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成语
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成语
* 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
* 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
物理变化。
*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物理变化。
* 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
化学变化。
* 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
物理变化。
* 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
化学变化。
* 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
物理变化。
* 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
物理变化。
* 死灰复燃:已经熄灭的灰烬又重新燃烧起来。
熄灭的灰烬中往往还有缓慢燃烧的物质存在,在空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氧化反应会积累热量,使得温度升高而达到着火点,又有氧气就会再次燃烧。
化学变化。
* 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其中涉及把生铁中的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以达到减少含碳量的目的,发生了化学反应。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六、你身边的热现象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诗歌中得物理知识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就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得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得;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得三“人"其中得一“人”就是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形成得.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得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得,因为霜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形成得,并不就是来源于露,而露就是水蒸气形成得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得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就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得()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就是指在盛水得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得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得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得就是( )A、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液化形成得B、就是水缸中得水蒸发形成得C、就是水缸中得水分子扩散形成得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得水渗到缸外形成得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得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就是每一个公民得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得就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得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得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诗中得名句,船上得客人听到寒山寺得钟声,这就是因为寒山寺得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得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得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得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得温度。
锅旁声音得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得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得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您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得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得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就是人造光源B、“皓月”就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就是反射形成得虚像D、“静影沉壁”就是折射形成得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物理
2016-09—17 苏格物理苏格物理,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
雨2。
露3。
雾4.雹5。
冰6.雪7。
霜8。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趣味物理】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趣味物理】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似水流雲图书馆欢迎您光临!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1.光学(1)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凹凸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水面出现月亮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6)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7)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力学(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开树,不会落在远处。
(6)爬得高,跌得重因为物作都具有质量,并且爬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要停在江心,就必须提前抛锚,等到江心再抛锚就晚了。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9)小小秤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成语诗词Word 文档
成语与物质的变化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溶化现象。
6.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10.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11.杯水车薪,抱薪救火:灭火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12.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说明金属冶炼在生产中重要性。
13.泾渭分明:可以用溶液理论解释,泾水含泥沙少则较为清澈,而渭河泥沙多则混浊,属于悬浊液。
14.水滴石穿:说明物质溶解性中的不溶是相对的。
15.还有俗语:人是铁,饭是钢等。
诗词与物质的变化1、与水有关的三态变化,发生物理变化: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2、物体外部形状改变,发生了物理变化: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与李白有关的成语故事)]⑶白玉为床,金为马。
[曹雪芹《红楼梦》]: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说明蜡烛燃烧时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这首描写爆竹中黑火药燃烧,引发爆炸。
7、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借鉴钙元素的三种化合物转化,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常见的物态变化(八年级物理)
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总结(1)云: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雾: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4)露:今夜露水重,明日太阳红。
()(5)霜: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6)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雹:伏天早上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
()(8)气态的乙醚物质在加压的环境下可以变成液态状态。
()(9)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10)有经验的面点师会用手沾点凉水去拿刚出笼的馒头,就会感觉没那么烫手。
()(11)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12)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13)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会感觉表面湿漉漉的,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又会变干。
先()后()(1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先()后()(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口腔中。
()(16)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17)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18)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面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
()(19)为了避免衣服遭受虫蛀,会使用樟脑球来驱虫。
一段时间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20)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1)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22)打开冰镇啤酒瓶(饮料瓶)时,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23)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2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25)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消失不见,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诗歌中得物理知识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就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得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得;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得三“人"其中得一“人”就是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形成得.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得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得,因为霜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形成得,并不就是来源于露,而露就是水蒸气形成得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得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就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得()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就是指在盛水得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得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得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得就是( )A、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液化形成得B、就是水缸中得水蒸发形成得C、就是水缸中得水分子扩散形成得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得水渗到缸外形成得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得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就是每一个公民得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得就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得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得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诗中得名句,船上得客人听到寒山寺得钟声,这就是因为寒山寺得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得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得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得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得温度。
锅旁声音得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得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得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您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得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得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就是人造光源B、“皓月”就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就是反射形成得虚像D、“静影沉壁”就是折射形成得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六、你身边的热现象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1、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熔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熔化。
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2、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水缸外面。
睛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水蒸气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用挑水浇地了。
3、因为烧水时水中的气泡上升会发出响声,气泡上升得越快,发出的响声越大,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水壶底部的水和表面的水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气泡上升越快。
开始烧水时,接触壶底的水温度较高,表面的水温度较低,温差较大,气泡上升快,故“响水不开”。
当水沸腾时,壶底的水与表面的水温度基本相等,水中的气泡上升变慢,故“开水不响”4、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热缩冷胀。
冬天,当气温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就要下沉,河底水的温度高,密度较小,就要上升,形成对流,使全部河水不断冷却。
当整个河水的温度都降到4℃时,对流就停止了。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河水的温度继续下降,河底水的温度仍保持4℃。
当上层的河水温度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河面开始结冰。
从这以后,由于水和冰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需要时间很长,所以才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
常见的物态变化(八年级物理)
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总结(1)云: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2)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雾: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4)露:今夜露水重,明日太阳红。
()(5)霜: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
()(6)雪: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雹:伏天早上凉飕飕,午后冰雹打破头。
()(8)气态的乙醚物质在加压的环境下可以变成液态状态。
()(9)在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10)有经验的面点师会用手沾点凉水去拿刚出笼的馒头,就会感觉没那么烫手。
()(11)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12)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13)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会感觉表面湿漉漉的,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又会变干。
先()后()(1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先()后()(15)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口腔中。
()(16)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17)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18)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面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
()(19)为了避免衣服遭受虫蛀,会使用樟脑球来驱虫。
一段时间后,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不见。
()(20)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1)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22)打开冰镇啤酒瓶(饮料瓶)时,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23)打开冰箱门,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24)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25)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消失不见,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
备考2019:古诗词及俗语中蕴含的物理原理我国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许多诗词、俗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面这些俗语你一定都听过,但你知道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吗?01——声现象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原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3.闻其声如见其人【物理原理】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4.余音绕梁【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5.隔墙有耳【物理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02——光现象1.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原理】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5.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原理】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6.瞎子点灯白费蜡【物理原理】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03——热现象1.破镜不能重圆【物理原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原理】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完整版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雪?7.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
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
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
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
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
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
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6.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沸腾、蒸发)
物理原理:水沸腾条件有二,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水只要达到沸点,再继续吸热,就能沸腾。
把开水舀起
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要使水停止沸腾,就必须切断水的吸热源,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7.水缸出汗,不用挑担/缸穿裙,大雨淋(蒸发、液化)
物理原理:夏天,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缸外壁就会产生液化现象,出现水珠。
晴天时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低,也可在水缸外壁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便会蒸发,不能形成水珠。
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壁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液化成的小水珠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往下流,使得水缸外壁出现一条条的痕迹,像穿了裙子似的。
出现此现象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这预示着要下雨,当然不需挑水浇地了。
8.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液化)
物理原理:此句出自郑板桥的《江晴》。
诗面上讲的是一段雨后风景,雨雾缭绕群山,雷声伴着最后的细雨,谈到了雾和雨,在晚上,低空中的水蒸气遇冷降温液化成小水珠,停留在空中就形成了雾。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冷温度下降液化成小水珠,降下即为雨。
9.冒气的冰淇淋,不冒气的热汤(液化、蒸发)
物理原理:冰淇淋是夏日解渴的上佳食品,每当打开它便会白气冒起,其原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冷的冰淇淋,温度降低,液化成大量小水珠浮在空气中,即冰淇淋上冒出的“白气”。
火锅是冬天的美食,但汤在加热时竟无一丝“白气”冒出,那是因为热汤上浮有厚油一层,油阻碍了水的蒸发,反而无“白气”。
二、凝华、凝固、升华、熔化
1.霜前冷,雪后寒/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不冷化雪冷(凝华、凝固、升华、熔化)
物理原理:霜是地表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温度一定较低。
又因为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结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但化雪主要熔化和少量的升华过程,都需吸热。
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2.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凝华、液化)
物理原理:这三句是诗分别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经蒹葭》,曹丕的《燕歌行》。
霜是由地表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落在草、树枝等近地表的位置。
在晚上,低空中的水蒸气遇冷降温液化成小水珠,停留在空中就形成了雾,弥漫在空中的。
地面上草、木、石块等固体由于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
当草、木、石块等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则有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液化形成露。
所以诗文中的“霜满天”个人认为是指雾弥漫在空中。
后两句中均提到“露为霜”,由以上分析可知霜为水蒸气凝华所得,而非露凝固所得。
显然这三句均为夸张,违背了物态变化的规律。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凝固、熔化)
物理原理:此句出自《荀子·劝学》。
蕴含的物理知识:水在0℃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结成厚厚的冰,而冰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用手摸着感觉比水凉许多。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凝固)
物理原理:由水结冰的原理可知,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
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
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的寒冷时间。
5.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凝固、凝华)
物理原理:前句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显示了冰雪的震慑之美。
后者为李白《行路难》,展示了冰封江河,大雪封山给行路带来的艰难。
冰雪均为水的物态变化,冰为水温降低到0℃以下凝固结成冰,而雪则为高空中的水蒸气在温度低于0℃便直接凝华成小冰晶,落到地面上便是美丽的雪花。
6.小麦冬盖一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熔化)
物理原理:落在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它能较好地防止地里热量的散失,保护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被冻坏。
同时雪融化成水渗入麦田,对麦苗来年的生长极为有利;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会凝聚许多含有微量元素或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还具有一定的肥效。
7.抱雪向火(熔化)
物理原理:向火的目的是为了取暖,吸收热量。
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
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
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小结
关于物态变化的语句还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这类语句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如在教学中很好的引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是否符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