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解题模型
初中几何九大模型汇总
初中几何九大模型汇总
初中几何常见模型解析
黄金屋教育中考研究中心出品
1.打造精细课堂实现个性教育
在初中几何中,有一些常见的几何模型,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2.手拉手模型-全等
1)等边三角形
条件:三角形均为等边三角形,且对应边相等,角度相等。
结论:三角形全等。
2)等腰直角三角形
条件:三角形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对应边相等,角度相等。
结论:三角形全等。
3)任意等腰三角形
条件:三角形均为等腰三角形,且对应边相等,角度相等。
结论:三角形全等。
3.手拉手模型-相似
1)一般情况
条件:两个三角形对应角度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
结论:两个三角形相似。
2)特殊情况
条件:两个三角形对应角度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其中一条边是公共边。
结论:两个三角形相似,且公共边上的线段成比例。
4.对角互补模型
1)全等型-90°
条件: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其中一个角度为90度。
结论:对角线上的线段互补。
2)全等型-120°
条件: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其中一个角度为120度。
结论:对角线上的线段互补。
立体几何专题:外接球问题中常见的8种模型(学生版)
立体几何专题:外接球问题中常见的8种模型1.知识梳理一、墙角模型适用范围:3组或3条棱两两垂直;可在长方体中画出该图且各顶点与长方体的顶点重合直接用公式(2R )2=a 2+b 2+c 2,即2R =a 2+b 2+c 2,求出R【补充】图1为阳马,图2和图4为鳖臑二、麻花模型适用范围:对棱相等相等的三棱锥对棱相等指四面体的三组对棱分别对应相等,且这三组对棱构成长方体的三组对面的对角线。
推导过程:三棱锥(即四面体)中,已知三组对棱分别相等,(AB =CD ,AD =BC ,AC =BD )第一步:画出一个长方体,标出三组互为异面直线的对棱;第二步: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 ,b ,c ,AD =BC =x ,AB =CD =y ,AC =BD =z ,列方程组,a 2+b 2=x 2b 2+c 2=y 2c 2+a 2=z 2⇒(2R )2=a 2+b 2+c 2=x 2+y 2+z 22,补充:V A −BCD =abc −16abc ×4=13abc 第三步:根据墙角模型,2R =a 2+b 2+c 2=x 2+y 2+z 22,R 2=x 2+y 2+z 28,R =x 2+y 2+z 28,求出R .三、垂面模型适用范围:有一条棱垂直于底面的棱锥。
推导过程:第一步:将ABC 画在小圆面上,A 为小圆直径的一个端点,作小圆的直径AD ,连接PD ,则PD 必过球心O .第二步:O 1为ABC 的外心,所以OO 1⊥平面ABC ,算出小圆O 1的半径O 1D =r(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算法:利用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csin C =2r ,OO 1=12PA .第三步:利用勾股定理求三棱锥的外接球半径:(1)(2R )2=PA 2+(2r )2⇔2R =PA 2+(2r )2;(2)R 2=r 2+OO 21⇔R =r 2+OO 21.公式:R 2=r 2+h 24四、切瓜模型适用范围:有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棱锥推导过程:分别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取外心O 1、O 2过两个外心做两个垂面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即为球心0,取B C 的中点为E ,连接OO 1、OO 2、O 2E 、O 1E 为矩形由勾股可得|OC |2=|O 2C |2+|OO 2|2=|O 2C |2+|O 1C |2-|CE |2∴R 2=r 21+r 22-l 24公式:R 2=r 21+r 22-l 24五、斗笠模型适用于:顶点的投影在底面的外心上的棱锥推导过程:取底面的外心01,连接顶点与外心,该线为空间几何体的高h ,在h 上取一点作为球心0,根据勾股定理R 2=(h -R )2+r 2⇔R =r 2+h 22h公式:R =r 2+h 22h六、矩形模型适用范围: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同一边,则该边为球的直径推导过程:图中两个直角三角形ΔPAB 和ΔQAB ,其中∠APB =∠AQB =90°,求外接圆半径取斜边AB 的中点O ,连接OP ,OQ ,则OP =12AB =OA =OB =OQ 所以O 点即为球心,然后在ΔPOQ 中解出半径R 公式:R 2=l22(l 为斜边长度)七、折叠模型适用范围:两个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拼在一起,或菱形折叠.推导过程: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或者等腰拼在一起,或者菱形折叠,设折叠的二面角∠A EC =α,CE =A E =h .如图,作左图的二面角剖面图如右图:H 1和H 2分别为△BCD ,△A BD 外心,分别过这两个外心做这两个平面的垂线且垂线相交于球心O CH 1=r =BD 2sin ∠BCD,EH 1=h -r ,OH 1=(h -r )tanα2由勾股定理可得:R 2=OC 2=OH 21+CH 21=r 2+(h -r )2tan 2α2.公式:R 2=r 2+(h -r )2tan 2α2八、鳄鱼模型适用范围:所有二面角构成的棱锥,普通三棱锥方法:找两面外接圆圆心到交线的距离m ,n ,找二面角α,找面面交线长度l 推导过程:取二面角两平面的外心分别为O 1,O 2并过两外心作这两个面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球心O ,取二面角两平面的交线中点为E ,则O ,O 1,E ,O 2四点共圆,由正弦定理得:OE =2r =O 1O 2sin α①在ΔO 1O 2E 中,由余弦定理得:O 1O 2 2=O 1E 2+O 2E 2-2O 1E O 2E cos α②由勾股定理得:OD 2=O 1O 2+O 1D 2③由①②③整理得:OD2=O 1O 2+O 1D 2=OE 2-O 1E 2+O 1D 2=O 1O 2sin α2-O 1E 2+O 1D 2=O 1E2+O 2E 2-2O 1E O 2E cos αsin 2α-O 1E 2+O 1D 2=O1E2+O2E2-2O1EO2Ecosαsin2α-O1E2+O1B2记O1E=m,O2E=n,AB=l,则R2=m2+n2-2mn cosαsin2α+l22公式:R2=m2+n2-2mn cosαsin2α+l222.常考题型3.题型精析题型一:墙角模型1(2023·高一单元测试)三棱锥A-BCD中,AD⊥平面BCD,DC⊥BD,2AD=BD=DC=2,则该三棱锥的外接球表面积为()A.3π2B.9π2C.9πD.36π1.(2022秋·陕西西安·高一统考期末)在《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称之为鳖臑.已知在鳖臑A-BCD中,满足AB⊥平面BCD,且AB=BD=5,BC=3,CD=4,则此鳖臑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25πB.50πC.100πD.200π2.(2023·高一课时练习)《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它在几何学中的研究比西方早1000多年.在《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矩形且一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锥称为阳马.如图P-ABCD是阳马,PA⊥平面ABCD,PA=5,AB=3,BC=4.则该阳马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1252π3B.50πC.100πD.500π33.(2023·广西南宁·统考二模)在《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在鳖臑A -BCD 中,AB ⊥平面BCD ,CD ⊥AD ,AB =BD =2,已知动点E 从C 点出发,沿外表面经过棱AD 上一点到点B 的最短距离为10,则该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为.4.(2023春·辽宁朝阳·高二北票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外接球O 的表面积为64π,PA ⊥平面ABCD ,且底面ABCD 为矩形,PA =4,设点M 在球O 的表面上运动,则四棱锥M -ABCD 体积的最大值为.题型二:麻花模型1(2023春·广东梅州·高二统考期中)已知三棱锥S -ABC 的四个顶点都在球O 的球面上,且SA =BC =2,SB =AC =7,SC =AB =5,则球O 的体积是()A.83π B.3223π C.423π D.823π1.(2022春·江西景德镇·高一景德镇一中校考期中)在△ABC 中,AB =AC =2,cos A =34,将△ABC 绕BC 旋转至△BCD 的位置,使得AD =2,如图所示,则三棱锥D -ABC 外接球的体积为.2.(2023秋·吉林·高一吉林一中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AB =25,BC =210,AC =213,D ,E ,F 分别为三边中点,将△BDE ,△ADF ,△CEF 分别沿DE ,EF ,DF 向上折起,使A ,B ,C 重合为点P ,则三棱锥P -DEF 的外接球表面积为()A.72π B.7143π C.14π D.56π3.(2023·江西·统考模拟预测)在三棱锥P -ABC 中,已知PA =BC =213,AC =BP =41,CP =AB =61,则三棱锥P -ABC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77πB.64πC.108πD.72π4.(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已知四面体ABCD 的棱长满足AB =AC =BD =CD =2,BC =AD =1,现将四面体ABCD 放入一个轴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圆锥中,使得四面体ABCD 可以在圆锥中任意转动,则圆锥侧面积的最小值为.题型三:垂面模型1(2023·高一单元测试)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平面ABC ,PA =6,BC =3,∠CAB =π6,则三棱锥P -ABC 的外接球半径为()A.3B.23C.32D.61.(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已知A ,B ,C ,D 在球O 的表面上,△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边长为3,AD ⊥平面ABC ,AD =2,则球O 的表面积为()A.4πB.8πC.16πD.32π2.(2020春·天津宁河·高一校考期末)在三棱锥P -ABC 中,AP =2,AB =3,PA ⊥面ABC ,且在△ABC 中,C =60°,则该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20π3B.8πC.10πD.12π3.(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已知A ,B ,C ,D 在球O 的表面上,△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其面积为334,AD ⊥平面ABC ,AD =2,则球O 的表面积为()A.πB.2πC.4πD.8π4.(2022春·山东聊城·高一山东聊城一中校考阶段练习)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矩形,BC =2,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30o ,则该四棱锥外接球的体积为()A.433π B.43πC.823πD.833π题型四:切瓜模型1(2023·贵州贵阳·校联考模拟预测)在三棱锥A -BCD 中,已知AC ⊥BC ,AC =BC =2,AD =BD =6,且平面ABD ⊥平面ABC ,则三棱锥A -BCD 的外接球表面积为()A.8πB.9πC.10πD.12π1.(2023·四川达州·统考二模)三棱锥A -BCD 的所有顶点都在球O 的表面上,平面ABD ⊥平面BCD ,AB =AD =6,AB ⊥AD ,∠BDC =2∠DBC =60°,则球O 的体积为()A.43πB.32π3C.49π3D.323π2.(2023春·陕西西安·高一长安一中校考期中)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BC ,AB =BC =AA 1=4,点P 为B 1C 1的中点,则四面体PABC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A..41416π B.41413π C.41412π D.4141π3.(2022·高一单元测试)四棱锥P -ABCD 的顶点都在球O 的表面上,△PAD 是等边三角形,底面ABCD 是矩形,平面PAD ⊥平面ABCD ,若AB =2,BC =3,则球O 的表面积为()A.12πB.16πC.20πD.32π4.(2021·高一课时练习)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AD ⊥平面ABCD ,且ABCD 为矩形,∠DPA =π2,AD =23,AB =2,PA =PD ,则四棱锥P -ABCD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A.163π B.323π C.643π D.16π5.(2023春·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在四棱锥P-ABCD中,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P=PD=10,平面PAD⊥平面ABCD,则四棱锥P-ABCD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4πB.8πC.136π9D.68π3题型五:斗笠模型1(2023·全国·高一专题练习)正四面体S-ABC内接于一个半径为R的球,则该正四面体的棱长与这个球的半径的比值为()A.64B.33C.263D.31.(2022·高一专题练习)已知正四棱锥P-ABCD(底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顶点P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的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10,若该正四棱锥的体积为50 3,则此球的体积为()A.18πB.86πC.36πD.323π2.(2022·全国·高一专题练习)某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正方形中心,该四棱锥内有一个半径为1的球,则该四棱锥的表面积最小值是()A.16B.8C.32D.243.(2022春·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在三棱锥P-ABC中,侧棱PA=PB=PC=10,∠BAC=π4,BC=22,则此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题型六:矩形模型1(2022春·全国·高一期末)已知三棱锥A-BCD中,CD=22,BC=AC=BD=AD=2,则此几何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2π3B.2π C.82π3D.8π1.(2022春·广东惠州·高一校考期中)在矩形ABCD中,AB=6,BC=8,现将△ABC沿对角线AC翻折,得到四面体DABC,则该四面体外接球的体积为()A.1963π B.10003π C.4003π D.5003π2.(2022春·河北沧州·高一校考阶段练习)矩形ABCD中,AB=4,BC=3,沿AC将三角形ABC折起,得到的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时,则此四面体外接球的表面积值为()A.25πB.30πC.36πD.100π3.(2022春·四川成都·高一统考期末)在矩形ABCD 中,AB =6,AD =8,将△ABC 沿对角线AC 折起,则三棱锥B -ACD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36πB.64πC.100πD.与二面角B -AC -D 的大小有关题型七:折叠模型1(2022春·陕西西安·高一长安一中校考期末)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3,∠ABC =60°,沿对角线AC 折成一个四面体,使平面ACD 垂直平面ABC ,则经过这个四面体所有顶点的球的体积为().A.5152π B.6πC.515πD.12π1.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2,将其沿边AB 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且二面角C -AB -C 为60°,则三棱锥C -ABC 外接球的半径为2.(2023·广西南宁·统考二模)蹴鞠,又名“蹴球”“蹴圈”等,“蹴”有用脚蹴、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饰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现已知某“鞠”的表面上有四个点A ,B ,C ,D 满足AB =BC =CD =DA =DB =433cm ,AC =23cm ,则该“鞠”的表面积为cm 2.3.(2022秋·福建泉州·高三校考开学考试)在三棱锥S -ABC 中,SA =SB =AC =BC =2,SC =1,二面角S -AB -C 的大小为60°,则三棱锥S -ABC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4.(2022秋·山东德州·高二统考期中)已知在三棱锥中,S -ABC 中,BA ⊥BC ,BA =BC =2,SA =SC =22,二面角B -AC -S 的大小为5π6,则三棱锥S -ABC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56π3B.58π3C.105π4D.124π9题型八:鳄鱼模型1(2022春·四川成都·高一树德中学校考期末)已知在三棱锥S-ABC中,AB⊥BC,AB=BC=2,SA =SC=22,二面角B-AC-S的大小为2π3,则三棱锥S-ABC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124π9B.105π4C.105π9D.104π91.(2023春·全国·高一专题练习)如图,在三棱锥P-ABC,△PAC是以AC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B=22,AB=AC=6,二面角P-AC-B的大小为120°,则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表面积为()A.5103π B.10π C.9π D.4+23π2.(2023·陕西榆林·统考三模)在三棱锥A-BCD中,AB⊥BC,BC⊥CD,CD=2AB=2BC= 4,二面角A-BC-D为60°,则三棱锥A-BCD外接球的表面积为()A.16πB.24πC.18πD.20π3.(2023春·安徽阜阳·高三阜阳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AD =2,CB=CD=2,AB⊥AD,将△ABD沿BD翻折至△PBD,使二面角P-BD-C的正切值等于2,如图2,四面体PBCD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A.4πB.6πC.8πD.9π4.(2023·江西南昌·校联考模拟预测)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D=CD=3,∠ADC=∠ACB =90°,∠ABC=60°,现将△ADC沿着AC折起,得到三棱锥D-ABC,若二面角D-AC-B的平面角为135°,则三棱锥D-ABC的外接球表面积为.5.(2023春·广东广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在三棱锥P-ABC中,△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2,△PAC为正三角形,且二面角P-AC-B的平面角为π6,则三棱锥P-ABC的外接球表面积为.。
立体几何四个重要模型
立体几何四个重要模型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朱星如模型1:在棱长为a 的正面体ABCD 中:1.求证它是一个正三棱锥。
证明:即证顶点A 在底面BCD 的中心H 的连线与底面垂直。
取BC 的中点E,BD 的中点F,连CF,DE 相交于点H,则H 是三角形BCD 的中心,且H 是CF,DE 的一个三等分点,连AH,由BC ⊥DE,BC ⊥AE,AE 交DE=E,AE,DE 的平面AED 内,得BC ⊥平面AED,由此得BC ⊥AH,即AH ⊥BC。
(1)同理:AH ⊥BD。
(2)由BC 交BD=B,BC,BD 在平面BCD 内及(1)(2)得:AH ⊥平面BCD。
所以四面体ABCD 是正三棱锥。
2.设E、F、S、T 分别是BC、BD、AD、AC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ST 是正方形。
证明:由于E、F、S、T 分别是BC、BD、AD、AC 的中点,故有ST 12DC EF,ST EF,所四边形EFST 是平行四边形。
同理:SF 12AB TE ,DC=AB ,所以四边形EFST 是菱形。
仿题1可证DC ⊥平面ABH,故DC ⊥AB,故有四边形EFST 是正方形。
注;由此可得到相对的两棱所成角为90o 。
3.设E、S 分别是BC、AD 的中点,求证:ES ⊥BC,ES ⊥AD,并求ES 的长。
证明:可证BC ⊥平面AED,从而BC ⊥ES;可得AD ⊥平面BCS,从而AD ⊥ES。
在直角三角形SBE 中,SB=32a,BE=12a,从而,2222ES SB BE =-=4.求任何一条棱与它相交的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只要求AB 与平面BCD 所成的角。
AH ⊥平面BCD,∴AB 与平面BCD 所成的角是ABH ∠。
22333323BH DE ==⨯=,在直角三角形ABH 中,2263AH AB BH =-=,故6sin 3AH ABH AB ∠==。
5.求相邻两个面的夹角的余弦值。
解:只要求二面角A-BD-C 的平面的余弦值。
中考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无答案
中考必会几何模型——31个模型轻松搞定所有中考几何题目录第一章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 (2)第二章角平分线四大模型 (5)第三章截长补短 (10)第四章手拉手模型 (13)第五章三垂直全等模型 (15)第六章将军饮马 (18)第七章蚂蚁行程 (24)第八章中点四大模型 (27)第九章半角模型 (33)第十章相似模型 (37)第十一章圆中的辅助线 (47)第十二章辅助圆 (54)第一章 8字模型与飞镖模型模型1 角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 +∠D =∠B +∠C 。
模型分析8字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观察下列图形,计算角度:(1)如图①,∠A +∠B +∠C +∠D +∠E = ;(2)如图②,∠A +∠B +∠C +∠D +∠E +∠F = 。
热搜精练 1.(1)如图①,求∠CAD +∠B +∠C +∠D +∠E = ; (2)如图②,求∠CAD +∠B +∠ACE +∠D +∠E = 。
2.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 。
OD CBA图12图EABCDEFD CBAOO图12图EABC DEDCBA模型2 角的飞镖模型 如图所示,有结论: ∠D =∠A +∠B +∠C 。
模型分析飞镖模型往往在几何综合题目中推导角度时用到。
模型实例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M 、CM 分别平分∠DAB 和∠DCB ,AM 与CM 交于M 。
探究∠AMC 与∠B 、∠D 间的数量关系。
热搜精练1.如图,求∠A +∠B +∠C +∠D +∠E +∠F = ;2.如图,求∠A +∠B +∠C +∠D = 。
HG EF DCBADCBAMDCBAO135EFDC BA模型3 边的“8”字模型如图所示,AC 、B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BC 。
结论:AC +BD >AD +BC 。
2020年高中数学03 立体几何大题解题模板(原卷版)
专题03 立体几何大题解题模板一、证明平行或垂直的主要方法:1、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1)利用直线平行的传递性:31//l l ,32//l l ⇒21//l l ;(2)利用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α⊥1l ,α⊥2l ⇒21//l l ;(3)中位线法:选中点,连接形成中位线;(4)平行四边形法:构造平行四边形;(5)利用线面平行推线线平行:2l =βα ,β⊂1l ,α//1l ⇒21//l l ;(6)建系:),,(1111z y x l =,),,(2222z y x l =,21l l λ=⇒21//l l 。
2、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主要方法):α⊄1l ,α⊂2l ,21//l l ⇒α//1l ;(2)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βα//,β⊂1l ⇒α//1l ;(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βα//,α⊄1l ,β//1l ⇒α//1l 。
(4)建系:),,(1111z y x l =,平面α的法向量),,(222z y x n =,01=⋅n l ⇒α//1l 。
3、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1)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主要方法:证明两个平面内的两组相交直线相互平行):31//l l ,42//l l ,A l l =21 ,B l l =43 ,α⊂21l l 、,β⊂43l l 、⇒βα//;(2)利用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平行(客观题可用):α⊥1l ,β⊥1l ⇒βα//;(3)利用平面平行的传递性:γα//,γβ//⇒βα//。
(4)建系:平面α的法向量),,(1111z y x n =,平面α的法向量),,(2222z y x n =,21n n λ=⇒βα//。
4、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1)利用平行直线的性质:31l l ⊥,32//l l ⇒21l l ⊥;(2)利用直面垂直的推理:α⊥1l ,α⊂2l ⇒21l l ⊥;(3)中线法:等腰三角形中选中点,三线合一;(4)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222c b a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5)建系:),,(1111z y x l =,),,(2222z y x l =,021=⋅l l ⇒21l l ⊥。
三垂直模型经典例题
三垂直模型经典例题例题:【题目】在三垂直模型中,有一个经典例题是关于柱体和锥体的组合。
题目描述了一个长方体和圆锥体的组合结构,需要求出组合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解题过程:1. 确定模型:三垂直模型是针对立体几何问题的模型,要求确定三个垂直面的形状和高度。
在本题中,三个垂直面分别为长方体的底面、长方体的高面和锥体的侧表面。
2. 计算体积:长方体的体积为底面积乘以高,锥体的体积为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
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以求出两个体积相加得到组合体的体积。
3. 计算表面积:组合体的表面积包括三个垂直面的面积和各个面的边界。
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可以分别计算各个面的面积,再求和得到组合体的表面积。
答案: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组合体的体积为30cm3,表面积为64cm2。
解析:这道题中,我们需要根据题目所给数据,运用三垂直模型的原理,分别计算各个面的面积和体积,再求和得到最终结果。
其中需要注意各个面之间的角度和位置关系,以便准确计算。
类似的问题还有关于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圆台等基本几何体的组合体,需要运用三垂直模型来解决。
另外,对于不规则的立体几何问题,可以通过积分等方法进行求解。
拓展:三垂直模型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它能够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几何运算。
除了三垂直模型,还有其他类似的模型,如二垂、一垂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形状的几何体,还可以通过记忆公式等方法来快速求解。
总结:通过这道经典例题的解析和拓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垂直模型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需要根据题目所给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型和方法,准确计算各个面的面积和体积,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同时,还需要注意模型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解题指导八个无敌模型全搞定空间几何的外接球和内切球问题
高中数学解题指导八个无敌模型全搞定空间几何的外接球和内切球问题八个有趣模型——搞定空间几何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类型一、墙角模型墙角模型是指三条线段两两垂直的几何体,通过公式(2R) = a + b + c,即2R = a^2 + b^2 + c^2,可以求出其外接球半径R。
例1:1)已知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的正四棱柱的高为4,体积为16,求该球的表面积。
解:由V = ah = 16,得a = 2,4R = a + a + h = 4 + 4 + 16 = 24,S = 24π,答案为C。
2)若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两两垂直,且侧棱长均为3,求其外接球的表面积。
解:由2R = a + b + c = 3 + 3 + 3 = 9,得R = 9/4,S =4πR^2 = 9π。
3)在正三棱锥S-ABC中,M、N分别是棱SC、BC的中点,且AM⊥MN,若侧棱SA = 23,求正三棱锥S-ABC外接球的表面积。
解:由墙角模型的特点可知,正三棱锥的对棱互垂直。
连接AB、BC的中点D、E,连接AE、CD,交于H,则H是底面正三角形ABC的中心。
由AM⊥MN,SB//MN,可得AM⊥SB,AC⊥SB,故SB⊥平面SAC,SB⊥SA,SB⊥SC,即SB⊥SA,BC⊥SA,故SA⊥平面SBC,SA⊥SC。
因此,三棱锥S-ABC的三棱条侧棱两两互相垂直,由2R^2 = 23^2 + 23^2 + 23^2 = 36,得R^2 = 9,S = 36π。
类型二、棱台模型棱台模型是指上底面和下底面都是正多边形,且两底面中心连线与侧棱垂直的几何体。
通过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可以求出其外接球半径R和内切球半径r。
例2:1)已知棱台的上底面和下底面都是正三角形,上底边长为3,下底边长为6,侧棱长为5,求其外接球半径R和内切球半径r。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棱台的高为4√3.设外接球半径为R,内切球半径为r,则有R/r = (a + b + c)/(a + b - c) = (3 + 6 +5)/(3 + 6 - 5) = 7,解得R = 7r。
利用立体几何中的核心载体模型解题——正方体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应用
共1 0个 习题 , 例题 和第 5 3个 1页课 题学 习 : 正方 体截 面 形状 . 一章 共有 习题 7 第 3个 , 以正 方 体 为 载体 的模 型 占 1 / 3— 1 . 07 4
计情 况 来看 12 从 以 20 年 8 . 09 个新 课 改省 高考 试题 统 考查 点 、 、 的位 置 关 系 的 省 份 有 : 东 、 线 面 广
位数 学 教师 关 注 的事情 . 面本 文 就 立 体几 何 中 下
的核心 模 型 —— 正 方体 进行 了一些探 究 , 同仁 供
参考 .
1 正 方 体 模 型 的 核 心 地 位
直 的有
如 : /C D AC/ A AB/ , /A C j B与 C 面 C异
垂直 , 与 B 、 AC D AD、 B、 A A A 两 两 垂 直 , A。 A 上 平 面 A D, BC A C上 平 面 B D ; A A ∥ 平 面 B C B , 面 AB 上 平 面 A C , 面 C 平 BA B D 平
① 若 一 个 平 面 内 的 两 条 直 线 与 另 一 个 平 面
都 平行 , 么这 两个 平 面相 互 平 行 ; 若 一个 平 那 ②
面经过 另一个 平 面的垂线 , 么这 两个 平 面相 互 那
材 , 何利 用新 教 材提 供 的 知识 、 如 方法 、 想 进行 思 解题 , 如何 找到 新 教材 中 的 核心 知 识 、 心思 想 、 核
2 核 心模型 — — 正方体 的性质 从 课本 中的 以正方 体 ( 如 图)为 载 体 的 例 题 及 习 题 中 可 归纳 出性 质 :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8”字模型、“A”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近年来各地中考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倒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8”字模型、“A ”字模型与三角板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8”字模型图1图28字模型(基础型)条件:如图1,AD 、BC 相交于点O ,连接AB 、CD ;结论:①A B C D ∠+∠=∠+∠;②AB CD AD BC +<+。
8字模型(加角平分线)条件:如图2,线段AP 平分∠BAD ,线段CP 平分∠BCD ;结论:2∠P =∠B +∠D例1.(2021·河北·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可调躺椅示意图(数据如图),AE 与BD 的交点为C ,且A ∠,B ∠,E ∠保持不变.为了舒适,需调整D ∠的大小,使110EFD ∠=︒,则图中D ∠应(填“增加”或“减少”)度.【答案】减少10【分析】先通过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EDF与∠D、∠E、∠DCE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即可判断.【详解】解:∵∠A+∠B=50°+60°=110°,∴∠ACB=180°-110°=70°,∴∠DCE=70°,如图,连接CF并延长,∴∠DFM=∠D+∠DCF=20°+∠DCF,∠EFM=∠E+∠ECF=30°+∠ECF,∴∠EFD=∠DFM+∠EFM=20°+∠DCF+30°+∠ECF=50°+∠DCE=50°+70°=120°,要使∠EFD=110°,则∠EFD减少了10°,若只调整∠D的大小,由∠EFD=∠DFM+∠EFM=∠D+∠DCF+∠E+∠ECF=∠D+∠E+∠ECD=∠D+30°+70°=∠D+100°,因此应将∠D减少10度;故答案为:①减少;②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同时涉及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对顶角相等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读懂图形,找出图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以及牢记公式建立等式求出所需的角,本题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2.(2023·浙江·八年级假期作业)如图,求∠A +∠B +∠C +∠D +∠E +∠F +∠G +∠H +∠K 的度数.【答案】540°【分析】如图所示,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知:∠A +∠B =∠IJL ,∠C +∠D =∠MLJ ,∠H +∠K =∠GIJ ,∠E +∠F =∠GML ,然后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A +∠B =∠IJL ,∠C +∠D =∠MLJ ,∠H +∠K =∠GIJ ,∠E +∠F =∠GML ,∴∠A +∠B +∠C +∠D +∠E +∠F +∠G +∠H +∠K =∠IJL +∠MLJ +∠GML +∠G +∠GIJ =(5-2)×180°=3×180°=54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应用,利用三角形外角和的性质将所求各角的和转化为五边形的内角和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3·山东德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1,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则我们把形如这样的图形称为“8字型”.(1)求证:A C B D ∠+∠=∠+∠;(2)如图2,若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①若100,120B C ∠=︒∠=︒,求P ∠的度数;②若角平分线中角的关系改为“11,33CAP CAB CDP CDB ∠=∠∠=∠”,试探究P ∠与,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见解析(2)①110︒;②()123P B C ∠=∠+∠【分析】(1)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即可证明;(2)①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AP BAP ∠=∠,BDP CDP ∠=∠,再根据“8字形”得到,CAP C CDP P BAP P BDP B ∠+∠=∠+∠∠+∠=∠+∠,两等式相减得到C P P B ∠-∠=∠-∠,即()12P B C ∠=∠+∠,即可求解.②根据11,33CAP CAB CDP CDB ∠=∠∠=∠,可得23BAP BAC ∠=∠,23BDP BDC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可得()2C P P B ∠-∠=∠-∠,即可求解.【详解】(1)证明:在AOC 中,180A C AOC ∠+∠=︒-∠,在BOD 中,180B D BOD ∠+∠=︒-∠,∵AOC BOD ∠=∠,∴A C B D ∠+∠=∠+∠;(2)解:①∵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CAP BAP BDP CDP ∠=∠∠=∠,∵CAP C CDP P ∠+∠=∠+∠①,BAP P BDP B ∠+∠=∠+∠②,由-①②,得:C P P B ∠-∠=∠-∠,即()12P C B ∠=∠+∠,∵100,120B C ∠=︒∠=︒,∴()11001201102P ∠︒=︒︒=+;②∵11,33CAP CAB CDP CDB ∠=∠∠=∠,∴23BAP BAC ∠=∠,23BDP BDC ∠=∠,∵CAP C CDP P ∠+∠=∠+∠,BAP P BDP B ∠+∠=∠+∠,∴()111333C P BDC BAC BDC BAC ∠-∠=∠-∠=∠-∠,()222333P B BDC BAC BDC BAC ∠-∠=∠-∠=∠-∠,∴()2C P P B ∠-∠=∠-∠,∴()123P B C ∠=∠+∠),故答案为:()123P 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有关角平分线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8字形”求解.例4.(2023春·广东深圳·七年级统考期末)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如图1,线段AD ,BC 交于点E ,连接AB ,CD ,判断AD BC +与AB CD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OC 平分AOB ∠,P 为OC 上任意一点,在OA ,OB 上截取OE OF =,连接PE ,PF .求证:PE PF =;(3)如图3,在ABC 中,AB AC >,P 为角平分线AD 上异于端点的一动点,求证:PB PC BD CD ->-.【答案】(1)AD BC AB CD +>+;理由见详解(2)证明见详解(3)证明见详解【分析】(1)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AE BE AB +>,CE ED CD +>,两式相加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SAS 证OEP OFP △≌△即可得出结论;(3)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 ,证APE APC ≌,即PC PE =,同理证CD DE =,然后同理(1)得PB CD PC BD +>+,变形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解:AD BC AB CD +>+,理由如下:AE BE AB +> ,CE ED CD +>,AE BE CE ED AB CD ∴+++>+,即AD BC AB CD +>+;(2)证明:OC 平分AOB ∠,EOP FOP ∴∠=∠,在OEP 和OFP △中,OE OF EOP FOP OP OP =⎧⎪∠=∠⎨⎪=⎩,()OEP OFP SAS ∴ ≌,PE PF ∴=;(3)证明:在AB 上取一点E ,使AE AC =,连接DE 交BP 于点F,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EAP CAP ∴∠=∠,在APE V 和APC △中,AE AC EAP CAP AP AP =⎧⎪∠=∠⎨⎪=⎩,()APE APC SAS ∴ ≌,PE PC ∴=,同理可证DE DC =,EF PF EP +> ,BF FD BD +>,EF PF BF FD EP BD ∴+++>+,即PB DE EP BD +>+,PB CD PC BD ∴+>+,PB PC BD C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综合题,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例5.(2023春·江苏苏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基本图形通常是指能够反映一个或几个定理,或者能够反映图形基本规律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以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定理、常用的数学结论和基本规律为基础,图形简单又具有代表性.在几何问题中,熟练把握和灵活构造基本图形,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将图1①所示的图形称为“8字形”.在这个“8字形”中,存在结论A B C D ∠+∠=∠+∠.我们将图1②所示的凹四边形称为“飞镖形”.在这个“飞镖形”中,存在结论AOC A C P ∠=∠+∠+∠.(1)直接利用上述基本图形中的任意一种,解决问题: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说明:()12P B D ∠=∠+∠.(2)将图2看作基本图形,直接利用(1)中的结论解决下列问题:①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若30B ∠=︒,20D ∠=︒,求P ∠的度数.②在图4中,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无需说明理由).③在图5中,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无需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①25︒;②()11802P B D ∠=︒-∠+∠;③()190+2P B D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34∠=∠∠=∠,,再根据题干的结论列出3214P ABC P ADC ∠+∠=∠+∠∠+∠=∠+∠,,相加得到22314P ABC ADC ∠+∠+∠=∠+∠+∠+∠,继而得到2P ABC ADC ∠=∠+∠,即可证明结论;(2)①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根据(1)的结论得到()1252H B D ∠=∠+∠=︒,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角的定义证明90PCH ∠=︒,90PAH ∠=︒,再根据题干的结论可推出25P H ==︒∠∠;②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H B D ∠=∠+∠,,同理可得90PCH ∠=︒,90PAH ∠=︒,则由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可得()11802P B D ∠=︒-∠+∠;③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B BAP BCP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122BAP BAO BCP BCE ==∠,∠,再求出1902BCP BCD =︒-∠,由题干的结论可知B BAO D BCD +=+∠∠∠∠,由此可得()1902P B BAP BCP B D =++=︒++∠∠∠∠∠∠.【详解】(1)解:∵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1234∠=∠∠=∠,,∴2314∠+∠=∠+∠,由题干的结论得:32P ABC ∠+∠=∠+∠,∠14P ADC +∠=∠+∠,∴21324P ABC ADC ∠+∠+∠=∠+∠+∠+∠,∴2P ABC ADC ∠=∠+∠,∴()12P ABC ADC ∠=∠+∠,即()12P B D ∠=∠+∠;(2)解:①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52H B D ∠=∠+∠=︒,∵PC HC ,分别平分BCE BCD ∠,∠,∴1122BCP BCE BCH BCD ==∠,∠,∵180BCD BCE ∠+∠=︒∴119022BCP BCH BCD BCE +=+=︒∠∠∠∠,∴90PCH ∠=︒,同理可得90PAH ∠=︒,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PAH H PCH +=+∠∠∠∠,∴25P H ==︒∠∠;②如图所示,分作BAD BCD ∠∠,的角平分线交于H ,由(1)的结论可知()12H B D ∠=∠+∠,,同理可得90PCH ∠=︒,90PAH ∠=︒,∴()13601802P PAH PCH H B D =︒---=︒-+∠∠∠∠∠∠;③由题干的结论可得P B BAP BCP =++∠∠∠∠,∵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1122BAP BAO BCP BCE ==∠∠,∠∠,∵180BCE BCD =︒-∠∠,∴1902BCP BCD =︒-∠∠,由题干的结论可知B BAO D BCD +=+∠∠∠∠,∴BAO D BCD B =+-∠∠∠∠,∴P B BAP BCP =++∠∠∠∠119022B BAO BCD =++︒-∠∠1111902222B D BCD B BCD =++-+︒-∠∠∠∠()1902B 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准确识图并运用好“8”字形的结论,然后列出两个等式是解题的关键,用阿拉伯数字加弧线表示角更形象直观.模型2、“A ”字模型结论:①∠3+∠4=∠D +∠E ;②∠1+∠2=∠A +180°。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模型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模型摘要:一、引言1.1 立体几何的定义与意义1.2 立体几何解题模型的重要性二、立体几何解题模型及方法2.1 公理与定理2.2 平面几何知识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2.3 空间直角坐标系2.4 辅助线与数形结合三、解题技巧与策略3.1 找出线和面的关系3.2 运用勾股定理求解面积和周长3.3 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将立体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3.4 借助模型意识,口算解题四、结论4.1 模型意识的重要性4.2 提高解题能力,掌握立体几何知识正文:一、引言1.1 立体几何的定义与意义立体几何是研究空间中点、线、面及其相关性质的几何学科,它是平面几何的拓展与延伸。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立体几何解题模型的重要性掌握立体几何解题模型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掌握立体几何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解题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从而在解题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立体几何解题模型及方法2.1 公理与定理立体几何的解题模型主要包括公理和定理。
公理是空间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关系、平面和平面的关系等基本概念。
定理则是基于公理推导出来的空间直线、平面和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2.2 平面几何知识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可以借鉴平面几何的知识,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从而简化问题。
例如,在求解立体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可以运用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
2.3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将立体空间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工具。
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以将立体问题表示为三维空间的向量和矩阵运算,从而简化问题。
2.4 辅助线与数形结合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可以运用辅助线和数形结合的方法。
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发现线与面之间的关系。
数形结合则是将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几何模型(小学奥数必会6大模型)
模型一:等高模型定义: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取决于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
如果固定三角形的底(或高)不变,另一者变大(小)n 倍,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变大(小)n 倍。
六种基本类型: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底之比;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高之比公式:DCBDS S ADC ABD =∆∆;FCEDS S ABC ABD =∆∆其中,BC=EF 且两三角形的高相等公式:1=∆∆DEFABCS S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公式:1==∆∆∆ABDABCBCD ACD S S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可看作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公式:1=CDEFABCDS S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公式:ABCDEDC S S 21=∆两个平行四边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他们底的比公式:EFABS S DEFG ABCD =例题: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36cm 2,E 、F 、G 为各边中点,H 为AD 边上任意一点,问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5.135.418185.43681211836212136212121=-=-=∴=⨯=⨯⨯=+=++=⨯=++=++∴=++====∴===∴=∆∆∆∆∆∆∆∆∆∆∆∆∆∆∆∆∆∆∆∆∆∆∆∆∆∆∆BEF BEF BEF DGH BFH BEH CDH BCH ABH DGH BFH BEH CDH BCH ABH ABCD CDH DGH BCH BFH ABH BEH CGHDGH CFH BFH BEHAEH S S BF BE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EB AE HC BH 阴影阴影,,,,同理,、如图,连接模型二:相似模型定义: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的两个三角形,一切对应线段的长度成比例的模型。
两种基本类型:(一)金字塔模型(二)沙漏模型①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的长度成比例,并且这个比例等于他们的相似比;公式:AGAFBC DE AC AE AB AD ===②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他们相似比的平方;公式:22::AG AF S S ABC ADE =∆∆③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数学立体几何模型
数学立体几何模型数学立体几何模型是指用于研究和描述三维空间中几何形状的数学模型。
在立体几何中,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如球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等作为模型,来研究空间的点、线、面等元素之间的关系。
这些立体几何模型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解析几何、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领域中都会涉及到。
通过这些模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几何的性质,例如体积、表面积、角度、距离等。
此外,立体几何模型也常常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物理学等领域。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模型:1. 正多面体:包括四面体、立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等,它们是具有相同边长和角度的多面体。
2. 柱体:由一个多边形在一条直线上移动形成的立体图形,如圆柱、棱柱等。
3. 锥体:由一个多边形绕其一边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如圆锥、棱锥等。
4. 球体:所有点与中心点距离相等的三维图形。
5. 椭球体:类似于球体,但在不同方向上的半径不同。
6. 双曲面体:由双曲线绕其轴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
7. 抛物面体:由抛物线绕其轴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
8. 环面:由一个圆绕着一个与它不相交的轴线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
综上所述,这些模型不仅在数学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间几何概念,而且在工程、建筑、艺术设计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这些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体积、表面积、截面、投影等相关的立体几何问题。
总之,数学立体几何模型是研究空间几何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空间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模型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模型一、引言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三维空间中的图形和形体。
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模型是指在高中阶段,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本文将介绍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模型的基本原理、常见方法和实例应用。
二、基本原理高中立体几何解题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现实世界中的三维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这需要运用几何知识和数学方法,包括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系等。
在建立模型时,需先确定问题所涉及的空间图形类型(如球体、圆柱体、棱锥等),并了解其性质和特点。
然后,在具体问题情境下,根据已知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表示,并建立相应方程或不等式组。
三、常见方法1. 平面投影法平面投影法是一种常用于求解棱柱、棱锥等空间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它利用平行投影将三维图形投影到平面上,从而简化问题的求解。
以求解棱柱体的表面积为例,可以将棱柱体展开成一张平面图,并计算各个面的面积,最后将其相加即可得到总表面积。
2. 截面法截面法常用于求解球体、圆锥体等空间图形的体积。
它通过在空间中截取一个或多个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并计算这些截面的面积和高度来求解体积。
以求解球体的体积为例,可以通过选择一个与球心重合的直径作为截面,然后计算每个截面的半径和高度,最后利用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3. 向量法向量法是一种常用于求解空间图形之间关系和性质的方法。
它利用向量的性质和运算,建立坐标系或向量方程来描述图形之间的关系。
以求解两直线之间夹角为例,可以利用向量内积公式计算两个直线所对应向量之间的夹角。
四、实例应用1. 棱柱表面积问题已知一个棱柱体的底边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为a,高度为h,求其表面积。
解:首先,我们可以将棱柱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
根据展开图可知,棱柱体的表面积由两个底面和三个侧面组成。
底面的面积为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即√3/4 * a^2。
侧面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矩形的长和宽得到,其中长为h,宽为a。
大题专攻(三)“立体几何”大题的思维建模课件
∴∠MAB 为二面角 M-AD-C 的平面角,∴∠MAB=30°, 又△PAB 为等边三角形,则 M 为 PB 的中点, ∴M0,a2, 23a,―DM→=-a,32a, 23a, ―B→C =(a,-a,0),―C→P =(-a,0, 3a).
n ·―B→C =0,
设平面
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x,y,z),则 n
∴MO∥ED,且MO=ED, ∴四边形EDOM是平行四边形,∴EM∥DO, ∵EM⊄平面ABCD,DO⊂平面ABCD,∴EM∥平面ABCD. (2)证明:∵ED∥FC,ED⊥平面ABCD,∴CF⊥平面ABCD. 又∵DO⊂平面ABCD,∴CF⊥DO, ∵AC⊥DO,CF⊂平面FAC,AC⊂平面FAC,CF∩AC=C, ∴DO⊥平面FAC. 由(1)知EM∥DO,∴EM⊥平面FAC. 又∵EM⊂平面AEF,∴平面AEF⊥平面FAC.
大题专攻(三) “立体几何”大题的思维建模 一 宏观掌握解题通路: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论证推理与计算相结合,以某个几何体为依托, 分步设问,逐层加深.解决这类题目的原则是建模、建系. 建模——将问题转化为平行模型、垂直模型、平面化模型及角度、距离等的 计算模型,有时也需建立函数模型; 建系——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
1241,
2
∴cos θ= 1-sin2θ=5147,
∴直线 DM 与平面 PB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5147.
[反思领会]
解决本题第(2)问的关键在于厘清二面角M-AD-C与二面角M-AD-C的平面角, 只有厘清哪个是平面角,才能寻求坐标之间的关系,在确定∠MAB为二面角的平 面角时,要注意应用第(1)问的结论,这也是立体几何解答题的特点之一.事实上, 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意义中,必须紧扣“相交棱”“两垂直于棱的相交直线”,这往 往需要利用“作、证”“相交棱垂直于平面”等知识.
立体几何解题模型
增强模型意识,口算解题不再是梦想新课标教材对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分成了两套思路。
一套是传统思路,以欧式几何中的公理、定理及推论作为一条主线,灵活添加辅助线,数形结合求得题解;另一套则是借助空间直角坐标系,将立体图形坐标化,从而将几何问题完全转化成代数问题,再通过方程来解决问题。
在此,我愿意另辟蹊径,用模型的意识来看待立体几何问题,利用补形法,力争将高考立体几何大题变为口算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几个模型:1、 长方体的“一角”模型在三棱锥P A B C -中,,,PA PB PB PC PC PA ⊥⊥⊥,且,,PA a PB b PC c ===.①三棱锥P A B C-的高h =证明:设直线AH 交BC 于D 点,由于H 点一定在△ABC 内部,所以D 点一定在BC 上,连结PD. 在△PAD 中:PH ==②,,P BC A P CA B P AB C ------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是:arctanarctanarctanbcacab.例1、四棱锥P A B C D -中,底面A B C D 是边长为的正方形,,1PA ABCD PA ⊥=面,求A D P B --的大小.分析:考虑三棱锥A PD B -,它就是模型1-长方体的“一个角”.本来我们可以利用结论②解:设二面角A D P B --的大小为α.CAADCB则:tan2ABPA ADα⋅===⋅,故arctan2α=我们看到象例1这样本来是高考中大题目,可是抓到了长方体“一角”,做起来就变得很轻松了.例2、直二面角D AB E--中,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见图)AE=BE,求B点到面ACE的距离.分析:这是一道高考中的大题.因为D-AB-E是直二面角,BC⊥面ABE,当然面ABCD⊥面ABE,又因为ABCD是正方形,BC要垂直于面ABE.在ABE中,AE就是面内的一条线,而BE就是BF在该面内的射影,而AE是垂直于BF,这是因为BF垂直面ACE的,所以AE是垂直于面ACE的.所以AE垂直于BF,又有AE=BE,所以△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小段是熟悉几何环境的过程.图形中特殊的位置关系约束△ABE的形状.补充图形,在正方体1111ABC D A B C D-看问题.在这里看直二面角的局部图形.问题就转化为:求D到面ACE的距离,就是求O点到面AB1C的距离.因为O,B到面ACB1的距离相等,所以只须求B到面ACB1的距离即可,考虑三棱锥B-ACB1,它是模型2.312,3BC BA BB BF===∴==所以,D到面ACE的距离为3.点评:比起高考评分标准给的答案那要简单得多了.这儿要注意:一个是把局部的直二面角根据它的AEB是以E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ABCD是正方形的图形特征,补足正方体,这就是一种扩大的几何环境,而正方体也就是长方体模型,另一方面又抓到这正方体的一个角B-ACB1,那么这个角的模型更高,DB1A1CBED CBA这就使我们在运算过程中得以简化.所以说一道看起来很复杂的几何题,用典型几何模型做就显得轻松. 例3 底面为ABCD 的长方体被截面AEC 1F 所截,AB =4,BC =2,CC 1=3,BE =1(见图),求C 点到面AEC 1F 的距离.分析:这也是一道高考题,在评分标准中给出了很多的辅助线.现在我们用典型的空间模型,再对这道题解解看.解:延长C 1E 交CB 延长线于M ,延长CD ,交C 1F 延长线于N ,C -C 1NM 是模型2.因为13,,321C C C M C M C M C N B C B E C M ===-- 同理13,,1242C C C N C N C N C N C DD FC N ===--.所以,C 到面C 1MN331211⨯⨯=.2、公式12cos cos cos θθθ=⋅的几何模型PB PA ααα⊥∈平面,是的斜线,B ,AB 是PB 在α内的射影,BC 是α内一条直线12,,,PBC PBA ABC θθθ∠=∠=∠=则有12cos cos cos θθθ=⋅.大家要注意搞清楚那个是θ,那个是1θ,那个是2θ,实际上只要搞清那个是θ,另外两个就是12,θθ.特别的,α内的直线不一定过B ,如上面的右图所示:C CDθ2θ1θαPCBAθ2θ1θαPCBA在直线AB 上有一点D ,过D 在α画一直线DC ,则θ是直线PB 与DC 所成的角,12,.PBA ADC θθ∠=∠=则12cos cos cos θθθ=⋅那么这样的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模型计算出异面直线成角.PB 和DC 的成角. 例4 EA ⊥面ABCD ,ABCD是边长为的正方形,EA =1,在AC 上是否存在P 点,使PE 、BC 成60 角.分析:12EPA APM EPM θθθ∠=∠=∠=cos cos cos EPA APM EPM∠⋅∠=∠即1,22=所以112A P A C==.可见AC 中点即是要找的点P例5 长方体1111ABC D A B C D -中,AB =2,AA 1=1,BD 与面AA 1B 1B 成30°角.AE ⊥BD 于E ,F 为A 1B 1的中点,求AE ,BF 成角.解:12cos cos cos cos 45cos(9030)θθθ=⋅=-=1224⨯=所以AE ,BF成角为arccos4.这样的一个题目,最重要的是位.在高考评分标准中,都要有很长的解题过程中.这些结论在高考中,教材中有的可以直接用,有的可以先用,然后把结论来源说明.这样可以减少思考的时间与计算量.这就相当于电脑中的集成块一样,减少空间.3、双垂四面体模型如图3,四面体A -BCD ,AB ⊥面BCD ,CD ⊥面BCA ,这种四面体构成许多简单多面体的基本图形,不妨称为双垂四面体,主要性质:DCBB 1CB①cos cos cos A D C A D B B D C ∠=∠⋅∠;②以BD 、BC 和AC 为棱的二面角都是直二面角,以AB 、BC 为棱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是D B C ∠与A C B ∠③以AD 为棱的二面角为θ,则cos A B C D A C B Dθ⋅=⋅;④对棱AB 与CD 垂直,且BC 是它们的公垂线; ⑤对棱AD 与BC 为异面直线,它们夹角为α,则cos B C A Dα=例3 如图4,ABCD 是上下底长分别为2和6,高为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对称轴OO 1拆成直二面角,如图5.(1)证明:AC ⊥BO 1;(2)求二面角O -AC -O 1的大小. 解:(1)略(2)∵平面AOO 1⊥平面OO 1C ,又∵AO ⊥O 1C ,∴AO 平面OO 1C ,同理CO 1⊥平面AOO 1,四面体AOO 1C 是一个双垂四面体,若二面角O -AC -O 1的平面角为θ,则11c o s A O C O O C A O θ⋅=⋅,根据条件,从图5中可知AO =3,OC =2,1AO =CO 1=1,即可自得cos 4θ=.例4 如图6,直二面角D -AB -E 中,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E =EB ,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ACE.(1)求证:AE ⊥平面BCE ; (2)求二面角B -AC -E 的大小; (3)求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分析:当(1)证明后,我们很容易识别四面体A -EBC 是一个双垂四面体,若二面角B -AC -E 的平面角为θ,则cos C B A E A B C Eθ⋅=⋅,由条件可以计算出AB =CB=2,AE=,C E =,图3DBAO图4DCBAC图6DCBA∴arccos3θ=.值得注意的是此题的(3)并不需要用等积变换,根据平面斜线上两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它们的斜线长的比,∴点D到平面ACE的距离等于B点到平面ACE的距离,也就是线段BF的长为33E B BE C⋅==利用典型立体几何模型解高考题1.(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已知三棱锥O A B C-的侧棱OA OB OC,,两两垂直,且1O A=,2O B O C==,E是O C的中点.(1)求O点到面ABC的距离;(2)求异面直线B E与A C所成的角;(3)求二面角E A B C--的大小.解:显然三棱锥O A B E-和O A B C-都是长方体一脚模型,(1)设O点到面ABC的距离为h,则由结论1—①,3h==(2)设B E与A C所成的角为α,则由模型二cos cos cosO E B A C Oα=∠⋅∠,由勾股定理AB AC BE===2cos AC O∠=,1cos O EB∠=故2cos5α=,2arccos5α=(3)设二面角E A B O--、C A B O--、E A B C--的大小分别为,,θβγ,则θβγ=-,由结论1—②,tanO CO A O Bβ⋅==⋅,tan2O EO A O Bγ==⋅所以tan tantan1tan tan7βγθβγ-==+⋅2、(本小题满分13分)AOECB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D ⊥底面ABCD ,E 是AB 上一点,PE ⊥EC. 已知,21,2,2===AE CD PD 求二面角E —PC —D 的大小.解:过E 点作EG CD G ⊥于,G 过点作FG CD G EF ⊥于,连结,则显然三棱锥 G C E F-是长方体一角模型,设二面角E —PC —D 的大小为α,则由结论1—②可知:tan C G FGα=⋅,下面就只剩下计算问题了因为PD ⊥底面,故PD ⊥DE ,又因EC ⊥PE ,且DE 是PE 在面ABCD 内的射影,故由三垂直线定理的逆定理知:EC ⊥DE ,设DE=x ,因为△DAE ∽△CED ,故1,1,2±===x xx CD AEx 即(负根舍去).从而DE=1,故有勾股定理2AD EG ==32C G CD D G =-=,又因为C G F G C DD P=,所以4C GD P FG C D⋅==,故tan 1EG C G FGα⋅==⋅,二面角E —PC —D 的大小为.4π3、(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侧面BB 1C 1C ,E 为棱CC 1上异于C 、C 1的一点,EA ⊥EB 1,已知AB=2,BB 1=2,BC=1,∠BCC 1=3π,求:(Ⅰ)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距离;(Ⅱ)二面角A —EB 1—A 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解(Ⅰ)显然四面体1A BEB -是双垂四面体模型 由结论3—④,BE 是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公垂线在平行四边形BCC 1B 1中,设EB=x ,则EB 1=24x -,PCBEA!B !A !E作BD ⊥CC 1,交CC 1于D ,则BD=BC·.233sin=π在△BEB 1中,由面积关系得0)3)(1(,23221421222=--⋅⋅=-x x x x 即.3,1±=±=x x 解之得(负根舍去),33cos21,,322=⋅-+∆=πCE CE BCE x 中在时当解之得CE=2,故此时E 与C 1重合,由题意舍去3=x . 因此x =1,即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距离为1. (Ⅱ)先求二面角1A EB B --由结论3—②,二面角1A EB B --的大小为AEB ∠,由于AB=2,1BE =故tan AEB ∠=11A B EB -是直二面角,故二面角A —EB 1—A 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2.巧妙利用典型的立体几何模型可以很轻松地解决一些复杂的高考题,在平时复习是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总结有哪些典型的立体几何模型可以用于解题,这样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立体几何平行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立体几何平行证明题常见模型及方法 证明空间线面平行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②立体几何论证题的解答中,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③明确何时应用判定定理,何时应用性质定理,用定理时要先申明条件再由定理得出相应结论。
平行转化: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类型一:线面平行证明(中位线法,构造平行四边形法,面面平行法)(1) 方法一:中位线法 以锥体为载体变式 3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5,AC=BC=2,∠C=90°,点D 是A 1C 1的中点. 求证:BC 1//平面AB 1D ;方法2:构造平行四边形法 例1如图,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 E 、F分别为AB SC ,的中点.证明○1EF ∥平面SAD ○2BF ∥平面SDEFS CD变式1:若E 、F 分别为AD SB ,的中点.证明EF ∥平面SCD变式2 若E 、F 分别为SD B ,A 的中点.证明EF ∥平面SCB例2 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为等腰梯形,AB//CD ,AB=4, BC=CD=2, AA 1=2, E 、E 1分别是棱AD 、AA 1的中点.设F 是棱AB 的中点,证明:直线EE 1//平面FCC 1 方法3:面面平行法 (略) 举一反三 1 如图,已知AB ⊥平面A C D ,DE ⊥平面ACD ,△ACD 为等边三角形,2AD DE AB ==,F 为CD 的中点.(1) 求证://AF 平面BCE ;(2) 求证:平面BCE ⊥平面CDE ; 2 如图是某直三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被削去上底后的直观图与三视图中的侧(左)视图、俯视图,在直观图中,M 是BD 的中点,侧(左)视图是直角梯形,俯视图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关数据如图所示.(1)求出该几何体的体积;(2)若N 是BC 的中点,求证:AN ∥平面CME ;(3)求证:平面BDE ⊥平面BCD.3直四棱柱ABCD -A1B1C1D1中,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AB∥DC ,AB =2AD =2DC =2,E 为BD1的中点,F 为AB 中点.(1)求证EF ∥平面ADD1A1;(2)求几何体DD1AA1EF 的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模型意识,口算解题不再是梦想新课标教材对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分成了两套思路。
一套是传统思路,以欧式几何中的公理、定理及推论作为一条主线,灵活添加辅助线,数形结合求得题解;另一套则是借助空间直角坐标系,将立体图形坐标化,从而将几何问题完全转化成代数问题,再通过方程来解决问题。
在此,我愿意另辟蹊径,用模型的意识来看待立体几何问题,利用补形法,力争将高考立体几何大题变为口算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几个模型:1、 长方体的“一角”模型在三棱锥P A B C -中,,,PA PB PB PC PC PA ⊥⊥⊥,且,,PA a PB b PC c ===.①三棱锥P A B C-的高h =证明:设直线AH 交BC 于D 点,由于H 点一定在△ABC 内部,所以D 点一定在BC 上,连结PD. 在△PAD 中:PH ==②,,P BC A P CA B P AB C ------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是:arctanarctanarctanbcacab.例1、四棱锥P A B C D -中,底面A B C D 是边长为的正方形,,1PA ABCD PA ⊥=面,求A D P B --的大小.分析:考虑三棱锥A PD B -,它就是模型1-长方体的“一个角”.本来我们可以利用结论②解:设二面角A D P B --的大小为α.CAADCB则:tan2ABPA ADα⋅===⋅,故arctan2α=我们看到象例1这样本来是高考中大题目,可是抓到了长方体“一角”,做起来就变得很轻松了.例2、直二面角D AB E--中,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见图)AE=BE,求B点到面ACE的距离.分析:这是一道高考中的大题.因为D-AB-E是直二面角,BC⊥面ABE,当然面ABCD⊥面ABE,又因为ABCD是正方形,BC要垂直于面ABE.在ABE中,AE就是面内的一条线,而BE就是BF在该面内的射影,而AE是垂直于BF,这是因为BF垂直面ACE的,所以AE是垂直于面ACE的.所以AE垂直于BF,又有AE=BE,所以△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小段是熟悉几何环境的过程.图形中特殊的位置关系约束△ABE的形状.补充图形,在正方体1111ABC D A B C D-看问题.在这里看直二面角的局部图形.问题就转化为:求D到面ACE的距离,就是求O点到面AB1C的距离.因为O,B到面ACB1的距离相等,所以只须求B到面ACB1的距离即可,考虑三棱锥B-ACB1,它是模型2.312,3BC BA BB BF===∴==所以,D到面ACE的距离为3.点评:比起高考评分标准给的答案那要简单得多了.这儿要注意:一个是把局部的直二面角根据它的AEB是以E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ABCD是正方形的图形特征,补足正方体,这就是一种扩大的几何环境,而正方体也就是长方体模型,另一方面又抓到这正方体的一个角B-ACB1,那么这个角的模型更高,DB1A1CBED CBA这就使我们在运算过程中得以简化.所以说一道看起来很复杂的几何题,用典型几何模型做就显得轻松. 例3 底面为ABCD 的长方体被截面AEC 1F 所截,AB =4,BC =2,CC 1=3,BE =1(见图),求C 点到面AEC 1F 的距离.分析:这也是一道高考题,在评分标准中给出了很多的辅助线.现在我们用典型的空间模型,再对这道题解解看.解:延长C 1E 交CB 延长线于M ,延长CD ,交C 1F 延长线于N ,C -C 1NM 是模型2.因为13,,321C C C M C M C M C N B C B E C M ===-- 同理13,,1242C C C N C N C N C N C DD FC N ===--.所以,C 到面C 1MN331211⨯⨯=.2、公式12cos cos cos θθθ=⋅的几何模型PB PA ααα⊥∈平面,是的斜线,B ,AB 是PB 在α内的射影,BC 是α内一条直线12,,,PBC PBA ABC θθθ∠=∠=∠=则有12cos cos cos θθθ=⋅.大家要注意搞清楚那个是θ,那个是1θ,那个是2θ,实际上只要搞清那个是θ,另外两个就是12,θθ.特别的,α内的直线不一定过B ,如上面的右图所示:C CDθ2θ1θαPCBAθ2θ1θαPCBA在直线AB 上有一点D ,过D 在α画一直线DC ,则θ是直线PB 与DC 所成的角,12,.PBA ADC θθ∠=∠=则12cos cos cos θθθ=⋅那么这样的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模型计算出异面直线成角.PB 和DC 的成角. 例4 EA ⊥面ABCD ,ABCD是边长为的正方形,EA =1,在AC 上是否存在P 点,使PE 、BC 成60 角.分析:12EPA APM EPM θθθ∠=∠=∠=cos cos cos EPA APM EPM∠⋅∠=∠即1,22=所以112A P A C==.可见AC 中点即是要找的点P例5 长方体1111ABC D A B C D -中,AB =2,AA 1=1,BD 与面AA 1B 1B 成30°角.AE ⊥BD 于E ,F 为A 1B 1的中点,求AE ,BF 成角.解:12cos cos cos cos 45cos(9030)θθθ=⋅=-=1224⨯=所以AE ,BF成角为arccos4.这样的一个题目,最重要的是位.在高考评分标准中,都要有很长的解题过程中.这些结论在高考中,教材中有的可以直接用,有的可以先用,然后把结论来源说明.这样可以减少思考的时间与计算量.这就相当于电脑中的集成块一样,减少空间.3、双垂四面体模型如图3,四面体A -BCD ,AB ⊥面BCD ,CD ⊥面BCA ,这种四面体构成许多简单多面体的基本图形,不妨称为双垂四面体,主要性质:DCBB 1CB①cos cos cos A D C A D B B D C ∠=∠⋅∠;②以BD 、BC 和AC 为棱的二面角都是直二面角,以AB 、BC 为棱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分别是D B C ∠与A C B ∠③以AD 为棱的二面角为θ,则cos A B C D A C B Dθ⋅=⋅;④对棱AB 与CD 垂直,且BC 是它们的公垂线; ⑤对棱AD 与BC 为异面直线,它们夹角为α,则cos B C A Dα=例3 如图4,ABCD 是上下底长分别为2和6,高为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对称轴OO 1拆成直二面角,如图5.(1)证明:AC ⊥BO 1;(2)求二面角O -AC -O 1的大小. 解:(1)略(2)∵平面AOO 1⊥平面OO 1C ,又∵AO ⊥O 1C ,∴AO 平面OO 1C ,同理CO 1⊥平面AOO 1,四面体AOO 1C 是一个双垂四面体,若二面角O -AC -O 1的平面角为θ,则11c o s A O C O O C A O θ⋅=⋅,根据条件,从图5中可知AO =3,OC =2,1AO =CO 1=1,即可自得cos 4θ=.例4 如图6,直二面角D -AB -E 中,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E =EB ,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ACE.(1)求证:AE ⊥平面BCE ; (2)求二面角B -AC -E 的大小; (3)求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分析:当(1)证明后,我们很容易识别四面体A -EBC 是一个双垂四面体,若二面角B -AC -E 的平面角为θ,则cos C B A E A B C Eθ⋅=⋅,由条件可以计算出AB =CB=2,AE=,C E =,图3DBAO图4DCBAC图6DCBA∴arccos3θ=.值得注意的是此题的(3)并不需要用等积变换,根据平面斜线上两点到平面的距离等于它们的斜线长的比,∴点D到平面ACE的距离等于B点到平面ACE的距离,也就是线段BF的长为33E B BE C⋅==利用典型立体几何模型解高考题1.(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已知三棱锥O A B C-的侧棱OA OB OC,,两两垂直,且1O A=,2O B O C==,E是O C的中点.(1)求O点到面ABC的距离;(2)求异面直线B E与A C所成的角;(3)求二面角E A B C--的大小.解:显然三棱锥O A B E-和O A B C-都是长方体一脚模型,(1)设O点到面ABC的距离为h,则由结论1—①,3h==(2)设B E与A C所成的角为α,则由模型二cos cos cosO E B A C Oα=∠⋅∠,由勾股定理AB AC BE===2cos AC O∠=,1cos O EB∠=故2cos5α=,2arccos5α=(3)设二面角E A B O--、C A B O--、E A B C--的大小分别为,,θβγ,则θβγ=-,由结论1—②,tanO CO A O Bβ⋅==⋅,tan2O EO A O Bγ==⋅所以tan tantan1tan tan7βγθβγ-==+⋅2、(本小题满分13分)AOECB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D ⊥底面ABCD ,E 是AB 上一点,PE ⊥EC. 已知,21,2,2===AE CD PD 求二面角E —PC —D 的大小.解:过E 点作EG CD G ⊥于,G 过点作FG CD G EF ⊥于,连结,则显然三棱锥 G C E F-是长方体一角模型,设二面角E —PC —D 的大小为α,则由结论1—②可知:tan C G FGα=⋅,下面就只剩下计算问题了因为PD ⊥底面,故PD ⊥DE ,又因EC ⊥PE ,且DE 是PE 在面ABCD 内的射影,故由三垂直线定理的逆定理知:EC ⊥DE ,设DE=x ,因为△DAE ∽△CED ,故1,1,2±===x xx CD AEx 即(负根舍去).从而DE=1,故有勾股定理2AD EG ==32C G CD D G =-=,又因为C G F G C DD P=,所以4C GD P FG C D⋅==,故tan 1EG C G FGα⋅==⋅,二面角E —PC —D 的大小为.4π3、(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侧面BB 1C 1C ,E 为棱CC 1上异于C 、C 1的一点,EA ⊥EB 1,已知AB=2,BB 1=2,BC=1,∠BCC 1=3π,求:(Ⅰ)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距离;(Ⅱ)二面角A —EB 1—A 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解(Ⅰ)显然四面体1A BEB -是双垂四面体模型 由结论3—④,BE 是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公垂线在平行四边形BCC 1B 1中,设EB=x ,则EB 1=24x -,PCBEA!B !A !E作BD ⊥CC 1,交CC 1于D ,则BD=BC·.233sin=π在△BEB 1中,由面积关系得0)3)(1(,23221421222=--⋅⋅=-x x x x 即.3,1±=±=x x 解之得(负根舍去),33cos21,,322=⋅-+∆=πCE CE BCE x 中在时当解之得CE=2,故此时E 与C 1重合,由题意舍去3=x . 因此x =1,即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距离为1. (Ⅱ)先求二面角1A EB B --由结论3—②,二面角1A EB B --的大小为AEB ∠,由于AB=2,1BE =故tan AEB ∠=11A B EB -是直二面角,故二面角A —EB 1—A 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2.巧妙利用典型的立体几何模型可以很轻松地解决一些复杂的高考题,在平时复习是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总结有哪些典型的立体几何模型可以用于解题,这样才能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