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作政策解读

合集下载

地震监测工作制度

地震监测工作制度

地震监测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震监测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范、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科学监测的管理体制。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预警、地震应急和地震科普宣传等制度,确保地震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地震监测预报制度第四条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网络,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技术水平。

第五条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实行全国一盘棋,各级地震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合作,实现地震监测资料的共享。

第六条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当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作用,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第七条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地震监测台网的布局、建设、改造和维护应当符合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和技术规范;(二)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改造和维护资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三)地震监测设施应当依法受到保护,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或者改变用途;(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五)地震监测预报资料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八条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当定期进行会商,分析研究地震活动趋势,提出地震监测预报意见。

第九条地震监测预报意见应当及时报告上级地震工作部门,并按照规定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

三、地震预警制度第十条地震预警工作应当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地震预警能力。

第十一条地震预警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地震监测台网、预警信息传输网络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传递。

第十二条地震预警工作应当制定预警信息发布办法,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时限和程序。

第十三条地震预警工作应当加强预警信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预警意识和社会应急能力。

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8.07.02•【字号】•【施行日期】2008.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市(州)人民政府:为了切实做好灾后农房重建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和引导受灾地区农民群众重建安全、经济、适用的房屋,尽快恢复正常居住生活、生产,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省政府《四川“5?12”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提出灾后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

一、工作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灾后重建房屋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农房建设施工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围绕灾后农房重建技术问题认真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对农房重建实行全程技术指导跟踪,加强农房重建质量的督促和检查,提高重建农房的建筑质量和抗震救灾能力,保障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机制(一)工作机构在灾区市(州)、县(市、区)政府建立的地震灾后城乡住房建设安置工作领导机构中,成立专门的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工作组,明确市(州)、县(市、区)、镇(乡)各级的职责,明确负责领导并配备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

农房技术指导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本地农房重建技术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当地农房重建推荐户型,并对农民选用的推荐户型提出具体施工设计要求;负责技术人员的组织、培训和管理;负责技术指导的信息收集,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总上报。

检查,督促和协调技术指导工作的落实。

(二)技术人员组织灾后农房重建技术指导人员由对口援助省市的技术人员、省内对口援助市(州)的技术人员和当地的技术人员组成,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不足部分可采取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和组织建筑设计、施工企业支援技术人员等多种方式补充,为农民重建房屋提供技术指导。

地质灾害政策法律法规

地质灾害政策法律法规

第一章 总则
本章共九条,是整个条例的纲领性规定,明确了为什
么立法、立法要管什么以及由谁管理等重大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条例的立法目的、地质灾害的概念和 范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地质灾害 灾情等级划分及其划分标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承担 责任的划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宣传 教育和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以及救助能力等 方面的领导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职责的 划分、对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的鼓励、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违法行为的检举控告以及对在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贡献者的奖励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住房 和城乡建设部
二、重要地质灾害防治法规
●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3年6月8日,市委书记孙政才视察 三峡库区地市政府层面



1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 期间重庆库区地质灾害灾险情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渝办 〔2009〕81号); 1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 灾害工程治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渝办〔2005〕75号); 1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三峡库区三期地质 灾害防治搬迁避让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渝办〔2007〕7号); 1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 目后期维护管理的通知》(渝办〔2005〕87号); 14、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金土工程实施 意见》(渝办发〔2008〕87 号) ; 1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三峡后续工作地质 灾害防治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12〕69 号); 16、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005〕225号)(经市政府 同意 )。

2023年中国应急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023年中国应急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应急产业在国家安全战略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3年,我国政府在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提升国家应急保障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最新动态。

一、应急产业政策概述1.1 国家层面政策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将着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储备,推动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国家安全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全民防灾减灾工作。

1.2 地方层面政策各地方政府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应急产业政策,加强地方层面的应急资源调配与协同,保障地方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救能力的提升。

将强化应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地方应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应急产业政策解读2.1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将加大对救援力量的投入,提升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抗台风、洪涝、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救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和有效抢救生命的能力。

2.2 推进应急资源储备政府将进一步扩大应急资源储备规模,完善资源储备体系,确保救援物资充足和设备完好。

将加强对重大应急事件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3 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政府将加大对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投入,推动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救援指挥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应用,提高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2.4 加强国家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政府将加大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品运输等高风险行业的监管力度,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2.5 全面推进全民防灾减灾工作政府将推动全民防灾减灾教育,提升公众应对紧急情况的自救自护意识和技能,增强公众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全社会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幼儿园课件《防震减灾》pptx

幼儿园课件《防震减灾》pptx

3
组织应急疏散演练
定期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应急疏散演练,让师生熟 悉疏散路线和程序,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速 度和效率。
05 社会资源整合与 利用
政府部门职责及政策支持
01
制定和完善防震减灾政策法规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防震减灾工作的目标、原则、措施和
责任,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02
加强监管和督导
培养孩子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 能力,如寻找安全地带、保持冷静等。
02 地震基本知识与 原理
地球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构成,板块间 的相互作用(碰撞、挤压、分离等) 导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地震带分布
学校防震演练
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参加防震演练,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迅速采取应急避险措施,以及如何 听从老师指挥,有序疏散。
社会防震宣传
孩子们可以积极参与社会防震宣传活动,向更多的人传递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震意 识和能力。
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方向
家长参与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防震减灾 教育,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掌握相 关知识,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防 震演练和社区防震宣传活动。
制作专题节目
制作防震减灾专题节目,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专家 解读,向公众普及防震 减灾知识。
利用新媒体平台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 新媒体平台,发布防震 减灾相关信息和知识, 提高公众关注度。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 未来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防震减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介绍了地震的成因、类型、震级、烈度等基本概念,以及 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于防震减灾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防震减灾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防震减灾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关于防震减灾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篇1一、活动目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灾害之后,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对全体师生进行防震减灾教育任务之迫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根据县教育系统防震减灾活动的文件要求,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此方案。

二、组织领导:成立学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人员为:组长:副组长:组员:三、主要内容1、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增强自救互救能力2、积极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努力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四、具体活动安排1、5月10日,成立学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布置活动安排。

2、5月10日,制做地震、消防、防洪等宣传展板。

3、利用校园宣传栏和学校网站等渠道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4、5月10日星期一,通过国旗下演讲启动活动仪式,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防震减灾主题活动5、5月10日组织安排各班学生观看地震、消防、防洪等宣传展板。

6、5月12日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的紧急疏散演练,要求沉着冷静、有序高效。

7、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并评出若干奖项。

8、各班级办一期防震减灾为主题的黑板报,每个学生至少写一篇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读后感。

五、活动要求1、广大师生全员参与,力求创建活动不走形式,务实高效。

2、各环节的活动落实到人,并确保真实记载活动过程,留下各项档案资料。

3、做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宣传报道关于防震减灾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篇2一、指导思想坚持防震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全面提升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我镇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成立由党委书记田斌、镇长王世彬任组长,人大主席李建刚、党委副书记温友强、派出所所长黄卫卫、副镇长刘惠敏、副镇长、武装部长王然、副镇长欧映霞任副组长,镇属各部门负责人、村(社区)支书、主任为成员的沐溪镇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是中国国家立法机关于2007年通过的一部法律,旨在加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法》的实施对于我国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区划划定地震危险区。

各级政府要按照地震活动特征、地质地震条件和救灾能力等因素,科学地划定地震危险区。

这一规定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划定地震风险较高的区域,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为地震预防和灾害应对提供依据。

其次,该法规定了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的职责。

各级政府、地震监测预测机构、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机构等具有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职能的单位,必须及时发布准确的地震信息和预警信息,指导人民群众做好防震减灾准备。

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助于提高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效果,确保地震灾害的及时预防和减轻。

另外,根据《防震减灾法》的法定救灾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指导地震灾害救援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这一规定确保了地震灾害发生时救援与灾后重建的迅速有序进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地震科普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防震减灾法》,各级政府要加强地震科普教育与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抗震自救能力。

这一规定对于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增强抗震自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地震减灾科研和技术支撑,提高地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

这一规定有利于推动地震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地震防灾减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在地震灾害防范与减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包括地震危险区划定、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救灾责任、科普教育与培训以及科研与技术支撑等。

这些规定的出台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十条”及其政策解读

“国十条”及其政策解读
日本 经 济 泡沫
峰 。 三 是对 泡 沫 采取 “ 举 刺破 ” 办法 。 了遏 制 房 地产 价 格 第 一 的 为
上涨和投机性土地交易 , 日本在接连调高基准利率的同时, 决定开 征地价税。 从捣毁泡沫的角度看, 这些对策犹如在吹胀的气球上扎 了一锥 , 在刺破泡沫的同时 , 也沉重地打击 了整个经济 。
长会议。 这是 日本泡沫经济一个重要的背景事件。五国财长会后发 表声明, 决定联合行动, 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 该项声明
被称 作 “ 广场 协议 ” 。不 少 著述 认为 , 广场 协 议 ” 日元 大 幅 度升 “ 后 值, 是导 致 日本 泡沫 经济 的 一个 重要 因素 。 其实 , 后大 幅 度升 值 的 此 并非 只 是 日元 , 马克 、 郎 、 镑 等世 界 主要 货 币 对美 元 都有 不 小 的 法 英 升 幅 。到 18 97年末 , 升 幅 为 4 . 德 国马 克 、 郎 、 镑 的 升 日元 3 %, 5 法 英
升 至 18 年 末 的 39 58 日元 , 幅 近 2 0 然 而 , 着 泡 沫破 99 8 1. 7 涨 0 %。 随
本经济发展史基本上是一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 目标 的追赶史 。战 后 日本的高速增 长, 在相 当大程度上体现了后发优势。但是 , 后发 优势不 可能永远存在 。随着追赶过程的结束 , 后发优势消失 , 而后
( 刊 记 者 毛 箬整 理 ) 本
六是加快 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 术产业化建设 和产
业 技 术 进步 , 支持 服 务 业 发展 。
后来 美 国参 加 反 法 西斯 战 争 创 造 了有 利 的 环境 和条 件 ,并在 很 大 程 度上 决 定 了二 战 以 后美 国社 会 经济 的发 展 方 向 。

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政策解读

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政策解读

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政策解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家对于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将对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要点政策进行解读。

一、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工作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生产设施的稳定运行。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1.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国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实施安全风险评估。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2.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国家要求企业设立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机构,建立健全事故预警和救援预案。

企业应进行定期的事故演练和应急救援演练,加强对应急救援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3.安全生产责任企业要明确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企业领导人必须亲自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如洪水、地震、台风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灾害监测与预警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同时,要加强对灾害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防灾减灾规划国家要求各地制定灾害防治规划,包括防洪、防震、防台风等工作。

这些规划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制定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措施。

3.应急救援和社会保障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和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总结起来,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要点政策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安全管理、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安全生产责任、灾害监测与预警、防灾减灾规划、应急救援和社会保障等。

512防震减灾演讲稿(精选10篇)

512防震减灾演讲稿(精选10篇)

512防震减灾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512地震震惊了整个中国,成千上万的同胞因此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事后我们也意识到了很多防震减灾措施的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增加自己的防震减灾知识,预防未来的地震造成更多的损失。

作为一名演讲发言人,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分享一些关于防震减灾的想法。

作为一个地震频繁发生的国家,中国人也是深有体会。

它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中不可散去的一部分,甚至自2018年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超过3000次地震。

尤其是在不同地区经历自然灾害的人们,此时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支持。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个人技能来帮助后续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并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来加深自己对灾难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政府机构也应该尽快成立工作组,积极地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和减灾措施,确保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那么,我们在选定合适的建筑材料和位置上,应该如何考虑呢?首先,建筑材料应当更贴近地震要求。

例如,并不是任何建筑材料都适于在地震中应用,某些材料会在应力下破裂或产生间隙,相反,有些材料比如钢材、玻璃制品和聚氨脂泡沫就相对较好。

其次,在选择地点时,应该特别考虑地震带和地震风险等方面的固定性要素。

然后选择坚固的建筑,这样会减少损失,保护每一个人。

在防震减灾的意识方面,我们应该多盘点和传播防震减灾知识,这样人们才可以对地震时如何自救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学校入手,通过教育向学生们传递权威的防震减灾知识,还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比如报纸、电视节目、网络等等,向人们宣传防震减灾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措施。

同时,应当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各种防震减灾培训、演习和救灾志愿活动,以便在实际的灾害发生时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和救济。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防震减灾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有个人和组织都必须认真对待,采取具体措施,以确保中国能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灾难。

防震减灾PPT免费

防震减灾PPT免费

防震减灾PPT免费contents •防震减灾概述•地震基础知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非结构构件与设备抗震措施•地震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策略•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解读•总结与展望目录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地面开裂等,直接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地震波及范围内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地震引发社会恐慌,对灾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灾后重建。

030201地震危害与影响防震减灾意义及目标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防震减灾措施,降低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冲击,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将防震减灾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相结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防震减灾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地震监测预警、抗震设防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国内研究现状国际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地震预警、抗震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国外研究现状未来防震减灾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合作,推动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

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震,称为结构性地震。

构造地震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岩浆到地表后,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岩浆房将覆盖在岩桨房上的地壳托起,形成巨大的穹隆状地形,称为火山穹隆。

塌陷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地震类型与成因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体波当体波到达地表时,又会激发沿地表传播的面波。

面波分为勒夫波和瑞利波。

面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首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随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地震波传播速度地震波传播特性地震震级与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政府令第269号-武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解读

政府令第269号-武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解读

武汉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政府令第269号第一条为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中国地震局令第7号)、《湖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327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依法确定的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工作。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以下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城乡建设、住房保障房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降低抗震设防要求。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避让活动断层、滑坡、崩塌、地裂缝、采空区和沉陷区等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区。

第七条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湖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规定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依法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

第八条除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外,其他建设工程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一)已经完成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地区,按照地震小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未完成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地区,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二)位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界线两侧各4公里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按照较高一侧的参数值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三)学校、幼儿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体育(场)馆、影剧院、医院、商场、候车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以及本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确定的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应当根据地震小区划图或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高一档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防震减灾法解读-关于地震监测

防震减灾法解读-关于地震监测

《防震减灾法》解读:关于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建立了一系列新措施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建立了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和社会服务制度等。

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对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法第十七条特别规定要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采用多手段综合观测、多学科综合分析方式,它涉及的学科很广,包括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等,几乎覆盖了地球科学的所有领域;同时也涉及到数学、物理学、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

因而,地震监测预报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极强的综合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尽管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实施多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基本建立了由多学科组成的全国地震监测系统和震情会商系统,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所以,要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必须建立多学科、功能完备、稳定可靠的地震监测系统,并坚持不懈地在地震预测研究上狠下功夫。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本法第十九条规定了水库、油田、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建设和管理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的职责。

明确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其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水库、油田、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重大建设工程的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生产,这些台站归属于本企业,是为本单位服务的。

这类工程哪些需要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按照国家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原则,为本单位服务的专用地震监台网,其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应当由建设单位承担。

在水库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有两个目的。

一是,与其他地区设置的强震动监测设施一起构成区域性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和大地震预警系统,有利于各级人民政府及时掌握地震灾情和灾情发展趋势,有利于管理机构迅速决策,采取地震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的法规与政策解读

应急预案的法规与政策解读
这些法规规定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实 施、评估和改进等方面的要求,以确 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 地应对。
应急预案法规的重要性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
应急预案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提 高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 力,减少灾害损失。
有效的应急预案能够迅速控制和减轻 灾害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 正常生活秩序。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制定目的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 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内容
该办法对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修订、演练和培训等环节进行了 详细规定,并明确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规章。
提高基层应急能力
加大对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 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 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
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应 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 资源整合。
推进科技应用与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提高应急预警
和决策支持水平。
05
应急预案法规与政策的实施与监 督
制定目的
为了推进安全生产领域的改革发展,加 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 事故。
VS
主要内容
该意见提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和 主要任务,强调了应急预案在安全生产工 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业加 强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和培训工作,提 高应对突发事应急预案政策解读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
该法对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评估和改进等环节进行了规 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 义务。

应急管理法规与政策解读

应急管理法规与政策解读

法规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供法律保障
应急管理法规为应急管理 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 得应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规范应急行为
对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各个 环节和行为进行规范,确 保应急行为的合法性和有 效性。
提高应对能力
通过对应急管理法规的学 习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 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调研分析、起草草案、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审议通过等。
修订原因与程序
修订原因
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法律法规 政策变化、技术更新等。
修订程序
评估分析、起草草案、征求意见、修 改完善、审议通过等。
制定与修订的注意事项
01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政 策要求,确保与上位法 保持一致。
02
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应 急需要,提高法规的可 操作性和实用性。
应急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能够促进相关政策 的完善和发展,推动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和进步 。
政策对法规的指导
政策为法规制定提供方向
应急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能够为法规的制定提供方向和指导 ,确保法规与国家战略和政策相一致。
政策促进法规更新
随着应急管理形势的变化,相关政策的调整能够促进法规的更新和 完善,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应急管理法规与政策 解读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
CONTENTS
• 应急管理法规概述 • 应急管理政策解读 • 应急管理法规与政策的关系 • 应急管理法规的制定与修订 • 应急管理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 应急管理法规的案例分析

地震后的应急恢复

地震后的应急恢复

02
基础设施恢复
电力与能源设施修复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地震后,电力与能源设施的修复是首要任务,因 为它们是维持生活和重建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立即评估设施受损程度,确定优先修复的设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抢修,尽快恢复供电和能源供应。
建设临时板房
利用预制板材快速搭建房屋,满足灾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灾区环境清理与消毒
清理废墟和垃圾
及时清理倒塌的建筑物、道路和公共设施等废墟,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防疫
对灾区进行全面消毒,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灾Hale Waihona Puke 公共设施重建修复供水系统重建交通基础设施
尽快恢复灾区的供水系统,确保居民 的基本生活用水。
灾区老人与特殊群体关怀
灾区老人与特殊群体关怀 地震对老人和特殊群体的影响也 不容忽视,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 关怀和支持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
开展关怀活动 组织关怀活动,如义诊、义演等 ,为灾区的老人和特殊群体送去 温暖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 的支持与帮助。
提供生活支持
为灾区的老人和特殊群体提供必 要的生活支持,如基本生活物资 、医疗保障等,确保他们的基本 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评估水利设施的受损情况, 确定修复的优先级。
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紧急抢修 和维护,确保供水系统的正 常运行。
提供临时供水解决方案,如 使用水车和储水设备,以满 足基本需求。
加强水利设施的抗震设计, 提高其抵御未来地震的能力 。
03
灾区生活重建
临时住所建设
搭建临时帐篷
为无家可归的灾民提供紧急住所,确保基本的生活需求。

关于对《东乌旗地震应急预案》的政策解读

关于对《东乌旗地震应急预案》的政策解读

关于对《东乌旗地震应急预案》的政策解读一、《预案》修订背景根据机构改革后,各成员单位职责变化情况,结合工作实际,旗应急局组织开展了《荣县地震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修订工作,为更好地应对我旗地震灾害救助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按照“大应急、大救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应启动条件,优化应对程序和措施,保障地震灾害救助工作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开展,有针对性地对《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

二、适用范围《应急预案》适用于东乌旗行政区域内或与相邻旗县(市、区)交界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应对和处置工作。

三、主要内容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共分10部分:第一部分为总则。

明确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提出了坚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上,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工作原则。

第二部分为组织体系及职责。

旗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领导全旗抗震救灾工作;了解和掌握震情、灾情、社情、民情及发展趋势;启动应急响应、确定响应级别;执行自治区、盟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旗委、政府下达的其他任务。

旗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旗应急管理局。

旗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11个工作组,在旗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

第三部分为地震灾害分级与响应。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划分了四个等级,由高到低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Ⅰ级响应,旗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开展旗抗震救灾工作;Ⅱ级响应,旗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受自治区和盟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全旗的抗震救灾工作;Ⅲ级响应,由盟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本地的抗震救灾工作;Ⅳ级响应,由旗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灾区地震应急工作。

第四部分为监测报告。

明确了监测预报、震情速报、灾情报告3个方面工作进行了要求和说明。

第五部分为应急响应措施。

重点明确了人员搜救、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安置受灾群众、抢修基础设施、现场监测、防御次生灾害、维护社会治安、开展社会动员、涉外事务管理、信息发布、灾害调查与评估和应急结束12个方面。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2021版政策解读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2021版政策解读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政策解读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条例》制定出台的背景?答: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多发频发,破坏性地震时有发生。

建设工程抗震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抗震工作。

近年来,我国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不断提高,在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建设工程执行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不够严格,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老旧建设工程、农村建设工程普遍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不足;三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鉴定加固等相关责任的规定不够完善,与建设工程抗震全过程管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四是建设工程抗震领域相关保障措施以及监督管理等存在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了抗震设防标准落实及防灾能力的提升。

为破解这些难题,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为加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问:《条例》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了哪些规定?答:为了明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要求及相关措施,《条例》规定:一是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二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依法对建设工程抗震负责。

三是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大建设工程等应当编制抗震设防专篇。

四是对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等因素实行分类设防制度。

五是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作出具体规定。

六是对隔震减震技术使用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作出规定。

问:《条例》对已建成建设工程抗震鉴定、加固和维护作了哪些规定?答:为了规范已建成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加固和维护,《条例》规定:一是国家实行建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制度。

二是根据抗震性能鉴定结果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抗震加固。

三是抗震加固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公示抗震加固时间、后续使用年限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工作政策解读答:我国是个多地震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据20世纪资料的统计:我国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平均每年7级以上地震1次,6级以上地震6次,5级以上地震30次,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

因此粗略地说,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灾害占1/2。

问:我们对我国地震灾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面临这样严重的地震灾害,我们国家如何应对呢?答: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地震灾害的防御工作,在震灾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防震减灾道路,国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次,出台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了防震减灾行为,为更好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提供了法制保障。

应对地震灾害的总方针:就是《防震减灾法》第三条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应对地震灾害的三大工作体系建设: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问:请介绍下当前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构成情况。

答: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有三个层次构成一是法律层次,法律1部,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二是法规层次,包括行政法规(5部)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即国务院制定的《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地方性法规,如安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三是规章层次,包括部门规章9部和地方性规章,部门规章即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等。

地方性规章,如省政府制定的《安徽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是在全面总结以往防震减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规范,以保障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更加有效地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

问:单位和个人有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吗?《防震减灾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答: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如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问:在地震中,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根本原因,如何防范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我国防震减灾法规政策有具体要求吗?答:问提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工程性防御问题,《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工程建筑抗震能力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通俗地讲,我国工程性防御措施就是两句话: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

地下搞清楚就是要探明地下活断层的分布,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在建设规划时避开活断层等危险地段;地上搞结实就是要求建设工程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能力。

问:我们听到抗震设防能力,什么是抗震设防能力?法规政策对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有什么规定?不同的工程建设抗震能力要求是一样的吗?答: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实际上就是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能力。

1、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目标。

我国1989年以后制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即要求建设工程在常遇的小震下,基本无损,无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在难得一遇的中震下,经修理仍可继续使用;而在不大可能遭遇的特大地震下,可容许工程破坏,但仍不倒塌,以保证人身安全,地震后此工程报废。

2、我国采用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来表征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根据《防震减灾法》等法规的规定,首先由地震部门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然后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最后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图设计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3、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建设工程,因其遭遇地震的危险性不同、不同场地对地震作用的反应不同、不同的建设工程其结构及其重要性不同,所以不同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不一样。

问:如何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呢?答:根据《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不同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方法不同。

1、一般建设工程。

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根据2001年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我们阜阳的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为:峰值加速度0.1g。

不过即将出台的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对阜阳部分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做了小幅调整。

2、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根据《安徽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需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包括:交通工程、能源工程、广播电视通信与信息工程、工民建及公共设施、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其他工程等7大类3、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以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基础,适当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来确定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4、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

加强对其抗震设防的管理,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问:我们对地震灾害工程性防御有了一定认识,那么防御地震灾害是不是还有非工程性防御?答: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之外的依法减灾活动,旨在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以及抗震救灾准备等方面的灾害预防活动。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涉及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储备、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地震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比如好的应急预案,对于科学高效应对突发地震事件,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问:应急预案制定应该属于非工程防御措施,法律规定哪些部门和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问:地震灾害发生后,一般采取哪些紧急措施?答: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查清受灾情况,提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并采取以下紧急措施:(一)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并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二)迅速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和接收与救治;(三)迅速组织抢修毁损的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四)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或者设置临时避难场所,设置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五)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六)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

问:地震预报一直是网上热议的话题,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答: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目前科学界存在争议,一方认为地球处在一种自组织临界状态,任何小地震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次大地震,所以地震不能预测预报;但对于地球到底是否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地震学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因而另一方则对地震预报持乐观态度,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中国有组织的地震预报探索是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的,是世界上唯一由国家组织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的国家。

经过30多年的地震预报探索,一方面艰苦的探索中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和丰富的经验,充分、合理地应用这些成果,在某些有利条件下,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另一方面艰苦的探索也使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地震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要真正实现地震预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问:我国法规对地震预测预报有具体的规定吗?答:《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

《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组织召开震情会商会,必要时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会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经震情会商形成地震预报意见的,在报本级人民政府前,应当进行评审,作出评审结果,并提出对策建议。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问: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60万人,通过自救互救的人数达48万人左右。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救出的被压埋人员生存率达99%。

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当我们万一遇到地震应该怎么办?答:一般来说,在震中区,从感觉地震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钟。

若感觉振动不明显时,没有必要外逃,更不能跳楼;若震动强烈时,是躲是逃,则要因地制宜。

室内避震要点:离门近,室外开阔安全,则能跑出去就跑。

不具备逃出去的条件,则可就近躲避,躲避地点应选择房屋破坏后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承重内墙墙角、厨房、卫生间小开间等地方,同时注意防范玻璃、吊灯等破碎伤人,注意保护头部安全,保护口鼻免受灰尘侵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