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北魏改革迫在眉睫

合集下载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三鹿纹金牌
金牌上的三鹿均回首张望,是拓跋鲜卑的 典型饰物。
鲜卑祖庙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嘎仙”是 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这一带即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 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 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马背上得天下,能否在马背上治之?
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矛盾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
冯太后与孝文帝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4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马背上得天下,能否在马背上治之?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起 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 前仅一百年间,北魏境内起义多达80余次。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 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迫在眉睫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
---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1.改革的依据: 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改革人物和措施: 拓跋珪改革:
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
崔浩
《皇帝吊殷比干文》
北魏辅国元老,崔宏之子,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修北魏 史书,因直笔实录被杀。《吊比干文碑》这一名闻书坛的惊世 之作,也出自崔浩之手。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力图恢复汉士 族特权地位,为鲜卑贵族所忌恨。
天敕 似勒 穹川 庐, , 阴 笼山 盖下 四, 野 。
北朝民歌
北朝乐府诗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经济)赋税制度的混乱
内容: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 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 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 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 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 于公赋矣。”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 九品征收。即九品相通制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三的现象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 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 会矛盾日益强化
三、必要性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 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高中历史课件 3.1 改革迫在眉睫

高中历史课件  3.1 改革迫在眉睫

1.崛起: 鲜卑 (1)起源于东北_____族拓跋部。 代国 (2)东晋时建立_____,后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
2.发展: 拓跋珪 北魏 (1)386年_______重建代国,后改国号魏,史称_____。 398 (2)____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北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黄河流域 (1)完成:439年,统一_________。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民族融合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_________。
为了抵御侵扰,汉族豪强大族按照血缘和地域关系把民户聚集
在一起,建立坞堡。北魏承认了坞堡主拥有宗族佃客的合法性, 给予他们以宗族长身份督护所统民户的权力,负责维持地方治
安和赋役征发。
【特别提醒】
1.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出现原因。
(1)主要矛盾: 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 ②国家、豪强地主和农盾。
(2)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
北魏统一过程中的汉化。
(1)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 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合 作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拓跋焘统治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搜罗各个割据政权中有才 识的汉族士人为己所用。
(4)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发动一系列征伐兼并战争。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_____不够完善。 赋税收入 徭役征发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也激化 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

原创1: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原创1: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历史背景知识:魏晋南北朝(220—589) 时代特征: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和民族大融
合时期,北方相对动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


方魏 蜀

南 方吴
十六国 西晋
东晋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齐梁陈朝 南朝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的前提
1、北魏的崛起: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2、统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河流域:439年拓跋焘
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 栽培,就没有孝文帝后来强有 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身的 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 可能成效卓著!
谢谢观看!

1、冯太后临朝听政
2、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指什么?改革又有哪些有 利条件呢? 必然性: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要求 ①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③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 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拔珪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 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 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①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②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
宗主督护制的含义 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 承认既定事实,实行任命宗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 基层职权职能的一种制度。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 避赋税。

课件4: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4: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的客观条件)
1.北魏的崛起
(1)起源: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2)建国: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 割据局面。
材料一 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 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每有骑战,汉人 为肉篱。”
社会矛盾: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鲜卑贵族 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 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
材料五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 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 族发生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危机四伏。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矛盾: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鲜卑贵族 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激化。
2.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危机四伏。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改革的主观条件)
1.冯太后 (1)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 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
C 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 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到改革的 必要性。
感悟反思
每当气候上的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
难,从而进攻中原。 落后的征服者必然要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推动 社会进步。
3.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1)时间:439年 (2)人物:太武帝拓跋焘 (3)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太 武 帝 拓 拔 焘
二、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拓拔珪的封建化改革: (1)依据: 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 ①解散部落,实行编户;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③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学先进文化
崔浩
(3)影响: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 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2.民族矛盾激化
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
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其统治面临哪些问题?这 些问题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材料一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 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 ——《魏书· 李冲传》
材料二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 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魏书》卷十三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

(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教师先对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一介绍: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部族与政权兴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第1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之一: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_北魏孝文帝改革之一:改革迫在眉睫
第1 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迫在眉睫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单 元 结 构
第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第3 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第1 课
改革迫在眉睫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 学生通过了解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 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学生通过了解 拓拔宏幼年教育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社会 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历史发展离不开杰出 人物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 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信仰:佛教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 特长:诗赋 笔, 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 传世佳句: 孝文帝在推动改革时自身有哪些优势? yào ,江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这是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
“鲜卑”作为一个 部落集团的名称, 约始见于东汉。鲜 卑一名,有学者认 为鲜卑即“犀毗”, 亦称“师比“,指 胡人的带钩而言。 “鲜卑”意为瑞祥 或神,合之为瑞兽 或神兽。
北方
南方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
(c)意义
·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 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 基础。
(3)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

431年灭夏国 436年灭北燕

课件3: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3: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四.改革的推动力 ---统治者的因素
1.冯太后:
⑴出身汉家,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 ⑵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人才培养) ⑶临朝听政,推行前期改革(奠基作用)
2.孝文帝: ⑴孝文帝即位:471年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 ⑵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主观条件) ⑶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①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②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③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 ②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次年称
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⑴统一: 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 ⑵意义: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 的发展; ③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 条件。
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 产生两大矛盾: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阶级矛盾)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 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⑴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⑵表现: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百余年间 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 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 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 1.必然性: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 着深刻的危机。 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5: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5: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冯太后:掌握实权,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尤其是儒家经 典),决心实行改革。
❖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 帝先后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的旨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动,统称为 孝文帝改革。
小结:孝文帝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前提) ➢ 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 ➢ 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加强 ➢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深受影响(推动力) 2.必要性 ➢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 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 过程。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 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武 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 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 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 各地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 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 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3.人民起义不断:拓跋贵族盘剥人民
阶级矛盾:宗主督护制、赋役制度混乱 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政策 社会动荡不安,起义不断 影响: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
“千古第一后”,是周思 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对她 的评价。 思考:冯太后在孝文帝改 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19-20版: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创新设计)

19-20版: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创新设计)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学习要点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重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难点:了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冯太后的改革。

1.北魏的崛起(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拓跋珪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1)主要矛盾: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使改革迫在眉睫。

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探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史料探究]史料图一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在位)图二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思考(1)简述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政权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

学案5: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学案5: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下图是拓跋部起源地——嘎仙洞)。

386年,北魏建国,后经三十多年的经营,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国势已经非常强盛,先后消灭知识点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部建立的政权。

魏晋之际,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古一带。

(2)386年,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398年,拓跋珪迁都,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①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③重用儒生,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兴办,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自主思考北魏政权的崛起给北方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提示:(1)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促进了北方社会生产的发展。

(3)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4)扩大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知识点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1)北魏基层统治实行制,出任宗主的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地方官吏与当地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2.民族矛盾尖锐:北魏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深度点拨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

知识点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471年,在冯太后等精心安排下,登上皇帝宝座。

(2)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先进文化。

x1-3-1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x1-3-1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拓拔珪是鲜卑 族拓拔部的首 领,386年他重建 代国即后来的 北魏,399年称帝, 是为道武帝.他 的后代在439年 统一了黄河流 域。 北魏道武帝拓拔珪 问题:做为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统治者是如何统 治中原的?北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 物与事件?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1 措施:
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政治: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经济: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兴办太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 影响: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 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必要性——矛盾尖锐,必须改革
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哪些社会矛盾? 1 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材结构
孝 一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文 帝 二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改 革 三 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的 背 四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景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先秦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 由盛而衰
北方东 汉南方源自魏 蜀 吴十六国北魏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这是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大兴安 岭的嘎仙洞遗址,它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

练习题:
1.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
练习题: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掌权,培养孝文帝学
习汉文化
2、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
小结
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 1、北魏统一后,社会安定,民族融合; • 2、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参照汉族封建政
权的统治方式,开始封建化的进程; • 3、冯太后掌权,推动统治者学习汉文化; • 4、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 北魏的崛起并统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 开始。”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一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促进民族融合和生产发展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尖锐: A 宗主督护制 B 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歧视和压迫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珪
B.道武帝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 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 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 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 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 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 为“五胡乱华”时期。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
政治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 文化上学习汉文化
政权的封建化 拓跋 鲜卑 马背上 的民族 拓跋珪建北魏
拓跋焘统一北方
经济的农业化 民族的大融合 阶级矛盾 马背上 治天下 民族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冯太后与 孝文帝
马背上 得天下
改 革 迫 在 眉 睫
崔浩
《皇帝吊殷比干文》
北魏辅国元老,崔宏之子,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修北魏 史书,因直笔实录被杀。《吊比干文碑》这一名闻书坛的惊世 之作,也出自崔浩之手。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力图恢复汉士 族特权地位,为鲜卑贵族所忌恨。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课后探究
1、从我们的身边入手进行小调查,看一看我们汉 族的生活习俗上都有哪些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 (服饰 、饮食 、艺术 ----) 2、走近中国史上女性统治者,选择西汉吕后、北 魏冯太后、大唐武则天、清末慈禧其一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浩
《皇帝吊殷比干文》
北魏辅国元老,崔宏之子,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修 北魏史书,因直笔实录被杀。《吊比干文碑》这一名闻书坛的 惊世之作,也出自崔浩之手。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力图恢复 汉士族特权地位,为鲜卑贵族所忌恨。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统治者主观因素
“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为 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 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1、临朝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 期改革,积极学习汉文化,为孝文 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 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 奠定了基础。
他们和本单元有什么关系?
太武帝拓拔焘 (408年—452年) 文成帝拓跋濬 冯太后 (442-490年) (440年-465年) 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
风天 吹苍 草苍 低, 见 牛野 羊茫 。茫 ,
天敕 似勒 穹川 庐, , 阴 笼山 盖下 四, 野 。
北朝民歌
北朝乐府诗
《木兰辞》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 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 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 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 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 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 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 为“五胡乱华”时期。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 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 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 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 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 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阶段特征(420~589)
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
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 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 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 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 基础。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 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北魏前期统治者简介
庙号
北魏太祖
北魏世祖
谥号
道武皇帝
太武皇帝
姓名
拓拔珪
拓跋焘
政绩
汉化改革:实行编户、 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 重用汉族儒生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拓跋宏
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迁都洛阳、穿汉服、 讲汉话、改汉姓、通 婚姻
问题2 北魏在何时统一黄河流域?有何影响?
2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 影响:
439年
太武帝拓跋焘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 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马背上得天下
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问题 3 北魏拓拔珪和拓拔焘祖孙是怎样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的?有何影响? 1 措施:
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 政治: 仿汉制设官; 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经济: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文化: 兴办太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意义
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 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也为孝文帝 改革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民族融合特点

孝文帝在推动改革时自身有哪些优势?
1.冯太后掌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
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 2.孝文帝: ①自幼学习仰慕汉文化,推动改革。
②主观目的:
学习汉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统治 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统治方式。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 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
(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 材料一: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 即九品相通制。 自文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
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 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因果关系。
材料二: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强侵 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 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 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激化。
二、北魏统治危机---改革必要性
北魏统一后面临哪些矛盾?矛盾原因何在? 基层政治制度不够完善(如宗 材料一:“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 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 主督护制),阶级矛盾激化。
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 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小结
东晋 时建 代国 鲜卑文明与 汉文明冲突 社会矛盾 尖锐
改革 迫在 眉睫 改革 条件 具备
统一 黄河 流域
社会安定, 经济恢复, 民族融合;
冯太后与 孝文帝注 重汉化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
1、必然性: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 趋势; 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 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2、可能性 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姓名:元宏
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 曾用名:拓拔宏 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促使 谥号:孝文帝 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加速了 历史评价: 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于民族融合。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 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 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 马上口授,及其 成也,不改一字” 。
1、北魏的崛起:
⑴族源: ①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②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③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①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混乱 ②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次年称帝, 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民族融合--指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方式、习俗、文 化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即民族间自
然融合。
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嘎仙洞
中国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所居石室,位于内蒙古 鄂伦春自治旗的拓跋焘森林公园(即嘎仙洞森林 公园)内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问题1 北魏是怎样崛起的?北魏的崛起有何影响?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 材料二: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 (汉人)为肉 策,民族矛盾尖锐 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在战争时, 往往 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 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魏书》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 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 坞立堡,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 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 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 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 宗主的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的政 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 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宗主往往隐瞒 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初的基层政权 实行何种制度?有何弊端?北魏初阶级矛盾尖锐 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二.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 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力很大。 产生两大矛盾: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阶级矛盾)
根据材料和图片,你能分别描
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吗?分属何种类型文明? 南方 民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农耕 文明


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动力。
历史上每一次文明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形成
文明共存与进一步的融合,……文明共存
是融合各种文明不同的特质,弃不合时宜
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文明体系。
—— 肖 川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 契……” ——《魏书·序记》
北方 民族
游牧 为主
生 产 方 落 式
逐水草 而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