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分组实验记录

⑴视觉停留实验(三上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第1课《科学是……》)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纸条、长杆铅笔(用来卷纸条)、彩色笔等材料

活动过程:

1.将纸条对折,在距离纸条折缝两厘米处用铅笔轻轻做一个小记号,这是为了避免画得太接近折缝影响效果。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两个表情、姿态不同的小人(画在上下两页相同位置上)

3.把上面一张纸条紧紧地卷在一枝铅笔上。用铅笔卷住上面的纸条,一定要卷紧,使之抽去铅笔后仍能自然卷曲。

4.左手按住纸条的上部一角,右手拿住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地快速地伸展、卷曲。(纸条始终卷在铅笔上,铅笔要贴着桌面。)学生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

小人动起来了

实验结论:

这是人眼的一种暂时记忆能力——视觉暂留造成的。1842年,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这一现象,后人根据他的发现发明了电影。

视觉暂留:

人的眼睛具有保持视觉印象的特性。视网膜在受光刺激停止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种把视觉印象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作用叫做视觉暂留作用。实际测量结果表明,在光源既不强也不弱的情况下,眼睛保留视觉的时间大约是

0.1秒。因此,当一个闪烁的光源,在每秒种闪烁超过10次的时候,看起来就会觉得它不是闪烁而是发着均匀的光亮了。

⑵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三上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第2课《做一名小科学家》)

活动目的:

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

活动准备:

回形针、纸鹦鹉、卡纸、剪刀、铅笔、彩色笔

实验过程:

1.制作纸鹦鹉(可以课前做好)

2.试着让纸鹦鹉在手指上站起来。等学生发现站不起来时,再发给他们回形针。

提示:

回形针别在哪里,纸鹦鹉能站起来。

实验现象:

回形针别在纸鹦鹉的尾部,纸鹦鹉站起来了。

实验结论:

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当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点)的下面,那么这个物体稳定性就强。

⑶观察蜗牛或蚂蚁,完成一份观察记录(三上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第3课《校园的小动物》)

(1)观察蜗牛

活动目的:

观察、了解蜗牛

活动准备:

活体蜗牛、记录纸

活动过程:

1.画出蜗牛的外形

2.观察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3.观察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活动提示:

课前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捉蜗牛,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蜗牛头部的腹面有口,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齿舌上生长着许多排列整齐的小齿,齿舌的前端可以从口里伸出来刮取食物。(这是学生第一次借助工具观察,要加以指导。)蜗牛喜欢夜间活动,白天用布把蜗牛的盒子包起来,晚上打开放到有光的地方,几天后,蜗牛在白天就可能变得活跃起来。当蜗牛受到惊吓会缩回壳里,观察时,要安静等待。

实验现象:

它有石灰质的螺旋状的外壳,但是外壳比较平,锥心突起不高。外壳一般是灰色、赭色或者淡绿色。蜗牛的身体肉质,无内骨骼,极易变形。一般有四个触角,两长、两短触角的顶端有眼。蜗牛的身体后半形成腹足,通过腹足的蠕动,在物体的表面行走。

一般总是触角先出,试探一下周围,如果没有危险,就会慢慢把头也伸出来蜗牛的脚(腹足)是身体最大的一部分,脚底部的肌肉前后做波浪状的收缩和蠕动时,就使蜗牛缓缓地、轻柔地滑向前去。蜗牛的足上有一种叫“足腺”的腺体,会产生黏液,在蜗牛移动后会在身后留下一道黏液。

(2)探究蜗牛的食性对刺激的反应

活动目的:

探究蜗牛的食性对刺激的反应

活动准备:

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酒

活动过程:

观察蜗牛吃什么

在蜗牛面前放上醋、酒等刺激物,观察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实验现象:

在蜗牛面前放上醋、酒等刺激物,蜗牛会收缩起触角。

活动提示:

蜗牛要饿上一段时间才会对食物反应积极。

活动目的:

探究蚂蚁的习性。

活动准备:

几只不同窝的蚂蚁

活动过程:

1.把在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个烧杯中,观察它们的反应

2.再多放几只试试(让它们数量不等)

实验现象:

当不同窝的蚂蚁被放到一起时,尤其是数量不等时,它们会立刻咬杀起来,而同窝的不但不咬,还会互相喂食。

实验结论:

这是因为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窝味”,这种窝味与窝的材料、贮藏的食物和蚂蚁本身的分泌物有关。

⑷挤出蔬菜或水果里的水(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1课《生命离不开水》)

实验目的:

启发学生动脑想办法,判断植物体内丰富的含水量。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菜板、一把菜刀、一块纱布、一个小烧杯、西红柿或黄瓜等含水量很高的植物)

活动过程:

1.先称一称西红柿的质量

2.小刀把西红柿切成小块

3.用纱布包起来挤捏。

4."再称一称,看看汁水和残渣的质量

实验提示:

强调安全,注意良好习惯养成,从操作台的卫生到残渣的处理、汁水的倾倒等。

实验现象:

发现残渣比完整的西红柿轻了许多。

⑸水的毛细现象(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课《神奇的水》)活动目的:

发现水的神奇之一:

毛细现象

活动准备:

烧杯、红色的水、窄条薄纸巾或棉面条

活动过程: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

2.用粉笔吸墨水。

实验现象:

红颜色的水沿着纸巾“爬”了上来。粉笔被墨水染黑了

实验结论: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⑹水的表面张力(三上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第3课《神奇的水》)活动目的:

发现水的神奇之二:

表面张力

活动准备:

一元硬币、滴管、水、玻璃杯、回形针、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