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疾病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眼球及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fed50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d.png)
神经鞘膜瘤
【MRI表现】
神经鞘瘤较小时呈一实质性肿块 。 与眼肌相 比,在T1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在质 子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长T2加权上为稍低信号 。
Gd-DTPA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 明 显 强化, 而囊变区不强化。
神经鞘膜瘤
【诊断要点】
⒈位于肌锥内,边界较光整,形态规则类椭圆形 ⒉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有均匀强化。 ⒊MRI上T1加权为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质子加权
⑵泪腺混合瘤 a.部位不同,泪腺混合瘤位泪 腺 窝内。血管瘤多位于肌锥内。b.信号不同。
神经鞘膜瘤
在组织学上,神经肿瘤可分为神经鞘瘤( Neurilemoma ) 和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 神经鞘瘤病人以中年人居多。此病大多位于肌 锥内。眼球向正前方突出为主要临床症状,可 伴有眼痛、头痛、复视、眼球运动障碍或视力 损害等,半数以上病例可在眶缘触到中等硬度 肿块。
Retinoblastoma
Retinoblastoma MRI
Retinoblastoma MRI T2W
Retinoblastoma CT
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要点
⒈发病年龄 1-3岁 ⒉临床症状 白瞳症或猫眼症为特征,单
侧或双侧发病。 ⒊X线上眼眶区内钙化灶 ⒋CT上眼球增大和球内软组织肿块并有钙
常见眼球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视网膜母细胞瘤(简称视母)是儿童最常 见的眼眶恶性肿瘤。发生率在1.5万至3万分之 一。
病理和临床表现
该肿瘤是先天性肿瘤,平均诊断时间在18个月左 右。有一定家族倾向。 视母起源于视网膜内层神经上皮 。由于血供不足 ,易产生钙化复合体结构。极少数病人可出现双 眼视母和松果体瘤。称之为“ 三边症”。 临床上典型表现:白瞳症,斜视,青光眼和视力 缺损,眼底表现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半球形肿物。
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ca16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7.png)
32
MRI视神经3D成像
可编辑课件PPT
33
眼内异物
图示CT轴位、冠状位、可矢编状辑位课,件P箭P头T 示左眼球内金属异物。
34
三、眼眶病变概述(2)
眼外肌病变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炎
肌锥内病变:炎性假瘤、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视神经 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炎、淋巴增生性病变
肌锥外病变:皮样囊肿、血肿、脑膜瘤 泪器疾病:泪腺区病变:泪腺脱垂、泪腺炎、囊肿、皮样囊
3岁患儿,MRI 示轴位T2WI、T1WI序列, 增强扫描轴位、冠状位T1WI序列,箭头示左眼球颞侧限
局性隆起性病变,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可编辑课件PPT
21
CT轴位箭头示左眼球内肿块内部伴有小钙化影,术后证实视网膜母细胞瘤。
可编辑课件PPT
22
永存玻璃体增殖症PHPV
• 胚胎原始玻璃体动脉未退化或并发增殖所致,表现为视盘与玻 璃体之间的原始玻璃体纤维和血管残余物增殖,并牵拉视网膜 致网脱
可编辑课件PPT
27
眼球开放伤 眼球破裂
图示CT软组织窗及骨窗, 箭头示右眼球破裂伤,右眼球变小,形态不规则,其内见斑片状高密度 出血影。
可编辑课件PPT
28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T2 FLAIR,矢状位T2WI序列,箭头示右侧眼球破裂伤,右眼球
变小,形态可不编规辑则课,件其PP内T信号混杂。
可编辑课件PPT
40
眼外肌炎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冠状位 、矢状位T1WI增强扫描,右眼下直肌明显增粗,增强扫
描明显强化,伴临近眶内脂肪不规则可强编化辑,课件符P合PT眼外肌炎性病变,治疗后明显缓解。
医学影像学:眼眶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学:眼眶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74092b6b80eb6294dd886cd6.png)
瘤、炎性病变,外伤、横断位、矢状及 冠状位 骨窗、软组织窗及三位重建
4.MRI是眼眶病变的主要鉴别方法,是海绵 窦、视神经是首先检查方法,结合增强, 横断、斜矢状位及冠状位、压脂技术诊断 球后病变
眼与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掌握)
眼球:两侧对称,近似圆形,位于眶前 部,1/3 -1/2 突出于眶外缘前方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分界清楚。
2.CT平扫密度均匀,可见静脉石 MRIT1等 信号T2高信号 3.增强后 渐进性强化 最后明显均匀强化。
强化时间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4.视神经、眼外肌、眼环一般无受累增粗; 仅推移或包埋,骨质压迫吸收。
海绵状 血管瘤
边缘清晰
渐进性强化
眼眶影像诊断
主要内容
一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 眼眶正常CT及MRI解剖结构(眼球、眶壁、
眼肌、视神经、泪囊及泪腺等) 三 眼眶内异常病变的CT及MRI表现:炎症、 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外伤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1.X线主要泪囊及泪道造影观察其形态 2.B超是观察眼球病变首先检查方法 3.CT是主要检查方法 观察先天病变、肿
海绵状 血管瘤
骨质压迫吸收
钙化 不均匀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 MRI渐进性强化
视神经脑膜瘤
等密度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脑膜 瘤 MRI等信号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 T1等低信号 T2高信号 明显强化 分界不清 可以沿视神经生长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鉴别诊断
1.视神经胶质瘤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视力下降先于眼球突出
眼外 肌肿胀,形成肿瘤样变。
炎性假瘤CT及MRI表现
表现多样,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4.MRI是眼眶病变的主要鉴别方法,是海绵 窦、视神经是首先检查方法,结合增强, 横断、斜矢状位及冠状位、压脂技术诊断 球后病变
眼与眼眶正常影像表现(掌握)
眼球:两侧对称,近似圆形,位于眶前 部,1/3 -1/2 突出于眶外缘前方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1.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分界清楚。
2.CT平扫密度均匀,可见静脉石 MRIT1等 信号T2高信号 3.增强后 渐进性强化 最后明显均匀强化。
强化时间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4.视神经、眼外肌、眼环一般无受累增粗; 仅推移或包埋,骨质压迫吸收。
海绵状 血管瘤
边缘清晰
渐进性强化
眼眶影像诊断
主要内容
一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二 眼眶正常CT及MRI解剖结构(眼球、眶壁、
眼肌、视神经、泪囊及泪腺等) 三 眼眶内异常病变的CT及MRI表现:炎症、 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外伤
眼眶的影像检查方法
1.X线主要泪囊及泪道造影观察其形态 2.B超是观察眼球病变首先检查方法 3.CT是主要检查方法 观察先天病变、肿
海绵状 血管瘤
骨质压迫吸收
钙化 不均匀强化
海绵状血管瘤 MRI渐进性强化
视神经脑膜瘤
等密度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脑膜 瘤 MRI等信号 明显强化 轨道征
视神经胶质瘤
视神经胶质瘤 T1等低信号 T2高信号 明显强化 分界不清 可以沿视神经生长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鉴别诊断
1.视神经胶质瘤见于10岁以下儿童 视力下降先于眼球突出
眼外 肌肿胀,形成肿瘤样变。
炎性假瘤CT及MRI表现
表现多样,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眼与眼眶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眼与眼眶的影像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d076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a.png)
鉴别诊断:
弥漫性炎性假瘤V眼眶蜂窝织炎: 症状重、病程短急、眶骨破坏 肿块型V眶内真性肿瘤 泪腺炎型炎性假瘤V泪腺肿瘤 肌炎型炎性假瘤V Grave’s眼病
Graves病
临床表现 甲状腺相关的免疫眶内病变 无痛性突眼 不一定有甲状腺功能异常 眼型Graves病 Graves眶病
甲状腺眼眶病-眼性Graves病
影像学表现
泪腺窝内软组织肿块─界清 平扫等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 推移临近结构或伴泪腺窝扩大(轻或无) T1WI:等信号;T2WI---中高信号;增强后中等度强化
泪腺混合瘤:箭头显示压迫吸收的眼眶骨
泪腺混合瘤CT:
腮腺混合瘤
泪腺癌:
病程短、快;疼痛 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眶壁骨质破坏 T1WI:中低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 不均匀强化
CT平扫表现
两侧多条眼外肌增粗;2~3倍 以肌腹增厚为主,呈梭形肿胀,肌腱及肌附着点正常 肌密度均匀一致,略高或低于正常眼外肌 多条眼外肌汇集于眶尖部,使眶尖部密度增高。 视神经水肿,增粗,但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走行及弯曲度正常
MRI表现:
T1WI: 增厚的眼外肌信号强度与正常眼外肌相比呈中低信号 T2WI:中等信号 除眶内肿瘤与血肿外, 信号变化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眼外肌肥厚者,无明显差别
①眼外病变:泪腺肿胀、干眼、眼眶内肿瘤等。 ②眼内病变:肉芽肿性虹膜炎、房角结节,天幕状周围虹膜前部粘连、雪球-珍珠项链状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周围炎,视网膜脉络膜渗出斑等为眼结节病的特征性葡萄膜炎所见 偶可见视神经乳头水肿、脉络膜肉芽肿 结节病的视力预后较好,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混浊、黄斑浮肿、眼内新生血管为视力预后不良的主要病因
鉴别诊断
视神经脑膜瘤 视神经炎 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增宽
眼及眼眶解剖及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
![眼及眼眶解剖及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c7891d8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2.png)
视神经孔正常
视神经孔扩大
眼及眼眶影像解剖 正常CT影像表现: 眶 壁: 眶壁结构清晰,高密度骨质光滑整齐,颧突和额突部骨髓腔骨小梁细密。 眼球壁:境界清楚中等密度环 晶状体: CT值为35~80Hu高密度影 玻璃体: CT值为-25~+5Hu低密度影 球后脂肪: CT值为-50Hu低密度影 眼外肌和视神经: CT值为12~30Hu等密度影 泪腺: 眼球外上呈均匀中等密度 泪囊 、鼻泪管:宽3mm左右,管内呈低密度
CT: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内肿块,良性者呈圆形或半圆形,境界清楚,骨质受压改变;恶性者病变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眶骨破坏,良性者强化较明显,恶性者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MRI:眼眶外上象限泪窝内占位,良性者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恶性者信号不均匀,不均匀强化。
影像学表现:
泪腺肿瘤
鉴别诊断:肌炎型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甲状腺眶病
双侧内直肌肌腹增粗
AX T2 T1 R L T2 T1
R
L
T2WI
COR 增强(FAT)
COR
CT AX
CT COR
R
L
L
R
病例二
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肿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期视网膜感光层内的幼稚细胞,肿瘤一般位于晶体后面或玻璃体腔内,呈白色鱼肉状或豆渣状,肿瘤可侵犯葡萄膜、视神经、巩膜,钙化发生率高。
CT:确定异物有无及其数量、位置,异物与眼球、眼外肌及视神经的关系。透光异物不能检出。
MRI:疑有金属磁性异物时禁用。非磁性金属异物及植物性异物可显示。MRI为无信号影。
眼部异物
左侧眼球内侧壁异物
眼眶骨折在头部外伤中常见,视神经管骨折多见于复杂颅面部骨折或颅底骨折。眼眶爆裂骨折是指暴力作用于眼球,将压力传入眶内,形成眶内壁、下壁向外突出的骨折,而眶缘没有骨折。
视神经孔扩大
眼及眼眶影像解剖 正常CT影像表现: 眶 壁: 眶壁结构清晰,高密度骨质光滑整齐,颧突和额突部骨髓腔骨小梁细密。 眼球壁:境界清楚中等密度环 晶状体: CT值为35~80Hu高密度影 玻璃体: CT值为-25~+5Hu低密度影 球后脂肪: CT值为-50Hu低密度影 眼外肌和视神经: CT值为12~30Hu等密度影 泪腺: 眼球外上呈均匀中等密度 泪囊 、鼻泪管:宽3mm左右,管内呈低密度
CT: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内肿块,良性者呈圆形或半圆形,境界清楚,骨质受压改变;恶性者病变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眶骨破坏,良性者强化较明显,恶性者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MRI:眼眶外上象限泪窝内占位,良性者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恶性者信号不均匀,不均匀强化。
影像学表现:
泪腺肿瘤
鉴别诊断:肌炎型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甲状腺眶病
双侧内直肌肌腹增粗
AX T2 T1 R L T2 T1
R
L
T2WI
COR 增强(FAT)
COR
CT AX
CT COR
R
L
L
R
病例二
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肿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期视网膜感光层内的幼稚细胞,肿瘤一般位于晶体后面或玻璃体腔内,呈白色鱼肉状或豆渣状,肿瘤可侵犯葡萄膜、视神经、巩膜,钙化发生率高。
CT:确定异物有无及其数量、位置,异物与眼球、眼外肌及视神经的关系。透光异物不能检出。
MRI:疑有金属磁性异物时禁用。非磁性金属异物及植物性异物可显示。MRI为无信号影。
眼部异物
左侧眼球内侧壁异物
眼眶骨折在头部外伤中常见,视神经管骨折多见于复杂颅面部骨折或颅底骨折。眼眶爆裂骨折是指暴力作用于眼球,将压力传入眶内,形成眶内壁、下壁向外突出的骨折,而眶缘没有骨折。
眼及眼眶疾病影像诊断完整版本
![眼及眼眶疾病影像诊断完整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a451e2ae551810a6f52486a1.png)
大翼 下壁:上颌窦顶壁,由颧骨、上颌骨和腭骨
眶板组成。
眶后壁:大部由蝶骨组成,眶上裂、眶下裂。
眼及眼眶
正常影像解剖
二、眼球
前后径24mm,垂直径23mm, 水平径23.5mm 眼球壁:
外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中层: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眼内容物: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眼及眼眶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
眼及眼眶
适应证:
1 眼球及眼眶内肿瘤 5 眼眶血管畸形 6 突眼查因 7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
眼及眼眶
检查方法
X线平片 造影检查 CT MRI
眼及眼眶
检查方法
一、X线平片
眼眶正位:柯氐位(Caldwell)病人俯卧, 头矢状面与床垂直,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 -20°主要显示双侧眼眶、额、筛窦的骨性 结构。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MRI · T1WI 见病变呈低至中等均匀或不甚均匀
信号强度。 · T信2W 号强I病度变增呈高中不至显高著信。号强度,病变后期 · Gd-DTPA增强见病变轻度强化。
T1WI
炎性假瘤
T2WI
增强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2 多单侧发病,少数双侧同时/先后发病。
3 早期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畏光,后 期可出现突眼、复视、视力下降、眼球运 动障碍。检查于眶下缘或内缘触及质硬、 边界不清肿块。
4 激素治疗有效。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CT
· 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 绕眼球。 · 眼外肌增粗,肌腹及肌附着点均增粗,肌边缘不 光滑。 ·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与眼球连续处呈三角形。 · 眶内弥漫性密度增高。 · 泪腺肿大,形态不规则。 · CT增强见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
眶板组成。
眶后壁:大部由蝶骨组成,眶上裂、眶下裂。
眼及眼眶
正常影像解剖
二、眼球
前后径24mm,垂直径23mm, 水平径23.5mm 眼球壁:
外膜: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中层: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眼内容物: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眼及眼眶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
眼及眼眶
适应证:
1 眼球及眼眶内肿瘤 5 眼眶血管畸形 6 突眼查因 7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
眼及眼眶
检查方法
X线平片 造影检查 CT MRI
眼及眼眶
检查方法
一、X线平片
眼眶正位:柯氐位(Caldwell)病人俯卧, 头矢状面与床垂直,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 -20°主要显示双侧眼眶、额、筛窦的骨性 结构。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MRI · T1WI 见病变呈低至中等均匀或不甚均匀
信号强度。 · T信2W 号强I病度变增呈高中不至显高著信。号强度,病变后期 · Gd-DTPA增强见病变轻度强化。
T1WI
炎性假瘤
T2WI
增强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2 多单侧发病,少数双侧同时/先后发病。
3 早期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畏光,后 期可出现突眼、复视、视力下降、眼球运 动障碍。检查于眶下缘或内缘触及质硬、 边界不清肿块。
4 激素治疗有效。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CT
· 眼环增厚,眼球后形态不规则中等密度肿块包 绕眼球。 · 眼外肌增粗,肌腹及肌附着点均增粗,肌边缘不 光滑。 ·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与眼球连续处呈三角形。 · 眶内弥漫性密度增高。 · 泪腺肿大,形态不规则。 · CT增强见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
眼眶疾病影像诊断
![眼眶疾病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2be6ce823186bceb19e8bb72.png)
眼部肿瘤:恶性黑色素
malignant melanoma of choroids
• 成人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 • 85%发生于脉络膜, • MRI信号具特征性,T1WI呈高信号,T2WI呈
低信号,是因为黑色素的顺磁性致T1、T2值 缩短。少数不含黑色素T1及T2像均为中等信 号。增强扫描肿瘤均匀一致强化。 • MR因具有特征性信号,优于CT。 • 部分肿瘤缺少黑色素,需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二、CT诊断
眼球内见不规则形高密度肿块 绝大多数(95%)可见钙化,呈斑点状或大
片状。 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 早期肿瘤局限于球内,眼球大小正常。
后期引起眼球增大、眼球突出,形态不 规则,肿瘤可沿视神经向后生长进入颅内 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正常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眼及眼眶 正常影像表现
四、MR
1眼眶:骨皮质T1、T2像均呈低信号 2眼球及球内结构:球壁,晶状体,房水及玻璃体。
视网膜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区分,巩膜T1及 T2WI均为低信号,可区分 3视神经:T1及T2WI均为软组织等信号,34mm 4眼外肌:T1及T2WI均为中等信号 5眶内脂肪:多位于球后,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 6 血管:T1及T2WI均呈管状低信号 7 泪腺:外上象限,T1中等信号,T2略高信号。
2 多单侧发病,少数双侧同时/先后发病。
3 早期眼部不适、疼痛、红肿、畏光,后期 可出现突眼、复视、视力下降、眼球运动 障碍。检查于眶下缘或内缘触及质硬、边 界不清肿块。
4 激素治疗有效。
眼及眼眶病变的影像诊断
![眼及眼眶病变的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f3d150f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4.png)
系,窦腔内血液流动缓慢; 4.均质性,一般没有钙化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 球后肌锥内 类圆形肿块 境界清楚(有包膜) 平扫稍高密度 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眶尖“空虚”征:不侵及眶尖脂肪 眼肌、视神经、眼球受压推移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MR表现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相比) T2WI呈高信号 压脂序列:鲜明对比,边界更清
5、眼眶淋巴瘤常无眶骨骨质破坏。
眶壁骨质常无破坏
T2信号低
DWI
+C
+C
T2 FS
放疗后
沿肌锥外间隙向后延伸生长,肿块后缘呈锐角, 即呈铸型生长。
眼眶肿瘤性病变
五、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两者均属鳞状上皮构成的囊肿,前者含有 皮肤附件和表皮组织,后者仅含表皮。
多良性,由胚胎表皮陷于眶骨的间隙内没 有萎缩退化形成,因此绝大多数皮样囊肿 累及眶骨形成缺损。
眼眶内有眼球、眼外肌及神经、血管、脂 肪等附属结构。
(一)眼眶壁
1、眶顶:大部分由额骨的眶板组成。眶顶 的后部部分由蝶骨小翼构成。
2、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的眶板组成,其中 也含有颧骨和腭骨的成份。眶底很薄,分 隔眼与上颌窦。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 翼。
4、内壁:组成眶内壁的有上颌骨、泪骨、 筛骨和蝶骨体。眶壁中最薄弱。
2、多单侧发病,发生于任何年龄(儿 童少见)。病情进展慢,病程长。
3、临床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下降, 眼球活动受限等症状。
4、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
眼眶炎症性病变
1.肌炎型:眼外肌增粗—肌腱、肌腹均增 粗 上、内直肌常见
2.肿块型: 球后软组织肿块 界清或模糊, 位置靠前,常贴附或包绕眼球及直肌附着 点, 常伴眼环增厚。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 球后肌锥内 类圆形肿块 境界清楚(有包膜) 平扫稍高密度 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眶尖“空虚”征:不侵及眶尖脂肪 眼肌、视神经、眼球受压推移
眼眶脉管性病变
一、海绵状血管瘤
MR表现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相比) T2WI呈高信号 压脂序列:鲜明对比,边界更清
5、眼眶淋巴瘤常无眶骨骨质破坏。
眶壁骨质常无破坏
T2信号低
DWI
+C
+C
T2 FS
放疗后
沿肌锥外间隙向后延伸生长,肿块后缘呈锐角, 即呈铸型生长。
眼眶肿瘤性病变
五、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两者均属鳞状上皮构成的囊肿,前者含有 皮肤附件和表皮组织,后者仅含表皮。
多良性,由胚胎表皮陷于眶骨的间隙内没 有萎缩退化形成,因此绝大多数皮样囊肿 累及眶骨形成缺损。
眼眶内有眼球、眼外肌及神经、血管、脂 肪等附属结构。
(一)眼眶壁
1、眶顶:大部分由额骨的眶板组成。眶顶 的后部部分由蝶骨小翼构成。
2、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的眶板组成,其中 也含有颧骨和腭骨的成份。眶底很薄,分 隔眼与上颌窦。
3、外壁:前部有颧骨构成,后部是蝶骨大 翼。
4、内壁:组成眶内壁的有上颌骨、泪骨、 筛骨和蝶骨体。眶壁中最薄弱。
2、多单侧发病,发生于任何年龄(儿 童少见)。病情进展慢,病程长。
3、临床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下降, 眼球活动受限等症状。
4、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
眼眶炎症性病变
1.肌炎型:眼外肌增粗—肌腱、肌腹均增 粗 上、内直肌常见
2.肿块型: 球后软组织肿块 界清或模糊, 位置靠前,常贴附或包绕眼球及直肌附着 点, 常伴眼环增厚。
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眼眶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62a108eefdc8d376ee3280.png)
淋巴瘤(一例)男 66岁
LOGO
淋巴瘤(一例)男 66岁
LOGO
淋巴瘤(一例)男 66岁
LOGO
淋巴瘤(一例)男 66岁
LOGO
淋巴瘤(二例)女 34岁
LOGO
淋巴瘤(二例)女 34岁
LOGO
淋巴瘤(二例)女 34岁
LOGO
淋巴瘤(三例)男 61岁 LOGO
淋巴瘤(三例)男 61岁
部分眼眶疾病的MRI表现
眶部解剖分区
LOGO
• 眶隔
屏障作用
位置
从眶缘的骨膜向睑板伸展并附着在睑板之上的坚硬
的筋膜突起, 它是各种眶内病理过程包括感染扩散的屏障
眼眶分区
眶隔前区及眶隔后区,眶隔后区以4块眼外肌组成的肌锥和眶骨骨膜为界分成骨膜下区、
肌锥外间隙、肌锥、肌锥内间隙、 再把泪腺、眼球及视神经各单独划分自己的区域 。
LOGO
• 眼眶淋巴瘤 orbital lymphoma •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 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hemangioma
• 泪腺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 of lacrimal gland
LOGO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
LOGO
• 年龄 30-90岁 平均60岁,女:男=1.5-2:1; • 常为单眼发病 慢性病程 • 位置 眶隔前区 多位于泪腺区>眼睑>结膜 • 特点 铸形性生长 无压迹或凹陷,眼环无增厚 无骨质
破坏
• 症状 一侧或两侧眼睑肿胀、下垂,扪及无痛性肿物,眼 球突出,一侧移位,球结膜水肿
眼眶、眼球病变影像诊断
![眼眶、眼球病变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29a6fc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3.png)
泪腺炎型 第三十七页,共127页。
肿块型
第三十八页,共127页。
肿块型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十九页,共127页。泪腺炎型
第四十页,共127页。
肌炎型
第四十一页,共127页。
肌炎型
第四十二页,共127页。
(4) 诊断要点
眼球突出,转动受限,影像学检查显示眼 内不规则肿块,眼环增厚,多伴泪腺肿大, 球后正常结构模糊不清。
第四十三页,共127页。
(5) 鉴别诊断
弥漫炎症型与眼眶蜂窝织炎鉴别(后者临 床症状表现为急性炎症)
第四十四页,共127页。
第四十五页,共127页。
肿块型、泪腺炎型与实质性肿瘤鉴别: 良性肿瘤多有完整包膜,而恶性肿瘤则
边缘不规整,边界模糊,眶骨破坏等。
第四十六页,共127页。
血管瘤
第四十七页,共127页。
颅内段视神经
第八十四页,共127页。
影像学表现
累及视神经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视交叉。肿块呈哑铃形,肿瘤
前方的视神经迂曲,蛛网膜下腔扩大.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影. T2WI示前方扩大的蛛网膜下腔呈高信号
第八十五页,共127页。
影像学表现
左侧视神经全段胶质瘤。左侧视神经呈弥漫性增粗.呈长T1、
第六页,共127页。
(7)球后脂肪间隙: 以内外直肌为界,将球后脂肪间隙
分为肌锥内间隙和肌锥外间隙 (8)视神经管:骨窗显示位于前床突 内侧,长约10mm
第七页,共127页。
眼环层面
第八页,共127页。
球后脂肪间隙
第九页,共127页。
眼球上方平面
第十页,共127页。
提上睑肌 上斜肌
外直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组织呈低信号
三、眼眶病变概述(1)
眼球病变
眼前段疾病:眼表疾病—结膜皮样脂肪瘤 虹膜睫状体病—睫状体黑色素瘤
眼底疾病: 视网膜及玻璃体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牵牛 花综合症 、PHPV、Coats病 脉络膜— 黑色素瘤、骨瘤
后巩膜葡萄肿 眼内转移癌 眼球外伤、眼球破裂、异物?
图示MRI轴位T2WI、T1WI序列,冠状位T2WI,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箭头示左眼环颞侧缘见 新月形短T1、长T2信号影,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诊断结膜脂肪瘤。
眼眶MR解剖
1、眼球
眼球壁:T1、T2 角膜与巩膜呈中低信号; 葡萄膜与视网膜呈高信号,二者不可区分;
晶状体:含水分及蛋白质,T1等信号,T2低信号 玻璃体:胶状质,含98.5%水分,长T1、长T2
2、眼外肌
T1、T2都呈中等信号,显示结构及信号改变;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在脂肪抑制序列强化更为明显
5、异物?CT和超声更好,非金属异物可选择MRI。
眼眶MR检查静脉对比பைடு நூலகம்强的适应症
• 眼部疾病
球后疾病
排除眼内肿瘤 肿瘤与非肿瘤性视网膜脱离 排除巩膜外层受累 排除眼内炎症 排除多发病灶
视神经周围与视神经肿瘤 排除脑膜瘤 排除视神经炎 排除眼眶炎症 占位性病变定性
二、标准眼眶MR扫描图像
扫描序列:
• 平扫: T1加权像和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 1、层厚≤3 mm,层间隔:0-0.5mm; 2、至少进行2个方位的扫描(轴、矢、冠); 3、短扫描时间(单个序列至少在3min内); 4、FOV小视野(12-16cm); 5、高分辨矩阵(至少256x256);
•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应用脂肪抑制序列; 眼眶肿瘤:动态增强扫描、DWI
图示MRI 轴位、冠状位、 矢状位增强T1WI序列, 箭头示左眼球内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结合短T1、短T2信号表现,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术后病理证实。
后巩膜葡萄肿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 箭头示右眼环后极部限局性膨出改变,可符合后巩膜葡萄肿表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Rb
• 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于3岁以内发病 • 早期不易被发现。肿瘤发展到眼底后极,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
成像技术不需泪道注射对比剂来观察泪道引流系统是否阻塞; 5、如外伤伴有搏动性突眼等怀疑血管性病变时,需同时行海绵窦
CT增强、CTA、MRI或DSA观察海绵窦区结构及血管有无异常, 并进一步判定瘘口情况。
MR检查的禁忌症
禁忌症
• 身体内装有心脏起博器及神经刺激器者 • 体内存有动脉瘤夹、眼球内金属异物者 • 高烧患者
光(白瞳症)。 • CT及增强磁共振提示眼内或眶内实质性占位样病灶。CT对钙
化斑和眶骨受侵更敏感。发现肿块内钙化是诊断视网膜母细胞 瘤的最主要证据,文献报道,钙化达80%以上。 • Rb 在T1WI上信号高于玻璃体,T2WI信号低于玻璃体,增强扫 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视网膜母细胞瘤
3岁患儿,MRI 示轴位T2WI、T1WI序列, 增强扫描轴位、冠状位T1WI序列,箭头示左眼球颞侧限 局性隆起性病变,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冠状位T2WI,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箭头示左眼球眼球后缘 花瓣状长T1、长T2信号影,向玻璃体腔突出,符合典型视网膜脱离表现。
脉络膜黑色素瘤
• 成人眼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 早期可无临床症状。由于肿瘤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能出
现不同程度的视物遮挡感、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眼痛及视力 丧失等临床表现 • 眼部检查可见视网膜下灰黑色肿物,可能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 离或继发性青光眼。 • T1WI 呈高或等信号,T2WI 呈低信号(黑色素是一种顺磁性物质, 具有缩短T1 和T2 弛豫时间的作用) • 睫状体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于睫状体基质内形成的肿 物。 • 鉴别诊断: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下积液、出 血
相对禁忌症
• 体内的金属异物
(假牙、避孕环、金属植入物、术后金属夹等)位于扫描范围内时,应慎重 扫描,以防止金属物运动或产热造成病人损伤,金属物亦可产生伪影而妨 碍诊断。如扫描其它部位,亦应注意病人有无不适感。
• 昏迷、神志不清、精神异常、易发癫痫或心脏骤停者、严重外 伤、幽闭症患者、幼儿及不配合的病人应慎重扫描,要在医生 或家属监护下进行。
• 孕妇和婴儿应征得医生同意再行扫描。
眼部病变MRI检查适应症
1、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脱髓鞘病变、视神经胶质瘤或视神 经鞘脑膜瘤等,应做眼眶和头颅MRI;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视中枢、眼运动神经核团等 (如枕叶及脑干病变等);
3、海绵窦及眶尖病变:周围性眼运动神经麻痹、视交叉病 变等;
4、眼眶占位及颅眶沟通性肿瘤:MRI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对 比,且无颅底骨质伪影的干扰,为首选检查方法。
眼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一、眼部病变检查方法的选择
1、眼眶骨折和异物等外伤一般首选CT,非金属异物可选择MRI, 如果怀疑神经损伤、伴颅内并发症等时需行MRI检查,眼眶骨折 可行3DCT检查;
2、眼眶软组织病变选择MRI较好,对于判定邻近眶壁骨质压迫性 改变、骨质破坏等需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
3、眼眶软组织肿块需行MRI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或CT增强扫描; 4、怀疑鼻泪管阻塞应行X线泪道造影检查或MRI泪道造影,MR水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 冠状位T2WI,矢状位T1WI序列,箭头示左眼球睫状体内侧缘见类 圆形占位性病变,呈稍短T1、稍长T2信号,术后病理睫状体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 矢状位T2WI序列, 轴位T1WI增强扫描,左箭头示眼球鼻侧见隆 起性病变,呈短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呈稍高信号。
3、视神经 MRI可显示整段视神经
全长5cm,分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 T1、T2都呈中等信号,周围蛛网膜下腔因脑脊液存在 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
4、泪腺
泪腺位于眼眶外上象限的泪腺窝中,分为眶部和睑部 T1、T2中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5、眶内脂肪
肌锥将眶内脂肪分为中央区和周围区(眼肌与眶骨膜之间) 脂肪内含有纤维间隔 脂肪抑制序列: 纤维间隔呈中等信号
三、眼眶病变概述(1)
眼球病变
眼前段疾病:眼表疾病—结膜皮样脂肪瘤 虹膜睫状体病—睫状体黑色素瘤
眼底疾病: 视网膜及玻璃体病—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牵牛 花综合症 、PHPV、Coats病 脉络膜— 黑色素瘤、骨瘤
后巩膜葡萄肿 眼内转移癌 眼球外伤、眼球破裂、异物?
图示MRI轴位T2WI、T1WI序列,冠状位T2WI,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箭头示左眼环颞侧缘见 新月形短T1、长T2信号影,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诊断结膜脂肪瘤。
眼眶MR解剖
1、眼球
眼球壁:T1、T2 角膜与巩膜呈中低信号; 葡萄膜与视网膜呈高信号,二者不可区分;
晶状体:含水分及蛋白质,T1等信号,T2低信号 玻璃体:胶状质,含98.5%水分,长T1、长T2
2、眼外肌
T1、T2都呈中等信号,显示结构及信号改变;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在脂肪抑制序列强化更为明显
5、异物?CT和超声更好,非金属异物可选择MRI。
眼眶MR检查静脉对比பைடு நூலகம்强的适应症
• 眼部疾病
球后疾病
排除眼内肿瘤 肿瘤与非肿瘤性视网膜脱离 排除巩膜外层受累 排除眼内炎症 排除多发病灶
视神经周围与视神经肿瘤 排除脑膜瘤 排除视神经炎 排除眼眶炎症 占位性病变定性
二、标准眼眶MR扫描图像
扫描序列:
• 平扫: T1加权像和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 1、层厚≤3 mm,层间隔:0-0.5mm; 2、至少进行2个方位的扫描(轴、矢、冠); 3、短扫描时间(单个序列至少在3min内); 4、FOV小视野(12-16cm); 5、高分辨矩阵(至少256x256);
•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应用脂肪抑制序列; 眼眶肿瘤:动态增强扫描、DWI
图示MRI 轴位、冠状位、 矢状位增强T1WI序列, 箭头示左眼球内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结合短T1、短T2信号表现,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术后病理证实。
后巩膜葡萄肿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 箭头示右眼环后极部限局性膨出改变,可符合后巩膜葡萄肿表现。
视网膜母细胞瘤Rb
• 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于3岁以内发病 • 早期不易被发现。肿瘤发展到眼底后极,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
成像技术不需泪道注射对比剂来观察泪道引流系统是否阻塞; 5、如外伤伴有搏动性突眼等怀疑血管性病变时,需同时行海绵窦
CT增强、CTA、MRI或DSA观察海绵窦区结构及血管有无异常, 并进一步判定瘘口情况。
MR检查的禁忌症
禁忌症
• 身体内装有心脏起博器及神经刺激器者 • 体内存有动脉瘤夹、眼球内金属异物者 • 高烧患者
光(白瞳症)。 • CT及增强磁共振提示眼内或眶内实质性占位样病灶。CT对钙
化斑和眶骨受侵更敏感。发现肿块内钙化是诊断视网膜母细胞 瘤的最主要证据,文献报道,钙化达80%以上。 • Rb 在T1WI上信号高于玻璃体,T2WI信号低于玻璃体,增强扫 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视网膜母细胞瘤
3岁患儿,MRI 示轴位T2WI、T1WI序列, 增强扫描轴位、冠状位T1WI序列,箭头示左眼球颞侧限 局性隆起性病变,呈等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冠状位T2WI,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箭头示左眼球眼球后缘 花瓣状长T1、长T2信号影,向玻璃体腔突出,符合典型视网膜脱离表现。
脉络膜黑色素瘤
• 成人眼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 早期可无临床症状。由于肿瘤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能出
现不同程度的视物遮挡感、视物变形、视力下降、眼痛及视力 丧失等临床表现 • 眼部检查可见视网膜下灰黑色肿物,可能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 离或继发性青光眼。 • T1WI 呈高或等信号,T2WI 呈低信号(黑色素是一种顺磁性物质, 具有缩短T1 和T2 弛豫时间的作用) • 睫状体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于睫状体基质内形成的肿 物。 • 鉴别诊断: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下积液、出 血
相对禁忌症
• 体内的金属异物
(假牙、避孕环、金属植入物、术后金属夹等)位于扫描范围内时,应慎重 扫描,以防止金属物运动或产热造成病人损伤,金属物亦可产生伪影而妨 碍诊断。如扫描其它部位,亦应注意病人有无不适感。
• 昏迷、神志不清、精神异常、易发癫痫或心脏骤停者、严重外 伤、幽闭症患者、幼儿及不配合的病人应慎重扫描,要在医生 或家属监护下进行。
• 孕妇和婴儿应征得医生同意再行扫描。
眼部病变MRI检查适应症
1、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脱髓鞘病变、视神经胶质瘤或视神 经鞘脑膜瘤等,应做眼眶和头颅MRI;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视中枢、眼运动神经核团等 (如枕叶及脑干病变等);
3、海绵窦及眶尖病变:周围性眼运动神经麻痹、视交叉病 变等;
4、眼眶占位及颅眶沟通性肿瘤:MRI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对 比,且无颅底骨质伪影的干扰,为首选检查方法。
眼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一、眼部病变检查方法的选择
1、眼眶骨折和异物等外伤一般首选CT,非金属异物可选择MRI, 如果怀疑神经损伤、伴颅内并发症等时需行MRI检查,眼眶骨折 可行3DCT检查;
2、眼眶软组织病变选择MRI较好,对于判定邻近眶壁骨质压迫性 改变、骨质破坏等需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
3、眼眶软组织肿块需行MRI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或CT增强扫描; 4、怀疑鼻泪管阻塞应行X线泪道造影检查或MRI泪道造影,MR水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 冠状位T2WI,矢状位T1WI序列,箭头示左眼球睫状体内侧缘见类 圆形占位性病变,呈稍短T1、稍长T2信号,术后病理睫状体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
图示MRI 轴位T2WI、T1WI序列, 矢状位T2WI序列, 轴位T1WI增强扫描,左箭头示眼球鼻侧见隆 起性病变,呈短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呈稍高信号。
3、视神经 MRI可显示整段视神经
全长5cm,分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 T1、T2都呈中等信号,周围蛛网膜下腔因脑脊液存在 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
4、泪腺
泪腺位于眼眶外上象限的泪腺窝中,分为眶部和睑部 T1、T2中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5、眶内脂肪
肌锥将眶内脂肪分为中央区和周围区(眼肌与眶骨膜之间) 脂肪内含有纤维间隔 脂肪抑制序列: 纤维间隔呈中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