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_徐梦瑶

合集下载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2020年5月 灌溉排水学报第39卷 第5期 May 2020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5 V ol.3996文章编号:1672 - 3317(2020)05 - 0096 - 06三江平原建三江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刘伟坡,沙 娜,程旭学*(中国地质调查局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 保定 071051)摘 要:【目的】探明建三江分局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在综合分析建三江分局1997—2017年15个农场监测井地下水位标高、农业种植结构、土地利用类型等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应用衬度系数方差分析、Arcgis 空间插值分析、OriginPro 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地下水流场空间变异特征。

【结果】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60~9.29 m ,中东部、中西部下降幅度表现为最大;地下水位衬度系数方差与地下水位下降幅度空间异变特征一致,中西部、中东部地下水动态受人类开采作用影响最为强烈;地下水流场空间异变特征明显,北西、南东、南部地下水水力梯度明显增大,局部地区地下水接受河水入渗补给,中部低平原区为地下水集中汇流区。

【结论】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下水流场变化,激发了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能力,增加了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改善了地下水径流条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优化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关 键 词:地下水动态;衬度系数;地下水流场;水力梯度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522/ki.ggps.20190258 刘伟坡, 沙娜, 程旭学. 三江平原建三江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J]. 灌溉排水学报, 2020, 39(5): 96-101.LIU Weipo, SHA Na, CHENG Xuxue. Groundwater Dynamics in Catchment of Jiansanjiang in Sanjiang Plain [J].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20, 39(5): 96-101.0 引 言1【研究意义】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区域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是我国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1]。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1 0 ] 年代相比入渗量减少约 3 3 %[ ( 表1 ) 。
随着地下水补 给 源 结 构 和 比 重 发 生 变 化, 地下 水系统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由于渠系引水量 的不断增加, 河道入渗补给量逐年在减少。同时, 由 于渠道防渗设施不断完善, 渠系入渗补给量在减少。 根据新疆地质调查 院 的 最 新 成 果, 天山北麓河道入 渗补给量、 渠系入渗补给量、 田间入渗补给量分别由
8 3 8 3 1 9 8 5年 的 2 5 3 3×1 0 m, 2 5 3 7×1 0 m 和 8 7 8× 8 3 8 3 1 0 m 减少到 2 0 0 3年 的 1 3 8 0×1 0 m, 2 3 4 6 7× 8 3 8 3 9 ] 1 0 m 和7 8 3 × 1 0 m[ 。河西走廊平原区自 1 9 7 0
年代后期 补 给 量 开 始 明 显 减 少 ( 图1 a ) , 1 9 5 0年 代 中期 至 1 9 9 0年 代 末 期 地 下 水 补 给 量 由 5 6 5 4×
8 3 8 3 8 3 1 0 m 减少到 3 9 3 5 × 1 0 m, 减少了 1 7 1 9 × 1 0 m,
2 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系统补给演化 特征
近 5 0年来, 北方区域地下水系统的补给空间格 局、 补给方式、 补给源结构与比重以及地下水系统总
变化, 而我们目前对 于 区 域 地 下 水 系 统 演 化 特 征 及 其未来趋势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为了确保未来地
第一作者简介: 陈宗宇 男 4 6岁 研究员 水文地质学专业 E m a i l : c h e n z y @ h e i n f o n e t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 7 3项目) ( 批准号:2 0 1 0 C B 4 2 8 8 0 3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 0 8 7 2 1 5 3 ) 资助 2 0 0 9 - 1 0 - 2 1收稿, 2 0 0 9 - 1 1 - 2 3收修改稿

三江平原湿地CH_4_N_2O的地_气交换特征

三江平原湿地CH_4_N_2O的地_气交换特征

时 。采样时 , 在不锈钢槽架注水密封 , 样品采集用 100ml 医用注射器抽取 , 在 30min 时
间段内每隔 10min 采集 1 次气体样品 , 样品在 12h 内 , 带回实验室用 Agilent 4890 气相色
谱仪离子火焰化检测器 ( FID) 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 ECD) 同步分析 , 色谱仪设置如下 :
m3 ) , h 为采样箱高度 , Δc/Δt 为被测气体在观测时间内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2 结果与讨论
21 1 不同类型湿地 CH4 排放特征 21 11 1 沼泽湿地 CH4 排放年际和季节变化 图 2 是采用每月 8 次 (冬季 1 次) 采样结果 计算的三江平原 3 种主要类型湿地 2002 年 6 月到 2004 年 8 月的 C H4 月平均排放通量 , 可 以看出三江平原 3 种主要类型湿地 C H4 排放在季节波动的基础上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 。 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湿地 C H4 排放通量在 2002 和 2003 年呈双峰型 , 尤以 2003 年最为 典型 , 而 2004 年则为单峰型 ; 灌丛湿地的 C H4 排放通量在研究进行的两年中均比较小 , 生长季一般小于 1mg ·m - 2 ·h - 1 , 冬季冰雪覆盖期一般表现为微量的吸收 。 沼泽地 C H4 是在淹水的厌氧环境中 , 有机质在甲烷菌的作用下分解所产生的 。因此 ,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地表长期积水或过湿是 C H4 产生的两个必要前提 。 毛果苔草沼泽多发育在洼地中心或河漫滩 , 生育期积水状况与冬季和前期的降水量有 直接关系 1 2001 年冬季和 2002 年春季降水平稳 , 属正常水平 , 但 7 月份的雨季降水量较 少 , 而蒸发强烈 , 沼泽积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 毛果苔草沼泽积水深度不断下降 , 最后干 涸 。与此相对应 , C H4 排放通量也随毛果苔草积水深度的不断降低而降低 , 这说明在毛果 苔草沼泽积水减少或干涸 , 植物受水分胁迫时 , 甲烷排放通量由于厌氧条件的改变而降 低 。进入 8 月份 , 降水充沛 , 沼泽恢复积水 , 此时气温也比较高 , 毛果苔草沼泽 C H4 排 放通量迅速增加 , 达到全年的第二个排放高峰期 。9 月份以后 , 随着秋季的来临 , 三江平 原的气温逐渐降低 , 毛果苔草沼泽 C H4 排放通量也随之减小 。2003 年的情况与 2002 年比 较类似 , 但表现更为典型 。2004 年毛果苔草沼泽 C H4 排放通量在整个生长季都比较大 ,

三江平原地下水位变化及地面沉降分析

三江平原地下水位变化及地面沉降分析

运动和相应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 形成了北西、 南西环山, 中间
平原广泛 分布 , 残山丘陵散立 其 间的总体 构造格 局 。从 而决
定 了区内第 四系松 散岩类孔 隙水 广泛分 布 , 基岩裂 隙水 分布
水位 降至 2 5 m; 二级 阶地 区地下水位 埋深 由4~ 6 m 降至 8 ~ 1 5 m ; 一级 阶地 区地下水 位埋 深 由 2~ 3 m降 至 3 . 5 0~ 6 . 9 5 m 。有 些局部地 区 由于开采 井密度过大 , 超量开 采地下水 , 导 致形成 大面积扩展性 降落漏斗 。 随着三 江平 原 区域社 会 、 经 济 的迅 速发展 , 国 民经济 各 部门、 各 行业 对水 资源 的需 求量 越来 越大 , 对 水环 境 的保 护
( 上接 第 2 5 0页) 线性 回归方 程 , 由于 日常 产 品标 准 中组 胺 的标 准判 定 值较
表3 s种 生 物胺 标 准 物质 在 样 品 中的 加标 回收 率
高, 而且 检测仪器 是 液质 联用 , 因此笔 者选 用 5种 化合 物浓
度在 2 0 0 . 0~ 6 0 0 . 0 L范 围。在 此范 围 内其线 性 关 系 良 好, 相关 系数均大 于 0 . 9 9 9 , 线性 方程和检 出限见表 2 。
水层厚度大 , 结构单一 , 分布稳定, 单井涌水量大等特点。
2 三江 平原 行政 区划地 下水位 下降分析
三江平 原行政 区域 包括佳木斯 市 、 鹤 岗市 、 双鸭 山市 、 七 台河 市和鸡西 市等所属 的 2 1 个县 ( 市) 和 哈尔滨市 所属 的依
兰县 , 境 内有 5 2个 国有农场 和 8个 森工局 。总 面积约 1 O . 8 9 万 k m , 总人 口 8 6 2 . 5万 人 , 人 口密度 约为 7 9人/ k m 。 以行

三江平原蛤蟆通河流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水化学演化规律

三江平原蛤蟆通河流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水化学演化规律

三江平原蛤蟆通河流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水化学演化规律蛤蟆通河流域地处三江平原南端,是宝清县重要的粮食产区。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日益增加,流域内已经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本文以三江平原蛤蟆通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土样品采集,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同位素(<sup>18</sup>O、D、<sup>3</sup>H、<sup>14</sup>C)技术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水力联系、地下水的年龄、可更新速率;同时,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法、离子比值法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技术,识别流域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及形成演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水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平原区河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弱;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及第三系裂隙孔隙水侧向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第三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受到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补给。

埋深小于30m,第四系孔隙水地下水滞留时间在漏斗区为5-16年左右,非漏斗区为170-250年左右;埋深大于30米,地下水年龄为3000-5000年左右。

地下水年更新速率在八五三农场六分场一带(漏斗区)为0.72<sup>7</sup>.2%/a,在非漏斗区为0.34<sup>0</sup>.50%/a。

第三系裂隙孔隙水年龄在7000到20000年,年更新速率在山前为0.035%/a,台地区为0.005<sup>0</sup>.016%/a左右;平原区为0.001<sup>0</sup>.003%/a左右。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有HCO<sub>3</sub>-Ca、HCO<sub>3</sub>-Ca·Mg、HCO<sub>3</sub>-Ca·Mg·Na、HCO<sub>3</sub>-Na·Ca·Mg、HCO<sub>3</sub>-Na·Ca和HCO<sub>3</sub>-Na,自山前向低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从HCO<sub>3</sub>-Ca、HCO<sub>3</sub>-Ca·Mg变为HCO<sub>3</sub>-Na·Ca·Mg、HCO<sub>3</sub>-Na·Ca。

地下水循环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地下水循环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TI AN Na
( L i a o y a n g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B u r e a u o f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 L i a o y a n g 1 1 1 0 0 0 ,C h i n a )
均, 首 山集 中开采 区形成地下水 漏斗 、 其他地 区散 户地下水开采 , 地下水利 用 以农 业灌溉用水 为主 , 存在着地下水管理 系统不完善 , 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薄弱 。文章分析对确保维 系地 下水 资源可持续利用 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 水资源 ; 水文地质 ; 地下水循环特 征 ; 地下水动态特征
Ab s t r a c t : Th r o u g h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t h e r e l a t e d i n f o r ma t i o n a n d p r e v i o us g r o u n d wa t e r a c hi e v e me n t s a bo u t Li a o y a n g Co u n t y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 Ac c o r di n g t o 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g r o u n d wa t e r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t he f a c t o r s o f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t he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d i t i o n s a n d c i r c u l a t i o n a n d d y na m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g r o u n d wa t e r a r e s t u d i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i n t h e p a p e r . Th e a n a l y s i s s h o ws t h a t g r o u n d wa t e r i s di s t ib r u t e d u n e v e n l y i n s p a t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a g r o u n d wa t e r f u nn e l wa s f o r me d i n S h o us ha n a r e a mi n e d d e e p l y,g r o un d wa t e r i s e x p l o r e d i n o t he r p a r t s o f t h e r e t a i l s,u n d e r ro g u n d wa t e r i s u s e d p io r it r y t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i r r i g a t i o n wa t e r ,t h e r e a r e g r o u n d wa t e r ma n 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i s n o t p e r f e c t ,t h e ro g u nd wa t e r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n d u s e o f t o t a l c o n t r o l i s we a k .T he p a p e r i s v e r y i mp o ta r n t t o e ns u r e t h e s us t a i n a b l e ut i l i z a t i o n o f g r o u nd wa t e r r e s o ur c e s a n d t o

黑龙江三江盆地中东部白垩纪以来沉积演化特征及铀矿化有利找矿层位

黑龙江三江盆地中东部白垩纪以来沉积演化特征及铀矿化有利找矿层位

黑龙江三江盆地中东部白垩纪以来沉积演化特征及铀矿化有利找矿层位何中波;冀华丽;曹建辉;杨帆【摘要】三江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东北重要的产煤盆地之一,砂岩型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通过对三江盆地中东部绥滨坳陷和前进坳陷ZKJS1、ZKY1、ZKQX1及ZKQX2等9个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精细分析,认为绥滨坳陷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前进坳陷主要发育冲积扇(湿地扇)和湖泊相.绥滨坳陷城子河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至穆棱期向滨浅湖-半深湖过渡;前进坳陷宝泉岭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湿地扇)-河流-湖泊沉积体系,至富锦期主要向河湖相砂泥岩沉积过渡.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从地层结构及砂体发育特征的角度讨论了三江盆地中东部砂岩型铀矿有利找矿层位,指出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新近系富锦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稳定、连续性强,渗性好,富含还原介质,发育良好\"泥-砂-泥\"地层结构,是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有利找矿层位.【期刊名称】《世界核地质科学》【年(卷),期】2018(035)004【总页数】16页(P187-202)【关键词】三江盆地;富锦组;城子河组;沉积相;砂岩型铀成矿【作者】何中波;冀华丽;曹建辉;杨帆【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6;P619.14三江盆地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一侧的中阿穆尔盆地为同一盆地,研究区域限定在国内部分,面积约33 730 km2,是我国东北主要产煤区之一[1-2]。

目前该盆地的研究工作主要为煤田地质及少量的石油地质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果[3-6],但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较为薄弱,未见公开出版的相关文献。

我国已探明的、研究相对成熟的砂岩型铀矿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中[7-11],而三江盆地属于典型的北方中新生代海陆过渡相盆地[12-13],尤其在中新生代发育了多层含煤碎屑岩系,具备砂岩型铀矿发育的基础地质条件,但长期以来,该盆地砂岩型铀矿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砂岩型铀矿有利找矿目标层位不明,制约了该盆地铀矿勘查工作的开展。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自然环境进行环境演变和现状分析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自然环境进行环境演变和现状分析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自然环境演变和现状分析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号: 61090830 韩莉摘要:三江平原沼泽的形成是许多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表过湿或积水是沼泽形成的关键。

但主要条件是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三江平原;沼泽湿地; 条件1 区域概况及其形成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总面积10.88×10 km 。

沼泽主要集中分布于:① 本区东北部的别拉洪河、浓江、鸭鲁河流域,以毛果苔草沼泽为主② 内外七星河,以芦苇、苔草为主要沼泽类型;③ 挠力河流域主要分布漂筏苔草沼泽,这些河流的漫滩宽广,沼泽非常发育;④ 黑龙江以南,松花江以北箩北县境内的水城子沼泽区,以芦苇一小叶樟沼泽为主,该区还包括嘟噜河、梧桐河、汤旺河下游的芦苇沼泽;⑤ 完达山以南虎林县境内的七虎林河、阿布沁河的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古河道和牛轭湖中,以乌拉苔草、毛果苔草沼泽最为发育;⑥ 大、小兴凯湖湖滩地芦苇沼泽分布区还包括穆棱河下游的沼泽;⑦ 在三江平原南部、中部的完达山和老爷岭的山间谷地中,分布具有塔头的苔草沼泽? 。

三江平原沼泽的形成是许多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表过湿或积水是沼泽形成的关键。

但主要条件是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条件土壤表层经常过湿是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决定于气候。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mm,虽不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各地6~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

至10月末或11月初,气温下降,大量水分来不及排除,被冻结在地表或土壤层中,水分以固体状况保存下来,致使翌年春季解冻,导致地表积水或过湿,加之冻结期长,冻层厚(深达1.5~),土壤粘重,不利水分下渗,地表经常过湿,沼泽广泛发育。

(2)地质地貌条件三江平原是新构造运动长期下沉的地区,造成三面环山、中间低洼平坦的地形。

三江平原农业灌溉中的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三江平原农业灌溉中的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工 程 科 技
・ 2 9 3 ・
三 江平 原农业灌溉 中的地下 水资源合理利用 问题
张续望 , 才金山 2 黄 悦 ’ 孙福生 ’ ( 1 、 黑龙 江省地质科学研 究所 ,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2 、 哈 尔滨 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 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在8 5 0 ~ 9 0 0 %下喷尿 素水溶 ( 上接 5 4页 ) 个稳定值 : 1 5 . 8 k g /1 1 、 1 9 . 8 k g /h 、 2 3 . 9 k g , h 排放浓度 随氧浓度 的增加而缓慢降低 ; O 排放浓度 比不 喷尿 素时 N O 排放量高 ,说 明尿 素中的有 时, N O 排放浓 度随尿素水量 的增加而减少 ,说 明喷尿素量 的增加 液后 N 被氧化 为 N O , 造成 总 N O 排放浓度增加 , 因此 , 在此温 度下 能够降低 N O 排放量 。 然而 当不喷尿素水时 ,N O 排放浓度反 而比 机氮 , 喷射尿素水 溶液时 N O 排放量更低 , 这是 因为尿素在这一 温度 区域 工作 的流化床垃圾焚烧炉没有必要采用喷尿素脱硝 。 参 考 文 献 内本身氧化生成 的 N O 量大于 自身还原 N O 量 所致 ,这一点 我们 在 实 验 室 研 究 中得 到 证 实 。 因 此 , 实 际操 作 中应 当在 炉膛 出 口温 度 【 1 ] 李 晓 东. 异 重 流 化 床 垃 圾 焚烧 技 术 的 开 发 及 其 应 用 f J l 1 . 动 力 工程 , 高于 9 5 0 ℃时 进 行 喷 尿 素脱 氮 ,而 在 通 常 运 行 温 度 8 5 0~9 0 0 ℃下 , 1 9 9 7 , ( 3 ) : 8 - 1 0 . 由于 N O 排放浓度不 高 , 采 用 喷射 尿 素 脱 硝 意 义 不 大 。 【 2 】 毕 玉森.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 术的发展 状况f J 1 . 热 力发 电, 2 0 0 0 , ( 1 2 ) :

三江平原水土流失变化趋势浅析

三江平原水土流失变化趋势浅析

图 2 三江平原不同侵蚀强度等级的面积变化情况 ( % )
5 水土流失分析结果
从 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来看 ,三江平原地区 水土流失总面 积 21 884. 77 km2 , 占土 地总 面积 的 20199% ,除极强度侵蚀外 ,从轻度侵蚀到强度侵蚀 , 侵蚀面积随强度等级的增加而减少 。其中主要以轻 度侵蚀为主 ,占侵蚀总面积的 77133% ,轻度侵蚀是 以轻 Ⅰ型侵蚀为主 ,轻 Ⅰ型侵蚀 ,占轻度侵蚀面积的 72182 %。总的来说三江平原侵蚀现状不容乐观 。
本次分析利用美国 USLE 模型 ,该模型是建立 在水土流失理论及大量实地观测数据统计分析的基 础上 。USLE表达式为 :
A = R 3 K3 L 3 S 3 C3 P 式中 , A 为年平均水土流失量 ( t/ hm2 ·a) ; R 为 降雨 侵 蚀 因 子 ( J /m2 ) ; K 为 土 壤 可 蚀 性 因 子 ( t/ hm2 ) ; L 为坡长因子 , S 为坡度因子 , 均无量纲 ; C 为作物经营管理因子 ,无量纲 ; P为水土保护措施因 子 ,无量纲 。 水土流失各因子对径流侵蚀的影响作用比较复 杂 ,不同地区 、土壤 、地形 、植被条件下研究结果可能 差别很大 。在一定条件下 ,径流 、侵蚀量与雨量 、坡 度 、坡长呈正相关关系 ,与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关系 , 高覆盖度植被可减少径流量 、泥沙量 。 参考水利部颁发的水土流失强度面蚀分类分级 标准 ,结合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 ,按以下的标准进行 等级划分 :
加到 21 884. 77 km2 ,增加幅度近 114 倍 。三江平原 面积较大 ,区内各流域地貌差异明显 ,经济发展状况 不一 ,农业发展情况 、水土流失情况及生态环境也有 相应的不同 ,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时应该区别对待 。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变化分析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变化分析
第18 卷第3期 20 04 年6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 nal of Soil and Water Co nser vation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变化分析X
V ol. 18 N o. 3 Jun. , 2004
王 世 岩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038)
摘要: 针对不同退化程度 的湿地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 对退化湿地土壤剖面 特征进行了阐述, 然 后分析了退化湿地土壤的温度特征变化、电导率状况变化、土壤的水分特征变化 和土壤容重变化。研究表明, 不同 退化程度的湿 地土壤具有不同的土 壤物理性质, 在未退化湿地→ 轻度退化湿地→中 度退化湿地→重度退 化湿地 →已垦湿地 ( 农田) 的湿地退化研究 样带上, 湿 地土壤温度呈现逐 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电导率 呈降低变化、土 壤水分呈降低趋势、土壤容 重则呈现升高的变化规律。土壤表层与下层相比较, 土壤表层温度、含水量与容重均高 于土壤下层; 在电导率的变 化中, 除了 未退化湿地土壤的 下层高于表层以外, 其它退化状 态的湿地土壤均为 表层 高于下层。另外, 对退化湿地土壤的 各物理特征在空间 距离上的退化过程 进行模型模拟, 发现指数增加( 或分解) 模型能够较好 地模拟出湿地土壤物 理特征的空间退化 过程。本研 究将有助于理解退 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 的变化 规律和查明湿地的退化机理, 为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关键词: 湿地退化; 退化湿地土壤; 物理特征; 三江平原 中图分类号: S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242( 2004) 03-0167-04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在抵御洪水、减缓径流、蓄洪防 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功能, 具有“地球之肾”的称誉。 当前, 湿地科学已成为当前国际众多学科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 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 学科和研究领域[ 1~3] 。但随着人口、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世界范围 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大气污染等生态危机也在不断加剧。湿地作为一种水陆相互 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湿地面积锐减、景观类型改变、生物多样性 减少、污染加剧等湿地退化特征不断持续, 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可持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不同水层下咀、N20的排放及影响因子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不同水层下咀、N20的排放及影响因子

i h y sg i c n o i v o r l t sb t e n t e e s i u fC a e e t 4 m n ol e e au a h g l in f a tp st e c re ain ew e h mis n f x o Hda d w trd ph o 0 e a d s i tmp r t r t i i o o l n f e 5
选 择 三江 平原 天然 湿地 4种 不 同的淹 水条 件 为研 究
的 速度 增 长 J 。湿 地 是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 它是 由水 陆 相 互 作 用 而形 成 的具 有 特殊 功 能
对象 , 采用野外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 , 同步研究了三 江平原天然湿地不 同水层下 C N 0排放的季节 H 、 动态过程 。旨在深入认识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 的 特征 , 进一步揭示天然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C N 0 H 、 产 生 和排 放 的机理 。
gen os ae C n , reh uegss( Hd dN O)f m am rhw t n ieet a r ets( , O 4 d6 a r as e ada d rn t ph 0 2 , 0a e o l t f w ed n 0 m)i S j gPa n a i 1 n n a n i
占温室 气体 总 效 应 的 2 % [ 和 5 2 2 3 % J 目前 , 气 。 大 中 C N 0的 平 均 摩 尔 分 数 分 别 约 为 1 7 H 和 . 5、
0 3 2l o ・ o~, 以每 年 约 1 和 0 2 ~ . % . 1 m l m l 并 x % .% 03
步对 比研 究 , 并探 讨 了影响 气体排 放的主要影 响 因子。结果表 明 , 不同水层 下的 C 和 N O排放 具有明显 的 时空 H ' 变化 特征。C 放 高峰期在 7 8月 , 2 H 排 、 N O主要排放期在 6 7月。4 、 0c m水层 下的 C H 排放 强度 最高, 均为 3 .4 平 45 mg・ m~ ・ ~;0 6 m 水层 下的 C 排放 强度居 中, 均分别为 1 .8 1 .2m m - ~; c 水层 下的 C h 2 、0c H4 平 7 1 、3 0 g・ ~ h 0 m H 排放 强度最低 , 平均 7 6 .9mg・ m~ - ~, 2 h N 0排放 强度最 高, 0 0 2mg・ 为 .7 m~ ・ ~;04 m水层 下的 0排放 h 2 、0e

三江平原地区偏硅酸地下水成因探讨

三江平原地区偏硅酸地下水成因探讨

或 H4Si 0 4
+
H3
Si
0
4存在。尤其是在强来自性(pH!9)水中
HSi
0
3
或 H3Si 0 4
增多。就三江平原孔
隙水而言,水温1 ~4 C ,p H6. 5 ~7. 0 ,总矿化度"0. 5 mg/L ,
属于酸性低矿化淡水,不具备偏硅酸或正酸离子存在的强碱
性条件,因此,单分子真溶液是该区第四系孔隙水中可溶性
Abstract :Accordi ng t o statistics anal ysis of silica content of underground water i n Sanji ang Plai n Area ,t his paper st udied reason of underground water of parti al silicate at t his area . Key words :underground water ;parti al silicate ;reason ;statistics anal ysis ;Sanji ang Plai n
参考文献:
[1 ] 刘英俊. 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 [2 ] 王树棕. 三江地区高硅地下水[R ]. 双城:地矿部90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7 . [3 ] 王树棕,初本君,王子东,等. 三江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R ]. 双城:地矿部90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0 . [4 ][苏]K. E 比契叶娃. 水文地球化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 [5 ] 王 维,孙昌仁. 矿水中二氧化硅赋存的某些规律[J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 ,(2 ):31 -32 .

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

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
a rc lu a c n my h p e s wh c a o me r u d t ro e d a td srcs g iu t r l e o o a p n ih h s f r d g o n wae v r r f it t . i
Ke o d :gon w tr yl;gon w t x ltt n S ni gPan yw r s ru d a c r u d a repo ao ; aj n l ec e e i i a i
E ouin C a a trs c f o n wae i uaini a j n li v lt h r ceit so u d trC r lt S ni gP an o i Gr c o n a
X n .a , I N i- a 。 , U Me gyo LA GX uj n u WA GY —ag ,L in JA G J -a N i i IQag , I N i j ‘ ln a i
Abta t T ecagso gon w tr eore aj n li w r o prdi ieet eae , ..tep r d f 9 0—16 s 17 src : h hn e f ru d a sucsnS i gPan eecm ae df r cd s ie h e o s 5 er i n a n f nd i o1 9 0 , 9 0—
展的9 0年代 负均 衡 更 加 显 著 , 成 了一 些 地 下 水超 采 区 。 形 关 键 词 :地 下 水 循 环 ;地 下 水 开 采 ; 三 江 平 原
文 献 标 识 码 : A di1.9 9 ji n 10 —39 2 1 .20 3 o:0 3 6 /. s.0 017 . 0 20 .2 s 中 图分 类 号 :P 4 61

三江平原多年降水演变分析

三江平原多年降水演变分析

第4卷第2期2021年3月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HydroScienceandColdZoneEngineeringVol.4,No.2Mar.:2021王洪丽.三江平原多年降水演变分析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2):168-174.三江平原多年降水演变分析王洪丽(哈尔滨市双城区水务局,黑龙江哈尔滨150100)摘要:极限降水事件的持续上升会破坏该地区本就因下垫面改变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会造成自然灾害,从而增加大面积农业灌溉区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

本文的数据分析基于三江平原地区1959—2018年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法等方法,通过对一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最大一次降水量、连续干旱日数、暴雨日数等5个极限降水指标对三江平原地区极限降水从年和季节尺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极限降水;三江平原;Mann-Kendall检验中图分类号:P333;P426.6文献标志码:A1研究区域概况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临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总面积约10.89万km?,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km—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季主要集中于夏秋季,光照时数适中,雨热同期,适合一■年一■熟的水稻、大豆,尤其是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

三江平原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

2资料与数据来源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极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1,近年来关于极限降水演变特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过去的百年间以0.74h/10a的速度升高2,表明全球气温增长持续加快+在未来全球持续变暖情况下,极端高温事件将会增加,具体来说,热浪持续时间更长,频率更高;干旱的地区干旱加剧,湿润的地区降水增加3,导致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率、强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4+文号:2096-5419(202102-0168-07本文所采用的气象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

三江平原近60年降水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三江平原近60年降水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三江平原近60年降水量时空变异特征分析邢贞相;闫丹丹;刘美鑫;付强;李映辉【摘要】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时态GIS 对三江平原1952-2012年间的61 a降水量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5个主要行政区的降水量序列在时间整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在时间序列内部存在不同突变趋势,存在以28、22、15、6a4个时段为主周期的波动状态;整个三江平原降水量序列在时间整体上变化趋势也不明显,但在时间序列内部表现出突变趋势,即195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至1979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又呈下降趋势,存在与各行政分区主周期相同的波动状态.空间上,三江平原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1952-1954年从北到南呈现中间多两端少的变化趋势,而1955-1978年从北到南呈现两端多中间少的变化趋势,1979-2012年也呈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变化趋势.5个主要行政区及三江平原1952-1954年和1997-2012年两个时段内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均少于1955-1996年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期刊名称】《农业机械学报》【年(卷),期】2015(046)011【总页数】8页(P337-344)【关键词】三江平原;降水量时空变异;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小波分析;时态GIS【作者】邢贞相;闫丹丹;刘美鑫;付强;李映辉【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30;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8三江平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

建国以来,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78.6万hm2扩大到目前的366.77万hm2,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江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初步研究

三江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初步研究

三江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初步研究孙香泰;艾晓燕;张力春【摘要】对三江平原平原区地下水生态水位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地下水生态水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地下水生态水位指标体系,阐述了地下水生态水位确定的主要原则,明确了三江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针对地下水开采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恢复地下水生态水位的对策【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166-168)【关键词】三江平原;地下水;生态环境;生态水位;确定原则【作者】孙香泰;艾晓燕;张力春【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地下水有独特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主要的控制因素,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其开发利用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地下水水位异常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水水位过高会引发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过低又会引起土壤干化、河川基流量减少、湿地萎缩退化等问题。

确定合理的生态地下水位,既能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又能保护地下水生态系统,还能通过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增加降水和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量,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减少潜水蒸发量,防治土壤盐渍化,增强“地下水库”的调蓄能力。

因此,开展三江平原地下水生态水位的研究,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下水生态水位内涵地下水生态水位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即满足生态环境要求、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地下水位。

它是由一系列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地下水水位构成,是一个随时空变化的函数。

2 地下水生态水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2.1 对区域水循环系统的支撑地下水是区域水循环中关键的制约要素,对生态环境系统起支撑作用。

三江平原典型区地下水铁的动态变化

三江平原典型区地下水铁的动态变化
在场区实施连续多通道分层监测井 ’ 眼"利用一 井多通道 技 术 实 现 对 不 同 深 度 地 下 水 的 分 层 监 测& 成井 深 度 $& /" 材 料 为 高 密 度 聚 乙 烯 井 管" 管 径 (& //& 布 设 ! 个 通 道% A通 道 滤 水 管 位 置 在 ’( i %& /"用于监测上 更 新 统 浅 层 地 下 水# T通 道 滤 水 管 位置 在 <( i"& /"用 于 监 测 中 下 更 新 统 含 水 层 上 部 ! 中层地下水$ #=通道滤水管位置 在 a( i$& /"用 于 监测中下更新统含水层下部!深层地下水$&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环#境#工#程 )*+,-.*/0*123)*4,*00-,*4
5.36!" # 7.6$ 8096#%&’(
三江平原典型区地下水铁的动态变化!
王雨山#何#锦#李海学#张河北 保定 &(’&"’$
摘 要 !为 揭 示 地 下 水 铁 的 时 间 变 异 规 律 和 影 响 机 制 "对 三 江 平 原 典 型 区 不 同 深 度 的 地 下 水 水 位 和 铁 开 展 了 动 态 监 测 " 分析了总铁含量和形态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地下水位波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地下水为中性偏弱酸!强还原性环 境"铁在浅层和中层富集# 地下水铁的动态变化和水 位 关 系 密 切"随 着 地 下 水 位 的 上 升!下 降"总 铁 含 量 和 g0% h质 量 浓度也随之增加或降低# 浅层地下水对水位变化响应迅速"中层地下水存在滞后# 地下水位的季节波动导致含水层 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影响了水岩体系中铁的迁移和转化# 关键词!地下水&铁含量和形态&水位波动&三江平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2期人民黄河Vol.34,No.2 2012年2月YELLOW RIVER Feb.,2012【水资源·水环境】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徐梦瑶1,2,梁秀娟1,2,王益良1,李强1,姜佳浃1(1.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2.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1)摘要:对三江平原20世纪50—60年代、70—80年代和90年代至今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调查对比,结果表明: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平原区还接受丘陵区的地下水侧向流补给及河水补给,排泄在早期以蒸发为主,后期以人工开采为主;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是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发生负均衡变化的,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90年代负均衡更加显著,形成了一些地下水超采区。

关键词:地下水循环;地下水开采;三江平原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2.02.023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in Sanjiang PlainXU Meng-yao1,2,LIANG Xiu-juan1,2,WANG Yi-liang1,LI Qiang1,JIANG Jia-jia1(1.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6,China;2.Key Laborator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Ministry of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Abstract:The change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Sanjiang Plain were compared in different decades,i.e.the periods of1950-1960s,1970-1980s and since1990.In the study area,hilly areas and plains are replenished mainly by precipitation.Hilly plains also receive later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and river supply.Evaporation is mainly discharge way in the early days.Then withdrawal becomes the major drainage method.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in Sanjiang Plain begins to be negative balance since1970-1980s.The greater withdrawal in199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happens which has formed groundwater overdraft districts.Key words:groundwater cycle;groundwater exploitation;Sanjiang Plain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3条大江冲积而成的低平沃土,地域广阔,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随着多年来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显著增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沼泽湿地减少、径流量锐减、水循环条件变差等一系列环境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就三江平原各地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研究。

刘东等[1]对853农场未来年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可以充分利用降水偏多期的雨洪资源,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

姚章村等[2]提出利用“闸池井机、沟管洞缝”模式人工补给回灌地下水。

秦华联等[3]研究了佳木斯市井灌稻面积和地下水承载能力,提出要限制过度打井灌溉,大力发展地表水灌溉,利用水库供给城市用水,以减小城区地下水的开采压力。

刘强等[4]认为三江平原垦区缺乏富有建设性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市场意识。

杨湘奎等[5]将三江平原划分为3个区域,提出“浅中深含水层联合开发、中深含水层联合开发、深层地下水开发”3种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方案。

刘正茂等[6]提出要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测,使地下水位降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开发地表水资源,实现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的目标。

笔者研究了三江平原的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旨在分析该区地下水补排现状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找出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1研究区概况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东北部,总面积约为10.89万km2,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为240万hm2。

黑龙江干流在平原的河长为406km,松花江干流在平原的河长为357km,乌苏里江流经平原河段从松阿察河口至与黑龙江汇合口全长为478km。

该区年降水量为500 600mm,主要集中在6—8月,年蒸发能力为1200 1500mm。

三江平原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以大面积沉积为主的间歇性沉降运动,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第三系和第四系河湖相含水层,形成了平原目前的总体格局。

第四纪地壳运动塑造了三级层状地形,形成了一个巨型的低凹潜水-微承压水盆地。

三江平原分布着广阔的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各江河的河漫滩或河流一、二级阶地沼泽洼地内,构成了沙砾石松散堆积收稿日期:2011-08-19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1830044)。

作者简介:徐梦瑶(198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通讯作者:梁秀娟(1964—),女,吉林长春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地下水资源模拟与开发利用。

E-mail:lax64@126.com·36·层含水体,由山前向低平原逐渐变厚,富水性相应从弱到强。

地下水大多为承压水或微承压水,地下水埋深变化大,从平原向山前由浅到深,变幅为1 3m。

各含水层间无隔水层,可视为一巨厚的连续含水体,其水文地质特征垂向变化不明显。

河谷平原(集中在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一带)分布有第三系和白垩系碎屑岩含水层,含水层厚度为35 130m。

承压水头北部高、南部低,地下水埋深为1.87 17.72m,南侧边缘较深,北部较浅。

富水性受岩相和含水层岩性控制,河流相地区含水层厚度大、粒度大、富水性较好,湖相地区含水层厚度小、粒度细、富水性差。

山区分布有基岩裂隙水。

宝清县南部低山区分布有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含水层厚20 30m,水位埋藏深度较大,富水性强。

研究区南部丘陵区的风化裂隙潜水富水性中等,丘陵前缘含水层厚度为20 30m,泉流量小于0.1L/s;基岩风化裂隙承压水分布于丘陵外围的山前台地,与低山丘陵区风化裂隙水相连通,接受侧向流补给,排泄于河谷平原沙砾石含水层或第三系含水层,地下水埋深为5 30m。

2地下水循环特征三江平原的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平原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还接受丘陵区地下水侧向流及河川径流补给。

地下水总体由西北流向东南,局部受构造控制流向有所变化。

同江—富锦—集贤一线以西地区,第四系孔隙水和裂隙孔隙水分别从绥滨凹陷区的西部、南部由山前地带向东北部松花江和黑龙江汇流区流动;同江—富锦—集贤一线以东地区,第四系孔隙水和裂隙孔隙水从前进凹陷南部山前地带及西部残山(残丘)前缘地带向北东方向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区流动,最终通过黑龙江干流及河谷潜流流出盆地。

浅部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一部分排泄于地表,另一部进入深部裂隙,通过径流排泄于第四系孔隙水中。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分析可以用来帮助查清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确定含水层之间以及含水层与地下水体的关系[7]。

三江平原属于大型汇水区,其地下水动态类型有降水入渗-蒸发型、水文型、开采型。

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补排关系。

在沙砾质河谷平原,河水流量增加,水位上涨,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会对地下水进行补给,使地下水位上升,河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河水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河水年际动态变化将直接导致地下水位年际动态变化,地下水循环具有水文型动态特征。

在沙砾质扇形平原及泥沙质低平原广大地势低平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受降水影响,雨季地下水获得大量补给,地下水位上升,蒸发作用强烈,潜水水位动态变化具有降水入渗-蒸发类型特征。

开采型主要分布在黏土质平原中部,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大幅下降,随着雨季的来临、开采量减少,降水入渗补给量增大,地下水位开始上升。

地下水在局部区域也进行着小循环。

3地下水循环演化根据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条件的变化,将地下水循环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地下水自然循环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地下水基本没有开采,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第2阶段为地下水开采循环阶段(70—80年代),地下水开始开采,但规模不是很大;第3阶段为地下水过量开采阶段(90年代至今),地下水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诱发一系列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

3.1演化情况(1)地下水自然循环阶段。

在20世纪50—60年代,三江平原地广人稀,地下水基本未得到开发。

地下水的补给项有降水入渗补给和山前侧向流,总补给量为34.74亿m3/a,97.05%来自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排泄项有地下水蒸发和河道排泄,总排泄量为34.71亿m3/a,地下水蒸发排泄量占92.26%(见表1)。

平原内部沼泽遍布,地下水位埋藏很浅,地下水主要消耗于蒸发。

在没有人类大面积活动干扰的前提下,三江平原地下水交替较缓慢,黑龙江流域排泄量略大于补给量,而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则恰好相反。

综合全区来看,地下水处于平衡状态,地下水资源丰富,总补给量和总排泄量基本持平。

这一阶段地下水完全受控于自然环境,地下水循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

表120世纪50—60年代三江平原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万m3/a流域补给量降水入渗山前侧向流总补给量排泄量蒸发河道排泄总排泄量补排差松花江102292.24628.3106920.595735.410988.5106723.9196.6黑龙江72074.5964.173038.668485.74672.873158.5-119.9乌苏里江162750.04654.3167404.3155984.211218.4167202.6201.7合计337116.710246.7347363.4320205.326879.7347085.0278.4(2)地下水开采循环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