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奥苏贝尔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布鲁纳的著作中有时也叫做内部模式、图式、编码系统、 再现表象与推理框架
☺ 同化和顺应
食物
水果
蔬菜
肉类
苹果 香蕉 桔子 青菜 萝卜 土豆 猪肉 羊肉 牛肉
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p106 •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 ✓ 类目化活动: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
互作用,或者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由外 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 的活动,称为类目化活动 ✓ 类目化过程应该是自下而上的 • 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 思考,自行发现只是,掌握原理和规律。 • 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 ✓ 新知识的获得 ✓ 知识的转换
变 • 布鲁纳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实验室研究向课堂研究的转
变 • 布鲁纳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学习研究到教学研究的转变 •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
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 •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
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 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对学习理论的发现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
总之,在整个问题得解决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资 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求知欲;(3)帮助学生寻找新 问题与已知事物的联系;(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5)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6)启发学生 进行对比。
•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 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 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完整的形 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也就 是“讲解式教学”,这种学习适用于有意义的 言语学习。
• 学习通过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 奥苏伯尔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意义学习,是因为新 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发生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发 生了同化作用,并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5、布鲁纳对发现的课堂所提出的建议也包括一个呼吁,那就是教 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尽可能多的辅助手段(视听教材、具体 或象征的模型、多媒体的信息源与灵感源)。这些辅助手段给学 生提供了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因而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对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评价 贡献 • 布鲁纳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
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 家,出生于1918年,193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 194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布兰 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1950—1974年在伊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院任 教授,1975年到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任教授,直到 1978年退休为荣誉教授。以后他自己开设心理诊所,从 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致 力于有意义的言语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研究
• 他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完全放弃了知识的系统讲授,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现教学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 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 识的产生过程的差异; 。
• 他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中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 任何儿童”,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奥苏伯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与教学思想
从古自今,人们都十分强调帮助儿童直接发现周围世界的 重要性
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用启发智能的问答使 学生自己去获得真理;柏拉图不把自己当作教师,而且认 为是学生学习的“助产士”;中国古代孔子的“启发式教 学”;
近代教育家卢梭、蒙泰梭利和裴斯泰洛齐全都强调学习中 的自发性和独立性。
尤其是美国观代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发起进步教育运动, 反对当时教育中流行的形式主义。杜威反对过分强调机械 记忆,反对无效的训练,不求理解的空谈和与实际经验脱 的课程内容,提倡具体经验、积极反应、解决问题和从做 中学习。这些,构成了教育史上强调积极思维、问题解决
识项目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 教师起引导作用;(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步骤是:(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 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3)提供解决 问题的各种假设;(4)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下断 语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的资料,得出应有得 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后使 问题得到解决。
✓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及其内部规律
✓ 学生为什么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呢? 有助于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 更有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 有助于迁移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 怎样编制课程,使她既能由普遍的教师给普通的 教给学生,同时又能清楚的反映个学术领域的基 本原理
• 学习的内在动机: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具有内在学习愿望, 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有三种最基本的内 在动机:
✓ 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 ✓ 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
✓ 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论 结构教学观 •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与教学思想
布鲁纳(J. S. Bluner ,1915- )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曾担任白宫教育咨询顾问,领导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 改革运动。 1915年出生于纽约,1937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 1938年考入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时,正当实验心理学家和心 理学史家波林(Boring,E.G)主持当时心理系工作,他的指导教 师是生理心理学家拉施里(Lashley,K.S)。布鲁纳在哈佛大 学受到良好的心理学研究训练,194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毕业后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维尔司令部从事心 理福利研究工作。1945年他重返哈佛大学,并任心理学讲师, 1952年升任教授。1960年他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米勒一起 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72年布鲁纳离开 哈佛大学,去英国就任牛津大学瓦茨(Walts)实验心理学教 授。
3、布鲁纳认为组织学校课程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螺旋式课程。螺旋 式课程是在不同的年级对课程进行发展与再发展,它对发现学习 来说是十分适合的。
4、布鲁纳认为“……一个学生应接受一些训练,使他们认可猜测 的似然性”。否则,学生会永远不愿去猜测,不愿去冒犯错的危 险,与此相联系,布鲁纳指出直觉跳跃的效用。直觉跳跃是一种 经过教育的猜测,它比盲目尝试更可能成功,但又比再已知同样 事例基础上做简单推论或预测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布鲁纳坚信, 抑制猜测,就是阻止发现的过程。
✓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区别:接受是内化,发现是探索+内 化
•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 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实质性联系 ✓ 新旧知识之间是否能形成非人为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
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 题建立内在,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 非人为性的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原有 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 辑联系,而不是一种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 p115 ☺ 例子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他指出了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 区别。
✓ 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未能 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符号字面上的联系,记住 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在 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 加以内化,即将新的知识结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内;而在 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 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去发现这些内容,即学生的首要任务 是发现,然后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也就是说发现学习比 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 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 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 并将新获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 体系。
✓ 所谓认知结构,他认为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 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即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并 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这种存 在联系的知识,使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主张,向学 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使他们“发现”自己的编码系统。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较为松散,概念使用也不统一,这给我们 理解他的理论带来一定的困难
•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过于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忽视知识内容 的教学。结构主义 教学论难以推广。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 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可能是有效的,而不太适合于人文学科 的学习
• 布鲁纳的发现法把学生的学习发现混同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 在智力活动上只强调学生与科学家的共同性而不明确各自的 特殊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发现是一种再发现过程,科学 家的科学发现是一种原发现过程,两者不但有程度上的不同, 而且有本质的区别。
和创造性的传统。
在心理学渊源上,除格式塔心理学家外,瑞士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布鲁纳的影响 很大。正是在这样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加之50年 代末美国所处的内外环境,使布鲁纳有可能进 行大规模的学校教改实验,并提出能解释学生 抽象思维水平学习现象的学习理论
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 构。故称其理论为认知—发现学习说或认知— 结构教学论
• 同化(assimilation) :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 有的其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 的认知结构。
现实教育意义
在教学方面,布鲁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与论断: 1、布鲁纳指出:“……一门学科的课程应决定于对组成这门学科结
构的基本原理的最基础的理解。”毕竟,没有了有基本组织原则 的知识,建构意义将是不可能的。布鲁纳提出,除非课程的组织 能促进结构(编码系统)的形成,否则课程学习将会很困难。它 不会得到迁移,回忆起来也将很不充分。 2、布鲁纳告诉教育者,“……任何科目都能以平等的形式教给任何 儿童”。许多人已经找住了这个大胆断言的缺陷所在,他们指出, 某些概念对年纪较小的儿童来说过于困难。基于此,布鲁纳认为 最佳的教学顺序是先呈现较为具体的内容,最后使用符号。
✓ 怎样基础课和修改基础课的教材,给予那些和基 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 地位
✓ 怎样把这些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之同学校理 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能力配合起来
➢ 认为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 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p111)
发现法教学模式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而不是围绕某一个知
✓ 知识的评价
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 • 知识的呈现方式:任何知识结构可用三种表象形式呈现: ✓ 动作表象: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 ✓ 图像表象: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
✓ 符号表象: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 辑推导便能进行。
☺ 用可种方式呈现好,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学科性质 而定。
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著作主要有:《教育过程》 (1960)、《认知成长研究》(1966)、 《对教学理论的探讨》(1966)、《认知成长 的过程》(1968)、《教育的适合性》 (1971)等。其中《教育过程》已被译成23 种文字出版,被誉为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著作之 一。
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
☺ 同化和顺应
食物
水果
蔬菜
肉类
苹果 香蕉 桔子 青菜 萝卜 土豆 猪肉 羊肉 牛肉
关于学习过程的观点p106 •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 ✓ 类目化活动: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
互作用,或者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由外 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 的活动,称为类目化活动 ✓ 类目化过程应该是自下而上的 • 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 思考,自行发现只是,掌握原理和规律。 • 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 ✓ 新知识的获得 ✓ 知识的转换
变 • 布鲁纳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实验室研究向课堂研究的转
变 • 布鲁纳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学习研究到教学研究的转变 • 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
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上; •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
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 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对学习理论的发现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
总之,在整个问题得解决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资 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求知欲;(3)帮助学生寻找新 问题与已知事物的联系;(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5)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6)启发学生 进行对比。
•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 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 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完整的形 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也就 是“讲解式教学”,这种学习适用于有意义的 言语学习。
• 学习通过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 奥苏伯尔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意义学习,是因为新 知识和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发生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发 生了同化作用,并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5、布鲁纳对发现的课堂所提出的建议也包括一个呼吁,那就是教 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尽可能多的辅助手段(视听教材、具体 或象征的模型、多媒体的信息源与灵感源)。这些辅助手段给学 生提供了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因而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对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评价 贡献 • 布鲁纳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
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 家,出生于1918年,193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 194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布兰 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1950—1974年在伊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院任 教授,1975年到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任教授,直到 1978年退休为荣誉教授。以后他自己开设心理诊所,从 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致 力于有意义的言语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研究
• 他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完全放弃了知识的系统讲授,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现教学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 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 识的产生过程的差异; 。
• 他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中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 任何儿童”,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奥苏伯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与教学思想
从古自今,人们都十分强调帮助儿童直接发现周围世界的 重要性
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用启发智能的问答使 学生自己去获得真理;柏拉图不把自己当作教师,而且认 为是学生学习的“助产士”;中国古代孔子的“启发式教 学”;
近代教育家卢梭、蒙泰梭利和裴斯泰洛齐全都强调学习中 的自发性和独立性。
尤其是美国观代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发起进步教育运动, 反对当时教育中流行的形式主义。杜威反对过分强调机械 记忆,反对无效的训练,不求理解的空谈和与实际经验脱 的课程内容,提倡具体经验、积极反应、解决问题和从做 中学习。这些,构成了教育史上强调积极思维、问题解决
识项目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 教师起引导作用;(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步骤是:(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 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3)提供解决 问题的各种假设;(4)帮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下断 语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的资料,得出应有得 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后使 问题得到解决。
✓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及其内部规律
✓ 学生为什么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呢? 有助于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 更有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 有助于迁移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 怎样编制课程,使她既能由普遍的教师给普通的 教给学生,同时又能清楚的反映个学术领域的基 本原理
• 学习的内在动机: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具有内在学习愿望, 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有三种最基本的内 在动机:
✓ 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 ✓ 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
✓ 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论 结构教学观 •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与教学思想
布鲁纳(J. S. Bluner ,1915- )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曾担任白宫教育咨询顾问,领导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 改革运动。 1915年出生于纽约,1937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 1938年考入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时,正当实验心理学家和心 理学史家波林(Boring,E.G)主持当时心理系工作,他的指导教 师是生理心理学家拉施里(Lashley,K.S)。布鲁纳在哈佛大 学受到良好的心理学研究训练,194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毕业后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维尔司令部从事心 理福利研究工作。1945年他重返哈佛大学,并任心理学讲师, 1952年升任教授。1960年他和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米勒一起 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72年布鲁纳离开 哈佛大学,去英国就任牛津大学瓦茨(Walts)实验心理学教 授。
3、布鲁纳认为组织学校课程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螺旋式课程。螺旋 式课程是在不同的年级对课程进行发展与再发展,它对发现学习 来说是十分适合的。
4、布鲁纳认为“……一个学生应接受一些训练,使他们认可猜测 的似然性”。否则,学生会永远不愿去猜测,不愿去冒犯错的危 险,与此相联系,布鲁纳指出直觉跳跃的效用。直觉跳跃是一种 经过教育的猜测,它比盲目尝试更可能成功,但又比再已知同样 事例基础上做简单推论或预测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布鲁纳坚信, 抑制猜测,就是阻止发现的过程。
✓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区别:接受是内化,发现是探索+内 化
•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 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实质性联系 ✓ 新旧知识之间是否能形成非人为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
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 题建立内在,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 非人为性的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原有 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 辑联系,而不是一种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 p115 ☺ 例子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他指出了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 区别。
✓ 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未能 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符号字面上的联系,记住 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在 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 加以内化,即将新的知识结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内;而在 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 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去发现这些内容,即学生的首要任务 是发现,然后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也就是说发现学习比 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 学习的实质不是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 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 并将新获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 体系。
✓ 所谓认知结构,他认为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 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即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并 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这种存 在联系的知识,使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主张,向学 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使他们“发现”自己的编码系统。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较为松散,概念使用也不统一,这给我们 理解他的理论带来一定的困难
•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过于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忽视知识内容 的教学。结构主义 教学论难以推广。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 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可能是有效的,而不太适合于人文学科 的学习
• 布鲁纳的发现法把学生的学习发现混同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 在智力活动上只强调学生与科学家的共同性而不明确各自的 特殊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发现是一种再发现过程,科学 家的科学发现是一种原发现过程,两者不但有程度上的不同, 而且有本质的区别。
和创造性的传统。
在心理学渊源上,除格式塔心理学家外,瑞士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布鲁纳的影响 很大。正是在这样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加之50年 代末美国所处的内外环境,使布鲁纳有可能进 行大规模的学校教改实验,并提出能解释学生 抽象思维水平学习现象的学习理论
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 构。故称其理论为认知—发现学习说或认知— 结构教学论
• 同化(assimilation) :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被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的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 有的其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 的认知结构。
现实教育意义
在教学方面,布鲁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与论断: 1、布鲁纳指出:“……一门学科的课程应决定于对组成这门学科结
构的基本原理的最基础的理解。”毕竟,没有了有基本组织原则 的知识,建构意义将是不可能的。布鲁纳提出,除非课程的组织 能促进结构(编码系统)的形成,否则课程学习将会很困难。它 不会得到迁移,回忆起来也将很不充分。 2、布鲁纳告诉教育者,“……任何科目都能以平等的形式教给任何 儿童”。许多人已经找住了这个大胆断言的缺陷所在,他们指出, 某些概念对年纪较小的儿童来说过于困难。基于此,布鲁纳认为 最佳的教学顺序是先呈现较为具体的内容,最后使用符号。
✓ 怎样基础课和修改基础课的教材,给予那些和基 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 地位
✓ 怎样把这些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之同学校理 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能力配合起来
➢ 认为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 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p111)
发现法教学模式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而不是围绕某一个知
✓ 知识的评价
关于促进学习的条件 • 知识的呈现方式:任何知识结构可用三种表象形式呈现: ✓ 动作表象: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 ✓ 图像表象: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
✓ 符号表象: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 辑推导便能进行。
☺ 用可种方式呈现好,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学科性质 而定。
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著作主要有:《教育过程》 (1960)、《认知成长研究》(1966)、 《对教学理论的探讨》(1966)、《认知成长 的过程》(1968)、《教育的适合性》 (1971)等。其中《教育过程》已被译成23 种文字出版,被誉为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著作之 一。
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