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该曲为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呈示部(第1-48小节);展开部(第49-100小节):由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主部材料引入,第二阶段为副部材料展开,第三阶段为再现前的属准备;再现部(第101-152小节)。
呈示部:第1-48小节主部主题(第1-8小节):以连句旋律形式的主和弦乐段呈现,f的主小调(从调号和其他旋律形式中的主和弦还原mi以及第8小节的主和弦停在了f小调的属于主和弦上可以直接得出是属于f的主小调),以属和弦作为开放形式终止,因此主部主题的结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束。
主部主题中分别出现了正、副两个动机,第1小节为主部主题的主动机(由向上的f小调分解主和弦构成),第2小节为主部主题的副动机(由和弦音以及三连音组合构成),二者组合构成了f 小调主部的核心和材料。
音乐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的节奏为主要特征。
织体上以柱式的和弦呈现。
连接部(第9-20小节):连接部旋律是连接音乐主部和副部之间的重要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承上(第9-14小节)。
启下(第15-20小节)。
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与主部主题的旋律线和织体结构相比变化不大,通过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的协调性把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其也成为了主部和副部最自然的结合和过渡。
副部主题(第20-41小节):为了拓展的副部结构,起止均在降A大调上,并以完全终止的形式结束,是一个收拢性的结束;副部的主要核心音乐材料主要是第21-22小节,以这两小节的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进行着音乐的发展,正好与主部主题的连续上行的旋律线相反,两者既互相形成对比又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副部的织体上以分解和声织体为主,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为主,给予听众一种急促的旋律听觉感受。
第21-25小节通过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第26-32小节通过运用断续的、带休止的弱拍上的起奏的旋律音型推动着副部主题音乐的快速发展,第33-41小节通过前面旋律的不断推动,音乐被迅速地推向了音乐的高潮。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简析
、
引子 ( — 1 1 0小 节 )
严肃 而沉重 的慢 板 , 以后 在展 开部和 尾声 中两次 出现 。引子 包 含 两种 矛盾 的因素 : 一是 严 峻的压 力 , 用沉 重 的带 有 附点 的小
调和弦表现出来 , 听起来非常沉闷, 象是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
社 会 中得 不到 喘息 , 们 在 痛苦 , 吟 …… (— 4小节 )二是 对 人 呻 1 ; 光 明的期望 ,用 高音 区柔和 的八 度旋 律 和节 奏 匀称 的和 弦伴 奏 表 达 出来(m9小节 )两种 因素 在 力度上 一强 一 弱 , 5 ; 在音 区上 一
二 、 示部 呈
主部 音乐形 象 :主部 主题 四个 乐句 ( 首尾 相接 )1— 2 小 (1 6 节 )以激动 紧 张 的情 绪 , 音 区冲 向高音 区 , 列地 挣 扎 着 。 , 从低 猛 咆 哮着 , 爆发 出愤 怒的 呼声 , 表现 了斗 争的形 象( c小调 ) 。 这部 分的 技巧 主要难 在左 手 的分 裂八 度。八 度 运用 左手 的大 指 和小 指 。 大指 本 身较 笨 重 , 指本 身较 软 弱 。 较难 训 练 的两 而 小 是 个手 指 。主 要训 练 两方面 , 是各 指的 独立 性 , 一 二是 指尖 的 支撑 感。这两 方面 训练好 些 以后 , 指作 为一个 整体去 弹奏 。同时 大小 注意 到左手 的节奏律 动 。右 手的双 音跳 奏也是 需要单 练 的 , 练时 注 意手指 的独 立 , 尖的敏 感及 手腕 的放 松 。 指 之后 是 连 接 部 ,连 接 部 开 始 出现 了号 召 性 的激 昂的 音 调 (3 3 小 节 )然后继 续主 部 的奔驰般 的运动 , 烈 的斗争 情 2— 7 , 把激 绪 引 向高 峰 , 突然 平静 下 来 , 副部 的 出现 作好 准 备 (8 0小 为 3—5 节J 。连接部 起承 前 启后 的作 用。 副部 是抒 情性 的主题 , 入 了 回忆和 思考 , 律 由低音 区 和 转 旋 高音 区交 替进 行 , 似对话 一般 , 入降 E小调 。这 部分 音乐 技 巧 转 不是 很难 ,主 要是右 手不 断 的交 叉弹 奏 ,需 要注 意右 手臂 的 放 松 。把低 音区 和高音 区用 放 松的 手臂 组成 一 个句 子 , 手指 主动 , 这样 会在 技巧 上克服 难 度 , 乐上 句 子感 明确 。波音 要 弹清 楚 。 音 副部 一共 两个 主题 , 第二 主题 的音 乐形 象 接近 于主 部 的形 象 , 豪 迈奔 放充 满动 力。节 奏上 又 出现 了奔驰 一般 的运动 : 律上 , 旋 连 续上 行的 高声部 与连 续 下行 的低 声部相 对抗 ; 力度 上 , 由弱 到强 的进行 表现 出热情 的高涨 。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人 民音 乐出版社 在 技巧 方面 要把 声部 区分 出来 , 声部 是 隐含 的旋律 , 要 高 需 《 贝多芬 3 2首奏鸣 曲注释》 刁蓓 华 陈复君译 手的九度 伸 张。这 部分 其实最 需 关注的是 双手 的小指 , 为它是 因 作者 简 介: 男汉族 , 业 于首 都师 范 大学 , 北科 技职 业 学 院 毕 河 高低旋 律 。所 以说 , 指在钢 琴 中 的作 用甚 至大 于其 它手指 , 小 但 讲师 , 方 向钢 琴教 育. 研究 是 相对 于其 它手 指那 么弱 ,在 钢琴 技巧 中 ,要给 小指 更 多 的训 练 。 内声部 主要 是大指 要控 制好 , 要 出重音 , 不 与其 它各 个手 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孔祥娅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7(037)021
【摘要】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作于1794-1795年,是献给海顿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对海顿的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继承,更难能可贵的是,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在此曲中显露头角.本文详细分析曲式结构,探索出贝多芬的独特音乐语汇与风格.
【总页数】2页(P68,71)
【作者】孔祥娅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
【相关文献】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音乐本体研究 [J], 刘永良
2.不同而和:分析法视野下作品和声结构研究——以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为例 [J], 郭晓敏
3.浅谈奏鸣曲式作品中的哲学体现——贝多芬第19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J], 姜涛
4.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 [J], 马婷
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研究 [J], 马天程;何一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之我见
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之我见贝多芬《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也被称为《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乐章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他创作的杰作之一。
作曲家自己也对这首乐章赋予了很高的评价。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乐曲的基本结构。
整个乐曲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快板(Allegro),三步指拨的行板(Adagio molto e cantabile),以及回到快板的结尾部分。
乐曲开头的钢琴独奏立即引起听者的注意。
虽然最初的主题简单朴实,但它被贝多芬巧妙地发展和变化,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才华。
整个乐曲的氛围非常激情澎湃,既有深邃的内涵,又有强烈的感情表达。
在我听这首乐曲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情感表达。
贝多芬以如此深沉的悲怆之情刻画了整个乐曲,使人们很容易被他的音乐所感染。
从乐曲一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紧张和激动,伴随着钢琴的激烈弹奏。
悲伤的旋律在这个时候进入,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忧郁情绪。
贝多芬并没有让这种悲伤持续下去,他巧妙地将乐曲的情感转变为一种强烈的愤怒和力量。
钢琴和小提琴交错演奏着愤怒的动机,创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乐曲在这个部分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贝多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挣扎的呐喊。
在中间的行板部分,乐曲的情感变得温和而平和。
这部分的旋律十分优美,带有宁静和宽容的情感。
乐曲的紧张氛围在这里得到缓解,使人们得以放松和反思。
这种情感的对比使乐曲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乐曲回到了快板部分,以饱满的力量结束。
钢琴再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示了贝多芬对于钢琴音色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
整个乐章在高亢的气氛中结束,给人一种豪迈和振奋的感觉。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Apple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Op2.No1,作于1974-1975年,是一首献给海顿的作品。
f小调,属于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主部主题由一个8小节连贯的乐句组成,结构规整,落在属和弦上,是开放性单一性主部。
第一小节由直线向上的f小调分解主和弦构成,积极向上冲击的旋律线条体现出贝多芬坚毅、果断的性格。
第二小节由两个主和弦的和弦音及中间短促的三连音构成,与第一小节形成对比的矛盾因素。
3、4小节为1、2小节向上二度的模进。
5、6小节分裂音型,在激烈的交织与对抗中音乐被推向一个高点,由主和弦的琶音奏出,随后在一个带装饰音(起收束作用)、类似于叹息的音调中结束了主部。
连接部是主部乐思的延续。
在开始出现了主部前两小节的核心材料建立在c小调上的动机,随后是主部第二小节音型材料的分裂和一系列的模进,把音乐引向了副部材料及调性——bA大调,落在属和弦上。
15至20连续出现多个二级七和弦到属七。
连接部内部也隐含了主副部主题之间的矛盾因素,承上启下,通过旋律线和调性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了主部和副部最自然的过渡。
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的平行关系大调——bA调上(21-41小节)。
开始属持续、相对于主部,副部结构显得庞大、复杂。
发展的起点是2小节下行的旋律线,这是副部的核心材料,其以柔和、如歌的旋律展示出丰富的情感变化,断续的、带休止的弱拍上起奏的音型(26-30小节),随着旋律音区的上升,动机内部音程的扩大,上下扩展的织体逐步把音乐推向高潮,高潮在一个音阶模式的下行进行中迸发出来(33-36小节),在对其重复一次后结束在主和弦上(37-41小节)。
结束部由8小节组成,落在主和弦上。
展开部引入部分引用主部材料统一到了副部调性之上。
基本部分引用副部材料在不同调性上的模进、分裂构成了一个连贯、一气呵成的过程,转向了bA调的下属功能调性——bb小调上。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构造与研究
律 线 ;第 二 :断 续 的 、带 休 止 的 弱 拍 上 起 奏 的 音 型 (26— 30小 节 ) 这 个 材 料 发 展 的动 机 是 开 始 3个 八 分 音 符 构 成 的 音 型 ,随 着 旋 律 音 区 的上 升 ,动 机 内 部 音 程 的 扩 大 ,上 下 扩 展 的 织 体 逐 步 把 音 乐 推 向高 潮 。高 潮 在 不 完 满 终 止 上 进 行 了 扩 展 ,在 对 其 重 复 一 次 后 结 束 在 全 终 止 上 (37— 41小 节 )。 在 这 个 庞 大 的 结 构 中 ,发 展 模 式 的剧 烈 改 变 是 由 于音 乐 内 在 巨 大 推 动 力 造 成 的 。
(五 )主 题 的 发 展 手 法 呈示 部 中 主 部 主题 由一 个 8小 节 连 贯 的 乐 句 构 成 ,采 用 开 放 终 止 。 前 两 小 节 材 料 为 主 部 构 成 的 核 心 ,同 时 也 为 全 曲 矛 盾 构成 与 发 展 的 核 心 ,这 是 由 两 种 对 比 的 矛 盾 因素 构 成 ,第 一 种 是 直线 向 上 的 f小 节 分 解 主 和 弦 上 行 旋 律 ,第 二 种 是 两 个 主 和 弦 的 和 弦音 以 及 中 间 短 促 的 三 连 音 构 成 ,随 后 的 音 乐 发 展 以 一 种 更 直 接 、明 显 的方 式 变形 其特 征 。 副部 主题 建 立 在 主 调 的 平 行 关 系 大 调 降 A 大 调 上 ,这 里 有 三种 不 同 的 音 乐 发 展 模 式 ,第 一 :发 展 的 起 点 是 2小 节 的下 行 旋
(一 )曲式 分 析 结 构 这 个 乐 章 使 用 的 是 呈 示 部 一 展 开 部一 再 现 部 的 三 部 分 结 构 ,且 各 内部 的 成 分 及 其 功 能 齐 全 而 完 备 ;展 开 部 以副 部 主 题 的 充 分 展 开 而 具 有 典 型性 ;全 曲 调 性 采 用 t— I卜 s— t的 布 局 ;再 现 部 采 用 变 化 不 太 大 的动 力 处 理 。这 首 作 品 的整 体 性 质 是 有 着 鲜 明 的 古 典 风 格 的奏 鸣 曲式 。 (二 )主 题 的材 料 特 征 主 部 主 题 的核 心 材 料 为 第 l一 2小 节 ,简 单 短 小 的结 构 ,第 1 2小 节 右 手 声 部 等 分 节 奏 、连 续 的主 四六 和 弦 分 解 上 行 ,为 全 曲 矛 盾 构 成 与 发 展 的核 心 ,具 有 强 大 的 支 配 整 体 的 力 量 ,第 2小 节 右 手 声 部 顺 分 节 奏 、下 行 为 主 的 进 行 ,具 有 “回 音 式 ”和 “下 行 音 阶 式 特 点 。 副 部 主 题 是 主 部 主 题 材 料 的 倒 影 派 生 ,副 部 主 题 建 立 在 主 调 的 平 行 关 系 大 调 降 A 大 调 上 ,相 对 于 主 部 简 单 、短 小 的 结 构 , 副 部 结 构 显 得 庞 大 。 ( )主 题 的风 格 特 征
贝多芬钢琴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1770-1827]维也纳古典代表人物之一,积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贝多芬的音乐表达具有两种方式,阳刚之气是贝多芬的主流方式。
也是被人们谈论最多方式,二是阴柔之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三块基石:奏鸣曲,交响曲,重奏曲。
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试金石,奏鸣曲涵盖了贝多芬的整个音乐创作,贝多芬奏鸣曲的特点:也是整个音乐的特点:1、三和弦的分解,2、朴素的带有浓郁的德奥民歌特征的音阶式级进,3、在节奏、节拍上喜欢使用附点和跨小节连线,4、和声调性特点:调内和声使用的非常广和加增和弦,调性上喜欢使用降B大调,降E大调,[英雄的音调] 《第一钢琴奏鸣曲》它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中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EXP D。
G。
RE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MT + RE + ST + CL.T Ⅰ+Ⅱ+ⅢMT’+RE+ST+CL.T’1 9 20 42 49 55 93 101 109 119 141f c 降A --------------------降A降bc降b降A f -------f -----------------------四, 具体分析:作品是奏鸣曲式,呈示部(1--48),展开部(50-101),再现部(102-153)没有运用前奏与尾声,只是单纯的三个乐部.奏鸣曲的呈示部是主题的呈示,它由四个部分组成,既正主题,连接,副主题,结束. 呈示部整个反复一次,在古典时期的奏鸣曲,这也是典型现象,展开部是奏鸣曲式的中间部分它有不稳定的特征,结束部分稍有扩充,终止时回顾出现了几个调[降B---降A]然后在回到主调结束.呈示部[1---48],[1---8]MT,[9---20]ST,[42---48]CLT。
贝多芬:第一至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一至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BEETHOVEN: Cello Sonata No.1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OP.5.1,作于1796—1797年。
第一、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呈献给当时定居在柏林的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
第一号,F大调,省略了慢乐章,共两个乐章:1.持续的慢板—快板,F大调。
序奏部分,如歌似的旋律令人想起海顿,而钢琴令人想起莫扎特。
这个乐章有庞大的呈示部,其中C大调断奏乐句显示贝多芬特有的那种气势澎湃,乐章中钢琴部分十分华丽。
2.活泼的快板,回旋曲式,F大调。
其中出色的是主题的层次展示中的应答,和应答至暴风雨般的激烈的转换,处理得非常巧妙、自如。
这首作品的版本,可选:1.富尼埃与古尔达版(1959年录音),DG,CD编号437 352—2(两张,全集),《企鹅》评为三星。
2.马友友和艾克斯合作版(1985年录音),Sony,CD编号S2K 37251。
3.梅斯基与阿格里奇(1990年录音),DG,CD编号431 801—2(两张,全集),《企鹅》评为三星。
这首奏鸣曲的历史录音,卡萨尔斯与霍尔绍夫斯基合作,有1939年录音,重制成CD后收于EMI,CHS 5 65185—2(两张)。
卡萨尔斯与塞尔金合作的1953年版,Sony公司1994年重制后,收于S2K 58985(两张)。
贝多芬: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BEFTHOVEN: Cello Sonata No.2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2,G小调,共两个乐章(OP.5的两首,均以第一乐章庞大而省略了第二慢板乐章,把大提琴的持续、如歌的表现能力移至序奏部分表达):1.持续又富有表情的慢板—速度更急的极快板。
非常庞大的序奏,进入急速的快板主部,两件乐器应答风的第一主题以发展风处理进行,类似日后《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中类似旋律的经过部处理。
发展部显得简短,第一主题以形形色色变奏处理。
再现部后再度从发展部开始反复。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6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周国文(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整体上看,该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规模相当,同等重要。
整个乐章旋律流畅优美、清新动人;局部和声变化较多,色彩绚丽多姿;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有巧妙的统一,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图分类号:J64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6-0261-00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曾任皇家宫廷乐长,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以其卓著的音乐创作成就,“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高峰,又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1],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其创作上最突出的领域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共写了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创作于1798-1799年,是西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杰出典范,也是贝多芬崇尚“自由”“平等”“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潮在音乐作品中的又一次反映。
《悲怆》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其曲式结构图式如图1。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Opus2Nr.1)创作于1795年,是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三首奏鸣曲(Op2)中的第一首,同时也是贝多芬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系列中的第一首。
虽然标以献给海顿,但当时贝多芬因觉的在海顿身上很难学到什么而已离开了他。
这首作品是Op2中最具悲剧性的一首。
奏鸣曲这一肇始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得到了发展和规范,而其中尤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使得这一音乐体裁得以发扬光大。
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得以充分的发展,尤以其精致的戏剧性思维结构而倍受作曲家青睐,自然其也是贝多芬创作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所惯用的曲体类型。
这首《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贝多芬创作其系列钢琴奏鸣曲的起点,采用的同样是奏鸣曲式乐章结构。
从许多史料中可以知道,在1794年海顿因去伦敦而离开维也纳之前,贝多芬一直受业于这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
师徒两人相处情况不好:虽然海顿欣赏这位年轻人的音乐潜能,但对其所持的音乐思想抱有反感;贝多芬觉得海顿的教学限制了自己的音乐想象力。
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完整版
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 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呈示部(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10)(11-27)(28-50)(51-88)(89-113)(113-132)c,降E,c c,V/c c,V/降e 降e,降A,降e 降e 降E,c,V/g连接部分展开部(137-194)(133-136)g,V/e 引入部分中心部分返回部分引子材料(137-148)(149-167)(167-194) e,G,g g,C,V/C C,c主部材料再现部(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连接部结束部(195-202)(203-220)(221-252)(253-277)(227-294)c f f,DD/f 向c小调过渡 c,DDVII7/c尾声(295-310)第一尾声第二尾声(295-298)(299-310)c—————————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c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主部插部I 主部插部II 主部尾声(1-16)(16-28)(29-36)(37-50)(51-66)(66-73)降A f 降A 降a,E 降A 降A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曲式分析
浅析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曲式分析摘要: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的。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显露出贝多芬强烈的创作欲望及其创作的独特性。
该首奏鸣曲以精炼的钢琴手法,澎湃着强烈的热情,从中可以窥见到贝多芬其后强烈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因此,探索其独特的创作技法,对于进一步探究自古典到浪漫时期创作风格的发展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第四乐章与第一乐章前后呼应,调式调性规整,音乐风格兼有戏剧性和风俗性特征,统一整个乐章,具有概括整个曲式结构的内涵。
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出发,详细的阐述了乐章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创作手法这是最具有贝多芬魅力的最后一个乐章。
它充满了贝多芬思维的大胆迸发,连绵不断的琴声表达出热情澎湃的情境,有“小热情奏鸣曲”之称。
这一乐章把贝多芬热情的天性和感人的情怀充分地表现在湍急的音乐中。
乐章及具戏剧性,有如兴奋的暴风雨袭来或大事件突发的感觉,形成了贝多芬的威力。
它的奏鸣曲式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乐曲的形式也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由于在展开部加入了新主题,并且运用了主要动机代替结尾乐章,产生了回旋曲般的曲式特性,在这种回旋曲中充满了他对奏鸣曲式动态的表现力。
乐章之间进行热烈的的对比及动机的表现手法手法,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内在紧张敢。
兰兹比喻这乐章为“火山的急流”,描写它为非常自由、非常戏剧性的乐曲。
一、呈示部1—58小节主部1—13小节,f小调、转调乐段。
由三个乐句组成,该部分运用了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组成,其中第一乐句(1—5小节)和第二乐句(6—9小节)、第三乐句(10—13小节)分别采用不同的动机,形成曲式内部的对比。
而且,对比的后两个乐句在和声上也表现得更加不稳定,先是向bA大调的离调,最后又转到G大调结束(DVII7—T)。
主要主题趁着急忙的三连音,以具有近于激烈狂暴而大胆的重音动机开始,左手三连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漩涡,以强烈的反复给予呼应,贝多芬式的典型休止符、节奏重音和力度重音明显公布,极其坚决、威风凛凛。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
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
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
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
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
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
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
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
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
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
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
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
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48)(1—8)主要主题(f)(9—16)连接(16—20)动机重复(21—41)副主题(bA)(42—48)结尾2.展开部(49—100)(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95—100)模进3.再现部(101—147)(101—10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09—119)连接(120—14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141—147)结束主题4.尾声(147—152)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F大调3/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31)(1—16)主要主题(F)(17—22)连接(23—27)副主题(c)(28—31)重复结束2.再现部(32—58)(32—47)主要主题(在原调上)(48—58)副主题(在主音调上)3.尾声(58—61)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3/4拍子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1.主歌谣曲式(1—40)(1—14)小步舞曲主题(f一A)(15—28)转调展开(29—40)主题(原调一主音调)2.三声中部(41—73)(41—50)三声中部主题(F—c)(51—65)中间部分(66—73)再现部(主调一主音调)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4.没有尾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
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
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
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
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
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
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
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
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
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
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
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
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bA)
(42—48)结尾
2.展开部(49—100)
(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
(95—100)模进
3.再现部(101—147)
(101—10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09—119)连接
(120—14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
(141—147)结束主题
4.尾声(147—152)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F大调3/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31)
(1—16)主要主题(F)
(17—22)连接
(23—27)副主题(c)
(28—31)重复结束
2.再现部(32—58)
(32—47)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48—58)副主题(在主音调上)
3.尾声(58—61)
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3/4拍子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1.主歌谣曲式(1—40)
(1—14)小步舞曲主题(f一A)
(15—28)转调展开
(29—40)主题(原调一主音调)
2.三声中部(41—73)
(41—50)三声中部主题(F—c)
(51—65)中间部分
(66—73)再现部(主调一主音调)
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
4.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极急板(Prestissimo) f小调2/2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用近似三声中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56)
(1—13)主要主题(f)
(13—21)连接
(22—34)副主题(c)
(35—50)重复乐句
(51—57)结束主题
(58—60)转调至近似三声中部
2.近似三声中部(61—139) (bA)
(61—80)第一部分
(81—88)中间部分
(89—96)再现
(97—111)重复
(111—139)转调再现
3.再现部(140—198) (140—14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48—162)连接
(163—19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 (191—198)结束主题
4.没有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