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最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作业
内容:课程论文
课程教师:孔老师
学生姓名:曹年华
学院:生仪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医学工程2016硕
学号:21615083
2017年4月
浅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摘要: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是隐性知识,说得清、道得明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
在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本质差别等关系的基础上,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视角, 浅谈如何获得隐性知识,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两种知识的作用。
关键字: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本质,实践
引言:
高尔基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的,人类的文明史客观上来说更像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知识学习,运用和创新使得人类在大自然中成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关于人类知识的研究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 它一直是哲学和知识论的中心问题。
而在对知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些知识说得清,道得明,有些知识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即:“ 我们知道的东西要多于我们所能诉说的东西。
”[1]
正文:
看得见的是胸围,看不见的是胸怀,那什么知识说得清,道得明,什么知识又说不清,道不明呢?首先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出发,人们对客观存在不间断的探索,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以达到揭露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简单来说就是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
这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也就转化为说得清,道得明的知识。
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
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唯物思想深刻内涵所在。
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 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
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 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
而所谓显性知识则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
显性知识是客观的有形的知识, 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的, 并且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划分突破了过去人们对知识的认识,把还未经系统化处理的经验类知识给予了承认。
波兰尼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
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
“记住一个我们并不信服的数学证明不能给我们的数学知识增加任何东西”,只有理解进而信服了数学证明,才能说掌握了数学知识。
这种理解就是一种隐性知识。
[2]按照这种分类,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说得清,道得明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
如果说显性知识是露出水面的“ 冰山的尖端” 的话, 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 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以发觉, 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
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就是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宝贵、更能创造价值。
[3]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隐性知识, 也创造了显性知识。
然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相生相伴, 不可分割的, 两方面相互依存, 又相互促进。
没有显性知识做基础, 就很难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隐性知识来; 反之, 没有隐性知识的渗透、浸润、滋养, 要创造出更高的显性知识也将是十分困难的事。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而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推动和对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却常常被人忽略。
事实是,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的生活, 是更不可能须臾地离开隐性知识的, 不可能离开既有的经验、传统的沉淀, 也不可能离开隐性知识的新的创造。
隐性知识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4]。
千百年来, 隐性知识在人际沟通、群体交往, 以及社会文化的延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 是个人成长、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网络时代的出现向隐性知识传递提出了挑战。
从本质上说, 电脑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是以传播编码化知识为主要特征的。
但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并非都是能够编码、容易“ 上网” 或“ 下载” 的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只是巨大的冰山中浮出水面的一角, 而大量的知识体系是以隐含的形式存在的, 这些隐性知识一部分附着在人们经验化形态的技能之中, 另一部分隐含于群体所认同的信念和文化之中。
如果忽视这些隐性知识的话, 人类的知识体系将是不完整的。
虽然可以通过科学归纳和系统描述将许多隐性知识显性化, 但是, 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可以显性化。
那种面对面沟通的真切气氛, 那种群体交往中的微妙关系是很难言表的。
隐性
知识的传递更多地依赖于以认知和价值观为基础的解释模式。
隐性知识作为一种启发性的、主观的和内在化的知识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它不仅仅是最丰富的提取显性知识的素材库, 更是维系人们的情感生活, 构筑社会文化的底蕴, 充盈我们的精神家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
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正是科学分析所提供的隐性知识才使得科学家在隐性认识或暗示的引导下, 而获得新的科学发现, 并使得科学不断发展。
克拉克(Burton R.Clak)在其所著的《探究之地》一书中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和传播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 如果把显性知识比作歌词, 那么隐性知识就可比作音乐, 两者是不同的, 但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成为剧目。
隐性知识有时被看作“ 秘密知识” , 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有大量的隐性知识。
这种隐性知识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课题研究组和科研人员。
由于隐性知识不能正式地定义和公开地传播, 所以其传播也是无言地进行的。
技术知识中难言知识和明言知识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两者也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部分,这些对于我们探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辩证关系,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 难言知识可以转化为明言知识。
通过努力, 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术诀窍转化为明言知识, 并将其传授给小组和其他员工。
事实上, 技术发展的过程可以被看作难言技术知识不断向明言技术知识转化和新的难言知识不断产生的过程。
其次, 特定技术知识的难言性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比如, 共同的经历、人员的频繁交流, 往往导致发展出一种专门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这种表达而传递的技术对于外人来说, 往往难以理解, 因而可以被看作难言知识。
事实上, 由于语言本身是一种技能, 这使任何技术知识的表达都带上了难言的特征。
第三, 所有的明言知识都植根于难言知识。
明言知识的增长是一个难言过程, 明言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也依赖于难言知识。
难言知识的意向性和动态性定向了技术解题活动, 因而是个人或组织产生正确技术问题的源泉, 也是明言知识增长的基础。
第四, 明言知识在实践中向难言知识转换的必要性。
关于技能操作的规则, 人们往往难以全搞明白。
不过, 即便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技术手册或通过牢记专家的教导而改进自己的技能, 然而, 轮到实际行动时, 人们必得把所有可得的明言知识重新整合进他们的动作中, 使其无意识地发挥作用。
人们只有加入研究组, 亲身参加科研实践才能获得或传播科研中的隐性知识。
[5]
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 而是要亲身参加有关实践。
在教学中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 不仅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学会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 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隐性知识, 从而全面掌握有关知识, 也就是使有关知识真正能深入人心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 除了要努力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等显
性知识外, 还要有意识地领悟和掌握诸如提出问题的时机、科研工作的先后排序和调整、有效的思维模式和如何判断研究结果优劣等等隐性知识。
科学中的隐性知识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
研究组和研究人员;师徒关系是传递隐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它在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中仍有重要作用。
[6]隐性知识的载体和传递特征对教育, 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很有启发意义。
现代教育, 特别是高等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 采用类似于大规模生产的方式, 流水线式地培
养学生, 这对降低成本无疑是必要的。
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往往只能是“ 半成品” 。
对从事工程、科研和其他技术工作来说, 其知识结构中最主要的缺陷是有关的隐性知识不足。
因此, 以有独立科研和工程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 除了需要进一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
的理论知识外, 关键是要真正进入科学共同体, 进入研究组, 实际参加科学研究, 特别是
与导师密切接触和合作。
[7]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注意使自己的身心深入到被研究对象之中, 力求从已有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察和实验中不断获得新的“ 暗示” , 从而不断提出
新问题, 不断把研究向前推进。
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 要注意吸取课堂学不到的科研实践中的隐性知识, 特别是注意从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那里吸取隐性知识。
[8]
任何知识都有隐性的方面。
越是新知识其隐性的内涵就越多, 给人们提供新的暗示的机会就越大。
在传授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中, 要强调知识既有可讲授的显性方面, 又有不确定范围的隐性方面;要鼓励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隐性认识的作用,努力从已有知识中
获得新的暗示, 从而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科学发现所具有的隐性内涵,力争尽快察觉出新发现的潜在意义在哪里,有多大,从而能站在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或发明。
参考文献:
1. 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M] .London :Routledge andkeganpaul , 1966 .4 .
2. 周城雄.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 27(2):127-129.
3.赵士英, 洪晓楠.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7(10):20-23.
4.周先慎. 中国文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顾琦一. 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J]. 外语教学, 2005, 26(6):45-50.
6. 郭瑜桥, 和金生, 王咏源.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3):118-121.
7.苏建红. 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影响——以显性/隐性知识为中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1):118-129.
8.葛明贵, 谢章明, 解登峰.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育价值[J]. 江淮论坛, 2009, 237(5):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