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的审美活动1
第一章 审美经验
![第一章 审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2b67205c1c708a1294a44a7.png)
• 导向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导向情感的升 华和净化。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
但阴圆不转 人寒琼年不明
愿晴?应朱 间.楼?知月
人圆人有阁 长缺有恨, 久,悲、低 ,此欢何绮
?起玉我天几 舞宇欲上时 弄Fra bibliotek乘宫有 清高风阙?
(1) 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
• 鲜明独特是审美形式的显著特点。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 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 和谐是美的基本尺度,是审美形式的 另一特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 (P27)
• 情感体验的需要是通过向生活经验和审美 经验记忆的回归和再度体验实现的。通过 审美的方式,文明可以摆脱现实功利的干 扰,在静观与回忆中,重新返回那种幸福 的愉悦体验,全部身心都在这一刻的幸福 体验中受到感动,得到滋润。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云 •破 •月 •来 •花 •弄 •影
2.审美展开(P32)
• 审美体验的展开 审美感知——生活经验、审美经验——想象、情 感——审美意象和意境——审美感受 审美意象是想象和情感的结合,想象和情感是构 筑审美意象的两个基本材料。审美意象的生成是 移情的结果。(以我观物,物都是心灵的影像。) 意境就是具有强烈的情感氛围的环境。 同情。
李白 菩萨蛮
•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2.审美展开(P33)
• 伴随着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展开,主体 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3.审美超越阶段(P33)
• 随审美活动的深入展开和审美体验的深化, 审美主体对生命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感悟, 并基于此建构个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象。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629d0d964bcf84b9d57b41.png)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原理完整版概要
![美学原理完整版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095e80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f.png)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楚雄师范学院-18级-美术学-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楚雄师范学院-18级-美术学-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c9f9af26bd97f192379e985.png)
自然美三大类社会美从审美对象来分审美意识学科史艺术美绪论1、鲍姆嘉通: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
2、“感性学”:鲍姆嘉通提出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
鲍氏因此被称作“美学之父”,新兴学科的开拓者(感性学)。
3、近代诸多美学论题在康德处获得集大成的哲学论证。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概述如下:1.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道释。
“美”与“德”紧密相连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向美的二次生产。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
2..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审美精神结合诠释的王国维,这也是中国本土美学远超出学科知识介绍的深度开端。
蔡元培(中国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近代奠基人),朱光潜和宗白华(结合中国文化推广近代美学的代表)3.当代中国美学呈现出超越上述中国主流美学的多元化趋势。
基于马克思的哲学美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1.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基于生产一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2.其次。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法国理论。
3.再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本的社会属性位置及功能。
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1.艺术2.“美”3.审美经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1.哲学美学2.实用美学3.边缘性美学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2、美学与心理学3、美学与宗教学另外,美学有着明显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很多话题需要以哲学来进行解释。
第一章审美活动论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活动论: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
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亦即“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9d72e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5.png)
美学原理叶朗课后答案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美学概论(1—4)
![美学概论(1—4)](https://img.taocdn.com/s3/m/d1dad0f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4f.png)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ff4f4577232f60ddcca1ae.png)
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的,但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2、中国美学的历史有三个黄金时代:(一)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①,道,气,象。
审美客体并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虚带实,以实带虚。
③,味,是审美享受,提倡“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无味也是一种美,是最高的味—平淡”。
妙,是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②,“兴、观、群、怨”说,核心是和谐。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 《易传》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
@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的传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①,崇尚三玄:《老子》《庄子》《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
③,美学范畴:风骨,隐秀,神思。
代表人物: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代表人物:①,王夫之②,叶燮《原诗》石涛《画语录》3、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一)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其中在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
(二)现代:朱光潜和宗白华、丰子恺。
朱光潜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都有精深的研究,代表著作《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中国哲学。
(三)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就是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第二次美学热潮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概念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9e84ed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b.png)
审美文化的交流
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欣赏和交流艺术作品,能够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这有助于促进审美文化的国际交流。
创意碰撞
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激发创意灵感,产生新鲜的审美体验。这样的跨界交融有助于推动审美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网络传播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审美文化得以快速传播,不同文化间的审美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这有助于审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审美心理的教育
1
感知培养
提高对色彩、形状、材质的敏感度
2
情感培养
培养对美的情感体验
3
审美鉴赏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审美心理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感知、情感和鉴赏等多个层面进行培养。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接触和体验,激发内心的共鸣和情感反应,培养良好的审美品味和独到的鉴赏能力。这需要结合个体的发展阶段和兴趣爱好,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艺术培训、欣赏活动、创作实践等。
技术创新的驱动
科技的进步为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审美体验和创造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文化多元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了对美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了审美视野的拓展。
美要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大小、长短、宽窄等比例关系合理协调,体现整体的和谐与均衡。
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1
客观性
美存在于客观的事物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美是一种超越个人经验的客观质量,体现在事物的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
2
主观性
美的认知和判断需要人的主观参与。不同的人会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评价和体验。
审美创造的教育
1
创造力培养
美学概况第一章
![美学概况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a9a1a22ce2bd960590c6774a.png)
•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在美学研究中,把美学概念、命题、原理等, 在美学研究中,把美学概念、命题、原理等, 理解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提升, 理解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概括和提升,并能够回 到人类审美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到人类审美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根本 上,就是要求美学研究过程始终同具体的研究 对象联系在一起。 对象联系在一起。
•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 抽象的美的观念, 抽象的美的观念,无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 过程。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的重要 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 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美”。 • 以汉语来说,“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 以汉语来说, 字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
梵高《农鞋》 梵高《农鞋》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主流意见: 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主流意见: 美学的对象——审美活动或审美经验 审美活动或审美经验 美学的对象 第一、 第一、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其主体构成所决 定。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美学关注和探讨人 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 类的感性和情感。 类的感性和情感。把审美活动确定为美学的对 就是从美学要研究人、 象,就是从美学要研究人、人的生命活动意义 和价值这一点上, 和价值这一点上,肯定了美学在人文价值领域 的作为。 的作为。
傅抱石《登高》 傅抱石《登高》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 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 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迟缓。 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迟缓。鞋皮上粘 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 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 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 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 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 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 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 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 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 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 亡逼近时的战栗。 亡逼近时的战栗。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6cd3f0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6.png)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ea4b9e1bcd126fff7050beb.png)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识记)(一)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7f5f5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b.png)
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Äesthetik)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
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人称之为“美学之父”。
2.中国的美学: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
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行美育。
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乎象。
著作:《诗论》、《谈美》、《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里的“花”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对象,而“花是美的”这里的“花”则是客观自然景物与人的主观情思相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白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3.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人。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0d694c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f.png)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为帮助考生们更有好、更方便地进行自学考试复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篇1重点解析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
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1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1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55302f4ad02de80d4d840bb.png)
第1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1.1 复习笔记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一)审美需要1.人的需要(1)定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它不仅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是怎样的,人也就是怎样的。
(2)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的辩证关系①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需要是活动的动力,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
②需要就是生命体对其存在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定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它表征着机体存在的某种状态。
(3)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本质区别①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动物的需要是直接建立在肉体机能上的,并且处处受到这种肉体机能的限制,人则不同,人的需要本质上是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②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③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区别与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
④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生成和不断丰富的;人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是人的需要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审美需要(1)审美需要的定义审美需要就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①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需要正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
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这种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③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第一章 审美经验
![第一章 审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2b67205c1c708a1294a44a7.png)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分享美的经历
第一章
审美经验
第一节 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
漓江之韵大漠驼铃源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一 部首本 好好好 电歌书 影,,
• 遇之匪深 • 即之愈稀 • 脱有形似 • 握手已违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也可以称之为审美感 受,它是审美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 动中所获得的生理和心理的经验和 感受。它不是凝固的结果,而是流 动的动态的体验过程,它贯穿于审
(1) 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
• 鲜明独特是审美形式的显著特点。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 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 和谐是美的基本尺度,是审美形式的 另一特性。
(2)情感需要与理想的冲动 (P27)
• 情感体验的需要是通过向生活经验和审美 经验记忆的回归和再度体验实现的。通过 审美的方式,文明可以摆脱现实功利的干 扰,在静观与回忆中,重新返回那种幸福 的愉悦体验,全部身心都在这一刻的幸福 体验中受到感动,得到滋润。
水 调 歌
千事离事户 影处归、把 头
里古合长, ,不去今酒
共难,向照 何胜,夕问
蝉全月别无 似 惟是青
娟。有时眠 在 恐何天
。
。
。
物以情观
第一章第二节审美的本质
![第一章第二节审美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ded54a34195f312b3069a5a9.png)
(《美学原理》)
(5) 罗丹说:“所谓‘丑’,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 疾病、衰弱和痛苦的,是正常、健康和力量的象征与条件相反 的——驼背是‘丑’的,跛脚是‘丑’的,褴褛的贫困是‘丑’ 的。”(《罗丹论艺术》)
(6)马克思、恩格斯则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 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指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旧制度不过是历史戏剧中的丑角,当时德 国在各个社会领域中都充满了卑鄙、虚伪的事物,它引起了人们的憎 恨和厌恶。
2、美与善的联系 (1)美以善为前提。鲁迅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 有用。”美的东西必须以对人没有害,即有善处,为前提。美的事物是 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2)美与善的统一:尽善尽美 (3)美与善的深层关系:美是道德的象征.
蛇形线是美的,但没 有人会把真正的毒蛇 作为审美对
在千百年漫长的岁月里,
美一直都是被人们作为一
个核心的甚至唯一纯粹的
美学范畴来思索来探究的。
• 《维基百科》:Beauty is a characteristic of a person, place, object or idea that provides a perceptual experience of pleasure, meaning or satisfaction.
• 美与真的联系 (A)从联系的方面看,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 美的事物须潜在地符 合“真”的要求。艺术的真实虽然带有虚拟的性质,却仍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 应当含有对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B)美与真的统一:表现为艺术与哲学的和谐共处 (C)美是真理的显现、超越:艺术是真理的一种显现方式。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https://img.taocdn.com/s3/m/fcf1cdece009581b6bd9ebb8.png)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这位著名教育家干脆把美育称之为“心灵的体操”。
他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中国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和“知书达理”,也是强调审美修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曾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馅媚。
”美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对人自身进行美化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手段,以激发情感,陶治性灵,培养情操,追求理想为特征,港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也就是说,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鉴赏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对象,运用各种审美方式来熏染感化人,升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纯净人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人的本质,以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就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育最关注的问题、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发展,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的全面发展二、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1、不能片面重视科学技术的学习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更高文化层次上的发展。
3、使科学、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一致,不断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做一个“审美的人”1、美育,或称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大意义。
2、不要把美育看作是一种手段。
3、培养完美人格。
4、美育对人的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新时代,新任务,新特点1、现在,人类已进入一个美好的新世纪,同时也走进一个审美时代,走进了一个美育大发展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
我们排除了认识活动。
审美活动不是宗教信仰活动
我们也排除宗教信仰活动等精神活动。 宗教活动是人在超现实的虚幻世界中寻找 安慰和寄托希望的活动,宗教总是引导人 脱离现实与世俗的生活,为此,宗教活动 制订了各种严苛的戒律和禁令,束缚着人 的身心。 而审美活动却是面向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 更没有什么戒律或禁令的束缚。
人的活动主要有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 活动、文化活动、思维活动以及精神享受 活动等等。(这里没有提到本能活动,因 为这是一个生物体的人必须具备的。)
2、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
从现象上看,我们把欣赏活动称为审美 活动,把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在闲暇中对 色、形、声等所造成的美感的享受称为审 美活动。这样就排除了日常生活中为了满 足单纯的生存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工作、 认识活动、宗教信仰活动等精神活动和其 他各种社会活动,认为这些活动是非审美 活动。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 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 欲和加以利用。”([德]黑格尔:《美学》 第1卷,第147页,中译本,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1。)
2.主体性特征
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特征的人类 活动。所谓主体性,指的是人所具有的自 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 特征。在审美活动中,这些主体性特征比 其他人类活动更加强烈。
思考题:
1、审美活动有哪些主要特征? 2、为什么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 质”? 3、怎样理解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 4、怎样理解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 5、试分析“这朵花是红色的”、“这朵 花是美的”这两个判断的区别。
这里使用的价值概念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 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它是用以说明某个对 象在它对人的关系中所具有的意义的,是 指客体或客体属性能满足主体需要的肯定 性,体现着主客体某种特殊的统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是广义的,是就客 体能满足人的需要来说的“有用性”。而 人的需要是多样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 精神需要,还可以细分为多种多样的具体 的需要。审美活动虽然是一种价值活动, 但它追求的价值不是物质价值,它的出发 点也不是人的实用需要,审美活动的超功 利性就是从这一点上定义的。
所谓价值关系,就是人们对待满足自己需 要的外界物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价 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 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 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 世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 对象,而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 要的满足的追求。所以,审美活动本质上 是一种价值活动。
在人的物质实践中,当人通过“积极地活 动”使自己与自然界构成主客体关系并使 自己成为主体时,人是主动的、能动的、 有目的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发现、 掌握自然规律,征服或改造自然界。
但是,人的主动、能动和自由的活动所带 来的却往往是人的被动、受动和不自由。 自然规律要求人遵循、服从而不是相反, 人的自由被局限在客观规律划定的框架内。 在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世界之中,这种局限 性甚至加大了。
审美活动不是一种本能活动
我们首先排除的是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单 纯的生存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如吃饭、喝 水、睡觉、养神、锻炼等等,这一类活动 是作为自然生物体的动物的人所必需的活 动,是出自人的本能需要,因此,这一类 活动不是审美活动。本能活动是动物也具 有的,审美活动却是人所特有的。
审美活动不是谋生的活动
客观规律是不能选择、不能改变、不能创 造的,从这个角度说,人类不可能发挥完 全的、绝对意义上的主体性。
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各种规范与限制更明 显地存在。
把审美活动与其他有着严格的规范性的活 动如物质生产活动、科学认识活动、宗教 信仰活动等社会活动相区别,区分的原则 之一即在于看到了审美活动所具有的这种 主体性特点,其表现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
第一章 人类的审美活动
美学要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因为一切审美现象 都包蕴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之中。为此,我们首先要 把审美活动从众多的人类活动形式中区分出来,从 审美活动的现象、特点与本质上来把握人类的审美 活动。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现象描述
1、人的活动的多样性
人类的活动,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方式。 人的存在方式是随着人的活动的变化而 变化的,活动方式的变化又意味着人的 变化和发展,因此活动不仅是人存在的 方式,也是人发展的方式。 人是有着多重规定性的社会存在物,因 此人的活动也具有多样性。
人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多样性活动中的 一项特殊活动,一般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 欣赏活动及艺术欣赏活动,是不同于人类 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 宗教信仰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精神 享受活动。
第二节.审美活动的特征
1.超功利性特征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类活动。 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指的是物质功利 性。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 接或间接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区别,那些功 利性的活动包括生物本能活动、物质实践 活动以及某些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是自 主、能动和自由的,可以不受外部力量的 强迫,所以在选择中主体自身的兴趣、爱 好、理想等等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能够随意地想 象,这种想象更具有自主、能动、自由的 特点。 真正的艺术创作往往被视为人类最为自由 的活动方式。
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精神的自由,这也 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
我们排除了工作。现代人的工作性质是不 同的,有的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有的 从事社会管理工作,有的从事科研工作, 还有的从事精神生产。这一类活动是作为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是人“积极地活动”的延伸。因此,从它 与人的关系上看就不可避免地是人的一种 谋生手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功利目的, 为着这种目的客观世界, 掌握客观真理的活动。在认识活动中,作 为主体的人关心的是对象的存在状态、本 质内容、内在关系及其与外界的联系;而 认识的对象则对人显示出它的存在实质与 状态,即它“是什么”与它是“怎样的”。 在这种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理论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人是一个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动物;一 个在团体中能够传达交通的社员;一个传 统绵续的保证者;一个充为合作团体中的 劳作单位;一个留恋着过去和希望着将来 的怪物;最后,靠着分工合作和预先准备 所获得的闲暇和机会,他又享受着色、形、 声等所造成的美感。”([英]马林诺夫斯 基:《文化论》,第91页,中译本,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审美活动却与谋生无关,它明显地表现出 一种享受的性质。正像马林诺夫斯基所说 的,需要“靠着分工合作和预先准备所获 得的闲暇与机会”,因此工作也不是审美 活动。
审美活动不是社会活动
我们排除了一般的社会活动。 社会整体要统一、公正,就必须有足以达到这种 统一、公正的力量来规范、制约人的行为,调节 人的关系。 在这个社会整体内的个人都要遵从这种规范,对 个体行为进行调整,哪怕有时要牺牲个人的利益。 审美活动却是一种个人的活动,出自于人的一种 兴趣、一种强烈的内在愿望甚至欲望,它不是对 个人行为进行调整的活动,也没有什么外在规范 的制约。所以审美活动也不同于各种社会活动。
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 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而作为现实的人,又“受自己的生产力和 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 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恩格斯也曾论述过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的实践活动中的人的自由,他说:“自由 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 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 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 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 定的能力。” 这些论述指出了在人的各种 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即人的自由是 受限制的。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实。
没有兴趣和感情的人几乎是没有生命的人, 对生活和他人没有爱的人更是畸型的人。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本质
1.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
从美学史上看,审美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一 种认识活动。但是审美活动中虽然有着对 对象的认识或反映,但并不能等于认识活 动。因为认识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工作,一 种理性的、逻辑的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 种轻松的享受,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活动。
3.感性特征
审美活动还是一种具有感性特征的人类活 动。这里的感性,是指一种与人的感性生 命--生理欲求、情感、个性等人性的自 然状态、人性的根基相联系的状态。审美 活动往往体现着、又满足着感性生命的要 求,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 审美活动与感性生命要求相联系的一种佐 证。
我们不能否认,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 具有理性。理性使人类具有更高的掌握、 控制、协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使人类和 社会不断地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人类崇 尚理性,人类的各种活动也以理性为主宰。
2.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 要,与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 系,是为达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行的活 动。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关心的 是对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的特性,而审美 对象则对人显示出它对人的“有用性”。 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
所谓美感的态度,就是不含利害关系的态 度,因此,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 最没有用处的”(朱光潜:《谈美 谈文 学》,第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在于它不需要从实体 上占有与拥有对象,只是观赏对象的外形。
物质功利的满足,不是通过外在事物的外 形获得,正如黑格尔所说,“欲望所需要 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外形,而是它们本身 的感性的具体存在。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 或是所要吃的动物如果仅是画出来的,对 欲望就不会有用。”([德]黑格尔:《美 学》第1卷,第46页,中译本,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