理论联络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旳哲理。
当堂训练(10分钟)
一、解释下列红色旳字
(1)二石兽并沉焉 __一__起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旳道理_ 、规律
(3)是非木柿 (4)阅十余岁

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
4. 划线词语旳意思相同旳一项是( C )(3分)
A.遂反溯流逆上矣 /功成名遂
于是
成就
B.求石兽于水中 /供过于求
寻找
需求
C.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终了、 最终
D.是非木杮 /各行其是

对旳
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行:做,办;是:对旳。按照各自认为对旳去做。 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比喻各搞一套。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旳最终止论则为( B )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旳一项是(D )
A、一种看法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以为 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看法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以为应该到河旳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看法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 合分析,以为应到石兽落水旳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看法都是正确旳,只但是实践更主要。
然: 既然这么 则: 那么 臆断:主观地判断
但: 只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河中石兽(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河中石兽(共38张PPT)

A.山门圮于.河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阅.十余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一老河兵闻.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D.;A项,于:在/向;B项,阅:经过, 经历/阅读;C项,闻:听说/名声。
4.[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 项是( D )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 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 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 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代表作有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 《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 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 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时期,纪晓岚的处境 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 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故在 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著作《阅微草 堂笔记》。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告诉人们:再深 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 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阅读时,应落实重要 文言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了解“叙述”和“议论”的 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从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 方法中,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第24课河中石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7张PPT)

第24课河中石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共27张PPT)

fèi
xié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
yān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niè kǎn xué
水处/啮 沙 /为坎 穴 ,渐激渐深,至/石 zhì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sù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 天下之事,但/知其 yì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六、课文梳理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
介词,被
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沙为坎穴
动词,形成
注意实词的意义及虚词的用法
gān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坍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竟然
摇(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5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35张PPT)
河中石兽
纪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 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 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 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 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 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阅微草堂 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 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 鬼神怪的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内容记述若 真若假,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 世的腐朽和黑暗。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 民,纪昀在作品中表达出同情与悲悯。鲁迅 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 昀本长文笔……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 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 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 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3、文中讲到了哪几个寻找石兽的地点?他们 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结果怎样?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 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靠近 岸边
倒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二
竟然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
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 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 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 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 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 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 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 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优选河中石兽中考复习ppt课件(实用资料)ppt

优选河中石兽中考复习ppt课件(实用资料)ppt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①寺僧按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②讲学家认为“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③老河兵认为石兽 会向上游移动。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 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求石兽于水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5)n求i石è兽)于沙水中为坎求穴[F。]: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曳铁钯 _钯____通__耙___,意思是:平__整__土__地__用__的__农具
臆断欤?
(1)然则天下之事 (2)但知其一 (3)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理:常理 臆断:主观地推断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这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全文理解
【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写众人寻石兽这件事,告诉人们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想当然 地主观臆断。应该正确分析,具体综合地考虑,这样才 能得出正确结论。 【写作特色】(1)层层铺垫,使情节发展具有戏剧性。 (2)叙事简约,寓理于事,议论精辟。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 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 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24《河中石兽》课件

24《河中石兽》课件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当求之于 上流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
果得于数 里外
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重点研读
• 文中“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 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棹(zhào) 啮( niè ) 欤( yú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重点词语
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①圮:倒塌。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②并:一起 。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 ③阅:经过,过了。
迹。
④竟:终于,到底。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 ⑤以为:认为。 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 ⑥棹:划船。 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过十多年,和尚 ⑦曳:拖着。 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 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 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 兽的踪迹。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 兽的方法是怎样的?结果怎样?请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人物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位 置
理由
结果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 无迹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 论(实则 找不到)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课堂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对什么事 情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而要从实际 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24 《河中石兽》课件

24 《河中石兽》课件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寺僧 → 求之下流 → 无迹
讲学家 → 求之地中 →
老河兵 → 求之上流 → 成功
实践出 真知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讲述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的 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片面地理解, 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 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 律,实践出真知,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事物的道理、规律。
你们这些人。
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研究、探求。
削下来的木片。 凶猛的河水。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颠倒,错乱。 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巡河、护河的士兵。
落入河中的石头。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文言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译为“被”)
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得”后面省略了宾语“石 兽”)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课文解读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 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 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5.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 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 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 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在结构上,由事入理,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 明自己的观点,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文体知识 笔记体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即告诉我们不必 把这则故事当作真实的事件。 2.作者是怎样结构全文的?本文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 什么启示?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前面通过对寺僧、 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文末以议论的方式 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辛辣嘲讽,又阐 述了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主观臆 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的道理。告诫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 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
D
·A.河干:河岸。B.竟:终·了·,最后。C.设帐:设馆教书。
24 河中石兽
3.(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答案 C 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大水。
连读者也以为这是定论了,但作者在此基础上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
曰”,揭晓谜底,极具戏剧性。
2.寓意于事,立意深远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在于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文章叙述简练明快,没有赘笔。如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三
24 河中石兽
湮④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⑤。
栏目索引
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这不是颠倒了吗?”大家很信服,
为确论⑦。
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①设帐:设馆教书。②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③是
24 河中石兽
5.(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栏目索引
A.《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B.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将一生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
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上。
C.《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练,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散文的代表作之 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也有随笔杂谈等。 D.纪昀的《河中石兽》读来饶有趣味,又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检验真理 的正确标准。
栏目索引
初中语文(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作家作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纪 昀一生将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后人搜集并编成的《纪文 达公遗集》和文言短篇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河中石兽”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 兽。题目即文章记叙的线索,文章围绕“石兽”落入“河中”后人们打捞 的情景,展开了戏剧性的讲述。 中心意旨 这篇文言笔记小说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理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 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切不可不
24 河中石兽
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结构思路
栏目索引
石讲兽学落家水依,据寺物僧理打分捞析:常:湮规于思沙维上,顺,渐流沉而渐下深打捞未果
老河兵根据实际推断:河中失石,求之上流? —数里外得
表达技巧
1.层层铺垫,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确论”,这样铺垫后,岂止众人,
答案 C 《阅微草堂笔记》是文言小说,不是散文。
24 河中石兽
1.请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
古义:
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3)但知其一。
·
古义:
今义:
栏目索引
24 河中石兽
答案 (1)这样 判断动词
栏目索引
(2)事物的道理、规律 物理学
(3)只 但是
解析 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同,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
以区分。
24 河中石兽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竟不可得。 译文:竟然没有找到。 答案 D 该句的正确翻译为:最后没能找到。
个动词领起的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语言简洁。
重点难点 1.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会是真实的吗?其中讲的道理是
正确的吗?
实际上,关于本故事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论。学习中不必纠结这一点,而
应重在把握“不可‘据理臆断’”这一寓意。此外,课本中“预习”部分
的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条已经特意说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才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执着地走到了 今天。 材料二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结束了中国人一直不能 征服珠峰的历史;2000年,一个名叫阎庚华的中国人以罕见的胆量和气魄只 身攀上珠峰,改写了中国没有单人登上珠峰的纪录。遗憾的是,阎庚华没有 活着走下珠峰,他的遗体滞留在珠峰8 750米处。 材料三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时,返回舱的压 力阀门被震开,空气迅速漏光。舱内三名航天员暴露在真空中,急性缺氧, 在几十秒内停止了呼吸。 答: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1.(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
B.啮(niè)沙为坎穴
·
C.棹(zhào)数小舟
·
D.是非木杮(pèi)
·
·
山门圮(pǐ)于河
·
溯(sù)流逆上 曳(yè)铁钯 湮(juàn)于沙上
·
·
答案 D 杮fèi,湮yān。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水干涸) 山门圮于河(倒塌)
··
·
B.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竟不可得(竟然)
·
·
C.棹数小舟[划(船)]
·
D.转转不已(不停止)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铺设帐篷)
··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答案
栏目索引
24 河中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栏目索引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
理臆断⑨欤?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③反激之
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④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⑤坎穴:坑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上了他们的国旗;中国的杨利伟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体现出置个人安危于 度外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本单元在编选课 文时,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去选择题材各异的作品。课文有传记文学、科幻 小说以及笔记小说。两篇传记中,既有为他人写的,也有写自己的;既有国 外的,也有国内的。学生应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体验到一种人类与生俱 来的永不停息的伟大的探险精神,从而激励自己培养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典例剖析 例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你对探险的看法。 材料一 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既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身 的挑战。它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为这项事业献身的
洞。⑥不已:不停止。⑦遂:于是。⑧溯流:逆流。⑨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
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点评】 写了老河兵的“笑”和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
以及作者的感叹。
24 河中石兽
栏目索引
热爱探险 素养呈现 丰富探险知识,理解并体验探险在人类科学发展中的伟大价值, 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敢于探险的勇气和必要时 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社会责任) 素养解读 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探险过程 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 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探险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做贡献;探 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 命的价值。探险是过程,也是目的,之所以要探险,就是要解开那些极少有 人涉足或人类从未涉足的自然之谜。面对艰难险阻,探险者知难而进。挪 威的阿蒙森、英国的斯科特,他们冲破狂风暴雪,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点上插
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④湮:埋没。⑤耳:语气
词,相当于“罢了”。⑥颠:颠倒,错乱。⑦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
正确的言论。】
【点评】 写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
理”。
24 河中石兽
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说法,又笑着说: “凡河中失石②,当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从河的上游去寻找。大概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其反激之力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④ 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 沙为坎穴⑤。渐激渐深,至石 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