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

合集下载

高血压病的诱因及心理生活保健

高血压病的诱因及心理生活保健

高血压病的诱因及心理生活保健高血压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我国最大的流行病之一,被公认为心血管系统的代表性心身疾病。

人的血压在中老年时期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进入老年期后收缩压可能继续增加,而舒张压则趋于稳定或下降,因此老年人高血压更常见,几乎50%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

正常人收缩压≤18.6 kPa,舒张压≤12.0 kPa,如果连续3次不在同一天测量的血压都超过正常标准,就可以确定自己患了高血压,应及时就诊。

根据1959、1979与1991年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其患病率分别为5.1%、7.7%、11.9%,几乎每10 年增加50%。

最近一次调查与10年前相比,高血压发病率又上升了33%,保守估计,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至少两亿。

更值得重视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患者在中青年人中已不少见,并有逐年攀升的趋势,此病已不是老年人的“天下”了。

高血压病人中绝大多数发病因素不清楚,此类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其余少数人血压的升高成为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可能是内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接果。

除遗传因素外,如体重增加血压也升高,体重减轻血压也随之下降,有资料表明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是正常人体重的2~6倍。

食用钠盐过多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

饮酒过度可使血压升高,每日饮用含65 g酒精的酒或100 g白酒,高血压发病率就会升高。

长期的精神紧张与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司机、高空作业、会计等职业的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1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血压的高低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血容量,循环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没有足够的血量充满其中是不会产生血压的;二是心室收缩的力量,它是推动血流的动力;三是血液流过血管壁产生压力。

以上所说的各种环境因素都是通过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或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或使血容量增加来使血压升高的。

心理、行为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心理、行为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S a a y B, l a f k He YX, J e 1 S u y o h f c c fa n w l n -c - U , ta . td nt ee a y o e o g a t i
ig o ua o f N d t l - l m d ( E T o tepe e t n n r l ino N, . i h - t u i D E )f r ni fm t e y m oa e rh v o o c t c m n[ ] A T pMe g 2 0 6 ( ) 1 9 12 fika a h et J . m J r dHy ,0 0,2 2 :6 -7 . t t o Sn h M. f at a I A v n e i a u a t f net u i ae ig S vs v . d a c s n  ̄ vns o i c o s dF ss i a r f i  ̄ . ut I e , 0 3 1 3 :0 .2 . l 1 C r H V R s 2 0 , ( ) 3 93 0 J
1 2. 0
S ajr H,c ep o T r t go t ycrm d - oti n - p e H Sh rh f n G.ag i f a o l a ie c na igl en l s e c n i p sm s o h p t ye i v o J . i h m B oh sA t , 9 3 7 4 oo e t eao ts n i 【 Bo e i y ca 1 8 , 3 c v J c p ( )4 . 1 :0
7 5. 5 Ca d n ,M ih lti A ,Sme n E, e a .Ef c c o l o o a n o iA c eut i oe t 1 i f ay f i s m p l d u ou ii n ya a i e a i d ci n c e t e a y n rl p d a n r b cn a d c t rb n s r n u t h moh r p i e a s e o e a u e l p o lsi e k e a d s i e p s in f m ̄ t m g rss c t y h b a t lu a mi ep t x r so o m c e e i d e i-

第六章精神理因素与高血压

第六章精神理因素与高血压

第六章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概述既往资料均未将精神心理因素归入难治性高血压的病因中,即使有所认识,也对这部分病因重视不够,未做详细探讨及描述。

心身医学近年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心身疾病的筛出率也逐渐提高,但其与高血压的关系尤其与顽固性高血压的关系尚未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高血压患者若主动要求住院接受诊治,一般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血压顽固不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有痛苦的症状。

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抑郁导致的顽固性高血压比例较高,约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5-20%。

非嗜铬细胞瘤性反复发作或严重发作性高血压于1999年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1],之后陆续有作者报道[2]。

国内目前尚未见有关病例报道。

现代西方医学是在自然科学冲破中世纪宗教桎梏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随着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医学广泛的采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使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整体到系统到器官,直至现在的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但由于长期受心身二元论和自然科学发展时期的分析还原理论影响,经典的西方医学习惯于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面。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躯体因素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科学研究中较多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忽视后者对健康的作用。

正如Engel GL指出,经典的西方医学将人体看成一架机器,疾病被看成是机器的故障,医生的工作则是对机器的维修。

这样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逐渐被控制,人类死亡谱已发生显著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

据分析,目前人类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精选.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精选.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护理心理学】6第六章 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6第六章  心身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或其他方面的处理。
2.心理治疗。
3.精神药物治疗(抗抑郁、抗焦虑等治疗)。
4.环境治疗。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1.加强心理卫生的宣教。 2.培养健全的人格。
3.消除各种有害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及时发现心理危机
如自杀、吸毒等,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进行适当的疏导 和调整,以减少不良的心理刺激。 4.对有遗传倾向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应注意做 好心理预防措施,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 5.加强行为训练和控制。如放松训练、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5)泌尿生殖系统:过敏性膀胱炎、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
炎等。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6)神经系统: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 (7)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腰背疼、 肌肉痛、书写痉挛等。 (8)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湿疹、斑秃、牛皮 癣、多汗症等。
(9)外科:术后神经症、术后肠粘连、整形术后综合征等。
2. 遇事想得开的B型性格:大都会长寿:典型B型性格的特征与A型性格相反, 较少竞争性,较少敌意,容易相处、不易激动,社交适应性较好,遇事想 得开,不耿耿于怀。 3. 忍气吞声的C型人: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倍。C型行为的主要特征为 :隐忍或自我牺牲,合作且愉快,不果断,耐心,服从外部权威,而且不 将消极情绪外露,特别是气愤情绪。 4.孤僻寡言D型人:最易患心脏病,神经官能症。D型性格的人是孤僻型,退 缩,沉默寡言,待人冷淡;缺乏自信心,有不安全感;性格孤僻,爱独处 ,不合群;情感消极,忧伤,容易烦躁不安。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定义 心身疾病
躯 体 疾 病
心 身 病

中西医是如何认识心理原因对高血压造成的影响?

中西医是如何认识心理原因对高血压造成的影响?

中西医是如何认识心理原因对高血压造成的影响?近年来,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高血压患者人数显著增加,且有逐年递增趋势。

高血压病因较多,如:饮食、长期脑力劳动、家族史等。

此外,心理情绪也是造成高血压发生重要因素,这个认知已被人们普遍认同,情绪激动、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活动均可引起血压水平波动。

因此,临床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时,应高度关注患者心理方面对高血压的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中西医是如何认识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西医对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的认识在心身医学研究中,已将高血压纳入心身疾病范畴。

高血压发生、发展中存在较多的发病因素,其中与心理社会因素存有密切相关性,其可在一定程度对患者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给予患者积极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还应高度关注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疾病了解程度。

通过根据医嘱内容,以及对患者的教育宣讲,能促进患者焦虑、情绪状态改善,使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良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比于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

高血压发生后,患者存在明显身心不良症状,加上患者担忧病情预后、担忧药物治疗效果和治疗费用、以及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导致患者存在较为明显心理问题,进而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并且随着高血压病情的加重,其分级的提高,导致患者更易发生心理疾病,两者间形成恶性闭环效应。

但是随着药物治疗的进行,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并不会随之消失,而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因为高血压为慢性病,病程长,所以患者需长期用药控制血压,使血压处于一个稳定状态,避免血压波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治疗信心,引起患者出现忧郁、烦躁、失眠等心理症状。

更有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被迫害妄想症等,并且此症状严重直接受血压水平影响,二者为正相关性。

因此,患者接受高血压治疗期间,保持患者情绪良好尤为重要。

所以在高血压防治过程中应全程开展心理调节,以维持患者情绪稳定。

高血压的病因与环境因素

高血压的病因与环境因素

高血压的病因与环境因素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口的健康。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病因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主要病因和与环境相关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遗传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项研究表明,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的趋势。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亲属患有高血压,那么他们自己也易感高血压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具体来说,高血压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二、生活方式1. 饮食习惯: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一大因素。

摄入过多的钠会导致身体内的水分增加,从而使心脏负担加重,血压升高。

此外,饮食中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也有不良影响。

2. 饮酒和吸烟:过量饮酒和长期吸烟会损害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3. 缺乏体育锻炼: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增加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机会,从而进一步诱发高血压。

三、环境因素1. 高盐环境:长期处于高盐环境中,人体容易过度摄入钠从而导致高血压。

一些地区的饮食习惯和传统菜肴特点使得人们更易受到高盐饮食的影响。

2. 空气污染:研究发现,长期居住在气象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

空气中的颗粒物污染、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进而引发高血压。

3. 噪音污染: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会引发高血压。

噪音可以刺激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四、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状态也是引发高血压的一个原因。

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下,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发血压升高。

五、其他因素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对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例如,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的存在(如糖尿病、肾脏疾病)、某些药物的使用等都可能增加罹患高血压的风险。

结论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涉及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心理等多个方面。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诱 因 , 是其发生 、 发展 的一个独立预报 因素 , 直接影响降压 的效果 并 。
长时间的紧张情绪 、 焦虑使大脑皮层 的兴奋 、 抑制平衡失调 , 以致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 儿茶酚胺类介质释放使小 动脉收缩 , 血管平滑肌增 生、 肥大 , 交感神经兴奋还使肾素释放增 多 , 促使高血压形成并使高血压状态维持。 据研究 : 焦虑 、 恐惧时心输出量增加 , 血压增高以收缩压 为主, 愤怒和敌 意时外周动脉阻力增加 , 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愤 怒情
常焦虑和易 于发生心理 冲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病 。 2 社会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 21 应激与原发性 高血 压 : .
收稿 日期 :07 0 — 5 20 — 3 1
作者简介 : 俊虎( 9 7 ) 男, 黄 1 7 一 , 湖北 宜昌人 , 助教 。
维普资讯
原发 性 高血 压 与心 理 社会 行 为 因素
黄 俊 虎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 , 福建福清 300) 530

要: 原发性 高血压在我 国发 病率 高, 但知晓 率、 疗率和控制 率很低 , 文通过探讨心理社 会行为 治 本
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之 间的关 系, 深入对原发性 高血压的认识 , 强防 范意识 , 加 积极 开展 一级预 防, 药物 在
19 年增长 了 3 %, 计全国有 高血压患 者约 1 91 l 估 . l但知晓率 、 6亿『 _ , 治疗率 和控制率很低 。 0世纪 3 2 0年代 , 心身 医学 的创始人 A ea dr l ne 首先认 为高血压 的发病与心身变化有关 , 目前为止 , x 到 大量的临床观察 、 流行病 学调查及实验研 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及其转 归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密切联 系 , 本文将就此对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述 。

高血压与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高血压与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收 缩 压 ( S B P ) ( 2 2 . 4 1±2 . 0 3 ) k P a ,舒 张 压 ( DB P ) f 1 2 . 9 2±1 . 2 9 ) k P a 。用 S R R S测 评 发 病 前 1年 内 L C U平 均
种 表现形式 ,心理社会 因素在 其发生 、发 展过程 中起着 极
2 . 3 综合心理干预 2 周前后血压 比较
见表 2
1 对象与方Βιβλιοθήκη 1 . 1 对 象 选心 血管 内科 近 1 年 住 院治疗 I 、I I 期 原 发性 高血 压病 人4 0例 , 男2 2例 , 女 1 8例 , 年龄 4 5— 7 5岁 。4 0位 病 人 按照 年龄 、性别 、受 教育程 度及 血压 高低 配对 均分 为两 组 , 即综 合心理 干预组 2 0人 , 对 照组 2 O人 。均配 合最基 础 的药
物治疗 。
表3 综合心理 干预组 与对照组 相关 临床指标 比较 ± )
1 . 2 工具
1 . 2 . 1 采 用社会 再 适应 评定 量表 f S R R S ) 以生 活变 化单 位( L C U ) 定量 , 对4 0例病 人发病 前 1年 内的生 活应 激条 件 进 行 回顾 性 填表调 查 。计 分 累计 < 1 5 0 L C U , 次年 可能健 康 , 在 1 5 0~3 0 0 L C U之 间 ,5 0 %的人 次年生病 , > 3 0 0 L C U, 则 7 0 % 以上 的人次年 生病 。 1 . 2 . 2 焦 虑 自评量 表 ( S A S ) 和抑 郁 自评量 表 ( S D S ) 对 患 者在 入 院时 和治疗 2周 后分 别 进行 测评 。2 O个项 目得分 相 加 为总 分 ( 粗分 ) 。焦 虑 以大 于 4 0分 为 界 , 抑郁 以大 于 4 1 分或抑郁 指数大 于 0 . 5为界 。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浅谈心理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和护理要点

浅谈心理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和护理要点
6 例: 组 男 2 例 女 3 例 B组: 2 例 女 3 O A 5 5 男 9 1例


e3 8
2 方 法 .
21 A 组 心理护理组 入院时 向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 .

主管医生及管床护 士。解除病人对环境 的陌生感 减轻病 人的
} 黼 疗 溃疗 簸
焦虑情绪 。向病人介绍 高血压的病 因、 发病机 理 、 治疗、 预防
篓 萋 薹 H r g 1 ; N 护 地 量 20曼 墨 m曩da 2 o一 理园 0 ̄ 1 t M e ue i a s a 0 l a z 0 t h n e 誓 1 . 9
浅谈 心理 因素对老 年高血压患者血压 的影响和护理要点
潘耀锋
【 文献标识码 1A【 中图分类号 】R 4 . 【 541 文章编号 】1 7 — 7 3( 0 0 9 0 8 — 2 6 2 3 8 2 1 )0 — 0 3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心理 因素对老年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和护理要点[ 方法 对在住 院期 间老年 高血压 患者进行分组, 组 A
措 施 、 烟 饮 酒 对 血 压 的影 响 等有 关 知 识 [】。 绍 遵 从 医 嘱 吸 2 介
按适当的剂量、适 当的给药次数、适 当的给 药时间 、 当的给 适 药间隔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对维持理想水平血 压的重要性[] 3。使 病人充分 了解 高血压病 的相关知 识减轻病人 的焦虑情 绪【]增 4 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提 高病 人对医护人 员的信 任度 ,提高对 治

个可 信赖 可依靠 的形 象 。 心理上给 患者 一定的安慰。其次
要美化环境 病房 的布置要通风 良好 ,减少异味,也可适 当摆放 花盆,给病人感觉如 同在家一样 。 第三 医护人员要树立高 尚的 医德 医风 ,消除患者的心理顾 虑,把患者视 为亲人和朋友 ,从 生活上关心 照顾他们 ,使其感 到安全、放心 、心情 舒畅,在精 神上减轻压 力,在情感 引起共 鸣,使病人处于最佳 心理状态, 使患者尽快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不 良因素 的刺激 。 ②对高血压

精神紧张因素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及干预

精神紧张因素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及干预

精神紧张因素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及干预发表时间:2018-08-27T10:38:07.6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5期作者:李少涵刘梦莹雷梦玉马立新齐婧[导读] 精神紧张因素所致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和醛固酮系统激活三条途径,精神紧张现象可通过上述途径介导,诱发高血压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071000;河北大学医学院 071000摘要:精神紧张因素所致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系统激活、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和醛固酮系统激活三条途径,精神紧张现象可通过上述途径介导,诱发高血压。

精神紧张因素在人群中流行可能是高血压控制的环节之一,对精神紧张因素的干预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缓解方法。

关键词:精神紧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脏器衰竭甚至引发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3%,已列为政府部门重点防治的慢性病之一。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

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1]。

基于当今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当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最早由美国高血压学会(ASH)于2005年提出。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和精神应激[2]。

随着当今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激增,在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患病者已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肥胖者和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长期精神紧张的青年人患高血压病的几率也随之递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长期从事脑力劳动、高度紧张及压力较大的工作也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3,4]。

探讨精神紧张因素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了解精神紧张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诱发精神紧张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高血压防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高血压在目前被医学称为“四高”征,即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高、由它所引起的心、脑、肾并发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前人在向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积累经验,在预防和降低高血压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颇多,从不同侧面都有所发挥。

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今仅就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做一初步讨论、谬误之处望祈指正。

1.社会环境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高于贫困国家。

所以说,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城市的发病率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噪音污染和紧张的经济结构、市场的竞争和巨大的心理压力都有一定关系。

2.体重、食盐量增多与高血压的关系在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形成与人体过胖成正比,过于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这主要是过于肥胖的人不爱运动和脂类代谢不完全,加上由于脂肪的增多,使组织中的血管受到挤压,改变了血管的正常生理走向,可致管腔狭窄,致血流数减慢,都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另外,过量摄入盐的食用量,造成钠潴留,使血管糟到破坏,也可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3.嗜好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嗜好烟酒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已被临床所重视。

主要是烟内的有毒物质,尼古丁有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

酒类的乙醇,可破坏血管,还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4.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如病人发病前急躁易怒,好奇任性,对环境条件要求过高、过急,都可导致血压的改变而形成高血压。

笔者在临床中对155例高血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心理因素。

分别具有急躁、易怒、好奇、固执己见,富有叛逆性和挑衅性、平时情绪易激动,时间观念强等特点。

此外,患者心理焦虑性情绪反应和心理矛盾的压抑,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心理原因。

所以说,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刺激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是很大的。

精神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精神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的关系。
究表 明 负性情 绪 如焦 虑 、抑郁 等 可促使 血 压升 高 。P t n at 等 在 对 e 120 27 名无高 血压 病的 正常志愿者 随访1年 后 ,将样本 按有无重症 抑 O 郁分 为两组 ,矫 正年 龄差后 ,发 现患有重 症抑 郁者新 发原 发高血 压 的危 险度较 无重症 抑郁组 明显 增加 ,并且认 为抑 郁可增 加新 发原 发
A a o ad oo e i , 0 , 4 : 83 3 n d l K ri l i r s 2 9 () 9 — . u y jD g i 0 9 2 0
m a ke s ort e c i n of p r ys a d op hi ar a r r f he pr di to a ox m li i at c t i l
ds es n i ainswi v r h p r yod s J. p Cl ip ri np t t t o et y et r iim[] o e h h Ex i n E d cio a ee,0 7 156:7 —7 . n o r l b ts 0 ,1 () 63 9 n Di 2 3
[3 1]Bek rD, i , n a e 1 mp r o fat h ri rg re I k SCa b yA,t . s a Co ai n o ni yodd s s t u
i iai [] f rlt n J. HerJ1 9 ,3 () 3 — 3 . bl o Am at ,9 81 55: 3 7 8 7
试从精 神 心理 因素 与血 压 的关 系及 目前 临床 上 常 见的干预措 施进 行 综述 。 【 关键 词】 精神 心 理 因素 ;高血压 ;干 预
中 图分 类 号 :R4 . 54 1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影响论文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影响论文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影响【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95-01【摘要】原发性高血压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病,其病因除了肥胖、嗜盐、家族式等之外,心理社会应激性因素也与其发生、发展等关系密切。

本文通过对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诸多心理社会性因素的分析,并借助多种心理调节和治疗方法,使高血压病患者保持情绪安定、心境平和、心情舒畅的状态,对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自觉症状,稳定和降低血压,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社会应激心理调节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心身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成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大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1]。

绝大多数患者属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

追其病因除肥胖、家族史、嗜盐、药物等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也了重要作用。

1. 心理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1.1 情绪因素:情绪是心理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人类约50%~80%的疾病是因不良心态、恶劣的情绪而引起,而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也正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指出,人暴怒、激动时,可使血压急升30毫米汞柱左右。

研究认为,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可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从而丧失对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使血管多处于收缩状态,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致血压升高。

1.2 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体特性,如果经常出现有负面的个体特征,则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信号。

个体特征也是诱发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相关的研究表明,与高血压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高度敏感性、脱离实际、愤怒和敌意、情绪的压抑、恐怖、焦虑、强迫性冲动行为、各种形式的神经质、不稳定性等。

高血压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高血压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高血压的遗传与环境因素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人体动脉血压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种慢性病。

发展成高血压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高血压的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高血压在某些家族中出现的发生率较高,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也较大。

遗传性高血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高血压易感基因的遗传:经过大量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与高血压易感性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突变导致醛固酮生成酶(aldosterone synthase)活性增加的基因会提高高血压的遗传风险。

2. 多基因遗传: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疾病,涉及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

不同的遗传变异可能会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相关基因的变异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二、高血压的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外,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饮食不均衡、高盐摄入、高脂肪饮食、高糖摄入等生活习惯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环境因素。

2.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3. 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更高。

社会经济条件差可能导致饮食和生活环境的不良,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4. 其他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工作压力等也可能对高血压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遗传因素会改变个体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高血压 心理动力学解释

高血压 心理动力学解释

高血压心理动力学解释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起许多严重健康问题。

虽然高血压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都认为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了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主张高血压的根源是内心冲突和焦虑,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减缓血压升高,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心冲突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关键概念之一。

内心冲突是指个体在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行为选择时,彼此之间逻辑上互不相容的心理需要和欲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高血压患者中,内心冲突表现为一系列情感,例如压力、失落、无望和愤怒等。

这些情感容易导致身体紧张,从而引发高血压。

在治疗高血压时,心理动力学理论主张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识别和减轻个体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感,从而减少血压升高的风险。

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内心冲突的存在,并尝试调整内心的态度和情感,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应对压力和紧张感。

2. 帮助患者学会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瑜伽和冥想等,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3. 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网络,例如与朋友和家人分享内心的感受,寻求心理支持和拥抱积极生活态度等。

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医生、心理医师和营养师等。

心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治疗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内心状态,减轻他们的紧张感以及压力,可以更好地管理高血压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精神心理因素与高血压概述既往资料均未将精神心理因素归入难治性高血压的病因中,即使有所认识,也对这部分病因重视不够,未做详细探讨及描述。

心身医学近年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心身疾病的筛出率也逐渐提高,但其与高血压的关系尤其与顽固性高血压的关系尚未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高血压患者若主动要求住院接受诊治,一般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血压顽固不容易控制,另一方面有痛苦的症状。

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抑郁导致的顽固性高血压比例较高,约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5-20%。

非嗜铬细胞瘤性反复发作或严重发作性高血压于1999年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1],之后陆续有作者报道[2]。

国内目前尚未见有关病例报道。

现代西方医学是在自然科学冲破中世纪宗教桎梏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随着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医学广泛的采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使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整体到系统到器官,直至现在的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但由于长期受心身二元论和自然科学发展时期的分析还原理论影响,经典的西方医学习惯于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面。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躯体因素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科学研究中较多着眼于躯体的生物活动过程,很少注意行为和心理过程,忽视后者对健康的作用。

正如Engel GL指出,经典的西方医学将人体看成一架机器,疾病被看成是机器的故障,医生的工作则是对机器的维修。

这样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逐渐被控制,人类死亡谱已发生显著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

据分析,目前人类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有关。

这就是所谓危险因子(behavioral risk factor)。

这些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相关,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行为问题。

另外,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心理及生理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相关的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率不断升高。

同时,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直接造成的痛苦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上述几点,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于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被提出来。

与传统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他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概念上的心身疾病的含义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溃疡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Alexander最早提出的七种心身疾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被称为“神圣七病”。

在生物医学的各种疾病名单中,有许多被认为是心身疾病,主要涉及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其种类甚多。

按次计算,有关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相当高,其中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徐俊冕等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病人中所占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科26.6%。

研究发现,很多心身疾病的发生,与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应激(stress)与心理应激(mental stress)有关。

应激一词使用广泛,最早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是美国生理学家Walter B.Cannon(坎农),他对应激的描述是机体处于紧张状态下,为了‘战斗或逃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以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为特点的急性反应过程,此时机体表现为警觉性增高、瞳孔散大、肺通气量增加、骨骼肌紧张性增高,心血管活动改变则有心排出量增加及血压升高等,此外还有血液生化的改变如血糖升高等。

机体在遭遇到紧急状况如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脱水、暴冷、酷热、缺氧等情况时就会出现上述反应。

因此,Connan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一种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这与稍后加拿大医学家Hans Selye所提出的“应激”(stress)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Selye开始所强调的是机体对于环境作用于自身的超负荷刺激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该反应是以肾上腺皮质活动为主的慢性过程。

Selye将其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之后,Mason等使用不同的精神或躯体刺激对应激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各种刺激都要先引起情绪反应,才能引发其后的生理反应。

该反应是以肾上腺皮质活动为主的慢性过程。

故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所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又由于情绪反应是应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因此,现在都倾向于使用“心理应激”这一术语。

目前可以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种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该定义强调的是:应急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和不适应的;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将应激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应激性高血压。

病因血压的形成是心输出量与外周血管阻力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环境条件突然改变所形成的强烈刺激,除引起情绪紧张的心理活动外,还会伴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改变,其中包括血压的改变(通常是升高)。

此时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主要是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而使心输出量增加,继而血压升高。

而不同器官的血管阻力有增有减,相互协调,促使血液再分配,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应对环境的突然变化,完成应激的生理反应过程。

当应激源引起的刺激消除,紧张情绪逐渐平稳,升高的血压会自动下降,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心理应激中的紧张情绪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就有可能引起血压持续升高。

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肾上腺髓质活动过强有关。

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增高,而儿茶酚胺含量直接反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情况。

Brown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压异常增高的结果,最初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继而由于肾脏长期处于高血压环境中发生病变而引起肾素的分泌增加,成为高血压进一步加重的继发因素。

同时,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大的心理生理反应性,表现在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高反应性能增加使血管平滑肌增厚的营养因子的活性。

Smith等的动物实验证明,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动脉血管平滑肌,对5-羟色胺产生收缩反应的反应性为正常动物的4-7倍。

B.Falkener等所获得的可证实资料表明:高血压儿童对心理刺激表现出更高的压力反应性。

Groen及Baumann也证实了高血压病人不但在高血压期,而且在高血压前期就有血流动力学和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异常。

另外,心理应激引起的高血压的发病还与人群的易感性有关。

例如B.Sydney等(1994)对高血压病人与非高血压病人的女性后代所作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后代月经周期中黄体期的舒张压较高,而且对心理应激的反应水平也较高,这表明外界环境因素是通过机体自身易感因素发挥作用的。

H.C.Deter(1997)对正常人群中的盐敏感型与盐抵抗型的两组受试者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均是匹配的,在心理应激时盐敏感组血压、心率水平的升高均比盐抵抗组高,而对愤怒的控制力则较低。

而且盐敏感组的激惹水平不论在实验前还是实验后都相对较高。

以上研究表明个体对应激的易感素质可能与其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病理生理应激反应可分为心理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两部分。

一、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一)应激的情绪反应个体在应激时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以及其强度如何,受很多因素影响,差异很大。

其中几种常见的情绪反应有1、焦虑焦虑(anxiety)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出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在心理应激条件下,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的被激活可以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但如果焦虑过度或者不适当,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

2、恐惧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者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恐惧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隋质分泌增加,全身动员,但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只有回避或逃跑,过度或持久的恐惧会对人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3、抑郁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下降等。

抑郁常由亲人丧亡、失恋、失学、失业,遭受重大挫折和长期病痛等原因引起。

中年以后尤其是中年以后事业无成者更易发生抑郁。

4、愤怒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相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因而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配,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并多伴有攻击性行为。

(二)应激的行为反应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机体在外表行为上也会发生改变,这是机体为缓冲应激对个体自身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而采取的应对行为策略,以顺应环境的需要。

1、逃避与回避都是为了远离应激源的行为。

逃避(escape)是指已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预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情绪应激,排除自我烦恼。

2、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们受到挫折或者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