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精品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65317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5.png)
2.邪入气营证 主症:高热口渴,心烦哭闹,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
稠密,甚至可见皮疹融合成片,皮肤猩红,小便黄少, 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舌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常用桑叶、薄荷、牛蒡子、 蝉蜕疏风清热、透疹达邪,连翘、黄芩、紫花地丁清 热解毒、清气泄热,赤芍、红花凉营活血、透热转气, 祛邪外出。
3
猩红热
一、概述
1.概念: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 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 伴糜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蜕皮 为特征。
2.好发季节及年龄: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各年 龄均可发病,以2~8岁儿童发病率极高。
4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猩红热的病因为感受猩红热时邪所致。 2.病机 猩红热时邪,乘时令不正,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 巴细胞升高
7~17天
5~25天
1~7天
突然高热、一般情 发热、咳嗽、流
况好
涕、枕部淋巴结
肿大
发热、咽喉红肿 疼痛
发热3~4天出疹, 发热1/2至1天出
热退疹出
疹
发热数小时~1天 出疹,出疹时热 高
无
无或斑丘 玫瑰色细小斑丘
疹,较麻疹细小, 疹自头面→躯干
16
(三)辨证论治
1、邪犯少阳证
主症: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 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舌苔薄 白或淡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常用柴胡、黄芩清利少阳,
牛蒡子、葛根、桔梗疏风利咽,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 通络消肿。
中医儿科学教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603fa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0.png)
03
中医儿科学常见病证
感冒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侵袭
症状: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治疗: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化湿利水等方法
预防: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等
咳嗽
病因:风寒、风热、痰湿、 气虚等
治疗方法:中药、 针灸、推拿等
治疗效果:缓解症状, 改善病情,促进康复
06
中医儿科学教学总结与展望
中医儿科学教学的总结
教学目标:培养具备中医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 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学基础、儿科常见病、儿科特殊疗法等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儿科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01 加强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的教 学,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素养
04 加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科研的结
合,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02 加强中医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教 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加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国际交流
05 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
竞争力
03 加强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注重脏腑、经络、气血、 阴阳的平衡
辨证论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 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扶正祛邪: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恢复机体的 正常功能
标本兼治:注重治标和治本的结合,既要解决当前 的症状,又要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
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特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db9d6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5.png)
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 上各有优劣,两者互补,为儿童健康 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交流与融合
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在学术交流、 临床实践等方面不断融合,推动着儿 科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02
中医儿科学-生理特点
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01
02
03
快速生长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身体各器官和系统都在快 速生长和发育,新陈代谢 旺盛,适应能力较强。
心肝疾病
如惊风、癫痫等,与儿童的大 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有关。
儿童疾病的传变规律
由表入里
由上至下
由实转虚
儿童疾病多从表证开始, 逐渐深入内里,如感冒
可转化为肺炎。
儿童疾病多从上焦开始, 逐渐向下发展,如咳嗽 可转化为下呼吸道感染。
随着病情的发展,实证 可转化为虚证,如长期
腹泻导致脾胃虚弱。
由单一到多脏腑
阶段性
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 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 的生长速度和发育特点有 所不同。
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 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 当的调整和干预。
儿童生理机能的特点
免疫功能较弱
儿童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 容易感染疾病,需要加强 营养和护理。
呼吸系统特点
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容 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和感染, 需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部分儿童可能存在先天不足,如母体胎养 不足或遗传因素,导致出生后容易患病。
儿童疾病的常见类型
01
02
03
04
时行疾病
如感冒、咳嗽、肺炎等,具有 传染性,常在一定区域内流行
。
脾胃疾病
如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与儿童的饮食结构和脾胃功能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4cda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6.png)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bedd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2.png)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aff69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4.png)
2023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儿科学常见病种•中医儿科学特色疗法目•中医儿科学调护与预防•中医儿科学典型案例分析录01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保健和个体化治疗,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临床经验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中医儿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中医儿科学起源与古代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在现代的发展现代中医儿科学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保障儿童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治疗原则中医儿科学的治疗原则是整体调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因人施治。
治疗方法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2中医儿科学基础知识1脏腑经络与生理特点23脏腑经络系统是中医儿科学的基础架构,包括脏腑和经络两个部分。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其生理特点是与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密切相关。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其生理特点是调控身体机能,维持阴阳平衡。
少儿体质特点与调理根据少儿体质特点,中医提倡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成长。
少儿体质特点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生理、心理和外部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节、运动调节、情志调节和药物治疗等。
病因与病理特点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内伤包括饮食、情志等。
小儿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变化,以及病情容易转化和传变的特点。
掌握病因与病理特点对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同时,还需询问家长关于小儿的症状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17f4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8.png)
营养不良病例
总结词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所致的营养缺乏状态。
详细描述
营养不良病例通常表现为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等症状,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和发育迟缓。中 医认为营养不良多因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虚为主。
05
中医儿科学未来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技术
食、调整饮食结构等。
饮食疗法需注意食物的性味和 营养价值,避免食用过于刺激
、油腻、生冷的食物。
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偏食、挑食等不
良习惯。
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是中医儿科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如保暖、防晒、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体质 和免疫力。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孩子的衣着和作息时间, 预防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发生。
04
中医儿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感冒病例
总结词
感冒是中医儿科常见病,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详细描述
感冒病例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可能伴随喉咙疼痛和 头痛。中医认为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关联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现代医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如内科学、针灸推拿学等密切 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两 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全面 保障。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defe8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a.png)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19f4d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46.png)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 病痫”、“婴儿瘛 ”的记述。
对于小儿(xiǎo ér)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 推《黄帝内经》为最早。
第五页,共44页。
病因(bìngyīn)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 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 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金元(jīn yuán)~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刘完素在《宣明论方·小儿科论》中 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并用辛苦寒凉 治疗小儿热性病,如将凉膈散灵活应用于儿科临床。
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 李杲重视调理脾胃,强调升降补泻。 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认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子而 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 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 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毛皆 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 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 足温,泄易已”。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 《育婴家秘》4卷、《幼科(yòu kē)发挥》2卷、《痘疹 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0335a21a37f111f1855b8f.png)
f其他
3、病理特点 a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b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四节 儿科四诊特点
一、 概述 四诊合参,重视望诊。 二、望诊 1望神色 2望形态 囟门闭合过早 头小 五迟证 解颅
畸形
囟门宽大,当闭不闭 前囟宽大,目睛下垂
前囟及眼窝凹陷,皮肤干燥
3审苗窍
婴幼儿泄泻阴伤
口: a 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猩红热 b 口腔破溃糜烂—口疮 c 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
a 发热3-4天出疹,疹形细小,状如麻粒,口腔出现麻疹 粘膜斑—麻疹
b 低热出疹,色淡红,出没较快—风痧
c 热退疹出,玫瑰红色—奶麻
d 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丹痧 e 斑丘疹大小不一,瘙痒难忍—瘾疹
f 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水液色清—水痘
g 大疱疹,疱液浑浊,疱壁薄,流出脓水—脓疱疮
4、二便 母乳喂养正常大便: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气, 日行三次 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内伤乳食 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苦闹—肠套叠 5、指纹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风关、气关、命关 三、闻诊 1 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急喉风 2咳声嘶哑如犬吠,白喉、急喉风
3、囟门 前囟:12-18月闭合 后囟:出生时、2-4月 4、头围
出生时33-34cm,前三个月后九个月各增长 6cm, 1周为46cm,2周为48cm,5周为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5、胸围
新生儿 32cm , 1 岁 44cm ,接近头围, 2 岁后渐大于 头围,其差数为岁数减1。 6、乳牙 4-10月 始出,2-2.5岁出齐,6岁出恒牙
பைடு நூலகம்
四、辨证论治 1以温阳散寒,活血化 瘀为治疗原则 2分证论治 a 阳气虚衰 参附汤 b 寒凝血涩 当归四逆汤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教材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df34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a.png)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各种儿科疾病。其中,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生机蓬勃等;病理特点包括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同时,中医儿科学还研究各种 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02 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4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选 用适当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 止咳药等。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外治法,如贴敷、 熏洗、擦浴等,以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或艾灸等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以治疗儿科疾病。
非药物治疗
推拿疗法
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按摩、 揉捏等操作,以舒筋活络、行气
通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面色、形体动作等,判断 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
审视苗窍
观察儿童的目、鼻、口、 耳、舌等苗窍,了解脏腑 病变的反映。
辨别斑疹
根据斑疹的形态、颜色、 分布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轻重和预后。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儿童的啼哭、呼吸、咳嗽等声 音,判断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嗅气味
通过嗅闻儿童口气、大小便等气味, 了解其体内湿热、食积等状况。
小儿病因病机特点
病因
01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乳食不当、饮食不洁,先天因素、情志
所伤。
病机
02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03
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同
时,由于小儿生机蓬勃,一旦发病也容易康复。
03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望诊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39a4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f.png)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消食化积、调理脾 胃为主,常用疳积散、理中丸
等中成药治疗。
04
中医儿科保健与预防
小儿体质特点与养生原则
小儿体质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有生长迅速、生机旺盛、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同时 ,小儿也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的生理特点。
养生原则
应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注重调理脾胃、调和气血、养心安神、培补元气等,促 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鼻塞、流涕为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注意小儿生活环境的适宜,避免 寒邪侵袭,合理饮食,增强小儿 体质,提高抵抗力。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为 主,常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颗 粒等中成药治疗。
小儿泄泻
疾病特点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以大 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 样、带有黏液为特征,多由感 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
近代中医儿科的进展
近代中医儿科在挖掘传统医学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中医儿科学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中医儿科学注重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推动了中医儿科的现代化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医儿科学的学科性质
要点一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
要点二
中医儿科学的特点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 的一门临床学科。
小儿各年龄阶段的保健重点
胎儿期保健
重视孕妇的营养和健康,避免过度 劳累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新生儿期保健
保持婴儿皮肤清洁,注意脐带护理 ,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婴儿期保健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8c537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f.png)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2023-11-12CATALOGUE 目录•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儿科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中医儿科的护理与调养•中医儿科的未来发展与展望中医儿科学概述01CATALOGUE定义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历史发展中医儿科学起源于古代,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儿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区别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身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疗目的;西医儿科学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的研究,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
联系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学都是关注儿童健康的学科,两者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儿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儿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中医儿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
通过对古代医籍的挖掘整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动中医儿科学的创新发展。
现状目前,中医儿科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中医治疗儿童疾病,同时,中医儿科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中医儿科学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理论体系的完善、诊疗方法的规范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努力。
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02CATALOGUE小儿生理机能未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发育迅速,机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和护理。
生理特点小儿病理变化迅速,病情易转化,易虚易实,寒热易变,且脏腑之间病理影响明显。
病理特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儿科疾病的主要外因,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病症。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会损伤脏腑气血,导致儿科疾病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 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 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 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该书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概括为“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
出贡献的医家和医著。
编辑版ppt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期与疾病作 斗争的过程中,对于儿科疾病,无论在诊断、 辨证、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方面,都积累了 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 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 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临床 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随着历史的发 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中 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一般划分为四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 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 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 脉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 则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 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 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 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一、中医儿科学编辑的版p萌pt 芽期(远古~南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
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 “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 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 子头部生病。销售各种医疗器械 网址:
编辑版ppt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 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 辑出,共分上、下二卷。
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 的观点,
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
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 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
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 明扼要。
以及“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 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其思想被后世通俗化地归纳为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世代 流传,充分显示了它对儿童保健的指导 意义。销售各种医疗器械 网址:
http://jcylqx.taob编辑a版opp.tcom
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 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 不成大”的观点,在其所著《备急千金 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于诸 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 有序例、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 嗽、癖结、腹满痈疽瘰疬、杂病等九门, 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载方75首, 共38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总 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 学的重要历史文献。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 书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巢氏 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 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 医儿科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版ppt
该书倡导的“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 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 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 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抱 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 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
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主要是观察 “面上证”、“目内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 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 “婴儿病痫”、“婴儿瘛 ”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 《黄帝内经》为最早。
编辑版ppt
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 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 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编辑版ppt
体质与针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 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 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上述四段经文,是儿科疾病的病因、病 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 质特点的最早记载。
编辑版ppt
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 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 “气鬲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 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 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 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 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继东汉 之后,儿科医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又有所进 展。
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
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
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
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
37卷等。
编辑版ppt
专科教育 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 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 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 年。
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 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
编辑版ppt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 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 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
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 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编辑版ppt
中医儿科学
编辑版ppt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 导,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 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 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 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编辑版ppt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 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