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合集下载

孔门七十二贤的故事

孔门七十二贤的故事

孔门七十二贤的故事孔门七十二贤,是指孔子门下的七十二位杰出弟子,他们各有所长,传承了孔子的学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讲述其中几位贤者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风采。

一、颜回:安贫乐道颜回,字子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性格内向,为人谦逊,一生安贫乐道,勤奋好学。

孔子曾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的品德和学识深受孔子器重。

二、子贡:擅长辞令,外交高手子贡,字子贱,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擅长辞令,口才极佳,曾为孔子游说各国,为孔子的学说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子贡还擅长经商,是孔门弟子中的首富。

三、曾子:以孝著称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他性格刚毅,为人正直,以孝著称。

曾子认为,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又怎能关爱他人?他的孝行感动了孔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四、子路:勇猛果断子路,名由,孔子的弟子。

他性格勇猛,行事果断,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子路尊敬孔子,但有时也会因意见不合而与孔子争论。

孔子曾评价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五、漆雕开:刻苦钻研漆雕开,字子开,孔子的弟子。

他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对孔子的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

漆雕开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孔子的学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闵子骞:品行高尚闵子骞,字子骞,孔子的弟子。

他品行高尚,为人正直,忠诚厚道。

闵子骞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深受孔子器重。

七、冉有:政事能手冉有,字子有,孔子的弟子。

他擅长政事,曾任鲁国季孙氏的家臣。

冉有在孔子的教导下,以德治政,为百姓谋福祉,得到了良好的口碑。

孔门七十二贤各有所长,他们的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孔子的72弟子有哪些

孔子的72弟子有哪些

孔子的72弟子有哪些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门部分圣贤,希望能帮到你。

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门部分圣贤,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弟子介绍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都城(宁阳鹤山)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极富学问,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

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复圣2、闵损(前536--前487),春秋末期鲁国(鱼台县大闵村)人,字子骞。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3、冉耕(约前544~?),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4、冉雍(前522年-?),春秋末年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5、冉求(前522-前489),鲁国(肥城县西南冉家庄)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6、仲由(前542~前480),鲁国卞(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字子路。

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7、宰予(前522~前458),鲁国(济宁嘉祥)人,字子我。

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

孔子耻之。

8、端木赐(前520--前456年),春秋末期卫国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字子贡。

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

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

曾参燕伋(前541年-前476年) ,字思,渔阳(今宝鸡市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人。

燕伋22岁师从孔子,壮年返乡办起私塾,执教18年。

其间,他想念恩师时总要登高望鲁,并用衣襟掬一些黄土堆在脚下,日久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土台,人称'燕伋望鲁台'。

现陕西宝鸡千阳县有燕伋望鲁台,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被世人称为' 中华尊师第一人'。

燕伋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

漆雕氏,名徒父。

《汝宁府志》记载,漆雕从(亦名漆雕徒父),字子文,《孔子家语》记载为子固。

其中从字繁体与徒相近,疑有传抄之误。

颜路(前545—?),即颜无繇,儒家,春秋鲁国(今属山东省)人。

字路,因此又称颜路。

言偃(前506-443)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常熟人。

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冉季(前498-?),冉氏,名季,字子产。

为春秋末年学者,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人。

有若(前518年-约前五世纪中期)即有子,受儒教祭祀。

其氏为有,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漆雕哆一作' 漆雕侈 ',漆雕氏,名哆,字子敛。

东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武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濮阳侯',明嘉靖九年改封为' 先贤漆雕子'。

曾蒧(diǎn,生卒年不详):一作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

高柴(前521年-前393年),华夏族,齐国人。

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岁。

樊须(前505或515-?),字子迟,亦称樊迟,汉族,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齐国人)。

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

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

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这是出自古时家教经典之作《名贤集》中的几句话,其中“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两句指的是:“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

说起“七十二贤人”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段传说:孔子带着弟子三千,周游列国。

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国当差的当差,后来到达陈国时,只剩下七十二人啦。

他们前脚到,跟后就被陈蔡之兵围困起来,绝粮七天七夜。

他们带的粮食都吃光了,能够食用的只有几袋子咸盐。

弟子们饿急了,就吃盐粒、喝盐水,这样一连吃喝了好几天。

孔子见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咸人啦”由于咸、贤同音,“七十二贤人”就这么叫开了。

其实七十二弟子之说历来众说纷纭,通常认为是虚指。

《史记?孔子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了孔子大部分比较有名的贤良弟子,但有详细记载的远远不足七十二个,很多都只是有一个名一个字,勉强凑够七十七个,并不是七十二个,原文是:“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其他的多源于民间传说,真实性不高,所以七十二弟子应该是虚指。

至于三千弟子相信也只是唐宋是世人夸大孔子的说法,春秋战国时并没有孔子有三千弟子的相关记载。

有道德的弟子:颜渊、冉伯牛、仲弓。

擅长政务的弟子:冉有、季路。

辩才出众的弟子:宰子我、子贡。

精通文章的弟子:子游、子夏。

还有:端木赐、曾参、子謇、高柴、仲由、冉雍、言偃、子张、子羽、子贱、子思、曾皙、公冶长、南宫括、季次、颜路、子木、子羔、子开、子周、子牛、子迟、子华、子旗、叔鱼、子柳、子鲁、子循、子析、子石,这些人都是史书有记载的还有四十二人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姓名:子产、子之、子南、子敛、子骄、子徒、漆雕徙父、子徙、商泽、子明、任不齐、子正、子里、秦冉、公夏首、子中、奚容剱、颜祖等。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

孔门第子七十二贤:曾参曾参(前505-前432年)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

曾参的先祖是夏帝杼仲子曲烈,西周初受封于曾。

公元前567年曾国被莒国所灭,当时的曾世子巫率众西逃鲁国,定居武城。

为纪念故国,他们把曾字右边的“邑”字去掉,改成“曾”字作为家族的姓氏。

曾参是巫的曾孙,此时曾氏家族已经败落。

曾参少年时打柴种地,“衣弊衣以耕”,16岁开始拜孔子为师,因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很快受到孔子重视。

孔子认为曾参忠厚老实,能忠实地继承自己的思想,便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

曾参小孔子46岁,他跟孔子学习时孔子的思想学说已日趋成熟。

孔子死后,曾参根据老师生前的传授,加上自己的理解,编著《大学》、《孝经》两本书,被封建社会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

曾参仕于莒,“得粟三秉”,做过小官,后“南游于楚,得官尊焉”。

以后齐国想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以为令尹,晋国想迎以为上卿,他一概不就,专心致力于儒家学说和天文历数等研究,并收徒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

曾参的弟子有七十多个,吴起就是其中的一人。

他把孔子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传授给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形成儒家重要的“曾子子思孟子学派”,后世尊曾参为宗圣,与孔子(至圣)、孟子(亚圣)、颜子(复圣)合称四圣。

曾参提倡临大节而不动摇的坚贞气节和坚定勇敢的精神,他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夫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鲁国国君听说曾参衣着破旧生活困难,曾两次派使者表示要赐给他一个城作采邑,他都没有接受。

使者对他说,这不是您自己向国君要的,是国君主动赠送的,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参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生怕得罪馈赠者,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就容易对受赠者显露骄色。

就是馈赠者不显露骄色,我接馈赠后也不能不惧怕人家。

公元72年(汉永平十五年),始于曲阜孔庙从祀孔子。

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伯”。

曾参教子小古文

曾参教子小古文

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rǔ)还(huán),顾反 而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 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 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jiào)。今子欺之,是 教(jiāo)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 信其母。非以成教(jiào)也。”遂 烹彘也。
遂烹彘也。
你觉得曾子的做法对吗?从中可以看出他是 个怎样的人?
关于诚信的俗语、成语或名言:
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
言必信,行必果。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民无信不立
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 ),其子

)。其母曰:“女还,顾
反而(
)。”妻适市来,曾子

)。妻止之曰:“特

)耳。”曾子曰:“婴儿
“子”在古代表示对人的尊称,比如“孔子”。
“子”还表示:①儿子 ②你 ③植物的果实、种子。
思考:文中的“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 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 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子开玩笑啊,孩子小, 还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 从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 撒谎啊。做母亲的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 母亲的话,以后教导起来就难了。”
曾参教子
曾参(公元前505—前436 年),字子舆,门人尊称 为曾子。春秋末期鲁国人 (今山东临沂市)。孔子 晚年的重要弟子之一,造 诣很深。他们父子都是孔 子的学生,俱列孔门七十二 贤。以修身和孝行著称, 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 名的儒家大师。身后被尊 为“宗圣”。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介绍曾参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前505~前435)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舆,门人尊称为曾子。

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

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以修身和孝行著称,又颇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

身后被尊为“宗圣”。

曾参相传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孔子早期学生曾点的儿子。

曾参年轻时,家族已经衰败。

为维持生计,他跟母亲一道,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过着“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清贫生活。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参拜其门下。

他性情......[详细]秦惠文王嬴驷秦国国君 (前356~前311)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

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车裂商鞅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

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详细]周贞定王姬介周朝帝王贞定王,名姬介。

周元王子。

元王死后继位。

在位28年,病死,葬处不明。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

这说明晋国的新兴势力战胜了旧势力。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

姬介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

......[详细] 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81~前247)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嬴柱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请问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贤都是谁

请问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贤都是谁

请问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贤都是谁一十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

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

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

器量大,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

孔子说:“长可妻也”。

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

小孔子四十八岁。

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澹台灭明(前502——?)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

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

其年龄“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岁)。

相貌丑恶,孔子薄之。

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

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宓不齐(前521?——?)宓氏,名不齐,字子贱。

春秋末年鲁国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

(《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

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国人。

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

小孔子三十六岁。

”。

(《孙子家语》作四十六岁)。

清静守节,安贫乐道。

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

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

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

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南宫适(也作南宫括)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

(《史记》作南宫括。

古读“括,适”同音。

)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春秋末年鲁国人。

生卒年不详。

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

孔子曾赞叹道:“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

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下面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子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闵损,字子蹇(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

孔子耻之。

公西舆如,字子上。

司马耕,名耕,字子牛。

春秋末年宋国人。

生年史料无征。

《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时间:2014-05-29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下面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子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闵损,字子蹇(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

孔子耻之。

公西舆如,字子上。

曾子简介——精选推荐

曾子简介——精选推荐

曾⼦简介曾姓始祖巫⽣夭,夭⽣⾩,⾩⽣点。

太⼦巫的曾孙——曾点投师孔⼦门下,并成为⾼徒。

孔⼦晚年时,曾点⼜举荐⾃⼰17岁的⼉⼦曾参拜孔⼦为师,⽗⼦两代同为孔⼦门⽣,并且位列七⼗⼆贤。

同时,曾参⼜胜其⽗⼀筹,将孔⼦学说的精髓总结为“忠恕”⼆字,加上⾃⼰的思想观点,进⽽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先后被封为“太⼦少保”(唐⾼宗总章元年,即公元668年)、“郕伯”(唐⽞宗开元⼆⼗七年,即公元739年)、“瑕邱侯”(北宋真宗⼤中祥符⼆年,即公元1009年)、“武城侯”(北宋徽宗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郕国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1267年)、“郕国宗圣公”(元明宗⾄顺元年,即公元1330年)。

从此,曾⼦的谥号上升到了“圣”的⾼度,在孔门嫡传弟⼦中,除颜回被封为“复圣”外,只有曾参享受了“圣”的封号,别⽆他⼈。

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改封“宗圣曾⼦”。

由于曾参在儒家学说中取得了巨⼤成就,后世曾姓宗亲普遍推崇曾参为曾姓⼀世祖。

曾参,字⼦皙,⽣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约卒于鲁悼公三⼗⼆年(公元前435年),享年70岁,战国初期鲁国武城(今⼭东嘉祥县)⼈。

曾⼦⼀⽣都在弘扬孔⼦学说,著书是其⽅式之⼀。

曾⼦⼀⽣著述颇丰,为孔⼦弟⼦之最。

他名下的著作主要有四部:⼀是《论语》,据专家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发起编纂、后由其弟⼦编辑⽽成的。

⼆是《曾⼦》,《汉书·艺⽂志》记载“《曾⼦》⼗⼋篇”,并注明“名参,孔⼦弟⼦”。

三是《孝经》,《史记·仲尼弟⼦列传》说“孔⼦以为(曾⼦)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

四是《四书》之⾸《⼤学》,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学》“经⼀章盖孔⼦之⾔,⽽曾⼦述之;其传⼗章,则曾⼦之意⽽门⼈记之也”。

孔⼦有弟⼦三千,贤者七⼗⼆(《史记》称贤者七⼗七),这些嫡传弟⼦都配享孔庙。

曲⾩⼤成殿⾥孔⼦塑像端⽴于神楼正中,塑⾝雕龙贴⾦,以孔⼦为中⼼,左⼀为颜回、左⼆为⼦思(孔⼦之孙)、右⼀为曾⼦、右⼆为孟⼦,四⼈的彩⾊塑像被称为“四配”,⽽颜回、曾⼦和孟⼦“三圣”在孔庙外,⼜各⾃建有供奉祭祀的专庙。

关于曾子的故事_曾子故事介绍

关于曾子的故事_曾子故事介绍

关于曾子的故事_曾子故事介绍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真传弟子,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关于曾子有曾子孝母、曾子杀猪等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曾子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孝母的故事孔子听闻曾子的孝行,便带着人来拜访曾子,但是曾子却不在家去砍柴了,由于男女授受不亲,曾子母亲不能独自面对客人,但是家里又没有别人,于是曾母又一次咬自己的手指,这一次咬的很轻,但是曾子还是感受到了,便放下手里的工具回家了。

孔子请教曾子关于孝道的事情,曾子回答到:“命是父母给的,有养育之恩,我们报答他们是应该的。

”孔子觉得曾子的话虽然朴素,但是很有圣人风范,于是问他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去游学。

曾子也仰慕孔子的才华和品行,和他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但是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虽然自己很想去,但是父母在不远游,他不能离开。

他的母亲看懂他的心思,便让他离去,他听从母命,和孔子离去,但是和孔子约定时常看望自己的母亲。

有一天,曾子在楚国,突然觉得一阵心疼,知道母亲想自己了,于是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回家探望。

回家之后母亲很是激动:“我想我儿了,没想要我一咬手指,你真的能感觉到,真是我的心头肉啊。

”又有一次,曾子受邀前往一个地方讲学,没想到他刚到村门口看见横梁上写着“胜母村”,这让他很不开心,他认为这个地方取得名字是对母亲的不尊重,便没有进村。

曾子的孝行还有很多,被后来成为圣宗先师,被世人尊重,连孔子在孝道方面也要请教他。

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受孔子等大儒的教导,自己本身也是恪守礼数,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学术观点中,还体现在他的教育观点中,他认为言出必行,做人要诚实,哪怕是无意中说出的话也要兑现,一言九鼎。

有一天曾子要出门,他的夫人也要出门买菜,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

曾子夫人想了一个办法,她哄孩子,说道,你要是乖乖在家听话,等我们回来,我就给你杀猪做猪肉吃。

于是孩子很听话的坐在家里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没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后对小伙伴说:“我妈妈今天回来给我杀猪做猪肉吃。

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以及曾参等人的资料简介

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以及曾参等人的资料简介

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以及曾参等人的资料简介孔子的一生先后教育过三千名弟子,但是最有名的弟子只有72名。

这72名弟子最有名的当属颜回、子贡、曾参。

然而众多网友多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曾参等人的资料并不了解。

下文中将详细介绍孔子弟子的资料简介。

颜回: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满足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失常尊敬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颜渊以德行着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背、仁”(《雍也》)。

意外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满足学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从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下一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妈妈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肃喝斥道:“正人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秀者。

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开山祖师”。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就事灵通。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从前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自个物所费笔墨最多,其列传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高、漆雕徒父】公西赤(前509--?),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根据《东明县志》具体应在原属东明管辖的渠村乡公西村,村南有唐明皇御封公西华和闵子骞同奉的二贤祠)人。

孔子弟子,72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钜野侯”。

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公西子”。

在孔子的举荐之下,他的弟子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

考虑到自己走后,家中老母无以为生;老师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自己又不好再开口,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老师讨要一些粮食,以备自己走后,老母所食用。

孔子听了冉有的请求,就说:“那就给她满满一釜的小米子吧(釜,古代计量单位,一釜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六斗半)。

”“公西赤要去很长的时间呢,老师您看是不是能再多给她一些?”“那就再给她添上一庾(庾,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庾相当今天两斗多点)。

”冉有还想再说什么,孔子却把头扭向一边,闭目养神去了。

冉有退出,心想:老师也有点太小气了吧,人家公西赤这一走就是三年两载不回还,就您给的那点小米子,够吃几天的,到时还不把人给饿死?于是就自作主张,给了公西赤八十石小米。

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既没有怀疑冉有假公济私,也没有批语他自作主张,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冉有说:“公西赤这次出使齐国,乘的是肥马拉的香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裘,雍容华贵。

这是一个肥差,他到任之后,一定有能力使他的母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

咱们家中存的粮食的确不少,但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那些粮食是用来周济人们急需,而不是给富人富上添富的。

古代与诚信有关的名人子路计步

古代与诚信有关的名人子路计步

古代与诚信有关的名人子路计步第一篇: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

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第二篇: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

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第三篇: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七十二贤曾子是怎么死的

七十二贤曾子是怎么死的

七十二贤曾子是怎么死的曾子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是孔子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那么曾子怎么死的?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曾子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怎么死的曾子一生践行着他的思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着儒家文化,等到年老的时候一场大病来袭,曾子终于没能挺住,病倒了。

一日曾子躺在床上,一个童子突然看到了床下铺着一层华美的竹席,因此对着曾子说:“这样华丽的竹席只有大夫才能用啊。

”曾子才想起来,这是季孙当年赠给自己的,自己没能把它换掉,就叫了自己的儿孙来把它给换了,他的儿孙认为曾子现在病重不适合,还是等到田亮在说吧。

曾子坚持说:“要是真的敬爱我就应该来成全我的道德啊,我要死的人了,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如果能够得到正道而死我就满足了啊。

”因此,曾元就帮曾子改换竹席,还没换好,曾子就病逝了。

曾子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是孔子最出色的学生之一,对于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曾子一生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了儒家学说的推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到了病危在床的时候都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依旧坚守着正道。

曾子衣蔽衣以耕的故事曾子不只是很重信义,而且还甘于平淡,能够不为外物所动,坚守着自己的道义。

据说有一次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地里劳作,鲁国的国君知道曾子的生活如此贫困就让使者前去,送一座城邑给曾子,希望曾子能够借此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曾子推辞了,连着两次,使者就问曾子:“这是鲁国君白送给您的,您为什么不要呢?”曾子就告诉使者说:“我听说拿了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送东西的人,送别人东西的人会有一种优越感,而现在鲁国君送我一座城池,都不对我显露出骄纵的神色,我怎么敢接受呢?”于是曾子最后都没有接受。

曾子的话并不是讽刺鲁国君,只是认为自己对于鲁国并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就这样接受鲁国君的馈赠呢,如果只是亲友之间的正常往来,曾子必定不会拒绝,但是这样突然的赠送城池这样的大馈赠,让曾子怎么能放心的收下呢,这个故事告诫了后来人应该要坚守自己的道义,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

曾参(曾子)儒家五圣,二十四孝子,孔门七十二贤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1岁,葬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脚下,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人物简介曾子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的真传,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门七十二贤曾子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曾子资料简介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少年时期常随父亲读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十六岁时拜入孔子门下,为人勤奋好学,因此颇得孔子的真传。

公元前482年,颜回病逝,曾子成了孔子思想学说最主要的继承人。

曾子二十七岁的时候,孔子去世,曾子为孔子守墓,孔子临终前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孔鲤的遗孤子思托付给曾子。

曾子三十一岁时,其父曾点去世,曾子悲痛不已。

公元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曾子一生不曾为官,曾被武城大夫聘为宾师,在武城设教,而齐国欲聘他为相,楚国以令尹之位相邀,晋国欲封他为上卿,都被他拒绝了。

作为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曾子将孔子的学问、思想传授给弟子,还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整编成《论语》。

曾子在儒学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与孔子、孟子、颜回并称四圣。

曾子故里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明朝时期曾经就曾子故里位置进行了考证,关于他的故乡是嘉祥县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第一次由政府确认是在明朝的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有一个在朝的吏部官员叫做顾鼎臣,他一直对曾子很敬佩。

但是历史上曾子的荣誉很少,曾子曾经向颜回、子思传道,但是颜回、子思都成了博士,唯独曾子没有什么名号。

于是他就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对曾子进行加封,皇帝同意了,于是派人进行论证,但是由于年代已久,经历了七朝皇帝之后在山东嘉祥建立了曾子宗祠,香火制度什么的都和颜回、子思一样。

从此,曾子故里在家乡已然成了定论。

后人在嘉祥县境内发现了大量关于曾子的标注物,有遗址、遗迹等,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证据。

孔门七十二贤之十八:曾蒧

孔门七十二贤之十八:曾蒧

孔门七十二贤之十八:曾蒧
曾蒧(dian,音点)姓曾名蒧,一作曾点,字皙,鲁国人,孔子弟子。

宗圣曾参之父,曾蒧性情恬适,喜欢陶醉在春风沂水间。

有一天,他陪着孔子时,孔子问他的志趣。

曾蒧说:“穿上刚做好的春装,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边玩玩水,到祈雨台上吹吹风,然后哼着歌愉快地回来。

”孔子听了赞叹地说:“我很同意蒧的志趣啊!”曾蒧能素位击行,随遇而安。

他信奉儒学,崇尚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会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

曾参学有成就和他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他被后人称为教子有方的典型。

季武子死的时候,他曾倚门而歌。

东汉明帝十五年(72年)受到祭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为“莱芜侯”;宋度宗成谆三年(1267年)以“莱芜侯”从祀孔子。

曾蒧:(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鲁国人。

字子皙,亦称曾皙。

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孔子感叹道:“吾与蒧也。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莱芜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曾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二贤曾子的资料介绍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的真传,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门七十二贤曾子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资料简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与父二人同拜孔子门下。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少年时期常随父亲读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十六岁时拜入孔子门下,为人勤奋好学,因此颇得孔子的真传。

公元前482年,颜回病逝,曾子成了孔子思想学说最主要的继承人。

曾子二十七岁的时候,孔子去世,曾子为孔子守墓,孔子临终前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孔鲤的遗孤子思托付给曾子。

曾子三十一岁时,其父曾点去世,曾子悲痛不已。

公元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曾子一生不曾为官,曾被武城大夫聘为宾师,在武城设教,而齐国欲聘他为相,楚国以令尹之位相邀,晋国欲封他为上卿,都被他拒绝了。

作为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曾子将孔子的学问、思想传授给弟子,还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整编成《论语》。

曾子在儒学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发展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与孔子、孟子、颜回并称四圣。

曾子故里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明朝时期曾经就曾子故里位置进行了考证,关于他的
故乡是嘉祥县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第一次由政府确认是在明朝的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有一个在朝的吏部官员叫做顾鼎臣,他一直对曾子很敬佩。

但是历史上曾子的荣誉很少,曾子曾经向颜回、子思传道,但是颜回、子思都成了博士,唯独曾子没有什么名号。

于是他就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对曾子进行加封,皇帝同意了,于是派人进行论证,但是由于年代已久,经历了七朝皇帝之后在山东嘉祥建立了曾子宗祠,香火制度什么的都和颜回、子思一样。

从此,曾子故里在家乡已然成了定论。

后人在嘉祥县境内发现了大量关于曾子的标注物,有遗址、遗迹等,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证据。

山东省政府组成的考古队对嘉祥县南城进行了考察,在南武山有一座曾子墓,从明朝弘治之后还进行了多次修葺扩建。

相传曾子曾经在南武山大柴为生。

曾子墓前有着一个牌匾写着“宗圣公之墓”,林边有石人等做装饰。

左右对称的布局,三进三出,已经有了孔孟宗祠的规模。

明朝末年,曾经有个叫王雅量的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曾子故里在平邑,这遭到了明清以来很多学者的斥责,他们举出了大量证据进行论证。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的真传,对于自己教导孩子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讲究言出必行,认为对于孩子不能欺骗或是在孩子面前做出不恰当的举动,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因此还发生了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

据说,当时曾子的妻子准备去集市上买东西,曾子的儿子就哭着要一起去,曾子的妻子被烦的没办法了就只好对孩
子说:“不要哭了,等妈妈回来就给你杀猪吃。

”果然孩子就不闹了,曾子的妻子就安心的上集市去了,等到曾子的妻子回来之后发现曾子要捉一只猪杀了来吃,就连忙阻止曾子说:“我只是和孩子开个玩笑,当不得真的。

”但是曾子却说:“小孩子不懂事,天真善良,什么事都跟着父母学,现在你这样的跟他开玩笑就是在教他怎么骗人啊。

”于是曾子果断的就把猪给杀了,全家好好的吃了一顿肉。

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曾子非常看重信义,认为诚实、言出必践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打破了自己的原则是非常不正确的。

而且曾子深知一个孩子的天性是纯洁的,要是自己因为不舍得杀猪就食言了,那么虽然守住了一只猪,但是孩子的纯真却是被自己言行不一的举动玷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