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部分:有关城市一城市的属性:城市:·城市社会·实质载体城市既是事又是物城市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实质载体:·资源·生态·实体建设空间·居住生活建设·经济产业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1 起源:群居――原始群落――――固定居民点(雏形)以上进程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扩大而不断进行下去的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当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之后,出现了专业的交换场所,“市”就这样,城市的雏形不断形成了.2 发展(1) 城市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其历史进程如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现代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生活中心――信息生活中心(2)社会思想的发燕尾服与城市的发展“图腾崇拜”:人们处于比较蒙昧的阶段,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清,所以将精神寄托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对某种物的崇拜,这时的人们无力抵抗大自然,他们只能通过群居的方式,使种族延续下去. “英雄崇拜”: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控制自然界,先前对自然界的迷茫与恐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某个有威力的英雄人物的崇拜,在这个时期常常会形成雄伟、威慑的建筑群和庞大繁华的城市空间。

“自我崇拜":人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实力,对改造自然界充满信心,掌握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科学地建设城市,城市向着个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下去.3 从时代发展言城市发展农业时代:生产力更低,自然经济,因此,多采用天然材料构筑城市实体,抵御自然的能力较差。

城市大都选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提高,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使建筑材料有了很大改善,城市实体更加坚固,抵御自然的能力增强,同时产生了更多提供人类新的需求的场所,但这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已遭破坏,自然资源质量下降。

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早在汽车大发展之前,工业郊区化就开始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工业郊区化重要原因是为了分散工人的力
郊区化 对于郊区发展起到极大促 量,从而更好控制工人
空间分析学派:
是计量地理的核心。建立各种数据化模型和空间模型解释城市地域现象,强调预测能力 和政策导向
缺点:过于偏重客观和数量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 代表人:B.J.L.Berry(贝里)、 W.Alonso(阿朗索)、Lowry(劳利)等
行为学派:
从人的行为因素解释城市地理现象的形成。重视行为的意识决策过程,注重满意人、主 观认知与选择
时代特点
工业城市化
福特主义 汽车时代
都市区形态 变迁
同心圆结构
郊区化
城市特征
分区制 多核心发展
电车郊区
郊区扩张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形 城市社会学
成与描述
形成
至 1972 高速公路 区域扩散 大都市重构
都市区蔓延
远郊区 中心衰落 CBD 重构 转型中的城 市社会学
至 1983
经济危机 新福特主义
至今
经济重构 信息化
区位学派:
与 20 世纪 50-60 年代计量地理学兴起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地域各种功能和设施的 区位、重视距离
缺点: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假定 代表人:H.V.Thunen(杜能)、A.Weber(阿尔弗莱德 韦伯)、E.M.Hoover(胡怫)、 A.Losch(廖士)、 P.M.Smith(史密斯)
但表面化,忽视作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社会生态学派(芝加哥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
研究城市发展演变机制,关注人类活动本身,关注空间竞争、社区演化 缺点: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影响 代表人:R.E.Park(帕克),L.Wirth(沃思), E.W.Burgess(伯吉斯) ,麦肯齐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5)1981~1990 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 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 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 发展 (6) 1990~至今 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 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有何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 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二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体系
法规体系
行政体系
运作体系
主干法 专项法 相关法
规划编制
战略性发展 规划
实施性规划
开发控制 判例式 通则式
三 .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不同层次的规划介绍

(完整版)城市设计概论第2讲

(完整版)城市设计概论第2讲

七、 影响城市设计的社会因素
(1)政治因素 行政介入、政见、社会发展策略
(2)法律因素 助法、守法、司法
(3)经济因素 公正、分期、社会资源分配
(4)文化因素 挖掘、创新、保护与转化
八、现代城市设计的丰富与发展:从体形环境到公共策略
(1)体形环境思想 城市设计对传统建筑学和形态 Nhomakorabea术的继承
第二讲、城市设计的特征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进程
一、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产生
城市设计理论开始迅速发展
1889年奥地利建筑师卡罗・西特《城市的建造》一书出版。
城市设计学科与职业领域的出现
契机:20世纪50年代现代城市发展出现巨大的转变。
二战后城市重建潮
工业与科技的进步 现代主义 婴儿潮 ……..
城市环境恶化
(1)骨架空间(framework space),下分: a.流动:主要是为人、车服务的各类道路、站场等空间。 b.服务:包括为能源、信息、消防等所提供的空间
(2)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或称目的空间(objective space) 指为居住、工业、商业、行政、公共设施、娱乐、教育、卫生、文化
特定业主、基地,实施周期 短,焦点集中在基地内。
六、 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联系: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在城市规划框架下的深化和延伸和补充,同 时为城市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区别:偏重城市物质空间、人、环境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形象成果表述,单 独成果以指导性为主,进入城市规划各阶段的成果则是法定性的。
促使城市设计独立的过程中,E·沙里宁为代表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 倡导,以及战后英国、欧州许多城市和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从理论和 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学科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第二讲: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1。

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出现—寻求解决途径。

主要代表有:(1)英国的“公园运动”;(2)欧洲的“如画的城镇布局”;(3)美国的“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

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主要代表有:(1)分散发展(代表人物:霍华德):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产生的影响:卫星城、新城理论与实践。

(2)集中发展(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产生的影响:城市改建;高层建筑快速发展。

3。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城市—区域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框架中发展。

主要代表:《雅典宪章》:—— 1933年,CIAM在雅典召开主体为“功能城市”的会议,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比较,对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

《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2)城市—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

主要代表: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居住和交通为主体”的纽约市规划与田纳西流域规划;20世纪年50年代“区域科学”的学科群基本形成,其中“区位理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分配的基本依据。

(3)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源泉;理性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方法论;人文生态学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空间分布和土地使用配置的基础;“邻里单位”理论成为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思想方法;经济学对城市土地空间分配、布局、组织和运行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和具体方法。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实质在于使城市规划更加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

第二讲 国内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

第二讲 国内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

第二讲国内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和综合的规划、设计、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布局、用地、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是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这篇文章将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国内城市规划体系历史演变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都城规划。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开始走上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19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与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紧密结合,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新城建设。

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国家层面的规划统筹性强。

中国的城市规划由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两个层面组成,在国家层面,有国家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协调城市发展与国家发展的一致性。

•城市设计和规划有专业性。

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土地利用规划师等各种专业人才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为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规划设计方案。

•参与度高。

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吸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和需求,增强了规划的透明度和可行性。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历史演变国外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西方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影响,近年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创新等概念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在国外的应用得到了更多关注。

特点和优势国外城市规划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市民参与,强调公共利益。

在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师和政府官员会与市民、社区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听取他们对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强调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和透明度。

•强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讲 城市的形成及夏商周

第二讲 城市的形成及夏商周

一说起源于夏鲧gǔn时期(夏始祖:大禹;夏王朝: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国家) “鲧作城郭”--《世本· 作篇》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被之。”--《淮南子· 原道训》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吴越春秋》 “夏有万国”、“夏有城郭” --《史记》
考古
50座左右 “断代工程”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 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
清•戴震• 《考工记图》——“王城图”
“王城图”
明•《三才图绘》——“国都之 图”
清•《宫室考》—— “都城九区十二门全图” • 皋门 —— 皋,远。皋门在 宫殿最南端 天安门 • 库门 —— 有库房,战前笈 (jí )阅,战后献俘 端 门 • 雉(zhì )门 —— 中门,建有 双阙,上悬国典,以示国人 午 门 • 应门 —— 正朝之门 太和门 • 路门 —— 寝门 乾清门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 系辞下》 固定交换场所,“市”、“井”--城市型居民点
三、中国城市的形成
• 我国城市经过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 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 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 (1)具有一定的规模; (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 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 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

周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1、《周礼· 考工记》介绍
《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早佚)。 第一章 总论:“百工”的定义 第二章 攻木之工 轮人(车轮)、舆人(马车的车箱)、车人(木牛车等)、弓人(弓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第二讲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3)工业集中地域又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生产配套性
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4)进入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
二产业,工业化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作用日益增强。但较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乡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前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 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前者又可以称之为外延式城市化,后者 又可以称之为内涵式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目前世界通用的都是单一指标,主要有城
市化水平指标和城市化速度指标。 (一)城市化水平指标
复合指标: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原始社会解体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城市规模小,数量少,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中心;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476—1640年,统治功能强,经济
功能弱;
近代阶段:资本主义社会,1640—1917年,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迅
速发展,规模,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
现代阶段:1917年— ,居住和经济中心,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
(4)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城市是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的联结点和中心。政治经济和文
化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控制力。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控制的中心,而不是什么贸易或者制
造业的中心。”——Lewis Mumford
(5)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组织的多元:管理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由于专业
分工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组织等。 组织的科层化:复杂化带来了科层化程度高:层级节制、专 业分工、规则严密、非人格化的管理等等。

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教学文案

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教学文案
18
四、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
1、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状况 ①中世纪初期城市处于衰落阶段,城市和乡村一样, 完全依附于封建主。 ②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新的城市 建筑类型的产生,出现了新的城市空间。 ③中世纪中期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 的中心位置。
19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中世纪早期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环状居多, 新建的无历史遗迹的城市采用方格网布局 ②尺度巨大的教堂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城市被划分为 若干教区;
照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
来设计
10
雅典卫城
11
米利都城(希波丹姆 :理性与秩序)
城市路网—棋盘式 城市中心有分区城市 广场呈规整的形状
米利都城平面示意图
12
古罗马的城市设计
1、时代背景
①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罗马征服了大部分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 量的营寨城。
③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39
对比以礼制设计为代表的中国城市设计和以巴洛克为 特征的西方城市设计,他们的共同特征:轴线都被用 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具体处理 手法不尽同: 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居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 通过院墙体系形成一系列纵深发展的闭合空间,并借 助空间的内外之分与围合建筑的等级差异实现空间关 系与社会关系的对应;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 性网格,轴线感自内而外,围绕地标发散几何轴线形 成视线通廊,构筑景观大道,城市空间中轴线与视点 之间的视觉逻辑更加彰显。
20
意大利佛罗伦萨 总平面
21
③城市广场采用封闭的不规 则的空间;教堂、钟楼、市 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广场的几 何中心,应避开交通位置偏 于一侧或一角。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讲城镇化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讲城镇化

练案[27]第二部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讲城镇化一、选择题(2023·河南模拟预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了新的城市化现象。

下图示意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随时间变化的人口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段内北京市的人口变化状况是( B )A.远郊区人口增幅先慢后快B.近郊区的人口数量明显上升C.城市中心区人口逐年下降D.大量人口由中心区迁往郊区2.北京市新的城市化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A.城郊之间经济差别变小B.中心区交通更加拥堵C.导致城市中心区衰落D.解决北京高房价问题3.为促进北京市新的城市化健康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D )A.加快发展第二产业B.提高城市入户门槛C.扩大对外开放窗口D.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通过观察曲线斜率可知,远郊区人口年平均增长幅度呈先慢后快再慢的趋势,A错误。

近郊区人口数量明显上升,B正确。

北京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稳定在200多万人,人口没有大量外迁,C、D错误;故选B。

第2题,北京市新的城市化现象有利于中心区快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城市活力增加,不会使中心区衰落,C错误;这种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问题,D错误;人口由城区迁往郊区,会使城郊之间的经济差别逐渐变小,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A正确,B错误。

故选A。

第3题,不断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可以使北京市各地区间的交流更加便捷,D正确。

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有违生态可持续发展,A错误。

提高城入户门槛,不利于外来人口落户北京城区,B错误。

与扩大对外开放窗口关系不大,C错误。

故选D。

(2023·重庆南开中学模拟预测)东京都市圈由一都(东京都)三县(琦玉、千叶、神奈川)组成,经济发达,生活着全日本近1/3的人口。

下图为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净迁移率变化图。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三、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
• 二)用地评价内容
1、用地类别 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城市 各项设施建设需要,一般不须或只须稍加措施即可用于 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 作为建设用地。(如坑塘) 三类用地:是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用地条件极差必须给 予特殊工程措施后才能用以建设的用地取决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和经济条件。(如填海工程)
三、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
2、评价内容 ①地基承载力 ②地下水位高低 ③地貌(阶地、冲沟、洼地、平地) ④土地组成物质(质地),粘土、沙土、壤土、腐质土 ⑤坡度 ⑥洪水淹没程度(防洪标准)
四、城市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工程技
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的自然条件
四、城市总体布局

地区的发展变化 对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有以下三
方面:
1、地区工农业生产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①国家工业化,把重要的骨干工厂和若干重要工业部门集中
在城市由国家办,配套、零部件工业由乡镇企业或周围中小 城市办,使大城市腾出手来发展新技术和高精产品。
②农业生产影响城市规划布局 a)农业用地、劳动力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b)城市周围农业是城市副食的生产基地,对城市居民 生活有密切的调节作用。 c)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城市对外交通
各部门对生产、生活用水的水量分配、水质要求、取 水标高等方面存在矛盾,这都影响城市总体布局及有关部 门的规划。
二、城市用地的用途分类 与构成类型
• 1、分类 • 分为:10个大类、43中类、78小类
十大类: R 居住用地: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商服企业、文教、卫生、科技 M 工业用地:工业区,包括库房、铁路专路 W 仓储用地:仓储企业、库房、堆场、包装加工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公路(过境)、港口、飞机场 S 道路广场用地:市、区级道路、广场、停车场 V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区级市政公用设施,构筑物 CT 绿地:市、区级居住区级公用绿地,园地(包括公园) P 特殊用地:军事、外事、保安用地 E 水域及其它用地:水域、闲置地、露天矿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 这类城镇在19世纪中叶后在西方各国都有众多的 实例。
20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 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 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21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 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 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 3)综合规划首先是一项政策手段,其次才是技术 38 手段。
② 分离渐进规划
渐进规划思想方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 主义思想的结合。
这种方法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被广泛地运用, 它尤其适合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 答,在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时,主 要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 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16
2.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 针对于当时出现的肺结核及霍乱等疾病的大面积
流行,1833年,英国成立了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
18
4. 城市美化
• 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 统。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 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 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意。在此情形下兴 起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 入到城市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第一节城市的起源一、城市的概念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1)经济学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3)地理学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2、城市的法律定义●人口规模瑞典、丹麦: 200人;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法国、古巴: 2,000人;美国: 2,500人;比利时: 5,000人;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县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英文: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1)城市的实质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1、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结论城市是阶级分化的产物城市是商业交换职能的需求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二次:原始—奴隶)的产物。

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使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形成了城市。

复习思考题:1、城市规划是为了建设城市,解决城市矛盾而产生的学科。

所以在深入了解城市发展的同时,有三个问题成为思考的关键:1)我们希望的城市是什么?2)城市能够达到的范围是什么?3)城市发展与人类活动之间互动的关系是什么?2、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学习城市形成的理论对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有何指导意义?3、城市的定义(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对城市的理解来总结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演进一、古代城市的发展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一)中国《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为每边九里。

“旁三门”,指每边设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

“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后面为集市。

“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

周代的城市布局记载,对后来我国都城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

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元大都及明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

唐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坊里制的居住分布形态,体现了儒家礼制思想(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

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

中心为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重为外城。

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

开封的商业分布与唐长安有显著的不同,它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从而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宋开封城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此外,还受到道家回归自然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和各边城门数的奇偶关系。

(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2)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

(3)北京城内的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

(4)北京的居民区在皇城四周。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1)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2)传统的营建技法:北方封闭的院墙体系和方正平直的格局(3)特有的文化观念:阴阳五行、易学、天圆地方说等(4)封建政治制度:封建礼制(5)社会经济形态复习思考题:1、思考:宋代与唐代城市建设的比较(建城的过程与背景;城市的总体布局比较;道路系统比较;居住坊里与街巷的比较;商肆的比较)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主要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二)欧洲1、古希腊与古罗马古希腊:希波丹姆模式:米列都城方格形道路与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原则。

(人口规模、土地功能区划、居民性质划分)古罗马:奴隶的大量使用的能力;——人工环境;大规模城市组织的能力;——基础设施与大量公共建筑;军队的移动的需要;——高技术的道路系统;殖民地分配需要。

——方格网状网络公路。

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1)起源:防御作用的城堡;古罗马时期留下的营寨;由于地处要道而形成的城市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是斯卡莫奇模式(2)特点:●城市形态大多呈不规则的自然生长态势;●大多数道路呈自然生长状,曲折、狭窄;●大教堂、主教府邸等宗教设施、市政厅等政治性建筑和商业建筑等构成城市中心和公共领域;●由于城墙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建筑密集,街道狭窄。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

案例:伯尔尼古城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4、总结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的两大脉络人文主义思想与君权(神权)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理性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思想穿插交锋的过程奴隶制社会时期,古希腊城市以广场和城市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体现平等与民主精神;古罗马城市则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体现了专制和个人崇拜。

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以教堂为城市中心,有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体现了神权。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资本主义)的城市以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为特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复习思考题:1、古代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发展特征的异同从城市发展阶段看,欧洲:西方城市进化的阶段较为明显;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生产力发展缓慢、朝代更替时周而复始的破坏,基本墨守周礼规制。

从建城的目的看, 欧洲:捍卫与维持市民生活与活动的权利成为建城目的之一。

中国: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从城市职能看,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居民”,中国:城市对外防守、对内统治的功能居首位。

经济因素体现较少.从城市规模看,欧洲:个体规模小,中国:个体规模较大.从城市形态看,欧洲:不同时期形成不同形态;中国:不同性质形成不同形态.从城市规划看,欧洲:未形成连续的体系化规划理论体系; 中国:礼制思想、阴阳五行、易学、风水.主要参考及阅读文献: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L.Mumford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3、L.Benevolo 世界城市史4、沈玉麟主编《国外城市建设史》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6、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二、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一)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近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1、近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

表现在两方面:1、“农村的推力”2、“城市的吸引力”1978~2000年,我国设市城市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21219个,城镇化水平从17.9%增加到36.1 %。

结论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建立在工业化(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