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解说词第8集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
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
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
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
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
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
廉洁,是CC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
《廉洁体系制度》是CC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2008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
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败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
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鉴史问廉解说词(全1-8集文字实录)1·兴衰之思·内容简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
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
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
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
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
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
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
鉴史问廉,激浊扬清树正气——《鉴史问廉》策划、河南省纪委常委
纪委觉得开展这项工作正当其 时, 同时 , 随着打老虎拍苍蝇
的常态化 , 人民群 众对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关注度非常高 , 期望一些高 水平、 高 质量的廉政文化题材作 品问世 。 所以 省纪委就联合中央电视台和省新闻出版广 电局 、 河南 电视台
一
起, 来打造一个大型的文化纪录片—— 《 鉴史问廉 》。
额等等 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付静 : 给 我印象最 深刻的是 在内乡县衙 的三省堂 上 ,
 ̄ I R S T S H Q l i  ̄ /1 2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 号
央视网: 请问, 廉政和历史兴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 修身 这 样 的 一 些 思 想和 做 法 。 正 是 在 这 样一 个背 景 下 , 省
有这样一 副对联 , 叫 “ 吃百姓 之饭 , 穿百姓之衣 , 莫道百姓 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 得一 官不荣 , 失一官不辱 , 勿道一 官 无用 , 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对联很好地说 出了官与民的关 系, 说出了一个官员在地方治理上面的作用, 说 出了一 个官 员对老 百姓 , 要尊重 、 爱护 。过去叫爱 民如子 , 也 有的叫抚 民如伤 , 就是说对老百姓要像对 自己的伤 口一样 , 那么用心 那么细致地去呵护 。 央视 网:中国的哪座城市最能看 出王朝的兴衰?请您 向 我们推荐一个这样的城市。
来惩治腐败 , 党风廉政建设和党风政风民风都有了非 常好的 变化 , 成效非常显著 。 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重视惩处 的同时也
非常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 ,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还
提 到要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 来提供拒腐防变和 抵 御风 险的能力 。 王岐山同志也讲 , 我们要从古代的廉政文 化里面汲取为政以德、礼法相依 、 德主刑辅 、 治权 管吏、正
正道沧桑——《鉴史问廉》诞生记
船 T 仍 2 2
F I R S T S HOW 2 0 1 5 年1 月 号
更是不 辞辛苦 ,三次亲 临机房和 我们一 起逐个镜头 、逐 帧画面的 琢磨定 夺 。每次将八 集的片子全
片的可行 性 、现实性 。在会上 ,我们 介绍 了 《 鉴史问廉 》 ( 原名兴 衰之道 )的初步设想和基本 框架 。大家对我' f i ] R 9 , 创意 及框架给予充分肯定 ,一致认 为 ,以历史传统文化 为
基础 创作一部纪录 片具有很 强的现 实意义 ,它将成为我 国 第一 部廉政文化方面的大型纪录 片 ,时下推 出,非常有必 要 ,非常有价值 。同时 ,河南省 纪委和河南电视台能联手 实施 这么大的工程 ,也非 常契合党的十八大精神 ,很有远 见 ,很有 魄力 。 作为一位省领导 ,尹晋华书记百忙之中参加一个节 目 的策划会 ,并定下主题和方 向 ,这对我们创作者来说就像 在茫茫的大海 中竖立了一盏航标 灯 。依据这个指导思想 , 我们 逐步理 出一 个清 晰 明确 的框架 ,用 八集 的篇 幅 、从 八个方面 来阐述廉政 的内涵 ,五易其稿 后 ,2 0 1 3 年4 月7 日,本片正式开机 。开机仪 式上 ,尹书记在立意要高之后
首播关注
正道沧桑
《 鉴史 问廉 》诞 生记
新 闻中心专题部 李青春
又提出 “ 两高 ” :制 作水准要高 ,要达到 国内纪录片制作 的最高水准 ;播 出平台要高 ,要有全 国概念 ,一定要在央 视播出 。带着这样 的嘱托 ,我们摄制组踏上了征程 1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 故宫藏玉
《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八集故宫藏玉2010-11-19 22:50这是一块玉璧,它默默立在这里已不知有多久了,它直面的是养心殿,那是清朝皇帝办公居住的地方,皇帝坐在宝座上处理政务的时候,时时可以看到对面不远处的玉璧。
这块玉璧取“面壁”的意思,它时刻提醒着皇帝要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
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
玉曾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标准的象征。
当玉器进入皇宫之后,便在这个宫殿里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它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送,这个礼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色石头,上面刻着花,中国人认为这个礼物非常名贵,而我则以为这东西未必值钱。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马戈尔尼。
在公元1793年,也就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8月1 0日清晨,这位叫马戈尔尼的英国特使受到中国皇帝乾隆的接见。
双方在这次接见中互赠礼品。
乾隆皇帝将一柄白玉如意赠送英王,又分别赠马戈尔尼与副手绿色玉如意。
在接见仪式后对各宫殿的参观中,马戈尔尼对富丽堂皇的宫殿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他发现每一殿的宝座旁也都放置一件玉如意,“形状与赠给英王的相似”。
马戈尔尼虽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与兴旺的祝福,但他未必知道这种被他认为并不值钱的美丽石头,在中国人眼中,却十分珍贵,并有着非凡的价值。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赋予这些美丽的石头独特的喜爱。
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与东方人的气质极为吻合。
一块玉石的形成据说要经历百亿年之久,凝聚着天地万物的精华。
在紫禁城中,最能体现玉的尊贵价值的器物就是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玉玺。
这里是交泰殿。
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清朝皇帝使用的25方宝玺曾收藏于此,其中的23枚宝玺都由玉石雕刻而成。
在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时间里,这里总会重复发生这样的故事。
一个神秘的人,携带着一个神秘的包裹,要求进宫献宝,他们都宣称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秦朝传国玉玺。
《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3篇教学内容
《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3篇《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3篇《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600字1篇央视大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通过拍摄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一个个生动警醒的故事,展示在历史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观:"廉则兴,贪则衰"。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位村支书,一个街道办的主,一位厂长,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
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千秋盛代,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记载了太多清官和贪官的故事。
这些故事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引以为戒的典型,我们需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历史逻辑,更要提醒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为官,执政为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观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就要把反腐当为责任,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导读:本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第八集千秋之评内容简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
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早已陈述过这样的道理,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的内涵也毫不过时。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该片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可为何在古代社会仍是廉者少、贪者多?我认为这是人们虽有美好的愿望,可没有一套能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确保扬廉抑贪,使得廉政只成为一种口号。
因此,我党的廉政建设需要思想、制度和监督上的三重保障。
一是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先导,夯实勤政廉政思想基础。
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知道危险、查找风险、不敢冒险、力求保险。
突出示范教育,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加大对各级干部身边勤政廉政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典型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
对勤廉兼优、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确导向,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把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二是以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为根本,努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在部门之间合理分权,防止一些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合理分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
同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缩小自由裁量空间,消除腐败隐患。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4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河南省上蔡县城郊的这条沟渠,被人们称为“撒金沟”。
暴雨过后,人们会常常在沟里捡到一些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小铜器和古钱币。
(同期声·捡小铜器的年轻人):“像个蚂蚁的形状…”解说词: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蔡国的都城。
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明和历史的重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将自己的堂兄蔡仲分到了这里。
据《尚书》记载,成王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千百年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维,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八维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子孙的骨髓里,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而为政以德,是古人安邦治国的准则。
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
而那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片名):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2011年3月,一块刻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碑,在山东巨野县被人们发现。
这个消息立刻成为当地的轰动新闻,也引起了文史界的高度重视。
因为就在与巨野县毗邻的金乡县,也有一块刻于民国年间的同样的石碑为人们所熟知。
尽管在年代上比巨野县发现的这块清代石碑足足晚了118年,但是由于它们所记载的内容完全一致,同样获得了人们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两块年代相差百余年的石碑,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在这块被主人层层包裹得如此严密地石碑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在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荆州刺史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
鉴史问廉-解说词第6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北宋以来,人们在每一座官署衙门都会看到这座叫“戒石坊”的牌坊,上面刻着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北宋灭后蜀以后,宋太宗赵光义鉴于后蜀政治腐朽、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下令将这16个字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以警醒各级官吏。
千百年来,矗立在衙门的戒石坊,提醒着每天从这里出入的各级官吏,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片名):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在安阳殷墟出土的这些戴着木制手铐的陶俑直观地告诉人们,在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束缚犯罪者手脚的械具。
历史学家们认为,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监狱和司法制度。
从此之后,不论是作奸犯科,还是贪赃枉法都会面临法律的惩处。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贪官是谁呢?公元前531年,一桩突发事件震惊了晋国国都新绛。
晋国掌管刑狱和审判的最高官员、代理司寇羊舌鲋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死,杀死羊舌鲋的是晋国的贵族刑侯。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有身份的贵族做出了这样激烈的举动呢?事件缘于一件久拖未决的土地纠纷案。
案子的主角是晋国两个很有地位的人物,一个叫刑侯,一个叫雍子。
羊舌鲋受命接手此案时,雍子抢先获得了消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羊舌鲋。
于是羊舌鲋不问是非曲直,强行把刑侯的田产划给了雍子。
刑侯一怒之下,拔剑杀死了羊舌鲋和雍子。
羊舌鲋被杀,一时成为晋国最大的新闻。
晋国的权臣韩宣子把羊舌鲋的哥哥叔向叫来,问他怎么处理。
鉴史问廉第3集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公元1727年1月,清王朝陕西、河南等地的官员们发现,在数千公里的黄河河段上,昔日浑浊的黄河水突然变得清澈见底,这个罕见的自然现象在朝廷引起了震动。
远在北京的雍正皇帝特意写文章感谢上天,并派人到河南焦作武陟县的嘉应观祭祀河神,在此立碑纪念。
几千年来,在黄河水清浊这个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政治清明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历史上尽管不断泛滥的黄河水一次次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人们仍然用海晏河清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期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那么,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片名):第三集清浊之辨解说词:汩罗江,一条中国人不会忘记的河流。
每年端午,汩罗人都会用这种隆重的方式,来纪念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楚人——屈原。
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吴钧在他的《续齐谐记》中这样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这也是目前我们找到的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这一说法的最早出处。
汩罗江和屈原,早已在历史的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战争,使这里成为屈原最后的归宿。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兵大举进攻楚国,入侵的秦军一举攻占楚国经营了几百年的都城郢,这个几百年间称霸南方的大国,从此一蹶不振。
此时的屈原由于受到小人的诬陷,已被放逐江南。
郢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屈原耳中,当意识到自己深爱的国家已经没有了希望的时候,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怀着绝望和悲愤的心情,来到汩罗江边,抱石投江自尽。
相传屈原在流放途中,在江边偶然遇到了一位渔夫,于是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教师《鉴史问廉》观后感
教师观《鉴史问廉》---观后感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
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廉能旺,腐能败。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我,看了这部警示片后,我从中看到了很多东西,也想到了很多东西,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国民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政策、方针,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作风,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廉政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坚决杜绝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区分对待孩子。
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树立良好的时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能经得起诱惑,顶得住风浪,将来一定在工作岗位上两袖清风,一生廉洁。
做为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1篇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更是阐明了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礼法的约束的道理。
昨夜,CCTV9播出的《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神圣。
第一个被枭首示众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在解决刑侯、雍子土地纠纷案时,贪恋雍子女儿的美色,不问是非曲直,就宣判雍子无罪,刑侯有罪。
刑侯一怒之下,拔剑杀了羊舌鲋和雍子。
后来,大夫韩宣子判刑侯杀人有罪,当处死,同时认为羊舌鲋因为贪婪被杀,是死有余辜,把他的尸体拉到繁华的大街上枭首示众,借以警示世人。
羊舌鲋身为执法大夫,不能以身护法、执法,反而以贪坏法,卖法纵贪,终于落了个死后弃尸于市的下场,他的名字从此被钉在贪官污吏的耻辱柱上,也首创了"贪墨"一词。
第一个畏罪自杀的官员:王立。
王立是当时的一个狱吏,曾被县令向上级举荐为廉洁,但在"公示期"内,有人举报王立收受囚犯家属贿赂一万六千钱,后经查明,此钱为王立妻子私下收受,王立毫不知情。
但王立还是因惭愧和害怕而自杀。
王立的自杀,表明了他对法律的敬畏,体现了法律的威慑力。
第一个禁"吃喝风"的官员:易三才。
易三才为县令时,深恶官场迎来送往的不正之风,痛恨大吃大喝的官场做派,拟定三条禁令和一条关于过境官员乘马坐轿、饭菜供应的具体规定,以及违犯这些禁约的处罚办法,刊刻于县衙旁的石碑上,以示警示。
纪录片鉴史问廉学习心得
纪录片鉴史问廉学习心得我认真观由省纪委联合中央电视台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该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该片主题鲜明,情节突出,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是一部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的廉政文化重磅之作。
看后,引人深思,令人清醒,体会颇深!一、“反腐倡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是我看罢《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的最大感受!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的最短命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纵观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
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当前,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于是,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那么,对于一所学校、一名校长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作为一名校长,一方面要做到“干部清正”守住自己节操的同时,还要加强教育与管理,使全体教师自觉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让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廉洁从教,而且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廉洁之花也能够竞相怒放。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观《鉴史问廉》有感8集反腐倡廉纪录片《鉴史问廉》,用个8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分别是: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
通过反思历史,追思廉吏,研思律令,历史一直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一直充满着豪迈与伟大。
不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但是,一个帝国,仅仅15年就倾覆了,真是千古兴亡多少事。
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是呀,放眼看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康雍乾盛世”,但是繁华过去,终将为后人哀。
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
作为一个为政者,应该正也。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公也。
廉则兴,贪则衰。
自古定理也。
一、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是国家兴亡的根本。
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主角中的主角。
尤其是治理国家,能臣廉吏尤为显得重要。
“李沆、寇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王安石、张家淦、张养浩、顾炎武、梁启超、杨震、羊续、郑板桥、范仲淹、岳飞、孙叔敖、召公……”,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自己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
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们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是的,历史浓墨重彩的记住了他们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既然选择入仕,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清廉。
东汉的羊续面对下属送给他的一条白河鲤鱼,公然的将他挂在了府衙的大门上,第二次他的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的时候,羊续让来人将上次送的已经风干的鱼干一并带走。
自此,羊续用自己的清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匡正了当时的南阳郡的政风。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虽然只有八集,却让观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秋之评》更是用历史的终极审判功能警醒我们鉴史,慎思笃行。
众所周知,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碑上竟然没有一个字,这位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女皇,给后人出了一个哑谜。
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且不说这个观点对错,无字碑让我们能感受到,武则天甚是很看重身后之名。
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会在历史上留名。
历史是公正客观的。
清名与骂名,历史自有评判,也会铭记。
我认为留名需留清名,留一个后人敬仰的清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在居高位权倾朝野,积累家财富可敌国,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极为煊赫。
但他们鱼肉百姓,残害忠良,甚至是出卖国家利益。
因而他们的风光是短暂的,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他们身后必将骂名滚滚,遗臭万年。
南宋奸相秦桧在位时,贪污受贿,私通敌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最终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他的铜像也永远的跪在岳飞的墓前。
据记载,后世一个秦姓学子游历风波亭,感慨万千,提笔写了两句诗,“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骂名影响,竟至于斯!明朝东厂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横征暴敛,残害忠良,竟还恬不知耻地要求全国各地官员为其建立生祠。
生祠没有延长他的福寿,也掩盖不住他的滔天罪行,更抹不去他的千古骂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这句诗意味深长。
很多人虽早已故去,但他们没有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他们的光荣事迹一直为后人称道,他们的作为造福一方,影响深远,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的清名流芳千古。
战国时期,淮河支流史河经常泛滥,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农田,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他的清名正如史河之水,一直流传至今。
唐朝的韩愈被贬至偏远的潮州,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当地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开办学堂,教化万民。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2)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2)“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有史以来,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
不要以为时过境迁,历史规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国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
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纪录片《鉴史问廉》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
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片名上观众就能对全片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
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
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百姓对廉政的向往,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这个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规则的强烈诉求,也是对国家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捍卫。
《鉴史问廉》就是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表现廉政文化,思考廉政在社会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该片既有穿越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呼应现实的时代感,对历史人物、故事和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帮助干部群众对历史和廉政文化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总录制:尹晋华、赵素萍、胡占凡出品人:胡占凡、李建社、朱夏炎篆刻:付静、赵景春、王少春总监制:胡恩、刘建新、陈敬如监制:魏斌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总编导:刘建新、李青春(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
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
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片名):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
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242年这部春秋史,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邪说暴行,把它记下来了。
他每个字都有褒贬,什么事情是错误的,什么事情是正确的,我们看一部《春秋》全部都有。
所以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解说词: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历史学具有了记录历史事实和辨明是非、评判历史人物的双重职能,史学和史官承担起了价值评判和终极审判的功能。
在孔子修《春秋》300多年后,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的时候,特意开设了《循吏列传》、《酷吏列传》和《佞幸列传》,为清官廉吏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
那么,被司马迁记入史册的第一个清官是谁呢?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就诞生在这里。
淮滨县文广新局的尤新峰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兴趣,早在2003年,他就开始搜集有关孙叔敖的历史典故。
河南省淮滨县文广新局尤新峰:“这个拓片,它主要是介绍孙叔敖生平事迹的一个碑,他的生平介绍主要来自于司马迁《史记》里的循吏传。
”解说词:流经河南省固始县的史河,是淮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
春秋时期,这段河流洪灾频发,百姓们常常流离失所,生计无着。
于是,孙叔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率领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引水灌溉农田。
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国相。
在孙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国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尽管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孙叔敖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没有积蓄,死后儿子只能依靠打柴为生。
在司马迁的笔下,循吏是仁厚爱民,清正廉洁,严守法纪的官员。
那些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则被称为酷吏。
那些无才无德,恃宠骄横而为祸一方的官员则被称为佞幸。
自此,为清正廉洁的官员和贪官污吏分别作传就成了中国古代编撰国史的一个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万民景仰的清官,还是千夫所指的权奸贪恶之辈,在百年之后都会面临历史的评价,成为后世景仰或唾弃的对象。
历史上,许多清官廉吏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总是坚信历史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公元147年岁末,一天,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兴奋的百姓们走上街头,迎接一位官员的出狱。
这位官员就是担任太尉的李固,因为反对外戚梁冀专权祸乱朝政,这一年11月,李固被梁冀诬陷入狱。
不过,让这位在《后汉书》中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没有想到的是,李固的下狱,在洛阳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数十位大臣戴着铁铐木枷在朝廷上为李固辩护,准备与李固一块坐牢。
于是,李固从牢里被放了出来。
但是,看到这位清廉耿直的大臣在百姓中享有如此之高的声誉,梁冀恼羞成怒。
于是,刚刚出狱的李固再一次被捕入狱。
在遇难之前,李固给朝廷中屈服于梁冀的几个大臣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被后世的史官记入了正史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这封信是写给胡广等人,其中就说到现在国家这么艰难,如果说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还不作为的话,历史、史学家今后会做一个公正的裁判的。
”解说词:在李固的这封绝命书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历史公正性的强烈信念。
在李固看来,当朝政败坏、贪腐横行的时候,有责任、有修为的官员如果不挺身而出,一定会被后世的历史学家记入史书,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而舍生取义、以身殉道,远远胜于苟且偷生。
10多年后,公元159年,把持朝政20多年的梁冀被皇帝下令灭族。
但是朝政的腐败已经无法挽回,李固所担心的东汉王朝衰败的命运再也无法扭转了。
东汉王朝灭亡之后,历史学家范晔将李固和梁冀的故事写入了《后汉书》,成为后世官员们的镜鉴。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历史记载它其实一个很重大的功能,就是我们今天的新闻功能,它有舆论监督功能,他舆论监督不是当时,它是延时的,身后的,想建功立业的人的永恒就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北京大学副教授赵冬梅:“历史其实本身是一种记述,它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就是道德的褒贬,是在未来你的历史形象是什么样的,但是前提是说这个历史记载要真实,要正义。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也就是把道德,把道义放在首要位置。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要注意气节,要注意门声,门声就是这个门厅的声誉。
”解说词:中国人对历史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只存在于史书的记载,它还存在于口口相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中国人的情感里,它是另一部史书。
1999年,吴启民第一次听说了召公的故事,听到了《诗经·甘棠》这首古老的诗歌,从此,他的生活和甘棠树融合在了一起。
2001年,吴启民来到三门峡市黄河边,在汉代召公庙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甘棠苑。
(同期声·吴启民):“这棵树和召公,召公是廉政之祖,它这棵树就是清风之源。
”解说词:《诗经·甘棠》被称为千古去思之作,纪念的是西周时期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召公。
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奭。
文王病逝后,召公辅助周武王灭商。
周成王时,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乡视察的时候,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的诉状,解民之忧。
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这种大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连成一片,所以老百姓披其德,这身上都有他道德教化的光泽,悦其化,本来这老百姓不是这么好,不是这么完美,这么善良的,教化,教化,把他教化了,老百姓觉得我么受了他的德教,被教化成了这样,都非常高兴,那么在他死了以后,思其人,人不在了,想念他,敬其树,因为他有一个东西留下来了,就是一棵树,就是一棵棠树。
”解说词: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中国这种圣贤和道德之教,我觉得他比宗教起的作用还要大,中国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宗教国家,我们不是靠宗教,而是靠道德、正义、公道我们来引领社会的,我觉得他是高于宗教,具有更高的一种力量。
”解说词:72岁的陆光荣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工作,编写《钱清镇志》。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刘宠清廉,而出钱清这个地名,所以这个地名我们要把它记录。
”解说词:作为汉室宗亲,刘宠没有生在大汉的盛世,做官时正赶上了东汉最黑暗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
朝廷官员的贪腐,横征暴敛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现象。
浙江会稽山的老百姓朴实拘谨,常年被官吏欺诈。
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遁迹于深山老林。
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后,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生产,使郡中秩序井然。
刘宠离任,两袖清风。
几个住在若邪山山谷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每人带了100文钱,前来为他送行。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卜宪群:“并且想挽留他,说你在这里为政的这段时间,我们老百姓很安宁,夜不闭户,狗不夜吠,说明会稽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非常的安宁,有的老百姓说,我很多年都没有见到官吏了,在我国封建社会,见不到官吏就表示他是一种日子过得好,幸福。
”解说词:盛情难却,刘宠在老人们的百钱之中挑选了一钱之后,与老人们依依惜别。
出了山阴县界,刘宠把这一枚钱投入到西小江中,将这枚绍兴百姓赠予的铜钱又留在了绍兴。
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就更为清澈了。
后来,绍兴人把这段江更名为“钱清江”,还建了“一钱亭”、“一钱太守庙”。
绍兴钱清镇退休教师陆光荣:“实际上就是崇拜清廉,我们希望这种问题让后人去评,让他们去理解。
”解说词:岁月流逝,72岁的退休教师陆光荣还在找寻着东汉太守刘宠曾经在绍兴的经历。
开学了,镇中学的初中生们和往届一样,召开了主题班会,来纪念这位勤政廉洁的东汉官员。
1000多年后,明朝兵部侍郎于谦有感于“一钱太守”刘宠的廉洁,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这首诗于谦引用了几个典故,一个是唐代宰相元载,在任期间贪污腐败,后来被抄家时,仅抄得胡椒就有数千斤,所以他因此遗臭万年,相反东汉太守刘宠,在任期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你生前占有的再多,你也不带走,胡椒八百斛留下的是恶名,一钱太守刘宠留下的是清名,你身后自然有人评判你。
”河南大学副教授展龙:“通过这两个故事,于谦想表达和抒发自我内心的一种愤慨,同时以示自己清正廉洁的一种志向。
这样一种历史观的表达,对于谦本人影响很大,所以后来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浩然正气。
”解说词:1449年8月18日,明帝国首都北京被一片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所笼罩。
10多天前,明军主力在河北土木堡被来自蒙古高原的瓦剌军队歼灭,皇帝朱祁镇也被敌军俘虏。
乘胜而来的蒙古骑兵很快出现在北京郊外,明帝国顿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
此时,于谦临危受命,他在朝堂上严厉驳斥了一些大臣迁都南京的主张,坚决要求固守北京。
在新皇帝朱祁钰的支持下,于谦整饬兵备,亲自督战,指挥22万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大捷,瓦剌军队被赶到了长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