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的概念

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

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

律。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法律定义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

(1)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

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

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结论

城市是阶级分化的产物

城市是商业交换职能的需求

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二次:原始—奴隶)的产物。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使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形成了城市。

复习思考题:

1、城市规划是为了建设城市,解决城市矛盾而产生的学科。所以在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的同时,有三个问题成为思考的关键:1)我们希望的城市是什么?2)城市能够达到的范围是什么?3)城市发展与人类活动之间互动的关系是什么?

2、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学习城市形成的理论对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有何指导意义?

3、城市的定义(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对城市的理解来总结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演进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一)中国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为每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周代的城市布局记载,对后来我国都城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及明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

唐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坊里制的居住分布形态,体现了儒家礼制思想(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