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中医病证——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针灸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针灸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55b4624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7.png)
中医针灸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之后,在遭受外力的作用下,或因慢性劳损,或闪挫跌仆扭伤,或风寒湿外邪侵袭,引起脊椎内外平衡失调,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血管或脊椎等组织,导致腰痛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越来越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占90%以上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患过腰痛,在这些腰痛病人中有半数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我国成年人逾十亿,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受病痛的折磨。
从临床资料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日趋年轻化,长期坐办公室、伏案工作、电脑桌前久不离位者是该病发生最多的人群。
随着现代化办公设施的快速发展和运用,那些脑力劳动者、白领一族把上班工作时间几乎完全固定在办公桌、电脑前的座椅上,按动键盘、滑动鼠标、拨打手机成为每天主要的活动内容。
他们再也不像以前楼上楼下传达指示,骑车或步行东奔西走联系工作。
这样看似轻松了自己,其实,由于长期坐着不动,给腰椎、腰部肌肉、韧带、软组织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使腰部长期负重,日积月累形成慢性损伤,如再遇外伤或遭受风寒湿邪的外袭,内外合因致使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了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腰腿痛也就伴随着发生了。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分为急慢性两种。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常有明显诱发因素,如局部受寒凉侵袭、搬重物扭伤、腰部活动时用力不当等。
发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后,腰背强直,痉急痛剧,不能站立,呈端坐位,稍动痛即加重,直立时腰椎挺直,或有侧弯,腰肌触痛,腰椎不能仰俯及左右旋转,按之其痛向下肢放射,腰痛轻者牵扯下肢隐隐作痛,腰痛重者每于活动或咳嗽、喷嚏、大声说笑、大小便时均可使疼痛瞬间加剧。
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大部分病人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根据急性腰突其疼痛部位集中在腰骶处的特点,腰骶部又属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故治疗常用助阳散寒、祛风逐湿、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法。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195c57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5.png)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腰痛、坐骨神经痛和下肢无力。
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面将从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优势。
中医理论的优势:中医理论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与肾虚、痰湿、气滞等因素有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补骨,肾虚易导致腰酸背痛;痰湿为病邪,容易阻滞经络,形成腰椎间盘突出;气滞则易导致局部气血循环不畅。
中医理论可以帮助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增强自愈能力。
诊断方法的优势:中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依靠四诊相合,即望、闻、问、切。
望其形态,例如驼背、偏斜等;闻其音响,即听患者的病情表现;问其病状,例如疼痛区域、程度等;切其脉象,观察患者脉象的变化。
中医的四诊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包括局部和全身的变化,有利于辨证施治。
治疗方法的优势: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采取草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草药治疗使用一些具有温肾扶正、祛痰通络等功效的中药,如枸杞子、牛膝、怀牛膝等,可以加强腰椎的支撑力和代谢功能。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经络和气血,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针灸配合艾灸可以加强疗效。
此外,中医还可以采用拔罐、刮痧等传统疗法,调理气血、活络通脉。
中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采用中医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肾虚型的患者,可以选择补肾壮骨的药物,如何首乌、枸杞子等;对于痰湿型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痰通络的药物,如海藻、山楂等。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症状,更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提高机体对病情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总之,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理论能够帮助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调理身体;中医诊断方法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有利于针对性治疗;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可以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27c0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9.png)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一)辨症分型治疗1.跌仆闪挫,气血瘀滞证:主症:腰背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而不能转侧,痛处拒按。
若病久者,病势稍缓,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遇劳或闪挫,病势剧增,或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沉弦;若新病者,为急性跌仆闪挫所致,病势剧烈,痛处如锥刺刀割,或腰痛微热,轻则扶腰跛行,重则行动不能,面部苦痛皱眉,舌淡紫或无变化,脉弦、紧或沉涩。
(1)跌仆闪挫日久未愈,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补肾壮筋汤化裁。
酒当归12g,川牛膝9g,川续断9g,赤芍药9g,青皮g,五加皮9g,酒川芎6g,血竭6g,炙甘草6g。
(2)跌仆闪挫初期,积瘀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化裁。
净桃仁6~9g,草红花6~9g,当归尾12g,酒熟地黄12g,赤芍药9g,酒川芎9g,川杜仲9g,川牛膝9g,威灵仙9g,炙甘草6g,血竭6g。
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3~6g,元胡9~12g,肉桂2g;腹痛便秘者加生大黄3~9g(后下)。
2.寒湿内侵,阻遏经脉证:主症:腰背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行动缓怠。
遇寒湿则加重,得温燥则稍缓,虽静卧,休逸疼痛亦难明显减轻,甚或加重,其病史一般较长,且渐渐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沉缓或濡缓。
偏于寒者,痛处剧烈,筋脉拘急;偏于湿者,身重,肌肤不仁。
上证寒湿郁久,可化为湿热,则兼见痛处觉热,遇热遇湿则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此为寒湿之变证。
治法:补肝益肾,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化裁。
独活9g,桑寄生12~30g,秦艽9g,全当归9g,赤芍药9g,防风9g,川杜仲9g,淮牛膝9g,酒熟地黄18g,潞党参9g,茯苓9g,生白术15g,北细辛3g,桂枝9g,炙甘草6g。
加减:病久有瘀血而舌青紫或瘀斑,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6g,或酌加通络之品,如地龙6g,木瓜9g,鸡血藤15g,伸筋草15g。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e60ea2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4c.png)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技术不断革新。
笔者就职于西南地区市级中医医院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已成为我科最常见的病种。
在2016年以前,受限于技术条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以中医辨证内治、外治为主,也正因为手段单一化,故利于不断总结、优化,故在这一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相当疾病。
后续随着医院快速的发展,科室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治疗优势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了开放性后路椎间盘摘除、减压、钉棒固定融合手术,同时也开展了腰椎间盘微创(臭氧、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脊柱内镜等微创手术,同时将原有的中医优势诊疗方案应用于围手术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益,树立了地区内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功典范。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笔者会另撰文叙述,此文仅简单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制定:1.气滞血瘀: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中医内治法当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淤汤加减。
此证型单纯使用内治法疗效较差,配合我院特色的外用1号中药(方中成分为红花、龙血竭、大黄、乳香等28味中药)外敷以及中医针刀技术治疗,疗效较佳。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中医内治法当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其中遇肢体冷痛明显患者,方内加入少量生麻黄后效果显著。
外治法配合泥灸、温热类药酒以超声波导入通常可取得明显效果。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88fb9f042b160b4e767fcfe8.png)
腰椎间盘突出症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腰椎间盘突出症英文名称: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定义: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筋伤(三级学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
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
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所以医学界认为腰间盘突出属“腰腿痛,痹症”范畴。
目录基本概述临床表现病因临床诊断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式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心理康复治疗•预防•保健•注意事项•并发症•图书信息基本概述解释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腰间盘存在于腰椎的各个椎体之间,为腰椎关节的组成部分,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它的形状象个压扁的算盘珠,由髓核、软骨板、纤维环三部分组成。
当由于外伤、退变等原因造成纤维环后凸或断裂,髓核脱出,就称为腰间盘突出。
由于脊髓由间盘的后方经过,当突出的间盘压迫脊神经或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或大小便失禁、甚至引起瘫痪时,就称为腰间盘突出症。
简介早在1764年Contugno曾描述过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综合症状。
1857年Virchow报告一例,1896年Kocher发现因外伤所致的一例腰椎间盘脱出症。
1911年Middleton 和Teacher报告了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而致死的一例。
同年Good-Thwait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1928-1929年Schmorl等腰椎间盘退性形变和腰椎间盘突出有关。
1934年Mixter,Barr报告于手术切除脱出的腰椎间盘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精品课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527a145727a5e9856a614c.png)
(二)药物治疗
1、急性期
治则:活血舒筋。
方剂:舒筋活血汤加减。
2、慢性期:
(1)偏于肝肾不足,治则:补肾壮筋。
方剂:补肾壮筋加减。 (2)偏于风寒湿,治则:温经通络。 方剂:大活络丸。
(三)牵引治疗 (四)手术治疗 图(9)
结束
L3
腰5神经根:从腰4椎体下缘至腰5椎弓
根中上2/3发出,跨腰4、5椎间盘出腰 5椎间孔。 骶1神经根:从腰5椎弓根下缘发出, 跨腰5、骶1椎间盘出骶1骶孔。
S1
L4
L5
一、病病理
腰椎间盘退变,纤维变 性,水分减少,弹性下降。 腰部急慢性损伤,肌肉 痉挛,椎间盘压力增加。
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压迫、刺激神经根和周围组织 继发无菌性炎症
4、皮肤感觉障碍:
(1)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
根),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侧、足底 皮肤感觉障碍。图(2)
(2)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
经根),小腿后外侧、足跟、足背外侧 皮肤感觉障碍。图(3)
5、肌力减退和肌萎缩:
(1)腰5神经根受压,足拇指背伸肌力
减退。 图(4)
(2)骶1神经根受压,踝关节跖屈肌力
下降。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图(5) 6、病变腰部椎旁压痛,向同侧下肢放射。 图(6)
7、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阳性,屈颈 试验阳性,仰卧挺腹试验阳性。图(7) 8、CT、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图(8)
三、治疗 (一)卧硬板床休息 (二)理筋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损
伤、突出,刺激和压迫腰神经根,引起 以腰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 主的病症。临床上多见于30岁以上的青 壮年。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的辨证论治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175ee7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6.png)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的辨证论治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导致椎间盘的韧带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腰腿痛及其他相关症状的一种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腰椎间盘突出属于痰湿瘀滞之病,可通过辨证论治来改善和缓解患者的症状。
辨证
主要辨证为痰湿瘀滞、脾肾亏虚和气血不通畅等。
痰湿瘀滞证
痰湿瘀滞证主要表现为腰腿痛,痛处胀痛重,活动加重,伴有湿重感,舌苔白腻,脉沉滑。
脾肾亏虚证
脾肾亏虚证主要表现为腰腿无力、酸软无力、减退、小便频数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气血不通畅证
气血不通畅证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痛处坚硬,活动加重,伴有麻木感,舌质暗紫,苔黄腻,脉弦细。
辩证论治
痰湿瘀滞证治疗
痰湿瘀滞证主要治疗方法为祛痰化瘀、活血裁痛。
可以选用乌药降气汤等中药进行服用,或进行针灸治疗。
脾肾亏虚证治疗
脾肾亏虚证主要治疗方法为补益脾肾,强腰壮筋。
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中药进行服用,或进行艾灸治疗。
气血不通畅证治疗
气血不通畅证主要治疗方法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可选用桂枝汤等中药进行服用,或进行拔罐治疗。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腰腿痛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可以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针对不同的辨证,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e97529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5.png)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指腰椎间盘向后、向侧或向前突出,压迫或刺激邻近的脊神经根或脊髓,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优势。
首先,中医注重辨证施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复杂,病情多样化,中医可以通过充分的望闻问切等辨证手段,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腰肾虚损、寒湿阻滞、瘀血阻络等不同证型,针对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穴位按摩、针灸、艾灸等,可以更加精确地调理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重视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不仅仅注重针对病症的治疗,还强调调理整体的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理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是由于肾虚、气滞、湿邪等原因导致的,中医在治疗时会通过调理肾气、活化气血、祛除湿邪等方法,加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
再次,中医重视预防和康复。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也注重预防和康复。
中医通过针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生活习惯,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锻炼身体、保持适当的体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医也会进行康复辅助治疗,如中药养护、物理疗法等,帮助恢复患者的脊椎功能,预防病情复发。
最后,中医药资源丰富。
中药是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中药资源丰富,具有扶正固本、活血化瘀、利湿利尿等作用,可以在改善病情的同时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中药的方剂和用药方法,如逍遥散、活血化瘀汤等,针对不同病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预防和康复以及丰富的中药资源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治 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治 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b9d453ccc1755270722089e.png)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治疗规范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某些因素,主要是劳损引起的脊柱内外平衡失调而造成纤维环的破裂,髓核突出压迫马尾和神经根部,产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
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1 诊断标准:(1)多数病人有腰部外伤或慢性损伤史;(2)下腰部疼痛或腰痛伴有一侧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症状时轻时重;(3)脊柱姿态改变和不对称性运动受限;(4)病变棘突压痛,叩击痛伴患肢的放射痛;(5)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6)患侧腰5或骶1神经根性感觉、肌力和反射异常;(7)腰椎平片和CT检查提示。
⒉证候分类及辩证治疗2·1 气滞血淤 证候特点:多有明显外伤史。
伤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动,疼痛难忍,脊柱侧弯,多有固定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咳嗽时症状加重,舌紫暗或有淤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淤,行气通络止痛。
处方:立安散(《伤科汇纂》)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元胡、肉桂、茴香、杜仲、乳香、没药、丹参、桃仁、苏木各10 g,三七6 g (研细冲服)、川芎8g、木香5 g等。
按语:腰脊损伤,淤血阻滞,气血失畅,故腰部剧痛,痛有定处。
舌质紫暗,脉涩均为淤血之症。
方中当归、元胡、肉桂通行气血止痛;木香、茴香行气止痛;当归、桃仁、苏木、丹参、三七、川芎活血化淤,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有活血化淤,行气通络止痛之功。
2·2 风寒湿痹 证候特点:多无明显外伤史。
多说不出发病原因,系逐渐感到腰腿部重着疼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不减,时向下肢放射,遇天气变化症状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皂独附姜汤加减。
常用药物:皂刺、薏苡仁各30 g、姜黄、苍术、桑寄生各15 g,独活、制附子、防己、牛膝、地龙、土鳖虫、川续断各10g,肉桂6g等。
按语:肾气本虚,风寒湿三邪气杂至,寒湿留着腰部,寒主收引,湿性凝滞,故腰腿重着,转侧不利。
苔白腻,脉沉缓均为寒湿留着之象。
本方以皂刺为主,具有良好的通经活络止痛作用;制附子、独活、肉桂、姜黄、苍术等可温阳散寒、祛风通络;独活、桑寄生、川续断补肝肾,舒筋骨,通经络,祛风湿;牛膝、地龙、土鳖虫祛风活络,通痹止痛;薏苡仁、防己健脾除湿。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疗规范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b91d8c186c85ec3a87c2c547.png)
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属中医学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肌腰骶部的钝痛,平卧时减轻,活动后加重,重者呈痉挛性剧痛,这主要是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
严重者可呈电击样。
一般多发于单侧。
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早期神经根底部的炎症化学性刺激造成的,后期炎症和消退后机械性压迫往往出现麻木或下肢发凉。
肌肉;力量减弱或瘫痪:一般可出现胫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
继发产生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破行。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突出较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
【诊断要点】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ppt课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4e162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b.png)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损 伤、突出,刺激和压迫腰神经根,引起 以腰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 主的病症。临床上多见于30岁以上的青 壮年。
1
解剖特点
1、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2
3
2、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3神经根:平腰3椎弓根发出,不经 椎间盘出腰3椎间孔。
腰4神经根:从腰4椎体上缘至椎弓根 下缘发出,不经椎间盘出腰4椎间孔。
腰5神经根:从腰4椎体下缘至腰5椎弓 根中上2/3发出,跨腰4、5椎间盘出腰 5椎间孔。
骶1神经根:从腰5椎弓根下缘发出, 跨腰5、骶1椎间盘出骶1骶孔。
L3 L4 L5 S1
4
一、病因病理
腰椎间盘退变,纤维变 性,水分减少,弹性下降。
腰部急慢性损伤,肌肉 痉挛,椎间盘压力增加。
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1推拿法 ➢2、麻醉推拿法
(二)药物治疗
➢1、急性期 治则: 活血舒筋。 方剂: 舒筋活血汤加减。
11
➢2、慢性期: (1)偏于肝肾不足,治则: 补肾壮筋。 方剂: 补肾壮筋加减。 (2)偏于风寒湿,治则: 温经通络。 方剂: 大活络丸。
.(三)牵引治疗 .(四)手术治疗 图(9)
3、腰部脊柱侧弯,生理弧度变平或后凸,腰 肌紧张,腰部活动受限。图( 1)
7
4、皮肤感觉障碍:
➢(1) 腰4、5椎间盘突出 (压迫L5神经根) ,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侧、足底皮肤 感觉障碍。图( 2)
➢(2)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压迫S1神经 根), 小腿后外侧、足跟、足背外侧皮 肤感觉障碍。图( 3)
12
结束
13
图(1)
(返回)
14
图(2)
中医古籍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描述
![中医古籍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20aa0a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3.png)
中医古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描述文章标题:中医古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描述与治疗方法探究导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古代中医文献中也有对其描述与治疗方法的记载。
本文将从古籍中探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知,结合现代医学观点,分析古代医家对该病的治疗经验,以期为当代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提供借鉴。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古代医学经典中的描述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独特的描述。
例如《内经》中提到的“腰脊屈伸而强痛”,《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少腹痛引腰”等症状,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相符合。
古代医家通过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患者的症状特征,为后人深入了解该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2. 古代医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古代医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熏洗等。
其中,针灸疗法被认为可以舒经活络、理气止痛,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
推拿和熏洗则可以帮助患者的气血畅通,促进病灶康复。
这些古代治疗方法虽然在现代医学中被边缘化,但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总结。
3. 结合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在现代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为是由于椎间盘退变、损伤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神经根受压而发生的腰腿痛、下肢麻木等症状。
针对这一认知,现代医学提出了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等多种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在对疾病认知上,现代医学深入挖掘了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方法。
4. 个人观点与总结综合古代医家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描述,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知,我认为古代医家在没有先进医疗设备和药物的情况下,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反映了他们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
古籍中所蕴含的医疗智慧,对于当代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论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4a1347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8.png)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辩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极为多见的疾病,其病情的发生率较高,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人们在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如坐立、站立、弯腰等姿势,亦或是进行长时间的体力劳动,都有几率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近年来,人们对中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也有着更多的患者开始选择采用中医的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
本文将对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作用进行相应的阐述。
一、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在西医对疾病的概念中,人体的腰椎间盘和周围韧带是相连的,腰椎的主要承受压力点在于腰骶椎交汇处,若人在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会增加椎间盘的承受力,从而发生退行性病变,造成腰椎间盘突出。
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后,患者会出现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出现起座困难,甚至需要长期卧床的情况,造成腰腿功能的障碍,对其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中医的认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痹症的范畴,认为多由于肾虚、风寒湿邪,或是因为跌补损伤,淤血内停,导致经络闭阻,气血不畅所致。
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种:(一)血瘀气滞证痛有定处,腰部僵硬,在进行俯仰旋转的活动时,会感到有所限制。
在舌象的观察中,舌质呈现出暗紫或有瘀斑的状态,舌苔薄白或薄黄。
(二)寒湿痹阻证患者的身体处于发冷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患处摸起来冰冷。
在遇冷时,患者的疼痛感会加重,并且在夜晚时更甚,在温度上升时症状会有所减轻。
舌苔白腻,舌质淡。
(三)湿热痹阻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腰筋腿疼,腿部无力,在疼痛时伴有热感,或是在四肢会出现红肿的现象。
在天气较热或是雨天的情况下,疼痛感会增加,若有进行适当的活动,疼痛感会相对的减轻。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感觉到口渴,小便短赤。
舌苔厚重,黄腻。
(四)肝肾亏虚证此种症状下,腰腿疼痛的症状会较为持久,且反复发作。
中医治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治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6535642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e.png)
中医治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而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征。
本病最常见于1^4~1^5、1^5~81,约占90%~96%,好发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属于中医学“腰痛病”范畴。
二、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床症状腰部疼痛,呈针刺样、触电样疼痛,向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放射,咳嗽、喷嚏等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
2.体征腰肌紧张,脊柱侧弯,棘突间隙、棘突旁压痛可伴有放射痛,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可阳性。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CT或MRI检查可见腰椎间盘突出的节段及脊髓受压情况。
(二)鉴别诊断1.急性腰肌筋膜炎好发于腰背筋膜、棘上和棘间韧带以及髂嵴后部等肌筋膜附着处,属软组织风湿性疾病。
其急性发作时腰痛剧烈、活动受限、腰肌痉挛,疼痛有时牵扯到臀部、大腿两侧,甚至小腿,其性质属于牵扯痛,与腰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根性疼痛实质不同。
2.腰椎管狭窄症该病多发于中年人,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腰痛、腿痛及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下蹲时症状减轻。
一般X线、脊髓造影、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3.强直性脊柱炎该病发病年龄较轻,多与感受寒湿有关。
主要表现为腰背及骶髂部疼痛,伴有腰椎进行性僵直、脊柱活动受限,且症状与天气变化有关。
“4”字试验早期常为阳性,血沉快。
X线检查可见早期骶髂关节区有模糊和硬化现象,以及从骶椎向上逐渐形成脊柱骨性融合,呈现竹节样改变。
三、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急性期或初期治宜活血舒筋;慢性期或病程久者,体质多虚,治宜补养肝肾、宣痹活络;兼有风寒湿者,宜温经通络。
(二)分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证候:得病急,早期腰腿剧痛、拒按,腰部板硬,俯仰转侧不利,翻侧不灵便,甚者不能下床,夜间疼痛加重,难以入眠,后期转为钝痛,行走不便,唇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兼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知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574b0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a.png)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的是机体的腰椎间盘部位出现退行性病变之后,由于受到外力的影响,导致机体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对机体的神经根、血管和周围神经等部位造成压迫或者刺激,使患者出现腰腿痛症状。
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双下肢功能不全瘫痪以及二便障碍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痹”“腰痛”“痹症”“痹病”的范畴,按照该病的致病因素不同,如外感或内伤,可以将其分成寒湿型、肾虚型、瘀血型和湿热型等临床证型。
《黄帝内经》和《素问》认为,机体受到寒邪、风邪和湿邪的入侵,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外感湿邪以及风寒会逐渐汇聚于体表部位,影响体表经络气血的顺利运行,引起疼痛症状;筋骨的经络失去滋养,气血无法顺畅运行,失于滋养发生疼痛。
因此,外感风寒湿邪是引起机体腰痛症状的原因。
肝于体合筋且可以贮藏血液,肝气亏虚受到损伤会造成筋骨进一步受到损伤。
因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只需要进行祛除外邪治疗,还需要改善机体正气,要想正气内存,需要注意调补肝肾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危险因素首先,机体的腰椎间盘承担着独特且重要的功能,是脊柱保持机械稳定及生理稳定的重要条件。
腰椎发生退行性病变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最常见和最基础原因,与年龄增长、姿势不当以及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职业类型中,脑力劳动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为28.5%,重体力劳动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为41.0%,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
司机等长时间处于颠簸震动环境的工作会明显增加椎间盘的压力以及肌肉疲劳程度,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风险。
其次,家族中有人患有该病也会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口服中成药和中药汤剂治疗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劳损、风寒邪湿等因素相关,风寒湿邪会侵袭机体的腰膝筋骨,造成腰椎疼痛或者腰膝麻木。
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造成肾精亏空,气血不畅,外感风寒湿热,使得痹而不通,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中医骨伤科学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骨伤科学腰椎间盘突出症](https://img.taocdn.com/s3/m/53b61b746294dd88d1d26b01.png)
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滑脱及椎弓根狭部不连 椎管内肿瘤
腰椎管狭窄症
原发性:先天性(发育性) 继发性:退变(韧带增厚、小关节增生肥
大等)
其他原因引起:脊柱滑脱、椎间盘突出、脊柱 手术后等
鉴别点
腰椎管狭窄症
年龄
中老年
腰部姿势
后伸加重
症状与体征
不一致
间歇性跛行
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脊 髓
造
影
注意:
临床诊断主要靠病史和医生的体格检 查,CT和MRI检查只是在此基础上的 辅助,有利于明确和鉴别诊断,不能 抛开临床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仅依靠 CT和MRI等物理检查来妄下诊断
鉴别诊断
与腰痛为主的疾病鉴别
腰扭伤 腰肌劳损 腰三横突综合症 增生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 骨质疏松症 先天性变异 脊柱肿瘤、脊柱结核
➢俯卧位,摸清骶裂孔 ➢插入穿刺针有突破感,做 负压测试 ➢缓慢插入导管10—15cm ➢缓慢、分次注入药液(确 炎舒松10mg+0.5%利多卡 因40-60ml) ➢无菌操作,密切观察
针灸
推拿手法
物理治疗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和营养,促 进炎性水肿吸收和血肿消散,松解粘连的作用。 并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小关节功能。利用某 些理疗方法的透入作用,还可以使一定的药物 在局部和深层组织发挥更好的作用
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
Murphy和Rothman等提出,正常神经受压时并无 疼痛发生,只有炎症神经受压时才引起疼痛。手 术证实,椎间盘突出附近的神经根常有充血、水 肿、炎症变化
髓核液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质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 学刺激性,同时大量“H”物质(组织胺)的释放
在神经外膜和内膜处,以及神经束膜处有大量载 有组织胺的肥大细胞出现,易致神经根和窦椎神 经中渗出大量炎性白蛋白。此改变增加了神经内 压力,引起局部缺血和电解质紊乱,因而刺激神 经根和窦椎神经,引起此神经支配区的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证鉴别】
本病应与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腰椎增生性脊柱炎、盆腔病变等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牵引、药物、卧床及练功等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
3.X线检查
(1)X线摄片检查: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显示腰椎前凸消失,甚至反张后凸,椎间隙前后等宽或前窄后宽,椎体可见休默结节等改变,或有椎体缘唇样增生等退行性改变。X线平片的显示必须与临床的体征定位相符合才有意义,主要排除骨病引起的腰骶神经痛,如结核、肿瘤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 。亦是临床最常见的腰腿痛原因之一。
【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
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腰腿疼痛可因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腔内压升高时加剧,步行、弯腰、伸膝起坐等牵拉神经根的动作也使疼痛加剧,腰前屈活动受限,屈髋屈膝、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重者卧床不起,翻身极感困难。病程较长者,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觉麻木、冷感、无力。中央型突出造成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为会阴部麻木、刺痛、二便功能障碍,阳痿或双下肢不全瘫痪。少数病例的起始症状是腿痛,而腰痛不甚明显。
(7)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即头颈部被动前屈,使硬脊膜囊向头侧移动,牵张作用使神经根受压加剧,而引起受累的神经痛;仰卧挺腹试验与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即压迫患者的颈内静脉,使其脑脊液回流暂时受阻,硬脊膜膨胀,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产生挤压,而引起腰腿痛;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为上腰椎间盘突出的体征。
(3)腰部活动受限:急性发作期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绝大多数患者腰部伸屈和左右侧弯功能活动呈不对称性受限。
(4)皮肤感觉障碍: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早期多为皮肤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腰3、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引起小腿前内侧皮肤感觉异常;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引起小腿前外侧、足背前内侧和足底皮肤感觉异常;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引起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中央型突出则表现为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2.主要体征
(1)腰部畸形:腰肌紧张、痉挛,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甚至出现后凸畸形。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内下方时(腋下型),脊柱向患侧弯曲,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外上方(肩上型),则脊柱向健侧弯曲。
(2)腰部压痛和叩痛:突出的椎间隙棘突旁有压痛和叩击痛,并沿患侧的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沿坐骨神经走行有压痛。
(3)最后用牵抖法,患者俯卧,两手抓住床头。术者双手握住患者两踝,用力牵拉并上下抖动下肢,带动腰部,再行按摩下腰部;滚摇法,患者仰卧,双髋膝屈曲,术者一手扶两踝,另一手扶双膝,将腰部旋转滚动,1~2分钟。
以上手法可隔日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2)脊髓造影检查:髓核造影能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具体情况;蛛网膜下腔造影可观察蛛网膜下腔充盈情况,能较准确地反映硬脊膜受压程度和受压部位,以及椎间盘突出部位和程度;硬膜外造影可描绘硬脊膜外腔轮廓和神经根的走向(1)肌电图检查:根据异常肌电图的分布范围可判定受损的神经根及其对肌肉的影响程度。
(5)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退,肌萎缩。腰4神经根受压,引起股四头肌(股神经支配)肌力减退、肌肉萎缩;腰5神经根受压,引起伸足拇肌肌力减退;骶1神经根受压,引起踝跖屈和立位单腿翘足跟力减弱。
(6)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4神经根受压,引起膝反射减弱或消失;骶1神经根受压,引起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 理筋手法
(1)先用按摩法,患者俯卧,术者用两手拇指或掌部自上而下按摩脊柱两侧膀胱经,至患肢承扶处改用揉捏,下抵殷门、委中、承山;推压法,术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掌向下用力推压脊柱,从胸椎至骶椎; 法,从背、腰至臀腿部,着重于腰部。缓解、调理腰臀部的肌肉痉挛。
(2)然后用俯卧推髋扳肩法,术者一手掌于对侧推髋固定,另一手自对侧肩外上方缓缓扳起,使腰部后伸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再适当推扳1~3次,对侧相同;俯卧推腰扳腿法,术者一手掌按住对侧患椎以上腰部,另一手自膝上方外侧将腿缓缓扳起,直到最大限度时,再适当推扳1~3次,对侧相同;侧卧推髋扳肩法,在上的下肢屈曲,贴床的下肢伸直,术者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同时推髂部向前,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斜扳,使腰部扭转,可闻及或感觉到“咔嗒”响声,换体位作另一侧;侧卧推腰扳腿法,术者一手掌按住患处,另一手自外侧握住膝部(或握踝上,使之屈膝),进行推腰牵腿,作腰髋过伸动作1~3次,换体位作另一侧。推扳手法要有步骤有节奏地缓缓进行,绝对避免使用暴力。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不适宜用推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