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合集下载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海南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深入理解和掌握海南地理知识是提高地理成绩的关键。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地貌地势、气候、水文、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对海南地理进行总结。

一、地理位置海南位于南海北部,东经108°37′—117°20′,北纬3°51′—20°05′之间,总面积约为3万多平方千米。

它东临台湾海峡,南濒巴士海峡,西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北界琼州海峡同省内广东省相对。

二、地貌地势海南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岛等。

全省地势自北向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丘陵多、山地少。

三、气候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常年偏高,全年无霜期,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

雨量丰富,集中在5-10月,全年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

四、水文海南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珠江、澄迈江和湖泊琼台湖。

海南的地下水资源也非常丰富,是供给农田灌溉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五、资源海南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

其主要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农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海南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矿和铁矿等。

农牧资源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海南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

旅游资源方面,海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温暖的气候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六、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海南也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资源的紧缺、土地的退化以及水污染等问题。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海南地理是一个庞大而有趣的学科。

了解海南地理的位置、地貌、气候、水文、资源以及环境问题等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海南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海南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总结,我们可以提高地理成绩,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海南半干旱地区分布图

海南半干旱地区分布图

海南半干旱地区分布图我们可以把海南分为五大区域,即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这五大区域主要是根据气候条件来区分的,五大区域分好后,主编再对各个区域来进行分析,简单易懂,帮助大家买好房。

东部:东部地区包括文昌、琼海、万宁及陵水的一部分,这一区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年均降雨量大,因为海南主要吹的是东南风(如下图),海洋季风从南海吹过来,东部地区是海洋季风登录的第一站,由于季风携带着大量的水蒸气,季风登录后就会形成降雨,因此,这一区域的年均降雨量比较大,属于海南的湿润地区,也是海南最潮湿的地方。

此外,这里也是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方。

由于雨量大,这里的植被长的非常茂密,覆盖率比较高,自然环境比较好,也是海南开发旅游起步最早的地方,所以这里相对较为成熟,开发的楼盘项目定位较为高端,是海南除了三亚以外房价最高的地方。

海南地形地貌:中部:中部包括保亭、五指山、白沙、琼中、屯昌、定安的一部分、乐东的一部分,我们从图2中可以看出海南岛的中部有两大山脉,分别为五指山山脉与黎母山山脉,这两大山脉把东南吹来的海洋季风给挡住了,因此这里的年均降雨量也比较大,由于山地里面空气流动性不好,水分不易蒸发,因此这里属于山地湿润地区,与东部地区一样较为潮湿,但植被覆盖率高,自然环境好,就是交通不方便,生活配套跟不上,所以这里的房价相比东部没那么高。

西部:西部地区包括乐东、东方、昌江,由于该地区位于两大上的西边,海洋季风被挡住了,因此这一区域年均降雨量是海南最少的地方,属于半干旱地区,气候比较干燥,植被覆盖相对要低些,但是这里是台风影响最小的地方。

由于西部开发起步较晚,生活、交通配套跟不上,再加上环境不是很好,所以这一区域是海南房价最低的地方。

南部:南部主要是整个三亚及陵水跟乐东的一小部分,由于三亚主要是以山地为主,对海洋季风的走向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这里的年均降雨两也比较少,加上三亚属于热带地区,常年温度较高,所以三亚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植被覆盖率一般,气候相对干燥,但是三亚作为海南旅游业来说可谓是佼佼者,知名度比较大,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所以三亚是海南房价最高的地方,也是海南消费最高的地方,三亚受台风的影响也比较严重。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海南地理是高考地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了解海南地理的特点和相关知识对于高考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海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地理位置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51′43″至20°05′18″,东经108°37′36″至117°10′16″。

东临北部湾,南界琼州海峡,西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北界雷州半岛,距岛内最近的岛屿是西北方的琛航岛。

二、地形地貌海南岛大致呈南北狭长形,整个岛屿呈山地平原混合的地形地貌。

海南岛地势跌宕起伏,主要由两个山脉组成,即中央山脉和南岳岭。

中央山脉位于海南岛的中部,纵贯整个岛屿;南岳岭位于海南岛的南部,延伸至海南岛的尽头,形成了海南的最高峰——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

此外,海南岛还有一些小型岛屿,如西南方的西沙群岛、南方的南沙群岛等。

三、气候特点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在全国降水最多的省份之一。

年均降水量在1500mm以上,大部分集中在5月至9月。

除了高降水量外,海南还具有高温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22℃至29℃之间。

海南的季风有明显的区分,夏季由东南季风主导,冬季主要受到北部东北季风影响。

四、资源禀赋海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以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为主要特色。

矿产资源方面,海南岛上有露天矿、坑口矿、砂砾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如铝土矿、锰矿、贵金属和宝石等。

海洋资源方面,海南岛周围的海域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众多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

另外,海南还以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闻名,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海南岛上的著名旅游景点包括三亚凤凰岛、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亚龙湾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对于海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海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资源禀赋具有独特的特点。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海南地理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海南在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了解中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

深入了解中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

深入了解中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海域的国家,其中最大的岛屿便是位于南海的海南岛。

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海南岛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化遗产以及多样的旅游资源。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自然特征、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

一、地理位置海南岛位于中国南部的南海上,与广东省相对,地理坐标为北纬18°10′至20°05′,东经108°37′至111°03′。

它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也是中国四个独立于大陆的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岛上最高峰为海拔1867.1米的万宁高山,地势较为陡峭,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征。

二、自然特征海南岛是我国独立的热带岛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首先,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2-26摄氏度之间,适合各类植物的繁荣生长。

其次,海南岛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

岛周围海域是各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海鲜资源丰富,让海南岛成为美食的天堂。

此外,岛上还有多个热带雨林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

三、文化遗产古代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南中国海的重要文化节点,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海南岛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习俗、艺术和建筑方面。

岛上的主要民族是黎、苗、壮、瑶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各具特色,独特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海南岛独特的地域文化。

此外,海南岛还有众多的古代历史遗址、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如鳌州古城、文昌阁等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海南岛的历史变迁。

四、旅游资源海南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首先,海南岛拥有壮丽的海滩风光。

白沙、三亚、亚龙湾等海滩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里的沙滩洁白细软,碧海蓝天令人陶醉。

其次,海南岛还有独特的温泉资源。

海南岛四季如夏,岛上分布着多个天然温泉,如三亚的南山温泉、博鳌的长寿温泉等,可以带给游客身心的放松和舒缓。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海南是中国最美丽、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拥有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常年气温在20℃以上,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

海南是一个拥有神奇地质、独特地貌和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岛屿,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海南的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位于南海北部东翼,东、西、南三面环海,是我国最大的岛屿省份,除省会海口外,全省行政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三亚市和儋州市等地。

海南省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整个岛屿被红河断裂带、中越深水直界裂谷带、南海微板块拆裂构造等控制形成,构造复杂多样,地质构造以火山活动、隆升及水动力作用为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貌类型。

海南岛的地貌主要由山地和平原构成,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有“天然动物园”之称的热带雨林以及珍稀物种如蓝眼鹈鹕、蜘蛛猴等居住其中。

而全省的平原则以丹霞地貌为主,有“中国丹霞之乡”之称的白沙市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海南还是一个拥有壮丽海洋景观的海岛。

它的近海浅海滩涂、深海浅海陆棚和深水海域,都是海洋生物的天然栖息地,有着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有时会受到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气温常在30℃以上,湿度大,是度假休闲、水上活动的绝佳场所。

而冬季则温暖宜人,是北国人们逃避寒冷的理想去处。

在海南,气候舒适,四季如春,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块净土。

在海南省自然地理资源丰富,有热带雨林、珊瑚礁、淡水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大小洞天景区、五指山景区、蜈支洲岛等。

这些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优美的景观、新奇的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于世。

这些风景区不仅是旅游者的胜地,也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绝佳场所。

海南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海岛、海湾、海洋等优美的海洋景观,这些海洋景观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相辅相成,形成了宛如仙境一般的美丽画卷。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位于南海的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的一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

海南岛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有关海南岛的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东经108°37′18″至117°30′45″,北纬3°51′14″至20°5′5″之间。

东濒南海,南界琼州海峡与台湾相对,西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北界广东潮汕地区。

地理位置使得海南岛成为南国明珠,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二、地貌特点海南岛地貌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山脉、丘陵、平原、河谷和海岸地貌等多种类型。

其中的最高峰是海南岛的皮影山,横亘于岛屿中部。

海南岛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和沙滩,如三亚湾、亚龙湾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三、气候条件海南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无严寒、无酷暑,四季如春。

海南岛平均温度2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600-2500毫米。

此外,海南还常年受到台风的影响,每年从五月到十月是台风较为频繁的时期,这也是人们不宜前往的季节。

四、植被资源海南岛的植被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由热带雨林、森林草原、季雨林、滨海湿地等组成。

这些植被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也为岛上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海南是珍稀濒危物种如华南虎、海南猕猴等的栖息地,也是国内重要的保护区之一。

五、矿产资源海南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锡矿、铜矿、锆矿、钨矿等。

其中,锦州龙头铁矿、委拉斯特铁矿等是岛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海南岛的矿产资源为岛上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国内的冶金和建材工业做出了贡献。

六、旅游资源海南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岛上有许多享有盛名的旅游景点,如三亚、海口、大东海、天涯海角等。

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海湾和沙滩,还有热带植物园、海洋公园、温泉等多种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海南高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海南高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海南高三地理知识点归纳海南地处中国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岛屿省份。

作为一个位于热带海域的地区,海南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

在地理学科中,海南的地理特点常被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

本文将概述海南高三地理知识点,深入分析海南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影响,以及相关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海南位于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之间,是我国南海诸岛的最大岛屿。

海南地势由中央山脉、东中南部山地、西北部平原等组成。

中央山脉为海南岛的主脊,沿中央山脉并延伸向南的是海南岛的分水岭。

二、气候特点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变化较小。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润适中。

冷空气南下时会给海南带来凉爽的天气,有时会有热带低气压和台风的影响。

三、地下水资源海南岛地下水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岛上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层中的砂石缝隙中,其中优质水占有较大比例。

海南的地下水主要用于渔业、农业和城市供水。

四、植被和动物资源海南岛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岛上植被类型主要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和热带草原。

这些植被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为海南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海南岛也是众多珍稀动物的家园,包括绿毛龟、海豚、孔雀、犀鸟等。

近年来,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动植物资源,海南推行了严格的环保政策和保护措施。

五、海南的经济发展海南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岛上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海南的旅游业成为岛上的支柱产业,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此外,海南也是中国的石油开发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海域油气资源。

不过,近年来,海南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对石油资源的开采进行了限制。

六、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岛上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便利,社会服务设施不断提升。

海南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盛产水果、蔬菜等农产品。

海南_地理科学实习报告

海南_地理科学实习报告

海南地理科学实习报告一、前言海南,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在我国地理科学实习基地中,海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实习意义。

本报告将结合我在海南实习的经历,对海南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地理位置与地形海南岛位于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东临南海,西接广西,北靠广东,南邻菲律宾。

海南岛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多山地,四周多平原。

山地约占全岛面积的47%,丘陵占10%,台地占47%,平原约占115%。

海南岛河流众多,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有41条。

三、气候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全年平均气温在22℃~32℃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16℃~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32℃。

海南岛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1 600毫米以上,中部和东部降水较多,西部和北部较少。

海南岛风力较大,每年有6~8级风力的台风约4~5次。

四、农业海南岛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等。

海南岛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岛耕地面积的90%以上,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

热带水果有椰子、菠萝、芒果、龙眼等,其中椰子是海南的特产。

热带花卉有三角梅、天堂鸟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五、工业海南岛的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旅游业、热带农业、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旅游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拥有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等著名景点。

热带农业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

六、经济近年来,海南岛的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 22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 30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 4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 257亿元。

海南岛的地理趋势

海南岛的地理趋势

海南岛的地理趋势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东北部,是中国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岛屿省份。

其地理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势:海南岛地势较为平坦,中部和东部为大部分的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地区,几乎是平坦的沿海平原。

2. 气候: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湿润,冬季温暖干燥,年平均温度在22-25摄氏度之间。

此外,海南岛还受到台风的影响,每年夏秋季节台风频繁,降雨较多。

3. 水系:海南岛四面环海,拥有丰富的滨海资源。

岛周围有琼州海峡、台湾海峡等水体,同时还有众多的海湾、河流和湖泊,如琼海、三亚湾、洋浦湾、文昌湖等。

4. 植被:海南岛地处热带气候地区,植被种类丰富多样,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滨海湿地等多种植被类型分布广泛。

此外,海南岛还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五指山和银定山的热带雨林。

5. 地理位置:海南岛地处中国南海重要的地缘位置,对中国南方沿海和东南亚地区具有战略意义。

它是中国的重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建设自贸港的核心区域。

总体而言,海南岛的地理趋势表现为平坦的地势、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水系和多样的植被,以及战略地理位置。

海南岛地质特征与自然资源开发研究

海南岛地质特征与自然资源开发研究

海南岛地质特征与自然资源开发研究海南岛是中国的一个热带岛屿,位于南海,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这个宝岛的地质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海南岛的地质特征与自然资源开发进行研究。

一、地质特征1. 地理位置海南岛位于南海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环绕着璀璨的海洋资源。

它向往来的东南季风暖流开放,海岸线长达1563.2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

2. 地质构造海南岛位于板块构造交汇带,是南海陆架结构的一部分。

其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壳上有多个断层与裂谷,这为岛上的地质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储量。

3. 岛屿类型海南岛属于石灰岛屿,拥有许多喀斯特地貌景观。

岛上有众多的岩溶洞穴、地下河流和地下湖泊,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和珍稀的生态系统。

二、自然资源开发1. 农业资源海南岛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岛上有大片的良田和果园,如三亚红心火龙果、万宁椰子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此外,海南岛还拥有丰富的水稻、热带水果和海产品资源。

2. 矿产资源海南岛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磷矿、铁矿石、稀土、锆石等。

其中,海南铁矿石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四,稀土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矿产资源为岛上的工业和能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生态旅游资源海南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岛上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东方巴黎、亚特兰蒂斯等景点,还有蓝天、白沙、碧海等迷人的海滩风光。

这些自然旅游资源为岛上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南岛是热带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之一,保护和利用海南岛的生物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 绿色发展海南岛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模式,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加大对农业、旅游业和矿业等行业的监管力度,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海南高考地理知识点

海南高考地理知识点

海南高考地理知识点海南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建省。

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海南的地理知识点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地理的不同领域和角度介绍一些海南高考地理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海南省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海岛建省。

其地貌特征主要由山地、岛屿和海洋构成。

海南地势起伏,山地分布广泛,境内拥有丰富的岛屿资源,沿海地区还有广阔的海岸线和沙滩。

2. 自然资源:海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方面,海南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储量较大。

能源资源方面,海南光能、风能和水能资源潜力巨大。

生物资源方面,海南是热带雨林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域。

3. 气候特点: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高,降水分布不均。

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山地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二、人文地理1. 居民特点:海南的居民主要是汉族,同时还有少数民族,如黎族、苗族等。

海南居民以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2. 经济发展:海南自1988年起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

海南经济以旅游业、农业、渔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海南旅游业以海滩度假和热带雨林探险为主打。

3. 交通设施:海南交通发达,主要依靠铁路、公路和航空。

海南拥有自己独立的航空公司,以及多个国内外航线。

此外,海南还修建了海南环岛高速公路,方便居民和游客出行。

三、环境问题1. 水资源:海南属于热带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一定的挑战。

海南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环境: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雨林和海洋生态环境,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生态破坏的问题。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是海南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海南的影响较为明显。

海南地质分析报告

海南地质分析报告

海南地质分析报告1. 导言本报告对海南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程和决策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和参考。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其地质特点非常独特,本报告将分析海南的地质背景、地理特征、地震活动以及岩石类型等内容,以期提供全面的地质知识。

2. 地质背景海南位于南海北部,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岛屿,地质历史悠久。

根据研究,海南的地质背景可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地质活动。

海南岛的形成主要源于火山喷发和地壳构造活动。

3. 地理特征3.1 地形海南拥有丰富的地理特征,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

山地主要集中在岛屿的中部和西部,山势险峻,多为喀斯特地貌。

丘陵则分布在海南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势相对平坦。

海南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和河口平原。

3.2 气候海南地处热带气候区域,独特的气候环境对地质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海南全年气温较高,且湿度较大。

海南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多台风来袭。

这种气候条件下,地质过程加速,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十分显著。

4. 地震活动海南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但不可忽视。

历史数据显示,海南多次发生过中小型地震,其中一些地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南部海域,这与海南岛的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然而,由于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对海南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较小。

5. 岩石类型海南地区的岩石类型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火山岩、喀斯特岩、沉积岩等。

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山地地区,是海南地区潜在的矿产资源。

喀斯特岩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其特征是溶蚀作用强烈,形成了众多的洞穴和地下河流。

沉积岩广泛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这些区域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6. 结论通过对海南地区的地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海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特征,对研究地质过程和发展相关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海南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但仍需要重视地震的可能影响。

3.海南地区有丰富的岩石类型,包括火山岩、喀斯特岩和沉积岩,这为矿产开发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潜在机会。

海南岛老城西海岸海滩粒度分析及地貌演变

海南岛老城西海岸海滩粒度分析及地貌演变

海南岛老城西海岸海滩粒度分析及地貌演变摘要:海滩表层砂粒度特征是海滩地貌演化和沉积环境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沉积物搬运、沉积以及再分配等过程中的集中体现,蕴含了丰富的海洋沉积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信息。

粒度在提取物源信息、区分沉积环境、反演水动力条件和分析沉积物运移趋势等诸多环境信息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可以判断老城西沙滩的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物类型变化很大,主要是受到多种营力的差异作用所致,还原了波浪、潮汐、风暴流和风成作用对沙滩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老城西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引言:近年来,对海滩表层砂粒度特征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但目前对海南岛澄迈县老城西海岸海滩表层砂粒度特征的研究尚不充分。

因此,研究海南岛老城西海岸海滩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现代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它们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对应关系,分析沉积动力过程和物源供应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海南岛老城西海岸提取沉积环境信息、揭示沉积动力机制以及阐明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澄迈湾研究现状海南岛澄迈湾地处琼州海峡南岸,潮流系统是主要的动力来源。

为了了解水动力条件和泥沙输运状况,赵洪波等借助遥感数据,对澄迈湾海域的悬沙分布、岸线演变以及泥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潮流动力向近岸有减弱趋势,而且泥沙的输运方向尽管有反复,但总体向西[1]。

李孟国等综合运用监测数据、遥感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获得更加精确的认识:(1)澄迈湾的潮波涨潮时段以西流为主,落潮时段以东流为主,而东水港的潮波却呈驻波性质;(2)澄迈湾岸线稳定,冲淤基本平衡,略有冲刷的状态;(3)波浪沿岸输沙由东向西,与潮波的输运方向一致[2]。

在热带风暴等极端事件下,澄迈湾的风暴增水幅度也是比较小,相比之下,海南岛的东岸和南岸要受到更大的影响[3]。

而正常条件下,澄迈湾的潮汐作用相较于海南东岸和南岸是最大的;受风暴冲击的影响正好相反,影响是比较小的[4]。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阶 地 面高 程 4  ̄4 形 成 于 11 8k ; 成 四级 阶 地 零 星 分 布 ,阶地 面高 程 约 5 形 成 于 0 2m, 2 . a 海 7m, 中更 新 世 晚 期 。 流 阶地 也 可 分 出 四级 : 级 阶地 高 程 约 2 局 部发 育 , 成 于 1. a 二 河 一 0m, 形 14k ; 级 阶地 高 程 约 3 形 成 于 4 . a 三级 阶地 高 约 5 4m, 7 2k ; 0m,其 基座 顶 面标 高 约 4 形 成 于 晚 1m,
维普资讯

本文 基于海南 岛北西 部一系 列阶地 面的 DG S测量结 果 , 合 已有年 龄资 料 ,试 图建 P 结 立 海南岛北 西部 的构造序 列 ,同时通过 分析王 五一 教断裂 两侧 阶地 面 的特 征 , 定该 断裂 文 判
要集 中在 地形测 量 和地质 测年 等数据 精 度 的制 约F]” , 阶地 剖 面 中所 取样 品测 年结 果 1 ] 在 1
的误 差范 围对判 定 阶地形 成年 龄 以及 相邻 阶地 之 间关系 的影 响较 大 ,而在 小 区域 内地形 测 量方 法 、精度 和工 作量等 条件 也不 同程 度地 约束 了 阶地 对 比口 。 随着 D S方法 的应用 ,微地貌 测量 的工 作时 间得 到 了 明显缩 短 ,同时 精度 也 有较 大 GP
形 成 于 5k 以 来 ; 成 一 级 阶地 发 育 较 好 ,阶 地 面 高 程 2 ~ 2 a 海 1 2m,形 成 于 晚更 新 世 至 全 新 世 之 间 ;海 成 二 级 阶 地顶 面 高 程 约 3 左 右 ,形 成 于 晚 更 新 世 晚 期 ; 成 三 级 阶地 较 为 发 育 , 2m 海
更 新 世 早 期 ;四级 阶地 高程 约 7 , 座 面 标 高 约 6 1m 基 0m,形 成 于 中更 新 世 晚 期 。这 些 阶 地 中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必修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必修

海南地理高考知识点必修海南,位于中国的南端,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因为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而作为地理科目的一部分,地理高考知识点必修,对于理解海南的地理特点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海南的地形特点。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之一,它东西长约16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总面积约为3.39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东部是山地地貌,有大小山脉纵横交错;西部则是平原地貌,有广袤的稻田和沿海湿地。

山地地貌给海南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而平原地貌则成为了农业和旅游的主要区域。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海南的气候特点。

由于位于热带地区,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一年四季温暖,无严寒季节,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根据气候特点,海南的种植业主要以热带作物为主,如水稻、红薯、香蕉等。

此外,海南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健康旅游者。

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海南岛拥有绵延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

著名的五指山、蜈支洲岛、亚龙湾等景点,都是吸引游客的热门地方。

此外,海南还拥有许多传统文化村落和历史古迹,如海口骑楼、儋州古城等,吸引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爱好者。

除了海洋旅游和文化旅游,海南还在近年来不断开发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比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三亚凤凰岗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着原始的森林、珍稀的植物和动物,受到了很多自然爱好者的关注。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也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海南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在增大。

如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是海南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海南的交通系统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

提高交通设施的便捷性,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是未来海南发展的重要任务。

浅谈海南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措施

浅谈海南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措施

浅谈海南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每年地质灾害都带给海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偶尔还有人员伤亡。

仅2016年,全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8处,直接经济损失536.7万元,与2015年相比,发生灾害增长3倍。

为此必须不断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力求探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海南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海南岛基本概况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地理座标为: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陆地面积339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1617.8公里。

有8个市,9个县,人口约900多万。

1.2海南的交通海南有海口美兰和三亚凤凰、琼海博鳌三个国际机场,有环岛高速铁路和环岛高速公路,还有贯通南北的东、中、西三条公路,海口港有船只通往全国和世界各地,交通方便。

1.3气候条件及水资源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

全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

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

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的三大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

全省水库面积5.6万公顷,其中松涛水库存总库容量33.4亿立方米,为海南省最大的水库。

2、海南岛的地质概况2.1海南岛的地形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地形,以五指山1867.1m为最高,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500m以上山地和丘陵区占全岛面积的38.7%。

100~500m山地丘陵区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100m以下台地、滨海平原区,占全岛总面积的11.8%。

2.2地层岩性2.2.1岩体①侵入岩类:海南岛侵入岩面积约12420km2,占全岛面积的36.2%。

海南岛的地理与气候环境

海南岛的地理与气候环境

海南岛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大陆人在海南购房,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对海南岛的地形地貌不熟悉,不了解海南岛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关系,因而无法定位自己喜欢的购房地点。

1.海南岛的地理概貌海南岛位于亚洲、太平洋的交接带上,居日本至新加坡的中段,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

海南省陆地有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

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180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1)海南北部。

儋州、临高、澄迈、海口以及定安和屯昌的一部分均为海南北部半湿润区,这里拥有一片美丽的大海,绵长的海峡横亘在北方。

由于毗邻琼州海峡,若走雷州半岛的陆路来琼,两块临近的大陆可以极大地减少航海的危险,由此,北部成为了极重要的登岛之地。

此外,围绕着北部地区的海也是迷人的,这里的海岸大多平缓开阔,沙砾细腻洁白,清澈的海水伴着摇曳的椰子树,轻抚着绵延的海岸。

北部有着辽阔的火山岩低丘台地,与隔海相望的雷州半岛一样,这里是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最强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堪称货真价实的“天然火山博物馆”。

(2)海南东部。

海南岛东部是台风频繁之地,曾有海南省气象局预报员郑艳做过这样的统计:在1950-2011年这62年间,全海南岛台风登陆总数是145次,在文昌登陆48次、琼海登陆27次、万宁登陆41次,在东部登陆高达116次。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海南岛台风大部分是从东部登陆。

按理来说,东部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应该次于海南其他地区,但事实并非如此,东部不单经济比西部发达也是海南第二大人口稠密地区,仅次于海南北部。

海南的地形与地貌

海南的地形与地貌

海南的地形与地貌海南省所属的岛屿,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

海南岛原来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连,后因地壳运动下陷,海水上淹,形成琼州海峡,使其与大陆分离,成为大陆岛。

南海诸岛则是由于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珊瑚繁殖和海底泥沙堆积综合作用布成的,属于海洋岛。

海南岛为一穹形山体,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占25.4%)、丘陵(占13.3%)、台地(占32.6%)、平原(包括阶地占28.7% )等组成。

整个地势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

由于深受地质构造和热带气候的影响,地貌发育具有多级层状地貌显著,火山地貌发育,沿海堆积平原广布,珊瑚礁和红树林海岸在我国最为典型等特征。

在生产上形成了以山地丘陵为中心的热带林业带,以低丘台地为中心的橡胶热作带,以阶地平原为中心的热带粮油作物带的布局态势,反映出农业生产的空间组合,深受地貌特征的影响。

山地以五指山为代表,它是海南岛的象征。

因长期受侵蚀切割,五座山峰起伏成锯齿状,东西排列。

从西面数起第二峰海拔1867.1米,为海南岛的最高峰。

第一峰次之,然后是三、四、五峰,远望巍峨壮观形似五指,“五指山”由此得名。

鹦哥岭海拔1811.6米,是海南岛的第二高峰,也是本岛三大水系的分水岭,还有著名的坝王岭、尖峰岭、吊罗山等。

这些山地是我省热带原始森林的天然宝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在山地中,还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

著名的盆地有通什盆地、营根盆地、东方盆地、乐东盆地,它们都是山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周围的内陆和西北、西南等地区,相对高度50-400米不等,丘陵下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湿润静风,适宜发展热带作物。

台地与阶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周围,一般海拔低于100米,相对高度在80米以下,包括熔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山麓洪积台地、变质岩台地和河流阶地、海成阶地等。

熔岩台地常见的地貌是火山锥,多布在海南岛北部,海府地区的马鞍岭、雷虎岭、旧州岭;临高县的高山岭、多文岭;文昌市的青山岭;儋州市的那白岭、笔架岭;定安县的龙门岭等都是火山锥.它们的喷发历史最早者距今100万年左右,最晚一次距今亦3—5万年。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张军龙;田勤俭;李峰;高站武;苏刚【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8(28)3【摘要】利用DGPS系统测量海南岛西部阶地,绘制地质地貌综合剖面,将西部阶地分为海成阶地和河流阶地两种. 其中海成地貌包括一条砂堤和四级阶地: 砂堤宽2~10 m,高程约10 m,形成于5 ka以来;海成一级阶地发育较好,阶地面高程21~22 m,形成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之间;海成二级阶地顶面高程约32 m左右,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海成三级阶地较为发育,阶地面高程40~42 m,形成于121.8 ka;海成四级阶地零星分布,阶地面高程约57 m,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河流阶地也可分出四级: 一级阶地高程约20 m,局部发育,形成于11.4 ka;二级阶地高程约34 m,形成于47.2 ka;三级阶地高约50 m,其基座顶面标高约41 m,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四级阶地高程约71 m,基座面标高约60 m,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这些阶地中均以二级最为发育. 晚更新世以来全区处于整体加速抬升的状态. 依据阶地面的综合剖面特征,认为王五-文教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较弱.【总页数】10页(P85-94)【作者】张军龙;田勤俭;李峰;高站武;苏刚【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新构造运动对贵州西部岩溶石漠化演化的影响 [J], 李明琴;王智勇;钱嵘;徐进;黄辛果;来楷迪2.海南岛北西部邦溪地区奥陶纪火山-碎屑沉积岩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源区及构造环境暗示 [J], 许德如;马驰;B.C.Nonna;李鹏春;夏斌;张玉泉3.海南岛陆重力场演化特征研究 [J], 李盛;王赵清;李砚;陈维超4.广东与海南岛沿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J], 李建生5.海南岛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J], 刘瑞华;张仲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仅约22O海里,从岛南的榆林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约65O海里。

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海南岛东南面约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

中沙群岛大部分淹没于水下,仅黄岩岛露出水面。

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1.8平方公里)。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广。

暗礁、暗沙、暗滩最多的一组群岛,陆地面积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的领土,南海诸岛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在国际海运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海南岛地貌分区和分类1地貌区的划分地貌区是根据岛内地貌的宏观差别,即区域地貌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的,它受宏观的新构造运动格局和影响新构造条件的大地构造基础控制. 海南岛全境可划分为 2 个地貌区,即北部台地平原区和南部山地丘陵区,其分区界线大部分为区域性断裂,这些区域性断裂有的是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有的则是二、三级构造单元界线,其两侧新构造升降情况或幅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地貌宏观特征的差异2. 地貌亚区的划分地貌亚区是在地貌区内根据区域地貌的具体差异来划分的次一级地貌,其划分的依据为:在山地、台地和丘陵区为区域性断裂,两侧为不同升降幅度所控制的切割深度不一的山地、台地、丘陵和山间盆地;平原为不同的新构造沉降幅度和河流堆积强度所造成的区域性地貌以及残留的丘陵区. 在全岛的 2 个陆地地貌区内共可划分出14个地貌亚区(见图1)I. 海南岛北部台地平原区:l. 文昌海积平原区;2. 云龙- 蓬莱- 大路熔岩台地区;3. 南渡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区;4. 永兴- 临高熔岩台地区;5. 王五- 加来海成阶地平原区II. 海南岛南部山地丘陵区:l. 琼海- 万宁沿海平原变质岩残丘区;2. 陵水- 榆林沿海平原变质岩山地丘陵区;3. 吊罗山- 同安岭岩浆岩山地丘陵区; 4. 琼中混合花岗岩山地丘陵区; 5. 儋州- 昌江花岗岩变质岩丘陵台地区;6. 海南岛中部红层地貌区;7. 坝王岭- 南高岭变质岩花岗岩山地丘陵区;8. 尖峰岭- 牛腊岭岩浆岩山地丘陵区;9. 西部第四纪滨海平原区图l 海南岛陆地地貌分区图地貌形态类型地貌形态类型是地貌的基本单元,它是论述有关地貌问题的基础. 在我国,已有许多地貌形态类型划分的方案,其中使用较广泛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山岳分类表”,但由于它明显存在着一些缺点,因此,笔者以4 km 2范围内的地形最大高差来划分地貌形态类型,并结合海南岛地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貌形态的分类指标(见表l);并且地貌形态类型的界线一般定在地形变化的转折部位.按表l 所列的分类指标划分海南岛的地貌形态类型,岛内台地面积占全岛总面积(33 920. 53 km 2 )的32. 6%,山地占25. 4%,阶地占l6. 9%,丘陵占l3. 3%,平原占ll. 2%;另外,岛内的水域(只计算>4 km 2 )及其他面积占0. 6%. 海南岛的地貌是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并存,且以台地为主,这对于正确认识省情和制订有关规划是很有意义的.表1海南岛主要地貌类型划分地貌类型海拔高度/ m 面积/ km 2 占全岛陆地面积/ %山地:中山/低山>800/500 ~800 6067. 6 /2555. 45 25. 4丘陵:高丘陵/低丘陵250 ~500/l00 ~250 2604. l6/l893. 55 l3. 3台地<l00 ll052. 4 32. 6阶地<l00 5724. 36 l6. 9平原<l00 3808. 85 ll. 2其他<5 2l4. l6 0. 6合计33920. 53 l00三、海南局部地区地形变化情况(以海南西部为例)根据海南西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实际,并考虑到统计资料详细程度与空间数据精度的匹配,对土地利用类型没有过细划分,仅将其分为:水田、旱地、建筑用地、林地、防护林地、荒草地、风沙化土地.建筑用地主要指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以及交通设施等用地,荒草地主要包括草地、灌丛以及其他未利用土地研究区各地类分布及各地类面积和比重分别见图2和表2.图2 八所和昌化地区193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Figure 1 Map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anghua and Basuo rejion from 1930s to 2000s20世纪3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20世纪30年代海南西部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植被覆盖率高,荒草地、林地面积广大.八所和昌化地区荒草地总面积分别为66.35 km2和35.39km2,占研究区比例的60.32%和44.23%.当时西部沿海地区荒坡旷野,极目皆是,如那旺、十所、八所一带,面积广大.森林主要分布在沿海低山丘陵及居民点附近,往内陆森林逐渐增多,昌化地区山地多,森林面积广,达20.74 km2,占25.92%,八所地区森林在居民点附近以及低山上有零星分布,面积有4.93 km2,占4.48%.德国民族学家H·史图博1931--1932年2次沿昌化江考察,看到沿途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二是耕地比重大,且以旱地为主.耕地在面积上是仅次于荒草地的土地类型,当时平均使用土地达到o.34 km2/户.耕地分布不连续,多沿河流沟谷分布,或者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形状狭长,呈小块状.八所地区耕地面积有35.01 km2,占31.83%,昌化地区耕地有19.58 km2,占23.52%.二区旱地分别是22.26 km2和18.85 km2,分别占耕地的63.58%和96.27%.三是居民点所占面积最少.居民点总面积仅有2.79 km2,其中八所地区2.01 km2,昌化地区0.78km2.当时,该区人烟稀少,据1936年调查,感恩县人口密度仅9人/km2,昌江县为16)k./km2.四是风沙化土地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不过仅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沿河地区,面积小.在研究区内,20世纪30年代八所地区风沙化土地有1.68 km2,昌化地区有4.24 km2,比重分别为1.53%和5.3%.风沙化的表现形式有裸沙地、半荒草沙地、荒革沙地、灌丛沙地等.沿海突出的岬角地区风沙化严重,昌化地区、四更地区、板桥地区、佛罗(莺歌海)地区等都是如此.岬角的西南海岸风沙化明显强于西北海岸.当时西部地区地极荒凉,杂树丛生,在高台地上可见白色浮沙,其上仍生长有耐旱之杂树,没有裸露的大片沙地,或者典型的流动沙丘.沙质土壤却是事实,居民所用竖井一年须疏浚一次,不然则淤塞成废井.20世纪5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到20世纪50年代,该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主要表现在风沙化土地面积扩大,林地面积、耕地面积减少.风沙化土地八所地区有23.62 km2,昌化地区有10.24 km2,分别比20世纪30年代增加了21.94 km2和6 km2,增长了14倍和2.4倍.在西部沿海地区都存在风沙化现象,其中以昌化地区、东方县南部沿海地区、东方八所附近地区、莺歌海以北沿海地区最严重.风沙化土地沿海岸线向内陆延伸,宽者达数千米.沿海地区土质多沙,生长有干生的有刺灌丛,多沙荒草原,莺哥海和咸塘附近有些流动的沙丘.生态环境风沙化的加剧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1954年5月2日,在东方县出现了少有的沙尘暴天气.林地面积八所地区和昌化地区比20世纪30年代分别减少了4.29km2和3.25 km2,减少比率分别为87.02%和15.67%.对森林的破坏到这个时期是最严重的,除在一些低山如昌化大岭、马岭上有一些成片的森林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森林,以前在丘陵岗地和村庄附近的森林也几乎绝迹.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惊人,2区分别减少了20.90 km2和15.80 km2,20世纪50年代2区的耕地面积仅及30年代的41.49%和19.31%.耕地总面积虽减少,但水田面积却在增加,其在耕地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昌化地区增加了2.09 km2,八所地区增加了0.73 km2.1949年昌江、东方、乐东3县水稻播种面积仅2.55×104 km2,1954年增至4.37×lO'km2,1957年则达到5.31×lO'km2.建筑用地增长较快,八所地区因八所镇的建设速度快于昌化地区,从2.01 km2增加到8.57 km2,增长了3倍多,昌化地区从O.78 km2增长到1.05 km2.荒草地八所地区变化不大,昌化地区有所增加,从35.39 km2增加到47.44 km2.20世纪70—8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20世纪50年代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到70年代已基本得到控制,耕地、森林面积增加,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965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各地大搞水田平整,开荒造田,水田面积大增,使70年代的耕地基本上是水田.在风沙化地区,通过种植木麻黄、桉树等,使风沙化趋于稳定.防护林面积增长迅速,八所地区增长了13.67 km2,昌化地区增长了6.28 km2.耕地面积增加,并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八所地区耕地面积比30年代多7.99 km2,昌化地区多1.28 km2.2区的风沙化土地面积缩小到5.43 km2和4.32 km2,比50年代减少了18.19 km2和3.95 km2,其中昌化地区的面积接近30年代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没有变化,只是耕地中水田比重降低,旱地比重上升,八所地区水田和旱地的比例由70年代的l:0.01上升至80年代的l:0.69,昌化地区由1:0.20上升至l:1.32.20世纪80年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可自行选择耕作方式,一些不适合种植水稻的耕地被改作旱地.21世纪初土地利用特点进入2l世纪以来,研究区土地利用仍然具有耕地、防护林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大,荒草地面积减少的特点.八所地区因城镇扩张、新建工业区、新建公路而使建筑用地增长迅速,比重已达19.25%.因农业基地的建设,如万亩香蕉基地、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万亩果园基地等,使耕地出现了集中连片开发的趋势,耕地比重上升,八所地区由20世纪70年代的42.94%上升到46.75%,昌化地区从26.08%上升到37.94%,增加的主要是旱地,水田面积略有减少.防护林地八所地区的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的13.98%上升为17.43%,昌化地区由lO.3l%上升为16.36%.荒草地比重八所由70年代的25.63%减少到9.87%,昌化地区由28.14%减少到8.08%.风沙化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化土地面积变化不大,八所地区略有减少,由70年代的5.43 km2下降为3.86km2.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研究区西临北部湾,因位于五指山和越南长山山脉的雨影区,降水稀少,其中东方是海南降水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仅1000 mm左右,而蒸发旺盛,蒸发量高达2 500 mm左右,是降水量的2.5倍,属于半干旱地区,干旱期长达—6个月.高温、大风、西南干热风¨¨加剧了区内的热害和干旱程度.土壤以沙质土为主,胶结性差,易被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