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之马二

合集下载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1.迂腐:同薄公孙谈话时他说道:"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J后来他又劝匡超人走上科举之路。

惟八股为尊,其他诗词曲赋皆为下品,他的人生追求已然被科举制度侵蚀扭曲了。

同时,在西湖边听说楼上有仁宗皇帝的御书时,他“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他有臣对君的“奴性”,这可笑的举动反映了封建礼教的毒害作用。

马二先生的上述种种行径生动地展现了封建制度下深受八股制度毒害的迂腐读书人形象。

2.麻木:《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西湖画卷,而他却“看了一遍,不在意里“,反倒是吃处片时“觉得有些滋味”。

“片石居”中,马二先生一听是谈论古代才女,便立即退出来了。

从中可见不管是景物之美还是文采之美,马二先生都十分麻木,不感兴趣,毫不欣赏。

马二先生对美的无感代表了封建制度下的读书人只重文理,却欠缺审美情趣的麻木形象。

3.坚毅:同在研究八股文,他却与一般读书人不同。

他研究的不是“考场技巧”,而是钻研古圣贤之文字,诸如《语类》《或问》等,这在一方面可谓研究了真正的学问。

而且他数十年屡试不中却依然坚持钻研,“向日马二先生在家兄文海楼, 三百篇文章要批两个月,催着还要发怒”。

马二先生热衷科举却不随大流钻研“应试技巧”,而是去认真品读圣贤的真学问,塑造了一个深受八股制度毒害却又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求知者形象。

4.重情重义:从在西湖边只买廉价的食品尝个滋味可见,马二先生后来的生活并不阔绰。

而他之前却一下子拿出上百两银子替遂公孙周旋。

并且面对差人的敲诈勒索,他心急如焚:“任凭你搜,假设搜出一钱银子来,你把我不当人!”他付出甚多来关怀帮助友人,却不求回报。

此外,马二听闻匡超人父亲病重便给了他十两银子,这次他给自己留下了一些钱财(之前洪憨仙给他的黑煤烧出八九十两银子)。

马二先生作为一个生活拮据的普通人,却能做到仗义疏财,解友之困,展现了极具代表性的厚道读书人形象。

小结:马二先生确实是封建科举的受害者,有着迂腐落后的精神思想与扭曲的价值追求,但他的人生不应用“悲剧”来形容。

马二先生为何被誉为“儒林君子”

马二先生为何被誉为“儒林君子”

19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书中大都是受八股文毒害而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

然而,有位马二先生,虽然也有些迂腐,但为人古道热肠,让人感受到一股君子之风。

蘧公孙是马二先生的好友。

有个官差抓住了蘧公孙一个把柄,声称蘧公孙不给他一大笔银子,就要蘧公孙家破人亡。

此时蘧公孙外出不在家,马二先生跟官差商量,希望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一共九十多两银子给官差,平息此事。

官差嫌少,说道:“你又没钱,何必管他的事呢?”马二先生说:“你和他是一般交情,可以不管他;我和他是至交好友,怎么能眼看他出事呢?”马二先生极力恳求官差:“这件事本来与我无关,蘧公孙也不是个慷慨的人,我垫的银子他也未必会还我。

然而作为朋友,我总要尽力帮他!”官差被马二先生的诚心打动,压下了此事。

蘧公孙回来后,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对马二先生表示感谢,却不提还钱的事,只送了一些酒菜和二两银子给马二先生,马二先生毫不介意,依然把蘧公孙当作至交好友。

马二先生明知蘧公孙不是慷慨的人,自己垫的钱十有八九会打水漂儿,但是他依然不忍心看着朋友落入危难,出手相助。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放在交际中,可以这样说,真正的朋友,即使看清了对方的缺点,依然能够接纳对方,诚心相待。

马二先生以选书为生,有些名望。

有个老翁想骗人,但他自己名望不够,找马二先生替他担保。

老翁声称自己会点物成金之术,谁想学要交一万两银子。

他把银子包在煤里送给马二先生,说这些煤被自己施了法,只要放在火里烧就会变成银子。

马二先生烧完煤,果然见到了银子,信以为真,答应替老翁做担保。

因为有马二先生的担保,真有人来交钱。

恰在此时,老翁得急病死了。

他的子侄告诉马二先生,老翁是骗子,仅有的一点银子,都伪装成煤球给了马二先生。

此时已经一贫如洗,连装殓的钱都没有了。

马二先生于心不忍,把老翁给自己的那些银子全都拿了出来,不但安葬了老翁,还给了他的子侄足够的盘缠,让他们可以回到故乡。

儒林外史中对马二先生的描写

儒林外史中对马二先生的描写

儒林外史中对马二先生的描写《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主要情节围绕着中国教育制度与社会风气展开。

在小说中,作者对众多人物进行了深入的描写,其中之一就是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个极具个性鲜明的人物。

他相貌清奇,长着一张方形的瓜子脸,高高的鼻梁,浓浓的眉毛像两把利剑般直挑向天空。

他的一双眼睛灵动而又有神,透露出自信和睿智。

他平素喜好穿着青绿色的袍服,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马二先生不仅外表独特,内心也充满着热情和才智。

他深谙经史子集,有着很高的学问修养。

无论是在诗词歌赋还是历史典故上,他都能轻松驾驭,引经据典。

他的学问广博,几乎囊括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

他还善于借鉴西方思想,对于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以理应对现实,冷静而又充满智慧。

马二先生不仅有着出众的学问,更有着非凡的胆识和见识。

他在小说中以对抗社会陋规和错误思想的形象出现,与那些虚伪和愚昧的势力作斗争,并且以他独特的方式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他的人品高尚,坚持真实和正义,将自己的学识用于教育他人,从而引导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马二先生的形象给了读者很多启示和指导。

首先,他的独到见解和坚持真理的勇气激励着人们勇于探索和坚持自己的信仰。

其次,他的深思熟虑和平静应对困境的态度给人们带来思考,教导人们冷静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最后,他所传达出的对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重视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人生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总之,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备受关注和喜爱的角色。

他的外貌、学问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自信、明智的形象以及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给予了读者许多启示和指导。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马二先生在小说中成为了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真实、对立、统一而矛盾的文人形象——《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石公桥镇中学李俊芳摘要:马二先生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马二先生性格复杂,体现出了很强的艺术真实性、典型性。

作者通过对马二先生的精心塑造,在一定程序上折射出了他对旧读书人传统弊病的指斥,表现出了他对腐败科举制度的鞭挞和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马二先生现实主义《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马二先生是该小说中十分显眼的一个人物。

作为旧社会的读书人代表,马二先生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现拟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形象的塑造的意义等略作论述。

一、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马二先生的形象刻画是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的。

本文就其形象的真实性、就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进行论证。

高尔基说过:“对于任何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①吴敬梓正是对读书人和读书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将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艺术地融入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都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普遍存在的,但一般人有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性情心术,达到了简炼传神的境界,被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自小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而且博学多览,学识丰富,对清代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十分清楚,对世俗民心人情冷暖也都有深刻的了解。

他在思想倾向方面受了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吕留良等大师的影响,对八股制与功名富贵并不热心。

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

在八股文网之下,读书人显得很可怜。

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他借王冕的口说:“这个法却定得不好,”“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博学多才的吴敬梓对除了经书章句和墨卷之外一无所知的干禄之徒是卑视的。

“生平见才士,汲阴如不及,妒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尤嫉之。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真实、对立、统一而矛盾的文人形象——《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石公桥镇中学李俊芳摘要:马二先生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马二先生性格复杂,体现出了很强的艺术真实性、典型性。

作者通过对马二先生的精心塑造,在一定程序上折射出了他对旧读书人传统弊病的指斥,表现出了他对腐败科举制度的鞭挞和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马二先生现实主义《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马二先生是该小说中十分显眼的一个人物。

作为旧社会的读书人代表,马二先生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现拟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形象的塑造的意义等略作论述。

一、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马二先生的形象刻画是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的。

本文就其形象的真实性、就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进行论证。

高尔基说过:“对于任何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①吴敬梓正是对读书人和读书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将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艺术地融入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都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普遍存在的,但一般人有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性情心术,达到了简炼传神的境界,被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自小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而且博学多览,学识丰富,对清代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十分清楚,对世俗民心人情冷暖也都有深刻的了解。

他在思想倾向方面受了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吕留良等大师的影响,对八股制与功名富贵并不热心。

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

在八股文网之下,读书人显得很可怜。

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他借王冕的口说:“这个法却定得不好,”“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博学多才的吴敬梓对除了经书章句和墨卷之外一无所知的干禄之徒是卑视的。

“生平见才士,汲阴如不及,妒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尤嫉之。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吴敬梓笔下的马二先生不光在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做人生的导师, 也在历史地替整个“正史”中的知识分子代言心声。

马二先生的种种语言和行为正是一代代被八股文所毒害的文人们的写照,从这里不难看出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时代典型性的意义。

吴敬梓用纪实的笔法写出了一个“外史”中的“正史”人物, 只有这样, 蘧公孙的“如梦方醒”才觉得可笑可叹,匡超人的举业才觉得虚伪龌龊。

马二先生性格特点是什么?
马二先生为人古道热肠,治学近乎迂腐。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

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敬而又可怜的人物,他出身卑贱,但却勤奋
好学,终于被伯十请来当他的随从,之后又经历了一番风风雨雨,最终也成为一名随从,
拯救许多人一家之急。

马二真正钟爱的是书,他非常用心地学习知识,以至于他在给伯十表演技艺时,也能
用一些自己提炼出来的术语,引起其他部下的惊奇。

而且就算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
放弃自己的信念,只要他熟悉的地方,就会踏实的地去挑战,他的知识虽不是特别多,但
却一点点的都能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出现,帮他解决难题,为自己和同伴们赢得了时时的成功。

让马二更可爱的是他慷慨耿直,他毫不迟疑地帮助老锺,老锺当初只是卑鄙的讨要费用,最终却受到马二的帮助,他回报出慷慨高洁的本质;他又克制住自己,在看到那一罐
贵重的香膏时,没有去抢劫,而是想法从中如何克服困难,多么高尚的人物啊!
马二的一生看似普通,但却也不乏精彩这也是他被众人爱戴的原因,在艰苦考验后,
他更加怀着感恩之心,使他走出了自己的范围,因为在他脚下,却有着温暖和奋斗的光芒,也有自信和勇气。

最重要的是,尽管他后来走上报效国家的道路,他仍然忠于自己的原则,不诉苦,聪慧勤奋,终于取得了成功。

儒林外史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儒林外史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儒林外史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儒林外史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关于马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来了解一下吧!儒林外史马二先生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马二先生,名静,字纯上,是《儒林外史》前半部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精编版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精编版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

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

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

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

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

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

谁是谁非,让人糊涂。

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

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

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

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的相关情节100字左右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的相关情节100字左右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的相关情节100字左右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性格刚烈、正直的人。

在小说中,他与主人公顾左右同为进士出身,但他不满于朝廷的腐败和腐朽,不愿堕落为官僚,选择了出走江湖。

他与顾左右一起辗转于余杭、吴山等地,通过经商维持生活并致力于救济弱小。

马二先生义气深重,善良正直,一直为正义和公正而奋斗,成为小说中的正面形象。

他的情节展现了一个追求真理和社会公正的人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展现了小人物的可贵品质。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真实、对立、统一而矛盾的文人形象——《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石公桥镇中学李俊芳摘要:马二先生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马二先生性格复杂,体现出了很强的艺术真实性、典型性。

作者通过对马二先生的精心塑造,在一定程序上折射出了他对旧读书人传统弊病的指斥,表现出了他对腐败科举制度的鞭挞和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马二先生现实主义《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马二先生是该小说中十分显眼的一个人物。

作为旧社会的读书人代表,马二先生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现拟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形象的塑造的意义等略作论述。

一、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马二先生的形象刻画是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的。

本文就其形象的真实性、就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进行论证。

高尔基说过:“对于任何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①吴敬梓正是对读书人和读书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将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艺术地融入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都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普遍存在的,但一般人有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性情心术,达到了简炼传神的境界,被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自小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而且博学多览,学识丰富,对清代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十分清楚,对世俗民心人情冷暖也都有深刻的了解。

他在思想倾向方面受了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吕留良等大师的影响,对八股制与功名富贵并不热心。

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

在八股文网之下,读书人显得很可怜。

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他借王冕的口说:“这个法却定得不好,”“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博学多才的吴敬梓对除了经书章句和墨卷之外一无所知的干禄之徒是卑视的。

“生平见才士,汲阴如不及,妒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尤嫉之。

儒林外史41回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41回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41回人物形象一、马二先生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位老秀才,拥有丰富的学问和见识。

在41回中,马二先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学问渊博:马二先生不仅通晓四书五经,还对历史、天文、地理等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

他对各种学问的掌握程度,让人们惊叹不已。

2. 思想开明:马二先生并不像其他迂腐的儒生一样固守陈规,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不同见解的人也能够包容。

他强调做学问要“务本求实,不拘俗陋”,这种开明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3. 为人正直:马二先生在生活中非常简朴,没有那些虚浮的习气。

他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追求名利,更不愿意为了谋取利益而伤害别人。

二、匡超人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年轻才子,他在41回中的形象如下:1. 勤奋好学:匡超人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通过自学成才。

他的才华得到了马二先生的赏识,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 敢做敢当:在故事中,匡超人遇到了不少困境,但他总是能够坦然面对,勇敢地去解决困难。

他从不推卸责任,敢于担当的精神让人钦佩。

3. 知恩图报:匡超人对马二先生非常感激,不仅因为马二先生帮助了他的学业,更因为马二先生的为人处世让他受益良多。

匡超人对马二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体现了他知恩图报的品质。

三、牛浦郎牛浦郎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角色,他在41回中的形象如下:1. 虚荣心强:牛浦郎非常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但他并没有真才实学,只是通过模仿别人的文笔来炫耀自己。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冒充别人进行科举考试,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2. 心机深沉:牛浦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惜耍手段、欺骗别人。

他在故事中经常用计谋算计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心机深沉的特点让人不寒而栗。

3. 自私自利:牛浦郎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名利不惜伤害别人。

他没有道德底线,也没有良心和责任心。

他的自私自利让他失去了朋友和亲人的信任。

四、卜氏兄弟卜氏兄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组人物形象,他们是一对富商兄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

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

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

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

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

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

谁是谁非,让人糊涂。

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

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

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

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马二先生》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马二先生,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摘要《儒林外史》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并且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

马二先生可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

首先,他有自己的人物形象所应该具有的悲剧性格。

由于无逃脱固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特征就必定是受到封建社会影响的。

其次,马二先生具有自己所应有的人性闪光点,这是因为在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中,毕竟是有为人们所赞颂的成分被一代又一代地接受和传承;最后,马二先生这一个人物形象有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不论是在马二先生,或者说是作者所生活的时期,还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马二先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本文旨在以平等公平的视角来对马二先生进行分析和审视。

以期实现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完整复归。

关键词:马二先生;人物原型;忠诚崇拜;现实意义The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of Mr Horse Two i n SatiringFictionsAbstractSatiring fictions that involves in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and every character image has his own personality. Mr ma er can be regaeded as one of the more special characters. First, he has his own character image should have's tragic character. Because there is no escape fixed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the Mr.ma er characters of features will Mr By feudal society must be influenced. Secondly, with Mr ma er should shine through it because in human nature of Confucian school, after all is the inheritance of praise for people place generation components are accepted and inheritance; Finally, the Mr ma er characters have a Mr This era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Whether Mr in horse, or was it a second period of the life, or we live in this era, Mr. ma er has its profound meaning. This paper aims to be equal to the Mr.ma 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r analysis and look at Mr. ma er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r ma er characters full returned his own.Keywords: Mr ma er; characters archetype;loyalty worship;realistic significance目录前言 (1)一、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和人性闪光点的交织 (1)(一)马二先生对科举制度的忠诚和崇拜 (1)1、马二先生对科举制度忠诚和崇拜的现实依据 (1)2、马二先生因科举而形成的悲剧性性格 (2)(二)马二先生对朋友的仗义疏财和以德报怨 (2)1、儒家思想中关于为人处事之道合理概述 (2)2、马二先生对公孙、憨仙等人的古道热肠体现出来的人性闪光点 (3)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人物形象的契合 (4)(一)关于冯粹中的相关历史和人物事迹 (4)(二)冯粹中和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的契合之处 (4)三、马二先生形象的时代意义 (5)(一)马二先生的时代典型性 (5)(二)马二先生的时代警示意义 (5)结束语 (6)主要参考文献 (7)致谢 (8)《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前言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先生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报告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报告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

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

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

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

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

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

谁是谁非,让人糊涂。

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

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

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

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2)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2)

这不仅写出了马⼆先⽣之流受害⽽不⾃觉,⽽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才的不合理性。

另⼀个⼋股迷鲁编修认为:“⼋股⽂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鞭⼀条痕,⼀掴⼀掌⾎;若是⼋股⽂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 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等级,实现了其⼈⽣的最⾼理想。

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

他出场后的开场⽩是:“做穷翰林的⼈,只望着⼏回差使。

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钻谋去了。

⽩⽩坐在京城,赔钱度⽇。

况且弟年将五⼗,⼜⽆⼦息,只有⼀个⼩⼥,还不曾许字⼈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

”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尊严和物质⽣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正⾯典型——王冕、杜少卿《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且有对正⾯⼈物的肯定和歌颂。

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回中塑造了元末诗⼈王冕的形象来“敷陈⼤义”,“隐括全⽂”,并作为⾃⼰理想的楷模和臧否⼈物的标准。

王冕出⾝⽥家,天⽂地理经史上的⼤学问⽆不精通;⽽⼜安于贫贱,以卖画为⽣,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既有此⼀条荣⾝之路,把那⽂⾏出处都看轻了。

”在作者看来,⽂⼠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层。

”这在当时是有⼀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古及今难得的⼀个奇⼈”。

在他⾝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

他说“这学⾥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真实、对立、统一而矛盾的文人形象——《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石公桥镇中学李俊芳摘要:马二先生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马二先生性格复杂,体现出了很强的艺术真实性、典型性。

作者通过对马二先生的精心塑造,在一定程序上折射出了他对旧读书人传统弊病的指斥,表现出了他对腐败科举制度的鞭挞和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马二先生现实主义《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马二先生是该小说中十分显眼的一个人物。

作为旧社会的读书人代表,马二先生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现拟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形象的塑造的意义等略作论述。

一、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马二先生的形象刻画是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的。

本文就其形象的真实性、就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进行论证。

高尔基说过:“对于任何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①吴敬梓正是对读书人和读书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将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艺术地融入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都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普遍存在的,但一般人有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性情心术,达到了简炼传神的境界,被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自小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而且博学多览,学识丰富,对清代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十分清楚,对世俗民心人情冷暖也都有深刻的了解。

他在思想倾向方面受了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吕留良等大师的影响,对八股制与功名富贵并不热心。

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

在八股文网之下,读书人显得很可怜。

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他借王冕的口说:“这个法却定得不好,”“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博学多才的吴敬梓对除了经书章句和墨卷之外一无所知的干禄之徒是卑视的。

“生平见才士,汲阴如不及,妒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尤嫉之。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

真实、对立、统一而矛盾的文人形象——《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石公桥镇中学李俊芳摘要:马二先生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旧知识分子中的一员,马二先生性格复杂,体现出了很强的艺术真实性、典型性。

作者通过对马二先生的精心塑造,在一定程序上折射出了他对旧读书人传统弊病的指斥,表现出了他对腐败科举制度的鞭挞和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马二先生现实主义《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马二先生是该小说中十分显眼的一个人物。

作为旧社会的读书人代表,马二先生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现拟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形象的塑造的意义等略作论述。

一、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马二先生的形象刻画是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的。

本文就其形象的真实性、就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进行论证。

高尔基说过:“对于任何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①吴敬梓正是对读书人和读书人的生活环境作了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将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艺术地融入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反映的,都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普遍存在的,但一般人有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性情心术,达到了简炼传神的境界,被奉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自小饱受诗书礼乐的熏陶,而且博学多览,学识丰富,对清代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十分清楚,对世俗民心人情冷暖也都有深刻的了解。

他在思想倾向方面受了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吕留良等大师的影响,对八股制与功名富贵并不热心。

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影响是巨大深刻的。

在八股文网之下,读书人显得很可怜。

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他借王冕的口说:“这个法却定得不好,”“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博学多才的吴敬梓对除了经书章句和墨卷之外一无所知的干禄之徒是卑视的。

“生平见才士,汲阴如不及,妒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尤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作者:————————————————————————————————日期:《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

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

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

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

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

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

谁是谁非,让人糊涂。

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

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

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

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

我们只知郑板桥画好,却不知他举业如何,但可想而知,若非他的官名,他的画断断不能流传那么广。

《红楼梦》中,张先生为秦可卿看病一节,虽无浓墨重彩,却也可借此窥出世人对技艺的态度。

贾珍就说:“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

”医术也如琴棋书画,兼通是风雅,但若以此为生,则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了。

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前提就是要入仕当官,你的一技之长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

反过来说,当官只得一世之名,若要留名儿与后人景仰,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

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熟知的文人的名字,总比清官的要来得多。

官名文名,正是互为相长。

但是这等程度,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

世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功名学问,二者求一,已是十分艰难了。

然而还有一等痴心人,妄想二者兼得,结果只能像迟衡山所说,“一样都做不成”了。

想马二先生不过碌碌庸人,虽是一生着实讲究举业,但到后来还得靠学道保题他的优行才得官做,只好算作异路功名,为正途出身之人所不齿。

如他能不讲学问,专心功名,成为高翰林一类官员,料应不难。

如他能一心只求学问,不问功名,在下也不失为杜少卿一流人物。

可叹他贪求二者兼得,终于竟是一事无成。

《儒林外史》里外的马二先生(一)现代大文学家鲁迅、张天翼、何其芳等人,都对《儒林外史》里马二先生形象的成功,评价很高。

何其芳认为,古典小说创造的人物形象中,够得上“典型”水平的,没多少个,马二先生算得上一个。

这个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性课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一、教育本质被引偏一出场,马二对举业就有一套贯古通今的宏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鲁迅称赞这段议论“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①。

1942年张天翼俏皮地设想,如果马二先生在现代,就会说“……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留洋。

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②马二的宣讲,精辟地道出了选拔功令对知识分子所起的指挥棒的作用,他毫无讳饰地讲出了老实话: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

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样的举业.就做什么样的举业。

至于这种举业是否科学、是否合理,那他是根本不去想的。

他创造性地把宋真宗的“劝学”诗与当时的八股文章结合起来,到处宣传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他说的“文章”就是八股文,他就是专门选每次考试的中式文章,加以批评,作为范文,让考生模仿,功能与现在范文讲评之类相近。

在他看来,他的八股选本就是官场的入场券,所以他诚心诚意地劝流落杭州的乡村青年匡超人(匡迥、匡二):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

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

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

马二的这些思想究竟错在哪里呢?首先,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唯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则是做官的唯一正途。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偏狭的。

其次,教育的导向不能太短视的功利化。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事业,要培养一代一代健全的人,现在我们叫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不能都把它变成应试教育、求职教育。

在过分功利的导向下,教育就会被扭曲,失去原来的意义,走上不健康的道路。

古代如此,现代仍然如此。

这里必须提到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通过一定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和官吏,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

搞得好,相对而言是较公平的。

隋唐时出现了科举制度,按科目考试,优者举用为官,这给庶族地主参加政权提供了一些机会。

士凭考试成绩可以跻身仕途,这至少在逻辑上肯定了士的知识价值高于贵族的世袭身份,在客观上打破了世族地主对封建政权的绝对垄断。

比起魏晋时的门阀制度来,科举制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科举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但是历史上出现的制度往往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

利益驱动,是历史前进的杠杆,同时又是人格分裂或扭曲的根源。

读书、考试与获得地位名利挂上钩,从正面效应说,可以起激励作用;但同时又产生负面效应,使一些人过分追求名利,心理失去平衡,诱发出种种人格堕落。

功名富贵的制度,对庸弱的人性形成炼狱般的折磨。

这成为一个历史性的难解的悖论,至今犹然。

二、敬业诚笃被错用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他资助萍水相逢的匡二返乡,极其慷慨。

匡二说只要借一两银子,他却拿出十倍,连路上御寒衣物、回乡后营生之资都奉送。

还携着手,一直送到江船上,看着上了船,才辞别。

匡二“接了衣裳、银子,两泪交流道:‘蒙先生这般相爱,我匡迥何以为报!’”他自己却一直清贫自守,即使几十年科场不利也毫无怨言,既不走歪门邪道.也不搞投机取巧.一丝不苟地秉承八股的正宗衣钵,恪守制艺的真精神。

作者对他的针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对于弄虚作假的科场骗子.装腔作势的八股选家,我们还可以把他们视作个人的品性问题,也许他们是借八股以行骗邀名者,对他们的批判不一定就是对八股科举本身的批判。

可是马二不同,他是八股科举的正宗代表,针砭了马二就是针砭了八股科举的正宗精神.就是针砭了八股科举制度本身!明清统治者把科举制度套上八股制艺的僵硬躯壳,初衷不无规范化、标准化的因素,又规定以《四书》、《五经》的语句命题,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为立论的根据。

这一套把教育内容与选拔人才统一起来的机制煞是厉害!它只准应考者按题阐述经文的义蕴,揣摩孔孟程朱的语气,鹦鹉学舌,结果扼杀创造精神,造成鲁迅说的:“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腐蚀和摧残着一代代文人。

我在批评它时,都严格限定为“八股科举”,而不是笼统地否定科举制度。

八股科举的危害,已为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所识破并广加揭露抨击,可以说八股已失去存在的价值。

但马二先生却依然由衷地称赞八股取士“是极好的法则”,过去的岁月已在科场中虚掷,未来的生命仍无保留地交付给八股选政,死心塌地地做八股拜物教虔诚而狂热的传教士,用极严肃的态度对待已失去严肃性的事情,强不美以为美,强不智以为智,拿着一篇八股文,可以摇头晃脑地“讲了许多虚实反正、吞吐含蓄之法”,以为这就是做学问的真谛,以为这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这种不和谐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

他操选政“批文章”(选中式的八股文加以批点评说)极其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既不肯误人子弟,又“不肯自己坏了名”,高度认真负责。

所以“三百篇文章要批两个月,催着还要发怒”,不肯为牟利的书商赶时间粗制滥造,不肯为商业利益而放松学术操守,表现了淳儒的诚笃秉性。

而由他引入举业的匡超人,没有足够的儒学学养,根性未稳,被商品市场的风气所熏染,成为牟利书商的合伙人,为“趋利”而不讲学术责任心。

初学“批文章”,他拿起来就“一日搭半夜,总批得七、八十篇”。

批文老手马二需要两个多月的工作量,这个匡二“屈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

”其中还与斗方名士、八股选家鬼混了一天,不过这一天也没白花,他摭拾席间议论选政的一些话,“敷衍起来,做了个序文”,变成自己的见解,用以指导士子。

如此剽窃加滥造的作品,居然投合市场味口。

匡二成了畅销书的名家。

少年得意的他胡吹自己的作品已有“九十五本”,“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想当然外国人也要学八股考科举!)“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识趣的老儒当场捅破他的浅薄:已经去世之儒才称“先儒”,健在的你怎能称“先儒”?他红着脸还要强辩,并且进一步忘恩负义地在众人面前肆意贬低于自己恩重如山的恩人、恩师马二。

文品是人品的有机部分,当原本孝悌敦睦的乡村青年堕落成文痞时,也同时全面蜕变为无才缺德的小人:当枪手、造假证、停妻再娶,无所不为。

匡二的堕落宣告马二教育道路的破产。

马二无私资助、竭诚指引的匡二,结果成了既有害社会,也有损自己的人,这对马二是不小的讽刺。

不过匡二也反衬出马二不随浊风俯仰的敦厚拙朴品性。

巧人乖人会讥其迂拙,贤人君子会悯其朴厚。

三、审美情趣被窒息鲁迅特别推许马二先生游西湖能够写出“迂儒之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