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物理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物理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治疗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治疗技术以教给学生生物物理治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主要讲述物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常见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的主要治疗技术。
教学内容以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技术为主,并介绍国内外物理治疗学新成果、新技术与临床应用。
他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所必备的康复治疗方法、技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得到基础。
教学时数180时,主要采用讲授、实训的模式,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二、课程目标
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康复临床上常用得到物理治疗技术,能够应用物理治疗技术对功能障碍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分列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物理因子疗法和物理疗法的基本知识。
2.掌握各类物理治疗技术的操作方式。
、适应症、禁忌症与注意事项以与治疗安全防
护措施。
【能力培养目标】
1.熟练掌握临床常见运动疗法技术。
2.熟练掌握物理因子技术。
3.具备康复对临床常见功能障碍选择治疗技术的能力。
4.能对康复临床常见功能障碍进行功能恢复的训练操作。
【素质教育目标】
1.皮痒刻苦钻研、勤奋向上的学习精神。
2.培养治病救人、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与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1.引言1.1 概述协调功能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方法,旨在提高个体在各种运动和活动中的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指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和协作性,包括平衡、灵活性、空间感知、动作控制等方面。
协调功能训练是综合多种训练方式和技巧的方法,通过系统性的训练计划和练习,可以改善个体的协调能力,并在运动技能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例子。
首先,我们将解释三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原则一、原则二和原则三。
每个原则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和相应的实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了解到协调功能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运动中。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促使他们在训练中注重协调能力的提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进行介绍。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的内容: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旨在引入读者对协调功能训练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一定了解。
1.1 概述在概述部分,对协调功能训练进行简要解释,并强调协调功能训练在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中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即当前所在的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
1.3 目的在介绍文章结构之后,可以明确本文的目的,指出对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目的,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2. 正文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对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进行详细阐述。
在原则一的部分,阐述第一个协调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可以通过解释这个原则,举例子等方式进行说明。
2.1.1 解释原则一对第一个原则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基本概念、理论支持等。
2.1.2 例子1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原则一的应用。
2.1.3 例子2再给出一个不同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原则一的应用。
依次类推,对于原则二和原则三也按照相同的结构进行阐述。
平衡协调功能训练
是步行的基本前提条件 要求:经过训练后能达到下意识自动维持平衡
维持平衡的因素
3种 : 稳定力:保持身体位置安定的能力。在
身体最小的摆动下身体能保持姿势。 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能安全有效的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保
持动态稳定性。
康复训练原则
基本原则:
支撑面:由大到小
从静态到动态
重心由眼
闭眼
破坏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1.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训练时从最稳定的体位到最不稳定的体 位,从使用辅助器具到不使用辅助器具。
如: 一开始进行坐位训练,逐步过渡至站 位,站位训练时两足之间距离逐渐减小 至并足.然后由单足站立过渡至足尖站 立,逐渐增加平衡训练的难度。
也可以通过视觉跟踪屏幕上移动的光标 来带动重心向不同方向的移动,提高对 重心的控制能力。
注意事项
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 的患者,训练前需要先对患者进行评定,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 或严重感染,或肢体有严重痉挛等,则 暂不宜训练。
训练时,要注意监护,以免发生跌倒。
也可以采用太极拳的云手式进行平衡训 练。云手式是身体重心连续地前后左右 转移的过程,同时伴随上肢运动,是一 种简单易行的训练方法 。
此外,可以进行伸手触碰物体、伸手拿 物、抛球或接球训练。
(4)采用平衡测试仪进行训练:
患者双足置于测试仪的测力平台上,通 过有意识地将体重转移到一侧下肢来提 高自动态平衡能力;
则开始独立站立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
面对镜子,逐渐增加推动的力度和幅度, 增大训练的难度。
一开始训练时,患者可以双足分开较大 距离,增大支撑面,利于保持平衡;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
第三阶段
目标 肿胀减少到最少程度 保持伸膝活动度 获得全幅度的屈膝活动度 不断增强肌力 拆除支架,步态正常后停止使用拐杖 有自信的单腿站立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强化正确的步态 在术后2-3周逐渐减少拐杖的使用,强化正 确的步态,加强躯干的稳定性和腿的姿态 正确的步态对腘绳肌、小腿后群肌肉的伸 展性有益 冰疗可以继续使用,减少运动后可能发生 的肿胀
生物力学:膝关节的稳 定作用,限制胫骨过度 前移和膝过旋 本体感觉:韧带中有感 觉神经末梢,可通过本 体感觉的反馈机制来维 持膝关节的稳定
ACL的损伤机制
足部固定在地面、 膝关节在几乎伸直 的状态下做外旋或 内旋动作是前十字 韧带损伤的常见机 制
ACL的损伤机制
ACL的损伤机制
受到外力打击造成膝关节外翻、膝关节过 伸也是前十字韧带损伤的常见原因
平衡的分类
动态平衡:在外力作用下使原有平衡被破 坏后,人体不断调整自身姿势来维持新的 平衡的能力 主要由肌肉的等张收缩完成
维持平衡的因素
保持姿势:人体具有保持身体位置稳定的 能力 调整姿势:在随意运动中能调整姿势 维持动态稳定:能安全有效的对外来干扰 做出反应
维持平衡的因素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四阶段
目标 继续髋和腿的力量练习 增强自信和体能 改善平衡和协调能力 为跑步作准备
第四阶段的应用手段
闭链练习 通过改变速度和时间来提高闭链练习的强 度和难度 健身房的训练可以增强肌力、耐力和爆发 力
第四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一阶段
ACL重建应在膝关节不处于发炎状态,接 近于正常活动度时进行 减少疼痛、肿胀、炎症,可以降低关节内 纤维化的发生率 冷疗、干扰电、压迫等手段可以控制炎症 和肿胀
运动健身基本原则有哪些
运动健身基本原则有哪些安全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确保体育锻炼者不出现或尽量避免运动伤害事故,这是运动健身的首要原则。
那么,下面是由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运动健身基本原则,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确保体育锻炼者不出现或尽量避免运动伤害事故,这是运动健身的首要原则。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身体机能状况的人,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都应当遵循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对于老年人群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人体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下降,各种运动危险因素开始增多,因此,老年人群在体育锻炼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 定期身体机能检查。
老年人不仅在开始体育活动之前就应该进行身体检查,而且在长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每年都要进行至少一次身体检查,以了解身体机能的变化,科学地调整运动健身方案。
(2) 保持稳定的运动负荷。
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当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达到相对稳定水平时,运动健身方案也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运动负荷。
60岁以后,则要根据身体机能的变化,逐年减小运动负荷。
老年朋友们切记:体育锻炼可以延缓机体衰老,但不能阻止机体衰老。
(3) 控制运动强度。
老年人群实施具体的运动健身方案时,要依照本章第三节介绍的方法,严格控制运动强度,规避运动风险。
上班族人群平时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在体育锻炼时要量力而行,特别是一些平时没有锻炼习惯的朋友,切忌一旦有时间就玩命运动,这种突击性的体育锻炼,容易导致运动伤害。
青少年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喜欢参加一些对抗性运动,这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对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非常有利。
但是,也正是由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要重视青少年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青少年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进行激烈的对抗性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要领和自我保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要打闹或开玩笑。
幼儿园身体力行:动作协调与灵敏性训练方案
幼儿园身体力行:动作协调与灵敏性训练方案在幼儿园阶段,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动作协调和灵敏性是儿童体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运动基础、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应该注重动作协调与灵敏性的训练,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动作协调的培养动作协调能力是儿童进行各种运动活动的基本能力,也是发展其他身体素质的前提。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各种游戏、体能训练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攀爬、跳跃、滚动等活动,引导儿童进行各种动作的综合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
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集体协作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相互配合,从而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能力。
2. 灵敏性的提升灵敏性是儿童身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儿童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幼儿园阶段,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训练课程,如柔韧性训练、灵敏度训练等,来提升儿童的灵敏性。
可以设置一些拉皮筋、踢毽子、抓绳子等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锻炼身体的灵敏性,提高他们对身体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一些简单的舞蹈或操操活动也是提升儿童灵敏性的有效手段,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儿童进行各种肢体动作、灵活的转身等训练,从而促进他们的身体灵敏度的提升。
3.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阶段,动作协调和灵敏性的训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体能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身体基础、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激发儿童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他们未来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结回顾:动作协调与灵敏性的训练在幼儿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多样的活动和游戏,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同时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团队意识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幼儿园应该注重动作协调与灵敏性的训练,为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人生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平衡与协调训练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 从睁眼到闭眼 ✓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三、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 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训练
✓桥式运动目的: 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力
5
➢ 日常生活活动中大部分动作的完成都需 要依赖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维持能力。
➢ 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 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发展。
3.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
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7
4.平衡反应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①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②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③ 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④ 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 握拳试验 ➢ 拍膝试验 ➢ 跟-膝-胫试验 ➢ 旋转试验 ➢ 拍地试验
02 平衡功能训练
一、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 支撑面积 ➢ 平衡的条件 ➢ 稳定极限 ➢ 摆动频率 ➢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二、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 安全性 ➢ 循序渐进 ➢ 个体化原则 ➢ 综合性训练
小脑性共济失调
二、协调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前庭觉
所起的作用不大。
中枢整合 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
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06 平衡与协调训练技术
• 人体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的姿势状 态,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 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 确、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
• 按照平衡训练原则进行平衡训练,注意对 患者的指导和保护。
• 按照协调训练原则进行协调训练,注意对 患者的指导和保护。
平衡训练方法-坐位
长坐位平衡训练
端坐位平衡训练
第六章第一节
16
平衡训练方法-手膝位平衡训练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要适合截瘫患者, 也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等 具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患者取肘膝跪位保持平衡;治疗师向 各个方向推动患者;患者自己向各个方 向活动或者躯干侧屈或旋转,然后可指 示患者将一侧上肢或下肢抬起并保持平 衡,随着稳定性的增强,再将一侧上肢 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平衡。
• 第六章 平衡与协调的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 协调功能训练
目录
平衡的概念
平衡
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 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 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
力。
第六章第一节
3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
第六章第一节
14
平衡训练方法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 前的准备训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平衡;然 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进行他动态平 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自己向各个 方向活动。
第六章第一节
康复治疗-平衡、协调、步行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重复性训练 3.针对性训练 4.综合性训练
协调训练方法
上肢协调训练
1. 轮替动作练习:双上肢交替上举或交替摸肩上举、 双上肢交替前伸、交替屈肘、前臂旋前、旋后、 腕屈伸、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动作练习注意节 律性,先慢后快
2. 方向性动作练习:指鼻练习、对指练习、指敲桌 面、画画、下跳棋等。动作练习注意节律性,先 慢后快
单腿负重训练
患腿伸髋站立 健腿跨越障碍
步行分解训练侧方迈 步.mpg
步行分解训练前后迈 步.mpg
减重步行训练
• 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gait trainer)又称部分重量支撑(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步行训练,是指通 过器械悬吊的方式将患者身体的重量部分向上 吊起,使患者步行时下肢的负担减轻,以帮助 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平衡训练
• 如果配合运动平板(Treadmill)进行训练, 效 果更好
减重步行训练
• 治疗作用 稳定重心 纠正病理性步态
• 适用范围
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恢复期 假肢、矫形器穿戴前后的下肢步态训练 其它如直立位作业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
• 禁忌证
脊柱不稳定; 下肢骨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 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 体位性低血压; 严重骨质疏松症; 慎用于下肢主动收缩肌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矫形器者, 以免发生关节损伤。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 →坐位→双膝跪位→半跪位→站立位
仰卧位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 1:桥式运动 2:重心转移:床上翻身、床上移动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评定及训练
协调的分类
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
•返回
•52
协调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返回
•53
协调的评定
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跟-膝-胫试验、 食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 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轮替试验、
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
•54
协调功能训练
一 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完成伸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 的动作。
桥式运动训练:
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患 膝上,然后向前下 方拉压膝关节,另一只手拍打患侧臀部,刺激臀肌 收缩,帮助患髋伸展。
平衡训练方法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是上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 练。 患者取俯卧位,前臂支撑上肢体重,保持静态 平衡;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进 行他动态平衡训练;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患 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
二 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三 协调训练方法 四 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返回
•55
一 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1.与
4. 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
者的主动性等。
二 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动作的练习由简单
到复杂。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 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3.针对性训练: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 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除了协调训练,还要进行相
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等。
三 协调训练方法
1. 2. 3.
上肢协调训练 下肢协调训练 整体协调性训练
(一)上肢协调训练
1.双上肢交替上举。
2.双上肢交替摸肩上举:左、右侧上肢交替屈肘、 摸同侧肩,然后上举。
平衡和协调训练
53
(三) 整体协调性训练
1.原地踏步走:踏步的同时双上肢交替摆臂,逐 渐加快速度。 2.原地高抬腿跑:高抬腿跑的同时双上肢交替摆 臂,逐渐加快速度。 3.其他:跳绳,踢毽子等等。 协调训练开始时均在睁眼的状态下进行,当 功能改善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有些训练项 目改为闭眼状态下进行,以增加训练的难度, 如:指鼻练习、对指练习等等。
途径
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系统、小脑、大脑
皮层
作用
接受信息,分析整合权重,传出运动指令 有意过程 无意过程——姿势反射
运动控制
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调整
身体平衡 静态控制:肌肉张力调整 动态控制
踝策略 髋策略
跨步策略
保护性伸展 保护性抓握
返回
13
量表法 Berg Balance Scale
14项内容
独立坐位,坐位起立,由站到坐,床椅转移, 独立站位,并足站立,踵趾站立,单足站立, 闭眼站立,转身站立,前伸,地面拾物, 转体一周,踏台阶
评分:
评测时间20分钟,满分:4 X 14=56 <45分提示跌倒可能性增加
<36分独立活动跌倒危险性100%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 进行相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46
第三节 协调功能训练
返回
47
一 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2.动作的频率 3.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 者的主动性等。
返回
48
二 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动作的练习由简单 到复杂。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 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3.针对性训练: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 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除了协调训练,还要进行相 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等。
平衡和协调训练 ppt课件
帕金森综合征等的平衡训练
17
三 、平衡功能训练
18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 支撑面积 • 平衡的条件 • 稳定极限 • 摆动频率 •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19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原则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 从睁眼到闭眼 •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20
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截瘫患者: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
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21
平衡训练方法-仰卧位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 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 髋、屈膝、足平踏于床 面的动作。
ppt课件
22
平衡训练方法-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15
观察法
•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ppt课件
16
平衡训练方法的分类
•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 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 和站立位训练
• 按是否借助器械分类:徒手、借助器械训练 •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类:静态、自动态、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 护,以免发生跌倒。
32
五 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 平衡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 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 行相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体育锻炼基本原则有哪些
体育锻炼基本原则有哪些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体育锻炼原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参与者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运用锻炼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下面就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一、自觉积极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指体育锻炼者有明确的健身目标,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活动。
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并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过程。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作息制度作保证,把体育锻炼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奏效。
?如何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积极性?(一)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树立正确的锻炼目的,把体育锻炼当作是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自觉需要,激发锻炼的主动性,从而调动锻炼的积极性。
(二)培养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倾向。
当一个人对一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对这项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到身心融为一体。
??二、讲求实效原则?讲求实效原则是指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根椐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对锻炼的爱好、要求和原有的基础,以及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来确定,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按科学方法进行锻炼,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如何在体育锻炼中讲求实效??(一)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用可行的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执行时应当严格,并注意阶段性的调整。
?(二)选择锻炼内容时,要注意它的练身价值,不要追求动作的形式,以及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去从事高难度技术动作的训练,而应选择简便易行、锻炼价值大、效果好的身体练习,作为身体锻炼的主要内容。
?(三)安排运动负荷时,以锻炼者能承受和克服的难度,一般自我感觉舒适和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准(计量标准见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
??三安全性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
为了保证体育锻炼的安全,锻炼者应做到以下几点:一.体育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进入活劝状态后,再进行较剧烈的运动。
第六章 平衡与协调训练
协调训练的训练顺序为 ➢ 从卧位开始练习,逐渐过渡到坐位、立位、步行; ➢ 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渐进行比较复杂的动作; ➢ 从睁眼到闭眼; ➢ 从大范围和快速动作到小范围的慢速动作; ➢ 复杂的动作应分解成多个单独动作进行反复联系,
直到能准确完成后方可将各分解动作合并一起训练。
➢ 协调训练方法包括轮替动作练习、方向性动作练习、 手眼协调练习、整体动作练习。针对不同病情,采 用不同的练习方式,达到良好协调状态。
1.桥式运动的目的 2.桥式运动的方法
(二)前臂/手支撑下俯卧位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前臂支撑下俯卧位静态平衡训练
前臂支撑下俯卧位静态平衡训练
2.自动态平衡训练
前臂支撑下俯卧位自动态平衡训练
3.他动态平衡训练
(三)坐位平衡训练1.长坐 Nhomakorabea平衡训练 (1)静态平衡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
第三节 协调功能训练
一、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二、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及顺序 三、协调训练方法 四、注意事项
一、影响协调训练的因素
1.与协调有关的感觉作用 2.动作的频率 3.与协调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此外,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认知和患者主动
性等,也会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减轻 干扰,增加运动趣味性、降低运动复杂程度来提 高训练效果。
3.迈步对策
➢ 当人体将向前扑倒时,此时踝对策已不能维持平衡, 只能主动迈出一步以免失去平衡。
二、平衡训练的原则
(一)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支撑面由大到小 2.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3.从稳定体位转换到不稳定体位 4.身体重心由低到高 5.从睁眼训练过渡到闭眼 6.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不注意下保持平衡 7.打破前庭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平衡
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持续性被动活动: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的治疗作用: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2.增强心肺功能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6.调节精神和心理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4.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及伸展性影响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1.拮抗剂的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的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骨组织的限制(二)病理因素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3.肌力降低4.关节本身病变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的结构2.早期活动3.全范围活动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关节挛缩: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体位转移技术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常见的康复护理技术
体位转移训练
体位转移(转换):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 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转移分类:独立转移→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者→教 会各种转移方法。 辅助转移→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者→ 教会掌握辅助转移的方法。 被动转移(搬运) 人工搬运 机械搬运
转移基本原则
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1.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尽可能 相等。 2.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床垫或椅面应有 一定的硬度。 3.两个平面尽可能靠近,必要时用转移滑板。 4.转移时注意安全,有多种方法可选时,以最安全、最 容易的方法为首选。
推拿手法的禁忌症
1.恶性肿瘤部位 2.骨折部位 3.正在出血或内出血部位 4.皮肤疾病(湿疹、癣、疙疹、脓肿等)患处 5.皮肤破损、水火烫伤患处 6.骨与关节结核患者 7.化脓性关节疾病 8.妇女妊娠期、月经期 9.剧烈运动后、极度劳累、饥饿状态等,或极度虚弱者 10.醉酒后神志不清者
肌力训练方法
等张收缩:适用于3—5级肌力的患者。采用大负荷,少 重复的方法。 举例:1.最大负荷的测定(10RM):举起10次最大重量 2.第一组:50%10RM 第二组:75%10RM 第三组:100%10RM 每组10次,组间休息1min,每日一次或隔日一 次,每周测一次10RM。 等长收缩:适用于2—5级肌力的患者。需设备少,费时 亦少。 举例:维持5~6s最大负荷等长收缩,每日6~20次,每次间 隔至少20s,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平衡与协调技术
影响平衡的因素
支撑面的大小和性质:支撑面越大,越平整越稳定 重心:重心越低越稳定 感觉: 躯体的感觉:主要对支撑基底的感觉和本体觉 视觉:对周围事物和人的感觉。 前庭感觉:感受空间位置和重力。 运动控制能力:如老年人下肢肌力下降站立平衡能力 下降
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教学方案 幼儿园体能训练
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教学方案一、概述幼儿园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身体协调训练是幼儿园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合理的身体协调训练,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运动基础,提高身体协调能力,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教学方案的重要性1. 提高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有效的身体协调训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运动基础,提高身体协调能力,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地进行各种活动。
2. 促进儿童身体健康成长通过身体协调训练,可以培养幼儿的运动神经系统,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从而促进儿童身体健康成长。
3. 培养儿童的运动兴趣和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身体协调训练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教学方案的制定原则1. 个性化教学方案应根据幼儿的芳龄、身体发育情况和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幼儿的身体协调训练需求。
2. 科学性教学方案应基于儿童运动发展规律和身体协调训练理论,科学合理地设置训练内容和方法,确保训练效果。
3. 全面性教学方案应包括多种形式和内容的身体协调训练活动,涵盖肢体协调、平衡能力、灵敏度、柔韧性等方面,全面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
4. 趣味性教学方案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通过游戏化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幼儿园身体协调训练教学方案的内容和方法1. 肢体协调训练肢体协调训练是身体协调训练的核心内容,包括手眼协调、双手协调、双足协调等训练内容。
可以通过投掷接球、双手交错拍球、双脚跳绳等活动,提高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
2. 平衡能力训练平衡能力是身体协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走平衡木、跳跃、单脚站立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增强身体控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训练的基本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动作的练习由简单到复杂
基本技术是各类动作完成技术中共同的最主要而简单的技术要素它寓于基本动作之中。
在进行基本技术训练时,必须注意好身体的发力顺序,做好动作细节。
并且,基本技术的练习必须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要重复练习,才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每一个动作都重复练习多次,使身体达到对这个动作的肌肉记忆及生理条件反射,才能起到对这一动作的强化效果。
3.针对性训练: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更有目的性
动作协调障碍又叫动作协调困难,动作协调困难的英文Dyspraxia是由希腊语翻译过来的:“Dys”表示损伤, “Praxia”跟“运动”或“行为”相关,字面意思就是运动或行为损伤。
动作协调困难(Dyspraxia),又名“发展性协调困难”它是一种功能失调症。
顾名思义,是“动作”上面有“困难”的意思。
这些状况在肢体的大动作上可以明显地看见。
有动作协调困难的人往往动作笨拙,手脚不灵活。
但是,有时候动作不协调的情形甚至在精细动作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比如说,握笔写字或画画的动作不协调,就被称为“书写困难”。
针对自身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性训练,全力去克服这一障碍,这样更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除了协调训练,还有进行相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等
为了更好地训练协调性,还要进行其他多项辅助训练,以便更快的提高协调性,其他辅助训练包括身体力量训练、平衡感训练、体能训练等多项身体素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