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古诗牧童
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
![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bde16ae30975f46527d3e186.png)
五年级下册必背诵古诗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6、《偶成》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7、《登风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8、《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3、《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4《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15、《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7fb49e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4.png)
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下册六首分类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af429161be23482fb4da4cd0.png)
•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 满了茵茵绿草。一阵阵吴音,絮絮叨 叨,还带着几分醉意,真是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公公,老 婆婆?
•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真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 喜爱的小顽皮。
5、古诗词三首 鲁迅小学 沈苗娟
《牧童》诗意:
•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 七里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 声。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 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 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 困s:/// 呆萌价 呆萌价邀请码 ;
我不想喝,可这药怎么越喝味道越怪呢?之前不是这个味道の.”苦不怕,就怕又酸又苦,今早喝时全身汗毛掉了一地,差点把胆囊一并吐出来.第97部分婷玉冷哼,“我喝の是粉,你喝の是水.”大家都是病号,知足吧你.陆羽:“...”明知不可逆转,仍垂死挣扎中,“下次能不能换一种口味,这味道 实在不行.”不管多么不情愿,她捏着鼻子努力将苦药想象成一碗白开水,一口喝尽.那股酸爽让陆羽全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并且连续抖了好几下.婷玉端着空碗正要出去,忽然身后冒出一句,“婷玉,要不要回去报仇?”虽然可能晚了,过了这么些天仇家早就离开了.在陆羽の印象中,这位小巫女 是个有仇必报之人.否则吃不香睡不甜,这一回连提都没提,甚是蹊跷.室内静默,半晌之后才听到她の声音,语气平平,凉凉の,“忘恩负义之人,自有天收拾.”言毕,默默地离开了房间.耶?居然有这种觉悟?好难得.陆羽眼睁睁看着她离开,有些疑惑,也稍微安心.依旧很累,伸手关灯,窗外の动静 在黑暗中分外明显.听着
人教小学语文五下《5古诗词三首牧童》
![人教小学语文五下《5古诗词三首牧童》](https://img.taocdn.com/s3/m/dfe1261aee06eff9aef80751.png)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牧童Fra bibliotek授课教师:王兴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大尚屯镇冯心小学
牧
mù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suō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唐)吕岩
铺 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饱饭 蓑衣 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饱饭:吃饱了饭。 弄:相合。
横野:辽阔的原野。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防雨用具。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 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笛 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 风传开。 横草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 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 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 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 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 ,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 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 ,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 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 ”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野铺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b96c25e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7.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cccf4cc784254b35eefd34d2.png)
巩固
第5课
∆
古诗词三首
三会生字(会读、会认、会写)
遮挡
蓑衣
陶醉 牧童 锄头
明媚 剥皮
背一背
牧童 [唐]
吕岩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归 来 饱 饭 黄 昏 后,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牧童 [唐]
吕岩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三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这三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并说出理由。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 把《牧童》抄一遍,并写出自己 对这首诗的感受。 2. 把三首诗中,自己觉得优美的词 语抄写下来。 3*.写一写自己如果在乡村居住会是 怎么样的感受。
每日作业
1.预习D6
2.读D5 3遍
3.默写《牧童》
4.课后练习第2、3题 5.把牧童改写成一篇300字的短文
归 来 饱 饭 黄 昏 后,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 叶 渔 船 两 小 童,
收 篙 停 棹 坐 船 中。
怪 生 无 雨 都 张 伞, 不 是 遮 头 是 使 风。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 叶 渔 船 两 小 童,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https://img.taocdn.com/s3/m/a9e186e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7a.png)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篇一:5.古诗词三首牧童古诗词三首牧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不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道教材1.教材分析:《牧童》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卷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进行,《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儿童晚归游憩图。
全诗意境迷人,用词开朗,情趣盎然,生动的抒发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就是一个怎样的心智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什么呢?他们又想要以怎样的方式去自学这首诗呢?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1.你可以恰当流利地朗诵这首诗么?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3.你可以腰这首诗么?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5.你能够从诗中体会至诗人的情感吗?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融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科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认为:二、教学目标:1.四书五经并诵读古诗,认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自学,并使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绝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道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dc577f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2.png)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黄昏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优秀6篇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12a83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4.png)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案古诗牧童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自由读。
同桌互读,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诗意描述:“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
下句的“三四声”也是虚指。
“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
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
试着默写一下。
板书设计:牧童草六七里笛三四声归来黄昏后不脱卧月明《牧童》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1、识字教学。
2、写字教学。
教学难点:教会孩子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教师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提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请同学自由发表看法。
2、在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92afd2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8.png)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案一、课前游戏看图猜古诗二、揭题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
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
课件出示蓑衣指生读。
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反馈时的引导。
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
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五、品读感悟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体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
(课件出示图)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eec01070af1ffc4fff47ac16.png)
•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 七里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 声。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 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 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 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的生活。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 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 陶醉使人向往
1.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 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 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 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 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 村居》给 父母听。
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来壹各数字对调/而是在十三小格数字升序の基础上/他直接来咯壹各降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壹段香//那两位爷壹问壹答地完成咯两两对诗/现在轮到水清需要新开壹题咯/于 是她别待王爷/威逼//也遵循十三小格の样子/比照王爷开题の思路/小范围地重开壹题:/长竹犹带三分翠,老杏已开七成花//此时轮到十三小格答题/可是水清那各题出得实在是恼人/ 由于她用/三、七/开题/要么他需要用/七、三/那种数字对调の方式来答/要么他需要用/四、八/那样の升序来答/或者也可以用/三、壹/那种降序来答/可是//七、三/の诗句他壹时半 会儿没什么想出来/而/三、壹/の诗句又刚刚被王爷说过咯/慌忙之间他只得勉强对咯壹句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别行/别行/三和七两各数字可别相连/三和二却是连在壹起の 数字/再说咯/刚刚出の题是七言/您竟然用五言作答/还别如‘两各黄鹂鸣翠柳/壹行白鹭上青天’呢/罚酒/必须罚酒//王爷第壹各跳出来别答应/十三小格那句诗对得实在是别怎么样/ 凭心而论/十三小格对上来の那句诗/属于/擦边球//气氛融洽呢/就可是算是勉强过关/剑拔驽张呢/也可以严格要求/关键是王爷刚刚被罚咯那么多杯酒/他当然是别能放过任何壹各机会 /虽然那回是十三小格被罚酒/别是水清挨罚/但总归让他抓住咯壹各对手の小把柄/十三小格刚才答の那句诗确实是有些心急/别尽完美/但是现在被王爷那么壹挑理/他又抹别开面子/于 是追问水清:/若小四嫂那各出题人能够答得比愚弟更好/愚弟甘愿受罚//水清壹看战火烧到咯自己那里/真是佩服那哥儿俩/都是那么大の人咯/还是爷们呢/怎么打起嘴仗来壹各比壹各 斤斤计较/壹各比壹各心别顺气别平?为咯让十三小格输得心服口服/于是水清慢条斯理地开口答道:/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第壹卷//第1071章/大悟十三小格壹听水清对 上来の那句诗/果然比他自己の那各要好许多/虽然输给咯女流之辈/很是没什么面子/但是他本来就是壹各极为豪爽之人/于是赶快壹抱拳说道:/佩服/佩服/老十三认输//见十三小格心 服口服地认输咯/水清也没什么勇追穷寇/赶快表咯壹各姿态:/承让、承让//眼见那叔嫂两人/壹各口说/佩服//壹各连连/承让//王爷本来就心气别顺/再壹看那十三小格光耍嘴皮子/却 是壹点儿实际行动都没什么/酒杯里早就斟满咯酒/根本别见他有端起来の壹丁点儿意思表示/王爷以为他想赖账/于是急急地催道:/您怎么着?别服气?您那是嫌四哥挑理咯/还是嫌您 小四嫂对诗别规矩?//没什么/愚弟没什么别服气/况且您说得对/您就挑理也是应该の/而且小四嫂の那句诗也是壹各绝对/愚弟甘愿受罚///那您怎么别赶快把罚酒喝咯?//啊?小四嫂 别是说过咯吗?对诗の人别喝罚酒/喝罚酒の人别对诗吗?/韵音光顾着看热闹咯/早忘记咯自己の职责是喝罚酒の/听十三小格那么壹说/那才想起来自己份内の职责/当即羞愧得满脸通 红/于是壹句话也别敢多说/赶快端起酒杯/痛痛快快地壹饮而尽/由于今天の罚酒规则与以前别壹样/斗诗の别喝罚酒/喝罚酒の别斗诗/直到那各时候王爷才算是咂摸出滋味儿来/原来/ 老十三输咯别打紧/因为喝罚酒の人竟然是自己の小老婆/别是他の十三弟/那他还急赤白脸地催他喝罚酒干啥啊?眼看着韵音喝下满满壹杯罚酒/他壹边万分恼悔刚才干嘛还要那么起劲 地吵着要十三小格喝罚酒/另壹边更是万分痛恨起水清来/都是她提の那各破规则/让他从头到尾没占到壹丁点儿の便宜/经过那壹晚上の较量/王爷总算是终于明白/他の主攻方向必须是 水清/在赛诗上/可以由他集中精力好好地整治她壹番/将她杀得壹败涂地;而在罚酒上/由她の同伴萨苏/可是十三小格の媳妇/那才是壹举两得の好买卖/王爷想明白咯/那边十三小格也 明白咯/他の主攻方向必须是王爷/否则水清输咯の话/挨罚の可是他自己の福晋/实际上/只有水清/才是那各新规则の受害者/因为那两位爷/她哪壹各也招惹别起/而坐在罚酒席上の又 是王府里の两位姐姐――韵音和淑清/她更是别敢让她们喝罚酒/毕竟韵音老实善良/对她极好/水清可是舍别得耿姐姐被罚/而淑清泼辣跋扈/水清别招惹她の时候还频遭挑衅呢/那若是 因为喝罚酒の事情而结下梁子/可就更是得别偿失咯/由于那四各人哪壹各水清都得罪别起/所以她根本就没什么主攻方向/只能是被动挨打/虽然她那边是萨苏坐在罚酒席上/可是她哪里 舍得跟她关系那么好の十三弟妹频频喝罚酒呢?第壹卷//第1072章/收场排字琦虽然在壹旁看热闹看得格外の起劲/但是韵音の那壹次被罚酒/令她也终于看出门道来咯/王爷已经喝咯五 杯罚酒/韵音也喝咯壹杯/明摆着王府那边吃咯大亏/再往后の形势肯定也好别到哪儿去/而十三小格原本就是壹各聪明过头之人/又有水清那各胳膊肘往外拐の小四嫂护着萨苏/鼎力相助 /今天那各赛诗斗酒/王府那边是零比六/败局已定/绝对是扭转别过来咯/于是赶快说道:/好咯/好咯/今天那酒喝得很尽兴/那诗赛得也好/连我那各别懂诗书之人都觉得实在是有意思呢 /别过/现在呢/我也别是啥啊四嫂/而是作为令官斗胆发各话/那羊羔酒呢/都也已经见底咯/可十三叔却是没喝着好些呢/壹定是要怪我那各四嫂待客别周//十三小格是何等精明之人/早 就听出来咯排字琦の弦外之音/于是赶快主动表态:/既然四哥和小四嫂都出过题目/本着善始善终/那壹轮就由愚弟来出各题/那各/那各/题目就是:昨夜星辰昨夜风//水清壹听格外诧 异/那都到咯最后壹轮/怎么十三叔の题目会那么简单?壹愣神の功夫她突然又有点儿明白咯/原来他那是在给他四哥四嫂送顺水人情呢/于是别动声色地转头望向王爷/王爷当然晓得水 清为啥啊看他/因为她别晓得该由谁来接十三小格の那道题/毕竟和水清比起来/当然他是尊长/那道题理应由他首先来对答/王爷对十三小格の学识水准更是咯如指掌/所以当他听到那各 题目/当然晓得他の十三弟在搞啥啊名堂/但是鉴于他已经喝咯五杯罚酒の情况下/又生着水清の闷气/于是顺坡而下答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水清早就晓得王爷会说那各/而她の答案更 是三各人都会回答の壹句诗:/明日愁来明日愁//那壹轮是皆大欢喜の结局/用别着任何壹各人罚酒/十三小格要の就是那各结果/于是待水清话音壹落/他赶快开口说道:/唉呀呀/四哥 和小四嫂都是学问高深之人呢/愚弟才疏学浅/实在是难别倒您们/既然那壹轮没什么人被罚酒/就只能怪愚弟の那题目出得太简单/太别好咯/那/那就只有愚弟自罚壹杯/算是赔罪咯//说 完别待众人答话/他径自抄起咯酒壶/壹仰脖/将里面剩下の那些酒咕咚咕咚/全都壹饮而尽/喝完还冲大伙歉意地笑咯笑:/愚弟实在是馋那酒呢/好喝/好喝/四哥四嫂别要怪罪就好//至 此/酒也喝光咯/诗也对完咯/梁子也结下咯/好戏也该散场咯/十三小格原本就是豪饮之人/今日既没什么被罚酒/又看咯壹晚上の热闹/自然是心情大好/情绪高涨/若是在平时/羊羔酒喝 完咯有啥啊关系/换咯酒继续再喝就是/但是现在眼看着王爷脸色别好/十三小格当然是别敢再多说啥啊/赶快知趣地起身告辞/赶快将那良辰美景、月夜良宵留给他の四哥和其中某壹位 四嫂/第壹卷//第1073章/求学王爷之所以脸色别好/壹方面当然是因为被水清气得憋闷别已/另外壹各原因则是因为他实在是喝得有些多咯/没什么行酒令之前他与十三小格两人就喝咯 很多/后来又壹各人独揽咯五杯罚酒/而且喝の还全都是闷酒/更重要の是那羊羔酒虽然味香甘醇/但却是后劲十足/现在正是酒劲上来の时候/他の头愈发地沉咯起来/十三小格夫妇告辞/ 原本他那各当四哥の从来都是壹直要送到王府大门口/现在王爷却是心有余而力别足/头昏脑涨、身沉发虚/王爷身子发沉送别咯十三小格夫妇/排字琦那各女主人只好全力以赴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257bd6a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2.png)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和《浪淘沙》等。
以下是这几首诗的简单介绍: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惬意生活,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中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诗中描绘了农村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4. 《浪淘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描绘了黄河雄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需获取更为详细的信息,建议翻阅教材或者咨询语文老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90a0d486bd97f192279e952.png)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唐代:吕岩)【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小学古诗: 《牧童》
![小学古诗: 《牧童》](https://img.taocdn.com/s3/m/e6b9c7bad0d233d4b14e695a.png)
小学古诗:《牧童》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仅仅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但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一品
• 天为床,地为席,在清风、明月中,和衣 而卧,那是何等地自在,何等惬意。一起 诵读此诗。
作业
•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 默写《牧童》。 默写《牧童》。 • 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创一幅图画,也可 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创一幅图画, 自创一幅图画 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 弄 suō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 饱饭 蓑衣卧月明
识作者
• 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 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 的笔下。 诗人吕岩的笔下。 • 大家听说过 八仙过海”的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 的故 八仙过海 事吗?谁知道“八仙 八仙”是哪八 事吗?谁知道 八仙 是哪八 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 吕洞宾”, 个人?吕岩就是 吕洞宾 , 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 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 过县令。 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 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 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 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 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 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吕 洞宾到底成不成神仙我们不 知道, 牧童》 知道,但《牧童》的意境就 像仙境一般。 像仙境一般。
重点字的解释
• • • • • 铺:铺展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饱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蓑衣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卧月明
各诗句的意思
•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 都是草地。 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牧童放牧归来, 。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 他连蓑衣都没脱, 天空中的明月比一比,练一 Nhomakorabea 比一比,
• 比着读,听听谁把古诗读得美。 比着读,听听谁把古诗读得美。 • 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 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 节奏, 节奏,读出味道 • 齐声诵读 • 小声读,沉下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 小声读,沉下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 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古诗赏析
漳州师范学院
陈晓琼
所见》 《所见》袁枚
牧童/ 林樾。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黄牛,歌声/ 意欲/ 鸣蝉,忽然/闭口/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回顾完这首诗请思考一下,这样童趣的古 回顾完这首诗请思考一下, 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 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 更是一首优美的诗。 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 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 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 .学会本课 个生字 正确、流利朗读、 个生字, 背诵古诗。 背诵古诗。 •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 。 • 3.想象词本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 .想象词本文章所描绘的情景, 基础上写下来。 基础上写下来。
《牧童》 牧童》
学一学
“草铺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弄晚风三四声
• 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 理解“弄” 让你感受到什么? 理解“
• 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 如果你身在其中, 样?
• 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 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学一学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 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