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杨信礼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杨信礼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讲课的题目是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战略思维的党。毛泽东是一位思想深邃、目光远大、具有雄才大略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他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观察事件、研究问题,制定引导党和人民走向胜利的战略策略。
抗战后期,驻延安美军观察团负责人谢伟思曾经这样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
邓小平是以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眼光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领导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反复告诫我们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 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江泽民把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作为对于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的要求。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
胡锦涛同志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21世纪,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的历史使命、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最要紧的是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总览全局、驾驭全局,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
这个地方就有几个概念性的东西需要讲一下,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战略思维?我们认为所谓战略就是筹划和指导实践全局的方略,就军事斗争事件来说,战略就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就发展事件来说,战略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一种全局性思维,是对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筹划和指导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艺术。
那么全局是由空间上的各个方面和时间上的各个阶段组成的系统整体和动态过程。
那么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全局性思维,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其重要,因为领导干部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相比,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时间跨度更长、影响更深远,因而更加需要具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地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转变等问题,从而实施正确而有力的战略领导,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
为了实施正确而有力的战略领导,领导者、管理者必须要有整体性思维、过程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做到总览全局、统筹兼顾、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一、整体性思维
我们先讲第一个思维,就是整体性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整体和运动过程而存在的。事物作为整体,包含着诸多部分;事物作为过程,包含着诸多阶段。事物的全局,就是由诸多部分、阶段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动态过程。着眼全局、兼顾各方、把握重点、优化结构、及时补缺是整体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着眼全局
我们先看着眼全局,就是要把全局作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那么领导者、管理者必须着眼全局,以全局的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全局目标为根本定向,根据全局的利益、整体的目标安排各个局部的活动。
首先,要把具体问题上升到原则性的高度来思考。要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大局、抓住关键,不能够就事论事、就现象论现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东奔西忙、疲于应付,做事无巨细、浑浑噩噩的事物主义者,这不行。
其次,要把局部问题放在全局之中来思考。从全局高度处置局部问题,以全局利益为标准判断是非得失,从全局高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要弄清全局和局部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
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会以正相关的方式表现出来,也会以负相关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关系是相辅相成,就是全局和局部同向运动,直接统一,比如全局是不动的,局部也是不动的,全局是进攻的,局部也是进攻的,多数局部打了胜仗,全局也打了胜仗等等,这是正向观,相辅相成;二是全局和局部相反相成,就是全局的作用与局部的作用是反向运动、间接统一,比如局部的退是为了全局的进、局部的守是为了全局的攻、局部的速决是为了全局的
持久、局部的失是为了全局的得。
有些事情从局部看可为,但是从全局看不可为,有些事情从局部看不可为,但是从全局看可为,当全局和局部在利益上发生了矛盾的时候就要以局部服从全局,我们不能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够急功近利而失去未来,不能够局限于局部的和一时的利益而忘记了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
毛泽东曾经以“毒蛇螫手,壮士断腕”作为比喻,说明“两害相全取其轻,两利相全取其重”的道理。
他也从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古训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者,就是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教条主义者反对必要的战略退却,认为退却丧失土地,危害人民,会打烂坛坛罐罐,因些他们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搞消极的防御战、阵地战、消耗战,结果是人地两失,红军遭受了巨大损失,根据地也守不住了。
那么针对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说“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统观全局,不愿意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连接,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连接,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他没有全局观念。
二战期间,在伦敦英美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书写着一首1620年的摇篮曲:为了得到一枚钉子,竟失去了一块蹄铁;为了得到一块蹄铁,竟失去了一匹马;为了要得到一匹马,竟失去了一位骑手;为了要得到一位骑手,竟失去了一次战斗;为了要在一次战斗中取胜,竟连国王也失去了,这就是因小失大。
那么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只有全局在胸才能够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局部的和暂时的失正是全局的和长远的得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是小失而大得,还是小得而大失必须在头脑中考虑清楚,我们决不可因小失大,无论是搞革命、打仗,还是搞建设、搞改革道理我想都是如此。
我们在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正是着眼全局,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控制力,我们现在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为了把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至于由于今天这种粗放的、不合理的发展模式而使明天的发展丧失必要的条件。
再次,要在事关全局利益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动摇,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当然我们为人处事也要抓大方向,要有大志向,不能够目光短浅;要有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