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要求
导线测量布设灵活,要求通视方向少,边长直接测定,适宜布设在建筑物密集、视野不甚开阔的城市、厂矿等建筑区和隐蔽区,也适合于交通线路、隧道和渠道等狭长地带的控制测量。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导线边长加大,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从而使导线测量成为中小城市和厂矿等地区建立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方法。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2.导线测量的外业要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选点、边长测量和连接测量。
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在踏勘选点前应到有关部门收集原有的地形图、高级控制点所在位置、坐标与高程等资料;在图上规划好导线的支布设线路,然后按规划线路到实地踏勘选点。
现场踏勘选点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便于测绘周围地物地貌的地方。
(2)相邻点间应能通视,以便于角度和距离的测量。
如果采用钢卷尺量距,则沿线地势应较为平坦,没有丈量的障碍物。
(3)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并便于保存之处。
(4)各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符合下表规定,最长不超过平均
边长的2倍,并避免过长过短边突然连接。
(5)导线点在测区内应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导线点位选定之后,要建立测量标志,使导线点在地面上固定下来,并沿导线前进方向顺序编号,绘制导线略图。
对于一二三级导线点,一般埋设混凝土桩,对图根导线点,通常用木桩打入土中,桩顶钉一小钉作为标志;在碎石或沥青路面上,可用顶上凿有十字纹的大铁钉代替木桩;在混凝土场地或路面上,可以用钢凿凿一个十字纹,再涂红漆使标志明显。
为了便于寻找,应量出导线点到附近三个明显地物点的编号、距离,用箭头指明点位方向,绘制草图,注明尺寸,称为点之记。
(整理)3.3 导线测量.
3.3导线测量(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1随着全站仪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工程测量部门对中小规模的控制测量大部分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
基于控制测量的技术现状和应用趋势的考虑,本规范修订时,维持《93规范》规范导线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和主要技术要求不变,将导线测量方法排列三角形网测量之前;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工程测量单位历年来实践经验、理论公式估算以及规范的科研课题试验验证,基于以下条件确定的。
1)三、四等导线的测角中误差采用同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值;2)导线点的密度应比三角形网密一些,故三、四等导线的平均边长采用同等级三角测量平均边长的0.7倍左右(参见3.3.3条文说明);3)测距中误差是按常用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精度的估算值,特别是近年来电磁波测距仪器的精度都相应提高,该指标是容易满足的;4)设计导线时,中间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采用50mm;起始误差和测量误差对导线中点的影响按“等影响”处理。
2关于导线的总长限差说明:对于导线中点(最弱点)即有: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中点的测量误差又包含纵向误差和横向误差两部分,即有:附合与高级点间的等边直伸导线,平差后中点纵横向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6)(3.7)式中:n 为导线边数,〔S〕为导线总长。
则,所求的导线长度的理论公式为:(3.8)分别将各等级的、S及值代入式(3.8),解出[S],即得导线长度。
3关于相对闭合差限差的说明:理论和计算证明,中点和终点的横向误差比值约为1:4,纵向误差和起始数据的误差比值为1:2。
则有,导线终点的总误差的理论公式为:(3.9)取2倍导线终点的总误差作为限值。
则,求导线相对闭合差公式为:(3.10)按1~3款计算,并适当取舍整理,得出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规范表3.3.1。
以上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在某测区的试验报告所提指标基本相符合。
4关于测角仪器和测距仪器的分级与命名:由于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写,一直沿用我国光学经纬仪的系列划分方法,即划分为DJ05、DJ1、DJ2、DJ6等。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与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与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5101630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 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控制测量—导线测量闭合导线(工程测量)
261.87 50.04 166.47 129.26
655.21 419.53 307.99 500.00
154.23 204.27 370.74 500.00
3
4 5 1
2
3352400
2
∑ 5400050 50 5400000
1137.80 0.30 0.09 0
0
辅 f (n 2)180
辅 助 计 算
点 号
观测角 改正 (左角) 数
改正角
坐标 方位角
距离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m ∆x/m ∆y/m ∆x/m ∆y/m
坐标值 x/m y/m
点 号
12
3 4=2+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500.00 500.00 1
2 1082718 1010827083352400 201.60183.30 83.92 183.35 83.90 683.35 416.10 2
前提:fβ≤fβ允 角度观测符合要求 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分配原则:相反符号,平均分配。 角度闭合差改正数:vi=-fβ/n 改正后的角值应为(n-2)180º
(3)根据改正后的角值和已知方位角推算导线边的 坐标方位角值
β为左角取正号, β为右角取负号。
(4)坐标增量计算
x S cos y S sin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分配
坐标增量闭合差:
fx x测
fy y测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限差: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fD fx2 fy2 k fs 1
S S fS
图根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K≤k允=1/2000。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3.6导线点埋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导线测量是一种用于测量导线长度和导线位置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通信等领域。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的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技术要求。
一、测量精度导线测量的首要要求是要求准确、可靠、可重复。
测量精度通常受到仪器精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并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方法导线测量有多种方法,包括直测法、差测法、反向测量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量任务。
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修正。
三、测量仪器导线测量通常使用的仪器包括全站仪、平板仪、测量带等。
测量仪器的选择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精度高、功能全面的仪器。
在使用仪器时,要进行仪器的校准和定期检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导线测量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测量方法、仪器精度等。
在进行导线测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提高测量精度。
五、不同等级导线的特定要求不同等级的导线测量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例如,在高精度导线测量中,要求使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测量方法,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精度。
而在一般等级导线测量中,要求采用较为简便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考虑测量精度和测量成本的平衡。
综上所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通过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可以确保导线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首先,导线测量的准确度通常采用误差限和相对误差两种方式来表示。
误差限是指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允许的最大偏差,通常以公称值的一定百分比表示。
相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对于导线测量来说,常见的准确度要求如下:1.直径、截面积和长度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要求误差限在0.5%以下。
2.电阻的测量精度要求也较高,通常要求误差限在1%以下。
3. 电阻温度系数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要求误差限在10 ppm/℃以下。
其次,导线测量精度还受到测量仪器性能的影响。
测量仪器的分辨率、灵敏度和稳定性是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常见的导线测量仪器包括电阻表、导线测量仪以及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的性能参数要求如下:1.电阻表的分辨率应达到导线长度的1/1000,通常要求为0.1mΩ。
2.导线测量仪的分辨率要求以实际测量长度的1/1000为准。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要求以达到能够分辨导线细微变化的程度。
最后,导线测量精度还受到测量环境的条件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电磁干扰都会对导线测量的精度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常采取以下措施:1.在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测量,通常要求温度误差限在0.01℃以下,湿度误差限在1%以下。
2.防止电磁干扰,采用屏蔽措施或者提高仪器的抗干扰能力。
3.校准测量仪器,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总之,导线测量精度的要求是根据测量目的、测量仪器性能以及测量环境条件来确定的。
在实际测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测量,以提高测量精度并减小误差。
通过精确测量可以保证导线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各种电气设备和电路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测量是工程测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主要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性要求:导线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导线的准确位置和长度,因此测量结果必须具有高精度和高准确性。
准确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距离准确性和角度准确性。
在导线距离测量中,应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技术手段,控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在角度测量中,应用精密水平仪和全站仪等仪器,保证角度测量的准确度。
二、稳定性要求:导线测量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因此要求测量设备和仪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测量设备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温度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
温度稳定性要求仪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具有相对稳定的测量性能,避免温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时间稳定性要求仪器在长时间的测量过程中,其性能和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三、可靠性要求:导线测量往往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包括山区、水域、城市等不同的地形和地貌条件。
因此,导线测量的仪器和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仪器和设备应具备防水、防尘、抗震等功能,以确保在恶劣环境下测量的正常进行。
此外,仪器的操作性要求简单方便,使测量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并熟练操作。
四、经济性要求:导线测量涉及到大量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
在测量过程中,要求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测量任务。
在仪器设备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测量仪器。
在测量方法选择上,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节约时间和成本。
五、安全要求:导线测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高空作业、水域测量等。
因此,要求测量人员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和要求。
在高空作业中,应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在水域测量中,必须配备救生设备,确保人员和仪器的安全。
此外,还要做好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n)导线⽹的设计、选点与埋⽯ 3.3.43.3.51扩展和寻找;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导线⽹⽤作测区的⾸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或多边形⽹,宜联测加密⽹可采⽤单⼀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形式;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视野应相对开阔,2个已知⽅向。
便于加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中均采⽤此形式。
(I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3.3.1注:表中为测站数;2当测区测图的最⼤⽐例尺为 1 : 1000时,⼀、⼆、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长度不应⼤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中均采⽤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于13cm 。
3.3.3导线⽹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于表规定长度的0.7倍。
注:1表中n 为测站数;⼆、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长度不应⼤于表中规 2当测区测图的最⼤⽐例尺为 1:1000时,⼀定长度的2倍;3测⾓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应符合表 3.3.1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中相应等级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于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不宜太⼤; 5 3.3.6需要⽽定。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导线测量
1、选点与标桩埋设对于新建和扩建的建筑区,导线应根据总平面图布设,改建区应沿已有道路布网。
点位应选在人行道旁或设计中的净空地带。
所选之点要便于使用、安全和能长期保存。
导线点选定后,应及时埋设标桩。
2、角度观测角度观测采用全园测回法进行。
各级导线网的测回数及测量限差与方格网角度观测要求相同。
3、边长丈量边长丈量的各项要求及限差,与方格网边长丈量要求相同。
4、导线网的起算数据在扩建、改建厂区,新测导线应符合在已有施工控制网上(将已有控制点作为起算点;若原有的施工控制网已被破坏,则应根据大地测量控制网或主要建筑物轴线确定起算点。
新建厂区的导线网起算点数据应根据大地测量控制点测定。
5导线网的平差导线网平差一级导线网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导线网可以采用分别平差法。
关于导线网平差法的选定,必须全面考虑导线的形状、长度和精度要求等因素,导线网构成环形。
应采用环形平差。
符合在已知点上的导线网由于已知点较多可以采用结点平差法。
对于具有2~3个结点的导线网,而采用等权代替发只有一个结点的导线网,可以按照带权平均值的原理进行平差计算。
第二节导线测量一、导线测量概述导线——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连续折线(导线边)。
导线测量——在地面上按一定要求选定一系列的点依相邻次序连成折线,并测量各线段的边长和转折角,再根据起始数据确定各点平面位置的测量方法。
主要用于带状地区、隐蔽地区、城建区、地下工程、公路、铁路等控制点的测量。
导线的布设形式: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导线网。
附合导线网自由导线网钢尺量距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注:表中n为测站数,M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表6J-1 图根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技术要求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2.导线边长测量光电测距(测距仪、全站仪)、钢尺量距当导线跨越河流或其它障碍时,可采用作辅助点间接求距离法。
(α+β+γ)-180o改正内角,再计算FG边的边长:FG=bsinα/sinγ3.导线转折角测量一般采用经纬仪、全站仪用测回法测量,两个以上方向组成的角也可用方向法。
测量工程师的导线测量规范要求与技术
测量工程师的导线测量规范要求与技术导线测量是测量工程师在测绘和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对于确保工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测量工程师在导线测量中遵循的规范要求和技术。
一、导线测量概述导线测量是一种利用测量仪器和技术手段来确定地面点之间距离和方位关系的测量方法。
它通常用于测绘和土木工程中,以确定地面上各种建筑物、道路、桥梁、管线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二、测量工程师的职责作为测量工程师,对于导线测量有着重要的责任和职责。
首先,他们需要熟悉并遵守测量规范和标准。
其次,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手段,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测量工程师还需要分析和处理测量数据,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三、导线测量规范要求1. 精确性要求:导线测量需要达到一定的精确性,以确保工程的准确性。
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和工程标准,测量工程师需要确定测量的精度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精确性。
2. 测量仪器要求:测量工程师应使用经过校准和验证的仪器设备,确保其精确性和准确性。
他们还需要了解不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以及对仪器进行常规维护和校准的要求。
3. 测量技术要求:导线测量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测量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并熟悉其操作和应用要点。
4. 数据处理要求:导线测量产生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测量工程师需要熟悉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软件,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四、导线测量技术1. 导线布设:在进行导线测量前,测量工程师需要进行导线布设,确定测量线路和测量点。
布设过程需要根据工程要求,考虑地形地貌和测量精度要求,合理选择点位和线路,并做好标记。
2. 角度测量:角度测量是导线测量中的关键环节。
测量工程师可以使用全站仪等仪器进行角度测量。
在进行测量前,需要校准仪器,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参考点,以确保角度测量的准确性。
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3.3 导线测量3.3.1 导线控制网可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
3.3.2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表3.3.2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注:表中n为测站数,D为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3.3.3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小于1:3。
3.3.4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作业前应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校,仪器性能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3.3.5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5的规定。
表3.3.5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数少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测回间应均匀配置度盘。
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时可不受此限制。
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四等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º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
][12n f N m β=3.3.6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方向测回间2c 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 互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该测回。
3 测回中重测的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数据作废并重测。
4 测站中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测站全部成果作废并重测。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I)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 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cm o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川)水平角观测3.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5秒。
7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伽。
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 3.3.8的规定。
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丈量规范之老阳三干创作(Ⅰ)导线丈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品级导线丈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3.3.1的规定.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年夜比例尺为1:1000时, 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 但最年夜长度不应年夜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 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越表3.3.1相应品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 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年夜于13㎝.导线网中,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年夜于表3.3.1中相应品级规定长度的0.7倍.(Ⅲ)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 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 1秒级仪器不应超越2格, 2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格, 6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5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年夜于1秒, 2秒级仪器不应年夜于2秒.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0秒, 2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5秒, 6秒级仪器不应超越20秒.4 赔偿器的赔偿要求:在仪器赔偿器的赔偿区间, 对观测功效应能进行有效赔偿.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 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发生偏移.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越0.3秒, 2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秒, 6秒级仪器不应超越1.5秒.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年夜于1㎜.水平角观测宜采纳方向观测法, 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不应超越表的规定.表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越±30的范围时, 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力, 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2 当观测方向未几于3个时, 可不归零.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 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 不应年夜于同品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 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功效.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 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 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 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 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0之差, 不应年夜于本规范表中相应品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 应符合下列规定:1 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年夜于2mm.2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 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越1格.四等及以上品级的水平角观测,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越±30的范围时, 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赔偿器的仪器, 可不受此款限制.3 如受外界因素(如地动)的影响, 仪器的赔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越赔偿器的赔偿范围时, 应停止观测.4 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 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测按时, 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 对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年夜于5mm, 对照准标识表记标帜中心的投影不应年夜于10mm.投影完毕后, 除标石外, 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秒, 长度元素应量至1mm.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 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 应重测超限方向, 并联测零方向.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 应重测该测回.3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越总方向数的1/3时, 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越总测回数的1/3时, 应重测该站.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 应按首级网相应品级的规定执行.每日观测结束, 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 当使用电子记录时, 应保管原始观测数据, 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Ⅳ)距离丈量级及以上品级控制网的边工, 应采纳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 一组以下也可采纳普通钢尺量距.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 短程为3km以下, 中程为3~15km.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 按(3.3.16)式暗示.m D = a+b×D ()式中, m D—测距中误差(㎜)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D—测距长度(km)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 应及时校验.当在高海拔地域使用空盒气压表时, 宜选本地气象台(站)校准.各品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 3.3.18的规定.表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 读数2~4次的过程.2 困难情况下, 边长测距可采用分歧时间段丈量取代往返观测.测距作业, 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测站对中误差不应年夜于2㎜.2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 应重测整个测回, 如观测数据呈现分群时, 应分析原因, 采用相应办法重新观测.3 四等及以上品级控制网的边长丈量, 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 计算时应取平均值.4 丈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纳通风干湿温度计, 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空中和人体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处所, 且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 指针不应滞阻, 且读数精确至50Pa.5 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丈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 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 可按本规范第和和 4.3.3条中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丈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每日观测结束, 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 应保管原始观测数据, 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表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内容
第二章公路勘测第2-1节测量符号测量符号可采用英文字母(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或汉语拼音字母(国家标准)表示。
当该项工程需引进外资或国际招标项目时,应采用英文字母;国招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字母。
每一公路项目应采用一种符号。
常用公路测量符号如表6.1-1所示。
公路测量符号表2-1续上表续上流速、计算行车速度V V设计水位 D.W.L. SW 设位历年最高洪水位H.W.L. GW 高位多年平均洪水位M.F.L. PW 平位历史最高流冰水位H.I.W.L. BW 冰位历史最高潮水位H.T.W.L. CW 潮位通航水位N.W.L. HW 航位普通水位O.W.L. TW 通位测量时水位S.W.L. LW 量位地下水位U.W.L. DW 地位东 E E南S S西W W北N N左L L右R Y面积 A A填高 F T 填挖深 C W 挖填面积AF AT体积V V长L,1 L宽B,b B,b高H,h H,h厚d,δd,δ直径D,d D,φ半径R,r R,r三角点△△GPS点○△○△第2-2节测量标志和记录一、测量标志1.标志的种类和用途(1)主要控制桩主要控制桩是指需要保留较长时间、反复用于各设计阶段和施工期间的控制性标志,主要有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桥隧控制桩、互通立交控制桩等。
主要控制桩应为预制或就地浇筑混凝土桩,其材料及规格如图6.2-1所示;当有整体坚固岩石或建筑物时,可设置在岩石或建筑物上。
(2)一般控制桩Array一般控制桩主要包括交点桩、转点桩、平曲线控制桩、路线起终点桩、×5cm×(30~50)cm或直径为5cm的木质桩。
(3)标志桩标志桩主要用于路线中线上整桩、加桩和控制桩的指标桩。
标志桩为(4~5)cm×(1~1.5)cm×(25~30)cm的木质或竹质桩。
2.标志的埋设(1)主要控制桩应选在基础稳定且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入地下,桩顶应高出地面1~5cm,并加设指示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
等级
附合导
线长度
(km)
平均边
长(km)
每边测
距中误
差(mm)
测角
中误差
(″)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差
方位角
闭合差
(″)
测回数
DJ 1 DJ 2 DJ 6
三等30 2.0 13 1.8 1/55 000 ± 3.6 6 10 —
四等20 1.0 13 2.5 1/35000 ± 5 4 6 —
一级10 0.5 17 5.0 1/15000 ± 10 — 2 4
二级 6 0.3 30 8.0 1/10000 ± 16 — 1 3
三级———20.0 1/2000 ± 30 — 1 2 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
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
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
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
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
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
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4)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20″;DJ 2 型不得大于30″。
5)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共同方向之间的角值互差应不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6)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在观测过程中某些方向的目标不清晰时,可以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
一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观测方向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可只联测零方向。
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一直没有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
3.四等以上导线水平角观测,应在总测回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
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不应大于测角中误差的两倍,一级以下导线可只测右角。
4.当联测高标架或不稳固的控制点时,应测定归心元素。
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圆筒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
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它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
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
5.水平角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应符合表4.1.6的规定。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表 4.1.6
等级
经纬仪
型号光学测微器两
次重合读数差
(″)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中两倍
照准差(2c)较
差(″)
同一方向各
测回间较差
(″)
四等及以上DJ 1 1 6 9 6 DJ 2 3 8 13 9
一级及以下DJ 2 —12 18 12 DJ 6 —18 —24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
6.水平角观测不符合表4.1.6要求时,应进行重测,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1)2c较差或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时,该测回应重测。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本站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
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站应重测。
4)因三角形闭合差、极条件、基线条件、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等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择取测站整站重测。
7.水平角观测结束后,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三角网测角中误差
(4.1.6-1)
式中:m β ——测角中误差(″);
W ——三角形闭合差(″);
n ——三角形的个数。
2)导线测角中误差
按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4.1.6-2)
式中:f β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 ——计算f β 时的测站数;
N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按左、右角观测的导线测角中误差:
(4.1.6-3)
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n ——三角形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