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哲学辩析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哲学辩析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哲学辩析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息息相关。

历史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而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更加深化了这个讨论。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进行辩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被主体性和权力关系所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构建,每个叙事都是有偏见和利益驱动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真实性的存在,并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无法被确定的。

然而,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否定。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真实性虽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接近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文献、考古学和口述历史等手段,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虽然历史的再现是有限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多角度的研究来逼近历史的真相。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历史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构建,每个叙事都是有偏见和利益驱动的。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的偏见和扭曲。

历史的叙事者往往会选择性地呈现历史事件,以满足自身的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接受历史的表面叙事,还要深入挖掘历史的背后动机和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也引发了对权力和话语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由权力关系所塑造的。

历史的叙事者往往是拥有权力和话语权的群体,他们通过叙事来塑造历史的形象和意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呼吁我们要关注历史叙事中的权力关系,要审视历史叙事者的身份和动机。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够看清历史叙事中的权力斗争和话语权的争夺。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的偏见和扭曲。

历史学中的主要派别与学派

历史学中的主要派别与学派

历史学中的主要派别与学派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拥有丰富的学术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在历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主要派别和学派,它们在对历史的理解、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偏重。

本文将介绍历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派别和学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

1. 传统主义派别传统主义派别是历史学的最早形态。

这一派别注重对文献和古代资料的研究,强调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代表性学者包括杜冈、海涅曼等人。

他们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严谨而客观,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2. 马克思主义派别马克思主义派别是20世纪初兴起的重要历史学派。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对历史变迁的影响,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推动力。

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派别有英国的历史唯物主义学派和法国的史料学派。

他们在历史研究中注重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分析,并强调历史的社会性和阶级斗争的决定作用。

3. 客观主义派别客观主义派别是以安纳尔学派为代表的学派。

客观主义派别在历史研究中强调对普遍规律和原则的追求,注重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解释。

安纳尔学派提倡以数学和统计方法研究历史,通过大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4. 文化史学派文化史学派强调历史文化的研究,关注社会、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该学派代表性学者有胡安·卡洛斯·略斯特拉、雅克·勒·戈夫等人。

他们试图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历史变迁中的意义和价值观的演变。

5. 结构主义派别结构主义派别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学派,以社会学家弗洛伊德曼为代表。

结构主义派别强调对历史宏大结构和形式系统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背后的普遍结构和模式。

该派别的研究方法以结构分析为核心,注重对符号、象征和意义的分析。

6. 后现代主义派别后现代主义派别是最近兴起的历史学派,对传统历史学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反思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历史认识方面,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对“客观性”的质疑,认为历史的解释是多元的、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这一观点对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就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进行探讨和分析。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就需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真理和主体性的重新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建立在语言、权力和文化认知构造上的,它是相对的、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存在。

真理也是多元的、相对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由社会、文化和权力关系所决定的。

在这样的认识框架下,历史的客观性也受到了挑战,因为历史的真相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和视角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故事性”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由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权力关系构建的“故事”,它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不同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力量所塑造和创造的。

历史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一个由社会和文化认知构造的“故事”。

这种对历史“故事性”的质疑,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历史的客观性产生了怀疑。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历史学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观点。

一些历史学家开始提出了“后现代史观”的概念,认为历史是一个多元、主观的构造,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相。

他们主张通过不同的历史视角和解释来理解历史,不再追求客观的真相,而是关注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这种新的历史观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对待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时,我们需要审慎对待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既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也要注意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质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因此对历史的客观性产生了挑战。

传统历史
学认为历史是客观的,可以通过客观的事实来还原过去的真相,但后现代主义指出,历史
并不是客观的真相,而是由不同的观点和权力构建而成的。

这种观点挑战了人们对历史客
观性的传统认知,使人们开始反思历史真相的建构和权威性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主观性,这意味着历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不同人不同时间下
的解读和再建构。

这种观点使人们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并非唯一的,而是受到当时文化、政
治背景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历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在特定背景下被建构的主观表达。


种观点对于人们传统对历史客观性的认知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文化建构,使人们开始关注历史的文化和话语的多样性。

传统
历史学往往忽视了历史的文化建构,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相性,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
的文化建构,认为历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被文化和话语建构而成。

这种观点使人们开始
关注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认识到历史的文化建构和话语的多样性。

这种观点对传统历
史观念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多元性和多样性的思考。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同时也给历史学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后,历史学家需要重新思考历史的真相和权威性,重新审视历
史的文化建构和话语的多样性。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需要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以便
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相和多样性,重新建构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X编者按: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的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影响之一,是它深化了人们对史学本身的认识,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联想。

不同于以往的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后现代主义没有提供有关历史发展的一般概念和模式,但它客观上却为史学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对此,我们应持一种开放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借鉴其某些内容为我所用,并洞悉其某些消极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和史学刘北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性的一种理论主张。

这首先就涉及到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

按照19世纪的进步理论以及20世纪的早期的现代化理论,现代性被说成是某些美好价值的实现。

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带来的物质丰裕、文化上的理性宽容等,都属于现代性。

凡是与之相反的东西,都属于非现代性或传统性。

现代化就是现代性因素战胜前现代性因素或传统因素。

但是,这种理解有简单化倾向,即按照一种价值体系把现代社会一分为二,把真善美归于现代性,把假丑恶归于社会发展的落后。

这种理解与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人的经验有所脱节。

经历了20世纪前半期的老一代目睹世界大战的严酷,在战后生长的新一代感到受压抑的苦闷。

在他们看来,极权、压迫没有被现代性所取代,而很可能就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特性中。

按照吉登斯的概括,现代性乃是对传统社会的超越,是一种17世纪以后逐渐出现的崭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形式,由四种/制度性秩序0构成,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行政监视机制和垄断军事暴力的民族国家。

因此,如果我们不是本质主义地看待现代性,不是把现代性看作是某种理念,而是看成历史性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说,到20世纪中期的现代性是第一期现代性,如果用以色列学X本/圆桌会议0由我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新组稿。

者艾森斯塔特的说法,就是古典现代性。

它的历史性特征既包括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以法律平等为特征的个人权利体系,同时也包括按种族、阶级、性别、性征、年龄、健康等划分的社会规训体制,还包括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体系。

方案-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

方案-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xa0\xa0\xa0拙文《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批评刍议》提出: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并不能实现历史现实的回归,它只能提供对于历史的又一种阐释。

[1]限于当时的材料和文章的篇幅,这一论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

在过去几年中,新历史主义可算是我国文学理论界比较关注的一种西方理论思潮,然而对其理论的局限似乎讨论得还不太多。

本文拟在这方面再作一点探索,并请教于同行。

\xa0新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起点正如新历史主义始作俑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及后来许多提倡或反对该学派的文论家所指出的,所谓“新历史主义”,乃是一种受到人类学“厚描”(thick\xa0description)说的启发,并把这样一种描述历史文本的方法与某种旨在探寻其自身可能意义的文学理论杂交混合后而形成的一种阅读历史——文学文本的策略,“厚描”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ZZord\xa0Geertz)等人论述人类文化属性形成过程时使用的一个术语。

在后者看来,独立于文化的人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里的“文化”不是指习俗传统一类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指主宰和控制行为的一整套制约机制——如、程序、规则、指令等。

因此,我们迄今获得的有关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把人置于他所处之中、对他与所处文化机制的关系反复加以描述而逐渐形成的。

格林布拉特认为,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也是这样。

文学阐释,尤其是在阐释文学作品所可能包含或表现的历史意义时,也必须将文学作品纳入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范式之中,而这种生活范式是一种超越作品,却能赋予作品一完整意义的集体性的。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的概念,即文学形象和文学意义是对人物与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地进行阐释的结果。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反复”,即阐释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个反反复复、没有止境的过程。

“‘新历史小说,后的历史写作与'历史真实,问题”笔谈(二)

“‘新历史小说,后的历史写作与'历史真实,问题”笔谈(二)

些 时 尚文体 中 ,都 可见 历史 题材 小说 的影 子 。 比 是一 种 真假 互渗 的写作 风 格 。的 《关 河 》。历史 题 材小 说 作 ,不像 新历 史小 说 ,你 甫 一 阅读 ,就 能清楚 其 所
的类 型化 表 明 ,历史 题 材在 这些 作家 身上 仅仅 作 叙历史的真或假 ,及其写作意图,“后历史写作”
历 史 题材在 类 型文 学 中仅仅 作为 题材 出现 ,我们 更趋 于 平 常 心 态 。叶 兆言 近 几 年 的历 史 题 材是
这 里 使 用 “后 历 史写 作 ” 首 先 是就 题 材 意 义 而 这种 典 型 ,特别 是 《刻骨 铭心 》,以一种 元小 说式
言的 ,在这 里 ,题 材就 仅仅 是题 材 ,它是 为 自身服 的 写法 凸显 历史 的虚 构 性 。这 是 一种 日常 视野
这里 提 出 的 “后历 史小 说 ”,之所 以冠之 以 “后 ” 象 。历史 只是 一 个符 号 ,比如说 夏笳 的 《泪罗 江
是想 表 明 ,今 天 的历史题 材写 作具有 了不 同 1990 上 》,其 中只有 历史 人 物是 真实 的 ,历 史人 物 的某
年代 的时代 规定性特 征 。
具 备 潮 流性 特 征 ,也无 法 形 成 流 派 ,而是 散 布 于 重要 的 。
各个 门类 ,有 类 型化 的倾 向。 比如说 架空 小说 、
再 次 ,就是 在一种 更具 有包 容性 的拟 真 的叙
穿越 小说 、科 幻小 说 ,甚 至青 春 文学 ,等等 。在 这 事 成规 中还 原 历史 的虚 构 性 和 El常生 活化 。这
之后如何叙述历史
史 小 说 只 是历 史 题 材 小说 的某 些 新变 。两种 说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拙文《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提出: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并不能实现历史现实的回归,它只能提供对于历史的又一种阐释。

[1]限于当时的材料和文章的篇幅,这一论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

在过去几年中,新历史主义可算是我国文学理论界比较关注的一种西方理论思潮,然而对其理论的局限似乎讨论得还不太多。

本文拟在这方面再作一点探索,并请教于同行。

新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起点正如新历史主义始作俑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及后来许多提倡或反对该学派的文论家所指出的,所谓“新历史主义”,乃是一种受到人类学“厚描”(thickdescription)说的启发,并把这样一种描述历史文本的方法与某种旨在探寻其自身可能意义的文学理论杂交混合后而形成的一种阅读历史——文学文本的策略,“厚描”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ZZordGeertz)等人论述人类文化属性形成过程时使用的一个术语。

在后者看来,独立于文化的人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里的“文化”不是指习俗传统一类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指主宰和控制行为的一整套制约机制——如计划、程序、规则、指令等。

因此,我们迄今获得的有关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把人置于他所处环境之中、对他与所处文化机制的关系反复加以描述而逐渐形成的。

格林布拉特认为,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也是这样。

文学阐释,尤其是在阐释文学作品所可能包含或表现的历史意义时,也必须将文学作品纳入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范式之中,而这种生活范式是一种超越作品,却能赋予作品一完整意义的集体性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着名的“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的概念,即文学形象和文学意义是对人物与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地进行阐释的结果。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反复”,即阐释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个反反复复、没有止境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研究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研究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对传统历史学方法论的批判,强调历史的主观建构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

本文前后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家如何处理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以及说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方法论的冲击与重构等等。

通过这些努力,历史学家可以更好地处理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为历史研究的公正性和包容性做出贡献。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历史研究;挑战1.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影响1.1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和重新思考在历史研究中,后现代主义质疑因批评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因政治权力、抗议、国民国家、经济系统、文化创造等强力驱动所强加的影响。

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历史叙事的思考方式。

[1]首先,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在于揭示了历史研究中隐含的权力关系。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叙事是在某种特定社会文化中,建立各种渠道和方式,发掘结构关系并体现意识形态的历史形态。

这种权力的控制不是唯一的,平等的,或历史唯一的方式,反而应该被批判和怀疑。

其次,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重新思考在于强调了历史故事的多元性和后设性。

历史故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唯一的展示,而是分散的,多样的展示形式。

每个历史叙述者往往有自己的角度,为史实提供不同的解释和评价。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和重新思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种思潮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推动历史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使其更具善良性,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示历史的真实。

[2]1.2后现代主义视角对历史故事的多元化和后设性的影响首先,在历史研究中,不同的历史叙述者被鼓励加入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口述历史、身体历史和社会记忆等,以提供不同的历史视角和体验。

这种多元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

其次,后现代主义视角还鼓励对历史文献的重新解读和批判。

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文献来源,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文献的后设性和多样性。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对于历史认识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后现代主义观点挑战了传统历史观念中客观性的地位,提出了对历史的多元解读和相对主义的立场。

下面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进行反思。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真理的怀疑上。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上的真理并不存在,历史只是一种叙事和解释的构建。

历史的真实性是无法被完全捕捉到的,而是由历史学家或者其他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历史的解释存在相对性,不同的群体或者个体可以有不同的历史理解和解释,没有一个固定的“正确”的历史版本。

这种观点对传统历史学中关于客观性的理解提出了挑战。

在后现代主义的眼中,历史是一种表达权力和斗争的工具,历史的叙述和解释往往是具有政治意图和权力斗争的结果。

历史的叙事往往是由强者撰写,他们试图通过历史的重构来强化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观。

通过这种方式,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或者曲解,历史的客观性被置于边缘。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揭示了历史叙事中存在的权力关系和政治操作,对于我们审视历史的方式提出了深刻的反省。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还对历史学的方法和工具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学中的那些被视为客观的证据和事实并不是无可争议的,它们同样被历史学家选择、解释和重构。

历史学家的观点、价值观和判断会对历史资料进行选择性的解读和呈现,这就使得历史的客观性难以实现。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研究必须将研究者的主观性和历史资料的相对性纳入考虑范围,而不是简单地相信客观事实的存在。

与此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也引发了对于历史的多元解读和多元历史的重视。

后现代主义认为每个个体和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记忆,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历史经验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历史变得多元化和富有争议性。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认为每个历史角色都是一个独特的历史体验者,他们的经历和理解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解释和传承。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一、概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文化和社会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对西方社会的思想、艺术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历史学作为记录、解释和理解过去的学科,也在不断地与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框架进行对话和碰撞。

当后现代主义思潮遭遇历史学,两者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对传统历史叙事、客观性和连续性的质疑上。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历史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可以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事实,而是一种被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所塑造和建构的叙事。

后现代主义主张一种更加多元、相对和开放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和情境性。

在这种背景下,历史学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研究方法和目的。

一方面,历史学家开始尝试引入更多的跨学科视角和方法,如人类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历史现象。

另一方面,历史学家也开始关注那些被传统历史叙事所忽视或边缘化的群体和事件,如少数族裔、妇女、底层人民等,以更加公正和包容的态度来书写历史。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对话和碰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来重新审视和思考历史学的本质和价值。

通过这种对话和碰撞,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内涵,也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简述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及其发展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文化思潮,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特别是在建筑设计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指时间上的“现代”之后,而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和演变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它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反抗,旨在颠覆传统的现代性观念。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背景与20世纪后期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变革的时代,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项思潮,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通过客观的研究方法和证据揭示历史的真相。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挑战使我们重新审视历史的客观性。

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真相的可知性。

传统历史观认为,通过归档、文献等证据可以辨别出历史事件的真相。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相是多元和相对的,不同的人会根据自身的立场和经历来解读历史事件。

同一件历史事件可以被不同的人解读为不同的事实。

这意味着历史的客观真相是无法被完全把握的,历史学家只能通过不同的固有立场去接近真相。

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的可叙述性。

传统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可以叙述的,历史学家应该通过客观的叙述来呈现历史。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叙述是有目的且受权力影响的。

历史学家的叙述选择会受到自身的立场、价值观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无法做到完全客观的叙述。

这使得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影响和偏见。

后现代主义关注历史的建构性。

传统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本质。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是被人们建构出来的,历史的意义是通过历史学家和社会共同建构的。

人们对历史的解读和评价会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塑造出不同的历史图景。

历史本身并不固定,而是在不断变化和重构的过程中产生意义。

以上所述表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观念的冲击,它使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历史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的挑战迫使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历史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历史学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立场和偏见,并且尽量避免主观偏见的介入。

历史学家也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结构,以及被忽视或边缘化的历史主体的声音和经验。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也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真相和历史叙述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真相是多元且相对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作为历史学家,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并试图在不同的历史观点中找到共通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与历史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与历史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与历史反思后现代主义是从全面批评和否定的角度展开它的观念的,也是在普遍的批评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以我们久以习惯的、普遍认同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后现代主义似乎不可理喻,所以用来指称和界定后现代主义观念的词汇都一定程度上带有贬义和嘲讽的色彩:无核心、无系统、无真理、反理性、反基础、反本质、反规律、碎片、主观、游戏、虚无、消解、摧毁、否定、唯心主义、解构一切、异质分裂。

许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否定一切,不可能对知识和文化的发展有任何贡献,至多只能是昙花一现。

但是事实却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面对各种批评和否定,后现代主义的渗透力和影响却越来越大,从上世纪中叶兴起至今,后现代主义已经逐步从艺术领域、渗透到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而微观史学、心态史、妇女史、日常生活史、新文化史等的纷纷出现,其中蕴涵的后现代元素已经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

人们也许并不确切了解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涵,但是很多人都开始熟悉德里达、福科、詹姆逊等后现代主义者的名字;人们也许并不熟悉他们对语言的阐释和对文本的定义,但是人们都开始使用“话语系统”。

在后现代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正视它和对它进行研究是最起码的态度。

后现代主义以解构我们长期形成和普遍认知的认识论基础和体系为特征,并没有提供明晰的替代性基础和体系供我们进行参照,也就是说,它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两者择一的选择,这为我们无论接受还是拒斥后现代主义都面临着尴尬和矛盾。

我们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和影响而故步自封,也不可能轻易地加入后现代的队伍来拆毁我们所得以立足的认知和实践基础。

也许,借后现代主义的眼光,反观我们所认知的基础的缺陷,并从中寻求积极的启示,也许是最为现实和可取的态度。

从历史研究领域来讲,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眼光对对历史的本真、历史发展、历史的未来、研究历史的角度等许多方面,甚至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历史基于一个普遍认知的前提和基础,那就是进步的发展的历史观。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历史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事实,是过去的经验和事件的记录。

然而,在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开始了一种反思式的历史认识,对历史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以及其对历史理解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述说”的概念,认为历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一种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构建出来的“构造物”。

后现代主义主张历史只是一种不完整和模糊的经验,它不能真正地反映过去。

与此同时,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观点,会导致历史的叙述不同。

这种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受到了一些批评,人们认为历史客观存在事实,并且这些事实是可以被探究和还原的。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也质疑了历史的普适性。

历史的普适性指的是历史事件和经验的普遍适用性,不受时间、地点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普适性只是一种理论化的构造,每种文化和社会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视角。

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主张要重视历史事件的地域性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当事人的视角和经验来进行。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也给历史学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否撤销了我们对历史真实性的信仰?如果我们不能相信历史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一个像“大屠杀”之类的事件,是否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由于某些格外暴虐的史学家制造的谣言?这些问题令人困惑且令人苦恼。

总之,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它进一步推动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和表达方式的思考。

虽然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面向历史的视角,使我们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本质和内涵。

最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残留,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和理解历史学问。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学术界盛行,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提出了挑战。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历史被视为一个多元、多义的构建,客观性被置于质疑之中。

这种观点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历史学研究中,引发了对历史认识的重新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这种思潮下重新审视历史的客观性。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实性的置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并非客观真实的再现,而是被不同的权力和话语所塑造和操控的产物。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多义的,不能简单地用客观的标准去衡量。

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历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理解,对历史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批判。

传统历史学往往以一种线性、连贯的叙事方式来呈现历史的发展,试图建立一个客观的历史叙事。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叙事是多样的,不同的历史叙事被构建在不同的话语权力下,呈现出多元、多义的历史视角。

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方式,对历史的客观性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引发了历史学界的深刻思考和讨论。

如何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下重新理解历史的客观性,成为了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历史知识的稳定性。

传统历史学往往将历史知识视为客观、稳定的,试图建立一个确定的历史真相。

后现代主义提醒我们,历史知识是相对的、暂时的,受制于权力和话语关系,不可能达到客观的标准。

我们需要更加怀疑地对待历史知识的稳定性,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知识是客观、稳定的,而是要从多种历史知识中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历史学界正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后现代历史学。

后现代历史学试图超越传统历史学的框架,重新理解历史的客观性。

它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多义性,试图解构传统历史学的叙事方式和知识结构,重新审视历史的真实性。

通过对权力和话语关系的分析,后现代历史学试图揭示历史知识的相对性和暂时性,以及历史叙事的多样性和多义性。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思潮,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传统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抱持着客观真实的追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并可以通过对事实的收集和研究来揭示历史真相。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提出了质疑,认为历史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历史并非真理的呈现,而是被人们主观构建和演绎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产生了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主观性进行了强调。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社会和个体主体性所塑造的。

历史叙述者的身份、立场、价值观念等都会影响他们对历史的解读和呈现。

后现代主义指出,历史实践者往往是借助自己的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来重构历史,并以自己的视角来书写历史。

历史的真实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历史叙述者的主观性所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多元性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不同的历史叙述构成的。

不同的历史叙述者有不同的视角、立场和价值观念,因此他们对同一事件或时期的解读往往是不同的。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德里达提出了“边缘理论”,强调历史中边缘群体的重要性,认为他们的历史经验和观点同样需要被重视。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使历史的多元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历史被理解为一种由多种声音和观点所组成的复杂网络。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理的概念提出了问题。

传统上,人们常常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历史学的任务是去揭示这种客观存在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理提出了质疑,认为历史真理并非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是被历史叙述者的主观意识所产生的。

后现代主义尤其强调历史的叙事性,认为历史是由不同的叙事构成的,并且不同的叙事都可以有自己的真理。

历史真理的概念变得相对化和多元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判历史的真实性。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权力关系进行了批判。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流传和习得是一种权力的行使,是对历史记忆和历史叙述的控制和操纵。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思潮,对于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质疑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点,并对历史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本文将从“客观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传统的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只需通过收集、整理史料,然后寻找历史的规律和真相即可。

而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历史是主观和建构性的,每个历史学家都会带有主观的偏见和立场。

他们认为历史是被历史学家建构出来的,并且由于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认识也会有所区别。

所以,后现代主义者质疑历史的客观性,主张对历史进行主体化的研究。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不是一个单一的线性进展过程,而是由多种因素和角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他们主张关注边缘化的历史,探究被忽视的历史议题和边缘人群的经验。

通过关注多样性的历史,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打破传统历史研究所固有的范畴和认识框架。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叙事性和故事性。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历史不仅仅是通过客观的论证和事实的堆砌来进行展示,而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传递和解释。

历史叙事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重新演绎,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连接和整体。

后现代主义让历史学家意识到叙事的重要性,并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关注历史事件的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者质疑权力和话语的关系。

他们认为历史研究是由具有权力的历史学家来掌控的,从而导致了部分历史被擅自篡改和遗忘。

他们关注话语权的分配和权力的斗争,并试图将边缘化的历史和群体的声音重新引入到历史中来。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历史研究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话语权,并试图在历史研究中提供多样性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者从质疑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强调历史的叙事性和故事性,以及质疑权力和话语的关系等方面,对传统的历史研究观念进行了挑战。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的冲击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也对理解历史的方法提出了挑战。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影响,还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在讨论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现代主义如何改变了历史观念。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强调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对现实世界多元性的认识。

在历史学领域,现代主义挑战了以往对历史的理解方式,质疑历史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传统的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还原历史的真相,而现代主义则认为历史是主观存在的,历史学家的视角和意识形态会影响对历史的理解。

现代主义提出了“相对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有不同的观点,历史就是由这些不同的观点构成的。

从反思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并非完全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而是提醒我们客观性的局限性。

历史不是绝对的客观存在,而是由历史学家的主观意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构建的。

历史的客观性是有限的,历史学家的观点和解释不可能完全客观和中立。

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是相对的和无法认识的,历史的客观性仍然是可以追求的。

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严密的研究和批判的反思,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尽量客观地解释历史的发展。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也提醒我们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历史并不是线性发展的,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元和复杂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不同的历史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解释来理解历史。

我们需要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不应该一味地把某种观点视为绝对的真理。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

反思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历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关于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争论,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对传统历史观念的质疑,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就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冲击进行反思和探讨。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对传统的理性、真理和现代性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在历史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历史观念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和挑战:1. 历史的多元性:传统历史观念认为历史有一个统一的真相和客观的现实,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历史是多元的、多样的,不同的人对历史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

2. 历史的叙事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人们的叙事构建而成的,历史是一种叙事的表达和解释,而不是简单的客观事实的记录。

历史是受到个体和社会文化影响的,是一种主观性的表达和诠释。

3. 历史的权力关系: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建构是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的,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政治力量都会通过历史叙事来塑造和操控历史的形象,从而实现其利益和权力的扩张。

以上这些挑战都对传统历史观念的客观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给历史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惑。

二、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反思我们应该看到后现代主义对历史认识提出的多元性和叙事性挑战。

历史的真相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包括个体的经验、社会的文化和权力关系等。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再简单地追求一个统一的客观真相,而是要接受历史是多维的、多样的。

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叙事的挑战。

历史是通过叙事进行传播和解释的,叙事者会受到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塑造和形塑历史的形象。

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的叙事性,并且要求叙事者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而不是随意篡改历史事实,以达到某种利益或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
有关历史性质的探讨,自19世纪兰克学派兴起后,似乎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尽管对历史的科学理解在20世纪初受到了新兴历史学派的挑战,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二者还是一致的。

然而,在人类跨入新千年之际,后现代主义向严谨的历史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致使历史的真实性本身成了问题。

历史的真实性何以存在?
“历史”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的historia,其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的事情,另一方面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和叙述。

因此,作为一种叙述的艺术,历史所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无论何时赋予历史叙事‘真实的故事’这一特征,需要强调的都应是‘真实的’这个形容词,而不是‘故事’这个名词。

” [1]也就是说,对真的追求,是历史学的核心目的之一。

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对于历史真实性的理解存在着两个方面,其一, 是人类的历史进程本身的真,其二是人类对历史认识的真。

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同一的,因为作为本体的历史事件,尽管具有纯客观的性质,但对于理解者的当下存在来说,那并不是一个经验的世界,而是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视野之外。

历史与当下的事实不一样,当下的事实具有历史事件所不具备的某种在场的性质,而历史事件在本质上是不在场的。

因此,对于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的直接认识是不可能的,人们只有通过文字、符号和遗存,经由分析、推理和想象,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历史认识所获得的真并不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客观存在,而是建立在历史事件的主体或后人对历史事件叙述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必然存在着一个历史事件本身和历史认识的真相符合的问题。

尽管在叙事与真实性之间是连续的,在形式上具有共通性,但每一个叙述者在记录或叙述历史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处于历史之外,以一个绝对客观的态度进行记录和叙述,而是南觉不自觉地在叙述中打上
时代或叙述者本人的烙印。

因此,历史学家在历史认识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并不是那个曾经发生过的客观的历史事件,而是记录和叙述历史事件的文本,他只有借助于历史叙述者的文本这一中介,才有可能触及历史的本体。

换言之,人们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只能是对历史叙述结果的研究,研究的是一种叙述的活动,不仅需要研究叙述的内容,而且需耍研究叙述的活动本身。

因此,他所得到的就是历史叙述的真,而不是历史本体的真。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历史是一门艺术,一门叙述的艺术。

那么如何理解19世纪科学的历史学所追求的客观性呢?
不可否认,19世纪历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但是,这种科学的历史学与作为叙述艺术的历史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也是建立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是在艺术的真实性上涂上了浓厚的时代特征。

首先,就科学的历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来看,19世纪是一个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在这个时代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任何其他的学科若想取得自己的合法地位,就必须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建构自己的体系,并努力在自身的研究中追求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性、客观性。

在这种形势下,历史学若想确立自己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自然难免走上客观化的进程。

而在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中,只有作为本体的历史事件才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

因此,19世纪的历史学来说,“如实地说明历史”就是最终的目的。

与此相关,对客观性的追求还有一个根源,即古典史学对道德史观和天命史观追求,导致以外在的目的来裁剪历史。

为此,也必须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

正如兰克所强调的,“对可靠资料的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所有这些应结合起来,目的是再现全部历史真相。

” [2]
其次,19世纪对客观性的追求,使历史学家们第一次对其所面对的全部的历史文本进行了清理。

一方面,在他们对证据加以前所未有的精确、严格的考证下,有关历史细节的知识大量地增加。

各种经过分析整理的史料,大最的问世,以及新考古方法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历史文本的内容。

另一方面,那些为了外在的目的虚构的史料被排除,从而使以历史本身为目的重新叙述历史成为可能。

但是,19世纪历史学对历史资料的考证,直接获得的并不是历史本体的真实,而是历史叙述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科学的历史学所面对的也是用以记录或叙述历史事件的文本,而不是历史事件本身。

对文本真实性的考证,并不能排除文本的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过程作为前提存在的意义的预设。

客观的历史学,仍然是以叙述的文本为核心的。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所得到的是历史叙述的真,而不是历史本体的真。

那么,客观性是如何可能的呢?
第三,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是与历史研究关注的对象密切相关的。

19世纪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胜利进军的时代,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国际舞台上的民族统一、自决是时代的主题。

因此,军政史也为19世纪历史学研究的核心。

正是将历史研究的对象限定在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伟大的英雄人物身上,那种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才有可能。

因为只有对上述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才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可供考证。

也就是说,这种客观性实质上是一种叙述的客观性,即通过以一个论断的形式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的陈述。

不但如此,这种客观性的获得还是以牺牲人类历史的整体性为代价的,对政治的偏重使史学研究变得日益狭隘,它不仅忽视了政治以外的其它因素,而且忘记了构成民族、国家的人、普通人。

正因如此,科学的历史学在20世纪初招来了多方面的批评。

但这种批评并没有导致历史研究的衰落,相反,它却导致了一场研究路线的分化和学术研究精密化的增长。

新的历史学派将研究的对象转向了社会的整体、
转向了普通人的生活。

其目的不再是追求历史事件的客观性,而是力图再现历史生活本身。

因此,尽管追寻历史的客观性那个“高贵的梦”破灭了,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依然存在。

那么,如何理解历史的客观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呢?
历史的客观性这一理解,是来源于自然科学,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力图使历史学科学化的一个结果。

尽管历史学科学化的进程对于历史学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必须明确指出,历史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是不同的。

因为历史学的对象与自然科学的对象截然不同。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是客观的自然存在,其发展变化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是可以重复、多次发生的,对它的研究可以借助人工的环境再现其变化的进程。

历史事件作为人类活动的表现,是个别的,不具有重复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性,人们也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在现实中重复这一进程。

对于历史的研究,人们只能通过对史料的考察,在思想中再现历史进程。

而这种历史进程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而不是回到生活本身。

而“‘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真正差别并非出于井然有序与混乱之间的对峙,而是在生活中缺少那种通过讲述将事件转变成故事的观点。

讲述不只是一种言辞行为,也不只是复述事件,而是一种以某种更高的认识形成的行为。

” [3]因此,历史学的研究中,就不可能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它所追求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是对历史进程中人的生存方式的再现。

历史学所追求的艺术的真实是内在于人类的历史进程本身之中的,这种艺术的真实就是在历史进程之中展现出来的人类的文化精神。

在某种意义说,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精神演变的进程。

而文化精神就表现于人类的共同体中。

因为共同体并不是与构成它的诸多个体对立的,其存在准确地说是因为这些个体在意识上的相互承认,并进而承认共同体本身。

这说明有一种叙事结构:共同体并不只是作为一个发展而存在,当其成员假定了相互认同的我们时,它还通过
对这种发展进行反思性理解而存在。

而在现代的共同体则是一个虚幻的、理性的共同体,它借助独立的个体生成的过程中对传统共同体的消解,把独立的个体彻底地排除于共同体之外,从而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的维度,以至招来后现代主义的反动。

因此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影响的思考,我们也不应仅限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真实性——客观历史的真实——的反叛,而是要从后现代主义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去理解。

就后现代主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来看,其核心是对现代主义所代表的那种绝对理性的文化精神的反动。

但我们也绝对不能因此就象后现代主义那样,把共同体的存在、人之存在的本真状态一起抛弃掉,应该在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的进程中,重建人类的共同体,其核心在于揭示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而这一点只有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反思性的理解才有可能。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人类文化精神的追寻,是当代思辨的历史哲学兴起的根本原因。

注释:
[1] C •洛伦茨:《历史能是真实的吗?叙述主义、实证主义与“隐喻的转向”》,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2期,第21页。

[2] 转引自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 页。

[3扣*卡尔:《叙事与真实的世界:为连续性辩护》,载《世界哲学》
2003年第4期,第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