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共21页文档
甲午战败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发展 三、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1、战争爆发
丰岛海战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2、黄海海战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2、黄海海战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一)中日甲午战争
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
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
——李鸿章
一、甲午战败的严重危机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1、马关之约的签订
陆
伊
奥
藤
宗
博
光
文
李 鸿 章
小山丰太郎
“已垂一年的日清战争,就这样意外告终的话,遗憾与 惋惜实在是难以言表。……再用不了半年,就能让四亿支 那人在北京城的日章旗之下跪倒了。一口气想到了这一步, 真是书生气的想法。这时候,如果能三思而后行就好了, 可是已经被激情冲昏了头脑……让我直冲上去的,就是这 个原因。
媾和谈判化作乌有以后,就能进军攻城略地,终成北 京城头之盟。……这就是我决意为此凶行的目的。结果与 预期相反,成了多此一举,和目的完全背道而驰。”
——小山丰太郎《旧梦谭》
“口舌所不能争者,籍一枪子之伤而得之。” ——梁启超《李鸿章传》
“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意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
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
主观方面——维新派自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软弱性,突出表现 在: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即不敢否定君主专制,也不敢触及封 建土地所有制,只能打着孔子的旗号“托古改制”;2、对帝国主 义抱有幻想,寄望于列强帮助自己变法;3、脱离人民群众,甚至 惧怕、仇视人民群众,失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中国近代史3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近代史第3讲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1】朝贡体系瓦解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列强的加紧侵略,清政府出现了边疆危机,朝贡体系逐渐瓦解。
1864年,新疆发生内乱,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趁机入侵,沙俄出兵占领伊犁。
清政府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最终,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
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
经过马尾海战,刘铭传防守台湾,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1879年,吞并琉球。
借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的机会,出兵朝鲜,1894年,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
清军在平壤大败,同月黄海海战,重创日本舰队,李鸿章要求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后失去制海权。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清政府朝贡体系瓦解。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清政府被举借外债),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条款内容影响割地赔款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设厂外交朝鲜独立朝贡体系瓦解《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义勇军与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反割台斗争,最终失败。
台湾至此被日本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2】戊戌变法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引发沙俄的不满,纠集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
清政府继续编练新军,发展洋务。
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了戊戌变法。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此前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的儒家都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主张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传统经学结合在一起,宣扬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第二章:维新变法
慈禧太后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3.戊戌维新失败的教训
(1)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 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 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 (2)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 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 本行不通的; (3)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康有为理论要义
今文经才是儒学真经,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王,人
类社会是按照今文经学所揭示的“三世”进化规律,由礼
崩乐坏的据乱世到君主专制的升平世,再到君民共主的太
平世,最后达到大同境界的。 据此,中国现在应因时改制,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 宪制度。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
介绍外国变法经验
一、戊戌维新运动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失败
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 戊戌六君子
•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所住的颐 和园赶回皇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 瀛台,宣布临朝“训政”。这就是戊戌政 变。随后,慈禧命令捕杀维新派人物。 • 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英、日使馆的帮助 下经香港、天津逃往日本;谭嗣同、杨深 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 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 子”;参与新政的徐致靖被处永远监禁, 张荫桓遣戍新疆,早已开缺回籍的翁同龢 又加上一个革用处分。戊戌变法中的所有 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运动
康有为及其早期维新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出身 于官僚地主家庭。
一、戊戌维新运动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方真的缺少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和军官吗?并非如此。只是由于制度上的腐化,使得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和军官没有机会参与决策,而制度上的因素可以说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因素。
比较普遍的说法,洋务运动的失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主观原因: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பைடு நூலகம்。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在这场战争中信奉的是“武器决定论”,认为武器是第一要素,他们希望战争可以和平解决,寄希望与西方列强的调停,对战争的发生缺乏远见,没有正确的作战策略。事实上,这些正是洋务派妄图通过器物层的改革达到图强目的破产的表现。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单纯的器物层改革是很难有实效性的。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一
然而甲午战争的整个进程是令中国人寒心的,整个战争过程中,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战果乏善可陈。最终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看大致有四点:
一、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侵略野心迅速膨胀,而另一方面,战胜中国又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同时日本也做了大量的军事上的准备,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显然没有将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没有放在眼里。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当甲午战争在朝鲜战场展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结果失败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序幕公车上书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变法背景国际局势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换 了 我
孙中山
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 推翻清朝的统治,效仿西方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百日维新”
1、直接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 2、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 维新派和光绪皇帝 3、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4、变法的主要措施: 5、结果:
戊戌变法 的 主要措施
政治方面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 想的人参与政治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中外纪闻 强学会(北京)
保国会
国闻报(天津)
时务学堂
强学报 万木草堂
时务报(上海)
维新思潮的传播
• • • • 1、在北京成立“强学会” 2、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3、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4、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进化论观点阐 述变法主张。 • 影响: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 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作思想舆论准备。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方面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 方书籍,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 (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五、“戊戌政变”——失败的标志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维新变法失败原因: ①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以慈禧 为首的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②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维新变法运动
这幅图反映 了19世纪末 中国面临怎 样的危机?
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的 狂潮,民族 危机空前严 重。
维新变法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像 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 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等人手里。 正当康有为等踌躇满志的时候,反对派发动 “戊戌政变”,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光绪 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 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变法,前后一百零三天, 又称“百日维新”。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 (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 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 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 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 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 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 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 奏。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 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 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 至1894年,清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 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至 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 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分裂称为“洋务派” 守旧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 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维新派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 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 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 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 得到列强的支持。 得到列强的支持。 守旧派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 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 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 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 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 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 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 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 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 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 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 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派的策略。
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中国主动放弃了制海权,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这场战争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的,上述四个因素也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却战败了,这些因素没有避免。而这些因素也折射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因素。
出于外交上的需要,避免开第一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表示不做好迎战的准备。而中国直到日军将中国在朝部队围困于牙山时,才匆忙派兵从海上增援,已经为时太晚,完全来不及了。最终导致了朝鲜战场的失败。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然而中国显然是被出卖了,列强不愿意因为中国的原因与日本发生矛盾。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只能依靠自强自立。
洋务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强”和“求富”。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军事民用企业;建立强大的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广东福建舰队;设立了同文馆,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发生,中国的战败,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应该都不是很陌生。笔者在此就不详加叙述了。笔者所关心的是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及其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2017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难点2:区分“维新变法运动”与“戊戌变法” 两个概念
维新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虽然有密切联系,
但在时间上和活动形式方面有明显区别,所
以不能完全等同。维新变法运动是指康有为、
梁启超等为变法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包括从 1895年的“公车上书”至1898年戊戌变法失 败的全过程,其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戊戌变法仅指1898年光绪帝主持的变法,时 间是1898年6—9月,仅持续103天,故又称 “百日维新”。
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 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大梦唤醒”的具体表现是(D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 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正确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 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根据 题干“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说明 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必须推行‘公 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说明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使每一个 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且民主共和不是康 有为提倡的,因为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制。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898年)光绪帝下旨:“商务为富强 要图,自应及时举办……著各省督抚。督率员 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富强至计,首
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行新
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资实用者,允宜悬赏 以为之劝,或量其才能,试以实职……给以特 赏以昭激励。”
(1)材料一中的“军事失败”与“少数人觉悟” 分别指什么具体事件?
4.维新思潮的传播 (1)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 养人才。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什 么启示?
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 行不通,要救中国。。。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 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 权,戊戌变法失败。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 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 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开始!
戊戌变法的虽然悲壮地失 败了,却有着深刻的社会 意义。
1、维新变法提倡的新观念,对君 主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冲击,促进了 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 蒙作用 2、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 治运动,面对民族危亡,维新派以救亡 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良使中国走向 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 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失败 失败
半殖民地半封建
2、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
拒和 迁都 练兵 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 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建立团体组织,壮大力量
1、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6、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历史资料
“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举行太 大、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 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 问题思考: 你认为变些?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A、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 B、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 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C、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 想; D、远离群众,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 E、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
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 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
条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 度加深了。 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8. 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中国陷入严重民族 危机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天涯何处是神州”,此句最有可能描述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期 10、《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其中,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在 A、长城以北 B、广西和和云南、广东两省邻近越南地区 C、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两省的一部分 D、山东
4、戊戌变法失败的启示? 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 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这样说的主 要依据是 A.列强纷纷对中国开战 B.列强纷纷抢夺中国领土 C.列强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D.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建立国中之国 2、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 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 较,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 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7、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反复思考 “中国向何处去?”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在学习 西方,加速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这些人物有 ①李鸿章 ②孙中山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维新变法运动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 哉快哉!” ——谭嗣同
康、梁避往国外,谭嗣同本来也有 机会出逃,但他甘愿为变法而死, 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为什么?
三
1时间
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898年9月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开始标志 3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4内容 5、失败的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
5影响
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 从小受严格的封建教育,后来他接触了西 方文化,改变了他的思想,从此,他开始 了倡导维新变法的政治活动。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受 康有为的影响一起积极开展变法运动。
变 者 天 下 之 梁 公 启 理 超 也
兴 民 权 , 设 议 院 实 行 君 主 立 宪
------
变法准备之一:1895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国闻报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 时期学会、 学堂、报 刊分布示 意图
万木草堂
北京强学会遗址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写 道:“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顽固派称:“宁可 亡国,不可变法”、 “祖宗之法不可变”
维新派和洋务派有何区别?
洋务派: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
维新派:
主张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
(领袖)
梁启超
谭嗣同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9月21日
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 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 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 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 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 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 光绪帝 发动政变,将他幽禁于瀛台, (1871—1908) 重新把握政权,直到光绪帝 死。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影响:
条约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使台湾脱 离祖国50年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了。刺激了西方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戊戌变法 背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公车上书 序幕: 开始标志: 1898年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 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公车上书1898年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康有为康有为梁启超梁启超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质变
(1)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1894-1895年 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的日本,也加入到侵略中国的 背景: 行列中。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结果: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它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 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 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 支持,归于失败。
康有为、梁启超(学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学习西方质变:除了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 面学习西方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革 命人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权,才能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