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与特色共26页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武汉作为中国内地重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水格局。
它的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有长江和汉江两大主要河流贯穿而过。
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给城市布局和风水格局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城市布局充分体现了其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特点。
而在风水理论上,武汉的水、山、地势等因素也对城市风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武汉的城市布局。
武汉城市的布局可以说是“三镇合一”,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形成了今天的武汉大都市区。
在明清时期,这三镇分别是江南第一军事重镇、江南第一商业重镇和江南第一工业重镇,三镇的布局相互衔接,形成了商业、军事和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武汉的城市布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是武汉市中心,也是整个市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长江的水运资源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汉江的汉口港更是成为了武汉的商业重镇。
整个城市布局在历史上都是以江为界、岛为市、江汉交汇的独特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武汉的风水格局。
风水学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而山则是防御的象征。
在武汉的风水格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是武汉的“聚宝盆”,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而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等自然水体存在,这在风水学上称为“四水归堂”,有收天下之财、聚四方之气的意义。
这些水体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运输便利,也使得城市的风水格局更加完善。
武汉市的山势起伏也为城市的风水格局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武汉市区内,有着诸多的小山丘,如武昌黄鹤楼、汉口龟山、汉阳古德寺等地标建筑,山水交融、山明水秀,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景观和气息。
《武汉市城市规划》课件
产业政策与措施
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 引进等。
交通布局
交通网络规划
介绍武汉市交通网络的整体规划,包括公路、铁路、 航空和水路等交通方式的布局。
公共交通规划
重点介绍武汉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线路规划和场 站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 市的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保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强调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武汉市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通过规划绿色生态空间,建设生态走廊和湿 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实现城市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创新驱动
总结词
强调城市规划应创新发展,激发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 。
02
规划原则
介绍武汉市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目标,强调可持续 发展、生态保护和人文关怀。
03
规划期限与实施计 划
说明规划的期限、各阶段的目标 和实施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 长期规划。
产业布局
产业定位与分布
根据武汉市的优势和特点,确定 重点发展产业,并提出各产业的 分布区域和建议。
产业园区规划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由东 向西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 分明,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湖泊众 多。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武汉市面临日益严峻的城市管理和规划问题。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武汉市政府于20XX年出台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旨在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介绍和分析。
规划背景自20XX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书记韩建国提出“修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倡议以来,武汉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逐步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污染、城市景观破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更加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既具有当代国际化气质又蕴含特有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大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注重绿色发展、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吸引国际化人才,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该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目标:1.优化城市布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功能区:如商务区、文化区、教育区等。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3.建设“智慧武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和创新产业。
4.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建设“全域绿化系统”、加强水环境治理等。
市中心区规划市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也是武汉市的中心地带。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未来市中心区的规划方向是“一带三轴”,即以江汉路商圈为中心,向东北延伸至汉口火车站区域,向东南延伸至万松园区域,向西南延伸至洪山广场区域,并建设一条跨越长江的大型和多层次轨道交通枢纽。
同时,规划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科技创新和旅游业等行业。
科技城规划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为了加强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武汉市政府计划建设“光谷科技城”。
该科技城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包括“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武汉的城市特点及规划思考
武汉的城市特点及规划思考熊威提纲1.引言2.武汉特征探研3.武汉规划思考4.结语[摘要]文章在界定准城市化地区概念与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特点与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准城市化地区土地统筹利用内容体系框架,对江西省丰城市准城市化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探求中国准城市化地区土地统筹利用的科学模式。
[关键词]准城市化地区土地统筹利用城乡统筹1、引言社2、武汉城市特征探研2.1 地域文化特征谈到武汉,人们都不约而同的用“大”来形容,这个“大”体现在许多方面:可以指地域的广阔,或者是历史的厚重,抑或形容文化的纷繁。
处于中国“中部”的武汉,似乎将中华民族的“中心化”情节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武汉从来都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市,她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中部地区的区域背景和中国长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
处于中部的武汉看似自持“中庸之道”,但这种带有一定地缘特征的中庸模式似乎往往存在矛盾的“双重特性”。
2.1.1地域中心——主角变配角武汉人总是喜欢以“九省通衢”来形容自己的城市。
从“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老话足以影射出历史上武汉统领的华中地区在全国的地位。
应该说长江、汉水的灌溉成就了武汉辉煌的历史:在农业经济时期,依托长江、汉水“黄金水道”,武汉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华中”这一全国农业基地的“领袖”,而清末武汉被列为通商口岸后,城市的商贸金融业也得以繁荣。
这一时期的武汉发展迅猛,其影响范围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
历史上的繁荣并没有在武汉得到延续,“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随着历史的推进,呈现出矛盾的双重性——“居中”的地理特征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带给武汉的却是前进的障碍。
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原来我们所认定的许多概念、特征都产生了变化,这其中有些甚至是质的改变。
我们一直认为武汉处于“中心”,而她的一系列优势也都源于此。
可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潜在的前提——中心是谁的中心——中心的边界是谁。
很显然,在以前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下,武汉这一中心的边界是中国的国界,武汉作为“中心”的地理优势是相对于“中国”这个地理范围而言的。
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精)
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 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
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武汉从一个“因武而生”的军事城堡发展到今天拥有800多万人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三镇“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 使得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初步可将其社会空间发展分为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时期武汉被长江汉江两江分割, 在历史上两江曾多次改道, 最终形成目前的武昌、汉阳、汉口三足鼎立的态势。
三镇的城市空间结构从形成开始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 开始最晚,发展最快。
它主要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到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
但由于航运技术的限制也只能依托汉水, 沿河成市,上起硚口, 下至汉口, 在今长堤街与汉水之间,面积不过十余平方公里。
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 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
汉阳城几度兴废, 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城区基本定型。
解放以前, 武昌和汉阳基本上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
城址选择重视对地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 其城垣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
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 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
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 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所在地。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24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审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武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8494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主城区要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逐步完善汉口、武昌、汉阳的功能,促进一体化发展。
要加快卫星城镇发展,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建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多轴、多中心、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优化村镇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502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避免主城区人口过度集聚。
根据武汉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重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快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充分发挥武汉市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功能。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
目录前言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依据、重要指导性与参考文件 (1)(五)工作过程和技术路线 (2)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历史进程与现状特征 (5)(一)城市圈概况 (5)(二)城市圈的历史进程 (5)(三)空间格局及基本特征 (8)(四)主要问题 (12)二、国内外区域协调理念与经验借鉴 (15)(一)国外的区域协调发展特点与经验 (15)(二)国内城市群的空间协调规划经验 (18)(三)对武汉城市圈的启示 (22)三、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理念和原则 (23)(一)“两型社会”导向的空间规划理念 (23)(二)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26)四、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8)(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8)(二)城市圈空间发展目标 (34)(三)城市圈空间发展战略 (43)专业篇 (48)五、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规划 (48)(一)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 (48)(二)主体功能分区和发展指引 (50)六、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57)(一)城镇发展战略与发展方针 (57)(二)武汉城市圈城镇职能结构 (59)(三)武汉城市圈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 (61)(四)小城镇规划建设指导 (63)(五)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指导 (64)七、土地利用规划 (65)(一)土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 (65)(二)主要调控目标 (67)(三)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 (68)八、农业发展空间规划 (72)(一)规划目标 (72)(二)城市圈农业分区发展指引 (72)(三)优势和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75)九、林业发展空间规划 (78)(一)规划目标 (78)(二)林业区划布局 (79)十、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利建设发展空间规划 (81)(一)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利建设发展思路 (81)(二)水功能区划 (84)(三)适航、适港水域 (86)十一、其他专项规划协调 (87)(一)产业发展规划 (87)(二)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规划 (90)(三)生态网络规划 (92)综合篇 (96)十二、城市圈空间一体化规划布局 (96)(一)空间发展一体化布局结构 (96)(二)城市圈空间综合分区和发展指引 (99)(三)先导性工程规划指引 (106)十三、重大国土和资源建设、整治与保护工程 (110)(一)城市圈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 (110)(二)防洪保安体系建设 (112)(三)节水工程建设 (113)(四)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 (114)(五)生态水网和重点水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115(六)重点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116)(七)水利灌溉建设工程 (117)十四、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创新 (118)(一)综合政策保障机制 (118)(二)规划实施创新机制 (120)(三)规划实施监控机制 (122)附件:各市、有关省直部门修改意见落实情况 (124)(一)各市意见 (124)(二)部门意见 (125)前言(一)规划背景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武汉城市圈进入全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的最前沿,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城市发展.pptx
6
Second~~~
武汉城市发展 Past Now
Future
7
武汉城市发展——Past
一、武汉发展历史;(视频)
二、黄鹤楼发展史;
三、1990 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土地开发的特征; 四、1990 年代以来武汉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
8
二、黄鹤楼发展史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是战争的 望楼,晋灭东吴后,黄鹤楼变为登临休憩的场所;至唐代,黄鹤 楼成为吟诗作画、宴客送友的胜地。
5
武汉介绍——行政区划
武汉市现行县级行 政区划分13市辖区,分 别是: 江岸、江汉、硚口、汉 阳、武昌、青山、洪山7 个城区; 蔡甸、江夏、黄陂、新 洲、东西湖、汉南6个远 城区; 3个由武汉市政府直接管 理的国家级开发区:武 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俗 称沌口开发区)、东湖 新技术开发区(属洪山区 区划)、吴家山台商投资 区。
19
一、武汉城市规划
武汉城市规划提出的武汉城市发展内涵: 具有中等城市以上的规模,交通便捷, 职住相对平衡,功能相对独立,公共服务设 施良好,基础建设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 美的“自足、活力、可持续”的现代化综合 新城。
20
二、武汉城市化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 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 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 市。
32
四、武汉交通
(一)、城市轨道交通
(二)、城际铁路
(三)、武汉-中国桥都 (四)、武汉港口
33
(一)、城市轨道交通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是第一条线路,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 ,使武汉 成为中国大陆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后第五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运营里程95.6公里。4号线一期的开通,标志着武汉形成“工”字形的地铁网, 使武汉三大火车站可由地铁无缝转乘。 至2017年,将会开通7条中心城区线路及2条新城区线路.。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评审会召开顶级专家会聚江城为武汉产业空间顶层设计把脉产业战略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是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2 日,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专题———《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在汉召开,多位国内政策、规划、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为我市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把脉。
在《武汉2049》中,我市明确提出到2030 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 年建成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业“四个中心”的世界城市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哪些产业能担当国之重任?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引领未来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5-2030)》编修。
评审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
为“把最好的规划变成最好的城市建设”,《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多规融合”为创新理念,让规划目标得以在空间上“落地”。
在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的引领作用,不把发展和生态对立来看,而是充分考虑和保护武汉极富特色的山水资源。
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接“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和“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提出了分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顺应产业空间演变规律,遵从“市场导向”进行产业区位选择,构建激发城市活力的产业网络,促成“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
与会专家一致评价该规划是一项国内少有的优质规划成果,可以成为今后武汉发展的指导性参考蓝本。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抓长远规划,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一、城市总体规划1.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品质。
3. 注重城市天际线和城市景观的塑造,突出武汉特色,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和设施,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
2. 注重公共空间的绿化和美化,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舒适度。
3. 强化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合理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人行天桥等设施。
三、城市建筑风貌设计1. 注重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突出武汉特色和文化底蕴。
2.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保持城市天际线的连续性和美感。
3. 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设计,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
四、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1.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 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 加强空气质量和水质监测与治理,保障市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五、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1.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便捷性和效率。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障市民的生活需求和安全。
3. 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
六、城市文化与历史遗产保护1. 保护和传承武汉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维护。
2. 弘扬武汉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价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3.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营造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
七、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1.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
2. 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
3. 加强城市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一、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1.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目的2.对武汉市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1.总体目标与原则2.城市空间布局3.城市风貌特色4.绿色生态城市建设5.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三、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成效1.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2.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3.优化城市空间环境4.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对我国其他城市的启示1.重视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与实施2.强调城市特色与绿色发展3.注重城市设计管理与协同合作正文: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为了指导武汉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部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
它对武汉市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背景与意义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面临着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武汉市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政策,其中之一便是城市设计导则。
该导则旨在为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围绕总体目标与原则、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风貌特色、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等方面展开。
其中,总体目标与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等理念;城市空间布局则关注城市结构、功能区划分等;城市风貌特色着重于塑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形象;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城市设计管理与实施则涉及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方面。
三、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成效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武汉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得到了提升,城市风貌更加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城市设计导则有效地引导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了城市空间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对我国其他城市的启示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武汉的建筑风格有何特色
武汉的建筑风格有何特色武汉,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建筑风格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特色。
武汉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多元风格。
从古老的黄鹤楼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从古朴的民居到宏伟的商业建筑,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故事。
传统建筑是武汉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鹤楼,作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楼阁建筑形式,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优雅韵味。
黄鹤楼的建筑色彩以朱红为主色调,搭配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和庄重。
此外,武汉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祠堂,如归元寺等,这些建筑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严谨和秩序。
在武汉的老街巷中,还能看到许多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
这些民居通常为四合院式的布局,中间是天井,四周是房间。
建筑的外墙多为青砖,屋顶为黑瓦,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出古朴的韵味。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具有居住功能,更是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然而,武汉的建筑风格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建筑风格也逐渐融入其中。
在汉口的租界区,可以看到众多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外观华丽,线条流畅。
例如,江汉关大楼就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它的钟楼高耸,立面装饰精美,展现出西方建筑的雄伟和庄严。
此外,还有许多银行、洋行和公馆等建筑,融合了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除了传统与西式风格,武汉的现代建筑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武汉绿地中心、武汉中心大厦等超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
这些建筑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外观简洁大气,线条流畅。
它们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展现出城市的现代化气息。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划定4个风貌区、 10个历史地段,保护 290处文保单位和160 处历史建筑,形成三 个层次保护体系。
“八七”会址片 一元路片 青岛路片 江汉路及 中山大道片 农讲所片 洪山片 昙华林片 青山“红房子”
片
首义片
珞珈山片
历史地段示意图
6、关于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天河机场建成国际性航
■ 市委政研室
■ 市政府研究室
规划实施系统
武汉市土地市场培育及规划对策研究
武汉市城市规划实施机制和法制化研究 基于GIS的武汉市城市用地增长趋势研究
1、重视了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修编项目组开展了武汉市历次总规的回顾与评述、城市可建设用 地评价、城市空间结构等18个支撑课题的研究。
28个前期规划研究
18个纲要支撑报告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关于城市发展规模
本轮总规对城市人口规模分别采用了五种方法进行
预测。通过比较,最终采纳了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80
万人。这一规模是在所有方案中控制最为严格的。
规划严格控制主城区规模,将主城区人口控制为50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主导风向(东南风)温度图 绿 色 公 共 交 通 走 廊 示 意 图 “两环六楔”生态框架图
五线控制图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
5、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采取了“开放式”空间结构 采取“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 性
规划采用基于CFD数字
模拟的城市通风道研究, 采取“轴向+放射”的
空间发展模式和“轴楔
相间”的生态型城市空 间格局,保障了规划的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重要性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2.主要内容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2.生态环境保护3.历史文化传承4.民生改善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3.居住与社区建设4.产业发展与创新五、实施与监管1.政策保障2.技术支持3.监督管理六、展望与建议1.未来发展前景2.针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构建和谐、宜居、智慧的城市,武汉市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城市设计导则。
本文将围绕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
二、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概述1.目标与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旨在创造以人为本、生态友好、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导则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人文关怀原则:强调民生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特色创新原则:挖掘武汉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城市特色。
2.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2)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武汉特色文化。
(4)民生改善:关注民生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三、城市设计策略1.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的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环保政策,加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色容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3.历史文化传承: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将武汉特色文化融入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名片。
4.民生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四、城市设计重点领域1.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高交通便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武汉市总规纲要
目录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及基本任务 (1)一、规划修编背景 (1)二、规划修编的基本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三、规划依据和规划范围 (5)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7)一、城市性质 (7)二、城市发展目标 (7)三、城市发展规模 (8)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二、市域功能区划 (12)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4)四、禁限建分区管制 (16)第四章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17)一、空间发展的总体结构 (17)二、主城区 (18)三、新城组群 (19)四、公共中心体系 (20)五、都市发展区各项用地布局 (22)六、旧区更新与功能提升 (23)第五章居住空间发展规划 (24)一、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 (24)二、居住用地布局 (24)三、住宅建设分类指导 (25)第六章产业空间发展规划 (27)一、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27)二、工业空间发展规划 (28)三、服务业空间发展规划 (28)第七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0)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30)二、科研教育设施布局 (31)三、文化体育设施布局 (32)四、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33)五、社区建设及社会福利设施布局 (34)六、信息网络规划 (34)七、邮政通信 (35)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5)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目标 (35)二、生态空间体系 (36)三、生态用地保护分区 (38)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39)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40)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2)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标及保护原则 (42)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 (43)三、保护体系及保护内容 (43)四、滨江滨湖体系建设 (45)五、名城旅游规划 (47)第十章综合交通规划 (47)一、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 (47)二、城市对外交通 (48)三、都市发展区交通 (51)第十一章水资源与能源利用规划 (54)一、水资源利用 (54)二、综合能源利用 (56)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57)一、总体原则及目标 (57)二、城市总体防灾要求 (58)三、防洪 (58)四、排涝 (58)五、消防 (59)六、地下空间利用及人防工程规划 (59)七、地质灾害防治 (61)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61)一、近期发展目标 (61)二、近期建设重点 (62)三、近期建设规划 (62)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策略 (67)一、规划法制化建设 (67)二、规划实施的监督和反馈 (68)三、城市发展建设的多方协调机制 (69)第一章规划修编背景及基本任务一、规划修编背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1996版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武汉市的内外形势出现了较大变化。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总则 (1)一、编制背景 (1)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 (2)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一、城市性质 (2)二、城市发展目标 (2)三、城市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3)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 (4)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四、市域农业布局 (5)五、市域旅游规划 (5)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6)一、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6)二、东部新城组群 (6)三、东南新城组群 (7)四、南部新城组群 (7)五、西南新城组群 (7)六、西部新城组群 (8)七、北部新城组群 (8)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9)一、主城区的主要功能及优化调整原则 (9)二、主城区三镇关系 (9)三、主城区规划结构 (9)四、主城区功能布局 (10)五、旧城更新 (11)六、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11)七、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1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2)一、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 (12)二、对外交通 (13)三、都市发展区交通走廊 (14)四、主城区交通 (14)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16)一、工业发展目标 (16)三、工业用地布局 (16)四、仓储用地布局 (16)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17)一、居住发展目标 (17)二、居住用地布局 (17)三、住宅分类建设 (18)四、社区发展 (18)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18)二、行政办公设施 (18)三、商业服务设施 (18)四、金融博览设施 (19)五、文化设施 (19)六、体育设施 (20)七、医疗卫生设施 (20)八、教育科研设施 (20)九、社会福利设施 (21)十、特殊公共设施 (21)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1)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1)二、市域生态框架体系 (22)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2)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3)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24)二、城市总体格局保护 (24)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历史遗存保护 (24)四、历史地段的保护 (25)五、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26)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6)七、城市景观建设 (26)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27)一、土地资源 (27)二、水资源 (28)三、综合能源 (28)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9)一、原则与目标 (29)二、给水 (29)三、雨水 (29)五、供电 (30)六、燃气 (30)七、集中供热、制冷 (31)八、信息网络与邮政通信 (31)九、环卫 (32)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2)一、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 (32)二、防洪 (32)三、消防 (33)四、人防 (33)五、抗震及地质灾害防治 (33)六、气象灾害预防 (33)七、综合救灾 (34)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34)一、近期建设发展目标 (34)二、近期建设重点 (34)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5)四、综合交通建设 (35)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36)六、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建设 (36)七、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37)八、村镇建设 (37)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37)附则 (38)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武汉市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与特色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