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05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4.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5.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6.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行使军权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D.协理奏章7.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5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考点5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点图解】【名师点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影响1.发展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2.影响【历年真题】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高考历史一轮跟踪检测(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
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5.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6.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9·安徽A10联盟)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
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
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
这反映出( D )A.专制皇权逐渐削弱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C.郡县制度遭到破坏D.汉代出现割据隐患[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郡守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不仅拥有财权,东汉时还拥有兵权,这使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
专制皇权并未削弱,排除A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而题干材料是用东汉与秦西汉对比,排除B项。
汉代时郡县制只是出现破坏的隐患,但还没破坏,排除C项。
2.(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
这反映了( C )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解析] 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项。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一模)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
”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
羁縻政策的实施( C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解析] 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D项错误;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3.[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初,只有三省的长官才可以进入政事堂参议军国大事,后来皇帝给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的头衔,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
这一措施导致()A.行政效率提高B.三省长官逐渐失去决策权C.中央集权强化D.皇权至上的格局得到巩固4.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6.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
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7.“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2019-2020两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考点4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学生版+解析版)
2019-2020两年高考历史模拟汇编考点4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2.(2020·德州高三测试,3)汉初察举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这一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贵族政治彻底终结B.有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C.使得地方政府完全控制了用人权D.保证了官员队伍廉洁高效3.(2019·昆明高三测试,26)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 )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4.(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5)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
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5.(2020·石家庄模拟,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
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6.(2019·“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3)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7.(2019·山东潍坊一模)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 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组成的“中朝”,参与决策,体现了“位卑权重”,而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答案: D解析: 材料体现出察举制的选拔标准趋向客观,不是按出身授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的信息,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
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2.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
”这段话表明唐太宗() A.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B.重视地方官的人选C.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D.担忧中央集权弱化3.[2019·天津六校联考]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4.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
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A.方便行政管理B.加强军事上的控制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
”这一制度()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10.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①世官制阶段②察举制阶段③九品中正制时期④科举制阶段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1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考点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8·四川射洪期中)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
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群臣的议定结果必须由皇帝裁决,故A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
2.(2019·广西柳州月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项.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故排除A项;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汉高祖封王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故排除C项。
3.(2018·河北辛集中学期中)北宋时,于州县之上设有更高一级的地方长官监司,但州县长官也可上书直达朝廷,因此,常有知州不满监司之决定,而直接上书要求朝廷重新作出决定的例子。
朝廷允许“越级申诉”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分化地方权力D.扩大地方权力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允许地方长官上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分割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 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济宁模拟)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B[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削,反迟,祸大”“实分其国”得出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强干弱枝,故B项正确;郡国并重是汉初实行的政策,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牵涉儒术的地位,故D项错误。
]2.(2019·德阳诊断)汉初,根据军功大小选任官吏,“吏多军功";但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这一改变旨在( )A.削弱丞相的人事任免权B.提高官员群体的素质C.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B[人事任免权在皇帝,不在丞相,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可经丞相、列侯、郡守推举人才,经考核后任以官职”表明是为了提高官员素质,故B项正确;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改变选任官吏的方式,不是打击军功地主的权势,故D项错误.]3.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
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提高D.地方势力膨胀A[地方政府由一个人负全责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人共同负责,可以避免地方官员个人权力过大,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4.(2018·衡水中学全国联考)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D[紫微省和西台是中书省的别称,东台和黄门是门下省的别称,中台是尚书省的别称,故高宗和玄宗时都是三省六部制,故A 项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官员设置和职权并未发生巨大改变,不能说明权力向尚书省集中,故C项错误;从太宗到高宗、玄宗,三省的职权、人数设置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整体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10年高考3年模拟: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
考点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十年真题】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 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1.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考点集训【P165】一、选择题1.(2017附中)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
这一变化说明(B)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解析】西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郡国并行制逐渐向郡(国)县两级制转变,诸侯国势力削弱,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A、C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一中)宦官,日常生活于后宫的皇帝及后妃的仆人。
唐代后期,宦官们经常自称“定策国老”,而将皇帝称为“门生天子”。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后期(B) A.皇权专制的强化B.皇帝大权的旁落C.外戚干政现象频繁D.三省六部作用削弱【解析】“门生天子”是指天子是自己的门生,“定策国老”是说立皇帝由宦官说了算,唐代后期十个皇帝均为宦官所立,两个被宦官毒死,是古代中国宦官专权最强时期,皇帝沦为傀儡,B正确。
虽然宦官是皇权的产物,但一个个皇帝受制于宦官,不能说明其专制强化,同时宦官无法依靠皇权对外朝和地方进行大干预,朋党之争与藩镇割据与之并存,A错误。
C、D角度与材料不符,C唐朝没有此现象,D勉强可说是果,不是因。
3.(2017一中)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皇帝“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
这说明宋朝的转运使开始(B)A.负责地方各路官员的升迁B.兼具财政官和监察官身份C.取代通判负责各地监察D.负责地方的行政司法【解析】转运使本来负责地方财政转运,981年开始肩负监察职责,每路包括多个州,权位在通判之上而不是取代。
4.(2017一中)钱穆先生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据此,不能说明的是元朝行省(C) A.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B.权力相比郡县大很多C.长官就是外驻的宰相D.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质【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说明它的权力明显高于以前的郡县,根据所学知识,行省既是元朝的地方最高官府,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又是中书省的下属,同时还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具有双重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A、B、D均对,不选;材料中“宰相的派出所”只能说明行省代行了中书省的部分职权,并不是真正的宰相,不能说明C,故选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楚工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乇张耳、燕王臧荼、长沙西汉初年王吴芮齐王刘肥、淮南工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饵、刘邦晚年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5、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7、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9、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10、赵翼《咳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日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考点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2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选择性考试)首选用卷(含解析)
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广西柳州月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项,排除A、C两项。
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
2.(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北宋节度使在权力方面比唐朝小,但职衔更高、待遇更丰厚,如宰相带节度使职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
节度使作为荣誉被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被授予那些在边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的将领。
据此可知,北宋节度使的设置() A.保障了边疆的安全B.利于提高中央权威C.位高权重威胁中央D.利于巩固北宋统治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节度使除了授予宗室和元老旧臣外,还被授予手握重兵的将领,并且待遇非常丰厚,其主要目的是笼络人心,即为巩固宋朝统治服务,故D项正确。
节度使的设立并不一定能保障边疆的安全,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节度使的设立提高中央权威,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节度使权力较小,不足以威胁中央,C项错误。
3.(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该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答案 D解析元朝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故选D项。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 :第3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
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 )A.宗法意识的淡薄B.考试入仕的开始C.三省六部制的影响D.特权垄断的削弱答案:D。
据材料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转变为唐代只写官衔,这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逐渐衰落,即特权垄断的削弱,故选D2.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时期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
这反映出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答案:C。
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官大大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3.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B 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
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
4.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答案::B 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决策的人较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5.下表为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5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十年真题】1.(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 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3.(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 B【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局面已经出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使得世家大族能够控制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郡县制的基础动摇,故D项错误。
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 D【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 项正确。
5.(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 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6.(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 C【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7.(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答案】 B【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是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D项错误。
8.(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 C【解析】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9.(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 C【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
D选项表述错误;A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批判;B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C。
10.(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此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
“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
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D项正确。
11.(2012·四川文综·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 C【解析】世袭制是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BD项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
12.(2011·山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 D【解析】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此地关,故选D项。
13.(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 D【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
A、B、C表述错误。
14.(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 C【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所以C符合题意。
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
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
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C。
15.(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答案】 C【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