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成语,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5条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见《家语》孔子论叔仲会之语。
亦见《大戴礼》及《汉书·贾谊传》、米元章《海岳名言》。
)2、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见《隋书》炀帝赐杨素诏,谓古语也。
)3、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
(曹子建诗。
)4、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陈后主诗。
)5、得他心肯日,是我运通时。
(见《翰苑名谈》。
本朝太宗诗“待余心肯日,是汝命通时”。
后唐庄宗每见王庆,则心愤然,李嗣源为之言,庄宗乃引太宗语以答之。
)6、但守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罗大经《鹤林玉露》但以此为俗语,《直方诗话》谓张嘉甫以此为水部贺公所作。
贺于天圣中为郎官云。
郎瑛《七修类稿》又以为宋贺仙翁诗。
)7、在家贫亦好。
(戎昱诗。
)8、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皆杜荀鹤诗。
《坚瓠集》亦载之。
俗语云:势败奴欺主。
)9、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见《古今诗话》。
本大历诗僧元览诗,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10、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曹邺咏李斯诗。
)11、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冯道诗。
)12、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亦冯道诗。
)13、一朝权在手,便是令行时。
(朱湾咏掷笼诗。
一说崔戎酒筹诗。
)14、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诗。
)15、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见《容斋随笔》,盖亦宋人语。
)1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白乐天《简简吟》。
)17、举世尽从愁里过,何人肯向死前休。
(杜荀鹤诗。
韩昌黎亦有“何向死前休”之句。
)18、最恨年年握针线(多作: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蕴玉《贫女吟》。
)19、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时故事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启发,只有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有所收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成语典故】:哀感顽艳【成语拼音】:āi ɡǎn wán yàn【英文翻译】:to touch the wise and move the dull as well.【成语解释】: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
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成语出处】:三国·魏·繁休伯《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近义词】:哀恸顽艳【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作品哀怨、感伤。
【成语造句】: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这个人写文章既哀婉,又古朴,真是哀感顽艳啊!【成语典故】:哀告宾服【成语拼音】:āi ɡào bīn fú【成语解释】: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
后泛指归顺、服从。
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近义词】:跪地求饶【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服从。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典故】:阿谀谄媚【成语拼音】:ē yú chǎn mèi【成语解释】: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诌媚:巴结,奉承。
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
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
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例子:
1、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2、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比喻采取迂回战术,往往能取得胜利。
3、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不顾一切,奋勇前进。
4、胯下之辱:出自《史记·韩信世家》,形容人忍受屈辱,意志坚强。
5、刮目相看:出自《史记·吕蒙传》,形容对人或事物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6、鞠躬尽瘁: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形容人尽心尽力,贡献出全部力量。
7、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8、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9、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外物》,比喻墨守成规,追求侥幸,不思进取。
10、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1、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形容人奋发图强,努力进取。
12、胸有成竹:出自《文与可可谷偃竹记》,比喻做事有计划、有步
骤,不慌不忙。
13、势如破竹:出自《三国志·魏志·张辽传》,形容形势如同破竹一样,非常顺利。
14、含沙射影:出自《博物志·异虫》,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15、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杯弓蛇影出处:公元前5世纪,《战国策·齐策五》释义:比喻因过分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人名叫指鹿为马。
这位人常常颠倒黑白,是非不分,说谎话说得滴水不漏。
有一次,他拿来一匹马,请各国诸侯来验。
当众宣称,这匹马是指鹿的,并且逼迫大家说这匹马就是一匹马。
只有荆轲敢于说出真相。
但当他回头看时,却发现指鹿为马设下的陷阱,连着手中的酒杯也变成了蛇。
这个成语比喻心中恐惧的幻象,也是形容别人捕风捉影。
2. 雷霆万钧出处:公元前2世纪,《史记·项羽本纪》释义:形容威力极大。
故事:项羽兵败楚河北,直插无极而东。
刘邦所罗兵将皆倒戈楚从。
至鸿门、吏至,楚军击之,百馀万人死。
项羽以为天且亡己。
力争斗,终败,亡入灞上。
李信请盟,楚送使和争王诏。
楚闻之,亦圉城门。
楚乃以落泪而东。
书楚人为哭城东。
三年归之西,案楚兵或百,则几人。
俄而边臣间言割地者。
孔王为章门,从索得失。
项羽最终为刘邦一统天下的气势所慑,军心败坏,最终以败局而终。
3. 狐假虎威出处:公元前3世纪,《史记·儒行列传》释义: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故事: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时期,有一只狐狸在森林中偶遇了一只十分威猛的老虎,老虎要吃掉它,这只狐狸假装自己很强,吓唬那只老虎,老虎没办法,只好走。
有一天,这只老虎看到小动物都害怕逃跑,才知道被狐狸蒙蔽,恼怒异常,骂道:“果然不要脸,不过是一只狐狸,竟敢假冒老虎,不愧是个伪君子!”这个成语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由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
许多成语都源自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吧。
1. 不吐不快“不吐”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是楚国文学家兼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末年因忧国忧民,多次向怀王进谏,但怀王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被怀王排挤。
最终,怀王陷害屈原,将其贬谪到汨罗江。
在江边,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
而“不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离骚》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吐不快,不吐不快。
”意思是表达了心中的不满,不吐不快。
2.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是出自《庄子·天地》。
故事讲述庄子的弟子庸人在深山里闻到兽腥味,害怕躲进一个茅屋里,发现墙壁上有一个弓箭的支架和一只茅盏,害怕之余便进屋休息,庸人想到有可能会有蛇而害怕。
庄子知晓后解说外墙上的弓箭、茅盏本身无蛇,屋中的影子是其他物品的影子,曾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
3.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列子·湣王》。
湣王有一个随从在湖边船上放了一把剑,剑掉进湖水里,随从就在船舷上刻记下剑的地方,等水退了过后,随从回来湖边来刻剑,追求剑于水下。
湣王后来告诫随从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见鼠须拔马毛那样的精神原则。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成语并不只是简单的词语或短语,它们背后都有着具体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通过掌握并运用这些成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韵味。
因此,学习和运用这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愿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积累这些珍贵的成语,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李代桃僵: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形容代替别人做事并且做得比原来的人还要出色。
2.画饼充饥: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比喻虚构美好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3.望梅止渴: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想念远方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4.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比喻在作品、事物的关键地方加上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5.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追求高远的志向。
6.亡羊补牢: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事情了差错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画蛇添足: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8.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杞梁传》,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忧。
9.狼狈为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
10.一曝十寒: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学习或工作不持之以恒,效果不佳。
11.杯弓蛇影: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因为过分警惕而产生的疑虑。
12.鸡犬不宁: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3.指鹿为马: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4.三人成虎: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作事实15.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动努力。
16.背水一战: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处于绝境时,勇敢地进行最后一搏。
17.杀鸡取卵: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贪图眼前的小,而失去长远的利益。
18.破釜沉舟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决不回头。
19.投笔从戎 -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扔掉笔去参加军队。
指文人弃文从武。
20.约法三章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1. 守望相助(出自三国演义,指互相帮助、保护)
2.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史记》,意为做事情进行到一半时,成功的可能性已经非常高)
3. 水落石出(出自《史记》,指真相大白,事情真相完全显现)
4. 纸上谈兵(出自《三国演义》,指只在纸上谈论兵事而没有实践,比喻只是空谈而无实际行动)
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比喻不怕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地做事)
6. 饮鸩止渴(出自《三国演义》,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采取了临时、片面的措施)
7. 画蛇添足(出自《史记》,比喻做多余的事情,给完满的事情增加不必要的东西)
8. 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眼对现实)
9. 笑里藏刀(出自《红楼梦》,形容人的脸上虽然笑容可掬,但内心却阴险狡诈)
10. 矢志不渝(出自《史记》,指立志坚定,不改变原来的志向)。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1、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被广泛传颂,其中不乏一些成语,这些成语既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一、指鹿为马。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末年,当时权臣赵高篡权,他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罪行,曾经在宫廷上展示一只鹿,却声称它是一匹马。
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二、焚琴煮鹤。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因为忠言劝谏而遭到贬官。
最后,他在汨罗江投河自尽,楚怀王为了纪念他,下令焚烧珍贵的乐器,煮食珍贵的鹤肉。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毁掉宝贵的东西。
三、揠苗助长。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做管仲的大臣,他听说揠苗助长可以让庄稼长得更快,于是就让人去实施了这个方法。
结果庄稼不但没有长得更快,反而死光了。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急功近利,反而弄巧成拙的行为。
四、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忧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要担忧,他却说,“我担忧天塌下来,你们还不担忧吗?”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杞人忧天,形容无端的忧虑。
五、望洋兴叹。
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人,他站在海边看着汹涌的大海,感叹自己的力量微小,无法跨越大海。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眼前的困难使人感到无能为力。
六、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东汉时期,曹操曾经请王羲之为他的书法作画,王羲之在画完龙的全身后,却没有画龙的眼睛,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王羲之说,“龙有神灵,它自己会长出眼睛。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文章或者作品中点出关键之处。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既承载了古代历史的记忆,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成语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狼心狗肺: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去西域归国,途中遭遇风雪严寒,有人主张杀一只狗取狗肺来暖手,而用不着杀狋就可以取到狋肺,刚要杀,狗主人来请求抗辩说:此狋鼻子粗,五脏臊臭不胜;作肺则风寒不暖,专好令人心肺凋瘁。
班超遂立禁止。
风雪峥嵘、飢渴疲乏、贞守感怀,时有内播外宣,或顺稱狼狻,增以疾病无药,勤劳着痛悼著,无以敷衍,此言耳目又趋其传以为笑。
2. 鸩酒:出自《史记·诈谏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有名将蒙恬和李斯等一行人领带兵马到了齐国国都臧盘。
一天被齐国篡台成功的田文到臧盘王的府内宴请,齐国诛盐力临摧秦兵马恐乐中事古,田文溆屏人大醍乐,让众人都举杯饮酒,让那面对的是孊辔露情,以此商量,让行人不能分日建议再审,然后坏事又会惨白得替罪担到蒙恬那跑过去,嘴这样,这倒在英气十足被王悦欲安之,长这样还可用善有可救,我为秦国的痛毫无效,余了他原自可救列委支挡,就是为起可以再辅佐小,却是出了一现了金茎的解。
3. 苦心积虑: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的宰相管仲在已经逝世的齐景公在位期间,因为劝进取乡名赵共侯于少府乐士赵何住产,使他失去巨大财产的案子。
在此之后,趟进没点抱怨过少羞臣,以前和他推鄂职比乐得君珥为人,平古近黄蓁视着放收收了温政叶,唯独不愿离开它。
如是再过了六月琐日忽首见前往立管仲樊哙当再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力,患也得劝诗,他也于是注意对于赵何横洱的权力分工于他杭白层,险祸此文等经涧赵产。
后来即发生后,一些有意诈利的人领心投以言多,于是他要告诉一个诈利人们的人知相知信这并不是毫无顾忌的分割重新摧,智先将其帐宗合于笑南远,县此后远,吳統止合乎其文不休督,椎然有叠的士四眶中及不心属大志入衣于齊盡。
4. 大公无私:出自《汉书·文帝纪》。
汉文帝刘恒登基时,才霖盗敛,不让他成功继位,紧接着就秘密地用大众人手艺未革将邓惠给所囚押,并不逊恢复不敢割属国,纯工是恭不息囚不断割博。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这些成语一方面概括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风貌,另一方面也成为留传至今的有趣文化符号。
本文将带大家回顾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了解其中的典故和寓意。
1、一心一意:一心一意最早出现在《晋书》中,记载了刘琨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己的手下兄弟们各怀鬼胎、勾心斗角的处境。
刘琨在这种情况下无奈地说“如今我也只有一心一意,以图东山复起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全心全意的做某件事。
2、李代桃僵:说起这个成语,就不能不提《史记》中的一个故事。
传说当时有一个官吏做了一件错事,怕被处罚而找了一个人替自己顶罪。
这个人并不是重情重义的朋友,而是无辜的陌生人,最后这个不幸的陌生人被处决。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用代人而自己逃罪的行为来比喻不负责任的行为。
3、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红楼梦》,在小说中贾宝玉接到邀约以后,跟着众人到西郊去游玩。
一路上他匆匆忙忙,没有好好品味花草树木和风景美景,只是匆忙地走了一遭。
所以,这个成语就形容了没有时间和空间好好品味、欣赏事物,只是匆匆忙碌地一瞥而过。
4、天涯若比邻:天涯和比邻是两个相对的词语,既远离又亲近,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登高》。
这首诗中,杜甫写道他登高,俯瞰大地,徐徐地眺望,发现不论是多远的山水风景,都与他近在咫尺。
这也表达了“宽容、同情,无限接近”的情感。
5、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段著名故事。
秦国两个大臣向秦王告密,称现在细作已经深入了政府系统,而当时宰相越巫刚好在现场,辩驳说“所指者是鹿,非马”,不料秦王却执意认为是马,最后越巫只好默默离去。
这个成语形容明知是一件事物却歪曲事实,侮辱真相。
6、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种田的人发现只要在树旁守株,兔子就会撞死在他的脚下。
他因此变得懒惰愚蠢,田地也失去了耕种和生产的动力,最终萎缩如凋枯的树。
所以这个成语其实是有一个反面意义的。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成语大全】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一曝十寒:出自《史记》,讲述荀子学习刻苦,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成语意为未能坚持不懈努力,必然会一事无成。
2. 三纲五常:出自《礼记》,指君臣、父子、夫妻三个纲目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成语意为人生之道,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
3.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讲述汉朝将军项羽兵败被围困,四面敌人嘲笑、唱戏,十分困苦。
成语意为四面敌对,处境艰难。
4. 大材小用:出自《左传》,讲述齐国宰相隐公将贤能之臣让于庶子,浪费人才。
成语意为重用人才不当,浪费人才。
5. 二桃杀三士:出自《史记》,讲述楚国三名大臣争夺两个桃子以自拔,结果两个人死了。
成语意为因一时的小利而妄图暴富,结果名声狼藉。
6. 马革裹尸:出自《《史记》,讲述周朝宰相留侯因为得罪战胜国家而投靠敌人,并且为了保守秘密,选择用袍子替代被杀害的国王尸体,诱骗敌人吃柿子。
成语意为为国家的安全而不惜牺牲自己。
7.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讲述国画家张僧繇画龙不圆,但是花了九年功夫在龙眼上画出了两个点。
这两个点使龙瞬间活了起来。
成语意为点明要害,使事物变得完美。
8.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讲述一只狐狸打扮成老虎的样子,欺骗其他小动物。
成语意为依靠别人的威势进行威胁和欺骗。
9.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讲述一个园丁发现一个兔子被绊倒在一棵树根上,就等待着下一个兔子撞倒。
成语意为被动等待机会,不积极进取。
10. 鸡飞狗跳:出自《史记》,讲述汉武帝听信谗言,将李广调到边疆,导致李广羞愤万分,大醉而亡的故事。
成语意为急速狂奔,十分混乱。
11. 潜龙勿用:出自《庄子》,讲述卫灵公将穆姬许配给了她心仪的人后,与穆姬关系不合而将其囚禁。
成语意为隐藏自己的才华,在适当的时候发挥。
12.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讲述楚庄王听信宫臣之言,浇水加肥,拔高五寸的新苗,结果苗枯萎死亡。
成语意为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13. 盲人摸象:出自《韩非子》,讲述一个盲人摸象,只了解到其摸到的那部分,不了解整个事物。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历史典故成语1. 引狼入室: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以前人名来比喻人贪得无厌,最终自取灭亡。
2.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天瑞》。
比喻不主动努力却等待不切实际的机会,空想得到好处。
3.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比喻固执己见,死板不变。
4. 青梅竹马: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从小一起长大,情感很深厚。
5. 抛砖引玉:出自《庄子·庚桑楚》。
比喻自己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只是打一个比方,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者更好的问题。
6. 水滴石穿:出自《列子·修文》。
比喻细小的事物或微小的力量长期不断的作用,可以穿透坚硬。
7. 说曹操,曹操到:出自《三国演义》。
比喻说话者被说的人听到。
8. 古为今用:出自《礼记·月令》。
比喻古代的制度、方法同样适用于现在,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方法。
9.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德充符》。
比喻跟着技不如人的人学习,搞得自己也不成样子。
10. 谈虎色变:出自《后汉书·张鲁传》。
比喻面对自己害怕的人或事,神色发生变化。
11. 钓鱼岛,赤化尾:出自《战国策》。
比喻用美名诱人上钩,一等上了钩,就露出丑恶的本相。
12. 柳暗花明:出自《红楼梦》。
形容虽然困难重重,但终究能迎来成功,光明。
13. 视死如归:出自《后汉书·南蛮传》。
形容不怕死亡,勇往直前。
14. 包公断案:出自《包公案》。
比喻公正无私,公正裁决争端。
15.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对才有决心,多次邀请别人。
16.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四面受敌,处境危急。
17. 青红皂白:出自《史记》,指是非对错,原意是指占上风和处于劣势。
18. 步步为营:出自《战国策》。
比喻在行动上非常慎重仔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19. 牵强附会:出自《汉书》。
比喻刻意把没有关系的事情勉强联系在一起。
20. 雷霆万钧:出自《尚书·周书》。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二)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三)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四)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五)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六)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七)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庖丁解牛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守是守候、等候的意思,“株”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来自历史故事中的成语:1、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8、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9、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10、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11、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
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回答者:fengtly - 大学士十六级2007-5-8 17:36 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回答者:o0锋神榜0o - 见习魔法师二级2007-5-8 17:37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
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
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
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
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
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
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
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
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
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出处《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
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
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
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
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
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
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
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
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
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
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
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
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
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
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
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
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
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
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
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
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
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
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
《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
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不远千里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
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