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以上揭诸例为代表的表述方式,导致了后人阅读的障碍。汉代的某些注释家(如高诱)已有所察觉,他们往往在注疏中指明一个句子中分别承接的词语,以使句意更为清晰或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
运用这一表达方式组成的语句,有时候,连一些经学大师也不得其解。《汉书·纪帝纪》:“中元 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便因诏书文简,以谥诔、策分承上文二事。”应劭不得其解,其解上二句,乃云:“皇帝延诸侯王宾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行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也。”“以策与谥诔连文,遂释为‘哀策’,于是上文‘列侯初封及之国’为赘文,而分承之义失矣。(俞樾等,1956:223)”
(15)《杜伯釜》(《集成》9,4448):“杜伯作宝盨,其用享孝于皇神祖考于好朋友,用DE]寿,丐永令。”
(16)《叔向父簋》(《集成》8,4242):“余小子嗣朕皇考,肇卧型先文祖,恭明德,秉威仪,用重恪奠保我邦我家。”
“用重恪奠保我邦我家”一句,《铭文选》409无释。按:西周金文中的“奠”,有安定、平定之义,于西周晚期金文凡十二见,除本铭之外,其宾语为“王令”者凡四见,为“师”者一见,为“四方”者一见,为“四国万邦”者一见,余皆为“周邦”。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四方”、“四国万邦”与“周邦”以及本铭的“我邦”,均指周邦。再者,叔向父禹所“保有”的对象,不可能是周王的“邦国”。所以,“奠保我邦我家”,如果分开来表达,就是“奠我邦”、“保我家”。
1 引言
上古汉语中的合叙句,不仅有语言简炼、句式错综等表层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且还突出了为文个性。与此同时,它也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不便或障碍。在汉代,合叙句式已经成为注释家解释经典的一个内容。所以,上古汉语合叙句的整理与研究,对汉语修辞史以及上古文献的释读都有着重要意义。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牛鹏涛清华大学历史系摘要:由清华简《系年》与金文对照,印证了河南辉县一带所出的“子龙” 、“子龏”、“龏子”类具铭铜器中的“龙” 、“龏”字可读为文献中“共伯和”之“共” ,二者用字相通,地望一致,族属关系可能密切相关。

秦公簋器铭中的“宓宅禹迹” 可与清华简《系年》中的秦襄公“东居周地”相对照,由此对秦公簋的作器者进行推定,支持秦景公说。

关键字:清华简《系年》子龙鼎秦公簋新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内容涉及“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的许多重大史事,除可与《春秋》经传、《史记》、《竹书纪年》等相对比外,许多地方还可与青铜器铭文相互参证,给人许多新知。

如李学勤先生已撰文重点指出《系年》简文可与大保簋(《殷周金文集成》4140)、簋(《集成》4445)相互印证,1对于厘清古史重大问题深具意义。

除此之外简文可与金文互证的地方尚多,笔者限于学力,仅择浅显处试陈一二,以祈方家教正。

《系年》第一章中,记载有关于“共和”史事的内容:2(至于)王(厲王,厲王)大(虐)于周,卿(士)、者(諸)正、萬民弗刃(忍)于氒(厥)心,乃歸(厲)王于(彘),龍(共)白(伯)和立。

十又四年,(厲)王生洹王(宣王,宣王)卽立(位),龏(共)白(伯)和歸于宋〈宗〉。

“共和行政”问题因古书的两类不同记载系统而久有纷争。

“共1李学勤:《清华简< 系年>及有关古史传说》,《文物》2011 年第3 期。

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 年。

和”所指的对象,在文献中记载最多的说法是“共伯和”,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

⋯⋯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

宣王有志,而后效官。

'”该段内容与清华简《系年》“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摘要】:漢代的銅器銘文既包含著重要的史料,又是印證中國文字書法演進過程的實物依據和豐富的藝術遺產。

經過前人與時賢的努力,漢代銅器銘文的著錄與研究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這不但為以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而且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也頗多可借鑒之處,其研究成果也為我們的繼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體而言,以往的研究的重點是對銘文的釋讀與考證,以及文字内容的闡釋與曆史文化問題的探討;個體的考證和例舉性的研究比較多,相比較而言以文本本體為研究對象的基礎性研究遗不多見,和語言文字相關的研究還較為薄弱。

本論文分緒論、漢代銅器銘文詞語通釋、文化研究專題和附錄四部分.緒論部分,介紹本論文的選题緣由、漢代銅器銘文研究現狀、論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詞語通釋部分以“以字带詞”的形式,在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漢代銅器銘文中的語詞進行通釋。

銅鏡銘文釋文只涵蓋新莽和東漢時期,主要依據各種材料49種所給出的釋文並重新核對。

其他銅器銘文(不包括印文)主要依據:從北宋《宣和博古圖》開始至二十世紀中期傳統金石學著作中收錄的漢代銅器銘文;建國後各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和個人出版的銅器銘文著錄中收錄的漢代銅器銘文;考古發掘報告以及主要的文博期刊中有關漢代銅器銘文的文章。

文化研究專題主要就銅鏡銘文中出現的如“西王母東王公”、“黄帝與伯牙”、“王子喬與赤松子”等神話形象進行探討,分析蕴含其中的文化涵義。

附錄部分,分漢代銅器銘文匯總(材料來源及其簡稱對應表)和待釋字兩部分。

【关键词】:漢代銅器銘文詞語通釋與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K877.4【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11緒論11-21一、論文的選題緣由11-12二、漢代銅器銘文研究現狀12-20三、論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0-21上編通釋篇21-409一、凡例21-25二、通釋正文部分25-409A25-28B28-49C49-82D82-105E105-107F107-124G124-144H144 -166J166-198K198-203L203-225M225-233N233-240O240P240-246Q2 46-260R260-265S265-298T298-311W311-322X322-344Y344-379Z379-409下編文化研究專題409-426(一)西王母與東王公409-411(二)黃帝與伯牙411-417(三)王子喬與赤松子417-426附錄426-549一、漢代銅器銘文匯總426-546材料來源及其簡稱對應表542-546二、待释字546-549參考文獻549-566著錄類549-555論文類555-566後記56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郭沫若辞章视点金文考释方法运用举例

郭沫若辞章视点金文考释方法运用举例

古的学术高峰。 受郭 沫 若 、 唐 兰、 杨树达 、 陈 梦家 等 学 术 前 辈 治学范式 的影响 , 我们 自 9 0 年代起开始整理先秦 汉语书面文献与 出土文献修辞 格式或行文条例 , 并 以辞章 为视 点 检讨 学界 关 于 商周 出 土文献 的考

墨 刑 有 面 部 整 体 施 墨 与 两 侧 施 墨 两 种 类 型
字 为 什 么从 黑 是讲 不 出道 理 来 的 , 现 在 知 道 黜 也 是墨刑 , 就好 懂 了。黜 耀 只是 罢免 官 职 , 比髓耀要
轻 。” B  ̄ j ( P s
隹 三 月既死 霸 甲 申 , 王 才葬 上 宫 。 白扬 父廷 成 贸 。 日: “ 牧牛, 版! 乃可湛, 女敢 以

铞讼 。 女上 忒 先誓 , 今 女 亦既 又 P 誓。 尊、 趟、 啬、 睦、 僻造 , 亦 兹五 夫 , 亦既 P乃 誓 。

此 后 ,李 学勤 先生 与 马承 源 等先 生 也有 大致 亦既从 辞从 誓 。 弋, 可。 我 义便 女 千 , 殿 殿 女, 今 我 赦女 。 义便女 千 , 黠殿 女 , 今 大赦
郭沫若学刊 2 0 1 3年第 3期 ( 总第 1 0 5 期)
古文化研 究
郭沫若辞章视点金文考释方法运用举例
李 义 海
( 闽江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 , 福建 福州 3 5 0 1 0 8 )
摘 要: 郭沫若辞章视 点金 文考释 , 是郭沫若研 究成果的学术应用 , 是郭沫若研究的学术增长点。它将通过 商周金 文所
至未 释 的疑难 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 。 这些 疑难 字 词 , 是 商周 文化 考 古学 长 足发展 必须 突破 的瓶颈 。

秦公簋(二)器盖铭文

秦公簋(二)器盖铭文

秦公簋(二)器盖铭文秦公簋铭文一共分为两部分,器身铭文和器盖铭文,器身的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做过解读,内容是治国理念和对秦夏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记录。

器身铭文解读内容如下:帝誓帅无能大局失控,受打压美德丧失。

夏前景暗淡堪忧,龙子民不孝不穆。

秦夏间裂隙陡增,不良臣怨声载道。

秦屈尊降下旨意,保大业不得有失。

帝甄优劣辨得失,殚心竭虑为龙兄。

政权不稳在官场,正义缺失无公平。

匡扶社稷尊帝命,光明再现阴霾除。

统一大局仍依旧,光耀先祖照我天。

秦之心血不足道,夏日复明方为重。

器身铭文专家释读结果如下: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由我们对秦公簋器身铭文的解读结果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实在此时早已发生,此时的秦夏不是统一前的秦夏,而是统一后的秦夏!由于在夏的范围内发生了内乱,严重的影响了秦夏之间的关系,甚至于对先祖实现的统一局面带来了威胁。

因此,秦帝在仔细斟酌之后果断出手,一举铲除了造成混乱的原因,使得官场民间重现光明!秦公簋和器盖铭文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秦公簋铭文的第二部分,器盖铭文。

铭文一共有五列,每列十字,总计五十字。

由于器盖铭文中的很多字都与器身铭文或秦公一号大墓石磬铭文中的字一样,所以在此不再做重复性的个字解读,只解读铭文的整体内容。

秦公簋器盖铭文内容解读如下:镇邪恶,止混乱,丽华原貌,辉煌方宜。

秦命令,治秦夏,全面梳理,再续征途。

昭皇祖,度量衡,长治久安,均随我愿。

廷兴荣,民风正,美好可续,明宗共享。

大臣盛,士民旺,妖孽无存,天下清明。

名词解释:方,指的是端正、规矩、方正的意思。

昭,指的是光耀、彰显的意思。

皇祖,指的就是秦始皇。

皇,是统一的意思,皇祖就是实现统一的先祖。

度量衡,是对皇祖的补充说明,就是实现度量衡统一的那位先祖。

廷,指的是“朝堂”,不是“朝廷”。

宗,指的是“朝廷”。

清明,指的是清纯、明亮,没有杂质的纯净状态。

秦公簋铭文释文

秦公簋铭文释文

秦公簋铭文释文1. 引言秦公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秦始皇陵的坑道中。

簋是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通常用于祭祀仪式和宴会。

秦公簋的铭文是研究古代政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文将对秦公簋铭文进行释文和解读,以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 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簋作为古代青铜器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发展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达到鼎盛。

簋的形制多样,有方形、圆形、六角形等,制作精美,装饰华丽。

它不仅是古代贵族社会的象征,也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秦公簋的铭文秦公簋的铭文共分为上下两行,每行各有五个字,总共十个字。

铭文刻在簋的内侧底部,使用的是古代的篆书字体。

下面是秦公簋的铭文:上行:秦公簋鼎之宝下行:世代传之久4. 铭文的释文和解读4.1 上行铭文的释文上行铭文”秦公簋鼎之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释义:1.“秦公”:秦公指的是秦国的统治者,也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被尊称为秦始皇帝。

2.“簋鼎”:簋和鼎都是古代青铜器的一种,用来盛放食物。

簋鼎在古代是贵族社会中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3.“之宝”:之宝表示簋鼎是秦始皇的珍贵之物,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上行铭文的释文可以理解为:秦始皇的秦公簋鼎,是一件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贵族礼器。

4.2 下行铭文的释文下行铭文”世代传之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释义:1.“世代传之”:表示秦公簋鼎作为一件贵族礼器,世代传承下来,代表着家族的传统和血脉的延续。

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重视家族传承和维护家族荣誉的价值观。

2.“久”:久表示秦公簋鼎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岁月沉淀,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

综上所述,下行铭文的释文可以理解为:秦公簋鼎作为一件贵族礼器,世代传承下来,具有悠久的历史。

5. 秦公簋铭文的意义和价值秦公簋铭文的释文和解读不仅仅是对铭文文字的理解,更是对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解读。

秦公簋铭文释文 -回复

秦公簋铭文释文 -回复

秦公簋铭文释文-回复秦公簋铭文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珍贵文物,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这篇文章将围绕秦公簋铭文的释文,逐步回答相关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公簋铭文的背景和形式。

秦公簋铭文是出土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秦始皇陵中的一件青铜器,属于秦代时期的文物。

簋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容器,形状呈圆盘状,常用于贵族的祭祀活动中。

秦公簋铭文是簋器内壁上的文字刻录,通常由数十个文字组成,用以记录古代贵族的姓名、官位、祭祀内容等。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解读秦公簋铭文的释文。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秦公簋铭文的主题是关于祭祀活动的记录。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次隆重的祭祀仪式,参与者是当时的贵族,可能包括秦始皇本人。

根据释文呈现的语气和措辞,这次祭祀可能与国家命运、祖先崇拜和社会安定有关。

其中,簋器内壁的文字可能表达了贵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威望,以及对祖先的崇敬。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秦公簋铭文中的词汇和用语,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进行进一步了解。

秦公簋铭文中可能包含了古代的祭祀礼仪、神话传说、祭祀对象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秦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祭祀制度和文化传统。

此外,秦公簋铭文的文字形式和用语也体现了当时文字表达的风格和习惯,对于古代文字学和语言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进一步,我们可以从秦公簋铭文的释文中探讨其与其他文物的联系和辨析。

根据簋器壁上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将秦公簋铭文与其他出土的秦代铭文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这样可以进一步了解秦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揭示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可以从秦公簋铭文的研究对于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意义进行总结。

秦公簋铭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件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制度。

同时,秦公簋铭文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可以追溯秦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国家命运的转折点。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与研究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这一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物,其中有许多殷墟、小汶口等遗址上发现的铜器铭文。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通释,是对汉代文物文献的研究,也是对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实主观探讨。

汉代的铜铭文的词语,除了部分是古代神灵、帝王、官吏、家族姓氏等礼敬用语外,更多的还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用字。

这些文字融合了古代语系和书写体系,反映出汉代语言变化、文化变迁和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过程。

汉代铜件文物使用较多的词语有:丁、丙、克、口、方、甪、王、尹、瓜、延、康、孔、禾、斤、苗、贯、来、元、徐、秦、吕等。

汉代铜器铭文词语的通释,借助历史史料展开,收集、整理汉代抒写的典籍,如《尚书》、《周礼》、《礼记》、《易经》等,探讨其内涵,研究历史文化层面,了解更多的历史文物文献。

但汉代文献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有些青铜表面上依然是新鲜、崭露未变,但其文字内容却发生了翻译变形,这也就使研究明确汉代铜器铭文词语及其内涵变得复杂而困难。

为了通释汉代铜铭文的词语,学者们开展了多方的活动,他们尝试各种方法进行分析,如古今语料库分析、古今比较分析、古今方音比对分析、古今文字与符号比较分析、考古与遗传研究等,以便尽可能准确地理解汉文字文字的内涵。

另外,由于汉代
铜件铭文是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字文化资源,必须对其经历年代久远、风化侵蚀损坏等过程进行保护和修复,力求更好地呈现汉人青铜文化的历史痕迹,让我们看到汉代的历史文化的真实的原貌。

总而言之,汉代铜器铭文的词语通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还能帮助我们探究这些文字所隐藏着的深层文化内涵。

西周铜器铭文名词解释

西周铜器铭文名词解释

西周铜器铭文名词解释
西周铜器铭文是指刻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铜器上的文
字内容。

铜器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文物,被广泛使用于商业、礼仪和宗教活动中。

这些铜器上通常会刻有铭文,通过解读这些铭文可以了解到一些有关西周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方面的信息。

在西周铜器铭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
1. 祭器铭文:祭器铭文是刻在祭器上的文字记录。

这些铭文通常包括贵族家族
的名字、宗庙和神灵的名称,以及祭祀的日期和内容等。

通过这些祭器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2. 饰纹铭文:饰纹铭文是刻在铜器装饰纹饰上的文字。

这些饰纹铭文一般包括
器物的名称、制作工艺、纪念性质等信息。

通过解读这些饰纹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的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

3. 宝器铭文:宝器铭文是刻在西周时期的贵族使用的宝器上的文字内容。

这些
宝器铭文一般包括贵族姓名、官职、功勋、赏赐等信息。

通过解读宝器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的贵族社会结构、政治秩序和奖励制度。

总的来说,西周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时期社会、文化和政治的重要资料。

通过
解读和分析这些铭文,我们可以揭示出西周社会的许多方面,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秦公簋铭文释文

秦公簋铭文释文

秦公簋铭文释文
摘要:
1.秦公簋铭文的概述
2.秦公簋铭文的历史背景
3.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
4.秦公簋铭文的文化价值
5.秦公簋铭文的现代意义
正文:
1.秦公簋铭文的概述
秦公簋铭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铭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出现在秦国的青铜器上,以簋为最多。

簋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主要用于盛放煮熟的谷物。

秦公簋铭文是秦国统治者为了纪念先祖或者昭示自己的功绩而刻在簋上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秦公簋铭文的历史背景
秦公簋铭文出现的历史背景与秦国的兴起和统一六国有关。

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制度。

秦公簋铭文是这一过程中秦国统治者用来宣扬自己功德的一种手段。

3.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
秦公簋铭文的文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字形态上,它属于大篆,是篆书的一种,具有较强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其次,文字结构上,
它比甲骨文、金文更加规范,体现了秦国对文字规范化的努力;最后,文字内容上,它以歌颂祖先功德、宣扬自己功绩为主,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4.秦公簋铭文的文化价值
秦公簋铭文对于研究古代秦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秦国历史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秦国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其次,它反映了秦国统治者的思想观念,为我们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秦公簋铭文的现代意义
秦公簋铭文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晋系铜器铭文释读

晋系铜器铭文释读

晋系铜器铭文释读
汤志彪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8()1
【摘要】河北平山中山国出土的中山三器备受瞩目,前贤时哲对其铭文作了很好的释读。

然而,这些铭文尚有可说之处。

今不揣浅陋,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一中山王方壶(《集成》9735)有铭文言(铭文一般用通行文字,下同):余智(知)其忠
■(信)■(也)^(①)而■(属)^(②)赁(任)之邦,氏(是)以遊夕饮飤,■(宁)又(有)■(慷)焬(惕)。

对于"遊夕饮飤"中的"遊夕"一词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

【总页数】6页(P268-273)
【作者】汤志彪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3
【相关文献】
1.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和蚩尤——兼谈对一件商代铜器铭文中一个特殊文字的释读
2.晋系铜器铭文考释五则
3.异文在释读铜器铭文中的作用
4.豫北出土商周青
铜器铭文释读检讨5.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簋铭文-释读新解

利簋铭文-释读新解

利簋铭文-释读新解阅1228转202014-11-01一.利簋简介利簋,春秋早期秦国青铜器。

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利簋通高二十八厘米,口径二十二厘米,重7.95千克。

侈口,鼓腹,双兽耳重珥,方座圈足,圈足下附带方座。

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底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簋腹内底铸铭文四行33字。

为春秋早期秦国侯岁礼器。

二.利簋铭文释读利簋自出土以来,由于铭文古奥引起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

唐兰,张政烺,于省吾,徐中舒,商承祚等先生,都对其铭文进行过研究和释读,虽在单字释读上有所突破。

但纵观以往释读,不管是专家还是学者,都误将第一字与“武王”相联系,致使与下文“征商”承接,误读出“武王克商”的结论,导致利簋铭文整体文意释读失准。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本人最新释读结果面呈读者,供学术界专家,学者参考。

利簋铭文共33字,四行竖体排列,由上向下,由右向左释读如下:右起第一行第一字:“戡”字古文,从戈,山声。

左右结构:左部由上半部“飞鸟”象形与下半部“山字型字符与一横“构成,会意为阳气达到极致;右部由上半部“戈”字与下半部“止”字构成,表示利器刺入草木根干基址。

总体表达为用利器刺入田地土壤内部探查阳气情况。

《说文》“戡”刺也。

释读为“戡”字,释义为“刺”。

右起第一行第二字:“征”字古文。

释读为“征”在此铭文中用其引申义,释义为“入”或“进”字。

右起第一行第三字:“商”字古文。

《说文》:从外知内也。

【译文】从外面估测里面情况。

释读为:“商”字,释义为:“估测里面阳气状况”。

右起第一行第四字:“隺”字古文。

以飞鸟象形。

《说文》高至也。

从隹,上欲出冂。

《易》曰:“夫乾寉然”。

【译文】高到了极点。

释读为:“隺”,释义为:阳气高到了极点。

右起第一行第五字:“十”字古文。

代表十月。

因为此簋为春秋早期秦国所制,秦国自秦文公始,以十月为岁首。

也就是“初岁”。

何尊铭文释读

何尊铭文释读

何尊铭文释读哇!说到何尊铭文这个宝贝,那可真是考古界的一颗大明星!这件青铜器在陕西宝鸡出土的时候,把考古专家们都给乐坏了!就像是在地里挖出了一本三千年前的历史教科书一样珍贵呢!这何尊啊,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青铜礼器,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封神秘信件。

这些文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刻上去的,每一个都像是在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铭文里头说的可都是大事儿!讲述了周成王时期搬迁国都的重大历史事件。

你们想想,这可是三千多年前的"搬家"新闻啊!而且还是整个朝廷搬家,那场面,啧啧,比现在搬家可要隆重多啦!解读这些铭文可不是件容易事,那些古文字专家们可费了不少脑筋。

就像是在破解一个超级难的填字游戏,每认出一个字都能让人兴奋得跳起来!有的字形都快认不出来了,专家们还得掏出放大镜,一笔一画地研究。

这何尊上的文字告诉我们,周成王把首都从镐京迁到洛邑,这可是个大新闻!就像是现在的政府搬迁一样重要。

而且铭文里还记载了当时举行的隆重仪式,那场面,估计比春晚还热闹!有意思的是,何尊的主人公是个叫何的贵族,他把这件大事记在青铜器上,就像是现在的人在朋友圈发动态一样,要让后人都知道这个重大时刻!铭文中还提到了"宅兹中国"这个词,这可把专家们乐坏了!这说明咱们"中国"这个名字在三千多年前就有啦!这发现简直比考古队在地里挖出金子还让人激动!解读这些铭文的时候,专家们可得小心翼翼的。

每个字都得反复推敲,就像是在破解密码一样。

有时候为了一个字的含义,还得开好几次研讨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何尊铭文的价值可大啦!它不光告诉我们历史事件,还帮我们了解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

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时光隧道,让我们能偷偷瞄一眼三千年前的世界!这些古文字研究起来可真有意思,每解读出一段内容,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历史谜题。

专家们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现在何尊被好好地保存在博物馆里,成了国宝级文物。

金文(殷商到秦统一之前)-殷周青铜器铭文

金文(殷商到秦统一之前)-殷周青铜器铭文

金文(殷商到秦统一之前)-殷周青铜器铭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金文•外文名称jin wen•又名钟鼎文•起源青铜时代•已识别2420字•类型篆书•领域文化•性质目录1分类2制作3内容4发展5研究6书法折叠编辑本段分类金文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商朝金文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

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

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

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西周金文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东周金文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

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

秦公锺甲铭文考释 PPT

秦公锺甲铭文考释 PPT
后不闻更 有封邑之事,铭文所谓“赏 宅” ,显然就是指 非子。 • 又同书载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 王东迁 洛 邑,卓有功劳,周平王封他为诸侯,将岐以 西周 人旧土赐给他,让他从西戎手里去收复,说 “襄 公于是始国” ,这应当就是铭文所谓 的“受 国” 。文公卜居“济、渭之会” ,曾说“昔周 邑 我先秦赢 (即非子 ) 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就是追忆这两件事。可见 这两件事都是秦历 史上的大事。
• 4 “严 ( 俨 ) 秦,
天命,保
。 虩”字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说文》训为恐 惧,王辉认为在此为小心谨慎之义;另一种是 将“虩”读為赫,意為光耀、显盛。上句是敬 畏天命的意思,与上铭“邵合皇天”相当。蛮夏: 是兼言蛮夷、诸夏,说明当时秦人已不再拘处于 西戎之地,同中原诸夏也有了来往。“兢事”、 “虩事蠻方”即小心謹慎地处理蠻方的事务。
德公再迁都雍 (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都是沾溉 他的余泽。静公是文公长子,史称“不享国而死” 实际并未在位,称公是死后赐溢。 宪公,《史记 》有两种记载,《 秦本纪》“宁 公”。《 秦始皇本纪》作“宪 公”,旧多从《秦 本纪 》,以“宪”为“宁”。铭文提到这三个公 很重要,说明作器的秦公应是“宪公”之后,宪公 有子武 公、德公、出子,三人都曾在位,其中出 子先立,在 位六 年,居西陵、葬衙。武公其次, 在位二十年,居葬均在平阳;德公最后,在位两年, 居雍,葬不详 。武公居葬均在平 阳,与铜器出土 地点十分接近 ( 仅数里之隔 ),作器的秦公可能就 是武公,或 者器是出子作而武公时 藏。
二 铭文及简释
• 1. 秦公 日: 我先且 ( 祖) 受天 令 ( 命 ) • ,雾( 赏 ) 宅受 或 ( 国 )。 • 赏,用为被动意义,与受同义。赏宅,是说受 封 邑;受国,是说受国土列为诸侯,一 句话指 的是两件事。按《史记·秦本纪 》载秦之 称秦,始于非子邑秦。非子原出大骆之族,最 初居于西犬丘 (在今甘肃天水县西南) , 为周 孝王养马于沂、渭二水之间,因 为马养 得好, 周孝王有心立他为大骆嫡嗣,但阻于申侯 之言不得立,所立为申侯之女所生子成。成 居于西犬丘,非子则被“邑 之秦”( 在今 甘 肃清水县东北 )。

秦朝的文化交流汉字和文字系统的标准化

秦朝的文化交流汉字和文字系统的标准化

秦朝的文化交流汉字和文字系统的标准化秦朝的文化交流:汉字和文字系统的标准化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尤其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字系统的标准化方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实施许多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汉字和文字系统的标准化,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统一。

一、统一的文字系统在秦朝之前,中国境内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字系统,并且缺乏统一的标准。

为了实现统治的稳定,秦始皇下令将不同地区的文字进行标准化。

他派遣李斯等人负责编纂文字并制定统一的文字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大篆和小篆。

大篆作为正式的文字系统,被广泛运用于交流、文书、铭文等正式场合,而小篆则常用于刻写官方文件和铭文,确保统一的书写风格,促进文化交流和统一统治。

二、推广统一的汉字秦朝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为了推广统一的汉字,秦始皇积极发展文字教育系统,确保人民普遍掌握和使用标准汉字。

他下令创立学校,并颁布法令要求学校普及教育,重视汉字教育。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汉字的使用得到普及,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统一。

三、标准化的文化交流汉字的标准化促进了秦朝的文化交流。

大篆和小篆的统一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文字系统的标准化也为不同地区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无论是政府官员的往来、商业贸易的发展、还是文化艺术的传播,都依靠着统一的汉字和文字系统,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四、影响至今秦朝的汉字和文字系统标准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汉字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象征和表达工具,广泛应用于书法、文学、历史、音乐等各个领域。

同时,汉字的标准化也为现代中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文字标准制定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语总的来说,秦朝在文化交流和文字系统标准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统一汉字和文字系统,推广统一的文字教育,秦始皇促进了汉字的标准化和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统一。

秦公簋(一):器身铭文

秦公簋(一):器身铭文

秦公簋(一):器身铭文秦公簋,1919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秦岭、红河交界处,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共有铭文123字,蕴藏着极其重要的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密码,是一把开启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库的钥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向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研究。

近百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器物上的铭文进行过研究。

柯昌济、王国维开始,先后有冯叙伦、罗振玉、郭沫若、商承祚、吴其昌、冯国瑞等人都对秦公簋上的铭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秦早期史料简略,铭文所涉及到的内容长期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

秦公簋铭文专家释读的结果:(器身和盖铭)器身: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盖铭: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

宜。

----------以上资料来自于网络。

秦公簋秦公簋器身铭文拓片在我写这篇解读文章时,是2018年12月3日,距离进入2019年还差二十几天,也就是说再有二十几天的时间,秦公簋出土面世的年限就要达到整整的一百年了!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秦公簋铭文因其历史的价值而受到学界和民间爱好人士的广泛关注,但对于铭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甚至于出现了很多的争议。

虽然这些争议今天依然存在,但因为缺乏更多、更好、更准确的文字解释,所以争议始终得不到消除,铭文的真正历史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今天我们解读的铭文内容是秦公簋的器身铭文,在解读之前,我们先对专家释读的结果作一个简单的分析:秦公簋器身铭文专家释读的结果: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由专家们对秦公簋器身铭文的释读结果来看,释读是从铭文的右端起始的,铭文中每列五字的行文格式被彻底打破,因此出现了窜行、窜列、断句等违背铭文原文行文规则的严重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txt婚姻是键盘,太多秩序和规则;爱情是鼠标,一点就通。

男人自比主机,内存最重要;女人好似显示器,一切都看得出来。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作者:李义海提要合叙是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的一种重要表达式。

它不仅在传世书面文献中大量存在,而且在两周金文中也有所发现。

对它进行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汉语修辞史的内容,而且对古文字资料的释读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辞例释读修辞格式合叙1引言上古汉语中的合叙句,不仅有语言简炼、句式错综等表层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且还突出了为文个性。

与此同时,它也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不便或障碍。

在汉代,合叙句式已经成为注释家解释经典的一个内容。

所以,上古汉语合叙句的整理与研究,对汉语修辞史以及上古文献的释读都有着重要意义。

2上古汉语书面文献合叙句的特点与解释原则汉语早期书面文献中,出现了一种表达法:它把平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或句子中相同的语句成分加以归并,使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或句子在形式上变成一个短语或句子;在这个短语或句子形式中,归并而成的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又分别对应叙述两件相关事情。

今择未见时贤言及之例如下:(1)《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

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孔疏:“‘黜陟幽明’,明者升之,暗者退之。

”(2)《尚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祖考来格。

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按:“合止”一句,孔传:“上下合止乐,各有。

”孔疏:“合乐用,止乐用。

”(3)《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不畏死,罔弗憝”。

按:“于”,是个并列连词。

王引之《经传释词》:“于,与也,连及之词。

”“杀人越于货”,就是“杀越人货”,后来凝固成“杀人越货”。

(4)《诗经·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

古之人无,誉髦斯士。

”按:“古之人无,誉髦斯士”,俞樾指出:“承上而言。

惟成人有德,故古之人无;惟小子有造,故誉髦斯士。

”(5)《孟子·离娄》上:“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按:即“为汤驱民者桀也,为武驱民者纣也。

”(6)《吕氏春秋·乐成》:“此汤武之所以大立功于夏商也。

”(7)《吕氏春秋·长攻》:“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遏,然后可成。

各一则不设。

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

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

汤武虽贤,其王,遏桀纣也。

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

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

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于此。

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

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于此。

”(8)《吕氏春秋·音初》:“(涂山氏之)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按:“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即“周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公取风焉,以为召南。

”(9)《吕氏春秋·自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高诱注:“准平绳直也。

”以上揭诸例为代表的表述方式,导致了后人阅读的障碍。

汉代的某些注释家(如高诱)已有所察觉,他们往往在注疏中指明一个句子中分别承接的词语,以使句意更为清晰或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

运用这一表达方式组成的语句,有时候,连一些经学大师也不得其解。

《汉书·纪帝纪》:“中元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

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

”“便因诏书文简,以谥诔、策分承上文二事。

”应劭不得其解,其解上二句,乃云:“皇帝延诸侯王宾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行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也。

”“以策与谥诔连文,遂释为‘哀策’,于是上文‘列侯初封及之国’为赘文,而分承之义失矣。

(俞樾等,1956:223)”到了1920至1930年代,杨树达先生把这种行文格式作为古人用词造句的特例加以采摭,并在《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两词分承上下文例》中列举了十四条,逐条做了简要分析。

其后,又将分承作为一种修辞格移入《中国修辞学》中,改称“合叙”。

此后,王德春、常棣、张博、王占福、张社列、王兵旭先生又先后著述,在“合叙”的类型与特点、合叙句的辨识与理解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概括起来,使用合叙格式组成的语句,具有以下四个的特点:一是句中至少有两个联合结构。

二是“这些联合词组中的成分分别搭配,如果把它们扩开来重新组织,则可以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

”(常棣,1988:130)三是常与“共用”辞格配套使用。

四是前后两个联合结构要按语义关系分别相承,“使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一项接着一项顺次叙述出来。

”(王德春,1987:124)在上述四个特点中,前三条可以看作是“合叙”句的辨识方法。

因此,一个句子基本上满足这三条之后,便可以考虑它具有由“合叙”而来的可能性。

然后用第四条进行“按语义关系分别相承”的尝试。

一旦如此尝试的结果在该句所在语境中能够上下语意直贯,便意味着弄懂或基本弄懂了这个句子的意义。

上举俞樾、杨树达先生纠正前人的误解便是经典的例证。

3现已发现的金文合叙句及释义原则运用上述方法与步骤,不仅有助于读懂书面文献中合叙而成的句子,而且对青铜器铭文的释读,也应该有着积极意义。

两周金文存在着合叙句,前人虽然没有明言,但也有所涉及。

试举例如下:(10)《久令方彝》(《集成》16,9901):“唯八月,辰在甲中,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舍三事令,眔卿士僚、眔诸尹、系里君、百工眔;眔诸侯:侯句男,舍四方令。

”杨树达先生(1997:7)指出:“此节文字,近人说者不同,吴间生以眔诸侯侯田男属上读,谓侯田男皆三事令所及;罗振玉以属下舍四方令读,谓舍三事令于内服诸臣,舍四方令于外服君长。

今按《书·酒诰》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罗盖据此为言,其说是也,吴说失之。

文本当云:舍四方令,眔诸侯,侯,田,男;而文却倒言之,致文字错综,不相配称,令人迷惘。

”陈梦家先生(2004:38)指出:“‘三事、四方’即下所述‘舍三事令’“舍四方令”’按:这一语段,由“唯八月,辰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舍三事令,暴卿士僚、暴者尹、汞里君、泵百工;舍四方令,乘诸侯,侯,田,男”合叙而成。

(11)《史墙盘》(《集成》16,10175):“上帝后稷匡保授天子绾令厚福丰年。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以下简称“铭文选”)225:“‘匡保授天子绾令厚福丰年’,正好与上帝后稷相对应,是以上帝锡厚福,而以后稷佑丰年。

”(12)《伯公父篮》(《集成》9.4628):“白大师小子伯公父作鳘,择之金,唯鐈唯錿。

其金孔吉,亦玄亦黄。

”《铭文选》301:“鐈:即玄鐈,下文云亦玄亦黄,是鐈色为玄而卢色为黄。

”(13)《兮甲整》(《集成)16.10174):“淮夷旧我帛亩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进人。

”陈梦家先生(2004:325)指出:“帛晦人(或臣)是出帛、出积之人,犹言贡赋之臣。

……铭云‘毋敢不出其帛、其积’,主词是淮夷,动词是出(即缴纳),宾词是帛与积,‘其’是领格代名词(即淮夷的)。

”其后,李学勤先生有进一步考证,并揭示出帛、积与进人三项并列这一真相:“‘晦’,《大系》读为贿,并引《周礼·大宰》注:‘布帛日贿’,都是正确的。

所谓‘旧我帛贿人’是说淮夷久为周朝入贡布帛的臣民……以下两句,杨氏读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其贮’,以为两句后面‘其’字都与‘之’字同义,这样,‘其进人其贮’就无法解释了。

帛、积、进人应当是并列的三项。

‘积’在此处是狭义的。

即古书的‘委积’。

孙诒让注解《周礼·大司徒》,指出‘凡储聚禾米薪刍之属,通谓之委积’,‘盖积本为露积之名,总言之凡仓之属亦称积’……‘进人’的‘进’,杨氏已说明是‘纳入’的意思,所以‘进人’即向王朝贡纳的供服役的人。

”。

此后,笔者又在李先生的启发下,通过对铭文的语言考察,发现:如果“帛晦人”如前贤所说是个偏正性名词短语,“晦”字如郭氏读为“贿”训为“布帛”,“淮夷旧我帛贿人”一句便可以理解为“淮夷旧我帛人”。

这就意味着,在西周王朝看来,淮夷只是贡纳布帛的外臣,没有纳奉“其积”乃至与之并列的“进人”的义务,这与下文的“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正相矛盾。

因此,笔者以为,“晦”字当如字读,其义为田亩,语义与“积”也就是李先生所说的“委积”相应,不能破为“贿”;“人”与“进人”也就是“向王朝贡纳的供服役的人”,认为“淮夷旧我帛亩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相当于“淮夷旧我帛,毋敢不出其帛;我亩,毋敢不出其积;我人,毋敢不出其进人”。

(李义海,2003:99—101)以上四例,不仅说明西周金文中存在着合叙句,而且也揭示了合叙句考释应遵循语义原则。

4金文合叙句考释举隅下面几个语句,基本上具有合叙句的上述前三个特点。

如果根据合叙句的释义原则,可能会做出比较合理的理解。

(14)《室叔簋》(《总集》4,2722):“唯王五月辰在丙戌,室叔作丰姑憋旅簋,丰姞憋用宿夜享考于撤公于室叔朋友。

”内中的“用宿夜享考于翛公于室叔朋友”一句,《铭文选》377在读“考”为“孝”之外无说。

按照《铭文选》377的理解,“用宿夜享考于翛公于室叔朋友”,便是“用宿夜享孝于撇公于室叔朋友”。

该句有“享孝”“于翛公于室叔朋友”两个联合结构,这两个结构中的动词与名词如果分别组合又可以构成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还共用“宿夜”这一时间名词,基本具备合叙句的条件。

我们知道,“享”的受事对象应是先人或神明,在句中它的宾语应是“翛公”:“孝”与“享”义近,西周金文中常见“孝享”连文,同“享”相同,它的宾语不能是“朋友”(西周金文中用以引进对象的介词“于”,有时不出现,如用以表示追孝的习语“用孝享前文人”。

所以,“前文人”既可以视为“孝享”的宾语,又可以理解为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

因此,《铭文选》377读“考”为“孝”,虽然有《杜伯盨》(《集成》9,4448)提供文字上的事例(详见下条语例),还是难以成立的。

拙见以为,本铭的这个“考”,应读为动词“好”。

“考”,《广韵》“苦浩切”,溪纽皓韵,上古属溪纽幽部;“好”,《广韵》“呼晧切”,晓纽晧韵,上古属晓纽幽部。

“考”“好”音近可通。

“好室叔朋友”,指的是亲睦室叔的朋友,这与《乖伯归夆簋》:“归刍……作朕皇考武乖几王尊簋,用孝宗庙享夙夕,好佣友与百诸婚媾”中用以表示作器目的之一的“好朋友”如出一辙。

同样,《杜伯盨》的相关文句,也应如此理解。

(15)《杜伯釜》(《集成》9,4448):“杜伯作宝盨,其用享孝于皇神祖考于好朋友,用DE]寿,丐永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