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普修桥景观信息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都普修桥景观信息资料

村落简介: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寨距离县城10公里,由头寨、尾寨、盘寨和新寨组成,占地2.9万亩,共230户,总人口2150人。其侗寨结构具有典型侗族风格,鼓楼、寨门、凉亭、古井、风雨桥、萨岁坛、芦笙场、吊脚楼民居、重阳楼、石板路等一应俱全。侗寨建筑布局属于典型的山麓型,即依山傍水型杆栏式吊脚楼,以适应南方山区气候湿润、多蚊虫的特点。

普修桥,是一种集桥、亭、廓为一体的桥梁建筑,它既是侗乡主要的交通设施,又是侗家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该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805年),桥长57米,宽4.2米,是一座集桥、亭、廊为一体的纯木结构廊桥。1999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都侗寨有工艺精美的寨门三座。寨门的建筑格式为独立式,在建筑上集攒尖式与歇山式为一体,不用一钉一铁,全系卯榫嵌合,建筑风格别具。凉亭现有四座。侗族多居山区,山路、田地边必设凉亭。凉亭为木结构,一般有四柱、六柱或八柱支撑,用杉皮或青瓦盖顶,下面用横木搭成坐凳,供人们歇息与挡风避雨。侗寨户与户、寨与寨连在一起的是石板,在美丽的侗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求神一世,不如修桥一座,铺路一条”,这些石板路是家家户户义务修建的,皇都侗寨的巷路全是青板石铺砌而成,古朴别致。

皇都侗寨建寨于明代初期,历史悠久,侗族风情风俗在湘桂黔三省(区)侗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当地住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这里流传着数十种民族乐器、歌曲与舞蹈。侗族人民在悠久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饮食风味,喝一口侗家馥郁飘香油酒茶,香淳可口,一份温馨,可以拂去你一路的疲惫。席间,热情好客的主人为你捧上大碗的被喻为“侗家茅台”的苦酒,更是甜中带苦,苦在甜中。合拢宴是侗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之际才举办的宴席,一般是在堂屋摆上长长的木桌,各家各户都拿出自家最好的饭菜以示庆贺,各种各样的菜肴摆满了长长的桌子,一腌就是三五年,甚至几十年的酸虾子、酸鸭肉、酸猪肉、酸草鱼别有风味。皇都社会秩序良好,被誉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治安先进村寨,每家每户都很干净、整洁。

1995起、年县人民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50万元进行基础设置建设与宣传,组建“皇都侗文化村”,作了初步的旅游开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游客逐年增加,现年接待游客在20万人以上。皇都侗文化村组建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举办的评比、文明创建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

主要景观:

一:普修桥,是一种集桥、亭、廓为一体的桥梁建筑,它既是侗乡主要的交通设施,又是侗家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该风雨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805年),桥长57米,宽4.2米,是一座集桥、亭、廊为一体的纯木结构廊桥。1999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新寨寨门。寨门是侗族建筑代表之一,它是侗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显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它与侗族鼓楼、花桥、凉亭一样,不用一钉一铁,全是卯榫嵌合,别具建筑风格。侗乡山寨,有寨必有门。它是侗族人民迎来送往,交亲结友的必经通道,也是姑娘小伙谈情说爱,相见离别的窗口。新寨寨门始建于清初期。

三:头寨鼓楼。鼓楼,它是侗寨独特的标志,大家看到的这两座鼓楼属于歇山宝塔式,这种结构形式,不仅扩大了底层的空间,还大大增强了鼓楼框架的强度,数百年不朽不斜。头寨

鼓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经多次维修保留至今。鼓楼是重要活动场所,如团寨议事,排解纠纷,判断是非,集体休息和娱乐,都在这里进行。

重要节日:

1.与其它地区相同的节日如四月八、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外,9月9重阳节办得

比较隆重,当天将举行哆耶、唱侗戏、赛芦笙等民俗活动。

2、农历10月26、11月日“吃冬节”、也称侗年,也特别热闹,很多邻近群众前来“吃冬”,届时将举行一些唱侗戏等民俗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