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历史观资料

合集下载

用现代化的历史观诠释世界近代现代史

用现代化的历史观诠释世界近代现代史

用现代化的历史观诠释世界近代现代史一、现代化的历史观是怎样出现的?“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推广的。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受冲击的,因为它如下缺陷:1.真正按“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只是少数地区(如欧洲),导致基本理论概念的误区。

许多理论难题无法解决,如:我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目前就有西周、春秋战国、魏晋等各种说法。

如日本明治维新,领导者是中下级武士,并无资产阶级领导,俄国1861年改革也是这样。

2.“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着眼点虽涉及生产力,但实际上注重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核心是阶级关系,阶级斗争,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无法体现,脱离了时代。

3.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构建的历史体系强调资本主义腐朽,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与现实发展不符合,是对时代判断的错误。

“十六大”报告中有一些提法变化了,如:没有提反对霸权主义,只是提霸权主义有一些新的表现。

提出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甚至模仿,而不是对抗。

因此,中学、大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因为改革符合历史的真实,因为改革可以从时代的高度解读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三种历史观:1.整体世界史观;2.文明演进史观(以生产力为标准);3.一元多线史观(也以生产力为标准)。

以生产力为标准,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三个阶段。

(只是游牧民族不是很好划分)一个阶段可以有多种模式出现。

如工业文明就可以是资本主义,也可以是社会主义。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过程可以称为现代化。

二、现代化史观的内容美国最先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中国引进后后作为历史观。

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其核心是工业化,同时涉及社会各领域的一次全面变革。

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往往只看到经济而忽视全面变革。

在认识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

马克思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观

马克思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观

马克思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贡献深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的一种现代化道路。

本文将以马克思的历史观为基础,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辩证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他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的一种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与马克思的历史观有着一定的契合点。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中国共产党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人民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变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认为,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基础,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的关键,中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国家治理能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认为,国家治理能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必须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和平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必然伴随着阶级斗争和革命,但也强调和平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典型例析:(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速,人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也开始更加关注。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变迁和发展历程,更是展现了中国人民多元的文化传承和心灵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是怎样的呢?这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早已在民间悄悄流传。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使其与现代化相融合,发挥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无论是经典的诗词歌赋,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戏曲表演,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人文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还应当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历史是一张照片,能够展现出每一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状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我们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增强历史的思辨性和批判性。

同时,对于曾经犯下的错误和过失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尽可能地避免重蹈覆辙,以此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矢志前行。

三、注重立身承业和人格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还要注重立身承业和人格塑造。

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动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继承先辈的奋斗精神,秉持着“立身承业,追求卓越”的信念,努力拼搏,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

同时,对于个人的人格塑造也需注重历史的积淀,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胸怀,注重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成为有信仰、有担当、有品质的新型人才。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历史观是多层次、多纬度的,需从多个方面展开探究。

历史是人类的宝藏,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通过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不断积累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迈出稳健的步伐。

专题三 现代化史观

专题三 现代化史观

专题三:现代化史观引领下的主题式复习一、现代化史观的基本观点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等。

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它关注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二、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即现代化,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

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

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

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复习建议:1.对应写出各阶段的重要史实(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领域)2.理解各阶段的时代特征特征三、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认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化◆现代化范式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中国近现代史。

这就提供了不同于革命史范式的新视角,以此视角,我们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两个时期:①1840-1949年的早期现代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按资本主义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艰难推进的,主题是“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

与之相应,工业化与文化现代化同步艰难伴行。

②1949年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其主题是经济建设。

◆现代化范式所提供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复杂的历史现象。

如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一方面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了一批又一批通商口岸。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整体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全球化史观)
从“世界史”的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 可以看出它经历着“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 发展的历史,要重视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 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 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全球化史观考察人类文明整体之间的联系。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研究范式)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 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 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 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 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从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 大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 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 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 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 识文明的转变过程。
【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 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 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 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 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 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 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 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文明史观(文明史研究范式)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 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

(精选)现代化史观资料

(精选)现代化史观资料

现代化史观与考点知识结构
刘庆亮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附表1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附表2 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参见表格“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附表3 资本主义思想文明
附表4 主要思想家的主张与贡献
附表5
近现代科学家、文艺家及其贡献
附表6 世界经典文艺作品及地位。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

1.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纵向发 展历程认识历史重大历史事件
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 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 件。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 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
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3.现代化范式最常用的方法是纵向分析法:如研究经济现
代化,第一要用纵向分析法剖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
历史过程;第二要用纵向分析法分析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勾勒
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纵向演进
轨迹。
【典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现代化是晚清历
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
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 B 项。 答案:B
【典例2】(2013 年上海单科)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 同学们提出了①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上的工业化 和市场化、③思想上的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核心要 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 A.①③ B.①②③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基本途径
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 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 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 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4、几点认识
(1)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 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2)现代化不是完全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 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 方学习。 (3)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独立是实现现 代化的前提,现代化是民族独立的保障。

现代化历史观资料共23页

现代化历史观资料共23页

现代化是指资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中,经济落后国家经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是自然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

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换句话,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形式”。

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的现代性的改变。

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的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社会现代化的指标加以量化,其具体参数如下: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2%——15%以上;3.服务业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5%以上;4.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6.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的比重——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政治发展是利度层面,第 1 页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深度层面。

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历史的分析架构,与会者对“现代化”的含义与标准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最后提出以下几条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一)人口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二)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三)社会成员在广泛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四)村社和世袭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增大,个人的社会表面范围更加多样化;(五)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付环境,普及读写能力;(六)广泛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七)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设施的拥有。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历史观念,它强调了中
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独特之路。

在这种历史观下,中国的现代
化发展被认为是受制于外部列强压迫与剥削的结果,难以获得真正的
独立和自主权利。

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也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和发展,认为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这种历史观中,中国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较为谨慎,讲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处世态度,以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今天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

尽管这种
历史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性,但它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
重要的精神支持与社会文化背景。

热点七:现代化史观

热点七:现代化史观

【典型例题1】
不同的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用线将史观和对应的评价连接起来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1)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2)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 明的发展 (3)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 之路 (4)是殖民掠夺之路
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5)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 结构和生活习惯
典型例题2: 1. 比如说评价工业革命。 文明史观会强调它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 向前发展; 现代化史观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全球史观会强调工业革命对别国对世界的影响,比如殖民 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愈演愈烈,资本主义国家更加 发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遭到日益残酷而深重的灾难, 从而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全球和其内部利益分配不均, 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等等。 社会史观则会强调工业革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 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传统价值观也遭到冲击,从 而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
热点七: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 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 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
“文明”的分类
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1)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2)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等) (3)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 横向:按领域分: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 横向:按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重要影响分: 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
1.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 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2. 全球史观:强调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 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将整个世界的发展看成 一个整体,其内部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的。 3. 现代化史观:自1500年地理大发现以来,人 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本质上而言,就是现代化 的起源、发展及其全球推进过程。强调农业文明 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

④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 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 治维为榜样,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但是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
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
⑤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0世纪初,清 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 的趋势。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主要观点: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
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即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理性。
③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两次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 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 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排斥和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
差别而已。
2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的
内容后,对“近代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他们从网上搜集到的对
“近代化”这一概念的解释: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
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观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话题。

在中国,历史观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思想和政治力量,并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的现代化路径中,历史观却经历了种种变革与争议。

本文将试图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的演变及其影响。

封建社会下的历史观:传统文化与道统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历史观一直以来是传统文化和道统思想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认为是道德之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尊重自然和“君子之道”。

故而,历史也被视为一门治学之道,而非单纯的记录和研究。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也受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所影响,天人合一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相提并论,强调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种历史观传统一直延续至中华民族的风水文化中,关于历史和政治的谈论往往伴随着阴阳风水的思想。

近代化运动中的历史观: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历史观因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传统的文化和道统思想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开始逐渐失宠,而新兴思想则更加注重发展的现实和历史的变迁。

重新认识历史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者们的重要思想,他们开始强调“自强不息”、“振兴中华”这样的口号和信念。

在民主革命中,中国的历史观曾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通过重新认识历史,消除历史的负面影响,以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

1949年后的历史观:政治正统与历史上的读者走向现代化1949年以后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正统的影响。

面对战后社会、经济和政治重建中的挑战,党开始关注于历史的社会意义和作用,积极领导人民研究和治学历史,并将革命的意义和成功通过宣传和教育带到民间。

中国的历史教育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

随着现代化的初步实现,中国的历史观也开始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

从历史上的“读者”变为现代化的“观众”,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历史观放到了现实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是一种独特的历史观,强调“唯物史观”,即物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种历史观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是一个全面的变革过程,整个社会结构、生产力、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制造以及市场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发展所引起的。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所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它将社会结构的演变、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众多因素综合考虑,认为这些因素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

而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变化,实际上都是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转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因素,也对社会变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中最关键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一点,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

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也强调了技术创新对社会变革的显著影响。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也特别注重思想观念的变革,认为它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对旧社会观念的一次挑战,以及对文化传统的重构和创新。

这一过程不仅意味着意识形态的转变,还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在于重视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现代科技、工业制造和市场经济等因素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还侧重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强调人类思想观念对社会运动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成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思考方式。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特殊的历史观,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要吸收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同时也需要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和学者们都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保持国家的根基。

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儒家思想的传承。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历史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步。

尽管中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需要变革和进步。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更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化经验和理念,同时积极创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尊重历史的智慧和经验。

在中国的历史观中,历代文人学者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和思想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中国文化中珍贵的宝藏。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人尊重历史的智慧和经验,以此为引导,指导国家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历史观,即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统文化的延续,重视历史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步,尊重历史的智慧和经验。

这种历史观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特有的视角和思考方式,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独特的色彩和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是一个综合、开放和包容的观念。

它既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尊重历史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积极追求历史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步。

这样的历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方向和理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本文以“现代化史观”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探索现代化进程。

首先,对于现代化来说,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的过程,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西方文化和科技。

欧洲文艺复兴意味着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有利于人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探索自我,也有助于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

科学研究对技术和经济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技融入到社会中来被称为科技社会。

同时,科技进步促进了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

其次,现代化进程一般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个层面。

政治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以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为基础,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行多元文化并且加强国家的联邦体系。

经济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实行市场经济,鼓励民营企业,改进财政制度。

文化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提倡西方文化,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全民的文化素养。

最后,科技方面,现代化要求国家积极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化正是由西方文化和科技驱动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融合了西方发达国家最新的经验教训。

现代化进程更加强调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民主、自由和公正原则的实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也出现了一股把握新机遇,实现经济财富、社会发展的热潮。

综上所述,现代化史观主要是指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从西方文化和科技引发的变化,这一变化催生了一股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潮。

因此,现代化观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四层面,并且更加强调了民主、自由和公正原则的实现。

要想实现社会进步,开放式经济、先进的科技、文化多样性以及社会公平是必要的。

现代化历史观

现代化历史观

现代化历史观现代化历史观是指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历史研究和思考方式,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进程,注重对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现代化历史观旨在揭示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变革,并探讨现代化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现代化历史观的核心是对现代化的定义和解释。

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意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

现代化历史观强调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存在差异。

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会受到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现代化的路径和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化历史观还强调历史具有渐进性和相对性。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水平存在差异。

同时,现代化的评价也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对现代化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化历史观还注重对历史的阐释和解读。

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信息系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和评价。

现代化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要基于事实和证据,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偏见。

现代化历史观还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的社会状况和问题,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化历史观鼓励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现代化历史观是一种重视历史研究和思考的方法和理念,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注重对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现实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现代化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于历史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是指资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中,经济落后国家经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是自然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

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换句话,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形式”。

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的现代性的改变。

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的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社会现代化的指标加以量化,其具体参数如下: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2%——15%以上;3.服务业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5%以上;4.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6.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的比重——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10.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政治发展是利度层面,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深度层面。

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历史的分析架构,与会者对“现代化”的含义与标准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最后提出以下几条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一)人口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二)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三)社会成员在广泛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四)村社和世袭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增大,个人的社会表面范围更加多样化;(五)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付环境,普及读写能力;(六)广泛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七)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设施的拥有。

(八)各大集团逐渐统一控制下(国家)。

近年西方理论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中,我认为以一三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关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问题。

其次,关于现代社会的整体、关联和相互依存问题。

第三,关于世界发展的长期趋势,即对社会变迁的预测问题。

迄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其出现的顺序是:1.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的生产力,这是自然力统治的时代;2.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人工形态的生产力,这是适应自然力进行物质生产的时代;3.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的生产力,这是人类“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

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划分出人类的宏观历史演讲的最一般的大阶段:前农业时代即采集一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三大生产力形态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但又是有重叠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人类学家认为,第一次变革是工具制作的革命,即粗石器的制作,包括火的使用的发现。

有了工具,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竞争才取得优越的地位,狩猎和采集的食物开始大增,人类的生活区域扩大,迁徒扩大。

这种生活方式大约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的时间。

第二次大变革是“新石器时代的革命”,又称“农业革命”大约发生在一万年到八千年前,人类由于使用新石器而进入主动利用自然资源的食物生产经济,即驯化和饲养家畜并栽培农作物的定居生活方式,人口的增长也加速。

但人类从早期原始农业过渡到真正锄耕农业大约经历了数千年时间,大约5000年前西亚地区才开始真正进入到第一种文明形态——农业文明时代。

第三次大变革是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两百年前的西欧,至今全世界许多地区仍在进行这个过渡。

现代工业生产力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机器力即技术力代替了自然力和人力,非生物性能源的广泛采用,从而使生产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强大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经济自行增长的能力,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国际化,使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得以持续增长,从而进入第二种文明形态——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野蛮与文明的历史划分已被工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所划分取代,工业化和都市化。

推进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发生在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的分水岭,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的胜利。

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时间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大约1780——1860年),这是由英国开然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史学家往往把工业革命仅仅看成是经济与技术问题,或生产结构的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的问题”。

这一巨大的社会变动不是现代生产力自发推动的,而是史无前例的双元革命(dual revolution),即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共同推动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使用非生物能源的机器大生产(蒸汽机)和并不太的高技术水平为特征,它的物质基础是煤和铁。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周围地区扩散,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于是形成了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大浪潮。

这次大浪潮使“西化”或“欧化”成为鲜明的历史发展潮流。

在第一镒现代化浪潮中形成的技术传播、世界市场、经济增长势头,首先为欧洲、北美那些同属于基督教文明世界的后起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大浪潮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与钢铁,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

第一次发展性危机在第二次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30年的停滞与与徘徊,这是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发展性危机。

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出现在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变革的大浪潮。

这次大浪潮是新兴工业化世界对非工业化世界的一次全球性大冲击。

在新的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一方面带来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在发达工业国中引起工业升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冲浪向全球扩散,大批欠发达国家争取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使全球的经济与政治关系,人类自下而上的生物圈,都出现许多新问题,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多大的多样化与复杂化。

这次大浪潮是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步进行了。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石油能源、人工合成材料、微电子技术。

高科技、机关报能源、新原材料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使科学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巨型跨国公司和全球产销网的出现,则引起现代发展的结构性的重大变化。

全球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地跳跃推进的。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运动相关联的。

按战后经济史家重新提出的“长波”理论的观点,自18世纪后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存在着平均大约每50—60年的长周期,从而形成外向“扩张”与内向“调整”的周期交替。

每次长波可再分为利润率增长、加速积累、加速发展的上升阶段与利润衰退、积累减速、发展减速的下降阶段。

现代化三次在浪潮大致上与经济发展的长波是相对应的。

现代化的进程呈梯级进秩序。

被卷进现代化世界大浪潮中的不同国家,按进入这一大转变过程的先后分为三大批:第一批在19世纪前半叶,赶上现代化的头班车,可称为现代化的“先行国”(first comers),它们是自发地进行的;第二批在19世纪后半叶,赶上现代化的第二班车,可称为现代化的“后进国”(late comers);第三批是20世纪后半叶才开始搭上现代化快车,奋起直追的,可称为现代化的“迟到国”(later comers)。

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向世界各地区的扩展,原来的地区性相对孤立的发展被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world economy),由此而引起世界整体结构的转换。

生产制造品的工业国是发展的中心,生产初级产品的农业国则处在发展的边缘,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游离在世界经济体之外。

经济持续增长必然引起两种结构性变化:一是国民生产中工业生产比重上升和农业生产比重下降;二是随着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从乡村地区向城市的流动。

这样,各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可根据工业发展程度大致排列如下:(1)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制品份额占商品生产总值60%以上,一般人均工业品产值在1500美元以上,并具有成就了工业结构,在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优势。

(2)半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制品占商品生产总值40%—50%,工业区大多集中在局部地区,工业结构不够成熟,技术水平也不够高,但正在准备迈向高科技领域。

(3)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即初步工业化的国家,其工业制品占商品生产总值约20%—40%,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基础设施不足,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4)非工业化国家。

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要始于足下。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东亚现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探讨,涉及到对三个根本性大问题的重新估价。

首先,是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重新估价。

其次,是对儒教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发展或适应于现代生活的合理性因素的重新估价。

儒家伦理是:工作勤奋,敬业乐群,和睦人际关系,尊敬长上,强调配合协调与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或个人利益等等。

这些“现代儒教伦理”不同于早期新教伦理之处是它提倡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奉献、责任,这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组织都朋在裨益。

文化意识仍在韩国经济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主要表现为:以“孝”观念为中心的家庭主义意识;“学面优”的人身价值意识;人际间的同族意识;尚名主义的自强意识。

再次,是对现代西方文明中的现代性(modernity)的重新估价。

西方的研究者也发现:在东亚的最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中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纪委的价值。

重新估价这绝不是要否定西方个人主义的现代物质文明的价值,重新回到“非物质文化”的中世纪社会。

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中国控变革中不同性质的多重矛盾纠缠在一起:一是殖民主义侵略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一是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农副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一是正在兴起的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华夏农耕文明的矛盾。

这三重矛盾的交织,既是世界历史处在有史以来的大转变时代所产生的复杂现象,又是东西两大文明体系相会的必然撞击。

最近大半个世纪中,中国史学界对控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都是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控史的研究被革命史化,这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以来都是渐进性变革与突发性变革相结合,但带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形成为一种中国式的“朝代循环”(dynastic cycle)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