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考试要点
自然资源学复习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六大资源。
3、试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意义。
①稀缺性(指其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意义:迫使人们不断发掘新资源,寻求替代资源,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卡发资源,要珍惜一切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②整体性(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其整体性特点,做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科学管理)③地域性④多用性(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多种功能、多用途、多效益特性)⑤动态性(指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特征)⑥社会性意义: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新能源替代资源)4、解释概念:光能生产潜力:在热、水、CO2等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的群体结构、长势、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处于最适宜状态时,由作物的光合效应所形成的群体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障,水分、CO2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农作物在当地光温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气候生产潜力:在当地实际光、温、水作用下,在其他条件均处于最适宜时,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的最高产量。
5、干热风的概念:是指春末夏初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常伴有一定风力的天气。
类型:高温低湿型、雨后热枯型。
防御措施:1、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林带是防御干热风的战略性措施,他可降低田间风速和温度、增加农田空气相对湿度。
2、适时灌溉可天界农田水热状况,有利于小麦生理机能的正常进行,增强灌浆速度,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3、配置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进行作物布局调整。
4、化学防御措施5、运用综合农林技术措施,如改革种植制度、调整播期、合理施肥。
6、我国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合理利用:1、东部季风地区已建成优质高产的粮棉油果林等商品基地;2、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有限性与农牧业发展方向 3、西南部低纬高原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
《自然资源学》期末考试复习题1、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代表人物、代表作、观点…)p12悲观派(马尔萨斯主义者):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加拥挤,污染会变得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由于富者愈富,贫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乐观派(丰饶论者):代表人物:西蒙代表作:《没有极限的增长》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加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部分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ppta)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b)人均资源量少c)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d)资源质量不一3、我国面临哪些自然资源稀缺方面的挑战ppt(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承载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1)粮食生产有四个特点:i.一是粮食单产稳定略增,2005年我国粮食单产为309.4公斤/亩,比上年提高1.4公斤/亩,提高0.5%,粮食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ii.二是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比上年扩大4002万亩,增长2.6%,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247亿斤,对粮食增产总量的贡献率为85%;iii.三是粮食增产主要增在主产区,从粮食增产区域看,13个粮食主产区增产幅度较大,占全国增加量的91%。
iv.四是夏粮、秋粮增产,早稻减产。
2)矿产资源危机i.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ii.由于矿产资源紧缺,导致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供给紧张,许多工厂开不足,使四分之一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损失的潜在工业产值4000亿元iii.我国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印度的2.3倍,韩国的2.1倍,日本的5倍,法国的4.74倍;每生产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钢材是韩国的3.4倍,日本的2.32倍,法国的3.71倍,美国的2.5倍。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重点_张建松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张建松前言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第一篇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类的需要。
3.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
4.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5.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A.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B.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1.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自然资源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复习资料1.国土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2.自然资源是国土资源的基础核心和前提。
3.生物资源按生态功能分为:以光合作用为营养方式的绿色植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是自然界的分解者;以摄食为营养方式的动物,是自然界的消费者。
P1764.按生活习性,生物资源分为水生和陆生5.世界七大动物区系中,中国有两大区系:古北界动物区系:华东区、华北区、蒙新界东洋界动物区系:西南区、华中区、东南区6.按评价阶段,水资源可分为:回归评价、现状评价、预断(或影响)7.领海基线的分类方法:正常基线法(低潮基线法)、直线基线法、混合基线法、特定基线法8.自然资源的特性:综合性和整体性,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9.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制、使用制度、交易制度、登记制度、税收制度,其中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10.中国草地资源的特点:①草地面积广,草种丰富②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牧草产量不高、不稳定,载畜量低③牧草产量、质量的季节和年际的不平衡性11.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有哪些?①因地制宜地制定统一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②建立合理的刈草制度③严禁盲目开垦12.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类型广、种类多②经济鱼类种类多而高产的种类少③以浅海性鱼类为主④鱼类食性比较复杂⑤生长快、性成熟较早⑥产卵期交替,产卵场广泛13.生态环境和鱼种的差异,我国的六大淡水渔区包括:东北渔区、华北渔区、华中渔区、华南渔区、宁蒙渔区、华西渔区。
14.海洋运输的优缺点:优点:不可替代性、海运工具运量大、航运的航道是天然的、消耗能源低、运输成本低、劳动成产率高缺点:地区局限性比较大、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比较大、速度比较慢15.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①矿产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矿产资源的有效性③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性④矿产资源赋存的多样性⑤矿产资源的多组分和综合性⑥矿产资源的可变性和综合性⑦矿产资源的可变性和开拓性16矿产资源按其性质和用途常分为:金属、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17.中国矿产资源特点:①总量丰富人均不足;②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产地相对集中;③贫矿多,富矿少,可露采矿山不多;④多数矿产矿石组成复杂,单一组分少;⑤小矿多,大矿少,地理分布不均匀18矿产开发利用的问题:①资源总回收率低,综合利用差②乱采滥挖,环境保护差③矿产资源二次利用率低,原材料消耗大④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19.自然资源学发展的阶段有: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现代自然资源学发展阶段(工业后阶段)20.自然资源学发展趋势有:战略化、管理化、数量化21土地构成要素有哪些:自然要素:气候要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因素、植被社会经济要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区位因素:22土地资源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性状的可改良性与可改造性、可永续利用性23.草地评价的内容:牧草的适口度、可食牧草的比重,禾本科、豆科牧草的比重及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碳水化合物)与粗纤维的含量。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考试重点1、复活节岛的兴衰说明了什么?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灾难最终还是会降临在人类头上.地球就是一个大的复活节岛,千百万年来,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开发更多的资源,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
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消耗殆尽,厄运就会降临,人类也将无路可逃。
2、我们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理想状态的市场应当是: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
4、管理环境的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经济手段)型。
前者主要是各类环境标准和强制执行的规章,后者主要是各种环境税费和可交易的许可证。
5、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三个主题.6、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做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个部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7、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9、微观经济学认为,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应当满足如下四个基本假设:(1)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2)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4)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10、经济效率用帕累托最优来表示。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由此可以得出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律: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自然资源学要点整理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其他 任何自然资源来替代。 ——功能特殊,不可替代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供给稀缺性 用途多样性 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资产性 土地科学相关研究内容 1.土地类型研究——自然综合体发生、发展以及组合的地域差异,并据差异进行类型划分。 目的:摸清土地的数量、空间结构及分布规律性,为合理利用、保护和改造土地提供科学依据—自 然属性方面。 2.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分等) :评价土地质量优劣,不同利用目的,评价内容不同 。 土地适宜性评价:从农林牧业生产对土地要求出发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利用的适宜程度,分等划 级。 土地潜力评价:光、热、水、土搭配——评价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从土地“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角度评定土地质量等级。 3.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为制定土地政策、用地调整、 指导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服务。 土地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目标:确定研究区土地类型及分布 方法:资料收集(图件、影像、文献、统计、群众经验) 、野外考察、制作土地类型图、撰写调查报告 常用软件:遥感(ERDAS) 、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标:弄清土地利用现状 方法:资料收集(图件、影像、文献、统计、群众经验) 、野外考察、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撰写调查 报告 常用软件:遥感(ERDAS) 、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土地分级是根据土地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但由于各级综合体特性划分大小不同等级是相对的。在理 论上,划分是无止境的;但在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 等级的划分也是受一定的应用目的、 特定的制图比例尺限制的。 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一的土壤变种。 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例如,河流阶地的一个阶面或一个阶坡,如果它们各自的自然条件都是 一致,就是两个相,即阶面相和阶坡相。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在同一个地貌面内,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同一种小 气候、土壤变种和植物群丛,是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并具有以下 4 个特征 : 1)它是最简单的自然综合体,是土地分级的下限单位,是最小的自然地理单元,相以下不能再作形态单 位的划分,如果再细分下去,那将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个别组成成分的划分,如小草丘、树丛、岩石碎 屑等。 2)相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如地貌面、岩 性、土质、小气候、土壤变种、植物群丛等。 3)相是自然条件均一的土地地段,在其范围内,土地利用具有相同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相同的限制性 和限制强度,因而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向,在生产上可采取相同的措施。 4)与其它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最弱。 在野外划分相时,首先要划分地貌面,然后考虑同一地貌面的其他组成成分的一致性。因此划分地 貌面是划分土地相的最基础工作。 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限区内水体运动、固体物质组成 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一致。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 体。如丘陵限区是由一个丘顶相、两个丘坡相和两个坡麓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冲沟限区是由一个沟 底相、两个沟坡相组成;一个阶地限区是由阶面相和阶坡相等相互联系的相组成。 根据上述定义,可把限区(土地单元)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简述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及核心内容?2.简述自然资源决策保护是否有利可图的影响因素?3.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4.简述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5.采矿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是?1.对地形的影响A、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a.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
b.固体废弃物堆砌。
B、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双重的土地破坏)a.大规模地挖损土地。
b.大量剥离和废弃物严重占压土地。
6.论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自然资源的概念课本86页的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 89页的可持续性简答题1.中国自然资源特点参考:1)总量大,类型多2)人均资源少3)空间分布不均匀4)资源禀赋欠佳5)资源力可观1)总量大,类型多。
中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耕地面积占世界第四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
2)人均资源少。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并将继续降低,各类可再生资源人均占有量,中国人均值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土地为1/3森林资源是1/6,草地资源是1/3。
另外,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极其明显,南北资源组合的差异也很大。
资源分布与需求分布严重失调4)资源禀赋欠佳。
中国耕地中一等地约占40%,中下等地和有限制因素的地占60%。
多数矿产资源贫矿多而富矿少。
小型坑采矿山多,大型露采矿山少。
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
5)资源潜力可观。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内部分异复杂,随着科学认识和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发现和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中国资源节流的潜力也很可观。
2.简述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及其核心内容答案要点:形成两大学派: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论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劳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没有价值。
2)效用价值理论核心内容是:认为商品价值并非由劳动决定而是由效用决定,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可更新资源:是指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循环再生、永续利用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
3、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长久的时间范围内不可能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4、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可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
5、可持续利用:是指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合理利用。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各类自然资源的特点。
2、简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3、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简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简述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6、简述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7、简述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及意义。
8、简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9、简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10、简述资源税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安全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安全学原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预防为主,以人为本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D.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答案: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2、安全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B.安全法规的制定与执行C.安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D.安全管理的组织与协调答案:A.事故的预防与控制3、安全学原理的基本方法是什么?A.系统工程方法B.事故分析方法C.安全评价方法D.危险源辨识方法答案:A.系统工程方法二、简答题1、简述安全学原理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安全学原理是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技术措施和人的行为干预,实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风险,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门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环境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事故应急救援等。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 4
第四章气候资源一、气候资源与气候资源学1、气候资源△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是一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
2、气候资源学△研究气候资源的形成、分布、演变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的主要内容:1)气候资源的形成及物理基础;2)光能资随资源、水资源、风能资源、空气资源等气候资源要素的分析评价与应用;3)气候的时空分布和变化;4)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气候资源学◆研究的主要任务:①摸清光、热、水、风、大气成分等气候资源要素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状况;②研究气候资源各组成因子间的关系,了解它们相互间组合的变化规律;③揭示气候资源的特性,分别鉴定气候资源对农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影响和作用;④研究气候资源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趋势;⑤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和措施,以充分挖掘其潜力。
二、气候资源特性1.气候资源各因子相互制约和不可替代性2.随季节而变化的周期性3.空间分布上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均衡性4.常年的有效性和长远的潜在性5.与土地和生物资源的相互依存性6.非线性资源7.气候资源的公共性和两重性三、气候资源要素(一)光能资源(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光合生产潜力)(二)热量资源(基本温度指标、积温、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光温生产潜力)(三)风资源(四)水资源(略)(五)大气成分资源(略)(一)光能资源1. 太阳总辐射△地球表面某一观测点水平面上接收太阳的直射辐射与太阳散射辐射的总和。
:基础理论辐射(天文辐射、晴天总辐射、理想大气总辐射):日照百分率:平均云量《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气候中心与新疆气象局气候中心(2009征求意见稿)2.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光谱中可被绿色植物的质体色素吸收、转化并用于合成有机物质的400~700 nm波段的辐射能。
3.光能利用率△作物光合产物中储存的化学能占其所得到的总能量的百分率。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全)
自然资源学复习提纲(全)自然资源的内涵: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自然物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3)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4)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5)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要指有经济价值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资源的利用限度划分:可更新资源与不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如地表水、潮汐、风能、波浪、地热、太阳能等;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它们是可能耗竭的,如矿产资源。
①可更新资源:恒定性的环境资源(太阳能、地表水、风能)、可循环再生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②不可更新资源:矿产资源2)、按资源的固有属性划分: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①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化石燃料);②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金属资源)3)、按利用目的: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4)、按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5)、按其属性与用途划分:多级综合分类气候资源的特征1、整体性2、时间分布上的周期性和波动性3、地域分布上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开发利用上的风险性——难以预测,风险大解决办法:常规监测——>提前预警,做好预案——>灾害来临,启动预案,抢险救灾——>恢复生产,做好灾害评估光合有效辐射:S D PAR S+D εε= S 为散射辐射;D 为直接辐射;比例系数S ε,主要与太阳高度角有关;比例系数D ε,主要与云量有关;苏联的X.摩尔达马给出比例系数0.43S =ε,0.57D =ε。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参考答案:(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参考答案:(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自然资源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第一章概论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首先,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同一自然实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联系。
其次,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
第三,自然资源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概念。
2、自然资源的功能与特性功能:1).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资料2).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资源特性:1)综合性和整体性一、自然资源是有多种单项资源组合而成的庞大的自然系统,即自然综合体,各资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二、各项资源内部也是一个复杂系统。
三、自然资源与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2)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所制约,因而自然资源分布亦有强烈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域有不用的资源组合和资源优势。
受自然地理环境时间尺度上节律性演化规律的制约,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性资源,亦有节律性变化规律。
非可再生性的矿产资源,在地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形成和发展亦有节律性的阶段性差异。
3)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4)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数量的有限性表现在:1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再生性资源亦属于此;2一定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是有限的;3虽有多功能性,但在多数情况下,仍有局限性,在某种情况下只能利用其中一个方面,在另一种条件下只能利用其另一方方面。
潜力的无限性表现在:1多数资源可以更新和循环利用;非耗竭性资源可以常用不衰;2非再生性资源,一种资源枯竭了,常可有另一种资源取而代之,随着材料工艺的进步,替补性或具有新功能的资源将会越来越多。
5)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第二章土地资源1> 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与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①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生成、演化和分布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学科。
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包括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考察成果及进展野外考察,其目的是摸清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组合类型。
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目的性很强,既是根底研究,又是应用科学,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根本环节。
③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指在技术经济根底上,对自然资源从整体上、宏观上论证起开发合理性。
2、问答题1、试述自然资源学开展阶段及各阶段的形成的特点①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积累了一些积累了极为原始的经历,谈不上总结记载②自然资源研究的萌芽时期:以记载描述为特色谈不上系统性、科学性③有关学科的单项自然资源研究时期:多门学科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本领域内的自然资源研究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开展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并得以迅速开展2、自然资源的研究内容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综合评价②编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方案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④积极开辟新资源3、自然学的特点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穿插性第一章1、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问答题1、试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必须是形成和存在及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或自然过程及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属性;自然资源必须为人类所利用具有社会属性。
故下定义为:自然资源是可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过程。
2、试论自然资源的特点形成及分布的不均性:1、关系的整体性:2、演化及存在的变动性和稳定性:3、空间构造的层次性:数量的有限性:1、使用价值的多用性2、认识的可变性及虚化性3、管理保护上的国际性3、试论自然资源按循环周期长短的分类问题按照自然资源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循环周期的长短可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1、一类是循环周期漫长的不可再生资源亦称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各种岩石矿产资源;2、一类是循环周期较短的可再生资源,亦称可更新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气候资源。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自然资源学复习资料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自然资源的类型(选择题)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即矿产资源)与可更新资源(生物、土壤、地表水)书本26页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1.稀缺性任何“资源”都相当于“需要”而言的,而人类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稀缺”这一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
2.整体性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如,煤和石油,即可作为燃料,也是化工原料。
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
6.社会性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四.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1.总量大,类型多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如中国已发现矿产168种等。
2.人均资源量少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并将继续降低。
3.空间分布不均中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极其明显,南北资源组合的差异也很大。
4.资源禀赋性欠佳以矿产为例,中国多数矿产资源贫矿多而富矿少;小型坑采矿山多,大型露采矿山少等。
5.资源潜力可观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内部分异复杂,随着科学认识和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发现和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五.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矿物资源燃料使用量不断大幅度增加,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在迅速增加,至使地球与造成不正常的温室效应,科学家经过大量观测,不正常的温室效应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7年12月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会议正是各国在达成共识共同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自然资源科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1.在“重点领域及其优化主题里”,排列在前三位的是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2.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3.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4.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藏量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目前仅做了少量的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渴望将来有大的发现理论资源: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的总和5.可更新资源的可得性的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条件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镜(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包括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和容限承载能力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动态性、多用性和社会性7.绝对稀缺: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8.相对稀缺: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9.生态学:一般把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关系者成为生物生态学1.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这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圈:地球及其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生物圈:由生命形成的画的圈层,是由生命转换能量和驱动物质循环并由生命系统调节控制的开放系统4.智能圈:受人类控制和影响的生物圈5.人类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态过程发生于其中的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和社会-政治系统构成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维持空气质量、气候调节、侵蚀控制、控制人类疾病、净化水源)文化功能、支持功能(制造氧气、初级生产、形成土壤)7.生物多样性:指来自陆地、海洋其它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其它生态复合体中的生命有机体的变异性,包括种内多样性、种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8.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的环境要素9.温室气体:大气中CO2和其它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的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5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5第五章土地资源§5.1土地资源基本概念及其特性一、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1、自然属性①土地面积有限性②土地利用的永续性③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④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性2、经济属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用途的多样性③用途变更的困难性④资产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美学功能④资产功能§5.2 土地资源调一、土地类型调查△土地类型:地表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等)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性质均一的土地单元,是包括各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类型着重体现土地的自然综合特征◆一方面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或整体性,即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土地类型的地域分异受到自然环境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控制。
*对土地类型的调查研究必须从自然环境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相似性与差异性人手。
1、分类的基本原则(1)发生学原则某一土地类型是该区域内各种自然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划分土地类型必须了解该土地类型的发生条件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
(2)地域分异原则土地类型的各种自然要素有地带性分布(如太阳辐射、土壤、植被等)和非地带性分布(如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等)。
它们自身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在土地类型划分时就要按照这一规律将性质相对均一的自然综合体区分出来。
(3)多级序原则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应该是自高级至低级的一个多级序系统,等级越高,同类型土地个体形态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越大;等级越低.同类型土地个体形态单元之间相似程度越大。
《自然资源基础知识》常考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资源基础知识》常考重点知识点总结1自然资源学的概念*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资源科学的概念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3.1 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3.2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
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
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
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3)共享性4)快速更新性4 自然资源的类型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人口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物理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2、自然资源:是人类能过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3、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它们。
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最终可采资源。
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持续能力: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吸收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
智能圈:指超越生物圈的生灵圈。
净第一性生产力: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即是总第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
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人工价值:自然资源附加上人类劳动之后所具有的价值。
稀缺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其具有的价值。
4、报酬递减规律:凡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会达到一点,再次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5、均等边际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的分配给各种途径,使其在每一种途径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这样才能使各种用途的总报酬最高。
自然资源保护:6、可持续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包含以下几个重要含义:理想的人类生存条件、持久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公平性。
简答题1、全球面临的五大资源、环境问题是什么?(1)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增暖(2)臭氧层损(3)土地退化(4)淡水资源短缺(5)森林锐减,物种灭绝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3、我国面临的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2)矿产资源短缺的危机(3)生物多样性减少(4)资源承载力(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4、比较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两种观点。
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的论争大致可分为两派,即悲观派和乐观派。
悲观派认为,如果目前的资源消耗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
乐观派认为目前,目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
5、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有哪些?(1)对自然资源的需求(2)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量(3)其他用途的竞争(4)科学技术的发展(5)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6)交通条件的改善(7)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
6、对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其他学科做一简单介绍。
(1)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其领域,主要任务为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2)国土经济学:是根据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探求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政策与措施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3)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集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7、简述自然资源学的发展情况。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既有当代全球问题挑战的要求,也有其历史渊源,其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1)自然资源学的史前时期(2)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3)自然资源的科学研究(4)然资源学的形成与蓬勃发展(5)自然资源学展望8、简述人的欲望的五个层次。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
第二,安全的需要。
第三,社会的需要。
第四,尊重感的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9、介绍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早期工业社会: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为里程碑,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都大量使用靠燃烧煤和石油提供动力的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商业流通和贸易,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后果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发达工业社会:生产极大增长,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大大增加,合成材料出现,部分的替代了天然材料,人均能源消耗急剧上升。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上所取得的成就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人都获得了可观的利益。
3、发达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是已经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更趋尖锐,并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0、自然资源的类型。
1、按地理特征分类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
2、根据用途可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交通、医疗、旅游、科技等等)资源。
3、根据资源的可替代性,分为可替代自然资源和不可替代自然资源。
4、常见的分类为,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和恒定资源。
11、资源稀缺的本质。
一、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本质。
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1)资源分布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
(3)经济原因造成的资源稀缺。
(4)环境问题造成的资源稀缺。
12、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意义。
生物多样性有几个层次的含义:1、遗传多样性,包括一个物种内个体之间和种群之间的差别;2、物种多样性,指一个区域内动植物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类型;3、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指一个地区内各种各样的生境。
意义:1、每个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实用价值。
2、物种多样性为我们提供大量野生的和家养的植物、鱼类和动物产品,用作药品、化妆品、工业品、燃料与建筑材料、食物及其他物品。
3、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多种服务——水、气体、营养物和其他物质的循环。
4、为人类提供旅游、娱乐资源。
13、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1、苏美尔文明的衰落。
2、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
3、玛雅文明的消亡。
4、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
14、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
一、采矿活动对地形的影响。
(1)、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砌。
(2)、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大规模的挖损土地,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还需要堆放,有占压大量土地,造成双重的土地破坏,加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二、采矿活动对水文的影响。
(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可能会造成附近地表水体如河流、湖泊、沼泽的干涸,也可能会导致形成新的河流、湖泊、沼泽。
采矿过程中用大量的水,矿井中排出的水注入河流,加深和拓宽河床,影响矿区附近的水体水质。
(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破坏地下水的自然状态及其在矿井工作面周围的分布,形成水位下降,漏斗区油污、有机废物等造成蓄水层的水质恶化,是地下水补给区的蓄水层枯塌。
三、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主要是引起土壤侵蚀(冲刷侵蚀、偏流侵蚀、溪流侵蚀、冲沟侵蚀),还能造成土壤污染和土壤酸化。
四、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仅干扰生物群落的环境而使生物群落发生次生异发演替等变化,而且还可以直接作用于生物,采矿形成的各种污染物经由大气、水、土壤进入生物体内,导致生物死亡、病变等。
五、采矿活动对人体健康和社区安全的影响。
采矿设施、塌陷和裂缝、爆破、运输和提升、噪声等对人体安全的直接影响,通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间接影响。
严重影响社区景观,降低景观美学。
六、对气候的影响。
1、造成气体积聚与全球变暖,2、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3、全球变暖的可能效应。
15、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各种土地利用对有限土地面积的竞争。
二、不适当土地利用加速土地侵蚀。
三、土地荒漠化问题。
四、灌溉与土壤次生盐渍化。
16、气候变化的农业意义。
1、对农业地理限制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望使温度带向极地移动,在目前农业潜力受热量限制的地区,作物生长季会延长。
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大气中化学组成变化和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条件变化都将对作物产量造成影响,一般来说,中纬地区将受损,髙纬地区将受益。
3、对农业系统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和波动导致的农业生产空间分布和作物产量变化,会影响到农业系统的很多方面,如区域比较优势、农业结构、粮食供给、农产品价格和贸易等。
17、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作用。
(1)水资源破坏与水环境(2)过度引用地表水导致河湖干枯(3)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4)湖泊和泄洪区消失(5)不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6)阻拦泥沙导致三角洲萎缩18、人地和谐论的基本观点。
1、环境整体主义。
即人与自然构成有机统一体,其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表现了它的和谐性、有序性和生动性等特征,主要包括价值论和道义论。
2、地球共同体。
3、生命系统观。
19、缓解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
自然资源供需平衡的核心问题是有价或有偿使用,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缓解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
1、控制资源的自然需要。
2、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
3、发展其他产业,尤其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4、开发处女地。
5、理顺资源产品价格。
6、强化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控制。
20、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有哪些。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作为历史的观念形态,有三个方面的合理性。
第一、自然存在基础的合理性。
第二、物质圈层演化规律的合理性。
第三、人类存在的价值基础的合理性。
21、简述地租的三种表现形式。
1、级差地租:级差地租1是等量劳动、资本投在不同的等量土地上,由于土地的丰饶度区位条件不同而有不同的级差生产力,因此土地所者获得不同的报酬。
级差地租2是等量劳动、资本投在同一块土地上,由于改变了土地的经济丰度或相对位置,而使这块地产生的级差生产力的表现形式。
2、绝对地租:不论土地好坏,只要使用土地就必须缴纳的地租。
3、垄断地租:由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22、针对保护目的的自然资源分类。
为保护目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多是依据资源的相对可更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