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0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白芬子中学“学案导学精讲多练”七上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者:潘有吉2016年9月22日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学【知识链接】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颔联和颈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观沧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
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一)自主学习课前熟读并背诵前两首古诗。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二)合作学习1、学习《观沧海》①填空:《观沧海》一诗选自_《曹操集》_,作者_曹操_,字__孟德 _,__东汉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慷慨悲壮__见称。
②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向组长汇报。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学习重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观沧海》【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给下列词语注音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4.节奏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班级: 姓名:学组:教师寄语: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方法。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准确背诵、默写诗歌;2、能用自己的话解说诗歌的内容,说出其表达的情感;3、能赏析诗中的名句。
【自学指导】自学一:练读诗歌,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自学二: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自学三: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
(一)《观沧海》【自疑自探】(我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我最棒!)1、文学常识:曹操,字,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家、家、,他的诗以见称。
代表诗歌有、、、等。
2、给加点字注音:沧.海()碣.石()澹.澹()竦峙..()..()萧瑟3、解释下列词语临:何:澹澹:竦峙:至: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组研讨】(学组展风采,有我最精彩!)1、《观沧海》围绕那个字展开来写的?2、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是想象的?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3、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请从给出的角度赏析品味下列名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画面:★“涌”字:(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画面:★“若”字:★修辞或写法:5、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6、积累写雄心壮志的诗词名句,至少写两句。
【课堂反馈】用原诗句填写(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2)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的句子是:,。
(3)描写大海波涛汹涌、气势恢宏的诗句是:,。
(4)用虚写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自疑自探】(我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我最棒!)1、文学常识:李白,字,号,代,被称为,与并称“李杜”。
王昌龄,字,京兆长安人,代。
马致远,号,大都人,代家、家,与、、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古代诗歌四首》(后二)导学案答案
4 古代诗歌四首(后二)导学案【参考答案】1.cháo píng 悬 cán yè雁洛2.停留。
旅人前行的路。
潮水涨满,与江水齐平。
风顺。
挂。
夜将尽未尽。
3.(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唐,写景抒情,五言律诗。
首,颔,颈,尾,五言。
旅途的乡愁,羁旅,宽阔博大6.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7.“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8.不能。
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9.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也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表现了一种新旧交替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天净沙·秋思》1.藤昏鸦瘦涯2.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形容悲伤到极点;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1)小桥流水人家(2)古道西风瘦马(3)断肠人在天涯5.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元杂剧四大家,秋思之祖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导学案(附答案)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导学案主备沙漠海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1课时【学习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2.课前熟读并背诵本首古诗。
3.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3.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及习题答案
回民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题:《古代诗歌四首》领导签字: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主备人:刘素平授课时间:教师寄语:学记古诗,聪慧一世。
学习目标:1.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词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总课时)学习《观沧海》一、复习导入:1、齐背《龟虽寿》2、简介作者、作品:曹操(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简介)二、师就势简介《观沧海》的时代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奸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非凡的胸怀。
三、学习新知:1、生自读《观沧海》,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
2、多种形式读诗,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已经会的、就不要拿到小组中讨论)《观沧海》中:⑴、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其作用是什么?⑵、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四、背诵《观沧海》学习《次北固山下》五、简介作者:指名生简介作者,师明确并强调识记以下知识点:王湾,唐代诗人,其《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有诗人以来少有的名句。
六、背景简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中进士后曾往来于吴。
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次作。
《诗四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四首》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3、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ji e),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欣赏古诗。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观沧海》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曲《次北固山下》五律《天净沙·秋思》四言古诗★任务二:知作者、识背景①曹操(155220),字,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朝代)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②李白(701762),字,号,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
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传世。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朝代)诗人。
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
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④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并称“元曲四大家”。
《观沧海》选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及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
【学习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自主预习案】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读读写写。
沧海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速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①、《观沧海》作者_____________东汉末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子_______ 、_______并称“建安三曹”。
②、《次北固山下》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选自_____________ 。
③、《钱塘湖春行》作者_________ 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净沙·秋思》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___ ,“秋思”是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①、《观沧海》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__________ 的手法,勾画出______________的雄伟景象,抒发了______________的豪迈情怀。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江南早春景色,境界壮阔,情景交融,既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____________情怀,又写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胸怀。
③、《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西湖的早春景象。
诗人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极有早春的特征的动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后两首答案
(一)1、暖树新燕春泥乱花喜悦情怀和对钱塘湖春色的喜爱之情
2、游子漂泊行旅图孤寂愁苦以及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二)1(1)、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2)、孤山寺贾亭初平云脚底莺燕视觉听觉花草乱花浅草最爱行不足 (3)、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2、游子漂泊行旅图深秋晚景图悲凉断肠人在天涯
3、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4、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2022年部编版《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附答案
4 古代诗歌四首课题古代诗歌四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分,景象宏阔;有的衬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涵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味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表达意境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
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龟虽寿》《观沧海》《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兵法接要》。
歌以咏志〔宾语前置,即“以歌咏志〞〕省略句:假设出其中〔省略介词“于〞〕假设出其里〔省略介词“于〞〕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开展得最有成就?确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吧!新课展开观沧海【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欣赏诗歌。
《词四首》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 ,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 ,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 ,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谥文正 ,亦称范履霜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 "庆历新政〞 ,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202140〕至|庆历三年202143〕间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 ,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 ,深为西夏所惮服 ,称他 "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 ,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 ,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 ,军中号角一吹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 ,暮霭沉沉 ,长烟落日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 ,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 ,刻石燕然 ,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 ,天气寒冷 ,霜雪满地 .夜深了 ,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 ,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 ,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以下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 ,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 ?没说好 ,也没说坏 ,只说了一个 "异〞 .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 ,北雁南飞 ,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 ,样子很像盘旋的雁 . "秋来〞 ,满目萧条; "风景〞越发 "异〞得难忍 ,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外表写的是雁 ,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 ,更何况人 ?但是 ,边塞军人毕竟不是留鸟 ,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 ,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 ,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就是军中号角吹动 ,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 ,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 ,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 ,边地 "雁去〞了 ,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 ,而且用他们的号角 ,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 ,甚至|有点悲凉 ,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 ,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 "落日〞中 ,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 "城〞是孤的 ,但有 "千嶂〞环绕 , "长烟〞笼罩 , "落日〞照耀 ,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稳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而城的稳固与否 ,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 ,在词的下阕 ,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 ,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 ,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 ,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 ,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 ,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 ,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 ,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 ,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 ,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 ,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 "无留意〞地飞走 ,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 ,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 ,他们还盼望着打仗 ,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 ,国土才能完整 ,边塞才能稳固 ,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 , "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4〕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 ,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 ,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5〕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 ?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 ?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 ?这里有悲的成分 ,但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忧 ,是怨 ,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平安 ,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 ,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 ,以致边防军人久住 "塞下〞 ,将老 ,却不能退休家园 ,兵少 ,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词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 ,浓重乡思 ,兼而有之 ,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 ,气氛的渲染 ,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 ,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 ,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 ,读起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作者简介【苏轼】2021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3.赏析以下词句.〔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作者简介【辛弃疾】202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竭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3.赏析以下词句.〔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单独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 "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奔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假设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场还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顶峰,突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确实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 "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小结: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炽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满江红〔小住京华〕一.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沉着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二.写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参加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剧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3. 概括内容.上片:回忆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4.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2〕"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3〕"不因人热〞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傲慢,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和忧虑.5.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喜悦冲动:〔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苦闷忧愁:〔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单独一人,倍感孤独.〔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忧不已.〔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课堂小结】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决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板书设计】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