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细胞因子与疾病

合集下载

第4章免疫调节-高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高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3.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他们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和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T淋巴细胞又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4.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抗原,暴露并呈递抗原。

5.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

6.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7.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8.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实现的。

9.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叫作特异性免疫。

10.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2节特异性免疫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3.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直接接触B细胞,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与B细胞结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免疫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扁桃体:内含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胸腺: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淋巴结: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4)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5)骨髓: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1)淋巴细胞:(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3)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抗原:能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反应的物质。

(1)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其本质为蛋白质。

(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

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起作用。

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梳理

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梳理

第4章免疫调节知识梳理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图解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器官的形状、分布与功能免疫器官形状分布功能扁桃体形状像扁桃咽腭部其内部有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淋巴结呈圆形或豆状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和腹股沟部等处胸腺呈扁平的椭圆形胸骨的后面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免疫器官形状分布功能脾呈椭圆形胃的左侧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骨髓—骨髓腔或骨松质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是B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3.免疫细胞(1)免疫细胞的种类(2)抗原呈递细胞4.免疫活性物质(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三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组成及功能免疫类型三道防线的关系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血胎屏障和血脑屏障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非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项目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含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来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特点①先天性;②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③作用弱、范围广、时间短①后天性;②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③作用强、范围小、时间长基础第一、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联系①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②特异性免疫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会加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③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免疫功能(2)判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三个依据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最基本的功能) 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正常: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异常: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正常: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清除异常: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二、特异性免疫(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分子标签:细胞表面作为身份标志的一组蛋白质,不同生物组织细胞表面的分子标签一般不相同。

《免疫学》-细胞因子

《免疫学》-细胞因子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及其受体
一、细胞因子的结构 二、细胞因子的受体
编辑课件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结构及其受体
一、 细胞因子的结构
❖ 不同细胞因子之间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多数细胞 因子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不超过60KD,多由100 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不同细胞因子之间无明显的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 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因子如IL-5、 IL-12、M-CSF、TGF-β等以双体形式存在。
❖ 细胞因子受体存在有单链、双链或三链不同形式的 结构。
❖ 研究发现,有些细胞因子受体共同使用一条多肽链, 如IL-3、IL-5和GM-CSF共同使用同一β链,IL-2、 IL-4和IL-7共同使用同一γ链。由于细胞因子在受体 水平存在相似性,因而会使用共同的信号传导途径, 发挥类似的生物学效应。
编辑课件
提高IL-2R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T细胞的增殖;还 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 ❖ 参与炎症和发热发生: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 作用,并使之活化和脱编颗辑课粒件,释放炎症介质。
TNF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抗肿瘤活性最强的细胞因子 之一。 1984年TNF-α基因工程产品开始试用于临床。大量临 床试验表明,天然的TNF-α全身用药不良作用严重, 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为此,近二十年来,国内外 众多学者进行了优化TNF-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包括 局部用药、联合用药、TNF-α变构体及基因疗法等, 使之抗肿瘤作用增强、毒副作用减轻,呈现出较好的 临床应用前景。
编辑课件
(二)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 指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 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 落的细胞因子,被称为集落刺激因子(CSF)。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活性物质
①常见类型: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②概念: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 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小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 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1:
一个正常人的口腔内包含数
十亿的细菌。如果你最近没有刷
牙,那么目前生活在你口腔中的
细菌的数量可能比生活在地球上
的人还要多。科学家已经在口腔
病原体:能引起疾病或传播疾 内鉴别出超过700种不同种类的微
病的媒介的总称。包括病毒、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 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 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资料3:人体中,几乎每天都有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 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不会 患癌症。而免疫力低的人易得肿瘤,例如中老年人、艾滋 病患者。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 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生物。
泪液、唾液、汗液等中也含 有溶菌酶具有防御的功能。
溶菌酶:能破坏 细菌的细胞壁
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皮肤
黏膜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
物理屏障: 皮肤黏膜(阻挡病原体进入)、纤毛清扫
化学防御: 皮脂;黏膜分泌的黏液、胃酸等
扁桃体肿大,往往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细菌导致的。当 我们免疫力低下或表面皮肤粘膜破损时,病原体会突破我们的第 一道防线进入到我们的内环境中。第一道防线防御失败时,我们 该怎么办?是不是束手无策了?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3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答案 C 解析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两种,A项错误;免疫细胞、免疫器 官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B项错误;免疫细胞包括各种 类型的白细胞,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项正确;树突状细胞有强大的 吞噬、呈递抗原功能,D项错误。
【题后归纳】(1)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都属于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加工 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T细胞等免疫细胞。 (2)溶菌酶≠溶酶体。溶菌酶是一种蛋白质,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内含多种 水解酶。
答案 C 解析 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 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项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 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项正确;青霉 素能杀菌,但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 疫,C项错误;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项正确。
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 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
辅助性 T细 T细胞 胞 细胞毒性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识别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
T细胞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B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T淋巴细胞
2.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1)免疫器官 ①组成:主要由 淋巴 组织构成,并借助于 血液循环 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免疫调节第四节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参件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免疫调节第四节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参件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 1.概念: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 _组__织__损__伤__或__功__能__紊__乱__。 2.致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非致病性_抗__原__物质。 3.现象:皮肤红肿、哮喘、流鼻涕、打喷嚏、黏膜水肿等。 4.类型:分为_速__发__型__和__迟__发__型__两类。
3.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作过敏反应。 (×) 提示: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自身免疫 病。 4.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 )
【问·答】 机体第一次接触致敏原会发生过敏反应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而产生的反应。
②携带逆转录酶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HIV为逆转录病毒,宿主细胞无逆转录酶,HIV携带逆转录酶,为HIV在细胞 内增殖提供条件。
【知识拓展】艾滋病的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融合酶抑制剂。 (2)疫苗:传统疫苗、合成肽和蛋白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载体疫苗。 (3)基因治疗:抗HIV基因、基因疫苗。 (4)中医治疗:黄连、紫草、丹参、五味子、黄芩、天花粉、甘草和姜黄等有抑 制HIV逆转录酶活性的作用;乌梅、石榴皮、鸦胆子、黄芩、槐花、蒲公英、射 干、知母、黄连、淫羊藿、白花蛇舌草、黄柏、桔梗和牡丹皮等可抑制HIV蛋 白酶活性。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 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色羟丙钠、酮替芬等。主 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 (3)钙剂 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 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协同相互作用
• IL-1 ;
• TNF; • IFN-α
单核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 免疫调理作用
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 答的协同相互作用
B B B B B B B B B B
信号 2
B
B B
B
B
Th
信号 1
Y
细胞因子 IL-4 IL-5 IL-6 IFN- TGF-β
三、细胞因子的受体
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血系统疾病或贫血
CSFs :造血功能异常; M-CSF:白细胞减少; EPO : 肾性贫血。
2 细胞因子拮抗疗法 移植排异反应
肿瘤治疗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治疗移植排斥
首次植皮第5天 首次植皮第12天 再次植皮第5天
白细胞介素 IL-2
产生细胞 活化的T细胞
效应 T、B细胞的增殖分化 增强NK杀伤活性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
鸡胚绒毛尿囊膜
Rita Levi-Montalcini (李维蒙塔希妮 )
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Stanley Cohen (史坦利· 科恩)
主要功能:干扰病毒感 染和复制

2020沪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2020沪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选修1第4章人体的免疫调节※免疫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系统会将什么识别为异己物质?★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异体器官和组织细胞;一些非自身的大分子有机物;人体自身衰老、损伤或突变的细胞。

※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异己物质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及其功能?★胸腺: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产生胸腺激素,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脾脏:主要是B淋巴细胞定居、增殖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骨髓: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

淋巴结:主要是T淋巴细胞定居、增殖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类型?★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什么是抗原?★免疫学上,将能引起B、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

※什么是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加工抗原,并将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呈递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如吞噬细胞。

※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

细胞因子:协调免疫应答;溶菌酶: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和促进吞噬细胞清除抗原。

※免疫细胞如何识别异己?★编码MHC分子的基因序列具有个体差异导致个体间的MHC分子结构不同。

人体的免疫细胞对此会通过其特定受体加以识别,进而区分自己或异己。

※为什么衰老细胞也会被识别为异己?★衰老细胞携带的MHC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抗原和抗体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抗原大多数是蛋白质,也有多糖和脂类;抗体是蛋白质。

※吞噬细胞和B、T淋巴细胞的识别作用有什么特点?★吞噬细胞表面具有多种抗原受体,能识别多种抗原,其识别具有非特异性。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第4章 免疫调节素养进阶(五) 免疫调节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1第4章 免疫调节素养进阶(五) 免疫调节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素养进阶(五)免疫调节中的几个重点问题1.科学思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不同作战武器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细胞主要是B细胞主要是T细胞攻击对象细胞外的抗原细胞内的抗原、自身异常细胞作用方式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亲密接触免疫结果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相同都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都能形成记忆细胞都存在二次免疫应答联系外毒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病毒和胞内寄生菌对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侵入靶细胞之前,体液免疫起作用,阻止病原体的传播感染;侵入靶细胞后,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暴露抗原,再由体液免疫沉淀抗原。

〖典例1〗(2019·仙游一中月考)如图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物质Ⅰ和物质Ⅱ都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B.病菌被细胞A特异性识别并处理后会暴露出它特有的抗原C.与细胞C相比,细胞D含特有的与分泌物质Ⅱ相关的细胞器D.细胞A和B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解析〗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细胞因子不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A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作用,B错误;细胞D与分泌物质Ⅱ抗体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在细胞C中都具有,C错误;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 为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正确。

〖答案〗 D〖对点练1〗(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和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细胞直接分化形成C.①和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解析〗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a为T细胞,b为B细胞,c为细胞毒性T 细胞,d为浆细胞,除浆细胞外,包含记忆细胞在内的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错误;①②过程分别表示a所示的T细胞、b所示的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的过程,即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C正确;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而形成,二者的DNA相同,而功能各不相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第四章 免疫细胞

第四章 免疫细胞

46
浙中医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二)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1973年, Steinamn首先发现 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脏器 抗原提呈能力最强 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 增殖 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TNF-α TNFR-Ⅰ
Apoptosis
2. NK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2)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细胞因子
Cytokines
Tumor cells
IL-12 IL-23
Virus infected cells Apoptosis
IL-15…
杀伤功能
DC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NK Cell
(basophil) 0.2%
表面高表达趋化因子和高亲和力IgE Fc受体 FcεRⅠ 无吞噬功能,参与炎症反应、抗寄生虫赶 入免疫、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二)肥大细胞(mast cell)
胞膜:模式识别受体、过敏毒素受体、高亲和力 IgE Fc受体。
胞内:大量颗粒 功能:无吞噬、杀菌能力。能引起炎症反应、参
骨髓DC前体 血流 非淋巴组织 分化
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 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
非成熟DC
定居
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 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
细胞因子和抗原刺激下
DC细胞成熟并迁移进入局部淋巴结
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变弱 ,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渐增强
树突状细胞
特点:
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 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 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 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 抗原提呈效率高。

本科《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题库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本科《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题库填空名词解释问答

第三章抗体四、简答题1、试述 Ig 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 CDR(HVR)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Ig 与抗原结合,可产生中和效应,并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还也进行抗原抗体检测。

(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 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 IgA、IgG4 和 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 Fc 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② ADCC 作用;③ IgE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通过胎盘与黏膜: IgG 能借助 Fc 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

SIgA 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2.为什么血清中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1)初次受病原体感染时,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 IgM。

(2)IgM 的半衰期为 5 天,很短。

由于 IgM 受抗原刺激产生早,消失快,所以血清检出病原体特异性 IgM 类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3.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哪几种抗体?人 IgG 免疫羊,可获得:(1)羊抗人 IgG 同种型抗体,包括①抗γ重链的同种型抗体,②抗κ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③抗λ型轻链的同种型抗体;(2)羊抗人 IgG 同种异型抗体(3)羊抗人 IgG 独特型抗体4.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由一个 B 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

mAb 的特点:(1)结构均一,一种 mAb 分子的重链、轻链及独特型结构完全相同,特异性强,避免(或减少)血清学的交叉反应。

(2)mAb 纯度高,效价高。

(3)mAb 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

第四章补体系统二.填空题1.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是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补体的激活过程有经典途径、 MBL 途径、旁路途经三条途径。

3.补体系统由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大部分组成。

各细胞因子功能

各细胞因子功能

2) 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靶细胞(如: 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
3) 杀伤肿瘤细胞:直接杀伤,引起组织出血坏死。
(2) 高浓度 内分泌效应 1)引起发热; 2)协同IL-1、IL-6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3)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 4)引起代谢紊乱,导致恶液质; 5)介导内毒素致感染性休克。
小板。
集落刺激因子
名称 氨基酸数 受体
GM-CSF
127
CD116
G-CSF 177/174 G-CSFR
产生细胞
功能
巨噬细胞 T细胞
成纤维细胞 单核细胞
刺激髓样单核细胞 (esp树突状细胞)的 增殖分化
刺激中性粒细胞的发 育和分化
EPO
165
EPoR
肾细胞 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
肝细胞
的分化成熟
TPO
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 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一、一般特点
1. 组成 (1)单体:大多数,如IL-2、IL-3、IFN-α; (2)二聚体:如:IL-12; (3)三聚体:TNF。 2. 高亲和力,高效性(10-15~10-9M的浓度范围内
2. II型 IFN-
(1)主要细胞来源 活化的Th1细胞、CD8+ CTL 和NK细胞;
(2)主要诱生剂 抗原或有丝分裂原。
(二)主要生物学活性 1. Ⅰ型干扰素
(1)抗病毒和抗肿瘤
1)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 2)增强NK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杀伤; 3)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病毒感染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细胞因子与疾病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活化后合成并分泌的具有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一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是由造血系统、免疫系统或炎症反应中的活化细胞产生,其细胞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角质细胞、内皮细胞、星形细胞、骨髓细胞及肾小球膜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

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正常情况下,细胞因子表达和分泌受机体严格的调控,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性表达,表现为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细胞因子表达过高,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受体的水平增加等。

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缺陷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缺陷两种病理情况,例如先天性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人(XSCID),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出生后必须在无菌罩中生活,往往在幼儿期因感染而夭折。

现已发现这种患者的IL-2受体γ链缺陷,由此导致IL-2、IL-4和IL-7的功能障碍,使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细胞因子的继发性缺陷往往发生在感染、肿瘤等疾病以后,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后,可导致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缺陷,免疫功能全面下降,从而表现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一系列症状。

㈡细胞因子表达过高在炎症、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休克等疾病时,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可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例如为风湿关节炎的滑膜液中可发现IL-1、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这些细胞因子均可促进炎症过程,使病情加重。

应用细胞因子的抑制剂有可能治疗这类炎症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疾病。

㈢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水平升高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脱落下来,成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存在于体液和血清中,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可出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的水平升高。

这类分子可能结合细胞因子,使其不再与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因而封闭了细胞因子的功能。

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治疗肿瘤、造血障碍、感染等已收到良好的疗效,成为新一代的药物。

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具有很多优越之处。

例如细胞因子为人体自身成分,可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和提高免疫功能,很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因而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剂,已成为某些疑难病症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目前已批准生产的细胞因子药物包括干扰素α、β、γ,EPO,GM-CSF,G-CSF,IL-2,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包括IL-1、3、4、6、11,M-CSF,SCF(干细胞因子),TGF-β等。

这些细胞因子的主要适应症包括肿瘤、感染(如肝炎、AIDS)、造血功能障碍、创伤、炎症等。

第1节干细胞因子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又名干细胞生长因子(stem cell growth factor,SCGF)、C-Kit配体(C-kit ligand,KL)、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ast cell growth factor,MGF)、青灰因子(steel factor)等,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其受体是由原癌基因c-kit编码的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C-Kit。

SCF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不仅与多系造血细胞及造血微环境发育密切相关,还在肥大细胞、黑色素细胞、原始胚胎细胞、Cajal细胞、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及一些肿瘤细胞等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干细胞因子的分布与功能在脑、肝、骨髓、胎盘、睾丸、肾、肺、胃肠道等多种组织和细胞中都有SCF表达,主要由这些组织(尤其骨髓)的基质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卵细胞、足细胞(sertoli cel1)、肝细胞、Cajal细胞和一些肿瘤细胞系、纤维肉瘤细胞系也能产生SCF。

SCF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人SCF对小鼠骨髓细胞几乎不起作用,而小鼠SCF对人骨髓细胞则有作用。

SCF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SCF通过与其受体C-Kit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1)SCF 对早期造血细胞的发育生长有重要作用;(2)SCF对受电离辐射照射后的动物或人的造血恢复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3)SCF还可以被应用到脐带血以及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4)SCF 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发育、分化都有作用;(5)SCF支持正常黑色素细胞增殖分化和转移;(6)SCF-Kit信号途径与Cajal间质细胞关系密切,与多种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有关;(7)SCF 是原癌基因C-Kit受体的配体,在肿瘤细胞中也可检测到C-Kit受体和SCF。

二、干细胞因子与消化系统疾病近几年对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研究表明,该细胞是胃肠道电活动的起搏点,并发现SCF与其受体C-Kit的相互作用在胃肠间质细胞的发育、增生、表型及功能维持中起关键作用。

先天性和获得性ICC减少或缺失所致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可能与c-kit的功能缺失性突变、SCF分泌的改变有关。

⒈干细胞因子与食管癌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因食管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

胃食管吻合术是食管癌患者食管切除术后最常使用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方式。

最近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胃食管吻合术后常有残存食管和胃的蠕动迟缓。

Nano 等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析检测,食管癌患者胃食管吻合术后残存食管和胃粘膜样本SCF 的表达,结果表明残存食管和胃粘膜SCF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

提示残存食管和胃粘膜SCF表达减少可能与SCF/C-Kit信号途径阻断有关。

⒉干细胞因子与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早饱或消化不良、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

He等报道糖尿病胃病患者胃肠ICC明显减少,环行肌层NO合酶、血管活性肠肽等抑制性神经纤维减少。

Horvath等的研究发现,SCF在DGP大鼠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认为ICC的缺失和功能异常可能与SCF的表达水平有关,其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有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实验组胃壁SCF 基因(cD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DGP大鼠胃壁SCF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与胃排空功能,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西沙必利能提高DGP大鼠胃壁SCF的表达水平,并显著增强其胃排空功能,初步证实SCF与DGP发病密切相关,且SCF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与DGP病情轻重相关,在DGP大鼠体内SCF的表达水平可以反映其病情发展过程。

龙庆林等采用RT-PCR测定胃窦平滑肌组织SCF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胃窦平滑肌组织C-Kit蛋白变化,其实验结果也证实SCF在糖尿病胃轻瘫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SCF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ICC缺失或病理改变的原因之一,胃壁SCF表达水平与胃电活动存在相关性。

⒊干细胞因子与胆管细胞癌C-Kit、SCF在胆管细胞癌及肝外胆管癌中表达阳性率高,且多呈较强表达。

C-Kit、SCF 蛋白在Ⅲ~Ⅳ期肝胆管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癌,中低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在有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由此推测,C-Kit、SCF蛋白表达异常可能与胆管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并参与了胆管细胞癌的浸润转移过程。

⒋干细胞因子与肝疾病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及其配体SCF,在人正常肝、肝硬化、肝癌旁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共表达。

用免疫组化检测,与正常肝、硬化肝、肝癌旁肝组织相比,C-Kit蛋白及SCF在肝癌组织中呈现明显低表达,但SCF在相应组织中的表达稍高于C-Kit蛋白;正常肝、硬化肝、肝癌旁肝组织中C-Kit/SCF共表达远高于肝癌组织。

Okumoto等最新报道,暴发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CF的水平明显低于急性肝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并且暴发性肝炎死亡患者血清中SCF的水平明显低于存活患者,认为血清中SCF水平的改变与急性肝损伤预后密切相关。

⒌干细胞因子与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由于直肠或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5000,男多于女。

Yamataka等用C-Kit抗体和SCF抗体,检查了10例先天性巨结肠及10例巨结肠类缘病(AHD)患儿结肠壁内C-Kit、SCF及171B5的免疫反应性表达,结果显示在患儿结肠肌层内C-Kit-IR+和171B5-IR+突触数量明显减少,而SCF在HD患儿无神经节细胞段结肠壁肌层内无表达,从而认为在HD及AHD患儿自主性肠动力障碍的发生中C-Kit及SCF的缺乏起了重要作用。

陈建中等报道,在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肌层中的CKit阳性细胞稀少,而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对照组结肠肌层中的C-Kit阳性细胞丰富;在有神经节细胞肠段肌层中及肌间神经丛有SCF表达,而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肌层缺乏SCF表达。

因此陈建中等认为,CKit及SCF正常表达对维持正常结肠蠕动功能有重要意义。

⒍干细胞因子与肛门直肠畸形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发生率为1/1500~1/5000。

ARM的病理改变复杂,治疗效果较差,术后并发症多,尤以便失禁、便秘常见。

张海兰等通过RT-PCR对10例高位畸形、10例中位畸形、8例低位畸形和2例后天性肛瘘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证实低位ARM和后天性肛瘘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表达未见明显异常,提示这两种疾病可能不影响患儿直肠末端Cajal间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高、中位ARM患儿直肠末端C-Kit mRNA和SCF mRNA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先天性的,将影响Cajal间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可能是患儿术后便秘产生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之一。

随着对SCF/C-Kit系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人类逐步认识到SCF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对SCF在胃肠道ICC生长发育及功能维持中作用的认识,以及对SCF/C-Kit信号传递系统紊乱与胃肠道、肝胆系统疾病发生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人类将从分子水平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阐明SCF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